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手機越拿越遠好困擾!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與老花,眼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3年05月18日
公開
12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在十幾年前做過近視雷射手術,視覺品質很好。但是現在老花眼越來越明顯,手機都得拿好遠才看得到。」40多歲的王先生說。   老花眼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三峽大學眼科診所邱立祥院長表示,「我自己也曾經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隨著年紀增加,老花眼開始造成困擾,所以又接受了老花近視雷射,搭配LBV智能景深技術,加強景深效果,讓我在操作電腦、使用手機、執行手術都能擁有良好的視覺品質。」   我們的眼睛可利用水晶體與睫狀肌來調整焦距,如同相機的變焦鏡頭般,能夠在看遠、看近時迅速調節。邱立祥醫師說,老花眼是眼睛自然退化的現象,因為眼睛看遠、看近的調節能力變弱,導致在看近距離的東西時會越來越吃力。     老花眼最主要是跟年紀有關,一般在40歲後就會明顯感受到老花眼的影響。邱立祥醫師說,老花眼初期的表現,是在看手機、看資料時,眼睛容易感到疲勞。接下來會在從看近距離轉成看遠距離時,沒辦法立刻對焦看清楚。然後是在看近距離時,需要把字體調大,或是把東西拿遠才有辦法看清楚。   老花眼和近視、散光一樣屬於屈光的問題,所以能夠配戴眼鏡矯正。邱立祥醫師說,若希望減少頻繁替換眼鏡的不便,可以使用多焦眼鏡、多焦隱形眼鏡,或使用近視老花雷射利用雕刻角膜矯正屈光的問題。年紀再大一點,出現白內障後,也可以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放入多功能的人工水晶體,改善老花的現象。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與老花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的原理與近視雷射手術類似,邱立祥醫師解釋,兩種方式差別在於,近視雷射手術會將兩隻眼睛都矯正為幾乎沒有近視,而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則會刻意讓兩隻眼睛產生視差,讓優勢眼矯正為沒有近視,用來看遠距離,讓非優勢眼保留25至150度近視,用來看近距離。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將兩隻眼睛的影像融合在一起,所以便能達到矯正老花眼的效果。   為了提升影像融合度,老花近視雷射手術能夠依照個人化參數,雕刻角膜製作景深效果,優化中距離影像的清晰度。邱立祥醫師說,新型老花近視雷射,搭配LBV智能景深技術,讓術後患者遠、中、近距離都能擁有較佳的視覺品質。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步驟圖解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的步驟與FS-LASIK飛秒準分子近視雷射手術類似,最重要的是術前的檢查與評估。邱立祥醫師說,為了達到較理想的結果,術前需要進行完整的評估,包括近視度數、老花度數、散光度數、瞳孔大小、眼壓、角膜、水晶體、視網膜等20幾項檢查,確認眼睛的健康狀況及功能年齡。   為了讓患者體驗術後的視力狀況,術前會讓患者試戴鏡片,模擬術後的視覺感受,看看是否能夠適應。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採用眼藥水局部麻醉,醫師會先點麻醉藥水,接著用飛秒雷射製作厚度約110微米的角膜瓣。邱立祥醫師說,掀開角膜瓣,使用準分子雷射讓組織氣化,改變角膜的屈光度,矯正近視與散光。最後把角膜瓣蓋回復位,完成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兩隻眼睛的手術時間約15分鐘。   手術過程中,患者只要專心注視指示燈,維持眼睛在固定位置,讓雷射能夠精準雕刻角膜。     老花近視雷射手術術後保養重點   完成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後,請多休息,並依照醫師指示點眼藥水,不要揉眼睛。邱立祥醫師說,因為角膜表皮尚未癒合,術後一週內,眼睛不要碰到水,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務必按時回診,若有任何問題,都要立刻像醫療團隊反應。   由於兩隻眼睛具有微視差,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邱立祥醫師說,通常是1至3個月,就能適應得不錯。     因為在術前檢查會進行鏡片試戴及融像測試,所以在術後很少發生難以適應的狀況。邱立祥醫師說,即使出現難以適應的狀況,也可以調整非優勢眼的度數,減少兩隻眼睛的視差。   「了解患者的期待,完整的溝通非常重要。」邱立祥醫師強調,「縝密的術前檢查與術後照顧,才能讓老花近視雷射手術達到較理想的結果!」     原文出處

心悸、手抖、體重減輕,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5月18日
公開
16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病人昏倒了!」急診室裡出現騷動,一位30多歲的女士因為呼吸喘被送到急診,而且在不久後便失去意識。   雖然經過插管及急救,患者恢復了心跳,但是因為生命徵象不穩定,所以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怡文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患者是因為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導致心臟衰竭,並造成心臟驟停,於是便開始立即給予甲狀腺風暴及心臟衰竭的相關治療。   在加護病房中,患者的狀況逐漸穩定,並恢復了意識,最後也順利出院,並於門診繼續治療及追蹤。陳怡文醫師說,甲狀腺機能亢進時可能會有心跳加速、手抖、體重減輕等症狀,請務必盡快就醫,以免可能出現致命併發症!   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賀爾蒙,並掌管我們全身的代謝。當甲狀腺賀爾蒙過多時,會代謝過快、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就容易煩躁不安、怕熱盜汗、心悸、活動變喘、生理期變不規則、體重減輕等症狀,而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     甲狀腺機能亢進警訊   甲狀腺會分泌甲狀腺賀爾蒙,掌管身體的代謝。陳怡文醫師說,當甲狀腺賀爾蒙過多,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身體代謝會加快、在正常飲食或增加飲食的狀況下,仍有非預期的體重減輕、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心跳加速、四肢顫抖、食慾增加、容易流汗、怕熱、情緒激動、焦慮緊張、失眠、排便次數增加、腹瀉、月經不規則(月經量減少)等症狀。   若病患持續處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狀態未接受相關檢查治療或不規則服甲狀腺亢進藥物,會導致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對於心臟血管疾患,可能導致心房顫動、充血性心臟衰竭、腦中風。陳怡文醫師說,甲狀腺也會使骨頭代謝加速,造成骨質流失及骨質疏鬆的問題。如果是葛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有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及甲狀腺凸眼症(或眼球病變)。     另外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最嚴重也相當罕見的急性併發症,陳怡文醫師說,患者的狀況會迅速惡化,並出現高燒、譫妄、心律不整、噁心、嘔吐、腹痛、脫水、休克等狀況,嚴重可能昏迷或死亡。     甲狀腺機能亢進,趕快查原因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常見原因包括葛瑞夫氏病(Graves' disease)、毒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炎、或腦下垂體分泌過多的甲狀腺促進素(TSH)等。   葛瑞夫氏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會產生甲狀腺促進素受體抗體(TSH-R-Ab),持續刺激甲狀腺產生甲狀腺賀爾蒙,造成瀰漫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症。陳怡文醫師說,葛瑞夫氏病也會產生抗眼球後及小腿脛前纖維母細胞抗體,造成凸眼症及脛前黏液水腫。     部分甲狀腺結節可分泌甲狀腺賀爾蒙,稱為毒性單一結節或毒性多發性結節,這些過度分泌的甲狀腺結節會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另外陳怡文醫師說,急性甲狀腺炎或亞急性甲狀腺炎也可能造成短暫性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炎改善後才會漸漸恢復正常。較少見的是腦下垂體產生過多的甲狀腺促進素(TSH),而持續刺激甲狀腺導致甲狀腺不斷分泌甲狀腺素。   甲狀腺機能亢進常好發於年輕女性,男女比大概1比3左右,但事實上男女老幼皆有可能發生。陳怡文醫師說,有家族病史的民眾也較容易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     懷疑甲狀腺機能亢進怎麼辦?   懷疑甲狀腺機能亢進時,醫師會安排抽血檢查或甲狀腺超音波。陳怡文醫師說,抽血項目可能包括三碘甲狀腺素(T3)、四碘甲狀腺素(T4)、游離四碘甲狀腺素(free T4)、甲狀腺促進素(TSH)等。   若頸部外觀、觸診上有腫塊,甲狀腺超音波可用於確認甲狀腺是否有結節。如果患者會感到心悸、心律不整,也會安排心電圖檢查。     甲狀腺機能亢進該如何治療?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一般可分為三類,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口服放射碘治療。   內科藥物治療是使用口服抗甲狀腺藥物來抑制甲狀腺合成製造過多甲狀腺素,目前口服藥物為一線治療,陳怡文醫師說,大概1至3個月後會讓甲狀腺功能逐漸降到正常,但是建議持續治療1到2年,以降低復發的機率。根據抽血數值,病情較穩定時醫師也會考慮停藥,後續還是有可能會復發,所以建議持續追蹤。有部分病人一輩子都需要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   在心悸、心跳過快、手抖等交感神經症狀較嚴重的時候,可以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 blockers),可搭配口服抗甲狀腺藥物一起使用,幫助緩解患者的症狀。     另一種治療甲狀腺亢進的方式為甲狀腺切除術,因為外科手術會面臨麻醉風險、出血、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導致低血鈣而抽筋、術後甲狀腺機能過低等問題,所以目前在台灣比較少被當作第一線治療。   口服放射碘治療是服用低劑量放射碘(I-131),放射碘經由腸道吸收後,進入甲狀腺,這些帶有放射線的碘會破壞甲狀腺的組織,因此降低甲狀腺賀爾蒙的合成。陳怡文醫師說,口服放射碘治療較不會傷害喉返神經、副甲狀腺等周邊組織,但是缺點因具有放射線,所以不適合用於兒童、哺乳、孕婦或備孕的婦女。     貼心小提醒   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身體的代謝速度會增加,而導致手抖、心跳加速、容易流汗、食量增加、體重減輕、焦慮緊張等症狀。陳怡文醫師叮嚀,及早接受治療才能讓身體恢復正常運作,以免出現致命併發症!建議定時服用藥物,搭配規律追蹤,才能與甲狀腺和平共處。    原文出處

