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早期肺癌術前、術後重點大公開,『免疫檢查點』記得要CHECK!,胸腔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2月18日
公開
11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針對能手術的早期肺癌,手術與術後輔助治療都是影響預後的關鍵,本次照護線上特別邀請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黃才旺醫師,公開解析手術重點、團隊照護以及術後輔助治療新突破。   近年國民健康署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成為我國第五癌症篩檢,目標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早期發現肺癌,提升整體預後。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黃才旺醫師指出,近年來低劑量電腦斷層確實發揮成效,偵測到許多早期肺癌,能接受手術的患者人數也增加;同時,針對早期肺癌的手術與術後治療也持續發展,讓肺癌預後有不少提升。     精準定位切除微小病兆 一站式手術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減少併發症   首先,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偵測到的肺部腫瘤,普遍較小且呈現毛玻璃狀,在內視鏡手術下不易找到病灶,需於在手術前先立體定位腫瘤確切位置,才能精準切除。黃才旺醫師解釋,過去患者通常要先到檢查室進行定位,然後再進入開刀房接受手術,這樣的作法較為耗時,會增加運送、等待時造成病人氣胸、咳血的風險。   為了優化流程,三軍總醫院於2018年就開始執行一站式肺腫瘤立體定位手術。顧名思義,患者能在同一個手術房中,就完成立體定位與手術切除,黃才旺醫師說,一站式肺腫瘤立體定位手術能有效減少運送及等候的時間,降低立體定位後至手術之間,病人的焦躁不適感,也讓相關併發症(例如氣胸、血胸)出現的機率大大減少。目前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已累積大量經驗,約10分鐘內可完成立體定位、接續切除手術,定位切除手術成功率大於9成。       綠色通道全方位快捷顧及病患需求 跨科別團隊讓治療更有效率   肺癌患者對於檢測、治療、生活照護等多方面需求多元,往往需要多科別參與,三軍總醫院也為此特別成立肺癌多專科團隊。黃才旺醫師說,肺癌多專科團隊成員包含胸腔內外科、病理科、放射診斷科、放射腫瘤科、復健科、心理師、個案管理師等,且三總特有的中醫團隊也加入其中,藉由各自的醫療專業幫助病患。各科團隊成員會定期開會、集思廣益,替肺癌患者擬定適宜的個人化治療計畫;也開設綠色通道提供整合性門診,幫助減少各科室來回、檢查等候的時間,大幅提升就醫便利性。     早期肺癌降低復發風險 術後輔助治療勿忘免疫檢查點   早期肺癌手術後要拚治癒,不可不知的重點便是術後輔助治療。黃才旺醫師解釋,在接受手術治療後,1A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1B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約85%,2期則降到60%左右,3期則會降至50%以下,可見復發風險仍然嚴峻。     因此通常只要是2期以上的患者,醫師都會安排術後輔助治療,而1B期若具有較高的復發風險,也會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治療。黃才旺醫師說,傳統的術後輔助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效果較差強人意,近年EGFR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也陸續被運用於術後輔助治療,讓療效有不少提升。   黃才旺醫師進一步說明,若基因檢測有發現EGFR基因突變,可選用對應之標靶藥物;若無EGFR突變,則就可以觀察腫瘤是否具免疫檢查點PD-L1表現,若有就可考慮PD-L1抑制劑之免疫治療。   所謂PD-L1抑制劑,是透過抑制癌細胞藉免疫檢查點機制,逃避T細胞攻擊的一種免疫治療。黃才旺醫師解釋,當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有能力辨識並毒殺癌細胞時,癌細胞為了自保,可能會在細胞表面產生PD-L1,當PD-L1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時,就會抑制T細胞的攻擊。此時,就可以使用PD-L1抑制劑對症下藥,阻止PD-L1與PD-1結合,讓T細胞可以發動攻擊、毒殺癌細胞。     PD-L1抑制劑讓癌細胞『卸妝』 手術前就先與醫師討論PD-L1表現檢測   「具有PD-L1的癌細胞就像擁有偽裝能力,可以躲過T細胞的攻擊。」黃才旺醫師形容,「PD-L1抑制劑能讓偽裝失效,使癌細胞現出原形,T細胞就能對癌細胞大開殺戒。」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術後輔助治療使用化學治療接續PD-L1抑制劑,視患者本身PD-L1表現高低,能降低復發風險約30~55%不等。     黃才旺醫師進一步解釋,針對PD-L1表現較高的患者,通常可以預期PD-L1抑制劑能發揮較佳的治療成效,因此建議患者可於擬定治療測前先進行PD-L1檢測。由於檢測PD-L1表現必須使用腫瘤切片檢體,為讓檢測流程更順暢,治療更有效率,建議患者應把握『術前』就跟醫師討論檢測PD-L1,避免後續可能有檢體不足的疑慮。黃才旺醫師也強調,現有健保資源有限,在考量治療急迫性下,目前雖對晚期患者資源較多,但也已逐漸朝早期邁進,身為醫師為了患者的利益著想,不論是否有健保給付,都會盡可能地讓患者知道所有可能的治療資訊,充分醫病溝通,完整保障患者權益。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肺癌高危險族群善用政府資源,2年可免費進行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有助早期發現肺癌。 2、 早期肺癌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手術時採一站式定位,可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減少併發症;術後必須注意復發狀況,積極評估術後輔助治療必要性,除化學治療外,同步考量EGFR標靶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等之用藥可能。 3、 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在化學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之PD-L1抑制劑作為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可幫助具有PD-L1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 4、 檢測PD-L1表現需使用肺癌檢體,患者記得在手術前就先與醫師討論,以取得足夠檢體檢測,提升術後治療效率。   原文出處

詢問度高,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常見QA,眼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2月18日
公開
14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老花雷射術後多久能恢復視力?」   「老花雷射術後的適應度如何?」   「老花雷射術後老花度數改變怎麼辦?」   「老花雷射手術會不會讓白內障提早發生?」   「老花雷射手術會不會影響白內障手術?」   40歲以後,老花眼越來越明顯,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擾,讓很多人想要透過老花雷射手術擺脫眼鏡的束縛。針對老花雷射手術詢問度很高的QA,請遠見眼科院長張聰麒醫師一併解答。     Q、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適合哪些族群?   40歲以上民眾可以考慮使用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同時解決近視與老花。遠見眼科院長張聰麒醫師指出,傳統Monovision老花雷射手術,是單純利用視差來改善老花眼,效果較有限,因為我們只能適應大約0跟100度的視差,但老花眼最終約300度,所以傳統老花雷射手術較難滿足大家的需求。     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除了利用視差,還會打上球差,達到延長景深大概100到150度的效果。張聰麒醫師解釋,一般是把一隻眼睛留在0度,一隻眼睛留在近視150度,加上景深的效果後,就能達到0到300度,滿足遠、中、近距離的需求。   相較於比傳統的老花雷射,LBV裸視美老花雷射在中距離的影像融合度較佳,近距離也可以看得更近,能夠大幅降低對眼鏡的依賴。     Q、曾經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能否再做LBV裸視美老花雷射?   張聰麒醫師說,只要確認角膜的厚度與健康狀態,也沒有白內障的問題,曾經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還是可以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重新調整度數,並做出球差,達到延長景深的效果。   張聰麒醫師說,「曾經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往往是不想受到眼鏡的束縛,因此在做完老花雷射手術後,都相當開心。」     Q、LBV裸視美老花雷射術後多久能恢復視力?   接受老花雷射手術當天,眼睛會有異物感、容易流眼淚,大約6至8個小時,這段時間請好好點藥水,閉眼睛休息。張聰麒醫師說,「隔天早上起床後大概可恢復8成視力,遠距離視力大概沒什麼問題,至於中、近距離的視力大概在兩個禮拜後,會逐漸清晰。術後1個月後,可恢復理想視力。夜間眩光的問題,大概在1個月後也會完全恢復。」       Q、LBV的裸視美老花雷射術後的適應度如何?   有近視的民眾本來就會有些視差,因此在接受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後,蠻容易就能適應。張聰麒醫師指出,原本沒有近視的人,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若是經過適應期後,仍無法適應0跟150度的視差,便會稍微調整度數,回到0跟100度、或0跟75度,通常便能夠解決。     Q、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術後老花度數改變怎麼辦?   其實我們眼睛的度數一直都有些微改變,做完雷射手術後,度數也會隨著年紀而有點小變化。張聰麒醫師表示,如果度數往遠距離偏,近距離視力就會有些變化,在相差50度的時候,白天視力一般不太會受影響,晚上需要戴眼鏡的機率會上升。到時候還是可以再微調度數,或者使用眼鏡輔助。     Q、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是否會讓白內障提早發生?   不會。張聰麒醫師說,手術過程中,不會動到水晶體、視網膜、視神經等構造。而且在切削角膜的基質層時,都會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不會造成眼球變形,所以不會加速眼睛退化。       Q、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白內障手術的進行?   不會。張聰麒醫師說,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不會影響未來的白內障手術,眼科醫師都會避開角膜瓣的位置,並按照原來的手術方式進行即可。     Q、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後,未來要如何挑選人工水晶體?   接受LBV裸視美老花雷射手術後,未來在挑選人工水晶體時,並不會受到限制,同樣可以使用高階人工水晶體。張聰麒醫師說,評估人工水晶體的時候,都會測量角膜的球差,並根據生活型態及用眼需求來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原文出處

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攻克顱底腫瘤與腦動脈瘤

2023年12月14日
公開
11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林亞銳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林亞銳醫師:大家好,我是林亞銳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顱底腫瘤可能產生哪些症狀?   林亞銳醫師:基本上顱底腫瘤會牽涉到顱底的一些神經跟血管,所以大部分造成的症狀,都是顱神經的症狀,比如說壓迫到視神經,就會造成視線的模糊,壓到眼球運動的神經,就會造成複視的狀況,如果壓到聽力、顏面神經,就會有一些相對應的顏面神經癱瘓,或是聽力受損,進而如果是在比較接近頸椎的部分,有時候就會有吞嚥,跟聲音沙啞的狀況,因為顱底也有一些腦幹的解剖構造,所以也會造成步態偏移的症狀。   劉育志醫師:顱底腫瘤的手術會面臨哪些挑戰?   林亞銳醫師:顱底腫瘤附近有很多重要的神經血管,因此要在這些重要的神經血管中,移除腫瘤,同時保存這些重要的神經血管,這是其中最重大的挑戰。   劉育志醫師:目前有哪些工具,能輔助顱底腫瘤的手術?   林亞銳醫師:以顱底手術而言,都會需要借助高畫質的顯微鏡,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分辨重要神經血管的位置,跟腫瘤相對應的關係,也必須藉由一些高速的氣鑽,幫助我們將旁邊的一些骨頭移除,才可以把腫瘤安全的拿掉,其中當然還是需要一些,精密的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可以讓我們在手術中,更能知道重要的血管,或是重要的神經的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放心,把腫瘤移除。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   林亞銳醫師:顧名思義就是藉由比較小的傷口,以一個像鑰匙孔大小的開顱手術,來進行腫瘤的移除,因為電腦斷層跟磁振造影,影像的進步,讓我們可以知道這些腫瘤附近,有沒有重要的神經血管,再經由比較高畫質的顯微鏡,我們就可以經由比較小的傷口,去看清楚腫瘤的位置,也在手術的切除過程當中,可以更安心的把周圍的神經血管看清楚,可以更小心的剝離,達到微創的開顱手術。   劉育志醫師:相較於傳統手術,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有哪些優勢?   林亞銳醫師:傳統的開顱手術通常傷口會非常大,也會將骨頭做大規模的移除,這樣來講病人的失血量,跟未來的美觀上面,都會遭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現在有微創的開顱手術,傷口可以縮小到3至5公分,骨頭可以只鋸掉大概2x2公分的大小,經由這個切口就可以進去移除腫瘤,這樣對於病人來講,未來的外觀上面會相當美觀,整個手術的進行,也會讓失血量相當少,病人的恢復也會相當快,可以把住院的天數也同時縮短,優點很多。   劉育志醫師:請問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會如何進行?   林亞銳醫師:我們通常是藉由眉毛上面,劃一個3至5公分的切口,把傷口藏在眉毛裡面,從這邊去做一個小的開顱,進而進到我們的顱底,可以經由這麼小的傷口,移除一個相當巨大的顱底腫瘤。   林亞銳醫師:有一位大概50幾歲的男性,因為頭暈、頭痛就到急診求診,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視力模糊,做電腦斷層,發現有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這種最常見的就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因此在急診,我們就有給他做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發現他有前交通動脈瘤的破裂,在它旁邊剛好也有一顆小顆的動脈瘤,因此他同時有兩顆動脈瘤,因為位置正好在附近,我們就進行了鑰匙孔開顱手術,去針對這兩顆動脈瘤做夾閉的手術,進行的過程非常順利,病人恢復也很快,在術後的第一天,就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並在術後的第七天就出院回家,現在在門診追蹤都恢復得相當好,傷口也相當美觀,病人相當的滿意。   林亞銳醫師: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從2011年開始引進林口長庚,至今我們大概已經有累積將近200個病例,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演進,目前我們已經將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應用在很多,除了腫瘤之外,包括動脈瘤的手術上面,如果我們經由一個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讓病人可以恢復得很快,以外科手術來夾閉動脈瘤,會讓動脈瘤的復發率降到最低。   劉育志醫師:感謝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林亞銳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晚期肝癌治療新契機!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突破治療困境,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2月14日
公開
16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50多歲的男士,意外發現肝癌時就已經是晚期,肝臟腫瘤有十幾公分大,而且有肺臟轉移。」台中慈濟外科部部長余政展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決定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肝臟腫瘤明顯縮小,肺臟轉移完全消失。余政展醫師說,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中都是壞死的組織,找不到存活的癌細胞,表示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術後,患者順利出院,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   「受惠於藥物的進步,有些過去無法開刀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在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後,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余政展醫師說,「如今,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相信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是十大癌症的第四位。余政展醫師說,由於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大約25%患者在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肝癌,預後較差。   截至2019年癌登資料,臺灣肝癌過早死亡率已經下降了26%,提早達成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之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降低25%之目標,但是晚期和末期病患的比例卻沒有下降,仍然維持在25%左右。而且,在晚期(C期)病患中,存活期只有0.58年,明顯低於國際治療指引中的2年。為了維持台灣在肝癌防治上良好的治療成效,需更加關注晚期肝癌的照護。   早期肝癌必須透過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夠發現,而晚期肝癌可能出現腹脹、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飲酒過量、脂肪肝、家族病史等。」余政展醫師說,「定期檢測胎兒蛋白AFP、追蹤腹部超音波有助早期發現肝癌。」   晚期肝癌大多無法利用手術切除,主要得仰賴藥物治療。余政展醫師說,過去十幾年來常使用標靶治療,透過阻斷信息傳導路徑、抑制細胞血管新生,來控制肝癌生長。可是治療反應率較低,僅有少部分患者可以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而且副作用較明顯。   「因為副作用的關係,整體治療遵從度較差。」余政展醫師說,「患者可能自行減量或停藥,又會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讓晚期肝癌的治療成效能夠向前邁進。余政展醫師說,國際上的肝癌治療指引已將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相較於單獨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率較高,且可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結果,透過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有效提升腫瘤反應率至3成,並同時減少4成死亡和疾病惡化風險。相較於現行給付的標靶治療藥品,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更可顯著增加病人整體存活期5.8個月,大幅延長病人存活期,為病人帶來治療新希望。這樣的治療組合藥物突破近14年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瓶頸,更獲得許多國際治療指引採納作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     為了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導入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晚期肝癌。自2023年8月1日起,符合健保條件的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含Atezolizumab成份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份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   根據健保規定,免疫合併療法適用於治療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療或局部治療失敗之晚期肝癌患者,肝硬化分級為Child-Pugh A級,且未曾接受過全身性療法者。只要符合條件,便可向健保申請使用。   免疫治療是透過免疫檢查點(如PD-L1)來發揮作用,余政展醫師解釋,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本來就有能力辨識並毒殺癌細胞,但是癌細胞會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機轉來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   如果肝癌細胞具有PD-L1,便可以和T細胞的PD-1接合,進而抑制T細胞。PD-L1抑制劑能夠先和癌細胞的PD-L1結合,避免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接合,如此一來T細胞就不會受到抑制,可以順利辨識並毒殺癌細胞。     免疫合併療法中的標靶治療藥物能夠抑制血管新生,余政展醫師說,「腫瘤長大的過程中會需要長出新血管來供應氧氣和營養,就像蓋房子需要好拉水電才能夠入住一樣,利用標靶藥物抑制血管新生,便能夠抑制腫瘤生長。」   免疫合併療法對晚期肝癌治療而言是重要突破,在納入健保給付之後,能夠帶給患者、家屬很大的幫助,也讓醫師多了一項相當有力的治療工具。     筆記重點整理   1、 早期肝癌必須透過影像檢查才能夠發現,具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飲酒過量、脂肪肝、家族病史等危險因子之民眾,應該定期回診,檢測胎兒蛋白AFP、追蹤腹部超音波以利早期發現肝癌。   2、 晚期肝癌主要得仰賴藥物治療,國際上的肝癌治療指引已將「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只要符合條件,便能向健保申請給付。   3、 「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是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相較於單獨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治療反應率較高,且可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   原文出處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健保給付再放寬!幫助B肝帶原者降低罹癌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2月13日
公開
8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是B型肝炎帶原,一直都有病毒量,現在肝指數又比之前高,請問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30多歲的王先生問。因為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帶原,所以都會定期回診檢查。   「你的B型肝炎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指數ALT已經達到正常值的2倍,應該要使用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現在健保已經放寬給付囉。」醫師說。   針對e抗原陰性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的患者,過去健保規定,須在半年內有2次肝指數ALT達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間隔大於3個月),才能夠給付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主任彭成元醫師指出,現在健保已放寬給付條件,只要有1次肝指數ALT達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便可給付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幫助更多患者對抗B型肝炎。   「B肝帶原者務必定期回診檢查肝指數,目前沒有在追蹤的人可以就醫了解是否符合標準,若符合條件,便能接受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彭成元醫師提醒,「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B肝帶原,應至醫療院所接受B型肝炎篩檢,確保肝臟的健康。國民健康署有提供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一次。」   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有些患者會成為慢性帶原者。彭成元醫師說,B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肝臟發炎,反覆發炎會損害肝臟組織,漸漸演變成肝硬化,造成許多併發症,也會大幅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B型肝炎患者常常會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輕忽B型肝炎的嚴重性。彭成元醫師說,所有的B型肝炎帶原者都必須定期追蹤,檢查肝臟功能、肝臟纖維化程度、病毒狀態與肝癌指數等。     肝臟功能評估包括GOT/GPT(AST/ALT)、白蛋白、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肝臟纖維化程度,可分成F0(正常肝組織)、F1(輕度纖維化)、F2(中度纖維化)、F3(重度纖維化)、F4(肝硬化)。   B肝病毒相關指標,包括e抗原、e抗體、血清病毒DNA、血清定量表面抗原濃度等。彭成元醫師說,由於罹患肝癌的風險較高,所以會檢測血清胎兒蛋白(AFP),並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   醫師會根據各項檢查的結果,擬定治療策略。彭成元醫師說,剛接受治療時,大概每1至3個月追蹤檢查,評估治療效果。待狀況較穩定之後,大概每3至6個月追蹤檢查。   針對B型肝炎,短期治療目標是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避免肝臟持續發炎,改善肝功能;長期治療目標是減少肝臟出現相關併發症,避免進展為肝硬化,並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維持病患的生活品質,最終當然是希望提升病患的長期存活率。     B型肝炎的治療方式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採用注射的長效型干擾素,一類是口服抗病毒藥物。彭成元醫師說,因為口服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且便利性高、副作用少,所以是目前治療B型肝炎的主要治療方式。   新型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天服用一次,不會受到食物影響,也不需要根據肝腎功能調整劑量,對患者而言相當方便,有助提高治療遵從性,發揮長期治療的成效。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患者符合條件,便可以使用。彭成元醫師說,針對e抗原陰性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的患者,過去健保規定,須在半年內有2次肝指數ALT達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才能給付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但是,因為患者自行好轉的機會低,持續發炎只會累積對肝臟的傷害。現在健保署已放寬給付條件,只要有1次肝指數ALT達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便能給付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   彭成元醫師說,針對e抗原陰性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的患者,半年內肝指數ALT至少兩次大於正常值上限,肝纖維化程度則由重度纖維化(≧F3)放寬為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鼓勵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能夠有效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避免肝臟持續發炎。彭成元醫師提醒,B型肝炎患者要依照指示服藥,不可任意停藥。若對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和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工作、生活型態,是否有腎臟病或其他共病等,幫忙選擇合適的藥物。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B型肝炎病毒會讓肝臟持續發炎,而漸漸進展為肝硬化,大幅增加罹患肝癌風險。 2、 B型肝炎帶原者即使沒有症狀,也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3、 針對e抗原陰性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的患者,健保已放寬給付條件,只要有1次肝指數ALT達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便可給付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的患者,半年內肝指數ALT至少兩次大於正常值上限,肝纖維化程度則由重度纖維化(≧F3)放寬為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 4、 新型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天服用一次,不會受到食物影響,也不需要根據肝腎功能調整劑量,便利性高,有助提高治療遵從性,發揮長期治療的成效。   原文出處

