facebook pixel code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風濕性心臟病恐致中風、心衰竭!救心連續技,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心房顫動電燒、左心耳閉合術,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0月24日
公開
16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50多歲的王女士在買菜時突然感到右側手腳發麻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幸運的是,相關症狀在短時間內改善,算是小中風發作。   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二尖瓣已明顯硬化,打不開也關不起來,所以會造成狹窄與逆流。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因為伴隨心房顫動,所以容易形成血栓,使中風的風險大幅上升。   「其實,患者的病因可以回溯到小時候。」陳紹緯醫師說,「若在小時候感染過風濕熱,成年後就可能出現風濕性心臟病,導致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等問題。」   由於二尖瓣已不堪使用,在詳細討論過後,幫患者進行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手術。陳紹緯醫師說,為了改善心房顫動,降低中風的危險,術中同時進行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另外,為了避免左心耳中繼續形成血栓,所以在清除左心耳中的血栓後,利用左心耳閉合器關閉左心耳。   術後患者復原相當順利,心臟也恢復正常心律。陳紹緯醫師說,患者的心臟功能顯著改善,目前狀況穩定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在小時候感染A群鏈球菌咽喉炎造成風濕熱,導致身體產生了會攻擊自己組織的抗體。陳紹緯醫師說,心臟受到攻擊後會出現心臟發炎、瓣膜發炎。二尖瓣與主動脈瓣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病變,漸漸造成瓣膜狹窄或逆流。而在心臟受損後,常會產生心房顫動。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通常是在五、六十歲才會到心臟科就診。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可能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例如頭暈、疲憊、下肢水腫、容易喘等。因為常伴隨心房顫動,而讓患者感到心悸、心跳不規則。   若沒有及時處理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會阻斷血流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腸中風、腎中風、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     風濕性心臟病 救心連續技   風濕性心臟病常造成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使血流受到影響。陳紹緯醫師說,血液回堵鬱積之後,會讓右心漸漸擴大,而出現三尖瓣逆流。   病變的心臟容易出現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約有8成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有心房顫動。陳紹緯醫師說,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這三個問題是風濕性心臟病常見的組合。   如果僅有二尖瓣狹窄,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導管氣球擴張,把瓣膜撐開。陳紹緯醫師說,用氣球撐開二尖瓣,症狀得到緩解後,患者仍需持續追蹤。因為撐開的二尖瓣可能會再度漸漸狹窄,而需要手術治療。   如果有嚴重二尖瓣逆流或合併心房顫動,便會建議及早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手術治療的目標是一次處理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二尖瓣往往都嚴重發炎、鈣化,若採用二尖瓣修補術,未來需要再次開刀的機會較高。陳紹緯醫師說,目前大多會建議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移除病變的二尖瓣,換上人工瓣膜。65歲以上患者,一般建議用生物瓣膜,65歲以下患者,如果願意終身使用抗凝血劑,可考慮使用機械瓣膜降低二次開刀風險。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三尖瓣逆流主要是因為受二尖瓣狹窄影響,血液回堵鬱積,導致心臟擴大而造成,屬於次發性三尖瓣逆流,大多數患者可以進行三尖瓣修補。   由於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建議於手術當中一併處理。陳紹緯醫師說,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兩個部分,心房顫動電燒術與左心耳閉合術。   心房顫動電燒術是利用射頻燒灼及冷凍消融二種不同能源在心房內進行電燒,形成疤痕組織阻隔異常的電訊號。陳紹緯醫師說,在手術當中進行心房顫動燒灼術的成功率約7-8成,能夠幫助回復正常心率,降低心房顫動復發的機會。     左心耳閉合術的目的是關閉左心耳,陳紹緯醫師解釋,左心耳是心臟胚胎發育的遺跡,在心律正常時,不會造成問題,但在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耳裡容易血液滯留形成血栓,許多導致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的血栓都是來自左心耳。   傳統手術是將左心耳剪掉,然後把開口縫起來。陳紹緯醫師說,但是因為左心耳非常脆弱,縫完之後容易出血,利用傳統手縫方式會增加手術中心臟停止時間。目前可使用左心耳閉合器,夾住後便能有效關閉左心耳,幫助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出血的機會。關閉左心耳可避免血液滯留形成血栓,大幅降低未來腦中風之風險。     貼心小提醒   風濕性心臟病是因為小時候感染A群鏈球菌咽喉炎造成風濕熱,導致身體產生會攻擊自己組織的抗體,使心臟瓣膜發炎病變。陳紹緯醫師說,患者通常有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等狀況,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併發症。   手術治療包括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心房顫動燒灼術、左心耳閉合術。陳紹緯醫師說,經驗豐富的團隊能夠幫助患者在一次手術中解決多種問題,達成整修心臟的任務!   原文出處

別拿眼睛開玩笑!痠澀疲勞怎麼辦?乾眼症常見QA,眼科醫師解析

2023年10月17日
公開
5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眼睛好乾,能不能用蒸氣蒸眼睛?」王小姐問。   「千萬不可以!」醫師連忙阻止。   乾眼症是相當常見的狀況,眼睛乾澀、容易疲倦可能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遠見眼科101旗艦店張芯瑜醫師指出,面對乾眼症,大家常有些疑問或是迷思,讓我們一一解答。     Q、眼睛乾澀時,可以自己買眼藥水來點嗎?   不可以任意購買眼藥水使用!藥妝店販售的眼藥水通常是含有薄荷醇的清涼成分,或者是血管收縮劑,無法治療乾眼症。張芯瑜醫師說,如果有乾眼症狀,如眼睛酸澀、疼痛、發紅、搔癢、怕風、畏光、有異物感、容易疲倦、視力模糊等,建議到眼科診所或醫院檢查。   必須先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是缺油型或缺水型乾眼症,才能夠對症下藥。張芯瑜醫師說,無論是人工淚液、人工淚膏、眼藥膏,其實都要依照儀器檢測出的乾眼症類型,才能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Q、使用水蒸氣蒸眼睛,能否改善乾眼症?   不可以使用水蒸氣蒸眼睛直接使用水蒸氣噴眼睛,有可能造成角膜灼傷,傷害眼角膜;若使用水霧噴眼睛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張芯瑜醫師說,如果長時間處在乾燥的環境,眼睛確實是會覺得非常乾澀不舒服,建議調整室內環境的濕度,當室內的濕度達到55%以上的時候,眼表的狀態就會感覺比較舒服。   市面上販售的蒸氣眼罩,有些是類似暖暖包的原理,利用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熱能。張芯瑜醫師說,將溫度不穩定之蒸氣眼罩直接貼在眼睛,可能對眼周皮膚甚至眼角膜造成傷害。如果想要熱敷,應該要購買經過醫材認證通過的恆溫式熱敷眼罩,依照指示設定時間與溫度,才能避免眼睛受傷。     Q、請問脈衝光治療對乾眼症有何幫助?   脈衝光雷射可運用於乾眼症的治療,主要功能包括抑制發炎反應、提供熱能軟化阻塞的油脂、改善瞼板腺功能、利用熱量殺死眼睛周圍寄生的蠕形蟎蟲等。張芯瑜醫師解釋,脈衝光雷射的治療過程每次約15分鐘,醫師會根據乾眼症的狀況決定治療的頻率與次數,幫助改善乾眼症。     Q、如果有乾眼症,可以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嗎?   台灣的乾眼症相當常見,盛行率約15%到20%,推估約400萬人有乾眼症的狀況。張芯瑜醫師說,台灣又是近視王國,90%以上的人口都有近視,因此很多人會關心乾眼症能否接受近視雷射手術。   在評估近視雷射手術的時候,都必須做非常詳盡的檢查,如果發現有乾眼症的狀況,就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張芯瑜醫師說,如果單純使用藥水、藥膏,沒有辦法改善症狀,還可以使用脈衝光療法IPL、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清PRP等,幫助改善乾眼症。     執行近視雷射的方式也非常重要,傳統近視雷射手術LASIK,需要製作角膜瓣,角膜切口比較大,神經破壞比較多,所以恢復期至少要半年以上,乾眼的症狀才會改善。張芯瑜醫師說,目前的微創近視雷射手術如Smile或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角膜的切口相當小,只有0.2公分左右,術後的疼痛較輕,對神經的影響也比較少,有助於減少乾眼症發生,恢復期也大幅縮短。   在評估近視雷射手術時,一定要跟醫師充分討論,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Q、乾眼症不治療會怎麼樣?   如果沒有正確治療慢性乾眼症,可能會造成眼睛長時間痠痛、異物感、覺得非常疲累、無法集中精神,而對工作、閱讀、開車都會造成影響。嚴重乾眼症可能造成角膜破皮、感染、潰瘍,甚至形成疤痕影響視力。張芯瑜醫師說,有研究指出,中年婦女如果有乾眼症,可能會加重心理壓力,導致憂鬱或焦慮,所以一般都會建議,如果有發現乾眼的症狀,可以讓眼科醫師評估,並接受合適的治療,避免角膜受到傷害。       Q、請問要如何預防乾眼症?   攝取均衡營養、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過度用眼、調整環境濕度皆有助於預防乾眼症。張芯瑜醫師說,如果服用魚油之後,仍然覺得乾眼症狀持續,建議要到眼科做詳盡的檢查,利用儀器確定是缺油型、或缺水型乾眼症,才能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   目前乾眼症有非常多的治療方法,不只有眼藥水或藥膏,還有淚管栓塞、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脈衝光療法IPL等,都可以幫助改善乾眼症。善用各種治療工具來緩解乾眼症狀,這才是與乾眼症和平相處的長久之道!     原文出處

晚期甲狀腺癌,氣管、食道都遭殃!標靶藥物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0月16日
公開
11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70多歲的男士,來到診間時,頸部有顆非常大的腫瘤,位於頸部中央,大約7、8公分,已侵犯氣管、壓迫食道,讓病人無法說話、無法進食,呼吸也比較喘」,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教授陳彥豪醫師表示。   因為不適合開刀,所以在確定診斷為甲狀腺癌,基因檢測顯示有BRAF基因突變後,跟病人討論並決定使用針對BRAF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   經過雙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大約3個月後,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治療成效很好,腫瘤明顯縮小,病人不再需要做氣切,而且原本已經無法吞嚥,需要仰賴鼻胃管灌食的病人,漸漸能夠從嘴巴進食。目前疾病控制穩定,持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治療。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陳彥豪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女性發生率較男性為高,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暴露、家族病史等。   甲狀腺癌是長得比較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腫瘤慢慢變大之後,病人可能出現頸部腫塊、頸部疼痛,若影響到食道會出現吞嚥困難,而影響到喉返神經會出現聲音沙啞,或影響到氣管會造成呼吸困難。     如果發現相關症狀,醫師會先做理學檢查,從外觀評估並進行觸診,接著會安排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如果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中有發現結節、腫瘤等病灶,可能會進行細針穿刺,取出少量細胞進行細胞學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粗針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做病理分析。   根據細胞型態,較常見的甲狀腺癌大概可以分成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等。在台灣大部分的甲狀腺癌症是乳突癌,其他的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加起來大概佔一成至兩成左右。   陳彥豪醫師表示,針對能夠使用手術切除的甲狀腺癌,可採用手術合併放射碘治療(I-131)。針對有轉移且對放射碘治療有抗性的甲狀腺癌時,則必須考慮進行全身系統性治療。     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局部復發或轉移性甲狀腺癌,能夠顯著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是病人容易出現一些副作用需要密切觀察,例如疲倦、噁心、嘔吐、拉肚子、高血壓、蛋白尿等。部分病人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但副作用的衝擊卻較為嚴重,且隨著使用時間拉長,病人可能會因為副作用持續時間更長更嚴重而必須停藥。   當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因故中斷時,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陳彥豪醫師說,針對BRAF、RET、NTRK等基因突變,目前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能夠治療。如果病人沒有辦法接受第一線標靶治療,便可接續使用其他標靶藥物來控制疾病。   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做基因檢測的時間點也會不太一樣。陳彥豪醫師表示,有些病人可能在一開始診斷時就會做基因檢測,有些病人可能會在現狀藥物治療失敗後才會去做檢測。     接受甲狀腺癌治療後,很多病人需要定期服用甲狀腺素。而因為甲狀腺素的吸收容易受到其他食物或藥物影響,所以會建議病友在早上空腹時服藥,經過1個小時後再吃東西或服用其他藥物。除了按時服藥之外,也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以評估疾病控制的狀況。     貼心小提醒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生長速度較慢,但是可能侵犯氣管、壓迫食道,而影響進食、說話與呼吸。陳彥豪醫師提醒,若有發現頸部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等狀況,要盡快就醫檢查。   目前大部分的甲狀腺癌病人是以手術治療為主,在手術切除之後,再視狀況安排放射碘(I-131)治療,大多數病人可以獲得不錯的控制。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基因檢測逐步應用至甲狀腺癌,目前較常檢測的有BRAF、RET、NTRK等基因,確定腫瘤具有相關基因突變後,針對局部復發或轉移性甲狀腺癌能夠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幫助提升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喘、乾咳是警訊!硬皮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早治療保存肺功能,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0月16日
公開
7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覺得…呼吸越來…越喘…」40多歲的女士是硬皮症病友,說起話來上氣不接下氣,相當吃力…     硬皮症病友為什麼會「喘」?   硬皮症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會破壞小動脈內皮細胞,導致管壁纖維化,使皮膚變硬、手指變尖變色、關節變形,而且還會侵犯心臟、肺臟、腎臟、腸胃道等各個器官。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蕭凱鴻醫師指出,硬皮症病友容易發現皮膚、手腳等外觀上的變化,卻常忽略對肺臟的影響。根據統計,高達5成至8成硬皮症病友的肺臟會受到侵犯,形成間質性肺病,一旦原本柔軟有彈性的肺臟出現大量纖維組織時,將影響氣體交換功能,病友因此會感到無法順利吸氣、吐氣,若沒有及早介入治療,可能演變成漸進式肺纖維化,蕭凱鴻醫師進一步說明,約50%硬皮症病友會從間質性肺病變成漸進性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會在一年內快速下降,不僅生活品質嚴重惡化,更會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       原來這些人都是「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蕭凱鴻醫師表示,硬皮症病友經常把咳嗽視為感冒,而延誤就醫,實際上若是感冒或過敏,症狀通常一、兩週就會好,但若咳嗽持續沒有改善,病友就應該有所警覺。除了硬皮症外,蕭凱鴻醫師也提到,很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會侵犯肺臟,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呼籲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如有任何呼吸道症狀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此外,除了自體免疫疾病併發的肺纖維化,另外還有一種不明原因的「特發性發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超過50歲以上的男性、長期抽菸、有肺纖維化家族史、長期胃食道逆流、吸入環境中的金屬粉塵、木屑或有害化學氣體都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提醒以上民眾,千萬不要輕忽「咳、喘、累」症狀,一旦症狀持續八週以上,建議盡速至胸腔內科就診。     肺纖維化若沒有及早治療,會讓肺功能持續下降,病友的運動耐受力將越來越差,容易喘、容易咳嗽、容易累,接著連生活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甚至進展為呼吸衰竭,需要仰賴呼吸器,嚴重可能導致死亡。蕭凱鴻醫師說明,為了協助病友提早發現肺纖維化,定期回診過敏免疫風濕科時都會詢問病友有沒有咳嗽、會不會胸悶、會不會喘,抽血檢驗發炎指數,同時透過聽診、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肺臟的狀況,必要時也會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     及早治療才能保存肺功能!   對於硬皮症併發肺纖維化的病友,目前治療上有兩個主軸:一、使用免疫調節劑來控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二、視肺纖維化狀況使用抗纖維化藥物。蕭凱鴻醫師提到,過去肺纖維化沒有良好的治療方式,當病友進入呼吸衰竭後,將面臨使用呼吸器或插管,看到病友及家屬如此辛苦,但臨床治療卻束手無策時,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直到抗肺纖維化藥物問世後,無論是症狀改善或維持生活品質方面,都對病友有很大的幫助,實屬欣慰,就像上述女士的肺功能確診肺纖維化時剩不到20%,所幸經過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後,肺功能逐漸進步到35%,症狀明顯改善外,也能維持日常生活品質。   臨床觀察到,若是及早接受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的病友,咳嗽、胸悶等症狀能夠有效改善外,肺功能也較不會繼續惡化。蕭凱鴻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持續使用一段時間,肺功能還可能進步。目前健保署對於抗肺纖維化藥物採專案審查,只要病友的狀況符合條件,醫師會協助向健保署申請,待核准後便能夠使用。     台灣硬皮病友關懷協會廖嘉文理事長也分享自己的母親即是硬皮症病友,後來出現肺纖維化,回想起當時母親就常常突然咳嗽咳得很厲害,只要走幾步路就會覺得很累、很喘,一定要停下來休息,為了協助提醒硬皮症病友定期關心自身肺部健康,協會每年都會透過講座,呼籲病友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   肺纖維化是硬皮症常見的併發症,初期會以乾咳來表現,提醒病友每三~六個月定期肺部檢查,若感到咳、喘、胸悶、累持續八週以上,就要回診檢查,及早介入治療,才能保存肺功能!     原文出處