嘗試用保健食品控糖,血糖卻更不穩定! 飲食、用藥、運動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控糖

2023年05月17日
公開
150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55歲的王先生確診糖尿病已有8年,剛確診時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值為9.9%。中國附醫臺北分院鄧昭琪衛教師分享,王先生因害怕藥物會傷腎、傷肝,3年前開始服用宣稱可以調節血糖的保健食品,結果反而導致血糖更不穩定。經過詳細說明,讓糖友了解血糖藥物並不會傷腎、傷肝,也養成規律用藥的好習慣,目前糖化血色素能控制在6.8%。   「新手糖友面對控糖鐵三角(飲食、運動、用藥)時,最容易有疑慮的就是用藥方面。」鄧昭琪衛教師說,「大多糖友都誤以為只要吃的健康、多運動,糖尿病就能改善。談到用藥常會擔心藥物會傷腎、傷肝。建議糖友當有疑慮時,應主動提出問題,醫師與衛教師都能解決疑惑,提供控糖正確觀念。」   另外,使用保健食品治療糖尿病並不是正確的觀念,鄧昭琪衛教師說,保健食品不得宣稱療效,無法替代藥物治療。為了避免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建議糖友在服用前向醫師諮詢,專業糖尿病團隊會根據每位糖友情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切勿迷信保健食品而耽誤治療時機。     糖友們也可以使用糖尿病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鄧昭琪衛教師說,除了提供淺顯易懂的資訊,也可即時回答病友疑慮。糖友還可以參與病友團體,透過控糖經驗交流,給予彼此支持與協助。   談到吃藥,很多糖友都有迷思認為「吃藥會傷肝或傷腎」,而擅自停藥,或使用草藥、偏方。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林桓生醫師說,其實現在糖尿病的藥物持續在進步,而且都已經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檢驗,安全性及療效比較有保障。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血糖藥效果比較強,可能造成低血糖」,林桓生醫師說,這個部分就和衛教有關,因為糖尿病患調節血糖的能力較差,若進食時間不規則、只喝酒不進食或空腹運動,便可能出現低血糖的狀況,所以醫師都會告訴糖友該注意哪些狀況,該如何預防。   然而,並非所有的血糖藥都會造成低血糖,若使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較有機會出現低血糖。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如DPP-4抑制劑、排糖藥、腸泌素等,可運用不同的機轉來調控血糖,也不太會發生低血糖的狀況,安全性更高,而且對於肝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也有對應藥物可以使用。     調整進食順序也對控糖有幫助   想要把糖尿病控制好,沒辦法只靠藥物,必須從衛教著手,讓糖友了解,必須做好「控糖鐵三角」,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林桓生醫師說,在飲食方面,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例如米飯、麵條、麵包、地瓜、芋頭、綠豆等,並非吃起來有甜味才算含糖食物。   在運動方面,會鼓勵糖友一週至少要有中等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累計超過150分鐘,還要有2到3次的阻力運動。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   在藥物方面,要遵從醫師的指示,按時吃藥。林桓生醫師說,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這三項是缺一不可。   由於血糖與碳水化合物有關,部分糖友會試圖採取較極端的作法,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林桓生醫師提醒,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其實對身體不好,反而增加心臟負擔,飲食控制的目的在於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而非完全不吃。一餐飯可以只吃半碗飯,不要完全不吃。     吃東西的順序很重要,盡量先吃菜,然後再吃肉,最後才吃飯,意即把澱粉擺在最後。林桓生醫師說,先攝取食物纖維有助於阻止多餘糖跟油的吸收,血糖會比較平穩。   同時,也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比較容易有飽足感,例如較蓬鬆的生菜沙拉,或斜切蘿蔔使表面積看起來比較大,都能讓人感覺份量較多,增加飽足感的印象。   台灣的水果相當多,糖友一天可以吃兩個當量的水果,一個當量約一顆柳丁的大小。林桓生醫師說,糖友都可以吃,但是要適量,例如西瓜、鳳梨,可吃兩個小碗的量,像葡萄可吃手抓兩把的量。水果含有維他命C、礦物質、纖維素,也是重要的營養素。   常有病人會去試苦瓜胜肽、生菜、或健康食品,林桓生醫師說,這些做法對糖尿病沒有穩定療效,對心臟、腎臟也沒有保護效果。糖友應該好好使用藥物,並定期檢查眼睛、腎臟、神經,才能提早發現及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   此外,只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頂多降低糖化血色素HbA1c約1.5至2%,所以需要搭配藥物,才有辦法達標,減少併發症。     居家血糖監測,幫助減少併發症   控糖過程中,居家血糖監測很重要。林桓生醫師說,我們知道血糖過高會對器官造成傷害,不過血糖波動幅度較大,其實也會傷害血管內壁細胞,破壞心臟、腎臟。     經常監測血糖,糖友能更加清楚哪些種類的飲食容易造成血糖波動,有助於飲食控制的執行,醫師也較能評估、調整血糖藥的種類與劑量。林桓生醫師說,讓血糖波動幅度維持在60mg/dL以內,能減少血管破壞及全身發炎反應,也能避免胰臟衰敗。   根據研究,糖化血色素HbA1c如果超過7%,大血管、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就會上升,包括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及腎臟病等。林桓生醫師說,現在的糖尿病藥物能夠幫助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也能讓血糖的波動程度下降,對糖友相當有幫助。請糖友務必與醫療團隊合作,一起控糖達標!   原文出處

抓到流血、流湯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舒緩癢感、改善病灶,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5月09日
公開
13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李先生開心地說。從學生時代開始,李先生便飽受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四肢、軀幹之皮膚都有發紅、脫屑、極度搔癢的病灶,經常抓到破皮出血,也有許多滲出液。   因為癢得很厲害,晚上的睡眠品質很差,白天上課精神就不好。為了不想遭受異樣眼光,遇到游泳課時,他總是得找理由請假。   畢業之後,異位性皮膚炎也成了就業的阻礙,無論天氣多熱,他都盡量穿著長袖,遮住皮膚病灶,避免外界異樣眼光。但是流汗讓傷口又刺又癢,非常痛苦。   患者曾經試過很多藥物、偏方,但都沒有明顯改善。   「李先生來就診時,想法很負面,覺得毫無希望。」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邱顯鎰醫師表示,「不過我告訴他,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很大的進步。相較於傳統藥物,能較快減輕癢感,並顯著改善病灶。而且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於今(112)年4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皆可申請,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原本半信半疑的患者在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後,癢感大幅減少,皮膚病灶也明顯改善。邱顯鎰醫師說,患者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也能換上短袖上班、運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整個人恢復了生氣,煥然「異」新。   異位性皮膚炎讓患者飽受煎熬,對生理、心裡、社交、學業、工作都造成嚴重影響。邱顯鎰醫師說,如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過去,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常會使用類固醇,雖然能夠控制發炎,但是長期使用會出現較多的副作用,讓患者感到很灰心,治療的順從度也不佳。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是個慢性病,期盼幫助患者提升對疾病的認知,並了解目前的治療進展,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醫師、家屬、患者互相幫忙,共同突破治療困境。   突破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困境 每日僅口服一次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外用藥膏等。邱顯鎰醫師解釋,近年來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持續進步,透過精準的治療機轉,發揮顯著的治療成效。   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其治療機轉較精準,能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治療效果優於傳統藥物,且產生效果的速度也較快。   邱顯鎰醫師說,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一天口服一次,相較於須自行施打的針劑型生物製劑,增加患者接受度,且方便攜帶及保存。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有機會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相較於傳統藥物,新型藥物產生副作用的比例較低,抽血監測的頻率也減少,目前已有近三年的臨床試驗追蹤藥物安全性,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這些優點帶給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大的幫助,也大幅提升對於治療的信心與順從度。邱顯鎰醫師說,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標準,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   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與家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約占了七、八成,患者實在癢到受不了,每天晚上會一直抓、一直抓,抓到流血,家屬便要幫忙塗藥、照顧傷口,生活、課業與工作皆大受影響。無論對患者、家屬,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都是沉重的負擔。若有機會接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把病情控制穩定,對全家人都有幫助。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後,有些人會長青春痘,或有腸胃不適、頭暈的狀況,但是發生比例不高且大都是輕微的。邱顯鎰醫師說,若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提出來討論,醫師便能協助解決,也會定期抽血檢查。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讓人癢到受不了,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邱顯鎰醫師說,隨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的進步,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成效已提升許多,不但能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癢感,還能顯著改善皮膚病灶,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新竹台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衛教講座】 活動日期:112年5月20日(週六)09:20-12:00 活動地點: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五樓第一會議室 (新竹縣竹北市生醫路一段2號)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b7dLrE 報名截止:112年5月13日 活動連絡:03-5326151#522957 ***活動前夕會發送簡訊提醒 請確認手機是否正確***   原文出處