淋巴結腫、腹脹不適,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策略解析,血液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2月12日
公開
12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白血球數量很高,已超過100,000/uL。正常時候的白血球數量約4,000/uL至10,000/uL。」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醫師指出,「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罹患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便建議患者定期追蹤。滕傑林醫師說,經過幾年的追蹤後,患者出現疲倦、腹部不適、體重減輕的狀況,於是開始接受治療。患者選擇使用第二代BTK抑制劑,只需要在家吃口服藥,相當方便。   治療三個月後,患者的白血球數量從200,000/uL顯著下降,血紅素與血小板數量漸漸回升,體重也恢復了。滕傑林醫師說,患者能夠照常工作,生活幾乎不受影響。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較好發於老年人、白種人,男性患者較多。滕傑林醫師說,大部分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是在健檢或抽血時意外發現白血球數量很高,才被轉診到血液科。   部分患者可能摸到頸部、腋下、鼠蹊的淋巴結腫大。滕傑林醫師說,後續會有肝脾腫大,而感到腹脹不適。隨著貧血惡化,患者會感到虛弱、疲倦。   滕傑林醫師說,「因為台灣的醫療可近性高,民眾較常接受健檢或抽血,所以也有越來越多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能在早期確定診斷。」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個慢性病,目前的治療原則是「有症狀才需要治療,沒有症狀就持續觀察」。滕傑林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主觀症狀與客觀檢查來評估。主觀症狀包括發燒、冒汗、疼痛、肚子脹、體重減輕等;客觀檢查包括血紅素、血小板等。   當病人的血紅素小於10 g/dL、血小板小於100,000/uL的時候,應該要接受治療。滕傑林醫師說,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存活時間可能是3至5年。不過若能好好接受治療,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也大有人在。   根據統計,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平均觀察時間為7至8年。滕傑林醫師說,在開始接受治療後,又能存活7至8年。     口服BTK抑制劑標靶藥物,有效控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在過去僅有化學治療,滕傑林醫師說,幾年前發展出單株抗體搭配化學治療,而現在又有BTK抑制劑標靶藥物,更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成效。   國際上主流的治療指引已從過去的化學治療,慢慢演進到不用化學治療。滕傑林醫師說,畢竟化學治療有較多的副作用,所以在BTK抑制劑標靶藥物問世後,能夠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較少的副作用,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需要長期治療,傳統的化學治療加上單株抗體,大概會在2年至3年後漸漸失效。」滕傑林醫師說,「現在的單株抗體加上標靶藥物,或是單純使用BTK抑制劑標靶藥物,從文獻上看起來,經過4年至5年後,半數病人還能維持穩定,代表治療成效又進步了。」   BTK抑制劑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有助提升治療順從度。接續第一代BTK抑制劑後,還發展出第二代BTK抑制劑。第二代BTK抑制劑標靶藥物的作用機轉更專一,讓治療成效再提升,有助改善存活率,且副作用較少,可維持生活品質。     一般而言,患者在服用BTK抑制劑標靶藥物3至4個月後就會感覺到狀況改善,血紅素、血小板漸漸回升。滕傑林醫師說,肝脾腫大會慢慢消退,讓患者的食慾變好,體重恢復,病容消失了,生活、工作都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BTK抑制劑持續在進步,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精準性更高、副作用更少,讓醫師有更好的工具來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滕傑林醫師說,「目前國際上的治療指引大概都是直接使用第二代BTK抑制劑,以追求較佳的治療成效。」     貼心小提醒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個慢性病,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是在抽血檢查時意外發現。滕傑林醫師說,治療原則是「有症狀才需要治療,沒有症狀就持續觀察」。患者務必定期追蹤,醫師會根據症狀與檢驗數據評估治療的時機。   隨著藥物的發展,BTK抑制劑標靶藥物能發揮良好的治療成效,也不需搭配化學治療,能夠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滕傑林醫師說,第二代BTK抑制劑能更精準發揮作用,減少副作用。患者可與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策略。   原文出處

高度近視傷眼且病變多!及早治療避免度數暴衝,近視控制鏡片解析,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11日
公開
10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曾經遇過一位4歲的小朋友,來就診的時候,近視已經高達475度!」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教授吳佩昌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玩手機,所以近視度數暴衝相當快,若以每年一百多度的速度增長,很快就會成為超過1000度的高度近視了。」   為了看到東西,近視的孩童勢必得配戴眼鏡。吳佩昌醫師說,「我們希望利用眼鏡幫助孩童看清楚的同時還能控制近視,所以經過討論後,會提供給適合的小朋友配戴近視控制鏡片的選項。」控制型的眼鏡是利用鏡片上一千餘點的星環狀微透鏡,在視網膜前方形成非聚焦的光束帶,進而發揮近視控制的效果。   除了配戴近視控制鏡片,也請要提醒小朋友調整用眼習慣,不可長時間使用手機。吳佩昌醫師說,後續追蹤顯示,這位小朋友的近視在治療後,每年大概增加20幾度,已較為穩定。   目前台灣兒童近視的盛行率相當高,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近視大於50度的比例在幼兒園小班約6.9%、幼兒園大班約9%、小學一年級約19.8%、小學二年級約38.7%、小學三年級約43.3%、小學六年級約70.6%,到國三已達89.3%。     比較嚴重的是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經達到高度近視。吳佩昌醫師說,近視大於500度高度近視的比例在小學六年級約10.3%、國中三年級約28%、高中三年級約35.7%。   近視是種疾病,可能產生多種併發症。吳佩昌醫師說,相較於沒有近視的人,近視500度的高度近視患者,白內障風險約3倍,視網膜剝離風險約9倍,黃斑部病變的風險約41倍。隨著近視加深,發生病變的風險也越高。該如何控制近視,是很重要的課題。     近視控制鏡片 幫助延緩近視度數惡化   小朋友的近視惡化很快,每年大概會增加100度。吳佩昌醫師說,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很快就會變成高度近視,有失明的風險。   目前近視控制的方法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藥學的方法,一種是光學的方法。吳佩昌醫師說,藥學的方法是使用低濃度阿托品散瞳劑,讓眼睛放鬆。光學的方法,包括近視控制眼鏡、角膜塑型片等。   以前常用的角膜塑型片是硬式隱形眼鏡,孩童於晚上睡覺時配戴,起床後摘除。角膜塑型片會暫時改變角膜的形狀,所以能夠矯正近視,但是隨著角膜回彈,效果漸漸消失。配戴角膜塑型片的異物感較明顯,而且通常需要父母協助每天清潔。   為了克服角膜塑型片的缺點,發展出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讓孩童在白天配戴軟式隱形眼鏡,異物感較低,較容易適應,取下後可直接丟棄。   由於角膜塑型片與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都會接觸眼球,且須長時間配戴,讓很多家長會感到疑慮,所以也有廠商研發出兒童近視控制鏡片。     兒童近視控制鏡片的好處是沒有接觸眼球,配戴方式與一般眼鏡相同,相當方便也容易適應,家長不用擔心隱形眼鏡的清潔問題。吳佩昌醫師說,而且兒童近視控制鏡片適用的年齡層比較廣泛,不只限於9歲以上,幾乎全年齡層的兒童與青少年都可以使用。   當近視達到150度時,大概就沒辦法看清楚黑板,會對學習與生活造成影響,所以建議配戴眼鏡矯正。吳佩昌醫師說,兒童近視控制鏡片既可以矯正近視、散光,讓小朋友能看清楚黑板,又有助於近視控制。   配戴兒童近視控制鏡片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了解近視的狀況,必要時還可以搭配散瞳劑使用。吳佩昌醫師說,白天配戴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的孩童,在晚上拿掉隱形眼鏡後,也可以繼續使用兒童近視控制鏡片,加強近視控制。   雖然兒童近視控制鏡片的外觀與一般眼鏡相似,但是一般眼鏡缺少特殊的微透鏡設計並沒有近視控制的效果。吳佩昌醫師說,「兒童近視控制鏡片上具有上千點微小的透鏡,不會影響視野,還可以在視網膜前形成非聚焦光束帶,透過週邊近視離焦延緩近視惡化。國際的大師認為,這類技術未來會成為近視控制的主流,比其他方法更為普及。」     配戴兒童近視控制鏡片要避免撞擊,請保持清潔,不要磨損鏡片。吳佩昌醫師提醒,一天需配戴10至12個小時,才能發揮近視控制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務必養成良好用眼習慣。吳佩昌醫師說,國民健康署推動「eye眼健康密碼:3010120」,意思是「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善用各種方式,多管齊下,才能幫近視的度數踩煞車,避免暴衝到成為高度近視喔!     原文出處