血糖超標,傷心、又傷腎!糖尿病治療不是只有看血糖,善用藥物保護器官,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0月11日
公開
15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50多歲李先生有糖尿病,但是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就沒有好好服藥,平時的血糖控制不甚理想。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長期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傷害,所以患者在一次感冒之後,病情急速惡化,出現雙腳水腫,走路也會喘。   經過治療,狀況穩定下來後,患者才終於體會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李洮俊醫師說,由於有蛋白尿,且心臟功能、腎臟功能較差,所以有搭配口服SGLT2i抑制劑幫助控糖,希望在控糖的同時,也能夠發揮保護心、腎功能的效果。   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除了按時服藥之外,還要做好飲食管理、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持續監測血糖。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徐慧君衛教師說,因為糖尿病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併發症,所以要留意各種併發症、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長期處在血糖偏高的狀態,就像把心臟、腎臟、眼睛、血管、神經泡在糖水裡面。」李洮俊醫師說,「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經過幾年後,便會出現併發症。」     心腎共病問題多,嚴重影響存活期   糖尿病的共病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等。李洮俊醫師說,糖尿病患中每10個有6個高血壓,如果血糖沒有控制好,將使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上升,影響存活期。   腎臟病算是台灣的國病之一,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相當高,在全世界名列前矛,其中約有一半的透析患者是糖尿病所導致。李洮俊醫師說,根據統計每10個糖尿病病患就有3個合併腎臟病變。早期的腎臟病變是出現蛋白尿,若長期控制不佳,腎功能就會漸漸惡化,最後會進入透析。   腎臟與心臟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心臟衰竭患者的腎功能通常不太好,相反的,慢性腎臟病患的心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想預防心腎共病,必須了解心腎共病的危險因子。心腎共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病史等。李洮俊醫師說,最好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並調整生活習慣,譬如戒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充足睡眠等,才能改善整體的狀態。   徐慧君衛教師說,「透過持續的衛教宣導,希望糖友與家屬都能認識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共同留意,並著手調整與改善。」     每天關心血糖,定期接受檢查   在血糖方面,一方面要按時服藥,做好飲食管理,並維持規律運動。另一方面便是定期接受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腎臟功能等,尿液檢驗蛋白尿,眼底檢查評估視網膜的狀況。     「醫師在照顧糖尿病患的時候,都會盡量達到全人照顧,不只看血糖、糖化血色素,還會注意血壓、血脂,並定期安排心臟功能、腎臟功能、眼睛的檢查。」李洮俊醫師說,「提早發現慢性併發症的徵兆,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慢性共病的篩檢是每個糖友的重要功課!」徐慧君衛教師提醒,「即使血糖控制得不錯,也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不只控糖,還要保護器官   隨著醫學進步,大家對於糖尿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控糖的觀念也持續進化。除了達到血糖目標(飯前血糖:80-130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80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還會希望能夠保護器官,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目前的糖尿病藥物,例如SGLT2i抑制劑等,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缺血性腦中風等),也可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腎臟相關不良事件(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相關死亡等)。   李洮俊醫師說,因為研究顯示SGLT2i抑制劑對於具有心腎共病的患者有顯著幫助,所以若是糖尿病病人有心腎共病的風險因子,或是已有心臟衰竭、腎功能損傷(包括蛋白尿、腎絲球過濾速率下降等),醫師大都會處方具有器官保護功能的藥物。     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糖友照護好夥伴   「心腎共病是非常重要的併發症,必需積極預防與治療!」李洮俊醫師強調,「透過定期追蹤、篩檢找到病人,並使用合適的藥物幫助病人。糖尿病的藥物持續在進步,糖友要跟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千萬別聽信偏方!」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致力於糖尿病照護,近年也持續積極推動「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李洮俊理事長說,「治療糖尿病不是只有看血糖,還需要針對各種併發症提供預防、篩檢。糖友們若對各種共病風險與慢性併發症有疑問,都可以就近到生活周遭的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接受風險指數篩檢,讓專業醫療團隊成為您的慢性病照護好夥伴!」   原文出處

並非單純老化!不可忽略的巴金森病警訊,神經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0月11日
公開
118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曾經遇過一位80歲的女士,被家屬送到急診的時候,已經不會動、不會講話。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王韋翔醫師表示,經過檢查評估,病人屬於較嚴重巴金森病,只是過去的症狀一直被家屬認為是單純老化,而沒有就醫檢查。   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病人漸漸恢復到可以坐起來、可以站立,甚至可以走路,讓家屬感到非常訝異,原來巴金森病在正確的診斷、治療後,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王韋翔醫師說,「很多巴金森病患者常被誤以為是老化,而沒有放在心上。事實上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巴金森病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可以發揮很大的幫助!」   大家對於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較熟悉,例如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姿態前傾、步伐變小、平衡困難、面無表情、字體變小等。王韋翔醫師說,不過巴金森病還有多種非動作症狀可能在動作症狀發生前、後出現,近來非動作症狀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很多病人在確診巴金森病前,便可能因有情緒低落、焦慮、便祕、睡眠障礙、嗅覺異常等非動作症狀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王韋翔醫師說,了解非動作症狀,有助於提早發現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患者腦部的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減少。王韋翔醫師解釋,多巴胺與其他神經系統有關聯,因此不只會影響動作,在動作障礙出現之前,便可能對情緒、睡眠等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雖然外觀看不出來,但是各種非動作症狀可能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更大的影響。王韋翔醫師說,針對心情低落、焦慮、失眠等非動作症狀,醫師會開立藥物,也會提供非藥物的建議,例如規律運動、調整作息、心理治療等。透過肌力訓練,增加活動量,有助於改善情緒低落。   一般而言,家屬較容易注意到動作症狀,而對巴金森病的非動作症狀較不熟悉。王韋翔醫師說,看診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症狀,也希望透過衛教宣導,讓更多民眾了解巴金森病非動作症狀,如果發現家人出現情緒低落、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異常,便要提早就醫。將觀察到的狀況詳細告訴醫師,能幫助評估、判斷是否與巴金森病相關。     積極治療,延緩巴金森病病程   及早診斷巴金森病,積極介入治療,大多可以讓患者恢復到比較好的生活品質,延緩巴金森病程。王韋翔醫師說,針對動作症狀,藥物能夠發揮很好的效果,常用的藥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等。   左旋多巴能夠有效改善動作症狀,但是在使用幾年後可能漸漸出現藥效波動。剛服藥時可以正常活動,但在藥物濃度降低後,可能出現動作遲緩、僵硬的狀況。為了避免左旋多巴的副作用提早出現,醫師會依照病人的年齡和病程僅展,考慮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等藥物。     針對非動作症狀,目前也有藥物可以同時改善情緒低落、失眠、多夢的狀況,例如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等。王韋翔醫師說,透過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心理支持等非藥物方式,也有助改善非動作症狀。   「巴金森病是慢性疾病,剛診斷巴金森病的患者都會很沮喪。」王韋翔醫師說,「醫療團隊會盡量給病人信心,讓他們曉得積極治療能夠幫助控制病程,維持生活品質。家庭、社區的支持與陪伴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受到動作症狀的影響,巴金森病病人的行動力較為受限,所以會建議病人就近治療。王韋翔醫師說,選擇較方便的醫療院所,可以避免路途奔波,如果病情出現起伏變化,也能盡快回診,讓醫師評估,適時調整藥物。就近治療亦有助維持治療的順從度。     50歲以上民眾 每個月要記得做「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提早發現巴金森病,提早介入治療,有助延緩病程。王韋翔醫師說,50歲以上民眾可以每個月在家做巴金森手指檢測。巴金森手指檢測的作法很簡單,先把右手五隻手指張到最大,然後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完成後再換左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如果發現雙手開合的速度或角度不同,代表可能有動作遲緩的情況,便要安排至神經內科做詳細的檢查。     王韋翔醫師提醒,在動作症狀出現之前,也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焦慮、便秘、嗅覺異常等非動作症狀,如果發現類似問題,請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巴金森病友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 Facebook,提供許多關於巴金森病的照護、復健與經驗分享,家屬與病友都可以共同學習、交流。   原文出處

眼睛乾澀、容易疲勞,乾眼症治療保養解析

2023年09月26日
公開
17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芯瑜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芯瑜醫師:大家好,我是張芯瑜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乾眼症的症狀有哪些?   張芯瑜醫師:乾眼症常見的症狀,包含眼睛酸澀、疼痛、紅腫,甚至是視力模糊,有些比較嚴重的病患,甚至會產生眼壓飆高的脹痛感,還有非常偏頭痛的感覺,非常嚴重的乾眼症病患,如果合併角膜病變時,眨眼時會有強烈的刺痛感。   劉育志醫師:請問乾眼症的成因為何?   張芯瑜醫師:乾眼症的成因,我們要先了解淚水的組成,淚水又稱為淚膜,淚膜從外而內總共分三層,第一層是最外層的油脂層,中間是水層,最內側則是黏液層,乾眼症可以依照這三種方式去分類,第一種是缺水型的乾眼症,第二種是蒸發型乾眼症,也就是缺油型的乾眼症,第三種是潤澤下降型的乾眼症,如果合併兩種以上的情形,又可以稱之為混合型的乾眼症。   劉育志醫師:請問乾眼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張芯瑜醫師:乾眼症的危險因子包含了年紀,通常50歲以上的年齡,是乾眼症好發的年紀,又尤其是婦女如果在更年期的時候,乾眼症的症狀會加劇,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再者,如果您有在服用藥物,譬如抗憂鬱症的藥物、抗血壓的藥物,或者是吃避孕藥,以及抗組織胺的藥品,都有可能會讓淚液分泌下降,有一些病人是有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包含了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者是乾燥症的患者,就有可能會產生淚腺萎縮的情形。   張芯瑜醫師: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或者是近視雷射手術之後的患者,會有術後恢復期,這段時間也會感覺到乾眼症的情況,眼瞼有感染,或者是蠕形蟎蟲造成眼瞼發炎,也會造成瞼板腺的異常,平常如果在乾燥的環境,有室內空調,長時間處於偏乾的情況,眼睛也會造成乾澀不適,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眨眼次數的下降,通常會降低到,每分鐘只剩下5下到7下的眨眼,這時候就會使水分蒸散的速度非常快,造成眼睛乾的情況。   劉育志醫師:懷疑乾眼症時,需要做哪些檢查?   張芯瑜醫師:如果您自覺有乾眼症的症狀時,我們可以利用OSDI,這個國際評估乾眼症的量表,來自我檢測看看是否有乾眼的症狀,這裡面有12道問題,包含了眼睛是否平常覺得酸澀、疼痛,非常不舒服,或者是看東西視力模糊,影響到你的生活、工作、閱讀,甚至是開車,有些人甚至會影響到使用3C產品,或是提款機的使用,這些都是OSDI量表裡面的項目,當您覺得這個量表分數已經高到,確認為乾眼症的狀況時,就會建議到眼科診所做檢查,我們會用儀器來區分,真正乾眼症是什麼原因,會利用淚膜的破裂時間,淚水分泌的量,以及高階的眼瞼板腺檢查,來區分真正乾眼症的狀況。   劉育志醫師:請問乾眼症該如何治療?   張芯瑜醫師:就目前台灣現行的醫療架構體系下,我想要將乾眼症的治療,分成兩個層面來介紹,第一個是健保的項目,第二種是自費項目,健保的部分,眼科醫生可以開立人工淚液,人工凝膠以及人工淚膜,如果您的眼睛非常乾澀,有申請健保通過給付,也可以使用免疫抑制的藥劑,自費的項目有非常多選擇,包含了熱敷眼罩、眼瞼清潔液,沒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淚管栓塞,或者是治療型的隱形眼鏡,比較高階的項目,包含了高濃度的自體血清,或者是血小板血漿,也就是俗稱的PRP,或者是用脈衝光的方式,合併眼瞼板的擠壓手術,來幫助恢復眼瞼板的狀態,這些都可以作為眼睛治療的項目。   張芯瑜醫師:有一位55歲的男性,到高緯度國家出差的時候,半夜睡覺突然覺得眼睛一陣陣脹痛、刺痛,造成流淚不止,沒有辦法張開眼睛,回國檢查的時候,發現角膜大片的破皮,眼淚水的分泌量非常少,是符合嚴重乾眼症的症狀,在治療過程中,點一般人工淚液是沒有效果,修復非常慢,他又經歷過視網膜,以及白內障的手術,所以在乾眼症的治療過程中,是非常的辛苦,後來在我的門診,慢慢幫他治療之下,我們使用了非常多種的方法,包含了沒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及淚管栓塞這些方式,他的角膜情況就像一朵脆弱的小花,慢慢養,慢慢養,漸漸變成越來越好的情況,現在也不需要一整天帶著藥水來點藥,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位病人。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張芯瑜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疲累、咳嗽是重要警訊!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3年09月26日
公開
5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60多歲的王女士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已經追蹤治療了十幾年,狀況相當穩定。幾個月前,王女士突然發燒、咳嗽且越來越喘,住院期間還需要使用氧氣面罩,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疾病已侵害到肺部,每天吃十幾顆高劑量的類固醇也無法緩解症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理信醫師表示,在與病友及家屬討論後,使用抗纖維化藥物介入治療,呼吸狀況不僅明顯改善,類固醇也降到一天一顆,接下來就可以順利停掉類固醇。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當侵犯到肺部時,一開始是造成發炎,久了之後就會纖維化,大概有10%到25%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會併發肺部發炎、肺纖維化的情形。且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活性很高,發炎指數高的病友有較高的風險出現肺部侵犯,即使是穩定控制的病友,也有機會出現肺纖維化。   肺部發炎的狀況往往是逐漸進展,林理信醫師形容,就像溫水煮青蛙,病友剛開始是乾咳,偶而咳幾聲,然後越來越頻繁,甚至咳到喉嚨會痛或有咳血的狀況,隨著肺功能持續惡化,連坐著休息都很喘,也會伴隨倦怠、無力、沒有食慾、甚至體重減輕等症狀。病友若是延誤治療恐進展為肺纖維化,失去氣體交換的功能後,生活品質會非常差,存活期可能只剩兩、三年,因此及早診斷、及早介入治療對病友相當重要。   雖然定期回診追蹤類風濕性關節炎時,醫師都會幫忙留意肺部健康情況,林理信醫師強調,病友本身也要提高警覺,若有咳嗽、容易喘、疲勞的狀況,請儘速就醫檢查。臨床上醫師會透過聽診、胸部X光、肺功能檢測、電腦斷層等檢查,診斷是否罹患肺纖維化。     林理信醫師提到,以前遇到肺纖維化都束手無策,只能利用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藥物控制發炎反應,不僅治療肺纖維化的成效不佳也影響了病友的存活期,現在有了不同作用機轉的抗纖維化藥物,能夠抑制與纖維化相關之生長因子,避免纖維組織大量增生,治療效果顯著外,口服使用更具便利性,有助維持生活品質,帶給病友很大的幫助。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包素娟理事長也分享一位自己熟識的病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非常厲害的咳嗽,咳到停不下來,後來診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肺纖維化,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幸好接受治療後,目前情況改善很多,自己也開始密切注意自己的肺部健康。除飲食均衡且不任意進補外,包素娟理事長更強調,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與醫師密切配合,病友間互相提醒多多留意肺部的狀況,如果發現咳嗽、比較累、或是容易喘就得趕緊告訴醫師,才能及早治療。     貼心小提醒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務必定期追蹤肺部的狀況(例如每三到六個月接受肺功能檢查),若出現咳嗽、容易喘,一定要向醫師反應。林理信醫師說,在控制全身發炎反應的同時,如果有觀察到肺部狀況有惡化,例如症狀加劇、肺功能下降、或電腦斷層顯示肺纖維化影響範圍增加,也可以使用抗纖維化藥物,及早介入治療,有助延緩肺功能惡化速度,避免肺纖維化!     此外,除了因自體免疫疾病所併發的肺纖維化外,還一種成因不明的「特發性發纖維化」也要提醒大家務必提高警覺,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中的工作者也是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的高危險族群,呼籲大眾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絕對不可輕忽,請儘速至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治。   原文出處