乳房發育、睪丸變大,兒童中樞性早熟要正確診斷、及早治療,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2023年05月09日
公開
10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小女兒最近都抱怨胸部會痛耶。」媽媽帶著小女孩來到門診。   「現在幾歲?」醫師問。   「6歲10個月。」   「我們先檢查看看喔。」醫師和藹地說。   檢查後確定小女孩已有乳腺發育,子宮與卵巢大小也處於青春期的狀態,而且骨齡顯著超前3年。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科蘇雅婷醫師表示,由於小女孩屬於中樞性早熟,且有快速進展的趨勢,預估身高153公分低於遺傳身高158公分,所以在討論之後決定進行性釋素類似物的治療,每三個月一針,經過3年半的治療,在10歲半時停止。小女孩的初經在11歲半到來,最終身高157公分,接近遺傳身高,順利達到治療的目標。   正常的青春期,女生在8歲乳房開始發育,男生在9歲睪丸體積變大,如果發現有提早發育的現象,便要提高警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醫師指出,常有家長在發現小朋友長陰毛或腳毛很多時便相當緊張,但是陰毛與腳毛並非性早熟的依據,建議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以確定診斷。   醫師會評估乳房、睪丸發育的程度,並安排骨齡檢查,了解生長板密合程度。羅福松醫師說,女生還會安排骨盆腔超音波,藉由卵巢大小、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來做判斷。另外還可以安排性釋素測驗(LHRH test),區分中樞性性早熟或周邊性性早熟。   兒童中樞性早熟,是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提早活化,進而讓小朋友提早出現第二性徵。蘇雅婷醫師解釋,女生若在8歲之前有乳腺組織的發育,家長較容易察覺,至於男生若在9歲之前睪丸體積變大、陰囊變薄粉紅,家長較不容易發現,可能延誤就醫。   8成至9成的女性中樞性早熟,屬於特發性性早熟,沒有明確的腦部病灶,但是若伴隨癲癇、嚴重頭痛、視力缺損、多尿等狀況,可能要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蘇雅婷醫師表示,男性中樞性早熟,整體而言有2成至7成5的比例是由顱內病灶所引起,因此所有性早熟的男生,都應該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性早熟可能與遺傳、飲食、環境賀爾蒙有關。羅福松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塑膠容器裝熱湯,避免讓小孩接觸香水、化妝品、保養品。至於牛奶、豆漿都可以喝,並不會造成性早熟。   蘇雅婷醫師也提醒,「吃東西之前,請多洗手,便可大幅減少攝入環境賀爾蒙!」     性早熟會伴隨許多問題,包括骨齡超前、初經提前、代謝問題等。蘇雅婷醫師指出,因為性激素會促進生長板密合,若性早熟快速進展,將造成骨齡超前,生長板過早密合,而影響最終成人身高。初經提前,可能對女童造成適應壓力,而且過早的初經也會增加罹患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此外,性早熟的女孩在代謝問題方面,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可能較一般族群高。     性早熟怎麼辦?   是否需要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必須經過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詳細的評估。羅福松醫師解釋,治療與否取決於兒童的年齡、青春期進展的速度、身高增長速度、以及根據骨齡估計的成年身高。治療目標在於維持骨齡,避免初經提前,也有助於減少未來的代謝問題,或是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   標準的治療是性釋素類似物針劑,打針方式可依照需求分為每個月或每三個月施打。通常是持續治療2年以上,直到把小朋友的骨齡拉到跟其他人差不多的程度,生理期也拉回跟同儕差不多的年紀再停針。蘇雅婷醫師說,使用性釋素類似物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已有將近三十年歷史,安全性高。研究發現,使用性釋素類似物,跟沒有使用藥物作比較,未來生育能力沒有差異,甚至有研究指出,如果不治療,性早熟女生未來遇到不孕的機率可能稍微增加。   目前也有極細的性釋素類似物針劑可進行注射,有助降低兒童的疼痛與心理負擔,提升治療順從度。只要符合條件,健保也可以給付。     貼心小提醒   請小朋友們要早點睡、多運動、不要喝含糖飲料。羅福松醫師提醒,睡眠與運動可以刺激生長激素分泌,至於含糖飲料則會抑制生長激素,希望能夠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達到較理想的身高。   家長若發現孩子們有性早熟的跡象,請務必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原文出處

老年乳癌常轉移、較晚期,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幫助突破治療困境,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5月09日
公開
13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媽最近都說左邊的乳房會痛。」家屬帶著78歲的老太太進到診間。   理學檢查發現,老太太的乳房有顆形狀不規則的腫瘤,腋下也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顯然已經存在一段時間。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指出,後續的檢查確認是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而且已轉移到淋巴結與遠端器官。   由於年紀較大,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病,而且患者表示想要吃藥就好,所以便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李楊成醫師說,服藥之後,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也願意持續回診追蹤,目前的狀況維持穩定。     老年乳癌常見的臨床困境   一般而言,老年患者的體力較差,且常伴隨心臟病、腎臟病、肺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李楊成醫師說,進行各種治療時,都需要考量各種因素,盡可能精簡藥物,也會盡量減少副作用。也有部分老年乳癌患者不希望造成家人的負擔,而不願意住院、接受治療的意願較低。     因為老年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較弱、較少定期檢查,或是行動較不方便。李楊成醫師說,臨床上常有老年乳癌患者在發現異常時沒有立刻就醫,拖到病情較嚴重才被家屬發現,腫瘤可能已經較大顆、甚至潰爛出血,確定診斷時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或遠端器官。   乳癌轉移可能發生在淋巴結、肺臟、肝臟、骨頭、肋膜、腦部等部位,剛發生轉移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轉移的腫瘤變大將會造成各種症狀。李楊成醫師說,轉移到肺臟時可能出現咳嗽、容易喘,轉移到骨頭時可能出現骨頭疼痛、病理性骨折,轉移到腦部時可能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肢體無力、視力模糊、意識改變等狀況。當乳癌已出現遠端轉移時,便需要使用全身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量身打造乳癌個人化治療   目前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工具越來越豐富,包括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李楊成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等生物標記來擬訂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以文章開頭的老太太為例,她是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並轉移到遠端器官。李楊成醫師說,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可以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因為是HER-2陰性,所以可以再搭配使用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   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能夠針對細胞週期蛋白依賴型激酶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s)發揮作用,李楊成醫師解釋,細胞週期蛋白依賴型激酶CDK是調節細胞分裂週期的重要蛋白質,利用CDK4/6抑制劑可以透過抑制細胞分裂週期來抑制癌細胞。   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有助於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李楊成醫師分析,過去轉移性乳癌患者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大約14個月後便會產生抗藥性,而讓病情惡化。臨床試驗發現,若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能夠大幅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緩進入化學治療的時間,對患者有很大的幫助。     相較於化學治療,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而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能夠維持生活品質,亦可提升老年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   根據目前的治療指引,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抗荷爾蒙治療搭配使用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是一線的標準治療。只要符合條件,醫師都會協助申請健保給付。     貼心小提醒   乳癌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而老年乳癌患者常會在較晚期才發現,腫瘤已經比較大顆或發生遠端轉移。李楊成醫師說,由於老年患者的體力較差、共病較多、自我照護能力較弱,在進行治療時往往有更多的考量與限制。   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有顯著進展,李楊成醫師說,抗荷爾蒙治療搭配使用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已突破過去的治療瓶頸。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巴金森病自我檢測,早期治療維持生活品質與功能,神經科醫師圖解說明