乳癌節拍式口服化療,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

2023年12月11日
公開
11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陳明鎮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陳明鎮醫師:大家好,我是陳明鎮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賀爾蒙陽性乳癌的特點?   陳明鎮醫師:大概有70%的乳癌,是屬於賀爾蒙陽性,在正常的乳房細胞,表面就有賀爾蒙接受器,只是在癌症細胞上面,這些接受器就會變得更多,所以就會特別容易受到賀爾蒙的調控,在乳癌的治療上面,我們如果可以去抑制,這樣的賀爾蒙傳導路徑,它是治療癌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劉育志醫師:請問早期賀爾蒙陽性乳癌的治療策略?   陳明鎮醫師:早期乳癌指的是,還沒有擴散的稱為早期乳癌,還是有分容易復發,高復發風險,或者是低復發風險的,針對於高復發風險,目前我們會給予該有的治療,譬如說化療、放射線治療等,可是當做完了以後,通常會讓病人吃5到10年的,抗賀爾蒙的藥物,對於高復發風險的族群,不只是讓他吃抗賀爾蒙的藥物,針對還沒有停經的病人,也會建議使用停經針,這個基礎是來自於,追蹤12年的一個文獻發表,它告訴我們,如果這些高復發風險的,停經前婦女早期乳癌,打5年的停經針,他的治療成績是比較好。   劉育志醫師:請問晚期賀爾蒙陽性乳癌的治療策略?   陳明鎮醫師:大部分會先給予抑制賀爾蒙的治療,在這個族群裡面,可以考慮用細胞週期抑制劑,再加上芳香酶抑制劑,這樣的組合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事實上是最好,副作用也最少,而且可以維持一段平穩的時間,假設癌症開始蠢蠢欲動,這時候再把化學治療放在後面,來做為二線,或者三線的武器。   劉育志醫師:賀爾蒙陽性乳癌,若在治療後病情有變化,該如何調整治療策略?   陳明鎮醫師:這個時候化學治療變成一個選項,可是很多病人擔心化學治療的副作用,這時候口服的化學治療,也是其中一個選擇,這就是口服式節拍式化學治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也兼顧生活品質,還有療效,口服節拍式化學治療,跟傳統的化學治療不太一樣,傳統的化學治療可能每週,每兩週、每三週打一次,劑量可能用的比較大,病人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是打完以後的那幾天,他當然是相對不舒服,要一到兩週他才會慢慢的復原,但是如果用劑量比較低,每天或者每兩天給予口服的化學藥物,因為它的劑量比較低,可能對於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相對就比較小,這時候病患的接受度就會好很多,所以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兼顧的兩大效果,一、副作用比較少,二、它的療效可能是跟傳統化學治療,療效是接近。   劉育志醫師:請問口服化療適合用在哪些族群?   陳明鎮醫師:節拍式口服化療,它的一大特性是,副作用相對比較少,所以理論上,它可以適用在所有人,尤其是在老年人,或者病情相對比較穩定,我們希望他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族群上面。   陳明鎮醫師:在我的治療病人裡面,有許多第四期的乳癌,我給他節拍式口服化療,我會根據病人體內殘餘的,癌細胞多寡,來決定這些藥物的劑量,還有藥物的種類,有些可能單一使用口服藥物,有些可能合在一起使用,不管是單一使用,或者合併使用,這些病人都可以達到長期穩定,而且兼顧生活品質,目前節拍式口服化療,對於醫師來講,等於手上多了一個武器,而且這些武器副作用不大,病人接受度高,病人願意長期服用,這樣治療效果也可以持久。   劉育志醫師:感謝陳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陳明鎮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避免病情快速惡化,神經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08日
公開
16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只有輕微的手抖,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這樣需要吃藥嗎?」60多歲的陳先生因為左手顫抖就醫,剛確診巴金森病。   「如果巴金森病已經出現症狀,就建議開始吃藥,比較不會很快進展到疾病末期喔。」醫師叮嚀。   巴金森病是種退化性疾病,出現僵硬、顫抖、動作變慢、平衡困難等症狀時,代表腦部已經退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接受治療,及早接受治療有助延緩疾病進展。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林建輝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手會抖時,一定要至神經內科檢查,因為有許多問題可能導致手抖,除了巴金森病外,還可能是神經病變、腦部腫瘤或甲狀腺問題等。確定診斷巴金森病後,便要積極接受治療。   「腦中的多巴胺不只調控動作,還可調控情緒、睡眠等。」林建輝醫師指出,「因此除了大家較熟悉的動作症狀外,巴金森病還可能出現許多非動作症狀,例如情緒低落、便祕、疼痛、睡眠障礙、嗅覺改變等,有些非動作症狀會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若發現有相關情形,也要就醫檢查。」   巴金森病是個慢性病,隨著病情進展,藥物需要適時調整,因此就近就醫是確保能規律回診與醫師討論的關鍵之一。接受巴金森病治療後,病人、家屬可以記錄用藥日記,包括用藥時間、動作症狀、非動作症狀、睡眠狀況、可能的副作用等。在回診時,醫師便能根據用藥日記,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剛開始服藥的前2至3週是適應期,林建輝醫師說,常見的左旋多巴可能會出現頭暈、姿態性低血壓、噁心等。有些藥物會讓病人出現異常的衝動,例如異常愛購物、異常愛賭博等。   「多巴胺的影響層面很廣,基本上只要家屬覺得不尋常,都可以記錄下來。例如變得不喜歡講話、整天打瞌睡等。」林建輝醫師說,「完整的紀錄能幫助醫師評估藥物效果、疾病進展、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避免病程快速惡化   巴金森病的治療常見的有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等。針對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左旋多巴能夠有效改善。林建輝醫師說,巴金森病病人腦部無法製造足夠的多巴胺,所以會使用口服左旋多巴來補充。   至於巴金森病的非動作症狀,如情緒低落,便需要搭配其他的藥物。林建輝醫師說,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夠改善動作症狀,也對非動作症狀有幫助。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適時調整藥物。     使用左旋多巴常有一段「用藥蜜月期」,林建輝醫師說,在腦部還能製造較多多巴胺時,只要服用左旋多巴便能大幅改善動作症狀。但是隨著腦部持續退化,製造的多巴胺越來越少,病人的動作症狀便會隨著左旋多巴的濃度變化而時好時壞,稱為藥效波動。   「趁巴金森病症狀輕微的時候接受治療,才有較長的用藥蜜月期。」林建輝醫師說,「若等到巴金森病後期才開始治療,腦部僅能製造少量多巴胺,藥效波動就會比較嚴重。」   使用左旋多巴時,可搭配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有助延長用藥蜜月期,緩和藥效波動。若對巴金森病藥物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與醫師討論,請勿自行調整藥物。   由於巴金森病病人的行動較不方便,建議找信任的神經科醫師就近治療。可以減少路途奔波,如果病情有變化,也比較方便回診諮詢。除了按時服藥之外,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都對巴金森病有幫助。林建輝醫師說,可以多參加活動、多與人互動,心情也會比較開心。     每月透過巴金森手指檢測,提早發現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會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以每個月用巴金森手指檢測自我觀察。林建輝醫師說,步驟很簡單,首先將右手五指張開,接著拇指與食指快速輕按25下;接著換成左手五指張開,拇指與食指快速輕按25下。     作手指操時,若發現雙側手指開闔的角度不同、速度不同、動作停頓,請盡快至神經科就診。林建輝醫師說,如果發現手在靜止時會抖動、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走路越走越小步等,也要提高警覺,才能及早發現巴金森病!   看巴金森病友及家屬在討論什麼→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 Facebook   免費閱讀更多巴金森病友故事與醫師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原文出處

這種貧血不單純,可能會致命!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治療保養重點提醒,血液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07日
公開
11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個20多歲的大學生,來到急診的時候已經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李欣學醫師表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數量都嚴重偏低,後續確定診斷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經過詢問,患者在就醫前已經一段時間容易頭暈,也沒特別在意,只有自行吃了一些號稱可以補血的東西,直到發生嚴重感染才就醫,狀況相當危急。李欣學醫師說,貧血的原因很多,在發現血球數量低下時,一定要至血液科就診,找出病因,並接受正確的治療。   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和一般貧血不同。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因為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都明顯偏低。李欣學醫師說,做骨髓檢查便會發現骨髓都空空的,原本應該存在的造血細胞已不見蹤影。   我們的血球具有不同的功能,當血球數量太少時,便會造成各種問題。缺少紅血球,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容易疲倦等症狀;缺少白血球,患者便容易遭到感染;缺少血小板,患者的皮膚常會出現瘀青、出血點,也會有流血不止的狀況。各種血球的數量越少,相關症狀會越嚴重,甚至危及性命!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分別是10至25歲的族群,或是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李欣學醫師說,再生不良性貧血可能與病毒感染、基因遺傳、免疫失調、輻射曝露、有毒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絕大多數的病患都很難找到明確的因果關係。   在台灣每年大概會出現一百多個再生不良性貧血案例,民眾對此也較不熟悉,所以容易延誤就醫。李欣學醫師說,患者來到醫院時可能已經有嚴重感染,狀況比較危急。   臨床上有許多狀況都會導致血球數量低下,民眾如果在抽血時發現血球數量異常,建議找專業的血液科醫師仔細檢查評估,以找出血球低下的原因。李欣學醫師說,「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號稱可以補血的食品或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須積極治療   李欣學醫師說,再生不良性貧血在診斷時,醫師會根據患者血球低下的程度還有骨髓裡面的細胞量,來區分嚴重程度並決定其治療,根據國際上的共識,針對無症狀的輕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有些僅需持續追蹤觀察,或進行輸血等支持性治療。但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患者,因為他們的白血球數量若低於500/ul(正常值4000至10000/ul),發生感染的機會相當高,血小板數量若低於2萬/ ul(正常值15萬至45萬/ul),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嚴重的更有可能危及性命,因此,一定要盡速積極介入治療。     在治療嚴重或非常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時會考慮幾個部分。李欣學醫師說,首先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假使患者較年輕且在兄弟姐妹中有適合的捐贈者,應該要儘快去做造血幹細胞移植。一般認為,造血幹細胞移植對40歲以下的患者來說是首選。   假使是年紀較大的患者,或是尚未找到合適的捐贈者時,則應考慮使用免疫抑制療法,利用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搭配免疫抑制劑來抑制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正常的造血幹細胞長回來,血球數量便能夠逐漸恢復。近年來在再生不良性貧血的一個重要進展,則是發現促血小板生成藥物,不論是單獨使用或搭配免疫抑制療法,都可以有助造血幹細胞和血球數量的恢復,對患者很有幫助。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可能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球數量才能逐漸回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仍需要小心照護。李欣學醫師說,白血球低下時容易受到感染,請戴口罩、多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合、避免生食等。血小板低下時容易流血不止,請避免劇烈運動、使用軟毛牙刷避免牙齦出血、飲食方面要攝取充足纖維避免便秘。請務必依照指示服藥並按時血液科門診追蹤!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因為骨髓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造血功能,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都明顯偏低。 2、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流血不止、嚴重感染的狀況,危及性命。 3、 嚴重或非常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需要積極接受治療,治療方式包括支持性療法、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抑制療法、促進血小板生成藥物等,可以有效恢復血球數目。 4、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球數量才能逐漸回升,請務必按時回診,小心照護。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TW2312010068   原文出處

莫等復發再治療!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有助降復發,胸腔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06日
公開
13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肺癌已經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超越了蟬聯第一名多年的大腸直腸癌。」   台灣每年有超過16000名肺癌新個案。高雄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醫師指出,為了提早發現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已逐漸普及使用於肺癌篩檢,也因此發現了許多早期肺癌患者。   手術切除是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有機會達到治癒的目標。湯恩魁醫師說,第1期到第3B期(AJCC第八版)經過詳細評估後,只要患者狀況許可,大多會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再視病況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在台灣,微創胸腔鏡手術已成為主流,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胸腔鏡手術具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少、住院天數較短等優點,患者能較快回歸原本生活與工作。   手術治療能夠切除肺部腫瘤,但是無法處理那些肉眼看不到、隨著血液或淋巴擴散出去的癌細胞,所以肺癌術後仍有復發風險,進而影響患者存活率。湯恩魁醫師分析,「第1B期肺癌患者大概接近40%會復發,第2期肺癌可能有50%至60%會復發,第3期肺癌更進展到有80%可能會復發。」       該做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嗎?如何選擇輔助治療?術前術後要做哪些檢查?   「從第1B期肺癌開始,便可考慮在術後追加輔助治療。醫師會綜合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表現量等各項資訊,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   」湯恩魁醫師強調,「術後輔助治療的目的是盡量消滅那些擴散出去的癌細胞,以降低復發風險,不要等到復發再作治療。因為在肺癌復發轉移後,治療就只能控制病情,而無法達到痊癒。」   過去十幾年來,術後輔助治療的選項只有化學治療。湯恩魁醫師說,如果是第2期、第3期肺癌,術後大概會追加3至4個月的術後輔助化學治療。   利用化學治療進行術後輔助治療,能夠降低肺癌復發機率以及降五年死亡率的效果有限。湯恩魁醫師說,近年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也陸續被運用於肺癌術後輔助治療,有機會再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在標靶治療方面,如果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肺癌具有特定基因突變(例如EGFR),可以選用對應的標靶藥物。若沒有特定基因突變,湯恩魁醫師分析,在免疫治療方面,可檢測肺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如果PD-L1為有表現(PD-L1 TC ≥1%)就可考慮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PD-L1表現越高,使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效果通常也會越好。   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化學治療後,再接續使用一年的PD-L1抑制劑,可顯著減少肺癌復發的機會。       早期肺癌術後輔助免疫藥物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機轉   免疫治療藥物PD-1/PD-L1抑制劑是透過免疫檢查點來發揮作用。湯恩魁醫師解釋,我們可以把自身免疫系統的T細胞白血球比喻作軍隊,把癌細胞比喻作敵人,T細胞白血球會在體內巡邏,只要發現敵人,便會發動攻擊;T細胞白血球上有一個按鈕,叫做PD-1,但癌細胞分泌的PD-L1可以關閉這個按鈕,可以關閉T細胞白血球的功能,以躲避攻擊。   PD-1/PD-L1抑制劑能夠避免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於是T細胞白血球便能正常的發動攻擊,消滅癌細胞。   湯恩魁醫師說,肺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大於1%便可考慮使用PD-L1抑制劑,若是PD-L1表現量越高,使用PD-L1抑制劑的治療效果也越好,更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     檢測PD-L1表現量會需要使用腫瘤檢體,建議患者可以在術前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讓檢測流程更順暢,幫助選擇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提升術後治療效率。     肺癌術後輔助治療貼心重點整理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低劑量電腦斷層已被使用於肺癌篩檢,有助早期發現肺癌。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等符合補助條件的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早期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後仍有復發風險,影響患者存活率。湯恩魁醫師分析,第1B期肺癌患者約有40%會復發,第2期肺癌約有50%至60%會復發,第3期肺癌約有80%會復發。利用術後輔助治療能夠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過去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僅有化學治療,現在除了使用化學治療外,還可搭配使用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湯恩魁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PD-L1表現量與基因型態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肺癌患者在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外,再接續使用一年之免疫藥物PD-L1抑制劑,可幫助具有PD-L1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更有機會達到治癒的目標。   原文出處

預防血栓形成,避免心肌梗塞復發!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重點提醒,心臟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05日
公開
13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已經吃阿斯匹靈好幾個月,最近常會胃痛,還要繼續吃嗎?」50多歲的陳先生問。他因為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所以持續服用阿斯匹靈。   「如果吃阿斯匹靈後,有腸胃不適的狀況,我們可以幫你調整藥物。」醫師說,「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是為了降低再次心肌梗塞的機會,建議要持續使用喔!」心肌梗塞的成因與血栓形成有關,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預防血栓形成,是相當重要的藥物〔1〕。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林姝含醫師指出,隨著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血管壁會漸漸形成斑塊,當斑塊破裂時,血小板會聚集形成血塊,進而阻斷血流。血小板聚集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在受傷時幫助止血。但是當冠狀動脈被血栓塞住,心肌便會缺氧並在短時間內壞死,稱為心肌梗塞〔2〕。   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悶、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狀,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頸部、肩膀、手臂等處〔3〕。林姝含醫師說,如果未及時恢復血流,可能演變成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阿斯匹靈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阻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避免血栓形成〔4〕,對於有心臟病病史的患者來說是重要的次級預防。林姝含醫師說,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降低未來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5〕。   目前有幾種狀況會建議採用雙抗治療,合併使用不同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建議於一年內持續使用雙抗治療〔6〕;剛放完心臟支架的患者,也建議使用雙抗治療,以降低支架內栓塞的風險。     「人體本來就有凝血與抗凝血這兩種機轉,平時會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下。」林姝含醫師說,「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後,能夠減少凝血造成的心血管事件,但也難免會在一些較脆弱的族群,導致較容易出血的狀況。」   長期使用阿司匹靈可能會造成出血或腸胃道方面的副作用〔7〕,其中,亞洲患者發生出血副作用的比例更是相較於歐美地區患者來的高〔8〕。林姝含醫師說,患者如果發現有解黑便的狀況,便要提高警覺。解黑便通常與腸胃道出血有關,請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若出血較多,患者也會出現頭暈、虛弱等貧血症狀〔9〕。   「有些患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時間的抗血小板藥物後,因為誤解或其他原因而自行停藥。」林姝含醫師說,「自行停藥可能會有危險,尤其是曾經心肌梗塞、心臟放過支架的病人。因為患者的血管較容易再發生血栓,若突然停藥可能發生血栓,造成心肌梗塞。」     「曾經有位50多歲的患者因為心肌梗塞被送到急診室,出院之後都建議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林姝含醫師說,「但是患者在吃了兩個月後就自行停藥,結果過沒幾天便因為再次心肌梗塞回到急診,非常危險!」   若對抗血小板藥物有疑問或有腸胃不適,最好回診討論,醫師便能協助調整藥物。林姝含醫師說,現在也有其他抗血小板藥物,較不會造成腸胃不適、潰瘍,有助提升患者對長期治療的遵從性〔10〕。   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若要接受其他侵入性治療,例如手術、拔牙等,請主動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暫時停藥。林姝含醫師說,至於剛發生心肌梗塞或剛放完心臟支架的患者,在決定去接受侵入性治療而停藥之前,最好先跟心臟科醫師討論。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心肌梗塞的成因與血栓形成有關,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預防血栓形成,降低再次心肌梗塞的風險〔11〕。在某些狀況還會採用「雙抗治療」,合併使用不同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12〕。   2、 阿斯匹靈是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能發揮次級預防的效果。較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腸胃道出血。腸胃道出血時,患者可能會解黑便、頭暈、虛弱等狀況〔13〕,請盡快回診。   3、 若對阿斯匹靈有疑問或有腸胃不適,最好回診討論,醫師便能協助調整藥物。現在有較不會造成腸胃不適、潰瘍的抗血小板藥物,請勿擅自停藥!   ◎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參考資料: 1.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3. Heart Attack Symptoms, Risk, and Recovery.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4.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5.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6.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7. Side effects of low-dose aspirin 8.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抗血小板劑對於腦中風的次級預防:中西的不同 9. Aspirin (Oral Route)/Mayo Clinic 10. 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 11.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12.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13. Aspirin (Oral Route)/Mayo Clinic   原文出處