全身冒膿疱,又痛又癢又發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照護重點提醒,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9月26日
公開
9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患者發現指甲根部出現膿疱,一直被當成灰指甲。後來在一次重感冒後,全身出現大片的紅斑,還冒出無數小膿疱,又痛、又癢、又發燒,非常痛苦。確定診斷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表示,「住院之後他才曉得,原來出現在指甲根部的膿疱並非灰指甲,所以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因此,正確的診斷真的很重要,確定診斷才能朝正確的方向來治療!」   乾癬是一種自體發炎疾病,會導致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組織。邱足滿醫師說,大家常看到的是尋常型乾癬,皮膚上會出現比較厚的斑塊,帶有銀白色的皮屑。部分患者會出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皮膚上冒出許多像針尖般細小的膿疱,有時會融合成較大、較明顯的膿疱。這些膿疱會造成疼痛,且會合併倦怠、發燒、畏寒等,甚至有些患者還會有關節疼痛。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一般還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發作的時候就是全身很大面積的皮膚紅、冒出膿疱,經過治療後可能恢復得很好,看不出來曾經發生過很嚴重的變化。另一類是合併尋常型乾癬,平時可能以尋常型乾癬來表現,但若有感染或壓力較大時,就有可能會發展成膿疱性乾癬。」邱足滿醫師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生率低,不過發作的時候全身冒出無數膿疱,皮膚發紅的面積可能超過90%體表面積,而需要住院治療,對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困擾,陸陸續續我大概照顧過十位病患。」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作常跟考試、工作、心理壓力也可能有關。邱足滿醫師說,如果比較疲累或是有感染,病情也較容易惡化。   「我的乾癬長期都有吃藥控制,但是去年因為有反胃的狀況,所以便自行停藥。經過一段時間後,乾癬病灶明顯惡化,身體多處出現大面積的膿疱,還伴隨著劇烈高燒、疼痛、搔癢與疲倦,緊急送醫後才知道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住院住了十幾天。」74歲的全身型膿疱性患者張先生餘悸猶存的說,「大量膿疱反覆冒出破掉的過程非常折磨人,嚴重的疼痛與搔癢感總讓他忍不住伸手去抓,甚至一度因為傷口感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感謝邱醫師幫助正確診斷與細心的照顧,接下來會好好配合治療,希望能夠把病情控制穩定。」     正確診斷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才能及早治療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患者較少,診斷的難度也較高,往往需要比較專精的皮膚科專家才能正確判斷。邱足滿醫師說,臨床上若發現患者有大片紅斑且帶有膿疱,醫師都會仔細詢問病史、用藥史,了解是否有伴隨的症狀,例如發燒、疼痛、搔癢等。這類型患者在抽血檢查時也經常會看到白血球增加、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為了確定診斷,常常會需要做皮膚切片檢查,切一小塊患部的皮膚做病理檢查、或特殊染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包括A酸、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治療成效較有限。邱足滿醫師說,現在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致病機轉較清楚,且有生物製劑能夠針對特定細胞激素發揮作用,包括IL-36、IL-23、IL-17等,標靶治療的機轉較精準,能有效控制發炎反應,治療效果較快,且能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以IL-36受體抑制劑的生物製劑為例,因為是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關鍵致病機轉「IL-36」發炎路徑所研發,因此能夠有效抑制發炎的連鎖反應,讓患者在接受治療24小時後就可以看到很多膿疱收乾,開始脫皮的樣子。邱足滿醫師說,如果使用傳統藥物,通常治療一、兩個禮拜後,膿疱都還在,患者就會一直很痛、很不舒服,非常煎熬。因為需要住院較長的時間,對患者、家屬也會造成更多影響。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然少見,但卻是不得輕忽的皮膚重症。邱足滿醫師說,如果發現皮膚出現紅斑、很多膿疱,甚至伴隨發燒、畏寒,都要尋求皮膚科專家的協助,及早確認診斷,才能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向。     貼心小提醒   日常照護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相當重要,邱足滿醫師說,飲食方面可以採取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白肉代替紅肉、減少飽和脂肪等。衣著方面要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作息方面請不要熬夜,建議在晚間11點以前就寢。     抽菸、喝酒都也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利,最好要戒菸、戒酒。邱足滿醫師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戒糖,因為糖飲、甜食都容易促進發炎的強度,所以會希望病人戒糖。   臨床上常見到肥胖患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治療也比較困難。邱足滿醫師說,如果病人的BMI比較高,都會鼓勵減重。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把病情控制穩定!   原文出處

抓到流血、癢到休學!突破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瓶頸,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最新健保給付條件解析,皮膚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09月22日
公開
7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17歲的高中生,拿下口罩便會露出嚴重發紅、破皮流湯的臉頰。他的身體與四肢也都是大片大片紅疹,因為強烈癢感,而佈滿抓痕,有些破皮滲血,有些已經結痂。」奇美醫院皮膚科鄭百珊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影響外觀,又非常不舒服,讓他無法好好上課、睡覺,已經休學超過半年。」   家屬四處打聽,嘗試過各種偏方。鄭百珊醫師說,其實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很大的進展,患者在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以及外用藥膏後,便有明顯改善。   回診的時候,患者說他隔天就已經幾乎沒有癢感,皮膚病灶也進步很多。鄭百珊醫師說,經過半年治療,皮膚病灶已幾乎清零,看不出之前曾經有嚴重發紅、流血、流湯的狀況。   鄭百珊醫師說,「最重要的是,患者已經回到學校,能夠專心上課,與同學正常的互動!」   在過去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許多困境,由於藥物選擇有限,患者經常得仰賴類固醇,而產生許多副作用,病情反反覆覆。許多患者也可能誤信偏方,而讓狀況惡化。鄭百珊醫師說,其實醫學一直在進步,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很大的改變,治療成效顯著提升。   青少年族群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非常多,大約85%的患者兒時就發病。鄭百珊醫師說,因為癢得很厲害,患者會持續搔抓,白天在學校沒辦法好好上課,晚上在家裡也沒辦法好好睡覺,隔天到學校也容易打瞌睡,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品質。為了避免課業落後,家長都希望治療可以快速又有效。   青少年患者非常在意同儕的眼光,身上發紅、脫皮的病灶會造成很大的社交壓力,甚至可能遭到歧視或霸凌。鄭百珊醫師說,研究發現,兩成至四成的青少年患者有被霸凌的經驗,甚至有較高的憂鬱傾向、自殺意念。患者自然都希望皮膚病灶能盡快消失。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得經常回診,年輕患者平時又需要上課、上班,所以相當在意治療的方便性。鄭百珊醫師說,因為需要長期接受治療,患者也很關心藥物的安全性跟副作用。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口服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但治療成效較有限,副作用也比較多,類固醇更是不適合長期服用;而全身性照光治療則是礙於須經常往返醫療院所接受照光,對許多患者來說非常不便。   鄭百珊醫師說,隨著藥物發展,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邁向精準治療,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採用注射的生物製劑突破治療瓶頸,讓治療成效大幅提升,治療目標越來越高,副作用也減少許多。   臨床上會採用濕疹面積與嚴重度指數(EASI,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評估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鄭百珊醫師說,「以前使用傳統藥物時,大概只能期待改善程度有50%。隨著藥物進步,我們已可以期待改善程度達到75%,甚至90-100%,皮膚病灶幾乎清零的狀態。」     對於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使用過傳統治療,包括持續照光治療3個月,以及使用2種以上免疫調節劑,分別使用達到最高劑量3個月以上,但效果不理想時,醫師會協助向健保署提出專案審查,待通過後便可以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有機會幫助患者達病灶清零、癢感歸零。目前已有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可讓12至17歲青少年使用,患者與家屬可主動向醫師諮詢了解健保給付條件,有助於大幅改善病灶並減輕經濟負擔。   「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治療上的優勢是效果相當快,病人大多在吃完藥一、兩天內,癢感便明顯改善。」鄭百珊醫師說,「在癢感改善後,皮膚病兆也能持續改善,大多數患者可以達到75-90%以上的改善,也有許多患者的病灶能夠達到幾乎清零的狀態。」   相較於傳統藥物,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治療機轉較精準,副作用較少,安全性也較高。因為採用口服,方便性高、治療順從度也較高,畢竟有些患者很怕打針,而且頻繁回診打針對患者與家屬也相當不便。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問世,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家屬有相當大的幫助。鄭百珊醫師說,改善癢感與皮膚病灶,對青少年族群非常重要,不必再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且生活品質、睡眠品質大幅提升,可以正常學習、社交、運動。家屬也不用再陪孩子失眠,或因為頻繁回診而影響工作。治療成效的提升,不僅改變患者的病灶,更扭轉了一家人的生活。     讓「異膚友善門診」幫助您!   近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相當大的進步,治療工具越來越多,能夠發揮極佳的治療效果。鄭百珊醫師說,皮膚科醫學會有制訂「中度或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醫病共享決策」幫助病友了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評估方式與治療工具,能夠與醫師進行更完整的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     為了幫助病友找到合適的醫療團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製作了「異膚友善門診」網站,能夠快速找到合適的醫師就近看診。   面對異位性皮膚炎,切勿迷信偏方。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做好正確的皮膚照顧,接受正規的治療,才有機會讓病情改善,順利回歸正常的生活!   原文出處

同時解決近視、遠視、老花、散光,解析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09月18日
公開
26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60多歲的王女士有遠視、老花與散光,隨著老花惡化,眼鏡也越換越厚,才有辦法看到手機。但是戴上高度數老花眼鏡又會讓她感到頭暈,相當困擾。高雄諾貝爾眼科院長鄭宇庭醫師指出,患者的白內障也到了該處理的狀況,便替她作了詳細檢查,確認角膜、視網膜、視神經的健康狀況。   經討論,患者選擇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遠視、散光、老花眼。鄭宇庭醫師說,術後她能看到遠方的山景,也能看到近距離的手機,感覺像是重獲新生,非常開心!   白內障初期,患者會覺得影像的對比度變差,看東西不如往常銳利。鄭宇庭醫師說,隨著白內障惡化,患者的視力漸漸受到影響,看東西變得模糊,無法對焦,色彩的鮮豔度也會下降。   白內障的成因主要是眼睛的水晶體老化,而變硬、變混濁,五十歲以上民眾,白內障的比例就會越來越高。   「但是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不是只會出現在中老年人喔!」鄭宇庭醫師說,「有許多因素會讓白內障提早發生,例如高度近視、糖尿病、眼睛外傷、長期使用類固醇、紫外線曝曬等。曾經遇過一名高中生,來就診時已經有明顯白內障的狀況。」     白內障的水晶體變得混濁,而阻礙光線進入。鄭宇庭醫師說,治療白內障需要先移除混濁的水晶體,再放入人工水晶體,才有辦法恢復視力。   何時該接受白內障手術呢?臨床上對於白內障手術的時機有兩個考量。第一個是白內障造成視力惡化,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走路、騎車可能發生意外,此時就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第二個是白內障過熟,導致眼壓上升,而造成青光眼。鄭宇庭醫師說,這種情況不可置之不理,否則白內障會越來越硬,使手術風險上升,恢復期也會比較長,對患者較為不利。   若有白內障的狀況,要與眼科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決定合適的手術時機。     如何挑選人工水晶體?   我們的眼球就像一台相機,水晶體類似相機的鏡頭。鄭宇庭醫師說,原本的水晶體富有彈性,能夠快速精準的對焦。在白內障發生後,鏡頭霧掉了,就需要移除老化水晶體,放入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像是縮小版的眼鏡。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能夠矯正近視及遠視,提供清晰的遠距離視力。中、近距離視力則需要配戴老花眼鏡輔助。鄭宇庭醫師說,現代化生活非常仰賴中近距離的視力,例如要看手機、看導航、看電腦、剪指甲等,為了提升生活便利性,後續便研發出可矯正老花眼的多焦點及焦段型人工水晶體。     焦段型人工水晶體的優點是延長視覺景深,改善中、近距離的視力。全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連續性視力,在近距離的視距可達到33公分,對工作與日常生活相當有幫助。需注意的是,若用眼距離少於33公分,則仍須配戴老花眼鏡。   四十歲以上的民眾,老花眼會越來越明顯。鄭宇庭醫師說,全焦段人工水晶體能夠同時處理老花眼的問題,降低術後對老花眼鏡的依賴,另外還具有減少色像差的設計,有助於增加視覺對比敏感度,提升視覺品質。   除了近視、遠視、老花之外,散光是另一項相當常見的屈光異常,可能會造成看東西模糊或有疊影。鄭宇庭醫師說,使用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能夠在處理老花眼的同時處理散光,看東西會更加銳利、清晰。     散光是一種有方向性的屈光異常,放入眼睛的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必須調整至特定角度,才能有矯正效果。鄭宇庭醫師解釋,傳統散光人工水晶體大概要經過2至4週,甚至更久的時間後位置才會穩定,若在術後劇烈運動,人工水晶體可能會發生位移旋轉,散光矯正的效果就會打折。   新一代散光矯正技術能夠避免人工水晶體旋轉,提升術後穩定度,當醫師放入人工水晶體並調整好角度後,較不會位移。另外也可以降低邊緣的眩光,提升夜視安全性。     貼心小提醒   總而言之眼睛有4種常見的屈光異常,近視、遠視、老花、散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時,利用人工水晶體來改善。鄭宇庭醫師說,較基本的人工水晶體可以處理近視與遠視,較進階的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可以處理近視、遠視、老花、散光,提供連續性視力,滿足遠、中、近的視力需求,讓患者擁有較佳的生活便利性。接受白內障手術前要和醫師詳細討論,根據用眼需求以及眼睛的健康狀態,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原文出處

擔心孩子長不高?重要發育觀念與生長激素缺乏症,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詳解

2023年09月15日
公開
23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13歲的國中女生,來就診的時候身高只有134公分,體重27公斤,非常瘦小,第二性徵也沒有發育〔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林昭旭醫師分享,「進一步檢查發現她是生長激素缺乏症,骨齡是10歲6個月,且性荷爾蒙也沒有分泌〔2〕。」經過半年的追蹤,她依然沒有長高,於是開始遵照專業醫師的指示並適當使用藥物後,順利達到理想的身高。   很多因素會對成年身高造成影響,包括營養狀態、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3〕等。林醫師說明,一般而言,男生大概是9到14歲、女生大概是8到13歲會發育第二性徵〔4〕,如:男生的睪丸、陰莖會變大,女生的初經來潮、胸部會變大〔5〕。在發育過程中,通常身高會快速成長,直到骨骼生長板完全癒合,達到成年身高。   隨著整體營養狀況改善,現在小孩的發育時間會比過去提前。林昭旭醫師指出,「很多家長可能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認為女生會長高到16、17歲,男生會長高到18歲,不過現在的兒童可能提早發育,也會提早結束〔6〕。」     身高過於矮小,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照顧者要定期紀錄生長曲線,才能提早發現身高矮小的狀況,把握治療時機。林昭旭醫師解釋,目前對於身高矮小的定義有兩個,第一個是長得很矮,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7〕。第二個就是成長速率緩慢,6歲以上的男生或女生,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8〕。     生長激素缺乏影響成年身高   生長激素是影響兒童身高的重要賀爾蒙,林昭旭醫師說:「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能夠刺激骨骼生長〔9〕。如果遇到身高矮小的兒童都要留意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   懷疑生長激素缺乏時,會先幫患者抽血,並作骨齡X光檢查。根據臨床經驗與觀察,林醫師提到,通常會發現患者IGF-1偏低〔10〕,且骨齡有落後的現象。     為了確定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會安排住院進行生長激素刺激測驗〔11〕。林昭旭醫師說明,我們體內的生長激素是脈衝式分泌,因此得藉由藥物刺激,評估生長激素能否正常分泌。若發現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病人可諮詢專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與治療。     貼心小提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請務必維持均衡營養、規律運動〔12〕、與充足睡眠〔13〕,要盡量避免甜食〔14〕,以免影響生長速度。   記得要定期紀錄身高,如果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15〕,便須特別留意。林昭旭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的第二性徵太早發育,像是男生的睪丸變大、女生的胸部變大〔16〕,也要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經過詳細檢查與專科醫師的評估,若確認生長激素缺乏症、沒有腦部病灶、且經過追蹤都沒有長高,面對治療藥物選擇時,充分地跟開立藥物的專科醫師進行討論。林昭旭醫師提醒,在骨骼生長板癒合之後,便沒辦法再長高,請務必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把握治療時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輝瑞大藥廠提供)   PP-UNP-TWN-0090-202308   參考資料: 1.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案例資料 2.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案例資料 3.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 (child-growth.org.tw) (Access date: 2023.09.04) 4. 淺談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0-2-1.pdf 5. Abreu AP, Kaiser UB. Pubertal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6;4(3):254-264. doi:10.1016/S2213-8587(15)00418-0 6.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臨床觀察訊息 7. 基層醫學 ; 21卷12期 (2006 / 12 / 25) , P359 – 366,https://www.mmh.org.tw/taitam/famme/old%20website/failure%20to%20thrive.pdf 8. Diagnostic approach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hort stature - UpToDate  9. Brinkman JE, Tariq MA, Leavitt L, et al. Physiology, Growth Hormone.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82141/ (Access date: 29th, August, 2023) 10. Ibba A, Corrias F, Guzzetti C, et al. IGF1 for the diagnosis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appraisal. Endocr Connect. 2020;9(11):1095-1102. 11.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須知:GH stimulation test.pdf (cgmh.org.tw) 12. Cappa, M et al. “Neuroregulation of growth hormone during exercise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21 Suppl 2 (2000): S125-8. 13. Chaput, Jean-Philipp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early years (0-4 years).” BMC public health vol. 17,Suppl 5 855. 20 Nov. 2017, doi:10.1186/s12889-017-4850-2 14. Coldwell SE, Oswald TK, Reed DR. A marker of growth differs between adolescents with high vs. low sugar preference. Physiol Behav. 2009;96(4-5):574-580. doi:10.1016/j.physbeh.2008.12.010 15. 基層醫學 ; 21卷12期 (2006 / 12 / 25) , P359 – 366,https://www.mmh.org.tw/taitam/famme/old%20website/failure%20to%20thrive.pdf 16. 淺談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0-2-1.pdf   原文出處