2023年05月08日
公開
627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醫師,我一天得吃6次藥,應該怎麼辦?」65歲的李先生苦惱地說。   那是一名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病人,轉診到我的診間時,已進展到第4期。奇美醫院神經內科楊浚銘醫師指出,病人原本使用左多巴胺,但是藥效波動的狀況很明顯,剛服藥時還可以正常活動,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變得很僵硬,甚至動彈不得。   我們的目標是減少他的服藥次數,並盡量維持跟之前一樣的動作流暢度。楊浚銘醫師說,經過藥物調整後,加上多巴胺促效劑,並且讓病人服用左多巴胺的次數降為4次,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且動作症狀也得到控制,讓病人相當開心。   巴金森病常見的症狀現為顫抖、不穩、僵硬、動作遲緩等。楊浚銘醫師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肢體顫抖,尤其是手部顫抖。顫抖的特點是在休息時比較明顯,而在動作時會消失。當病人把手放在膝蓋或桌上,沒有做任何動作時,手就會開始抖。病人在進行動作,比如吃飯時,手一拿起來,顫抖就會消失。這種顫抖不會很快,通常是一秒鐘抖動4到6下。大部分的巴金森病人都是從單側先開始出現症狀,然後漸漸進展到兩側。剛開始能夠正常走路,隨著病情進展,便容易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最後可能失能、臥床。   巴金森病的病程可分成0期、1期、2期、3期、4期、5期。楊浚銘醫師說,在台南,比較常見的是第1期或第2期,大部分病人發現的時候都較早期。不過,也有些病人可能同時有其他的疾病,例如中風、慢性病,家屬會將巴金森病的症狀誤以為是老化、退化,直到較晚期才就醫。     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是能夠維持目前的工作與生活品質,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病人非常重要。楊浚銘醫師說,利用「巴金森病手指操」就能作初步篩檢,大家可以先將右手五隻手指張開,將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然後再換左手,將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如果發現兩側手指頭開合的角度或速度不一樣,就要盡快至神經內科檢查。   大部分巴金森病病人是在55歲至60歲左右發病,所以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用手指操自我檢測。楊浚銘醫師說,手指操不需要任何器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而且只需要幾分鐘,相當方便。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巴金森病,便能早一點治療。   「確診巴金森病後,我們都會告訴病人與家屬,這是會長期陪伴的慢性病。目前有藥物能幫助延緩病程,維持生理功能與生活品質。」楊浚銘醫師說,「除了使用藥物之外,建議病人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幫助維持肌力、心肺功能。醫師、家屬、病人三方面要互相配合,一起合作!」     積極治療巴金森病,維持生活品質與功能   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較容易被發現,但是家屬也要留意病人的非動作症狀,觀察病人是否經常悶悶不樂、不愛出門、不愛說話、食慾變差、容易發怒、對於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楊浚銘醫師說,透過家屬的觀察,比較能夠提早發現病人出現憂鬱的狀況。回診的時候,醫師也會詢問病人的心情與感受,並適時調整藥物並提供協助。家屬的支持與陪伴對病人相當重要,讓病人曉得自己不是單獨在對抗疾病。     確診巴金森病後,病人往往會急著控制外顯的動作症狀,但是在選用藥物時還會有其他考量。楊浚銘醫師說,像是左多巴胺對於動作症狀非常有效,但是在經過幾年的用藥蜜月期後,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的狀況,讓病人有時候可以活動,有時候動彈不得,而造成更大的困擾。   「如果病人較年輕,不到60歲就發病,我會告知家屬與病人,左多巴胺很有效,可是最有效的期間大概是5年左右,之後效果就越來越差,建議要留一些藥在以後使用。」楊浚銘醫師說,有一些比較不會有用藥蜜月期的藥物,例如多巴胺促效劑,或許無法像左多巴胺立刻見效,但是可以透過調整藥物或是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幫助改善病人的症狀。此外,多巴胺促效劑也有助於改善憂鬱等非動作症狀。如果病人是在70歲後才發病,或是就診時已經是第4期,可能就會提早使用左多巴胺。     「每位巴金森病病人的主要症狀皆不太一樣,」楊浚銘醫師說,「我會進一步了解最困擾病人的是什麼,有些是睡眠的問題、有些是情緒高低起伏或波動的問題、有些是手抖的問題、有些是起步的問題,就像腳黏在地上,需要非常吃力才能夠啟動。了解主要症狀後,再根據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     貼心小提醒   「巴金森病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全家人要一起面對的問題。」楊浚銘醫師說,家屬可以協助讓病人按時服藥,並觀察使用藥物後的反應、是否有副作用。服藥過程中若有遇到任何狀況,都要跟醫師討論,切勿擅自調整或停藥。照顧者觀察得越仔細,醫師便可以把藥物調整得越準確,幫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與生活功能!   **看看其他巴金森病病友和家屬在討論什麼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 Facebook   原文出處

頭痛、月經失調、流出乳汁,泌乳激素瘤的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詳解

2023年05月05日
公開
9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沒有生產,但是都會分泌乳汁。」30歲的林小姐說。   「還有哪些狀況嗎?」醫師問。   「我的月經週期不規則,經期也比較短。」林小姐說。   在沒有生產的狀況下出現溢乳的狀況,便要抽血檢測泌乳激素,並評估是否有泌乳激素瘤的可能。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林思涵醫師表示,檢驗報告顯示患者的泌乳激素高達180 ng/ml,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有腫瘤,因此診斷為泌乳激素瘤。接受藥物治療後,患者症狀有明顯改善,也持續追蹤治療。     泌乳激素瘤常見症狀有哪些?   泌乳激素瘤(prolactinoma)是腦下垂體長出以分泌過多泌乳激素的腫瘤,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林思涵醫師指出,泌乳激素瘤主要會影響乳房組織,導致乳房脹痛且有乳汁分泌,當在非懷孕期或哺乳期出現以上情況就是異常,因此在臨床上女性的泌乳激素瘤比較容易早期診斷。此外,泌乳激素瘤還會影響月經,使月經週期不規則、經期較短且經血量較少,也是不孕症的病因之一。   男性患者雖也可能會出現乳房脹痛、性慾下降、不孕等狀況,但男性患者較易疏忽而延遲就醫,常等到腫瘤體積較大已造成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甚至雙顳側偏盲才就醫尋求協助。由於腦下垂體位於視神經下方,當腫瘤體積較大時,可能對視神經造成壓迫。泌乳激素瘤長期未控制,也可能會造成骨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的問題。     根據病理解剖的結果,成人的泌乳激素瘤盛行率大約是5%,不過大多數是微小泌乳激素瘤,無明顯症狀。英國成人研究,經抽血檢驗泌乳激素過高的盛行率約1.2%,在不孕症婦女中其盛行率較高約5%。   「一般而言,泌乳激素瘤在女性較常見,特別是生育年齡的女性,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機會透過經期異常或不孕表現,而早期發現。」林思涵醫師說,「在男性身上,泌乳激素瘤的症狀較不明顯,大多等到腫瘤變大造成壓迫,或是因為不孕症接受檢查時才發現腫瘤。」     懷疑泌乳激素瘤該做哪些檢查?   在懷疑泌乳激素瘤時,應透過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和臨床醫師的評估來診斷。   泌乳激素瘤會分泌泌乳激素,所以需要替患者檢測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濃度。林思涵醫師說,一般而言,血液中的泌乳激素值大於100ng/ml以上時,得進一步檢查腦下垂體中是否有泌乳激素瘤。如果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且泌乳激素過高,就會認為是泌乳激素瘤。     假使泌乳激素值在20到100 ng/ml之間,便需要透過臨床醫師的判斷與觀察。某些生理和藥物因素也會導致泌乳激素過高,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肝硬化、情緒、壓力等,因此需要仔細審視病人的症狀與藥物史。林思涵醫師說,「如果懷疑和藥物、中草藥相關,我們會建議患者與原醫師討論是否能停藥或換藥。」     泌乳激素瘤該如何治療?   與其他腦下垂體腫瘤不同的是,泌乳激素瘤的首選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林思涵醫師說,泌乳激素瘤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很好,優先採取藥物治療。但是,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服藥順從性較差、不願意長期服藥、腫瘤較大、或出現危急狀況(例如腫瘤出血的腦垂體中風、視野缺損)時,便要考慮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     如今,腦垂體切除手術大部分是經由鼻子進行「經蝶竇內視鏡手術」,因為腦下垂體位於鼻腔蝶竇上方,神經外科醫師可使用內視鏡,從鼻子進入,切除腦下垂體腫瘤。相較於開顱手術,經蝶竇內視鏡手術的破壞性較小、恢復期較短、且併發症較少。     貼心小提醒   泌乳激素瘤是發生於腦下垂體的腫瘤,因為會分泌過多的泌乳激素,可能造成月經失調、溢乳、不孕等症狀。隨著腫瘤變大,也可能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壓迫性症狀。若有相關問題,要盡快至內分泌科就診,以找出病因,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