搶救視力不能等!治療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2月04日
公開
21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壯年在職糖尿病患者,因為覺得看東西有暗影,而發現是雙眼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左眼伴隨黃斑前少量玻璃體出血」牛津眼科診所院長趙效明醫師指出,「今日有多元眼內注射藥物可選擇,施打頻率略有不同。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增生,且有機會快速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的藥物。在穩定治療後,其施打頻率調整至約4個月注射一次,治療便利性明顯提升。」   黃斑部是視網膜中相當敏感的感光區域,當黃斑部發生病變,可能會對視覺造成視線中心出現黑點、扭曲、模糊、顏色黯淡等衝擊。趙效明醫師指出,常見的黃斑部病變,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等。   趙效明醫師說,隨著年紀增加,黃斑部容易發生病變,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nAMD)的罹病風險也可能隨之提升。其患者脈絡膜的血管因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水分與血液容易從血管中滲出,水腫與出血的情況可能接踵而至。根據亞洲的研究顯示〔1〕,在四十歲(含)以上的民眾中,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nAMD)的發生率約為3.6 ‰;根據另一研究指出〔2〕,全球約有800萬人因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AMD)而受苦。   趙效明醫師接續說明,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是因為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使微血管週邊細胞(Pericyte)死亡、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濃度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現黃斑部水腫。而在我國18歲以上民眾糖尿病盛行率為男性11.4%、女性8.9%〔3〕,這群糖友在終生患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比例約為10%〔4〕。可以見得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正嚴重危脅國人的健康。     「黃斑部病變可能奪走視力,讓人失去工作能力、無法開車、連走路都有問題,對患者與家庭造成很大的衝擊。」趙效明醫師強調,「黃斑部病變對視力造成的破壞有時是不可逆,建議及早介入、積極處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眼內注射對抗惡勢力!   過去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是使用雷射療法,但是治療成效有限,而且雷射具有破壞性,可能讓患者的視力退步。   現在,可以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趙效明醫師說,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能夠抑制異常血管新生,穩定患者的視力。   聽到要將藥物注入眼球內,患者可能會有些擔心。不過在進行治療時,醫師會使用局部麻醉,並利用30G細針注射,這些方式都能有效減緩不適。   趙效明醫師說,現在有新型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並幫助穩定血管,有機會可以快速減少視網膜內、黃斑下的積液、血液,甚至加速吸收玻璃體出血,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在狀況穩定後,最長有機會約4個月注射一次,可延長治療的週期、減少回診的次數、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     由於黃斑部病變會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患者非常重要。建議大家定期至眼科檢查,在家裡也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工具,初步判斷是否出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症狀。   請先遮住單隻眼睛,注視阿姆斯勒方格表中心的圓點,然後再換另一隻眼睛觀看。若方格中的線條看起來有扭曲、變形,或出現暗影的狀況,就要盡快至眼科檢查。     「只要發現視力突然變化,就要立刻就醫!」趙效明醫師說,「越早確定診斷,越早接受治療,越有機會保留視力。」     貼心小提醒   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初期症狀不明顯,若延誤治療,會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趙效明醫師說,眼內注射抑制血管增生藥物有助穩定視力。新型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並幫助穩定血管,有機會快速減少視網膜內、黃斑下的積液、血液,甚而加速玻璃體出血吸收。待狀況穩定後,最長有機會可約4個月注射一次,能減少回診次數、降低患者心理壓力。   攝取均衡營養、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過度用眼都對眼睛的健康非常重要。趙效明醫師說,三高患者務必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達標,並定期檢查眼睛,好好照顧靈魂之窗!   參考資料: 1. Park SJ, et al.,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South Kore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phthalmology. 2015 Oct;122(10):2063-70.e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Blindness and vision impairmen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lindness-and-visual-impairment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6-109年)》 4. https://preventblindness.org/diabetic-macular-edema-dme/  #羅氏公益夥伴   原文出處

撕裂性胸痛,突然爆發很致命!搶救主動脈剝離,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1月30日
公開
9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在8年前曾經爆發劇烈胸痛,送到急診室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當時緊急安排開胸手術,切除損壞的主動脈,並用人工血管重建升主動脈與主動脈弓。術後患者順利恢復,平安出院。」   患者本來都按時回診追蹤,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後,患者便不敢回醫院。陳紹緯醫師說,後來患者再次被送進急診室,是因為發生新的B型主動脈剝離。由於疫情期間不敢回診,患者的血壓失去控制、越來越高,終於導致主動脈剝離再次發作。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主動脈支架手術處理B型主動脈剝離,又能順利出院。陳紹緯醫師說,再度撿回一條命後,患者深深體會到控制血壓的重要性,決心好好接受治療。   主動脈剝離是危及性命的急症。陳紹緯醫師解釋,我們的主動脈壁有三層,內層、中層、外層,如果主動脈內膜有破裂口,血液便會灌入血管壁中,導致血管壁撕裂,而被稱為主動脈剝離。原本血液該走的管腔稱為「真腔」,血管壁中撕裂的空間稱為「假腔」。     主動脈剝離發作時,通常是突然爆發非常劇烈的撕裂性胸痛。陳紹緯醫師說,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痛到全身冒冷汗,相當痛苦。   主動脈剝離可能傷害重要的動脈,若傷害冠狀動脈,會導致心肌梗塞;傷害頸動脈,會導致中風;傷害腸系膜動脈,會導致腸壞死;傷害腎動脈,會導致腎臟壞死。陳紹緯醫師說,主動脈剝離可能造成多種嚴重併發症,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也會增加診斷的難度。   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可區分為「A型主動脈剝離」與「B型主動脈剝離」。陳紹緯醫師說,侵犯升主動脈的稱「A型主動脈剝離」,未侵犯升主動脈的稱「B型主動脈剝離」。   A型主動脈剝離非常致命,容易造成心包膜填塞、心肌梗塞,一旦發生可能導致猝死。1760年英王喬治二世用力解便時猝死,解剖後發現有A型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較常發生在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家族史、動脈粥狀硬化、結締組織疾病(例如馬凡氏症候群)等。陳紹緯醫師說,如果主動脈內膜較脆弱,在血壓升高時,內膜便可能出現破裂口,進而產生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即刻救援   A型主動脈剝離侵犯升主動脈,死亡率相當高。陳紹緯醫師說,許多患者在發作時便猝死,如果能夠及時送到醫院,才有機會開刀搶救。   針對A型主動脈剝離,建議進行開胸手術,必須移除損壞的主動脈,換上人工主動脈。陳紹緯醫師說,如果主動脈剝離侵犯冠狀動脈,便需要進行重建或繞道手術;如果瓣膜受損,便需要移除瓣膜,換上人工瓣膜;如果侵犯主動脈弓,就必須重建主動脈弓以及通往頸部、手臂的重要血管。     針對B型主動脈剝離,目前絕大多數是採用主動脈支架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在主動脈中放入覆膜支架,封住主動脈內膜裂孔,並將血流和病變的主動脈隔離。   主動脈支架手術一般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刺,在X光引導下將導管延伸到合適的位置,再逐步展開主動脈支架。陳紹緯醫師說,相較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主動脈支架手術的風險較低,術後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住院天數較短。   A型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約九成是同時侵犯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陳紹緯醫師說,針對同時侵犯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的主動脈剝離,外科醫師會先進行開胸手術,重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必要時可進行混合式手術,在術中將主動脈支架放入降主動脈裡。混合式手術可以進行較大範圍的重建,而且有助於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失血量。   是否採用混合式手術,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合適的手術計畫。     貼心小提醒   無論是接受主動脈重建手術或是主動脈支架手術,請務必定期回診治療。陳紹緯醫師強調,一方面利用影像檢查追蹤主動脈的狀況,一方面利用藥物控制血壓、心跳,降低主動脈擴大、撕裂或再次手術的風險!   原文出處

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攻克顱底腫瘤與腦動脈瘤,腫瘤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1月28日
公開
13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50多歲的男士,因為爆炸性劇烈頭痛,且伴有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而來到急診室。」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林亞銳醫師指出,「腦部電腦斷層顯示有廣泛性蜘蛛膜下腔出血,這種狀況大多是因為腦動脈瘤破裂出血。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患者有前交通動脈的動脈瘤破裂出血,而且旁邊還有另一顆尚未破裂的腦動脈瘤。」   因為兩顆腦動脈瘤的位置正好在附近,所以經過討論後,決定採取鑰匙孔開顱手術,針對兩顆動脈瘤進行夾閉手術。林亞銳醫師說,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病人在術後第一天就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在術後第七天便出院回家。後續在門診追蹤,患者恢復得相當好,傷口也相當美觀。能夠拆除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讓患者與家屬都鬆了一口氣。   處理位於大腦底部的腫瘤或動脈瘤一直是相當有挑戰的手術。林亞銳醫師說,顱底骨的構造非常複雜,且有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通過。神經外科醫師的任務是進入狹小的空間,從許多重要神經、血管當中移除腫瘤,並盡可能保存這些神經、血管。   顱底腫瘤可能對顱底的神經、血管造成壓迫,而導致相關症狀。林亞銳醫師說,壓迫視神經會造成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壓迫動眼神經會造成複視,壓迫聽神經會造成聽力受損,壓迫顏面神經會造成顏面神經癱瘓。另外,顱底腫瘤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聲音沙啞、步態偏移等狀況。     進行顱底手術時,需要許多精密工具的協助。林亞銳醫師說,包括高畫質顯微鏡,讓醫師能清楚分辨重要的神經、血管;高速氣鑽可協助移除附近的骨頭;術中也常使用神經功能監測,讓醫師能夠更加確認重要神經的位置,以利移除腫瘤,並保留神經功能。       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優勢解析   隨著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影像的進步,我們可以清楚了解顱底腫瘤的位置,以及周邊的解剖構造。林亞銳醫師說,顯微鏡與手術器械的發展,也讓開顱手術能夠朝微創的方向邁進。   「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是藉由較小的傷口來進行開顱手術,處理腦腫瘤或腦動脈瘤。林亞銳醫師說,一般會在眉毛上方劃一個3至5公分的切口,把傷口藏在眉毛裡。然後經由這個切口鋸開骨頭,進行開顱手術。經由這樣的小傷口進入顱底,能夠移除相當巨大的顱底腫瘤。     相較於傳統開顱手術,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具有許多優勢。林亞銳醫師說,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相當大,會移除較大規模的頭骨,術中失血量較多,患者的外觀也容易受到影響。   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的傷口僅3至5公分,只有鋸開大概2x2公分的頭骨。林亞銳醫師說,手術過程的失血量相當較少,患者恢復相對較快,能夠縮短住院天數,對外觀的影響也比較小。   林口長庚醫院從2011年引進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至今累積約200個病例,經驗相當豐富。林亞銳醫師說,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演進,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腦腫瘤手術之外,也可以進行腦動脈瘤夾閉手術。     腦動脈瘤是因為某些位置的血管壁較脆弱,而像氣球一般漸漸膨大。林亞銳醫師說,腦動脈瘤平時可能沒有症狀,但在突然破裂出血時,會造成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意識昏迷,死亡率很高。   利用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處理腦動脈瘤,患者的術後疼痛較少,恢復較快。林亞銳醫師說,以外科手術夾閉腦動脈瘤,也能讓腦動脈瘤的復發率降到最低。     貼心小提醒   顱底構造非常複雜且涉及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顱底手術相當具有挑戰性。林亞銳醫師說,隨著醫學進步,微創鑰匙孔開顱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經驗豐富的手術團隊能夠以較小的傷口,處理相當大的腫瘤,也可以夾閉腦動脈瘤。因為傷口較小,所以術後疼痛較少,也較不會影響外觀。   面對腦部腫瘤、動脈瘤手術,患者與家屬都會感到徬徨。林亞銳醫師叮嚀,術前可以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才能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晚期肺癌藥物多,不必糾結抗藥性

2023年11月27日
公開
6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開始治療晚期肺癌的時候若效果很好,就要覺得這將是你的日常,請按照平常那樣過日子。但是要更珍惜你的健康、更珍惜你的家人、更珍惜你將來要走的路,每一步都把它走得快樂、健康,千萬不要糾結在藥物可以使用多久,請按時吃藥、定期追蹤,不要排斥任何可以使用的治療。現在的藥物很多,只要運用得當,都是好藥。 現在也還有許多的臨床試驗在進行,如果符合條件可以參加,如果不符合條件也不需要沮喪。面對晚期肺癌,醫師都會善用各種治療武器幫助患者,讓抗癌的動力持續下去!   國泰醫學中心呼吸胸腔科、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好心肝診所顧問醫師 蔡俊明教授  晚期肺癌各項治療武器持續發展 存活期超過五年已是常態 「治療晚期肺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糾結抗藥性什麼時候會發生!」蔡俊明教授指出,「很多晚期肺癌病友都會一直擔心抗藥性的出現,但是我們的病人有不少可以存活3年、5年,甚至最久的病人,可以達到10年、14年以上。如果這十多年都在糾結什麼時候會出現抗藥,什麼時候會惡化,日子恐怕就過不下去了。」 在過去,肺癌的治療藥物相當有限,治療效果也不理想,晚期肺癌病友的中位生存期大概只有4至6個月。蔡俊明教授說,隨著醫學的進步,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治療武器持續發展,讓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成效大幅提升,許多病友都可以存活5年以上。 剛診斷晚期肺癌的病友,通常會感到很震驚,擔心可以活多久、擔心治療的效果與治療過程中的生活品質。蔡俊明教授說,經過我們的解釋說明後,病友就能了解現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大大不同,能較有信心去面對疾病,也能好好調整規劃自己的生活。由於晚期肺癌的存活期已大幅延長,所以病友會更加在意治療過程中的生活品質。    晚期肺癌治療前 應了解肺癌的侵犯範圍、活性強弱與基因變化 「現在的醫療資訊非常發達,病友與家屬都可以從網路上搜尋到一些很重要的資訊,並和醫師討論。」蔡俊明教授說,「治療肺癌要注意三個要點,肺癌的侵犯範圍、肺癌的活性、與肺癌的組織型態與基因變化。以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大約60%至70%的病友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後,60%~80%的病友,都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所以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將來會不會有抗藥性?什麼時候發生抗藥性?這是我們在治療晚期肺癌的過程中,病友與家屬最關心的問題。」    面對出現抗藥性 關鍵在於不要延誤後續的適當治療 一些時候,抗藥性可能在一年左右出現,但是在出現抗藥性之後,其實還有很多治療選擇,關鍵在於不要延誤,盡快開始下一階段的治療。蔡俊明教授強調,基因檢測對於後續的治療計畫有決定性的影響。利用基因檢測,我們可以曉得是否有其他合適的標靶藥物。如果沒有適用的標靶藥物,還可以使用化學治療。現在的化學治療也比過去進步很多,能幫助維持生活品質。在使用化學治療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病友還有機會回過頭使用原來的標靶藥物治療,也還會有效,這是所謂的標靶藥物再治療。 「晚期肺癌的治療重點是在治療過程中能夠及早發現病情有變化,並且適時調整治療策略。」蔡俊明教授說,「建議大家不要糾結在藥物可以使用多久,也不要放棄任何可以使用的治療!每一個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對藥物的反應也不盡相同。重點在於好好配合醫師、好好吃藥、好好追蹤、好好接受檢查,如果有什麼變化,可以很快的尋找到下一個階段要用的藥物,這才是治療的根本,即便有了抗藥性,也有接續的治療。治療肺癌的新藥不斷推陳出新,所以我們要把每一階段、每一階段,都確實做好,連接起來,就可以活得很長、很久、過得很好!」      她的故事 談最愛家人  陪伴孩子長大是我的抗癌動力 晚期肺癌活得久也精采 第一時間知道罹患肺腺癌時,我當時是哭著跑出醫院!消化完突如其來的資訊後,開始積極研究肺癌的各種治療方式,成為了我的日常。 2014年,因為鎖骨淋巴結腫大,到血液腫瘤科做了乳房檢查,排除了乳癌的可能性後,醫院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當時心想「該不會是肺腺癌吧?」醫生以溫和且鼓勵的口語跟我說:「小姐,不要擔心,我們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一聽到標靶治療這個關鍵字,就知道我是得了肺腺癌,而且還是晚期。那年,女兒就讀高一、兒子才十歲。 孩子是我努力活下去的動力!抗癌一開始,我是靠第二代標靶藥物撐過了44個月,雖然有甲溝炎、頭皮潰爛的情形,但體力其實沒有太大影響,我還是持續上班,除了回診檢查外,沒有因為不舒服而請過假。出現抗藥後,參加實驗用藥,大約16個月肺部右下方多了一顆腫瘤,隨即開刀動手術、化療,也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抗癌至今整整十年,對我來說,每一趟治療旅程,就像走進一個又一個隧道,隧道裡雖然一片漆黑,但是醫學科技的進步,也一步步帶領我走出隧道,看到光亮。 五年前,我開始管理臉書肺長壽社團,把自己的抗癌經歷分享給大家,藉著交流經驗與資訊,與病友們在抗癌的路上齊力抗戰,也因為有了這些頻繁的互動,讓我活得自信且快樂。今年兒子已經20歲了,得過國際氣球比賽第三名,也拿到伊林璀璨之星總冠軍,並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考進臺灣戲曲學院,回首過往,一切都很值得。 我喜歡凡事超前部署,剛罹癌時就寫好遺囑,同時交待不插管,也不辦告別式,之後就開始積極治療,好好過日子,享受美食,放假時到處去網美聖地拍照打卡,我當然也會擔心未來有一天頭髮會掉光,我就是要趁還沒光頭前,拍一些美照留念,不過就算光頭,我還是會優雅且從容地繼續玩樂下去。 我是Angel,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你,新藥不斷推陳出新,也提高了肺癌的存活率,只要勇敢面對,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活得久,也活得精彩。     原文出處