眼睛乾澀、容易疲勞,先確定乾眼症分類,才能選擇正確治療,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9月11日
公開
12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唉呦!眼睛好痛!」55歲的李先生到高緯度的國家出差,半夜睡覺時,眼睛突然一陣刺痛,而淚流不止,完全沒有辦法張開眼睛。   回國檢查後,發現角膜有大片破皮,淚水的分泌量非常少,屬於嚴重乾眼症。遠見眼科101旗艦店張芯瑜醫師指出,在治療過程中,點一般人工淚液沒有明顯效果,角膜修復速度非常慢。因為又經歷過視網膜與白內障手術,所以在乾眼症的治療過程中非常辛苦。   「我們在門診使用了很多種方法替他治療,包含沒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淚管栓塞等,他的角膜就像一朵脆弱的小花,慢慢養,也漸漸進步。」張芯瑜醫師說,「現在他的角膜已經完全復原,不需要一整天都帶著眼藥水點藥。讓患者很開心,醫師也非常有成就感。」   乾眼症是相當普遍的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眼睛酸澀、疼痛、發紅、搔癢、怕風、畏光、有異物感、容易疲倦,甚至視力模糊。有些比較嚴重的病患,會產生眼壓飆高的脹痛感,或偏頭痛的感覺。張芯瑜醫師說,非常嚴重的乾眼症病患,可能合併角膜病變,而在眨眼時會有強烈的刺痛感,相當不舒服,也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干擾。     乾眼症的危險因子有很多,50歲以上民眾是乾眼症好發的族群,尤其是在更年期的女性,乾眼症的症狀會因為荷爾蒙變化而加劇。張芯瑜醫師說,某些藥物與乾眼症有關,例如抗憂鬱劑、血壓藥、避孕藥、抗組織胺等,可能會讓淚液分泌下降。罹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可能會產生淚腺萎縮的情形,導致乾眼症。   眼瞼有感染,或是蠕型蟎蟲造成眼瞼發炎,也會造成瞼板腺異常。張芯瑜醫師說,如果接受白內障手術、近視雷射手術、老花雷射手術,在術後恢復期也較容易感覺到乾眼症的狀況。   長時間處在偏乾的環境,眼睛亦會乾澀不適。張芯瑜醫師說,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眨眼次數下降,可能降低到每分鐘只剩5下至7下,水分蒸散的速度相當快,而造成眼睛乾澀的情況。     先確定乾眼症分類,才能選擇正確治療   如果經常感到眼睛乾澀、疲勞等乾眼症狀時,可以利用國際評估乾眼症的OSDI量表來自我檢測。張芯瑜醫師說,OSDI量表裡有12道問題,包含眼睛是否對光敏感、有異物感、疼痛不適、視力模糊,是否影響生活、閱讀、駕駛、使用3C用品等。     出現乾眼症的狀況或OSDI量表的分數偏高時,請不要任意使用眼藥水,建議到眼科診所做檢查。張芯瑜醫師說,首先一定要確定乾眼症分類,眼睛表面的淚水又稱為淚膜,淚膜從外而內大致可分為三層,最外側是油脂層,中間是水液層,最內側是黏液層。臨床上可將乾眼症分類,第一種是「缺水型乾眼症」;第二種是「蒸發型乾眼症」,也就是缺油型乾眼症;第三種是「潤澤下降型乾眼症」;如果合併兩種以上的情形,稱為「混合型乾眼症」。   醫師會利用儀器檢測,包括淚膜的破裂時間、淚水分泌的量、以及高階眼瞼板線的檢查,來判斷乾眼症的成因與乾眼症的嚴重程度。   「確定乾眼症的分類後,才能夠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張芯瑜醫師說,在台灣現行的醫療架構下,乾眼症的治療可分成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健保項目,第二個是自費項目。健保項目包括人工淚液、人工凝膠、人工淚膏等,若符合條件,可以使用免疫抑制的眼藥水。     自費項目有非常多選擇,包含熱敷眼罩、眼瞼清潔液、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淚管栓塞、治療型隱形眼鏡等。張芯瑜醫師說,比較高階的項目,包含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脈衝光療法併瞼板腺疏通術等。醫師會依照乾眼症的分類與嚴重度,挑選合適的治療方式。     貼心小提醒   乾眼症相當普遍,約佔成年人口的30%。除了感到眼睛乾澀外,搔癢、發紅、灼熱、畏光、有異物感、容易疲勞、視力模糊等皆是乾眼症常見症狀,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張芯瑜醫師提醒,若未積極治療,可能會導致角膜表面潰瘍或混濁,嚴重可能因此失明。   如果感到眼睛不適,切勿任意使用眼藥水,建議接受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改善乾眼症!      原文出處

流血不止,好棘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治療保養重點提醒,專科醫師圖文詳解

2023年09月11日
公開
19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瘀青又跑出來了。」60多歲的陳女士一邊說一邊拉起袖子秀出手臂上的瘀斑。      她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已經有十幾年的病史,因為病情的關係長期需要使用低劑量類固醇,雖持續回診監控,但血小板偶爾還是會降到很低的狀況,讓她有點擔心。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陳玟均醫師指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產生自體抗體攻擊自己的血小板,使血小板數量減少。正常的血小板數量約15-40萬/μL,而患者的血小板數量可能只有數萬/μL,甚至只有數千/μL,因此會增加自發性出血的風險。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的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五,較常發生在15歲以下、60歲以上,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1〕。   當患者血小板降低時,皮膚容易出現出血點,或是一片一片的瘀青,因此可能需要調高類固醇的劑量,然而在使用較高劑量的類固醇後,患者常感到生活品質變差。陳玟均醫師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還有血小板生成藥物都是治療的選項,患者可以檢視自己的狀況或對於生活品質的期待,與醫師溝通適合自己的治療。     血小板是非常重要的血球,能夠促使血液凝固,發揮止血的功能。陳玟均醫師說,當血小板數量過少時,就容易出現出血的狀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的皮膚可能有點狀出血,或是大片瘀斑,所以被稱為「紫斑症」。患者的黏膜也容易出血,例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口腔出血等,甚至會有血便、血尿的狀況。女性患者可能有月經流血不止的問題。   如果出血發生在較關鍵的部位,例如顱內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     目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以類固醇作為第一線治療,透過抑制免疫系統來減少血小板的破壞。陳玟均醫師說,類固醇治療的效果快、費用低,但是因為在長期使用類固醇後,可能出現多種副作用,例如月亮臉、水牛肩、中樞性肥胖、血糖升高、血壓升高、骨質疏鬆、容易感染等,所以目前的治療指引是希望病人不要使用類固醇超過6週。     陳玟均醫師說,「目前的治療準則是先給予類固醇,若發生嚴重出血時或是懷孕婦女、小孩則是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做為第一線的治療,如果效果不佳或在6週內還沒有辦法拿掉類固醇,可能會開始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單株抗體、血小板生成藥物等治療。」其中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能夠減少血小板破壞,而血小板生成藥物則能夠促進血小板生成,幫助提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包含需回醫院施打的皮下注射針劑以及口服藥物。在與陳女士討論後,為患者申請血小板生成藥物,讓血小板數量回升,並且減低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後續患者也順利停掉類固醇,減少病人擔心的感染、骨質疏鬆等風險。   陳玟均醫師補充,「如果血小板減少超過12個月,會考慮脾臟切除手術,以減少血小板的破壞。但是脾臟是個與免疫功能有關的器官,切除脾臟後可能會影響免疫力,容易遭到某些病原的感染,因此近幾年來,由於藥物的進步,已經較少人接受如此侵入性的手術治療了。」   陳玟均醫師說,以臨床上的觀察,血小板生成藥物的副作用相較於類固醇,較可以被病人接受,因此患者的服藥順從性普遍比較好,部分患者可能有肌肉痠痛、腸胃不適的狀況,也需要定期監測肝功能。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治療目標是讓血小板數量至少維持在5萬/μL以上,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比較不需要擔心流血不止的狀況,但也需要考量治療後血小板過高亦會有血栓產生的風險。陳玟均醫師說,在追蹤治療的過程中,醫師都會依照患者的狀況,適時調整藥物。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是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血小板數量過少。   2. 症狀:患者的皮膚可能出現出血點或瘀斑,牙齦、口腔、鼻腔可能有流血不止的狀況,也可能出現血便、血尿、月經異常出血。請務必盡快至血液科檢查,以免造成嚴重併發症。   3. 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一般建議不要使用超過6週。醫師會視病況搭配免疫抑制劑、血小板生成藥物等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能夠減少血小板破壞,血小板生成藥物能夠促進血小板生成。   4. 血小板生成藥物:分為針劑與口服兩種,長期使用的副作用對病患來說相對比較能接受,有助改善患者的服藥順從性,提升生活品質。   5. 提醒:在血小板數量較少時,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減少碰撞出血的機會!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309056147   參考資料: 1. Hung GY, Lee CY, Yen HJ, Lin LY, Horng JL. Incidence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Taiwa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Transfusion. 2018 Nov;58(11):2712-2719. doi: 10.1111/trf.14915. Epub 2018 Oct 12. PMID: 30311951.   原文出處

術後10年仍可能復發!乳癌復發轉移有對策,口服CDK4/6抑制劑提升治療成效,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8月25日
公開
18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胸口最近都會痛。」80歲的王女士指著胸骨說。王女士是在10多年前發現乳癌,並接受手術切除,確認是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於是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由於疼痛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於是便安排進一步檢查。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蔡瑞鴻醫師指出,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胸骨、肋骨、脊椎骨都有轉移的病灶,研判是乳癌復發轉移。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藥物。蔡瑞鴻醫師說,接受治療後,患者覺得有些疲勞,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經過半年後,檢查顯示骨轉移的病灶幾乎都消失了。讓患者很有信心,也願意持續接受治療,至今已有4年。蔡瑞鴻醫師說,能夠使用口服藥順利治療4年,不需要化學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對乳癌復發轉移的患者是相當大的幫助。   診斷乳癌時,會利用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等將乳癌分為不同的亞型,包括荷爾蒙陽性、HER2陽性、三陰性等。蔡瑞鴻醫師說,接受手術治療後,乳癌有機會復發、轉移,一般是在術後兩年內出現。腫瘤較大顆、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發生復發、轉移的風險會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荷爾蒙陽性乳癌,在經過5年、10年以後,還是會有一定的機率產生復發、轉移。   乳癌轉移可能出現在骨頭、肝臟、肺臟、腦部等器官。蔡瑞鴻醫師說,乳癌骨轉移以胸椎、腰椎、肋骨等處較為常見,部分患者的骨轉移會出現在四肢。     乳癌轉移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般是在追蹤檢查的過程中發現。蔡瑞鴻醫師說,隨著轉移的腫瘤變大,患者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骨骼轉移容易造成疼痛,若壓迫神經會造成痠、麻、無力、癱瘓等,若造成高血鈣會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   由於骨骼的結構遭到腫瘤破壞,患者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蔡瑞鴻醫師說,可能走路跌倒或輕微碰撞便造成骨折,而導致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   「骨頭轉移的症狀差異很大,也不見得都會出現疼痛。曾經有患者的脊椎有7、8節都有轉移,但只有其中1、2節會痛。」蔡瑞鴻醫師說,「乳癌患者一定要持續追蹤,若有疼痛不適的狀況,便須向醫師反應,以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CDK4/6抑制劑提升晚期乳癌治療成效   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是台灣最常見的乳癌類型,治療工具也持續進步。蔡瑞鴻醫師說,早期乳癌患者在術後一般會接受抗荷爾蒙治療,晚期、轉移性乳癌可以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     抗荷爾蒙治療可以阻止女性荷爾蒙刺激乳癌細胞生長,CDK4/6抑制劑可以中斷細胞週期,抑制乳癌生長。蔡瑞鴻醫師說,兩者搭配使用,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過去在面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乳癌時,大多使用化學治療。但是傳統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較大,患者也比較抗拒。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問世,突破了治療瓶頸,帶給患者很大的幫助。   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緩荷爾蒙抗藥性出現、並延緩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相較於化學治療,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治療機轉較精準,副作用比較少。因為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有助維持生活品質,提升治療順從度。     目前健保對於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採有條件給付,只要符合條件,醫師便會幫患者申請使用。     貼心小提醒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是最常見的亞型。蔡瑞鴻醫師說,早期患者建議接受抗荷爾蒙治療,晚期患者可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加上CDK4/6抑制劑,有助延緩疾病惡化,延緩荷爾蒙抗藥性出現,顯著提升治療成效,而且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能夠維持生活品質。   乳癌在術後多年仍有復發風險,患者一定要持續追蹤,若有骨頭疼痛、肢體痠麻無力等狀況,務必向醫師反應,才能適時調整治療計畫。   原文出處