設定鬧鐘養成規律用藥的好習慣,掌握控糖要領才能避免危險併發症

2023年05月04日
公開
145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目前在醫院服務的洪女士,一年前於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有糖尿病,但一開始在用藥上卻遇到了難題。   「剛開始工作繁忙,經常忘記吃藥,後來更因為吃藥有時會腹瀉、甚至有低血糖,我就沒有定期服藥。」洪女士說,「直到有一次身體不適,經過醫師說明後,才了解沒有規律用藥容易造成血糖波動,不僅容易發生暈眩、疲憊等急性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傷及心臟、腎臟、眼睛等人體重要器官。現在透過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避免藥物副作用影響我的生活,讓糖化血色素從剛確診時超過7%,降至6.1%。」   了解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後,為了讓自己能養成習慣,便設定鬧鐘防止自己忘記服藥。洪女士說,有了這個鬧鐘後,我不再忘記吃藥,也開始上網找尋資料,學習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能夠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建議各位糖友如果對於糖尿病友任何問題,除了在回診時詢問醫師,也可以使用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裡面除了簡單易吸收的資訊,還會不定時更新糖尿病的觀念,如果提問還能得到及時回覆,不用等到回診時才詢問醫師,也能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剛確診糖尿病時不要害怕,現在的糖尿病治療已相當完善,原本覺得困擾的低血糖等藥物副作用都有解決辦法。」洪女士說,「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控糖方式,養成規律用藥的習慣,相信大家都能成為模範糖友!」   糖尿病是一個全身性疾病,最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造成血糖過高。天主教若瑟醫院新陳代謝科賴良宗醫師指出,在胰島素和其他血糖藥物尚未發明之前,糖尿病是個不治之症,很快就會邁向死亡。胰島素和其他血糖藥物的發明,幫助血糖穩定,扭轉了無數糖友的命運。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糖友非常重要,藥物亦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賴良宗醫師說,糖尿病藥物的種類非常多,醫師都會綜合評估糖友的狀況,包含年紀、生活型態等,並依照治療指引給予建議,幫助糖友一步一步的把血糖控制好,達到預防併發症的目標。   談到藥物,很多謠言會指稱「糖尿病藥物會傷身」,而誤導糖友自行將藥物減量甚至停藥,賴良宗醫師說,現代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嚴謹,無論藥效、副作用都會經過臨床試驗評估。為了讓糖友長期使用,血糖藥皆必須達到足夠的安全性。如果在服藥過程中有任何問題,糖友都可以提出來跟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   為了方便糖友取得正確資訊,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只要加入LINE好友,便能提問並獲得學會把關的資訊。     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糖友越來越多,因為工作忙碌或在意別人的眼光,一些剛診斷糖尿病的人更容易輕忽血糖問題,而沒有好好控制。賴良宗醫師說,其實糖尿病初期還是要進行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並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藥物。如果沒有和醫師配合,可能就會面臨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例如心衰竭、腦中風、腎臟病變等。   糖尿病的藥物種類很多,也持續進步,賴良宗醫師說,因為糖尿病最主要是胰島素不足,所以早期糖尿病的藥物就是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使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時,必須按時服藥、按時用餐,否則可能產生低血糖的狀況。   現在的藥物採用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血糖,因此低血糖的發生率相對少很多,甚至有的藥物根本不會造成低血糖,安全性也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即使是肝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也有對應的藥物選擇。因為藥物種類很多,醫師會綜合糖友的血糖狀況、生活型態、對治療的期待等因素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幫助糖友達到控糖的目標。   「我們都一再提醒糖友,有問題要提出來討論,不可以擅自停藥。」賴良宗醫師強調,「自行停藥會讓血糖高高低低,對身體很不好。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除了和血糖過高有關,也和血糖的波動有關。一旦出現併發症就難以逆轉,小血管病變如眼睛病變、腎臟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病變、腦中風、周邊血管病變,嚴重會失明、洗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     讓糖友願意規律用藥一直是臨床上的挑戰,賴良宗醫師說,我們必須盡量引發動機,讓糖友理解控制血糖的目標在於減少併發症的出現。幫助糖友養成習慣,比較能維持治療。   如果因為工作忙碌,很容易忘記吃藥,可以考慮設定鬧鐘、使用手機APP提醒、或安排藥盒,這些都是能夠幫助規律用藥的實用小工具。   台灣的糖尿病病人中,糖化血色素能夠控制達標的比例大約4成,仍有進步空見,希望透過引發動機、養成習慣,希望能讓更多的糖友達成控糖目標!   原文出處

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死亡風險倍增的庫欣氏病,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4月28日
公開
13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月經都很不規則。」30多歲的陳小姐煩惱地說。   導致月經不規則的原因很多,必須仔細詢問病史。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玟潔醫師指出,由於患者有月亮臉、月經不規則、血糖異常等問題,且理學檢查發現腹部出現深紫色條紋,懷疑皮質醇過多,遂安排一系列內分泌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進一步安排腦下垂體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有一個0.6公分的腫瘤,因此診斷為庫欣氏病。陳玟潔醫師說,神經外科醫師利用內視鏡,從鼻腔進行經蝶竇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順利移除腫瘤。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異常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因此造成身體產生過多皮質醇,而導致各種症狀。   術後追蹤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皮質醇濃度回復正常,經期和血糖濃度變得規則,月亮臉也漸漸消失。   談到庫欣氏病(Cushing's disease),要先認識所謂的庫欣氏症 (Cushing’s syndrome),陳玟潔醫師表示,庫欣氏症是由於患者體內的皮質醇過多,導致身體代謝混亂,並造成各個器官的病變。可能成因包括外源性與內源性,「外源性」是攝取過多人工合成的皮質醇,「內源性」則是因為身體製造過多的皮質醇,導致體內的皮質醇濃度過高。   不管是幼兒或是成人,庫欣氏症患者最常見的病因是「外源性」,就是吃了太多的類固醇。陳玟潔醫師說,根據台灣的統計,有超過六成都是這個原因,所以必須仔細詢問病史和用藥紀錄,了解是否曾經因為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而接受過相關治療、是否自行購買一些藥物或黑藥丸、是否有打過不明止痛針等。     庫欣氏病為「內源性」,患者因為腦垂體的刺激使體內分泌過多皮質醇而對身體機能造成影響,產生多種症狀,包括月亮臉、水牛肩、中樞型肥胖、下肢水腫、皮膚變薄、紫色紋路、毛髮增生、容易瘀青、色素沉著等。陳玟潔醫師解釋,中樞型肥胖是指腹部和臉部明顯較為肥胖,四肢相對瘦小;患者的皮膚會變薄、容易瘀青、有色素沉著,腹部可能出現紫色紋路。庫欣氏病剛開始可能只會出現其中一、兩個症狀,然後數月至數年內才會陸續出現其他表現。   皮質醇主要功能包括調節蛋白質、醣類、脂肪的代謝,且跟血壓與心血管功能有關。皮質醇還可以視為壓力荷爾蒙,幫助身體應付壓力,所以當我們生病或壓力太大的時候,都有可能讓皮質醇的分泌增加。陳玟潔醫師說,庫欣氏病的共病很多,例如可能造成高血壓、糖尿病、電解質不平衡等。在骨骼肌肉方面有可能造成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女性患者可能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或月經沒來等狀況。     「出現庫欣氏病時,一定要積極處理,」陳玟潔醫師說,「如果沒辦法有效降低皮質醇濃度的話,死亡風險可能高達一般人的2.8至16倍!」     懷疑有庫欣氏症,該做哪些檢查?   懷疑有庫欣氏症時,醫師會先在門診進行初步檢查,若有需要再安排住院檢查。陳玟潔醫師說,檢查包括收集24小時尿液並檢驗尿液中游離皮質醇的量,也可以做隔夜1mg dexamethasone抑制測驗,就是在晚上11點吃藥,然後第二天早上8點到醫院抽血,因為體內的荷爾蒙會受到日夜節律的調控,所以在不同時間點抽血,檢驗的參考值會不一樣。如果檢查有異常,可能會請病患住院,進行兩天的低劑量或者是高劑量的抑制試驗,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吃藥,然後再抽血和收集尿液。   醫師會根據這些檢查的結果,評估是腎上腺或腦下垂體的原因,然後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     庫欣氏病該如何治療?   經過一系列檢查,證實有腦下垂體腫瘤造成皮質醇分泌過多,便可診斷為庫欣氏病。陳玟潔醫師說,針對庫欣氏病,手術是治療的首選。目前的主流是微創手術,神經外科醫師會利用內視鏡,經由鼻腔穿過蝶竇,進行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手術後的緩解率可以超過八成。陳玟潔醫師說,剛開完刀一週內,患者體內的荷爾蒙尚未穩定,因此要特別留意是否有不足並適時補充。   假使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或者是開刀後又復發的庫欣氏病不適合再次手術,就會考慮使用藥,主要是抑制類固醇合成或是作用在腦下垂體的藥物。     此外,也可能使用放射治療,也就是俗稱的電療。陳玟潔醫師說,放射治療會影響整個腦下垂體,後續出現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的機會較高,必須定期追蹤。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陳玟潔醫師說,長期追蹤的結果顯示,如果能讓病情獲得妥善控制,患者的存活率和一般人相近。     貼心小提醒   庫欣氏症是因為過多皮質醇對全身造成影響,而導致月亮臉、水牛肩、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皮膚變薄、容易瘀青、月經不規則等,此外還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增加死亡風險。陳玟潔醫師提醒,若發現疑似庫欣氏症的表現,要盡快就醫,把握治療時機!   原文出處