標靶藥物對抗晚期肺癌,幫助病友達成更多挑戰

2023年11月24日
公開
19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在過去,晚期肺癌的確沒有什麼特別的藥物,能夠使用的武器只有化學治療。不過,再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治療肺癌的藥物已有非常大的進展,不僅發展出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標靶藥物也不斷推陳出新,已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是希望可以變成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利用口服藥物就可以長時間控制病情,即使病情有變化,也能更換藥物接續治療,延長患者的存活期,這幾年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病友都在標靶藥物的幫助之下,維持他的生活品質,甚至達成更多的挑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洪仁宇教授  肺癌多專科團隊集思廣益 為每一位病友找出最適切的治療方式 肺癌是全世界相當重視的疾病,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的藥物持續進步,大幅提升了晚期肺癌的治療成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洪仁宇醫師說,國際上對於各個期別、基因突變的肺癌治療都會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訂出共識,臺灣各個醫學中心都會參考國際治療指引,再根據醫院的設備,擬定各醫院的配套方針,而且每年也會修訂,納入新的治療方式。而肺癌多專科團隊更是集結了胸腔內科、胸腔外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等不同專長的醫師,依照每一位病友的狀況,大家集思廣益,為病友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在擬定肺癌治療策略時,首先要考慮「期別」。洪仁宇醫師說,針對不同期別的肺癌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對於初期的病友,會以治癒為目標,所以手術常常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而在晚期的病友,腫瘤較為嚴重甚至已經轉移到骨骼、腦部、肝臟等遠端器官,治療則是達到較好的疾病控制,讓腫瘤縮小、症狀改善、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讓病友可以去從事想要的活動,或者是繼續原來的工作。  標靶藥物有效發揮 馬拉松願望越練越大 診間即有位40多歲的女性病友,發現肺癌的時候已是晚期,肺癌讓她容易咳嗽、走路會喘,但是在標靶藥物的治療之下,病情得到了控制,病友也養成了持續運動的習慣,不僅體力越來越好,甚至有了嘗試挑戰馬拉松的念頭。「讓我非常訝異的是,有次回診時病友開心地說,她剛完成一場全馬!」洪仁宇醫師說,而且不只一場,她還打算繼續挑戰! 近年來肺癌的藥物持續進步,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可以挑選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發揮較佳的治療成效。此外,病友的年紀與體力也是重要的考量,有時候手術治療可能是較合適的治療方式,若是病友的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較差或有其他共病,體力可能無法負擔,就得選用其他的治療方式。  適時調整藥物 接續治療控制疾病 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若有符合的基因突變,口服標靶藥物會是很好的治療方式,目前都會優先選擇標靶藥物,醫師也會安排基因檢測,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標靶藥物,當病情有變化時,也可以考慮再次基因檢測,看看是否有新的基因突變,以便調整治療藥物,接續治療控制疾病。      他的故事 談存活期待  積極用藥重拾運動 與肺腺癌和平共存 天微亮,就離開被窩,移步住家陽台遠眺晨曦日出,揭開一天序幕;傍晚時,看著美麗夕陽緩緩落下,隱入地平線,對大自然的美好發出讚嘆,罹癌後發現住家附近處處皆是美景。我和太太都是教育工作者,都對教學情有獨鍾,日子過得平凡、平順且平安,不料2017年3月,臨退休前兩年到高醫健檢,發現肺部有積水,做了一連串精密的檢查,發現一顆大腫瘤,確診肺腺癌第四期。 學理工的我,對現代醫療相當有信心,透過基因檢測知道自己是ALK基因突變,在和醫師討論後,了解標靶藥物可以讓治療精準度大幅提高,也較不會傷害健康的細胞,決定不化療直接使用標靶藥物,太太二話不說支持這個決定。 為了與癌症直球對決,我提前辦理退休並對自己信心喊話,與其歇斯底里過一天,不如努力樂觀面對,要恢復健康就不能躲在家裡,除了積極配合用藥,也重拾過去對運動的喜好,固定去打網球和桌球,沒想到愈打愈有自信,幫助我坦然面對現況,每天把日子過得充實與自在,對自己與家人都是好事。 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挑戰與難關不斷出現。兩年後,我出現了抗藥,期間換了兩次標靶藥物,藥物的副作用很強烈,除了影響視力,也造成容易腹瀉與腹痛,面對疾病的埋伏,醫師的仔細問診與講解,增添我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師的耐心與鼓勵,讓副作用出現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像是服了定心丸一樣覺得很安心;太太的陪伴與照顧,則是我最大的後盾。 五年,不算短的時間,算是真正度過了危險期,熬過了別人眼中的難關,宗教信仰對我幫助很大,感到沮喪時,我時常會禱告。期待你和我一樣勇敢面對、積極治療,一同跨越難關,只要有信心,就沒有通不過的難關和克服不了的挑戰,與正在讀這封信的你分享,長期存活是我的終極目標,我正在向前邁進。   原文出處

腦下垂體腫瘤警訊與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

2023年11月24日
公開
11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李丞騏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李丞騏醫師:大家好,我是李丞騏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腦下垂體腫瘤可能產生哪些症狀?   李丞騏醫師:腦下垂體腫瘤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功能性,另外一種是非功能性,以非功能性腫瘤來說,它會造成視力模糊,以及視野的缺損,這種情況就一定要開刀,或者是腫瘤壓迫,造成正常的垂體功能低下,必須要長期補充荷爾蒙,臨床的症狀可能會造成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虛弱、食慾不振等。   李丞騏醫師:以功能性腫瘤來說,會因為荷爾蒙分泌過量,造成一些荷爾蒙過量的症狀,包括泌乳激素瘤,造成的生理期不順,或者是根本不來,或者是生長激素瘤,造成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然後會有肢端肥大症,病人可能會有一些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腸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的異常來就診,或者是另外一種相對更罕見的,造成庫欣氏病,病人會以體內類固醇分泌太多,造成的一些臨床症狀,包括可能有月亮臉、水牛肩,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下、骨質疏鬆等。   李丞騏醫師:還會有一些腫瘤是以比較非特異性,也就是比較一般的症狀來表現,比如說可能會覺得頭痛、頭暈,或是眼窩後方疼痛等,還有一部分的腫瘤,大約佔腦下垂體腫瘤的10%,會以急性腫瘤出血的情況來表現,這類的病人在臨床上就會有意識昏迷,或者是疼痛加劇,或者甚至視力急速的惡化來表現,這種情況就要考慮緊急手術。   劉育志醫師:針對腦下垂體腫瘤,何時會考慮手術治療?   李丞騏醫師:主要分幾種狀況,第一種,如果視力有些模糊,或者視野缺損,這種情況就一定要考慮開刀,第二種情況就是如果腫瘤壓迫,造成垂體功能低下,就要考慮是不是以手術的方式,讓垂體低下的功能,藉由手術的減壓來做改善,如果不手術,可能會需要長期服用荷爾蒙的藥物,長達數年之久,第三種就是泌乳激素瘤,基本上是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但是如果經過藥物治療,但是無效的病人,我們就會考慮手術治療,總結來說,除了太小顆的腫瘤,或者是泌乳激素瘤以外,其他的腦下垂體腫瘤,都應該考慮用手術治療。   劉育志醫師:請問腦下垂體腫瘤微創手術,會如何進行?   李丞騏醫師:目前來說是以經鼻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的開顱手術,我們會採單側或是雙側鼻孔來進入,基本上來說,內視鏡可以提供非常寬廣的角度,而且對於病灶以及顱底的構造,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在內視鏡進入鼻腔之後,我們會磨除鼻腔的一些骨頭,進入到我們的鼻竇,進入鼻竇之後,再進入到腫瘤所在的位置叫做蝶鞍,我們看到腫瘤外面的一個包膜,我們將包膜切開,就可以用一些特殊的器械,將裡面的腫瘤一片一片,一塊一塊的把它移除掉,移除到最後,可以看到被減壓的神經血管,就可以確認,手術到這邊應該已經順利完成,在腫瘤切除完之後,我們會將腦膜再貼回,再使用一些組織凝膠,減少術後腦脊髓液鼻漏的風險,病人在經由這樣的微創手術,通常都可以在五天左右,就可以順利出院。   劉育志醫師:請問腦下垂體腫瘤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有何差異?   李丞騏醫師:腦下垂體微創手術,與其說是微創倒不如說是無創,因為它是經由我們的鼻孔或是自然孔,進去到我們的鼻腔、鼻竇、顱底,進行腫瘤切除的手術,所以外觀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的傷口,它除了疼痛感大大減低以外,也可以縮短病人治療、復原,以及住院的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大概是五天,就可以順利出院。   李丞騏醫師:因為傳統開顱手術必須要將頭骨鋸開,腦膜把它切開、把腦勾開,橫越腫瘤上方的神經血管,才有辦法做移除腫瘤的動作,可想而知在勾開大腦的過程當中,很容易造成術後的腦腫脹,以及腦出血,在橫越神經血管的過程當中,很容易造成這些正常的神經血管,無謂的損傷,在移除腫瘤的過程當中,由於傳統手術使用顯微鏡,它的光線進入的角度,會有直線的限制,所以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完整的腫瘤切除,以及後續止血的一些困難,所以基本上來說,傳統開顱手術在處理腦下垂體腫瘤,會遇到上面的一些問題,以及衍生出來的併發症。   李丞騏醫師:相反的,經鼻內視鏡微創腦下垂體腫瘤手術,是從腫瘤的下方做切除,所以基本上來說,除了剛剛提到內視鏡可以提供非常寬廣,而且多角度的手術視野以外,它從腫瘤的下方去做手術,基本上可以避開剛剛講的,第一個不需要勾腦,第二個不需要橫越在上面的神經血管,直接把腫瘤切完之後,就可以做到完整的神經血管減壓,讓病人可以得到更完善的康復以及改善。   劉育志醫師:請問還有哪些顱底病灶,可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處理?   李丞騏醫師:顱底病灶包括比較常見的腦膜瘤,或是顱咽管瘤、脊索瘤,鼻腔的惡性腫瘤,甚至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惡性腫瘤,甚至有一些感染,或是發炎的病灶,事實上都可以經由,這些微創內視鏡手術來做處理。   李丞騏醫師: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位大概60歲左右的男性病人,他一開始是用視力模糊,全身痠軟無力來急診就診,我們在急診做了一連串的抽血檢查,以及影像檢查,發現在腦下垂體的地方,長了一個3公分左右的腫瘤,可想而知這個腫瘤造成的視力壓迫,讓他視野模糊,這個腫瘤,也造成正常的垂體功能分泌低下,導致有虛弱、無力,以及全身痠軟的症狀,所以我們在隔天,就採取經鼻內視鏡的,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手術過程當中非常的順利,病人在術後的視力,馬上就可以復原到幾乎跟正常一模一樣,他後續的一些虛弱的問題,也因為我們將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掉之後,減少對正常腺體的壓迫,讓他的內分泌功能可以逐步恢復,這位病人目前回診來說,都非常滿意。   劉育志醫師:感謝李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李丞騏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標靶藥物搭配手術治療,幫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2023年11月22日
公開
12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使用外科手術作為晚期肺癌的輔助治療,微創手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國外約有一半的病友接受傳統開胸手術,術後恢復較慢,併發症較多,所以仍會有些顧慮,但這樣的做法在台灣已經是內科、外科的共識。面對晚期肺癌,一般會先治療一個療程,大約三個月,大部分的病友病情都會穩定下來,接著會去評估病友的狀況,包括生活能否自理,遠端轉移是否得到控制,經過完整的評估後,才會考慮進行手術切除原發的腫瘤,未來也有機會讓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好,讓病友得到真正的好處!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曾堯麟教授    確診晚期肺癌腫瘤擴散如滿天星 標靶藥物助控制病情 一位67歲的女性病友,因為持續咳嗽一個多月而就醫,檢查發現她的左上肺葉有一個6至7公分大的腫瘤,且縱膈腔裡面有很多腫大的淋巴結。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曾堯麟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她雙側肺部還有大大小小數十顆腫瘤,像滿天星一般,也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所以屬於第四期肺癌。 進行基因檢測後,結果顯示有EGFR突變,可以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便接受了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治療。曾堯麟教授說,標靶藥物治療三個多月後,再次追蹤電腦斷層,發現原本像滿天星般散布在雙側肺葉的腫瘤消失了,只剩下那顆原發的腫瘤,與病友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接受手術治療,採用單孔胸腔鏡手術,經由大約3公分的傷口,將左上肺葉切除,並清除縱膈腔淋巴結。 術後病友順利恢復,也持續在門診治療,定期追蹤檢查。曾堯麟教授說,「診斷第四期肺癌時病友是67歲,現在已經75歲,病情穩定控制已超過8年,目前各種檢查都沒有肺癌復發的跡象。從這位病友復原狀況可以看到,目前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相當有效,而且以手術治療作為輔助,對病友也非常有幫助!」    藥物治療框住癌細胞範圍 手術進場助攻為病友爭取最佳存活期 大部分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都會詢問「是不是可以用手術的方式解決?」曾堯麟教授說,晚期肺癌因為已經有擴散轉移,例如擴散到肺臟、骨骼、腎上腺、腦部等,無法單靠外科手術來解決。必須先使用各種藥物,像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將肺癌控制到較侷限範圍內,才有機會運用外科手術做為輔助治療,改善病友的存活期。 針對晚期肺癌,外科手術主要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幫助取得較多的腫瘤組織,然後進行病理化驗與基因檢測;另一個是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再評估手術治療對病友是否有幫助。 在手術方面,目前胸腔外科醫師最常用的是胸腔鏡手術,微創手術的術後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讓病友能夠很快地接受後續治療。曾堯麟教授說,同樣屬於微創手術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也已納入健保給付。    標靶藥物搭配手術輔助治療 成國內晚期肺癌治療共識趨勢 過去的觀念認為晚期肺癌不適合動手術,直到標靶藥物問世後,開始有了改變。曾堯麟教授說,標靶藥物能夠針對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組織產生效用,讓很多晚期肺癌病友的存活期顯著延長。但是標靶藥物沒辦法讓癌細胞完全消失,部分殘留的癌細胞可能出現新的突變,而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 「當時我們有個想法,如果以外科手術作為輔助治療,把殘留的癌組織切除,也許能讓疾病更容易控制,讓藥物治療可以更長久。」曾堯麟教授說,實際進行後,我們把成大醫院的研究成果發表,陸陸續續其他醫院也整理相關治療成果,發現大家的結果皆相符,所以漸漸成為台灣治療晚期肺癌的共識。    她的故事 談面對癌症    心態樂觀凡事知足 她戰勝晚期肺腺癌及乳癌 56歲那年,我罹患肺腺癌第四期,至今超過9個年頭,認命知足的個性,讓我面對突如其來的病痛,沒有太多害怕與擔心。那一年,聞到抽菸或抽油煙機的味道就一直咳,卻只當成小感冒。某次到台北找姐姐,她帶我到婦幼醫院做檢查,X光照出來有小黑點,醫生交代回台南後一定要詳細檢查,結果是肺腺癌第四期。聽到罹癌,心裡很平靜,還覺得自己很幸運,手術切除左下肺葉,做完正子攝影後,發現乳癌也找上門來,我竟然同時罹患兩個癌症。 兄弟姐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人也盡可能全程陪著檢查與就醫。藥物副作用讓人很難受,一會兒這邊痛一會那邊痛,全身不舒服癢到不行,全身皮膚,甚至頭皮都長滿了皮疹,最難受的就是頭髮不滑順,現在還是亂翹,也正因為日子不好過,所以更要好好過。 手術後,我開始服用標靶藥一吃9年,很幸運沒有產生抗藥性;乳癌那邊也是切除了就沒事,兩個癌症都穩穩的控制住,別人介紹的藥我都不碰,只吃醫師開給我的藥,醫護人員的熱心照顧耐心解答,把鼓勵和溫暖送進我的心田。 我的工作薪水普通但很輕鬆,罹癌後我選擇繼續上班。人活著就是要動,才能健康老快樂老,每天早上到公園走路與運動半個鐘頭,讓全身筋骨動一動;覺得煩悶時,就玩手機遊戲,玩一次要兩個鐘頭,非常紓壓。我的夢想很平凡,世界這麼美好,簡簡單單過日子,身體健康就知足了。 醫療快速發展,標靶藥物越來越多元,晚期肺癌病友在治療時也有更多選擇,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你,心態樂觀很重要,腦子裡不要去想會不會轉移或者會不會變嚴重,只要好好配合醫生的治療,就已經好了一大半。     原文出處