下鼻甲手術懶人包攻略 術前三大須知:醫、術、材

2023年08月21日
公開
441

  30歲的林小姐(化名)是一名典型過敏患者,從小受鼻塞困擾,長期下來不僅睡眠品質差,同時因必須張口才能順暢呼吸,造成口臭,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及社交。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傅嘉祥醫師指出,鼻塞的成因眾多,若使用口服藥物或鼻噴劑3個月以上沒有效果,就必須思考手術介入的可能性。     鼻塞常見成因可簡單分為因構造因素如下鼻甲肥厚、鼻中膈彎曲等,或發炎類因素如鼻竇炎化膿、長鼻息肉,或其他罕病、腫瘤或異物等因素所引起。不論何種原因,使鼻腔空間縮小,就可能形成鼻塞;若不積極治療,將對健康影響甚劇,如孩童長期用嘴巴呼吸,牙齒及臉型發育異常,外觀上可能暴牙、咬合不正,也提升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進而將導致生長發育、內分泌、EQ、學習能力出問題。而成年人長期張口呼吸,常見有口臭,及因呼吸時沒有經過鼻腔黏膜保護,較易發生下呼吸道的疾病。   「唯有正確診斷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傅嘉祥醫師表示,在台灣鼻塞常見為過敏性鼻炎引起下鼻甲增生,治療流程上通常會先檢測病患的過敏原,從第一線去做預防,而藥物的治療選擇,過去常用去充血劑,但長期使用容易引起藥物性鼻炎,使用3到5天就必須停止使用;近來常用的藥物為鼻用類固醇噴劑或口服抗組織胺;通常一般內科治療若3個月以上沒有效果,則可考慮進行下鼻甲手術。有時視病人的臨床症狀及嚴重度,若對生活品質或睡眠造成嚴重影響,也可考慮提早手術介入。   下鼻甲成型手術選擇因人而異,若患者的下鼻甲是黏膜性增生,可採取以微創方式手術如利用下鼻甲動力旋轉刀,直接用機械絞碎黏膜下軟組織吸掉,原理類似抽脂一樣。其他可考慮的術式像是雷射、雙極電燒、無線電波,乃利用熱能的方式讓鼻腔的黏膜下軟組織收縮,或是利用將下鼻甲外折方式增加鼻腔氣流通道。這些手術的目的都相同,就是增加鼻腔內部空間,且術後當日就可以返家,無需住院。     術後鼻部醫材的選擇關係著術後生活品質,傳統方式是填塞大量的凡士林或不能吸收的膨脹海綿,以壓迫方式避免鼻腔大量流血,除了病人易感不適,在移除填塞材質時易撕裂流血及造成疼痛。而現有新式止血醫材選擇,採用可被人體吸收的材質,製作成鼻部止血棉及貼片,不需要做大量填塞降低術後不適感,另一方面也不需額外回診取出。   傅嘉祥醫師分享,林小姐因過往長期使用各式鼻塞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已明顯不佳,經診斷與討論後,治療選擇利用微創動力旋轉刀進行下鼻甲成型手術,並搭配自費新式止血醫材,避免術後鼻腔大量填塞,手術順利當天就返家,但她術後兩週卻遲遲未回診,致電關心時收到回覆:「因為鼻子術後很暢通、沒有任何不舒服,也無太多鼻涕、流血,就覺得不用回診了!」傅嘉祥醫師提醒,雖然樂見患者恢復期短,等到林小姐第三週回來檢查時,確認鼻部傷口早已癒合,鼻腔呼吸也已經恢復正常狀態,但建議遵從醫囑,手術後務必定期覆診檢查傷口情況,期間也應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噴嚏時嘴巴張開、暫停刺激、辛辣食物及補品、暫停劇烈運動及搬重物、避免抽菸等。若病患使用抗凝血劑或是抗血小板藥物,醫師也會針對病人的情況評估術後何時重新使用。     從鼻科醫師的角度來看,下鼻甲成型術雖是簡單且易操作的手術,但做太少可能效果不佳,過度切除又可能出現如空鼻症等副作用,需要有豐富經驗及技術的醫療團隊評估及施作,傅嘉祥醫師懇切提醒,鼻手術後的情況,仍會隨著居住環境氣候、本身的生活型態(抽菸、接觸過敏原)、工作性質環境等而改變,為幫助患者重返健康,希望患者都能注重術前的溝通、術後遵照醫囑,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達到最佳健康利益。   TW-00-230005   原文出處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原理解析與手術步驟

2023年08月18日
公開
31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聰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聰麒醫師:哈囉,我是遠見眼科張聰麒醫師,大家好。   劉育志醫師:請問老花眼的成因為何?   張聰麒醫師:如果把眼睛想像成一台相機,我們的水晶體就是鏡頭,鏡頭這部分在年輕的時候,眼睛是可以伸縮調整,所以我們可以看近又看遠,可是隨著我們年紀變化,水晶體會越來越硬,越來越硬的時候,這個調節的能力就越來越下降,也就是我們一台相機變成可以看遠,可是看近的功能就越來越差了,直到最後它變成一個定焦的鏡頭,時候這台相機就得加上近拍的鏡頭,才能看到近的物體,所以調節能力下降,就是老花眼跑出來了。   劉育志醫師:請問老花眼的症狀表現?   張聰麒醫師:隨著調節能力下降的時候,看近的需要越拉越遠,拉到我們的舒適區,或者是更重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把眼鏡拿下來,靠近視的眼睛來看近的,所以要常常做這個動作,或者是後來要變配漸進多焦的眼鏡。   劉育志醫師:請問有哪些方式可以矯正老花眼?   張聰麒醫師:常見的是我們一開始戴看遠的眼鏡時,就我們有近視眼,我們看遠的眼鏡,會稍微降低一點度數,就不要配那麼足,稍微降個50度,先減輕在40歲出頭的老花眼狀況,等到我們年紀越長的時候,老花越重的時候,我們可以配漸進多焦的眼鏡,或者就分兩副眼鏡,分兩副眼鏡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覺得不夠方便,我們就用漸進多焦的眼鏡,漸進多焦的眼鏡是上、中、下,分遠、中、近,一般人可以適應,可是也常常有些人是沒辦法適應的,因為它的光學區很小,所以有些人就會考慮到,是不是可以用手術的方式來解決,過去以來我們的近視雷射手術,也可以解決部分老花的問題。   劉育志醫師:請問早期的老花雷射原理為何?   張聰麒醫師:過去以來,在做近視雷射的時候,我們如果遇到40歲左右的老花眼族群,就會用一隻眼睛留著看遠,一隻眼睛留著看近,所以一隻眼睛會留在0度,另外一隻眼睛大概留在近視100度,可是留在100度左右,老花最終會到300度,所以100度左右其實是不夠,過了50歲之後,就又要戴上老花眼鏡,所以這是過去傳統近視,遇到老花眼族群會有的障礙,近端不夠好,可是又不能把近的這隻移到300度,0跟300度,這樣的確可以看到遠跟近距離,可是這時候視差太大,我們的大腦會頭暈,沒辦法負擔那麼大的視差,所以最終還是留在0跟100度,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範圍,可是就會犧牲看近的能力,所以過去很多眼科醫師建議,45歲以上就不要再做近視老花雷射了。   劉育志醫師:請問LBV裸視美老花雷射原理為何?   張聰麒醫師:說起LBV其實是我一個驕傲,因為很多同溫層的朋友,45歲左右,大家都跑來找我做近視雷射,可是大家過45歲之後,看近能力不行,因為現在手機世代,大家每10分鐘,就要拿起來檢查一次簡訊,大家拿起來手機看不清楚,他們就會抱怨,我就開始搜尋各國的一些方式,後來發現用原本手術的方式,再多加一個功能而已,它其實就達到一個景深延長的功能,那時候發現這個原理,覺得蠻興奮,這其實在歐洲已經20年左右,後來我對這個手術開始慢慢地施展,一個一個做之後,發現大家的反應其實都蠻不錯,所以這個手術目前在台灣,是整個普及開來,我也教大家做這個手術,在我們的角膜上面打上一個球差,打上一個球差之後,它會有延長景深的效果,我們非但可以延長讓近端這一隻留在150度,遠端留在0度,又打上景深的時候,就有150度的景深延長效果,這時候遠的那一隻吃0到150度,中距離、近距離吃150度到300度,這時候就遠、中、近通吃,達到中距離融像很好,近距離視力更好的效果,對比於傳統老花雷射的優點在這邊。   劉育志醫師:請問接受裸視美老花雷射前,需要做哪些檢查?   張聰麒醫師:它的限制跟一般近視雷射是一樣的,也就是我們要有一個健康的眼睛,要有一個足夠強壯的角膜,足夠厚的角膜,來做手術,所以跟一般近視雷射的檢查一模一樣。   劉育志醫師:請問裸視美老花雷射的治療過程?   張聰麒醫師:我們會先用飛秒製作一個皮瓣出來之後,在基質層上面打上我們要的度數,還有我們要的球差功能,老花的功能上去,這整個過程大概花費15分鐘左右,當天大概會有6個小時,眼睛的不舒適感,會有一點流眼淚,會痠痠的、流眼淚,這個時候只要閉眼休息,點眼藥水,基本上6個小時之後就會大幅減低,睡個覺起來,基本上就不太會有異物感了,我們發現,大概平均一般人隔天,會恢復8成的視力,遠的會先恢復,遠的恢復之後,中、近距離會在1、2個禮拜左右,看到最清晰的視力,接下來就是夜間光暈的問題,夜間光暈的問題在一開始的時候,會比較多一些些,慢慢一個禮拜,一個禮拜,都會越來越少,大概在1個月左右,會恢復到術前的狀態。   劉育志醫師:請問裸視美老花雷射,術後要注意哪些事項?   張聰麒醫師:當然還是要好好點藥水,保持清潔,好好點藥水是因為要抑制細菌,要降低發炎,這會促進我們恢復的速度,另外要注意,一開始1、2個禮拜之內不要碰水,不要用力揉眼睛,大概2、3個禮拜之後,角膜狀況越來越穩定的時候,其實就跟平常一樣,揉眼睛並不會造成角膜瓣移位,像我有一位牙醫朋友,她是一位醫療集團的老闆,平常也是在幫人家看診,可是她保養得很好,一位50歲的女生,她保養得很好,看起來就像30幾歲一樣,可是在她幫人家解釋手術同意書的時候,她就要這樣拿上、拿下,眼鏡要拿上、拿下,其實就被人家看出來年紀,她一直很不開心這件事情,所以她就跑來找我做老花近視雷射,把它處理掉之後,她其實眼鏡就不用這樣拿上、拿下了。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張聰麒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出國旅遊別忘記!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致死率高,請善用疫苗提升保護力,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8月18日
公開
41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如果有出國旅遊的計畫,記得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疫苗。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暨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醫師指出,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發生,遠離疾病最好要預作準備。   「曾經遇過一位青少年和家人到中國旅遊,幾天後開始發燒、頭痛。原本以為是感冒,但狀況快速惡化,出現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等症狀,最後確診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可能快速進展成敗血症,死亡率可能高達40%〔1〕,相當危險。」詹欣隆醫師說,「幸好在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後,狀況才穩定下來,算是撿回一條命。」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詹欣隆醫師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屬於革蘭氏陰性雙球菌,能夠存在人體的鼻腔、咽部。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是已具有傳染力,能夠經由飛沫傳染病菌。根據統計,在健康者中約有5至20%〔2〕可能呈現鼻咽部位帶菌,也因為檢測不易,盛行率可能被嚴重低估。   腦膜炎雙球菌已經超過有二十多種血清型,其中常見的血清群為A、B、C、W、X、Y,在台灣,80%都是B型感染〔3〕,每年大概會有數名至十數名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個案。詹欣隆醫師說,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造成流行的血清型也不太一樣。民眾如果有出國留學或旅遊需求,建議可在出國前一個月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死亡率可高達40%〔4〕,且存活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5,6〕。世界各國都會藉由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來預防。詹欣隆醫師指出,目前流腦疫苗有兩種,有針對A、C、W、Y型的疫苗,也有針對B型的疫苗,在出國旅遊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醫師會依照目的地,選擇合適的疫苗。   各年齡層都可能出現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較好發的族群包括嬰幼兒、青少年及老年等。詹欣隆醫師也提醒,免疫功能不全、補體缺乏、脾臟切除、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族群也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初期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與一般感冒症狀雷同。詹欣隆醫師說,隨著病情進展,頭痛會越來越劇烈,合併噁心、嘔吐、畏光、頸部僵直、譫妄(精神錯亂)等,身體診察會出現典型克尼格氏徵象(Kernig’s Sign)或布里金斯基徵象(Brudzinski Sign),皮膚上可能出現瘀斑,嚴重會導致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很高。     因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死亡。存活者高達20%可能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智力受損、聽力受損、癲癇等,部分病人也可能因為嚴重栓塞導致後續肢體截肢,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腦膜炎雙球菌,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詹欣隆醫師表示,適時接種疫苗、及早確定診斷、及早介入治療,才能夠降低死亡率,減少嚴重後遺症的發生。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 預防勝於治療   因為無症狀帶菌者可能高達20%,且具有傳染力,高風險族群務必做好預防措施。詹欣隆醫師說,接種疫苗是相當有效的預防方式,目前我國有B型腦膜炎雙球菌四成份疫苗,以及ACWY 4價結合型疫苗,醫師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協助選擇合適的疫苗。   B型腦膜炎雙球菌四成份疫苗,最遲需要在出國前一個月完成接種。   ACWY 4價結合型疫苗需要在旅遊門診接種,由於預防接種證明書於接種10天後生效,民眾最遲應在出國前10天完成接種;若是考量抗體生成的最佳狀態,建議在出國前2到4週完成接種。   ACWY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疫苗的保護力大約可維持5年,若是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建議每5年追加1劑〔7〕;B型目前證據顯示也有超過7.5年的持續保護力。     除了接種疫苗之外,戴口罩、勤洗手也有助於預防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詹欣隆醫師提醒,面對進展快速、死亡率高的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貼心小提醒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是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的疾病,能夠經由飛沫傳染。腦膜炎雙球菌會存在人體鼻咽,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詹欣隆醫師再次叮嚀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死亡率很高,且存活者常有神經學後遺症。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嬰幼兒、青少年、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如果有出國的計畫,一定要留意當地疫情,並事先做好準備,接種合適的疫苗,提升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Rosenstein NE,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4(18): 1378–88 2. 111年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病防治工作手冊_111年6月版 3. Harrison OB,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4): 566–573 4. Rosenstein NE,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4(18): 1378–88 5. Rosenstein NE,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4(18): 1378–88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Fact Sheet. WHO; February 2018. Available from: 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41/en [accessed July 2019]; 3. Viner RM, et al. Lancet Neurol 2012; 11(9): 774–83 7.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原文出處

手術了然後呢?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啟動避險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降低復發風險,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8月17日
公開
53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病理報告出來了嗎?」45歲的王女士剛進到診間便緊張地問。她在幾個禮拜前的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顆腫瘤,於是接受手術治療。   「有喔,你的乳癌屬於荷爾蒙陽性(HR+ HER2-)早期乳癌。」醫師說。   「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是不是通常預後比較好?比較不會復發?」,王女士問。   「雖然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預後相對其他亞型預後較佳,仍有復發風險,接下來我會建議開始進行術後輔助治療囉。」醫師說。   「咦?已經開完刀了,為何還需要輔助治療?」王女士問。   早期乳癌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但是也不能大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醫師指出,因為可能會有肉眼看不到的乳癌細胞向外擴散,乘著血液、淋巴轉移至其他器官。術後輔助治療的目的,便是透過藥物清除這些難以偵測的乳癌細胞,希望達成治癒的目標。     台灣的乳癌患者中,約七成是荷爾蒙陽性(HR+ HER2-)早期乳癌〔1〕。郭玟伶醫師說,針對荷爾蒙陽性乳癌使用荷爾蒙治療已有數十年的歷史,隨著藥物的進展,還可以搭配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等,幫助降低乳癌復發風險,增加治癒的機會。   荷爾蒙陽性(HR+ HER2-)乳癌的分期不同,復發的風險也不同,高復發風險患者的復發風險約20%〔2〕。郭玟伶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乳癌復發風險,選擇術後輔助治療的組合。     乳癌復發的時候大概八成左右是遠端轉移,例如肝臟、肺臟、腦部、骨頭等處,也有少部分患者的復發會出現在開過刀的部位。郭玟伶醫師說,8成以上的復發是在術後前5年,約3成的復發是在術後2年內出現〔3〕。   早期乳癌的治療目標是邁向治癒,當治療告一段落後,就只要追蹤即可。郭玟伶醫師說,但是一旦乳癌復發,患者就得持續對抗乳癌,借助各種藥物將治療目標調整為延長存活。     乳癌高復發風險族群,啟動避險治療   接受手術治療後,我們可以透過病理報告評估乳癌復發風險,郭玟伶醫師解釋,如果淋巴結轉移達4顆以上或是淋巴結轉移在3顆以下同時具有以下其中一個條件,腫瘤大於等於5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20%,便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4〕。     腫瘤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第一級分化較好,屬於低度惡性;第三級分化較差,屬於高度惡性。郭玟伶醫師說,Ki-67指數是細胞生長速度的指標,當Ki-67大於等於20%,代表是生長較快的乳癌,復發風險較高。   病人的年紀也要留意,年紀愈輕、風險愈高。郭玟伶醫師說,在綜合評估各項因子後,會跟患者討論,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治療乳癌,並不是只有開刀就好!」郭玟伶醫師強調,「臨床上必須根據乳癌復發風險,使用不同強度的輔助治療。」     以荷爾蒙陽性(HR+HER2-)早期乳癌為例。郭玟伶醫師說,復發風險較低的乳癌患者,術後可使用荷爾蒙治療;病程進展較嚴重的乳癌患者,術後可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化學治療;高復發風險的乳癌患者,術後可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化學治療與細胞週期抑制劑。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阻斷調節細胞分裂週期的細胞週期素激酶,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起初,細胞週期抑制劑是用於治療荷爾蒙陽性(HR+HER2-)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能夠發揮顯著的治療成效。郭玟伶醫師說,後續的研究發現,使用細胞週期抑制劑有助降低早期乳癌的復發風險約三成,改變許多患者的命運。     荷爾蒙陽性(HR+HER2-)早期乳癌術後,一定要使用荷爾蒙治療,並視狀況搭配化學治療。郭玟伶醫師說,現在可以針對高復發風險族群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進一步降低復發機率,讓乳癌治療能更加完整。     貼心小提醒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郭玟伶醫師提醒,乳癌初期大多摸不到、也沒有症狀,大家最好定期接受檢查,利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偵測早期乳癌。   確診乳癌後,請與醫師討論,及早接受治療。郭玟伶醫師說,乳癌的治療工具愈來愈多,治療成效也持續進步。荷爾蒙陽性(HR+HER2-)早期乳癌術後,可依照復發風險使用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等,幫助更多乳癌患者達成治癒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乳癌細胞有荷爾蒙接受體才可以接受荷爾蒙治療,什麼是荷爾蒙接受體?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 2. Salvo EM, Ramirez AO, Cueto J, et al. Risk of recurr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HR-positive, HER2-nega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east. 2021;57:5-17. doi:10.1016/j.breast.2021.02.009 3. Chen BF, Tsai YF, Huang CC,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luminal B1 breast cancer in Taiwan. J Chin Med Assoc. 2022;85(2):190-197. doi:10.1097/JCMA.0000000000000632 4. Johnston SRD, Harbeck N, Hegg R, et al. Abemaciclib Combined With Endocrine Therapy for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HR+, HER2-, Node-Positive, High-Risk, Early Breast Cancer (monarchE). J Clin Oncol. 2020;38(34):3987-3998. doi:10.1200/JCO.20.02514 E-CGA-ONC-010-23-Jul-05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禮來協助提供」   原文出處