致命的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說明

2023年04月26日
公開
7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爸剛剛在家突然說肚子很痛,然後就倒在地上。」家屬焦急地說明事發經過。70多歲的老先生虛弱地躺在急診推床上,顯得很不舒服。   「現在的血壓68/40mmHg!」護理師大聲回報數據。   「你父親有什麼疾病嗎?」醫師問。   「有高血壓,但是不願意吃藥。」家屬補充說明,「很常抽菸,一直都戒不掉。」   老先生的腹部劇痛、明顯鼓脹,血壓又很低,代表可能有大量內出血的狀況。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緊急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患者有顆腹主動脈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大量內出血。   經過討論後,家屬決定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陳紹緯醫師回憶,緊急放入主動脈支架後,患者的狀況漸漸穩定下來。因為幸運撿回一條命,患者的態度變得相當配合,願意定期回診,把血壓控制好,甚至還成功戒菸!   主動脈與心臟相連,是負責將血液送往全身的大動脈。陳紹緯醫師指出,主動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開始是往上的「升主動脈」,接著經過「主動脈弓」,然後是向下延伸的「降主動脈」,穿過橫膈膜到達腹腔後稱為「腹主動脈」。   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陳紹緯醫師說,主動脈剝離在亞洲人較常見,主動脈瘤西方人較常見。     談到「主動脈剝離」,要先了解主動脈的結構。陳紹緯醫師解釋,主動脈壁的結構可分為內層、中層、外層,當內層破損時,血液可能灌入主動脈壁內,將主動脈壁撕裂、撐開,形成「假腔」。假腔會對血流能夠通過的真腔造成壓迫,而影響通往各個器官的血流。   主動脈剝離發生時,患者會突然感到非常劇烈的胸痛,從前胸痛到後背。陳紹緯醫師說,根據剝離的位置可將主動脈剝離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範圍包括升主動脈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剝離範圍僅降主動脈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甲型主動脈剝離是威脅性命的急症,死亡率相當高,很多患者會在發作時猝死。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陳紹緯醫師說,我們的主動脈會長期承受血流衝擊,當主動脈壁退化,便可能漸漸膨大。主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形成主動脈瘤,像氣球般越脹越大的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家族病史等。     治療主動脈疾病,化解危機   處理主動脈疾病時,一般會根據病灶的位置來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   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或升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標準外科手術,切掉剝離或脹大的主動脈,然後換上一段人工血管。陳紹緯醫師說,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或腹主動脈瘤可考慮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若發生在降胸主動脈,可使用胸主動脈支架;若發生在腹主動脈,會使用Y型支架。   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來已發展成熟並普遍運用於主動脈疾病。陳紹緯醫師說,藉助先進影像系統的導引,可在主動脈內放置人工覆膜支架,讓血流走在主動脈支架內,隔絕病變的主動脈,如此一來便能避免主動脈破裂、剝離而造成致命併發症。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的作法是從患者的腹股溝穿刺,將導線延伸到病變的主動脈,然後利用導管傳送系統,將主動脈支架精準地置放於主動脈病灶處。陳紹緯教授說,相較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能大幅降低手術風險,因為術中失血量較少、傷口很小,讓患者術後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後,有可能發生滲漏或支架移位,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檢查。陳紹緯教授叮嚀,平時請保持良好的血壓控制,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疾病復發的危險。 由於每個人的年紀、解剖構造、手術風險都不相同,醫師會在審慎評估、詳細討論後,擬定較合適的治療策略。     貼心小提醒   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較容易出現在男性、年紀較大、高血壓、抽菸、有家族病史的族群。陳紹緯提醒,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往往是突然發生且相當致命,大家最好把菸戒掉,把血壓控制好,才能降低可能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到心臟血管外科就診,接受專業的評估,及早介入才能化解危機!   原文出處

腦下垂體出問題,常見原因與警訊,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4月21日
公開
6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心跳都很快、手會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嗎?」40歲的李先生問。   輕觸患者手腕的橈動脈,醫師發現患者的心跳速度高達每分鐘120次,因為還有手抖、體重減輕等症狀,的確要考慮甲狀腺功能亢進。萬芳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劉漢文醫師說,抽血檢查結果顯示,他的甲狀腺素濃度偏高,而甲狀腺刺激素TSH濃度在正常範圍內。這是不典型的結果,因為大多數甲狀腺功能亢進病患的甲狀腺素濃度偏高,而甲狀腺刺激素TSH濃度會偏低。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當甲狀腺素太多時,甲狀腺刺激素TSH就不再分泌。但這位病患的甲狀腺素濃度偏高,但甲狀腺刺激素濃度TSH卻在正常範圍內,可能是因為腦下垂體分泌太多甲狀腺刺激素TSH,進而導致甲狀腺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劉漢文醫師說,後續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的腦下垂體有顆2公分的腫瘤,於是便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在接受經蝶竇內視鏡腦下垂體手術後,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漸漸恢復正常。     腦下垂體位於顱底中央,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劉漢文醫師說,腦下垂體能夠分泌多種荷爾蒙,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包括生長、代謝、生殖、血壓等。由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荷爾蒙,包括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刺激素(TSH)、泌乳激素、黃體生成素(LH)、濾泡刺激素(FSH);腦下垂體後葉可分泌兩種荷爾蒙,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     腦下垂體疾病,症狀很多樣   腦下垂體疾病能夠以功能或結構來區分。劉漢文醫師說,當腦下垂體的功能異常時,會引發各種疾病:   1、 甲狀腺刺激素(TSH)過多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刺激素TSH過少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不足。 2、 生長激素(GH)過多在兒童會導致巨人症、在成人會導致肢端肥大症。 3、 濾泡刺激素(FSH)與黃體生成素(LH)分泌異常會導致月經失調、不孕等。 4、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過多會導致腎上腺功能亢進,產生庫欣氏病,症狀包括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肌肉萎縮、中樞型肥胖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過少會導致腎上腺功能不足。 5、 泌乳激素過多會造成乳房脹痛、乳汁分泌、月經失調、不孕等。 6、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異常可能導致低血壓或尿崩症等問題。 7、 催產素主要是在分娩時大量分泌,促進子宮收縮。     腦下垂體結構出現異常,通常是因為腦下垂體長出腫瘤,劉漢文醫師說,能夠分泌荷爾蒙的腦下垂體腫瘤,稱為功能性腫瘤;不能分泌荷爾蒙的腦下垂體腫瘤,稱為非功能性腫瘤。   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是指腺瘤本身沒有異常功能,但腦下垂體腫瘤可能壓迫正常的腦下垂體細胞或上方的下視丘,影響原本應該分泌的荷爾蒙。   因為腦下垂體位在大腦的正中間,旁邊有視神經通過,所以逐漸變大的腦下垂體腫瘤有可能壓迫到視神經與腦組織,而造成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甚至雙顳側半盲。如果腫瘤壓迫到下視丘,就可能造成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全部偏低的狀況。   腦下垂體腫瘤亦可能出現腫瘤出血、腫瘤梗塞,而需要緊急接受治療。     內分泌失調,警訊愛注意!   腦下垂體出現功能異常或長出腫瘤的機會不算高,不需要定期篩檢,通常是在出現相關症狀時才會進行相應的檢查。   如果出現月經失調、乳汁分泌等症狀,需要檢查泌乳激素。   如果發現鞋子越買越大、戒指戴不下、鼻子變大等狀況,需要檢查生長激素。如果出現庫欣氏症,如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等症狀,需要檢查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如果出現手抖、心悸、容易流汗、體重減輕等症狀,則需要檢查甲狀腺素、甲狀腺刺激素TSH。   如果出現容易疲倦、怕冷、沒胃口等症狀,則需要檢查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腎上腺功能低下。     檢查方式會根據症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劉漢文醫師說,除了抽血檢查外,有時候還需要進行內分泌功能性檢查,例如喝糖水測試生長激素濃度變化、檢查一整天尿液中的腎上腺分泌皮質激素的量,或讓患者口服類固醇,觀察腎上腺對外來類固醇的反應情況。   臨床上會一步一步地檢查,確定功能是否正常,再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腫瘤。劉漢文醫師說,另一種情況是在健檢或其他檢查中發現腦下垂體長有腫瘤,此時需要針對腦下垂體的功能進行檢查,確認腦下垂體腫瘤是否影響內分泌功能。     貼心小提醒   腦下垂體與全身內分泌有關,包括生長、代謝、生殖、血壓等多項生理功能都受到腦下垂體的調控,因此當腦下垂體出狀況的時候,影響範圍廣泛,症狀表現會相當複雜。劉漢文醫師說,若懷疑有內分泌失調的狀況,建議至內分泌科就診,抽絲剝繭找出正確的病因!   原文出處