拆解惡性腦瘤,膠質瘤與轉移性腦瘤治療解析

2023年11月21日
公開
10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陳科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陳科廷醫師:大家好,我是陳科廷。   劉育志醫師:請問常見的惡性腦瘤有哪些?   陳科廷醫師:原則上就分兩大類,一個叫做原發性的惡性腦瘤,一個叫做續發性的惡性腦瘤,原發性的惡性腦瘤,最常見的就是膠質瘤,就是神經膠細胞長出來的,續發性的惡性腦瘤,就是俗稱的轉移性腦瘤,最常見的是肺癌跟乳癌的腦轉移。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膠質瘤?   陳科廷醫師:顧名思義就是神經膠細胞長出來的腫瘤,所以它有三個特徵,第一個,它跟正常的神經系統沒有邊界,第二個,它是沿著神經系統的神經路徑生長,第三個,它的生長位置,會跟它的功能有關係,因此在治療這些膠質瘤之中,我們最在意的,也就是它的位置、它的大小,以及造成患者功能的影響。   劉育志醫師:請問膠質瘤會影響哪些腦部的功能?   陳科廷醫師:最常見膠質瘤生長的位置,就是額葉、顳葉、島葉跟頂葉,其實大家可以想像,就是在腦的側方,我們腦其實有很多複雜功能的分佈,如果是額葉的膠質瘤,患者很有可能是以語言功能下降,記憶力變差,神經退化的一些症狀來表現,如果是頂葉的腫瘤,患者很有可能是以運動、感覺缺損,或下降的症狀來表現,如果是顳葉或島葉的腫瘤,患者很有可能是以癲癇來表現。   劉育志醫師:針對膠質瘤,何時會考慮手術治療?   陳科廷醫師:手術通常是第一步,我們常常也說它是最重要的一步,為什麼呢?有兩個面向,第一個,唯有手術可以取得腫瘤的檢體,因此我們才可以得到確定的病理診斷,這個確定的病理診斷,跟後面的輔助治療,是非常有相關,因此手術的第一個目標,是取得正確的病理診斷,第二個目標,則是最大化安全的切除,這個是全世界的趨勢。   陳科廷醫師:其中有兩個趨勢,第一個就是,我們會利用患者清醒的狀態,來監測他的腦功能,這也是俗稱的清醒開顱手術,在做清醒開顱手術的時候,病人會在術中被我們喚醒,病人可以自然的對答,所有題目、圖片,甚至是手腳的運動協調能力,我們都可以在手術中即時監測,手術醫師一邊移除腫瘤,一邊會聽、感覺,瞭解患者的狀態,這樣以達到我們可以確保,患者功能最大化的保存,並且把腫瘤最大化的移除。   陳科廷醫師:有些區域的腫瘤並不適合清醒手術,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輔助的方案,就是手術顯微的螢光輔助系統,有一個藥物可以讓腫瘤細胞發出螢光,手術中在顯微鏡下,我們就可以確保,這個腫瘤細胞被我們看見,這時候這樣的螢光,就可以告訴我們可以切除的區域。   劉育志醫師:請問膠質瘤術後還需要做哪些治療?   陳科廷醫師:這些膠質瘤術後,常常需要的治療,第一個是放射線治療,第二個是化學藥物治療,還有標靶藥物治療,甚至還有其他的臨床試驗,都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尤其是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已經在膠質瘤,或是許多惡性腦瘤的治療,全世界的準則裡面,被寫入準則,所以如果有適合的臨床試驗,全世界的趨勢都是鼓勵患者去參加,因為這樣可以爭取最大的機率,患者加入臨床試驗,其實是接受最完整的評估跟保障。   劉育志醫師:針對轉移性腦瘤,會採取何種治療策略?   陳科廷醫師:轉移性腫瘤的治療,手術常常只是一個角色,對神經外科醫師來講,就需要把手術做得越微創越好,對患者傷害越小越好,恢復越快越好,越沒有併發症越好,讓他們可以順利地接受,原發的惡性腫瘤所該接受的治療,包含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甚至原本的臨床試驗等。   陳科廷醫師:她是一位35歲的女性,她的腫瘤就長在感覺區跟語言區交界的地方,她發病的時候是以癲癇表現,在急診室的時候,被診斷出有一個腦瘤,我們跟她詳細的說明之後,進行了清醒的開顱手術,她在術中非常配合我們做這些監測,包含語言的監測、理解的監測,手腳運動的監測、算數的監測等,我們希望達到她最好的功能,以讓她可以回到職場上,這位患者目前已經追蹤三年半,她也僅僅只有在最近半年,有一次疾病的復發,接受了再一次的清醒開顱手術,從疾病開始診斷,跟後面所有追蹤的門診討論,她都非常的投入,我覺得非常的開心,就是表示我對她的照顧,讓她可以去察覺到,在腫瘤治療的同時,保留功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劉育志醫師:感謝陳醫師來到照顧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陳科廷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晚期肺腺癌治療解析

2023年11月20日
公開
14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境夫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境夫醫師:大家好,我是張境夫醫師。   劉育志醫師:晚期肺癌治療,患者需要跟醫師討論哪些問題?   張境夫醫師:因為不同組織型態的肺癌,其實治療差別非常大,所以第一個,雖然都是肺癌,需要跟醫生確認是哪一種肺癌,接下來因為是晚期的肺癌,所以治療還是會以全身性的治療為主,治療的種類包括化療,化學治療、標靶,或者是免疫治療,我們就需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我這個類型的肺癌,應該要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法?或者甚至是哪兩種以上,治療選項的結合。   劉育志醫師:請問晚期肺癌是否都能以標靶或免疫藥物治療?   張境夫醫師:標靶的靶意思就是要有這個靶,這個治療才會有效果,所以常常我們講的標靶治療,要有合適的、相對應的突變才比較適合,免疫治療的部份,我們會看一個叫做PD-L1的表現量,依據這個表現量的高或低,來選擇單用,或者是合併使用。   劉育志醫師:請問不能以標靶或免疫藥物治療的病人,該如何治療?   張境夫醫師:大多數的情況之下,我們的治療會選擇化學治療,化學治療也有非常多種,有打針的,也有吃藥的,並不單單說,化學治療就是一種治療。   劉育志醫師:請問肺癌的化療選擇有哪些?   張境夫醫師:肺癌的化療選擇包括打針,包括口服藥物,所以必須要綜合考量病人整體的狀況,他對於這些副作用的耐受度,還有對於這個治療,可能會影響他回診的頻率,他的接受度來做一個整體考量。   劉育志醫師:請問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張境夫醫師: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大抵就是噁心、嘔吐、嘴巴破、拉肚子,還有疲倦,但是上述的這一些副作用,大多數情況之下,九成以上的病人,以目前藥物的控制,都可以控制的非常好,不會影響到他本來的正常生活,還有一些副作用病人不會有感覺,例如血球低下,這部分呢,有賴醫師時時的監控。   劉育志醫師:請問口服化療適合用在哪些時機?   張境夫醫師:口服化療要先打破一個迷思,其實常常會有病人覺得口服化療比打針的化療,效果要來的差,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口服的化療有口服化療的好處,例如第一個是它的方便性,病人不用留在醫院打針,只要在醫院看完門診之後,把藥物帶回家就可以了,在使用的頻率上,口服藥,有些人不想要每天吃藥,口服化療其實也有每週一次的給法,當然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跟你的主治醫師,保持密切聯繫,要知道現在使用的這個藥物,有可能會有怎樣的副作用,如果在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之下,應該要及時回到醫院來回診。   張境夫醫師:印象有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她其實就是晚期肺癌,沒有驗到特別的基因突變,所以她的標準治療,其實就是化學治療,可是偏偏這位阿嬤的共病很多,她本身心臟衰竭,也有氣喘的問題,所以對於前面幾線,不管是單用,還是複方使用的化學治療,她都沒有辦法很好的配合治療,甚至中間還因為在治療中,一度發生心肌梗塞,然後去加護病房住了一個禮拜,後續就跟家屬討論,不如就試試看口服的化學治療,一方面是考量到阿嬤回診比較方便,另外一方面是,如果阿嬤的副作用真的跑出來了,口服的藥物,我們隨時想要停藥就可以停藥,結果想不到,口服化療看起來對阿嬤的效果,其實也還不錯,開始治療之後沒有什麼毒性,阿嬤的疾病也維持穩定,至少三個月到六個月,這個是我印象中,我覺得還蠻深刻的一個個案。   張境夫醫師:雖然是晚期肺癌,但是其實民眾要有一個觀念是,晚期肺癌其實不等於末期肺癌,如果積極配合治療,其實病人還是會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跟生存期,雖然有些病人不適合做標靶跟免疫治療,但是其實在標靶跟免疫治療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治療的選項,化學治療的治療選項,其實並不代表,一定會有比較差的生活品質,或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所以在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之前,其實不要輕易的先下結論。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張境夫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頭痛、視力模糊、內分泌失調,腦下垂體腫瘤警訊注意!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1月10日
公開
14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60歲的男性病人,一開始是因為視力模糊、全身痠軟、虛弱無力來就診。檢查發現在腦下垂體長了一顆3公分左右的腫瘤。」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任李丞騏醫師指出,「受到腫瘤壓迫,正常腦下垂體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內分泌失調。腦下垂體附近的視神經也受到壓迫,導致視野缺損、視力模糊。」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利用內視鏡從鼻腔進入蝶竇,再磨開骨頭進入蝶鞍,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李丞騏醫師說,手術過程相當順利,術後患者的視力便幾乎完全復原。隨著內分泌功能逐步恢復,全身痠軟、虛弱無力的狀況也明顯改善。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從外觀看不到傷口,術後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讓患者非常滿意。   腦下垂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當腦下垂體出現腫瘤時,可能出現多種症狀表現。李丞騏醫師說,一般可將腦下垂體腫瘤區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   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量荷爾蒙,例如泌乳激素瘤分泌過多泌乳激素,造成月經失調、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孕等;生長激素瘤分泌過多生長激素,在成人會導致肢端肥大症,而且常合併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大腸癌風險上升等;若分泌過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會導致庫欣氏病,症狀包括月亮臉、水牛肩、肌肉萎縮、皮膚變薄、骨質疏鬆、中樞型肥胖等。     腦下垂體腫瘤較小時,可能完全沒有症狀。腫瘤逐漸變大之後,會對周遭的腦組織造成壓迫,而讓患者出現頭痛、頭暈、眼窩後方疼痛等症狀。李丞騏醫師說,若腫瘤壓迫視神經,可能造成視野缺損、視力模糊。   還有約10%的腦下垂體腫瘤會以急性腫瘤出血來表現。李丞騏醫師說,患者可能出現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急速惡化,甚至意識昏迷、性命垂危。     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優勢解析   倘若腦下垂體腫瘤已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模糊、視野缺損,一定要手術治療。李丞騏醫師說,另外若腦下垂體腫瘤壓迫造成腦下垂體功能低下,導致全身倦怠、虛弱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也要考慮手術治療。   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多荷爾蒙,影響生理功能。李丞騏醫師說,除了泌乳激素瘤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之外,其他的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都應該採用手術治療。     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目前是以經鼻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李丞騏醫師說,手術時會經由單側或雙側鼻孔,先從鼻腔進入蝶竇,接著會磨除顱底骨頭進入蝶鞍。將腫瘤外面的包膜切開,就可以使用一些特殊設計的器械將腫瘤一塊一塊的移除。直到確認腫瘤已全部切除或是神經獲得足夠減壓,就可以確認手術已經順利完成。   移除腫瘤後,醫師會將腦膜貼回,再使用一些組織凝膠關閉傷口,減少術後腦脊髓液鼻漏的機會。接受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患者通常可以在5天左右出院。   相較於傳統開顱手術,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有許多優勢。李丞騏醫師分析,由於腦下垂體位於顱底,傳統開顱手術必須鋸開頭骨、切開腦膜、勾開大腦,橫越腫瘤上方的神經血管才有辦法進行腦下垂體腫瘤切除。   在勾開大腦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術後腦腫脹以及腦出血;在橫越神經血管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在移除腫瘤的過程中,傳統手術使用顯微鏡,視野受到限制,所以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完整的腫瘤切除,而且後續止血也比較困難。這些都是傳統開顱手術在處理腦下垂體腫瘤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衍生出來的併發症。     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是從大腦下方進行,不須鋸開頭骨、不須勾開大腦,不須橫越許多神經血管。而且內視鏡的解析度高,能夠提供較寬廣的視野,讓醫師能夠把病灶以及顱底構造看得更清楚,可執行完整的切除、減壓與止血。   「經鼻內視鏡手術與其說是『微創』,倒不如說是『無創』。因為是由鼻孔進入,所以外觀沒有傷口。」李丞騏醫師說,「患者在術後疼痛較少、感染風險較低、住院天數也比較短,大約5天便可以出院。」   除了用來切除腦下垂體腫瘤,經鼻內視鏡手術還可以處理多種顱底病灶,包括常見的腦膜瘤、顱咽管瘤、脊索瘤、鼻腔惡性腫瘤、或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惡性腫瘤。李丞騏醫師說,甚至於是一些感染發炎的病灶,也都可以利用經鼻內視鏡手術來處理。     貼心小提醒   腦下垂體腫瘤的症狀表現很多樣,可導致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內分泌失調等,雖然腫瘤尺寸不大,但也會造成許多問題。李丞騏醫師說,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克服了許多傳統開顱手術的困難,發揮較好的治療成效,並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幫助患者解決腦下垂體腫瘤的大麻煩!         原文出處