長輩與糖友視線變形、有暗影恐釀失明?!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症狀與治療,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8月16日
公開
25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右眼看電線桿好像會變形。」60多歲的陳女士說。   「經過檢查確認是黃斑部病變症狀,建議要透過眼內注射控制。」醫師問。   「眼內注射?!醫生我不敢!想到一兩個月就要施打一次我真的頭皮發麻!」陳女士驚恐表示。   「別擔心!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已經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快速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達到『速乾』的成效,有望將療程頻率拉長至16週、也就是近4個月一次。」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王元聖醫師指出,黃斑部是視網膜中敏感的感光區域,是讓人感受到色彩的重要關鍵。隨著黃斑部功能衰退,我們的靈魂之窗可能會變得暗淡無色。造成原因可能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前者致病原因與年齡增長有關,源於脈絡膜不正常的增生血管,這些生長不全的血管,因為細胞間不夠緊密,水分、血液容易從血管中滲漏出,造成水腫、出血,引起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後者與糖尿病有關,源於血糖過高造成視網膜病變,進而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根據統計,每十位糖友約有一位發生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1〕,是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視的併發症。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初期病程進展緩慢,且未必兩眼同時出問題,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就醫。提醒長輩與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工具,初步判斷自身是否出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先遮住單隻眼睛,再注視表格中心的圓點,若左眼或右眼觀看方格中的線條,發現有所扭曲、變形、暗影,那可能就是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症狀,建議盡快至眼科檢查。     「50歲以上民眾〔2〕、糖尿病患者、有黃斑部病變的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都要記得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王元聖醫師強調,「黃斑部病變會損害視力,拖越久、治療效果越差。若等到黃斑部已經萎縮、結痂,便難以恢復視力,對生活造成很大的衝擊。」         及早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才有機會挽救惡視力   過去對於黃斑部病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能漸漸失明。王元聖醫師說,漸漸有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利用雷射去處理那些不正常的血管,控制出血與滲液。但是雷射治療本身有破壞性,所以患者的視力不太會進步,甚至可能會退步。   大概在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被用來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王元聖醫師解釋,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能夠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長,幫助患者視力維持穩定,甚至有部分患者的視力可以獲得進步,所以成為主流的治療方式。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都會建議使用這項治療。   因為要將藥物注入眼球,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利用很細的針從眼白注射藥物。王元聖醫師說,雖然過程很快,但是過往需要每一、兩個月注射一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患者,仍有一定壓力,所以新開發的藥物都希望能夠拉長治療的間隔。     王元聖醫師鼓勵,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選擇日益多元,不僅有1至2個月施打一次的傳統藥物,可以抑制血管增生;也有新型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再加上穩定血管,快速減少視網膜內積液、血液,治療很快就會見效。穩定控制後,最長可約4個月注射一次,可減少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患者回診的次數,不僅接受眼內注射的壓力減少了,患者與其照護者,也不需要密集往返醫院,大大減少了交通的時間、金錢成本。患者可以依據自身對治療的想法,主動與醫師討論,以利打造個人化療程,只要治療更加穩定,患者的治療成效也有機會增加。     貼心小提醒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會嚴重損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患者一定要及早察覺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掌握治療先機。也鼓勵民眾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的選擇,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已有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並提升眼內血管穩定度的治療選擇,幫助維持視力。且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新型藥物有機會延長治療的間隔,最長約4個月注射一次,能夠減輕接受治療的壓力。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惡視力!   #羅氏公益夥伴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台灣病人安全資訊網 2022/6/17 《我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病變,該接受何種治療?》https://www.patientsafety.mohw.gov.tw/xcadm/cont?xsmsid=0M116340530701707231&lk=0&sid=0M167536465538810196  2.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2023/4/6 《What Is Macular Degeneration?》 https://www.aao.org/eye-health/diseases/amd-macular-degeneration   原文出處

白內障手術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與老花,非繞射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提供連續視力、減少夜間眩光,眼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8月14日
公開
19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50多歲的舞蹈老師,她覺得近視度加深,所以來諮詢近視老花雷射手術。」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表示,「檢查發現,造成視力減退的原因其實是白內障,因此單靠老花近視雷射手術沒辦法解決她的問題。便建議她進行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患者本身有近視、散光、老花眼,因為工作的關係,用眼需求較高,且晚上常開車,因此選擇使用非繞射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林俊佑醫師說,如此一來便可同時矯正近視與散光,遠、中、近的視力,並且老花眼的狀況也改善,甚至晚上開車不容易有夜間眩光的問題。   白內障是因為眼球內部的水晶體老化,逐漸變得混濁,而阻礙光線進入,水晶體就像煮熟的蛋白一樣難以透光。林俊佑醫師說,導致水晶體老化的原因主要與年紀、紫外線、糖尿病、抽菸以及高度近視有關。   白內障患者會覺得視力變模糊,夜間視力變差,或是出現眩光,車燈、陽光會散開,導致畏光。林俊佑醫師說,部分患者的近視度數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尤其在高度近視的族群較為常見。現在的觀念認為近視達500度以上便屬於高度近視,一定要多加留意。     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說明,白內障很熟會變得越來越硬,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使手術難度上升,所以不建議拖到很熟才處理。   究竟何時要處理白內障?林俊佑醫師說,第一個準則是病人本身覺得視力減退的狀況已經讓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第二個準則是醫師判斷患者的白內障至少有中等程度以上,而且有可能產生併發症,如青光眼、虹彩炎等。   「很多患者仍有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等到很熟才處理。」林俊佑醫師說,「其實白內障很熟會變得越來越硬,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使手術難度上升,所以不建議拖到很熟才處理。」     挑選合適人工水晶體,才能滿足生活需求   白內障患者想要改善,就須將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移除,放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從前白內障手術的做法是將整個水晶體擠出來,需要較大的傷口。林俊佑醫師解釋,現在白內障手術的做法是將水晶體震碎吸出,所以只需要一個微創傷口,約0.2公分。待吸出混濁水晶體後,就需放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取代原本已老化的水晶體。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的功能越來越完善,從單焦點到多焦點,再到延伸焦距,林俊佑醫師說,焦點型人工水晶體能讓特定焦點的影像比較清晰,但在焦點與焦點間會比較模糊。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可以延長焦段,提供連續視力。   因為採用不同的技術,延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分為「繞射型」與「非繞射型」,兩者皆能達到連續性視覺品質,但是繞射型人工水晶體在夜間容易出現眩光,對於有夜間駕車需求的患者會比較困擾。非繞射型人工水晶體能夠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連續視力,且改善夜間眩光的狀況,有助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另外,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能夠能夠提供遠距離、中距離、功能性近距離的視力,所以可以改善老花眼的狀況,滿足多數人日常生活的用眼需求。   散光、近視、遠視皆是常見的屈光問題,透過具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也可以一併解決。林俊佑醫師說,術前都會詳細檢查,若散光超過75度,便會建議使用具有矯正散光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術後才有較佳的視覺品質。   挑選人工水晶體時,醫師會和患者詳細討論,了解生活型態、用眼需求,幫助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才能達到滿意的視覺品質。     貼心小提醒   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老化、混濁,干擾光線通透,而使視力減退。當白內障已經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便會建議接受白內障手術。若白內障太熟,可能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併發症,且會增加手術風險。   人工水晶體越來越進步,能夠同時矯正近視、散光,提供遠、中、近距離連續視力,也能減少夜間眩光的問題。患者可以根據生活、工作需求,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請依照指示點眼藥水,好好照顧眼睛。林俊佑醫師說,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傷口很小,很快便能恢復視力。若出現視力減退、劇烈疼痛、分泌物增加等狀況,必須立刻回診。   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   原文出處

突然斷電、動彈不得,改善巴金森病藥效波動,神經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3年08月10日
公開
227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有位60多歲的伯伯,退休之後常到假日農場種菜,平時也有運動習慣。因為巴金森病,他都有按時服藥。以往早上吃藥之後能夠活動自如、可以工作,但是前一陣子開始,到了上午11點之後,就開始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動作變得緩慢、卡卡的」,回診經醫師評估,原來患者這個現象是「巴金森病的藥效波動現象」,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洪千岱醫師表示,「這樣的現象臨床上非常常見,尤其在巴金森中期階段的患者身上,於是幫他的藥物從原來的左旋多巴調整為左旋多巴加上代謝酶抑制劑COMTI。加上代謝酶抑制劑後,患者就覺得狀況明顯改善,不需要擔心藥效不夠長而縮減運動或工作的時間。而且因為是調整成複方製劑,不必多吃一顆藥,使用方便,讓他相當滿意。」     隨著巴金森病程的進展,藥效波動 包含藥效減退、斷電等現象可能會出現   巴金森病患者常會出現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這些症狀與腦部缺乏多巴胺有關。洪千岱醫師指出,左旋多巴能夠幫助補充多巴胺,對於改善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相當有效,是治療巴金森病最重要藥物之一。   但是患者常會遇到一些煩惱。洪千岱醫師說,因為左旋多巴的藥物半衰期大約2.5至3個小時,很容易被代謝掉,所以服藥之後,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很難長時間維持。   洪千岱醫師說,疾病初期患者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雖較健康人少但仍然能維持部分功能,既能夠自行分泌多巴胺也能夠儲存部分未使用的口服補充多巴胺,但患者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隨著年紀增加持續減少時,能保存的口服補充多巴胺也越來越少,症狀改善就得更仰賴每一次補充藥物左旋多巴,也會出現藥效波動(motor fluctuations)的狀況,藥物有效的區間越來越狹窄。藥物的血中濃度在治療範圍中,症狀就改善;藥物的血中濃度下降,症狀就惡化,動作變得僵硬、緩慢、無法自由行動。     洪千岱醫師說,「如果以生活化的方式來比喻,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有點類似水庫,水庫蓄水能力較佳時,能夠保存雨水讓下游不會缺水。當水庫蓄水能力變差時,下游就得完全仰賴雨水,有下雨就有水,沒下雨就沒水。」   巴金森病患常在治療3至5年間漸漸出現藥效波動,洪千岱醫師說,剛開始的表現是藥效沒有辦法維持到下一次吃藥的時間,所以經常是在下一次服藥前,大概半小時、一小時的時候,開始覺得顫抖、僵硬、緩慢等動作症狀變明顯。   隨著疾病進展,藥效波動也會變得不可預期,洪千岱醫師說,可能上午八點吃藥,藥效還不錯,但是出門買完菜回家的路上,動作忽然變得很卡,像斷電一樣走不太動。這也是為什麼藥效波動容易干擾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跌倒造成骨折、頭部外傷,如果在馬路上發生會相當危險,患者常常擔心藥效消失,而緊張、焦慮。   患者剛遇到藥效波動的時候,可能還搞不太清楚狀況。洪千岱醫師說,我們會建議患者使用「用藥日記」紀錄何時服藥、何時有效、何時沒效,這樣便能知道患者情況,來依狀況做適當的藥物調整。     代謝酶抑制劑幫助改善藥效波動   斷電、藥效消退過快造成的動作症狀等問題可以透過左旋多巴改善,但如果劑量太高又會有其他副作用,所以我們加上代謝酶抑制劑來延長藥物在血中的時間。洪千岱醫師說,代謝酶抑制劑會抑制多巴胺的代謝酶,增加進到腦中的左旋多巴的量,並能夠將藥物的效果延長半小時至一小時,幫助銜接下一次服藥的時間。     因為代謝酶抑制劑一定要和左旋多巴一起服用,為了減少患者服藥的顆數,有時會選擇複方製劑,一顆藥中包含左旋多巴/DDC+代謝酶抑制劑COMTI,服藥方便,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意願。洪千岱醫師說,巴金森病可能造成吞嚥障礙,採用複方藥對患者也相當有幫助。   目前巴金森的動作症狀治療以左旋多巴為主要藥物,常搭配使用的有代謝酶抑制劑,有時也會加上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等藥物,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家屬也可以觀察記錄服藥後的反應。     副作用部分,左旋多巴能夠增加腦中多巴胺,可能出現噁心、便秘、異動症。代謝酶抑制劑能夠減少多巴胺分解,延長左旋多巴的作用,可能有噁心、尿液變成紅橘色等副作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為模仿多巴胺的作用,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衝動與行為改變,例如強烈賭博慾望、衝動購物慾、性慾衝動、食慾增強及嗜睡、頭暈幻覺等副作用。治療過程中有任何影響到生活的副作用發生都建議和醫師討論,適時調整藥物,幫助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貼心小提醒   巴金森病的治療與藥物濃度密切相關,患者務必「按時」並「按醫師指示」服藥。由於巴金森病的藥物也會受到食物影響,所以建議空腹時服藥,避免高蛋白飲食干擾藥物吸收。洪千岱醫師說。另外,由於大眾可能較不清楚巴金森病藥效波動的狀況,建議患者隨身攜帶小卡,在斷電的時候能夠用小卡告知他人要如何協助或聯絡家人。合適的治療與家屬的協助能幫助巴金森病患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

肩膀痛、腳拖地可能是警訊!延長巴金森病用藥蜜月期,神經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3年08月08日
公開
160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那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因為手抖、肩膀痛而發現巴金森病。義大醫院神經科戴逸承醫師指出,因為工作的關係,患者想要改善動作症狀,便使用的藥物而出現較強的購物衝動。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她了解到運動的重要性,便開始每天運動至少三十分鐘,經過三個月左右,她使用的藥物劑量可以降到原本的一半,動作症狀還是控制得非常好,而且購物衝動也消失了。   巴金森病患的症狀有很多種,常見的是手抖、僵硬、動作變慢等。戴逸承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僵硬與動作變慢對藥物的反應比較好,所以有些患者在服藥之後,因為手抖的狀況不會有明顯進步,所以會考慮使用其他方法治療。   巴金森病的病程可分成五期,每個階段使用的藥量不太一樣。如果患者為了讓症狀改善而擅自調整藥量,可能會縮短用藥蜜月期,增加藥效波動的風險。   巴金森病患者在開始服藥的時候,藥效持續的時間會超過藥物的半衰期,讓症狀明顯改善。戴逸承醫師說,例如巴金森病常用的左旋多巴,半衰期約2個小時左右,可是剛開始使用左旋多巴的病患,藥效可以撐到6個小時,甚至8個小時。這是因為腦部還有內生性多巴胺,患者只要稍微補充多巴胺,就能夠改善症狀,所以服用左旋多巴之後,藥效可以撐很久,而被稱為「用藥蜜月期」。     隨著巴金森病程進展,患者腦部內生性多巴胺減少,必須仰賴外源性多巴胺來改善症狀,所以在剛服藥時能發揮藥效,但在藥物濃度降低之後,病人便會覺得沒有辦法活動,像斷電一般。   用藥蜜月期會因為使用的藥量、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平均大概3至5年不等。戴逸承醫師說,如果巴金森病患者很配合,依照指示服藥、維持規則運動、作息正常、睡眠充足、沒有喝酒,用藥蜜月期可能會比較長。   用藥蜜月期也和疾病進展,內生性多巴胺減少有關,戴逸承醫師說,就算完全不吃藥,經過幾年之後才開始吃巴金森藥物,用藥蜜月期還是一樣會縮短,因為內生性多巴胺越來越少。   為了延長用藥蜜月期,在疾病早期會希望能夠控制藥物在一定的劑量以內。戴逸承醫師說,同時要想辦法增加內生性多巴胺,例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一天運動30分鐘、一個禮拜運動5天,每天睡眠的時間至少要6個小時。   「部分患者會因為工作的關係,而自行增加左旋多巴的劑量,想要維持動作正常。」戴逸承醫師說,「建議不要自行調整藥物,若有相關需求,都可以和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工作需求、生活型態,協助調整藥物。」     在巴金森病早期,可能搭配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戴逸承醫師說,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夠幫助改善動作症狀,而且未來若出現藥效波動,波動的幅度會比較小。藥效波動就是有吃藥就會動,甚至會亂動,出現沒辦法控制的異動症;藥物濃度降低之後患者就變得很僵硬,像斷電一般。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的病患,當出現藥效波動時,波動的幅度會比較緩和。   隨著巴金森病的進展,用藥可能需要持續調整。戴逸承醫師說,建議患者就近治療,不必舟車勞頓,也可以經常和醫師討論症狀的變化、藥物的反應,讓醫師能夠適時調整。   有些巴金森病患者或家屬會尋求偏方,戴逸承醫師說,在嘗試任何偏方之前,最好要跟您的主治醫師討論,以免花錢又傷身、得不償失。     肩膀痛、腳拖地可能是巴金森病警訊   「有研究發現,部分被認為是五十肩的患者,其實是巴金森病!」戴逸承醫師提醒,若是覺得肩膀不舒服、疼痛,走路時腳抬不高、有點拖地,這些可能是巴金森病早期症狀。     50歲以上民眾可以每個月用手指操自我檢測,步驟很簡單,在家就能做。戴逸承醫師說,請先將右手五指張開,接著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然後換到左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如果發現雙側手指開闔的速度不同、角度不同,請盡快至神經科就診,才能及早發現巴金森病!   看病友和家屬在討論哪些話題→ 幸福巴士 - 搜尋 (facebook.com)   原文出處