鞋子越買越大、容易咬舌頭、聲音變低沉,肢端肥大症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4月21日
公開
15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60歲的女性病患,原本是因為甲狀腺長了很多結節而來做檢查。做完甲狀腺超音波後,我發覺她的手腳比較大、額頭比較寬、嘴唇比較厚,於是便建議她抽血檢測生長激素和生長因子。」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鄭畬方醫師回憶,「檢查結果顯示,她確實患有肢端肥大症。除了造成肢體末端肥大之外,也導致各個器官肥大,而讓甲狀腺長出許多結節。因為能在較早期診斷,後續也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腦下垂體長腫瘤造成的疾病,因為腫瘤分泌過多生長激素,進而刺激骨頭生長。鄭畬方醫師解釋,在兒童時期,生長激素會讓骨頭變長;在成人時期,骨頭生長板已經癒合,無法再往長的方向發展,因此生長激素只能促進骨頭變得更厚、更粗,進而引起肢端肥大的現象。     肢端肥大症的常見症狀是手、腳變大,但是因為生長激素刺激會造成全身性影響,所以患者的嘴唇也會變厚、下巴會變長、鼻子會變大、聲音也會因聲帶的關係變得比較低沉。鄭畬方醫師說,如果腦下垂體腫瘤較大,甚至於侵犯到正常腦下垂體窩外側時還可能出現頭痛、複視、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症狀。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肢端肥大症可能伴隨多種共病,鄭畬方醫師說,因為生長激素是一種升糖類型的荷爾蒙,分泌過多時,會導致血糖升高,而造成糖尿病。另外,由於肢端肥大症會使身體很多器官增生肥大,心臟變大顆容易引發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喉部的肌肉和軟組織增厚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也可能增大、長出結節。   肢端肥大症較常發生在30歲以上的患者,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台灣,每年約新增60個肢端肥大症的病患。肢端肥大症多屬於偶發性,跟遺傳的相關性較小。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不易察覺,從發病到確診的時間預估都要7至10年以上。     「曾經遇過一位30多歲的患者,因為全身無力被送到急診室,才發現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而且還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肥大等問題。」鄭畬方醫師說,「因為外觀很典型,便抽血檢測生長激素和生長因子。當時測到的數值都是破紀錄的高,而且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一顆超過2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代表患者已發病很長的時間,所以才會出現各種嚴重的併發症。」     懷疑肢端肥大症,該做哪些檢查?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患有肢端肥大症,可以先使用肢端肥大症的自我診斷表,看看自己是否有符合的症狀。例如鞋子越買越大、戒指戴不下、下巴變長、鼻翼變大、容易咬到舌頭、聲音變低沉等。此外,血壓、血糖也可能異常升高。   到內分泌科就診後,一般會抽血檢查生長激素和生長因子,並做口服葡萄糖抑制生長素分泌試驗.鄭畬方醫師說,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製造,它會刺激肝臟製造生長因子,而生長因子導致器官產生變化,變得更大、更粗、更厚。   肢端肥大症患者經診斷後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評估腦下垂體的狀況。鄭畬方醫師說,腦下垂體位在顱底,大小約1公分。核磁共振檢查能夠評估腦下垂體是否變大、是否長出腫瘤或是壓迫到視神經交叉等。     肢端肥大症,該如何治療?   肢端肥大症的治療方式,標準治療是動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鄭畬方醫師說,現在大多是進行經蝶竇垂體腫瘤切除術,利用內視鏡從鼻腔進入,穿過蝶竇,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術後的患者都需要定期追蹤、抽血檢查,再評估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治療。     少部分患者腦下垂體腫瘤太大或已經侵犯到旁邊的血管、神經,不適合第一時間開刀或無法徹底切除,後續便需要使用藥物治療。鄭畬方醫師說,藥物治療以體抑素為主,通常是每個月注射一次,若成效不彰,可以考慮輔以其他二線藥物或是放射線治療。   接受藥物治療後,患者的血壓、血糖可能會改善,外觀的變化有可能改善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復。     貼心小提醒   肢端肥大症初期症狀不明顯,而容易被忽略,往往要經過多年才被診斷。鄭畬方醫師叮嚀,大家要留意一些警訊,例如鞋子越買越大、戒指戴不下、容易咬到舌頭、聲音變低沉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預防相關共病!   原文出處

內分泌失調,症狀很多樣!掌管全身內分泌的腦下垂體,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4月20日
公開
14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公司體檢發現我的血壓、血糖都偏高。」28歲的陳小姐拿著報告進到診間。   由於患者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家族史,於是醫師便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怡瑄醫師回憶起病患回診時,提到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於是便替她抽血檢測,結果發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特別高。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的腦下垂體有腫瘤,於是後續便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   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由鼻腔進行顯微鏡經蝶竇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手術。術後,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都逐漸回復正常。林怡瑄醫師說,即使患者外觀沒有明顯庫欣氏病的樣貌,但是若出現高血糖、高血壓、無力等症狀,也要提高警覺並讓專業醫師評估,才能及早發現病因,及早接受治療。   腦下垂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於顱底骨正中央的蝶鞍部,在後方視神經交叉的附近。腦下垂體的前葉可以分泌生長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狀腺素(TSH)、濾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這些激素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長激素可以刺激肝臟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進而影響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肝臟新陳代謝、骨骼、牙齒、神經的生長,調節免疫反應,以及心臟血管內皮增生等作用相關。   泌乳素與女性在懷孕哺乳期時的乳汁分泌有關;促甲狀腺素主要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調節全身新陳代謝;促腎上腺皮質素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全身的代謝與脂肪分布等有影響;濾泡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則會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控制精子與卵子的成熟。     腦下垂體後葉主要負責釋放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ytocin)。林怡瑄醫師說,抗利尿激素可以調節身體的血壓、以及身體內電解質平衡和水分調節;催產素則在生產過程中會大量釋放,刺激子宮收縮,幫助順利分娩。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外,它們也對腦部的內分泌和情緒調節產生影響。這些激素在男女體內都有,只是比例不同。     哪些原因會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   除了先天發育異常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林怡瑄醫師說,腦部外傷、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手術、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     而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發炎反應也是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另外,大量失血造成血壓過低,讓腦下垂體血流供應不足,也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喪失。腦部腫瘤也是造成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無論是腦下垂體自身的腫瘤還是周邊腫瘤的壓迫,都可能影響它的功能。     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   腦下垂體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可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林怡瑄醫師說,功能性的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而造成相對應的症狀。泌乳激素瘤會導致異常乳房發育及乳汁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瘤在小孩會導致巨人症,在成人則會出現肢端肥大症,導致手腳變大、額頭變寬、嘴唇變厚等等症狀;促腎上腺皮質素過多會導致庫欣氏症,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糖、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容易出現瘀斑及骨質疏鬆等;促甲狀腺激素過多會一直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造成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心悸、緊張、焦慮、體重減輕等。     當腦下垂體遭到壓迫時,可能出現分泌不足的狀況,使功能受到影響。林怡瑄醫師說,也有些腦下垂體腫瘤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是在接受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但是隨著腦下垂體腫瘤漸漸長大,便可能出現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所以必須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時治療上便需要手術移除腫瘤。     貼心小提醒   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荷爾蒙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林怡瑄醫師說,當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時,全身都會受到影響而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大家若有發現相關問題,可以至內分泌科就診,和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找出病因並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

急性高血糖暈眩誤當感冒,掛急診才知血糖飆破800MG/DL!