拆解惡性腦瘤,膠質瘤與轉移性腦瘤治療解析,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1月07日
公開
5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30多歲的女士,因為癲癇發作被送至急診室,檢查發現有顆惡性腦瘤。」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陳科廷醫師表示,「她的腫瘤長在感覺區與語言區的交界,為了能在切除腫瘤時,盡可能保留腦部功能,所以建議患者接受清醒開顱手術。」   清醒開顱手術是在手術過程中喚醒病人,讓醫師能在移除腦部腫瘤時即時監測各種腦部功能。陳科廷醫師說,患者在術中非常配合接受各項監測,包含語言、理解、算數、手腳運動等,讓醫師能夠盡可能移除腫瘤。   術後,患者可以回到職場,日常生活也沒有受到影響。陳科廷醫師說,這位患者在追蹤三年多後,曾因為腫瘤復發再次接受了清醒開顱手術,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   從發病開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討論都非常投入。陳科廷醫師說,代表患者可以充分理解到,在治療惡性腦瘤時,保留功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常見的惡性腦瘤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惡性腦瘤」,一類是「續發性惡性腦瘤」。陳科廷醫師說,原發性惡性腦瘤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續發性惡性腦瘤,就是轉移性腦瘤,最常見的是肺癌、乳癌的腦轉移。   膠質瘤是發源自神經膠細胞的腫瘤,具有三個特徵。陳科廷醫師解釋,第一個是膠質瘤會沿著神經路徑生長,第二個是膠質瘤跟正常的腦組織間沒有清楚的分界,第三個是膠質瘤會對生長位置的腦功能造成影響。     在治療膠質瘤時,大家最在意的就是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對患者腦部功能所造成的影響。   膠質瘤常發生於額葉、顳葉、島葉、頂葉,而對各個部位的功能造成影響。陳科廷醫師說,若膠質瘤長在額葉,患者可能以語言功能下降、記憶力變差、神經退化等症狀來表現;若膠質瘤長在頂葉,患者可能以運動障礙、感覺缺損等症狀來表現;如果膠質瘤長在顳葉或島葉,患者可能以癲癇來表現。     膠質瘤手術 最大化保存腦部功能   手術通常是治療膠質瘤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陳科廷醫師說,因為唯有手術可以取得腫瘤的檢體,才能夠得到確定的病理診斷,幫助擬定後續的治療計劃。   國際上的趨勢是進行安全最大化手術切除,希望在安全範圍下做最大的切除。陳科廷醫師說,一個是採用「清醒開顱手術」,即時監測患者的腦部功能。   進行清醒開顱手術時,醫療團隊會在手術當中喚醒患者,讓患者可以自然的對答。陳科廷醫師說,醫療團隊會利用一系列題目、圖片,測試患者的語言、理解、算數、手腳的運動協調能力等。讓外科醫師能在移除腦部腫瘤的過中,了解患者的腦部功能,確保患者腦部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保存,並且將腦部腫瘤最大化的移除。     如果患者的腦部腫瘤長在不適合清醒開顱手術的位置,可以使用螢光導引輔助顯微手術輔以術中運動神經功能監測。陳科廷醫師說,利用特殊藥物讓腦部腫瘤細胞發出螢光,幫助醫師在顯微鏡下精準清除發出螢光的腫瘤細胞,並且利用即時的神經監測確保運動神經不受影響。   膠質瘤患者在術後還需要接受其他治療,例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陳科廷醫師說,臨床試驗也是膠質瘤重要的輔助治療,國際上的治療準則已納入臨床試驗。如果有適合的臨床試驗,醫師都會鼓勵患者參加,幫助爭取最大的機會。   患者加入臨床試驗,其實是接受最完整的評估跟保障。除了接受標準治療外,還會接受新穎治療,有機會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     轉移性腦瘤 手術治療助攻   續發性惡性腦瘤相當常見,各種癌症都有可能出現腦部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是源自肺癌、乳癌的腦轉移。陳科廷醫師說,針對轉移性腦瘤,手術切除通常扮演輔助治療的角色。     「神經外科醫師的任務就是把手術做得越微創越好,對患者傷害越小越好,恢復越快越好,越沒有併發症越好。」陳科廷醫師說,「讓患者能盡快恢復,順利地接受原發惡性腫瘤所該接受的治療。」     貼心小提醒   惡性腦瘤可能影響腦部功能而造成各式各樣的症狀,根據腫瘤起源,可區分為原發性腦瘤或續發性腦瘤。陳科廷醫師說,針對原發性腦瘤,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安全最大化手術切除,希望在保存腦部功能的狀況下,盡量移除腦部腫瘤;針對續發性腦瘤,手術切除通常扮演輔助治療的角色,希望讓患者盡快恢復,以接受後續治療。建議患者要跟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策略!     原文出處  

腸胃不適小腹凸竟是「這裡」出問題!卵巢癌無聲侵襲

2023年11月06日
公開
120

  「看起來就是一般中年婦女,小腹很大,有點脹氣,但她表示沒有特別不舒服,年屆四十工作忙碌要照顧家庭小孩,只覺得自己就是這三四年一直變胖,也不以為意。很久後才看婦科,沒想到一內診,不僅腹部有狀況、腫瘤蔓延到陰道,並且已經轉移到了肺部,是晚期卵巢癌。」臺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許世典醫師指出,卵巢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且無特異性,故有高達約 50% 至 75% 的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遠端轉移〔1〕。    根據國健署公布109 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統計報告,台灣新診斷卵巢癌個案共有1,824 人,較 108 年新增 8.77%,名列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七位〔2〕。許世典醫師說明,卵巢癌的種類相當多,最常見是上皮性卵巢癌,另外非上皮性卵巢癌包括性索基質癌、生殖細胞癌等。除了生殖細胞瘤一般發生在 30 歲前,平均發生年齡 16 至 20 歲,其餘類別大概好發在5、60歲,但是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除了有明確的家族病史建議定期追蹤,不然由於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確,女性朋友需要特別留心身體異常症狀,若發現近一年,每個月有超過 12 次的下列症狀:骨盆腔或腹部疼痛、腹部變大或腹脹、無法正常攝食或很快就有飽足感,除了想到腸胃科,也需做婦科檢查,才有辦法早期發現、即早治療。     許世典醫師以臨床經驗分享,卵巢癌患者確診時的症狀大概分成兩類,大部分患者隨著腫瘤變大,有腸胃不適,或肚脹、腹部變胖,但求助腸胃科檢查後,卻無消化道異常,可能就不以為意因此耽誤黃金治療時間;另一類是急性腹痛到急診就醫,此時卵巢腫瘤常有扭轉或破裂,但因為有症狀,反而能在早期診斷。在此提醒女性朋友,腹部不適或變大,也要考慮到婦產科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婦科狀況。   「很多女性朋友認為自己單身、或沒有性經驗,就不願意進一步檢查。另外很多人雖有接受子宮頸抹片,但是篩檢僅聚焦於子宮頸病變,而非卵巢癌。若有懷疑卵巢問題,當然抽血可以驗卵巢癌指數,但準確度較差。透過陰道或肛門內診、腹部或陰道超音波(但陰道超音波影像比較清楚,更為推薦),更能確認卵巢的狀況!」許世典醫師指出,特別針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得到卵巢癌的風險相較正常人高兩倍以上〔3〕,即便是沒有腹脹、腹痛等的腸胃道症狀,亦應定期做卵巢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若有卵巢病變能及早被發現。     其他腫瘤通常會先切片化驗以確認是否是惡性細胞才行開刀,但目前卵巢癌診斷不建議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下做細針抽取,由於要避免若腫瘤破裂,一般建議直接開刀手術,完整移除腫瘤。若最初無法確定惡性與否,也可在發現腫瘤後追蹤一、兩個月後,再次確認這個腫瘤有無變化,才進行開刀。早期卵巢癌,在可完整移除卵巢腫瘤不弄破腫瘤的前提下,可考慮微創手術,降低疤痕,但若腫瘤太大,有破裂風險,或已有腹內轉移,建議以開腹手術為主。年輕的女性,若病灶局限於單邊卵巢,可討論保有生育功能的手術方式。     許世典醫師說明,卵巢癌雖然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晚期,但只要積極治療並與醫師互信,即便是晚期也有機會延續存活期。上文中年婦女案例,手術後化學治療,雖中間有復發但開刀拿掉剩餘腫瘤後,透過癌症精準治療基因檢測,選定適用的標靶藥物後,自確診經過三四年的時間,不僅回歸工作、日常生活,並且腫瘤全部都不見了。許世典醫師指出,中榮有非常好的手術團隊及先進醫療,因此患者存活率比歐美的平均值更高,並且中榮進行多項卵巢癌臨床試驗,輔以衛教師追蹤患者療程進度需求,再加上病友支持團體,提供患者全人照護。     參考資料: 1. 認識卵巢癌::台灣癌症基金會 (canceraway.org.tw) 2.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2,Dec 29).中華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6434/File_21196.pdf  3. chang, W. et al. (2014, April). Endometriosis and the Subsequent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510696/   M-TW-00004522 羅氏大藥廠關心您 原文出處

早期肺癌拚治癒!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術前的治療計畫,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1月03日
公開
16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狀況還好嗎?」醫師問。   「傷口都很好,我已經回去上班了呢。」因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發現左肺有顆早期肺腫瘤,上週剛接受單孔胸腔鏡手術的40多歲李先生,週三手術、週五出院,恢復相當順利,很快便回到工作崗位。   檢視過傷口後,醫師說:「接下來可以準備做術後輔助治療囉。」   「第1期肺癌也得做術後輔助治療嗎?」李先生問。   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接受手術的治療成效很好,不過仍需注意復發的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陳志毅醫師指出,只要是1b期以上肺癌就建議在術後進行輔助性治療,目前術後輔助治療最新選擇包括傳統化學治療後,再接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證實有助降低復發風險,增加治癒性。   早期發現肺癌是重要的健康議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已被證實是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利器,對於「重度吸菸族群(吸菸史超過30包-年(註)且戒菸小於15年)」可降低2成肺癌死亡率。   從2022年起,肺癌被列入我國第五種癌症篩檢,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的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篩檢。   ◎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 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每天1包30年或每天2包15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註: 「包-年」定義為「平均每日吸菸包數×共吸菸幾年」,例如每天1包菸,共抽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抽20年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讓肺癌早期發現,術後輔助治療成預後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推廣確實發揮成效,找到了許多早期肺癌的患者。陳志毅醫師說,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這兩年來,每年約有600至700位患者接受手術,其中第1期肺癌佔比高達70%。相較於台灣癌症登記資料,110年肺癌確診個案中,有高達47.1%為4期,僅7.0%為0期、32.4%為1期、3.4%為2期、10.0%為3期。   越早發現肺癌,預後自然越好。當癌細胞仍侷限在小範圍時,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治療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成效;若癌細胞已進入淋巴、血液中,術後復發風險也會逐步增高。陳志毅醫師說,第1期肺癌又可分為1a、1b以及1c,1a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不接受全身性治療;但1b期以上的肺癌患者,術後就需要搭配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精準治療往早期輔助治療邁進!勿忘詢問免疫檢查點檢查   以往,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成效較有限。陳志毅醫師說,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可依照腫瘤組織型態、基因檢測、免疫標記等,選擇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是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目前在術後輔助治療領域,取得適應症的包括針對EGFR突變的藥物。     免疫治療則是針對免疫檢查點發揮作用,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有機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陳志毅醫師解釋,我們的免疫T細胞能辨識並進而消滅癌細胞,此時癌細胞為了存活,就可能利用免疫系統本身為了怕誤傷正常組織的煞車機制–免疫檢查點PD-1/PD-L1機轉,癌細胞表面出現PD-L1,在與T細胞的PD-1接合後,就會使T細胞受到抑制,無法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如PD-L1抑制劑,就能夠阻止PD-L1與PD-1接合,使T細胞發動攻擊,進而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可能性。   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在化學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之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有PD-L1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陳志毅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前」就要記得跟主治醫師討論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利用手術的腫瘤切片即時進行化驗,以避免未來檢體不足;若有PD-L1表現,術後就可以考慮使用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同時PD-L1表現越高,可預期治療成效會越好。       貼心小提醒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很難察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已被證實是有效的篩檢工具,能夠發現早期肺癌。陳志毅醫師說,早期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達到治癒,而且手術大多可以採用胸腔鏡進行,傷口小、疼痛度也降低、住院天數較短,患者能快速回歸原本的生活與工作。   後續,醫師會根據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表現量等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陳志毅醫師說,免疫治療已被證實可運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提高治癒機率。   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肺癌,積極接受治療,便有機會達到較佳的預後!   原文出處

血糖超標難控制?別讓胰臟過度操勞,胰島素治療解析,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1月03日
公開
8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血糖最近都超標。」陳女士抱怨道。   「生活上有什麼變化嗎?」醫師問。   「我的飲食、運動都維持得很規律,藥也都有按時吃。」陳女士說。   如果飲食、運動、藥物都有注意,但是血糖依然超標,有可能是因為胰臟功能持續退化。忠聖診所院長陳信宏醫師指出,胰臟中的胰島細胞能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胰島細胞的功能會隨著身體老化而漸漸衰退,在確診糖尿病後,胰島細胞的功能每年約下降4%至5%。〔1〕   因為大部分的口服血糖藥都是在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隨著胰島細胞功能退化,能夠分泌的胰島素也越來越少。陳信宏醫師說,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服用降血糖藥,也無法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而導致血糖超標。   倘若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便要考慮利用針劑補充胰島素。陳信宏醫師說,及早補充胰島素,能避免胰臟過勞,有助於保存胰島細胞的功能。   「補充胰島素就像我們在保養汽車,汽車零件老化後就比較容易故障,不過如果平時有好好保養,還是可以開很久。」陳信宏醫師說,「我都會告訴糖友,打胰島素有幾個好處,一個是有效控制血糖,避免產生慢性併發症;一個是讓胰臟細胞休息,才有機會繼續運作。」     血糖超標時,全身的神經、血管、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很快就會造成各種病變,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危及性命。陳信宏醫師說,當胰島細胞的功能不足時,吃再多藥都沒辦法達到降血糖的效果,反而會增加身體的負擔。   這時候打胰島素其實是對病人最好的選項,除了快速把血糖控制好之外,還可以減少慢性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陳信宏醫師說,補充胰島素後,大多數患者的口服藥可以減量,生活上應該會覺得比較方便。     「打胰島素不會上癮!」陳信宏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患者身體的狀況作調整。一般會以3至6個月的數據來評估,如果糖化血色素HbA1c越來越進步,小於7%,甚至小於6.5%,也許就表示自己的胰臟開始在工作了,就可以減少補充胰島素的量。越早使用胰島素介入,讓胰臟可以休息,後續有機會脫離胰島素的使用。」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胰島素的設計越來越友善。陳信宏醫師說,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需要從藥瓶中抽胰島素來施打,其實現在的胰島素就像一支筆,可以隨身攜帶,操作方式簡單,便利性高。   「我的外婆也有糖尿病,到92歲都自己打胰島素。」陳信宏醫師說,「目前也有不同種類的胰島素,有些患者可以一天打一次,再配合少量藥物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很穩定。」     哪些狀況建議使用胰島素?   胰島素是人體必需的內分泌,陳信宏醫師說,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一定需要使用胰島素,至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幾個狀況下會建議使用胰島素補充。   第一個是已經服用3種,甚至4種以上血糖藥,仍控制不佳。表示胰臟功能已經到達極限,無法再透過口服藥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這時建議使用胰島素補充。     第二個是在診斷糖尿病的時候,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達到8.5%、9.0%以上。陳信宏醫師說,使用胰島素治療是能夠最快穩定血糖的方式,希望盡快把血糖控制下來。   第三個是患者已經有明顯的症狀,例如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等。陳信宏醫師說,如果不趕緊使用胰島素,很快就會因為酮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滲透壓而送急診,這些是高血糖急症,可能昏迷、有生命危險。所以應該要立刻遵照醫師的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     貼心小提醒   只要配合醫師與衛教師的建議,透過飲食、運動、藥物可以好好控制血糖。陳信宏醫師說,若胰臟功能持續退化,導致控糖不佳,建議要及時補充胰島素,一方面有效控制血糖,一方面保護胰臟功能。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能夠避免出現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享受具有生活品質的彩色人生!   資料來源: 1. Perspectives in Diabetes_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16_Overview of 6 Years' Therapy of Type II Diabetes   原文出處