PRESBYOND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原理解析、手術步驟,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08月04日
公開
14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張醫師,我之前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就不用戴眼鏡,但是漸漸老花之後,近距離越來越看不清楚,現在又得戴起老花眼鏡,該怎麼辦?」50歲的林女士是位牙醫師,外表看不出真實年紀,但是眼睛騙不了人,每次解釋手術同意書的時候,便須戴起老花眼鏡,而洩漏了年紀。   「經過檢查,確認角膜厚度後,我替她做了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享有台灣LBV裸視美老花雷射之父美譽的遠見眼科台北101旗艦店院長張聰麒醫師回憶,「隔天早上醒來,她發現自己可以看到飯店便條紙上的小字,非常開心,蹦蹦跳跳地回診,相當興奮。」   如果把眼睛想像成一台相機,年輕時富有彈性的水晶體就像可以伸縮變焦的鏡頭。張聰麒醫師解釋,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超過40歲後,水晶體漸漸失去彈性,沒辦法伸縮調整,而變成定焦的相機,只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這時候就必須要加上另一個鏡頭,才有辦法看清楚近距離的物體。這是老化的現象,無法逆轉。   「沒有近視的人在出現老花之後,需要把東西拿遠才看得清楚,最後會需要戴老花眼鏡。」張聰麒醫師說,「本來有近視的人,同樣也會有老花。只是因為近視的人在拿掉眼鏡後,便可以看近距離的物體,所以暫時可以不需要老花眼鏡的輔助,但是經常得把眼鏡拿上、拿下。當老花眼更嚴重時,便可能要帶兩副眼鏡,一副看遠、一副看近。」     為了解決攜帶兩副眼鏡的不便,有人會使用漸進多焦鏡片或隱形眼鏡。張聰麒醫師說,漸進多焦的眼鏡較方便,但是各個焦點的光學區較小,光學區外會漸漸模糊,無法適應的人可能會覺得不習慣或感到頭暈。   張聰麒醫師說,除了配戴眼鏡之外,目前也可以利用雷射手術來矯正老花眼,例如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或傳統老花雷射。     老花雷射手術是如何矯正老花眼?   因為我們有兩隻眼睛,所以可以利用視差來矯正老花眼。張聰麒醫師指出,傳統老花雷射手術是把一隻眼睛留在0度,負責看遠;另一隻眼睛留100度左右的近視,負責看近。   老花眼最終會到300度,傳統老花雷射僅能運用約100度的視差,等到水晶體調節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便需要配戴老花眼鏡。張聰麒醫師說,如今大家對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次手機,若需要一直找老花眼鏡會非常不方便,因此便發展出Presbyond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     Presbyond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是由英國教授Dan Reinstein發展出來的技術,透過在角膜上面打上球差,來延長景深。張聰麒醫師解釋,景深的延長效果約是100到150度,因此本來留0度和100度,可以調整為0度和150度。原先的150度,再加上景深延長150度,就能達到大約300度的效果。   景深的延長,也有助於提升兩隻眼睛影像的融合度。張聰麒醫師說,所以遠距離看得清楚,中距離融像更好,近距離手機也能看得到回得了簡訊,大幅減輕老花眼的困擾,降低對老花眼鏡的需求。   「我曾經到英國拜訪Dan Reinstein教授並跟他學習關於Presbyond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的細節,他有幫自己的父親在六十幾歲的時候做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教授自己也接受過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張聰麒醫師回憶,「聊天時,時年五十九歲的他就拿起一旁的藥袋,不需要老花眼鏡,便能念出標示的小字,相當得意。」   另外大家擔心的視差適應問題,張醫師經驗上發現亞洲地區因為很多人本來就有近視,原本就有些視差,所以接受老花雷射術後也很容易適應。張聰麒醫師說,若在適應期後仍無法適應,只要再做一些調整,減少視差,便能夠解決。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步驟   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前的檢查與近視雷射手術的檢查相同,張聰麒醫師說,首先要確定整個眼球的健康狀況,包含角膜、水晶體、視網膜等,並測量近視度數、老花度數、散光度數等,綜合考量後,擬定手術計畫。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是採用LASIK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方法進行,張聰麒醫師解釋,我們會先點上局部麻醉眼藥水,再用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接著掀起角膜瓣,利用準分子雷射雕刻角膜的基質層,將近視度數處理掉並將老花功能雕刻上去,最後將角膜瓣蓋回去。整個手術時間大約10到15分鐘。     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術後大概6至8個小時,會有異物感、流眼淚,張聰麒醫師說,請好好點眼藥水,然後閉上眼睛,好好休息,睡上一覺是最好的修復。   張聰麒醫師說,術後1天約可恢復8成視力,遠距離會先恢復,接下來中、近距離陸續恢復,大約術後1個月可恢復理想視力。夜間眩光的狀況大概在1個月左右就會漸漸消失。     未來白內障水晶體選擇   另外大家常問的問題就是未來白內障水晶體的選擇,張醫師建議未來在白內障手術時只要選擇用球差矯正老花的水晶體種類,繼續利用此項原理來矯正老花即可,好處是無現行多焦點水晶體的夜間眩光問題,夜間駕車較不會受到影響,而且跟原本的球差原理一樣,適應上無縫接軌是最好的選擇。     貼心小提醒   老花雷射術後照顧很重要,兩個禮拜之內,眼睛不要碰到水,並依照指示按時點藥水,以避免感染。張聰麒醫師說,如果眼睛有乾燥的狀況,醫師會給予不同黏稠度的人工淚液,幫助度過這段恢復期!     原文出處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望逆轉肝硬化、降低肝癌風險

2023年08月02日
公開
22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洪肇宏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洪肇宏醫師:大家好,我是洪肇宏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要如何知道是B肝帶原者?   洪肇宏醫師:B肝帶原者多數沒有症狀,因此我們如果要知道自己是否是B肝帶原者,必須做血液檢測。台灣很多數是垂直感染,是媽媽傳下來的,所以特別是媽媽有B型肝炎的民眾,特別需要去檢測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   劉育志醫師:請問B型肝炎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危害?   洪肇宏醫師:B型肝炎是一個沉默的殺手,常常在造成慢性肝病的時候是沒有症狀的,到了末期的肝病,包括有肝硬化或者是肝癌的患者,可能會有腹水、黃疸,甚至肝昏迷、靜脈瘤出血,這些都是比較末期的症狀,在早期B型肝炎帶原者是沒有症狀的。   劉育志醫師:請問B肝要如何治療?   洪肇宏醫師:B型肝炎是一種病毒性感染,因此我們目前的治療有兩個方式,第一個是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這種藥物可以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的酶,使得病毒量下降;第二種治療是干擾素,這藥物目前在台灣的話,因為藥效不是很好,加上副作用大,因此臨床上已經比較少人在使用。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的治療方式能夠給病人哪些幫助?   洪肇宏醫師:目前比較常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它是相當方便,一天一顆。基本上也不需要飲食控制,就是可以空腹吃,也可以飯後吃。一些慢性腎病或是慢性肝病的患者也不需要調整劑量,相對於干擾素類相關的副作用來說,口服抗病毒藥的副作用比較小。   劉育志醫師:請問接受治療時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洪肇宏醫師:在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時,最主要要注意幾個項目,第一個就是要規則服藥,不可以說本來一天吃一顆藥,改成兩天吃一顆或三天吃一顆,這樣藥物濃度的不穩定,使得病毒容易產生突變。第二個就是我們要規則的追蹤,有一些藥物還是可能有抗藥性的產生,因此在吃藥過程中,規則的追蹤有時候會發現病毒會有突變的現象,必須要改藥。第三個就是當我們的療程結束,比如健保療程是三年結束之後,一定要規則的追蹤,有可能病毒會再復發,產生急性肝炎的可能性。   劉育志醫師:如果有其他共病或接受其他的治療,要如何控制B肝?   洪肇宏醫師:很多B型肝炎患者有一些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藥物在使用當中大多沒有衝突。因此有這些共病的患者,必須要規則服用原來的藥物,也必須要規則服用B型肝炎的藥物。新一代的口服抗病毒藥,不需要因為肝腎功能的改變,來調整口服藥的劑量,這樣對病人來說是比較方便。   劉育志醫師:請問在完成健保給付的療程之後,醫師會如何建議?   洪肇宏醫師:停藥之後一定要規則追蹤,因為有時候會產生一個復發性肝炎,特別是在肝硬化的患者。如果是肝硬化患者,不可以隨便停藥,當他停藥之後,可能會有大概不到5%的病人會產生急性肝炎,但是有可能1%的病人會產生猛爆性肝炎,因此停藥後的追蹤是必須的。如果擔心停藥後會有風險的話,基本上也可以選擇自費使用這樣的藥物,不要去停藥。   洪肇宏醫師:我一個年輕的病人,大概35歲左右,他來的時候是超音波顯示肝硬化,血小板濃度比較低,大概只有6、7萬/UL左右。經過長期的抗病毒治療之後,我們的超音波發現,肝硬化程度越來越輕微,血小板的濃度越來越正常,目前已經到15萬/UL以上。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這樣的一個患者,在長期接受抗病毒藥治療之後,他的肝硬化是屬於可逆的,已經變成一個不是肝硬化的狀況。   洪肇宏醫師:目前的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治療無法將B型肝炎完全根治,但是長期的治療,就像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患者給他使用長期的一個口服抗病毒治療,可以使肝硬化的情形改善,纖維化是可以逆轉的,這樣長期的使用也可以減少肝癌的發生。   洪肇宏醫師: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在成年人45歲以上,可以做一次免費的B型、C型肝炎篩檢。因此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的患者,可以趕快去醫療院所做篩檢。   劉育志醫師:感謝洪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洪肇宏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二瓣式主動脈瓣加速主動脈瓣狹窄,及早治療避免猝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8月01日
公開
16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我的主動脈瓣只有兩瓣,但是我沒有症狀,這樣有關係嗎?」30歲的李先生問。   「你的心臟超音波顯示已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且心臟功能已有退化現象」醫師翻開病歷說,「應該要及早開刀治療會比較好。」   「沒有症狀也要開刀嗎?」李先生問。   「是的。」醫師肯定地點點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有猝死風險,拖延只會更危險!」   正常的主動脈瓣是三片,但是約有1%至2%的人天生只有兩片,所以被稱做雙瓣式、兩瓣式或雙葉式主動脈瓣(bicuspid aortic valve)。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由於瓣膜結構異常,容易形成主動脈瓣狹窄。   正常的瓣膜可以用到七、八十歲以上,所以大部分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都是老年人。陳紹緯醫師說,「兩瓣式主動脈瓣的患者會在較年輕時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可能五、六十歲就需要治療。甚至曾經有遇過大約三十歲的患者便需要動手術更換主動脈瓣。」     使用超音波能夠確定診斷兩瓣式主動脈瓣,部分患者在小時候,醫師就會發現有這個狀況,陳紹緯醫師說,不過很多患者直到出現主動脈狹窄的狀況後,才確定診斷。   發現有兩瓣式主動脈瓣後,即使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也要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陳紹緯醫師說,因為病情可能進展較快,而且不只有主動脈瓣,患者的主動脈可能會擴大,有較高的風險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根據統計,大約50%的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會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20-30%的病人會在10-20年間發展成主動脈瘤。   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才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狀況。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在平躺時會比較喘,所以需要端坐呼吸;有時會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現在的建議是不要等到症狀出現,因為是不可逆心臟結構性問題,一旦疾病進展到重度就得盡快進行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最主要的檢查是心臟超音波,如果心臟超音波顯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就建議接受治療。   「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不可輕忽。因為主動脈瓣已經嚴重狹窄,便會有猝死的風險!」陳紹緯醫師說,「尤其是這些病人可能很年輕,拖延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愈來愈危險。」   根據目前的國際治療指引,兩瓣式主動脈瓣建議採用外科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解釋,因為兩瓣式主動脈瓣的型態是橢圓形,而且鈣化會很厲害,所以用導管瓣膜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中風比例也會比較高。除非患者拒絕手術,或是手術風險太高,才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   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把鈣化的主動脈瓣清除乾淨,然後換上一個人工瓣膜,未來若有問題可再使用導管瓣膜治療。如果有主動脈瘤問題,也建議於手術一併處理進行人工血管置換。陳紹緯醫師說,對於較年輕的患者,一般不太會建議在第一次就做導管瓣膜治療。   目前的手術方式可採用標準開胸手術,也可以選擇小傷口微創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少,不過如果患者的主動脈或其它心血管疾病需一併處理,就會建議標準開胸手術,同時處理主動脈瓣及其它心血管問題。     人工主動脈瓣膜有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陳紹緯醫師說,一般建議50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歲以上使用生物瓣膜,介於50到65歲之間兩者皆可。生物瓣膜持續進步,耐用性也愈來愈好。術前可與和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人工瓣膜。   「此外,過去由於生物瓣膜退化後只能再次開胸手術,但由於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進步,第一次使用的外科生物瓣膜若退化,在於未來有很大的機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因為使用一、二十年後,生物瓣膜可能逐漸退化,而出現狹窄或閉鎖不全,屆時可以使用導管放入新的人工(生物)瓣膜,風險比較低,患者也會比較輕鬆。」     貼心小提醒   兩瓣式主動脈瓣是先天性疾病,主動脈瓣的退化速度較快,而在年輕的時候便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因為主動脈瓣打不開,患者可能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如果知道自己是兩瓣式主動脈瓣,請務必定期追蹤。陳紹緯醫師說,如果心臟超音波已發現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即使沒有症狀,也要接受手術治療!   原文出處