剛發現就轉移!晚期攝護腺癌的治療主力——荷爾蒙治療針劑詳細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3年11月01日
公開
6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台灣攝護腺癌是男性好發癌症第五名,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陳逸軒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族群為中老年男性,若具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建議45歲以上民眾應開始進行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測,若PSA指數異常,務必及早接受進一步檢查。   陳逸軒醫師分享,曾有一名40多歲的孫先生,因為嚴重骨頭疼痛被送到急診室,影像檢查後發現有多處明顯的癌症骨轉移病灶,進一步檢查才確定是攝護腺癌骨轉移。此前病患身體並無其他異狀,因此得知是晚期攝護腺癌有多處骨轉移,甚至是頭顱轉移,令他相當震驚。   攝護腺癌的常見症狀與攝護腺肥大幾乎重疊,舉凡頻尿、夜尿、常常有尿急的現象;或者患者會感到解尿不順、流速變慢、斷斷續續、尿不乾淨,可能需要透過腹部用力才可順利解尿,陳逸軒醫師表示,這些症狀也有可能是良性攝護腺增生所引起,因此除了下泌尿道症狀外,必須搭配PSA指數、肛門指診等,必要時得安排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若攝護腺癌已經轉移到骨頭,可能會以骨頭疼痛來表現,且全身各處骨頭都可能發生骨轉移。陳逸軒醫師進一步指出,骨轉移可能壓迫神經,導致痠麻、疼痛、無力,也可能在輕微碰撞後出現病理性骨折,導致劇烈疼痛、行動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初診斷即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過去單獨使用荷爾蒙去勢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僅剩三年。」陳逸軒醫師說,六年前第一次遇到孫先生即診斷他為第四期轉移性攝護腺癌,除了常規荷爾蒙治療之外,透過當時最新的第一線六劑自費化學治療,病情很快獲得緩解,後續雖經歷病情發生不受控制的情況,仍持續為其爭取接受健保給付新一代荷爾蒙治療(NHT)及鐳223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進一步穩住病情,目前已存活超過6年。     晚期攝護腺癌治療主力,荷爾蒙去勢治療   臨床治療方面,醫師會根據患者年紀、身體狀況、攝護腺癌分期來擬定治療計畫。醫師指出,目前的治療工具包括根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海福刀治療、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等,早期的攝護腺癌有機會經由手術治療達到痊癒,而晚期攝護腺癌則以全身性荷爾蒙治療為主,視狀況另有其他治療組合搭配控制病情。     「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有關,透過降低血清中睪固酮濃度能夠抑制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治療是晚期攝護腺癌的重要手段。」陳逸軒醫師解釋,目前最常見的荷爾蒙治療為針劑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LHRH)合成類似劑。LHRH合成類似劑能間接促使腦下垂體減少黃體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進而抑制睪丸分泌男性荷爾蒙而降低男性荷爾蒙濃度,達到控制攝護腺癌的效果。   荷爾蒙治療針劑的廠家很多,有的針頭較粗、注射時可能會有明顯疼痛感,身體可注射部位也有限制。目前已有針頭較細的荷爾蒙治療針劑提供病友選擇,可施打於手臂、腹部、臀部等多處部位,且因其水溶性特點,注射後不容易產生膿疱,並有多種施打間隔的劑型選項,包括1個月、3個月甚或6個月的劑型等,減少患者回診次數,有助維持生活品質,提升治療順從度。   「荷爾蒙治療是晚期攝護腺癌的重要治療方式,切勿擅自中斷。」陳逸軒醫師解釋,荷爾蒙治療通常需要長期施打,若發現療效不理想,應與醫師討論調整,在維持劑量穩定降低血中睪固酮濃度的情況下,搭配其他新一代的治療。   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中,定期監測PSA攝護腺癌症指數是相當重要的,若發現指數有異常升高,才可適時調整治療策略。呼籲病患若有任何疑問,都應與醫師多做討論,擁有良好的醫病溝通,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才能帶來更理想的疾病預後。   原文出處

乾眼症常見QA,眼科醫師解析

2023年10月30日
公開
9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芯瑜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芯瑜醫師:大家好,我是張芯瑜醫師。   劉育志醫師:眼睛乾澀時,可以自己買眼藥水來點嗎?   張芯瑜醫師:藥妝店通常販售的眼藥水,都是含有薄荷醇的清涼成分,或者是血管收縮的藥劑,只能治標但不能治本,如果真的有乾眼症狀,還是會建議要到眼科診所,或者是醫院來檢查,到底是真正缺油型,還是缺水型的乾眼症,才能夠對症下藥。   張芯瑜醫師:一般藥局能夠販售的部分,是人工淚液、人工淚膏,或者是維他命A的眼藥膏,一般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是,沒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有各個廠牌推出不同的劑型,包含高濃度玻尿酸,或者是含有油滴微粒,這些其實都還是要依照,儀器所檢測出的乾眼症類型,才能夠去買適合的藥水。   劉育志醫師:使用水蒸氣蒸眼睛,能否改善乾眼症?   張芯瑜醫師:如果長時間處在一個空調的環境,或者是非常乾燥的地方,比如像是長途飛行,或者是歐美的大陸型氣候時,眼表確實是會覺得非常乾澀不舒服,如果直接使用水蒸氣噴眼睛,有可能會傷害到眼角膜,造成角膜灼傷,或者甚至是水霧造成的細菌感染,如果想要使用水霧噴劑,會建議以整體的室內環境來做調整,當室內的濕度達到55%以上的時候,眼表的狀態就會感覺比較舒服。   張芯瑜醫師:市面上賣的是蒸氣眼罩,蒸氣眼罩其實就是暖暖包的原理,利用鐵粉產生氧化還原的反應,而釋放熱能,如果蒸氣眼罩,直接貼附於眼球的表面,有可能會造成眼周皮膚受傷,所以我們會建議,如果想要使用熱敷的方法,應該要買經過醫材認證通過的,恆溫式的熱敷眼罩,把溫度設定在40度到50度之間,時間大約在15分鐘到20分鐘,才是一個比較適合,來作為保養的熱敷眼罩產品。   劉育志醫師:請問脈衝光治療對乾眼症有何幫助?   張芯瑜醫師:脈衝光雷射有四大功能,可以幫助瞼板腺恢復功能正常,第一是抗氧化以及抗發炎的特性,第二,它會提供熱能,來軟化阻塞的油脂,第三,它可以透過特定的波長,封閉眼瞼周圍異常的毛細血管,第四,這個熱量可以殺死,眼睛周圍寄生的蠕形蟎蟲,所以透過這種沒有侵入性的雷射照光,可以幫助眼瞼板腺功能恢復正常,促進淚水的分泌,也避免淚水不要快速蒸發,來改善乾眼症的症狀。   劉育志醫師:如果有乾眼症,可以做近視雷射手術嗎?   張芯瑜醫師:台灣的乾眼症人口,大概佔15%到20%,推算起來總共有400萬的人口,具有乾眼症,而台灣又是近視王國,90%以上的人口都含有近視的情況,如果因為輕微乾眼症,而沒有辦法進行近視雷射矯正,就太浪費科技的進步了,所以我們會建議大家,在評估近視雷射手術的時候,要做非常詳盡的檢查,如果發現有乾眼症的症狀,就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如果單純使用藥水、藥膏,沒有辦法改善症狀,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治療武器,譬如像是脈衝光療法IPL,或者是高濃度的血小板血清PRP,可以加速眼角膜的恢復。   張芯瑜醫師:在治療型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雷射手術,對於角膜的切口比較大,神經的破壞比較多,所以恢復期至少要長達半年以上,乾眼症的症狀才會改善,Smile或是Smile Pro全飛秒的近視雷射手術,它的切口是非常微創的,只有0.2公分左右,所以會造成比較少的神經傷害,這樣就可以減少乾眼症產生,也可以加速乾眼症恢復,大概恢復時間是一個月左右。   劉育志醫師:乾眼症不治療會怎麼樣?   張芯瑜醫師:如果不正確治療慢性乾眼症,有可能會造成,眼睛表面長時間酸痛、異物感,或是覺得非常疲累,以及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工作的時候,閱讀或是開車,都會非常困難,有一個研究指出,中年婦女如果合併乾眼症的情形,有可能會加重心理的壓力,造成憂鬱或者是焦慮症,所以我們都會建議,只要您有發現乾眼的症狀,可以進行評估,以及做詳盡的治療,就不會造成眼睛角膜受傷。   劉育志醫師:請問要如何預防乾眼症?   張芯瑜醫師:我會建議各式的營養元素,都要均衡攝取,不飽和脂肪酸,也是非常重要的油脂來源,如果有服用魚油之後,仍然覺得乾眼症狀持續,還是會建議要到眼科,來做詳盡的儀器檢查,來區分到底是缺油型,或是缺水型的乾眼症,來對症治療,我們現在有非常多的方法,不只是眼藥水或藥膏,還有淚管栓塞,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或者是脈衝光療法IPL,都可以促進乾眼症的症狀恢復,我們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輔助緩解乾眼症狀,這才是跟乾眼症,和平相處的長久之道。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張芯瑜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適時補充胰島素,幫助保留胰臟功能、控糖更穩定,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10月26日
公開
11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上次抽血的結果還好嗎?」王先生問。   「噢,糖化血色素HbA1c還是比較高喔。」醫師翻開抽血報告說。   「哎呀,怎麼會這樣?」王先生懊惱地說,「我已經吃了好幾種血糖藥,為什麼還是控制不下來?」   部分糖友在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按時使用多種口服藥後,血糖仍舊無法達標。博新診所院長許惠春醫師表示,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胰臟功能衰退,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我們的胰臟會隨著身體老化一同衰退,在確診糖尿病後,胰島細胞的功能每年下降大約4%至5%〔1〕。   口服降血糖藥的功能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隨著胰島細胞的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時,無論使用再多口服藥都沒有辦法刺激胰臟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許惠春醫師說,當口服降血糖藥已經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就要考慮使用注射的方式來補充胰島素。   及早補充胰島素,有助於保留胰島細胞的功能。許惠春醫師說,胰島素治療能讓胰島細胞休息,也能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如果患者已經使用4種口服降血糖藥,一般就會建議及早施打胰島素。」許惠春醫師說,「因為施打胰島素不僅可以讓殘存的胰島細胞休息,不要持續過度損耗,也可以盡快穩定血糖,避免高血糖對血管、神經、重要器官造成傷害。在胰島素的治療下,如果可以把血糖長期控制在穩定的狀況,經過醫師評估後,也有機會改為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或者是減少口服藥物的劑量或顆數。」   補充胰島素能讓飲食方面較有彈性,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也較不用擔心飯後的高血糖。許惠春醫師說,糖友除了關心飯前血糖,也要注意飯後血糖,因為飯後高血糖會對器官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適合使用胰島素的時機   胰島素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荷爾蒙,需要補充胰島素的時機大概有幾種。許惠春醫師說,第一種是「搶救型」胰島素治療,當患者初診斷糖尿病,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也許高達9%、10%,甚至11%以上,同時合併有高血糖的症狀,例如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等,便需要積極使用胰島素治療,快速把血糖控制下來。這類治療期通常是1至3個月,待患者的血糖穩定以後,就有機會停針,改成單純的口服降血糖藥繼續治療。   第二種是「強化型」胰島素治療。許惠春醫師解釋,當糖尿病患者罹患一些急性病症的時候,例如需要住院、開刀、外傷等,血糖可能飆高、變得很不穩定,而需要使用胰島素,快速把血糖降下來。因為血糖平穩,對急性病症的復原會有幫助。當急性病症改善之後,強化型胰島素治療也有機會停針。   第三種是「取代型」胰島素治療。許惠春醫師說,當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藥越吃越多,但是依然沒有辦法控制血糖的時候,代表患者的胰臟功能已經明顯不足,使用口服藥已無法刺激胰島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所以需要開始長期使用胰島素。針對接受取代型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醫師會調整、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的使用。   補充胰島素需要採用注射的方式,許惠春醫師說,現在胰島素針劑的設計已經改良得相當友善,外型類似一支原子筆,針頭非常細,注射時只會進到皮下,不會傷害內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打過胰島素了之後才發現,原來胰島素治療是如此方便且能有效控制血糖,並減少口服降血糖藥。」許惠春醫師說,「常聽患者說,早知道如此,就早一點打胰島素。其實,只要與醫師好好配合,就能把血糖控制到最佳的狀態。」     補充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相當有效的方式,如果有下列狀況,就要考慮使用胰島素治療。許惠春醫師說,已經服用4種以上的降血糖藥,還是沒有辦法達標;初診斷糖尿病時,糖化血色素HbA1c相當高,也許是9%、10%或更高,且有明顯的高血糖症狀,例如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便需要積極補充胰島素,盡快把血糖控制穩定。     貼心小提醒   罹患糖尿病時患者可能會感到挫折,但是請不用擔心,只要跟醫療團隊配合,就能把血糖控制穩定。許惠春醫師說,胰島素是身體必需的荷爾蒙,補充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之一,能夠讓胰臟休息,幫助保存胰島細胞的功能,最好能按照醫師的建議施打。配合糖尿病治療團隊的指導,調整飲食、運動,便可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更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Perspectives in Diabetes_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16_Overview of 6 Years' Therapy of Type II Diabetes   原文出處

1種藥治N種癌!全癌別的抗癌利器,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10月25日
公開
11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記得那是一位九十幾歲的阿嬤,發現胃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目前,胃癌的標準治療是化學治療,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況許可,可能需要使用到兩種到三種化療藥物合併治療,因此副作用往往也不低。」桃園長庚醫院腫瘤科張境夫醫師表示,「患者原本想要嘗試接受化學治療。不過,在預計開始化學治療前,檢測結果顯示該腫瘤為高微小衛星不穩定腫瘤(High prob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治療作為不定腫瘤類型治療(Tumor Agnostic Treatment)。」   經過討論後,決定改用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而非傳統的標準化學治療。張境夫醫師說,接受治療後,患者的腫瘤顯著縮小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事實上,不定腫瘤類型治療就是精準治療的一種,只要患者經基因檢測後,確認有特定突變,如BRAF、NTRK等,就有機會使用。   張境夫醫師說,過去對於癌症的治療,大多都是根據癌症原發部位來決定,例如乳癌就是從乳房長出來的癌症、肝癌就是從肝臟長出來的癌症等,如果乳癌轉移到了肝臟,它也不會因此就變成肝癌,而是叫做乳癌肝轉移,我們還是依原發部位來稱呼這個癌症,也是依照這個原發的癌症來做治療(不會因為乳癌轉移到了肝臟就改成肝癌的治療,還是依乳癌的治療原則來治療這個疾病)。然而,隨著診斷工具的進步,我們發現同一個癌別可以進一步根據組織學、免疫染色、基因突變等分子生物學來區分為更多不同類型,例如乳癌可以分成荷爾蒙陽性乳癌、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等,進一步採用不同的治療。   近年來,研究又發現,不同的癌別可能具有相同的分子生物學表現。張境夫醫師說,於是大家開始研究,希望針對某些相同的表現來治療不同原發部位的癌症。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每一個癌症的發生,都可能與一個、兩個或多個基因突變有關。張境夫醫師說,如果能找到「驅動基因突變(Driver Mutation)」,就能針對驅動基因突變來設計藥物,發揮控制癌症的效果。如果不同原發部位的癌症擁有相同的驅動基因突變,便有機會以相同的藥物治療不同原發部位的癌症。例如肺癌與軟組織肉癌若具有相同的基因突變,便可將針對該基因突變的藥物,同時用來治療肺癌與軟組織肉癌。這種治療就稱為「不定腫瘤類型療法(Tumor-Agnostic Treatment)」。   目前國內有數種不定腫瘤類型治療選擇,包括BRAF、RET、NTRK、MSI high(High prob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等,皆有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藥物。相關的治療常用於黑色素瘤、肺癌、甲狀腺癌、膽管癌、腦瘤等,不僅在黑色素瘤、肺癌等領域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針對標靶藥物相對較少的膽管癌、腦瘤等癌症,更是為患者帶來一線生機,患者也有望透過標靶藥物提升存活時間。     張境夫醫師說,不定腫瘤類型療法還可能對以前原本無藥可用的患者,提供潛在的治療選擇。有些較罕見的癌症,因為患者數量很少,以前無法透過大型臨床試驗來確認較佳的治療方式,現在因為不定腫瘤類型療法的出現,大型臨床試驗能夠納入這些罕見但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病人,試驗的結果也已經證實,這些特定的病人在採用不定腫瘤類型療法後,能顯著延長存活期。     掌握基因檢測的時機,打造個人化療程   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基因檢測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張境夫醫師說,透過基因檢測,可以打造個人化療程。   在剛確診癌症時,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找出致病基因突變,幫助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另外一個情況是,臨床上癌症患者可能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病情又出現變化,讓藥物失效的原因之一是腫瘤在經過治療後發展出新的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這時候,若有驗出符合不定腫瘤類型療法的基因突變,或是發現之前沒有被驗出來的基因突變,便可以考慮使用對應的藥物,適時調整治療策略。     因為上述原因,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重要性越來越高。透過基因檢測能對癌症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挑選合適的治療。   而目前基因檢測的方式有好幾種,費用各不相同。張境夫醫師說,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依照患者的癌別與狀況選擇基因檢測的方式。     貼心小提醒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除了可以根據原發部位進行治療,還能夠根據特定基因突變,利用一種藥物治療多種癌症,實現全癌症都適用的「不定腫瘤類型療法」。張境夫醫師提醒,患者與家屬都要和醫師密切配合,運用越來越豐富的治療工具,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