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不需基因檢測 適用所有晚期三陰性乳癌,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3年07月31日
公開
9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請問我的乳癌適合使用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來治療嗎?」36歲的王小姐進到診間便開門見山問。王小姐在兩年多前確診乳癌,開完刀後也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不過因為是三陰性乳癌,惡性度較高,所以後續追蹤發現有復發轉移。   因為患者已經接受過兩種化學治療,癌細胞可能已經出現抗藥性。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楊展庚醫師指出,她很積極地找資料,查到最近有針對晚期三陰性乳癌的藥物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於是便趕緊回診詢問。當時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剛通過食藥署核准,於是便安排接受治療。   不同於傳統化學治療,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利用標靶抗體將抗癌藥物送至癌細胞,能夠精準打擊癌細胞,副作用較輕,且不用基因檢測,幾乎所有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都能用。楊展庚醫師說,王小姐在接受治療後,轉移的病灶明顯縮小,不僅病況穩定,還能照常上班、照顧小孩,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診斷乳癌後,醫師會根據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激素受體)、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等生物標記來擬定治療計畫。若ER、PR、HER2皆呈現陰性,稱為「三陰性乳癌」。在台灣的乳癌患者中,大概15至20%屬於三陰性乳癌。     三陰性乳癌容易發生在較年輕的患者,惡性度較高,容易轉移到肝臟、肺臟、腦部等遠端器官、復發機率也高。楊展庚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患者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少部分患者有機會接受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如今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的應用,可望突破晚期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提升雙倍存活期。   抗體藥物複合物(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是由抗體與藥物組合而成。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醫師解釋,超過九成的三陰性乳癌細胞具有TROP-2抗原,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便是將TROP-2抗體與抗癌藥物連接在一起。由於TROP-2抗體會與癌細胞表面的TROP-2抗原結合,所以便能精準地將抗癌藥物送至癌細胞,且特有的旁觀者效應還可以毒殺鄰近的癌細胞。     傳統化學治療會對全身細胞造成影響,而產生較明顯的副作用,郭玟伶醫師解釋,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專一性很強,只會跟癌細胞結合。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副作用較輕,且能發揮較佳的治療成效,幫助提升治療反應率。   楊展庚醫師說,大型臨床試驗發現,針對接受過兩種以上化學藥物治療的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相較於使用其他種化學治療,使用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的患者有較長的有效治療時間,且能延長整體存活期。     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若為PD-L1陽性,能夠接受免疫治療;若基因檢測具有BRCA 1/2基因突變,能夠接受標靶治療。楊展庚醫師說,「但是台灣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中,PD-L1陽性的病人約只有三、四成,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約不到一成。而大多數三陰性乳癌皆為TROP-2陽性,因此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不需基因檢測,對所有三陰性乳癌患者是一項重要的治療利器。」   三陰性乳癌治療目標是延長存活期,但是因為治療工具較有限,過去大多只能採用傳統化學治療。郭玟伶醫師說,接受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能顯著延長存活期,亦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是近年來針對晚期三陰性乳癌治療的重大突破,也被乳癌國際治療準則列為首選藥物。   但很可惜的是,目前台灣僅能自費使用,且三陰性乳癌已很久沒有突破性的治療可供使用,加上三陰性乳癌是惡性高的疾病,對於患者來說新治療能在延長存活期上起到非常關鍵作用的選擇,非常期待未來能有健保給付方案,幫助更多癌友在延續生命的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筆記重點   「三陰性乳癌」是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激素受體)、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皆呈現陰性的乳癌。三陰性乳癌較常發生在年輕的患者,惡性度較高,較容易復發、轉移。楊展庚醫師說,晚期三陰性乳癌的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患者有機會接受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如今,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問世帶給患者新的續命契機。   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抗體與抗癌藥物結合,抗體能夠與癌細胞表面抗原結合,精準地將抗癌藥物送至癌細胞。郭玟伶醫師說,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TROP-2 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以發揮較佳的治療成效,顯著延長存活期,副作用也比較輕。因為大多數三陰性乳癌皆具有TROP-2抗原,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不用基因檢測的優勢可望讓更多的乳癌患者受惠!   原文出處

心跳過慢恐昏厥、出意外,生理性起搏、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貼近自然生理功能,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7月21日
公開
9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心跳好慢。」王女士說。   「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一邊把手搭在患者的手腕上計算心跳速率。   「就覺得很沒力,經常會頭暈。」王女士說。   「你的心跳每分鐘才40幾下,要趕緊檢查喔。」   經過詳細檢查,確認患者屬於病理性心跳過慢,於是建議植入心律調節器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的心臟功能較差,於是採用新發展的生理性起搏術式來裝設,並選擇了能依據生理需求調整輸出的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能幫助大幅改善症狀,也能避免造成心臟衰竭。   我們的心臟會持續跳動將血液送往全身。賀立婷醫師解釋,在正常的狀況下,竇房結(SA node)會以穩定的速率發出電訊號,促使心房收縮,接著電流會經由房室結(AV node)傳到心室,造成心室收縮。若是竇房結發出電訊號的速率太慢,或是房室結的傳導中斷,都會造成病理性心跳過慢。   導致竇房結或房室結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為老化。賀立婷醫師說,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心肌梗塞、心臟手術等。   心跳過慢的病人可能會覺得比較沒有力氣、頭暈。賀立婷醫師指出,還有部分患者的心跳會暫停,如果心跳暫停的時間過久,腦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流量,就會昏厥。   「正常狀況下,心臟會隨著身體的活動調整輸出量。」賀立婷醫師說,「心跳過慢可能無法滿足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工作、運動的需求,導致活動力變差、容易頭暈、喘,使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嚴重還可能導致暈倒、甚至引起腎臟功能惡化。」     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根據生理需求調整輸出   發現心跳過慢時,醫師會嘗試找出病因,並排除藥物的影響。賀立婷醫師表示,如果確認是病理性心跳過慢,病人有症狀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器官的功能時,唯一的治療方式便是放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心律調節器能夠發出電訊號,維持心跳速率。   我們的竇房結能夠依照生理需求,適時調整心跳速率。賀立婷醫師說,為了讓心律調節器發揮類似竇房結的功能,部分心律調節器會偵測身體動作,在動作增加時,調高心跳速率;在動作減少時,調低心跳速率。   但是偵測身體動作的機制會比較受限,賀立婷醫師解釋,因為心律調節器安裝在鎖骨下方,若是病人的動作不影響到胸部,便無法調整心跳速率。例如踩室內運動腳踏車,上半身動作幅度較小,心律調節器可能無法感應到動作;或者是在心情緊張但身體沒有活動的時候,這類心律調節器也無法調高心跳速率。     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則能夠克服傳統心律調節器的限制,透過偵測心臟收縮率,有效調整心率輸出,故在患者靜坐休息、心情平靜的時候,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會調低心率輸出;在患者活動或是感受到壓力、緊張激動的時候,能適時調高心率輸出,充分滿足生理需求。     生理性起搏術式幫助維持心臟功能   此外,因應醫學進步,自2000年開始電生理學界開始發展新的手術方式–生理性起搏術式。正常的電氣傳導是從心房傳到心臟中間的房室結,然後經由希氏束(His bundle),再延著左束支、右束支傳向兩邊的心室。賀立婷醫師解釋,過去在置放心律調節器時是將導線放在右心室,所以電氣傳導的方向會和原本的方向不同。   生理性起搏術式正是為了貼近正常的生理狀態而出現。賀立婷醫師說,生理性起搏術式是將導線從右心室放入心室壁中靠近希氏束的位置,達到「希氏束起博」的效果,讓心律調節器發出的電訊號,能夠透過希氏束與左束支、右束支刺激心室收縮。   生理性起搏技術還能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針對左束支傳導阻滯,將導線放到靠近左束支的位置,達到「左束支起搏」的功能。     採用生理性起搏術式能讓電流以貼近生理的方式傳導,在改善心搏過緩的同時,也能夠避免左、右心室收縮不同步,比較不會影響心臟本身的功能,避免造成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賀立婷醫師指出,一旦進展為心臟衰竭就不容易逆轉,所以針對已經心臟衰竭的病人,基本上都會盡量考慮採用生理性起搏術式,避免讓心律調節器的電訊號是由右往左傳;至於尚未有心臟衰竭的患者,若採用生理性起搏術式,也能大幅降低未來出現心臟衰竭的機率。   在安裝心律調節器前,醫師都會根據病況與家屬、患者詳細討論,協助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心律調節器能夠幫助患者維持心律,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賀立婷醫師提醒,即使狀況穩定,也要按時回診,定期檢查心律調節器,確保功能正常。目前已有蠻多心律調節器能提供居家遠端監控的功能,如裝有此功能心律調節器的患者,就能將資料上傳至雲端,若出現異常,醫療團隊也能迅速提醒患者回診。     貼心小提醒   放入心律調節器後,患者要避免接近磁場強大的地方,以免干擾心律調節器的運作。賀立婷醫師說,到醫院做檢查或通過安檢時,請事先告知工作人員。   日常生活中的吹風機、微波爐並不會影響心律調節器。若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向醫療團隊諮詢喔!   原文出處

破壞造血功能的骨髓纖維化,症狀表現與治療重點

2023年07月21日
公開
31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高育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高育青醫師:大家好,我是高育青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骨髓纖維化?   高育青醫師:骨髓纖維化是一個血液的惡性疾病,正常的造血細胞被一些骨髓增生的細胞取代,導致有一些髓外造血的現象,然後可能會有一些貧血、脾臟腫大等不舒服。   劉育志醫師:請問骨髓纖維化好發在哪些族群?   高育青醫師:通常是中老年人,平均好發的年紀大概是60歲以上,如果合併有一些先天的基因異常,骨髓纖維化發生機會又會增加。   劉育志醫師:請問骨髓纖維化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高育青醫師:骨髓纖維化常見的症狀有包含很多個面向,有一部分跟貧血相關,可能會比較虛弱、疲累、活動力不好,然後沒有精神、容易喘,一方面可能因為髓外造血導致脾臟腫大,而有一些腹脹,容易吃不下,另外還會合併一些發燒、體重減輕,骨頭痠痛、搔癢等情形。   劉育志醫師:請問患者要如何評估症狀的嚴重度?   高育青醫師:針對骨髓纖維化症狀嚴重度,有一個MPN 10的量表,就是可以回答一些問題,量化這個症狀的嚴重度,好比說疲勞、食慾不好,體重減輕、搔癢、骨頭痛,它有一個量化的分數,可以由病人自己評估,評估完之後提供給醫師,讓醫師參考。   劉育志醫師:若是輕忽症狀,可能導致哪些嚴重後果?   高育青醫師:如果沒有特別的及早重視這些現象的發生,比較嚴重的可能貧血持續惡化,久了以後會有一些心臟衰竭的情形,如果是血小板血球的異常,也有可能導致出血,或者血栓的風險增加。   劉育志醫師:請問有哪些檢查可以幫助民眾早期發現?   高育青醫師:基本上平常的抽血、全血球的檢查,有機會提早發現病人有沒有貧血,或者有一些血球增生的情形,另外,有時候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幫我們發現病人是否有脾臟腫大。   劉育志醫師:要如何確診骨髓纖維化?   高育青醫師:確診的部分,主要還是要靠骨髓的抹片檢查,就會做骨髓的切片,另外,也會有一些基因,可以輔助我們診斷骨髓纖維化。   劉育志醫師:請問骨髓纖維化的治療目標為何?   高育青醫師:骨髓纖維化治療目標,最主要是症狀緩解,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另外要避免一些併發症的發生,好比說出血、血栓,或者是變成急性白血病的狀況。   劉育志醫師:骨髓纖維化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高育青醫師:如果是低風險的病人,基本上是支持性療法,就是症狀處理為主,好比說給紅血球的增生劑,白血球的增生劑,如果是中高程度風險的病人,合併有一些嚴重的症狀,我們就會給予口服的標靶藥物,來緩解病人的症狀,可能會讓病人的貧血改善,血小板低下改善,或者是減緩他脾臟繼續腫大的程度。   劉育志醫師:請問是否有機會治癒骨髓纖維化?   高育青醫師:骨髓纖維化是有可能治癒的,但是目前能治癒的方式,主要就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的部分,也會考量到病人的年紀,病人的共病症,病人的體力狀況,跟是否有合適的捐贈者。   劉育志醫師:請問患者要如何避免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   高育青醫師:主要還是要規則的返診,規則的返診,我們可以避免因為一些血球低下,導致的併發症發生,也可以降低一些感染的事件,另外也要小心,避免變成一個急性白血病的狀況,通常口服藥物,可以讓病人改善生活品質,也減緩有機會變成急性白血病的情形。   高育青醫師:有一位大約是六十幾歲的老人家,他其實是一位退休的公務人員,他來的原因主要就是疲勞、腹脹,吃不下跟發燒、骨頭疼痛的情形,經過檢查後發現,他就是一位骨髓纖維化的患者,骨髓纖維化的程度其實相當嚴重了,因為我們看得到,他已經有合併一些脾臟腫大、貧血,還有一些血小板低下的狀況,後來我們就讓他口服了藥物,有告訴他要規則的返診,病人目前的狀況都非常的穩定,生活品質也大大的改善。   劉育志醫師:感謝高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高育青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B型肝炎恐爆肝、易致癌,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解析

2023年07月21日
公開
27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范泉山醫師來到照顧線上。   范泉山醫師:大家好,我是范醫師,范泉山。   劉育志醫師:請問台灣B肝的盛行率?   范泉山醫師:40年前的調查報告,大概90%的盛行率那麼高,可是20年前在調查的時候,就是10到15%,為什麼降那麼快呢?因為中間有一個關鍵性的步驟,就是我們打了疫苗,很明顯可以預估接下來會更低,因為打過疫苗的人,他的盛行率、感染率剩下大概1%,1個百分比,從10幾%、20%還有進步的空間。   劉育志醫師:請問B肝不治療,可能對身體產生哪些危害?   范泉山醫師:B肝為什麼要治療?現在B肝是這樣,有個敵人進來你的境內,你就一定要派軍隊去跟它打,這個在以前有一半的病人,因為是垂直感染,從小就被敵人壓抑住,所以忍受它,忍受到你有一定的抵抗力時,就會起來抗暴,就會猛烈的打它,所以會發現猛爆性肝炎,通常是在免疫力最強的2、30歲發作,猛烈的打它的時候,就是不成功變成仁,那個很慘烈的狀況,就是說不是猛爆性肝炎死掉,不然就產生抗體,產生抗體當然恭喜你,可是猛爆性肝炎也是會死人,怎麼辦呢?在以前沒有任何武器的時代,就看著它發生戰爭,現在有很強烈的抗病毒藥物進來以後,我們就不容許有猛爆性肝炎死人這件事,所以現在有猛爆性肝炎,發作的機率就會很低,因為我們有抗病毒的藥。   范泉山醫師:再來就是說,這場戰爭打下去最淒慘的是什麼呢?持久戰、消耗戰,就是打了也不贏它,也不輸它就一直打下去,打下去的結果會造成戰場會斷壁殘垣,肝硬化、肝癌就接下來會出現,我們也不希望這個戰爭打那麼久,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在強調,要追加國防預算,買武器進來打這場戰爭,不要讓戰爭打太久,不要讓它猛烈的戰爭一直打下去,不然我們的肝臟會爆掉。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B肝的治療趨勢?   范泉山醫師:目前的趨勢是用了藥物以後,不再會有很厲害的肝炎發作,也就是會延緩你的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當然會大大降低,可是沒辦法完全根除B肝,所以B肝的後遺症,長期的肝癌風險還是會存在,不過會大大的降低很多,要感謝有抗病毒藥物的出現。   劉育志醫師:請問新一代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優勢為何?   范泉山醫師:新一代的藥物,有一個讓我們感到很方便的地方,就是只要一天一顆就可以,而且飯前、飯中、飯後不影響,對肝功能、腎功能也不需要調整劑量,所以非常的方便,病毒的消滅率又非常高,再加上費用也越來越便宜了,幾乎很少造成我們生活的困擾,很感謝科學的日新月異,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劉育志醫師:請問B肝需要持續治療嗎?   范泉山醫師:國家是照顧最大多數人,所以他會認為安全就請你下車,可是我們想想看,如果你一下車,萬一發生一次肝炎,你就有風險,如果你是這樣的體質,不要這樣子冒險,這樣的病人我會建議他長期吃下去,如果國防預算不是你很大的考慮時,武器可以源源不絕的一輩子買進來,繼續使用,什麼情況下是很容易被搶劫,搶一次就死掉的呢?你的肝已經硬化了,你的身體有很多的多重器官都生病了,但國家又沒有辦法給付你這一塊,可能自費用下去,現在目前的藥已經降到非常的便宜。   劉育志醫師:請問偏方對於肝病會有幫助嗎?   范泉山醫師:很多人對中草藥會有不正常的幻想,因為有很多老一輩的人,他小時候得過肝炎、肝病,吃了一些草藥有效,他會認為這個非常有效,其實他們那個時代得的是A型肝炎,A型肝炎其實不治療也會好,可是因為他吃了,覺得是吃這個好了以後,就會介紹左鄰右舍吃,我手上有不少的病人,吃了這些降肝火的肝藥,反而出現藥物性肝炎,所以我是覺得如果你不確定得的是什麼肝炎,你不知道你的肝病是什麼,你不知道為何而戰,不要亂使用武器,不然會傷害自己,非常危險。   范泉山醫師:B肝本來一直就是我們的國病,感謝政府的疫苗施打,還有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漸漸它的盛行率就會越來越低了,我們政府現在放大絕,他開放全國普篩,全部篩,45歲到79歲,政府可以公費讓你去做B、C肝的全民篩檢。   劉育志醫師:感謝范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范泉山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