2023年04月19日
公開
145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當時是感到特別疲累,原先以為是感冒,但經過兩週後,在課堂上突然暈眩,送到急診才發現有糖尿病,血糖飆破800mg/dL,而且因為急性高血糖併發酮酸中毒!」62歲模範糖友曾女士擔任電腦老師,大約在20年前診斷為糖尿病。   由於沒有糖尿病家族史,剛確診時並不了解糖尿病,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才曉得原來疲憊、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都是糖尿病的症狀,卻都被忽略。曾女士說,尤其知道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會傷及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之後更是懊惱,如果對糖尿病有更多認識,就不會演變到出現急性高血糖的後果。   「我不會抗拒用藥,遇到問題時都會主動找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曾女士說,「我常勸身邊的糖友要規律治療,因為他們都有迷思,誤以為藥物會傷腎、傷肝,怕吃了藥之後要洗腎,卻迷信用民間偏方或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來治療糖尿病。所以,我會分享自己的經歷,並告訴他們如果對於治療有疑問,詢問醫師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包括飲食、運動都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做調整。」     為了讓自己糖尿病能控制得更好,也會跟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曾女士說,曾經覺得每天檢測血糖很麻煩,但在深入了解糖尿病後,我曉得如果沒有規律用藥、檢測血糖,後續出現心血管疾病、眼睛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才是後悔莫及啊!所以要把這些該做的事情融入生活,對自己負責!   按時服藥對糖友非常重要,但在臨床上可能有兩成糖友對治療的順從性不太好。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及內分泌科主任吳篤安醫師表示,糖友可能從廣播、左鄰右舍聽到一些錯誤的資訊,像是藥量會越吃越多、吃藥會導致洗腎等迷思而延誤或中斷治療。   面對糖尿病沒有捷徑,糖尿病的正規治療需要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互相搭配才能發揮效果。吳篤安醫師說,認真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有助於減少用藥數量,或是延後加上其他藥物的時間。     糖友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才能了解血糖狀況與治療成效,並適時調整藥物。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代謝能力會改變、胰臟功能會逐漸退化,所以需要依照每個人的生活型態、身體狀況調整藥物。此外,糖尿病可能導致大血管病變與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腦中風、冠狀動脈狹窄、周邊動脈阻塞等,小血管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在定期回診時,醫師都會安排相關檢查,以提早發現問題。   「有些病人聽信謠言就不吃藥,也沒有回診追蹤。經過一段時間再度出現時,往往已出現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吳篤安醫師說,血糖超標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各個器官會受到傷害,控制血糖的目的在於避免各種慢性併發症。我們都會一再提醒糖友,造成失明、洗腎的原因是血糖超標,而非血糖藥或胰島素。   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就是希望提供給糖友獲得正確資訊的管道。「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資訊接由學會把關,且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澄清錯誤觀念。     糖友常問「醫師,我的降血糖藥會不會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吳篤安醫師說,若是糖友能在一開始就透過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反而有助於延後加藥的時間。為了提升治療遵從性,醫師會盡量簡化藥物,讓糖友較容易服用。糖友可以就自身在意的肝腎功能或低血糖問題和醫師討論,根據工作、生活型態調整藥物,規劃合適的治療組合,千萬不能任意停藥。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臟功能退化,而無法有效調控血糖,過高的血糖會漸漸對各個器官造成傷害。吳篤安醫師提醒,肥胖的糖友一定要把體重減下來,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飲食管理是控糖的基本功,除了正餐之外,也要注意飲料、零食、點心、消夜,飲食的組成與分量都必須仔細拿捏。   運動能夠改善身體代謝、增加心肺功能、消耗多餘熱量,有助增進身體健康。糖友可以找家人、朋友一起運動,彼此鼓勵,共同養成好習慣。藥物的部分要和醫師商量,吳篤安醫師說,採取自己能夠接受且方便執行的治療組合,才能控糖達標!   原文出處

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使用標靶藥物,提升黑色素瘤治療成效,皮膚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4月12日
公開
7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70多歲的老太太因為腳底的黑斑到皮膚科就診,原本看起來像瘀青,但是卻越來越大片,相當不尋常。切片檢查結果確認,這不是尋常黑斑,而是皮膚癌,更是惡性度很高的黑色素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鄭詩宗醫師表示,因為已經出現轉移,屬於較晚期的黑色素瘤,除了接受手術治療,還需要全身性治療。   基因檢測發現患者的黑色素瘤具有基因突變,可以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鄭詩宗醫師說,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患者也持續接受治療,至今已超過5年。   黑色素瘤源自黑色素細胞,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鄭詩宗醫師說,「幾年前,台灣有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做統計,當時第4期的5年存活率是0,惡性度很高!」     全身各處的皮膚都可能產生黑色素瘤,患者皮膚上可能出現黑色病灶、較怪異的痣、或指甲有出現黑線等。根據腫瘤型態,黑色素瘤具有不同類型,包括結節型、肢端痣型、表淺擴散型等。鄭詩宗醫師指出,亞洲人的黑色素瘤常長在腳底、手掌、指甲下方,早期黑色素瘤有時候看起來像瘀血,但是瘀血通常會在1、2週內消散,黑色素瘤卻會逐漸擴大。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皮膚有異常,務必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   較早期的黑色素瘤可以利用手術治療,鄭詩宗醫師說,若黑色素瘤已轉移至淋巴結或肝臟、肺臟、腦部等遠端器官,便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例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傳統化學治療對黑色素瘤的效果較差,且副作用較強。   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作用機轉較精準,若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能發揮較好的治療成效,且副作用較少,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鄭詩宗醫師說,研究發現有多種基因突變與黑色素瘤相關,較常見的有B-RAF、N-RAS、KIT等。   在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後,黑色素瘤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鄭詩宗醫師表示,在二線治療也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能精準抑制癌細胞提升治療成效,達到較高的反應率和較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若符合條件,健保已有給付標靶治療的藥物。     標靶治療雖然不一定會讓腫瘤完全消失,但是能夠避免腫瘤持續惡化。鄭詩宗醫師說,「第三期黑色素瘤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建議要接受輔助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減少進展至第四期的機率。」     貼心小提醒   黑色素瘤是死亡率很高的皮膚癌,其預後與期別有很大的關係,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大家要留意身上的痣、黑斑、胎記,並定期觀察外觀變化。     觀察的時候,請利用A-B-C-D-E口訣,「A」形狀是否對稱(Asymmetry),「B」邊緣是否規則(Border),「C」顏色是否均勻(Color),「D」軸徑是否超過0.6公分(Diameter),「E」外觀是否持續變化(Evolving)。 若對皮膚病灶有任何疑問或發現皮膚上有難癒合的潰瘍、指甲出現黑線,務必及早就醫,讓醫師進一步評估喔!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304100141   原文出處

手機越看越模糊!白內障手術同時解決散光、老花眼,提升視覺品質,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4月10日
公開
10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56歲的王先生有老花眼,沒辦法看近物,越來越難操作手機,散光又很厲害,長期都要戴著眼鏡。由於白內障持續惡化,視力越來越模糊,已對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於是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是利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移除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然後放入新的人工水晶體。花蓮慈濟醫院眼科主任李原傑醫師表示,由於對視力的需求較高,因此患者使用焦段型人工水晶體,也同時處理老花眼、散光。術後,患者的視力恢復得不錯,而且過去因為經常戴眼鏡而造成的頭痛也改善了許多。   一般而言,到40歲開始會有老花眼,不過其實在35歲左右,有人就會開始出現有輕微的老花症狀。李原傑醫師說,例如在追蚊子的時候,追一追就忽然找不到了,這是因為眼睛對焦的速度變慢,而無法精準追蹤蚊子飛行的路徑。後來,不只調節變慢,而且能夠調節的程度也變小,老花眼的症狀就越來越明顯。關於老花眼的成因有很多學說,其中自然水晶體硬化是很重要的原因。   老花眼讓人無法看清中、近距離,會對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例如手機得越拿越遠。李原傑醫師說,等老花嚴重到一定程度便必須隨時準備一副眼鏡看近物,雖然有多焦鏡片可以用,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多焦點鏡片。     另一個會隨著年紀出現的問題是白內障,李原傑醫師說,50歲以上民眾大概50%有白內障,60歲以上民眾大概60%有白內障,白內障會逐漸惡化,當白內障已嚴重到影響工作、日常生活,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白內障的症狀與白內障的型態有關,最重要的症狀是模糊,李原傑醫師解釋,有些人會特別畏光,只要遇到車燈就整個眼花、看不清楚,而影響行車安全。   由於老花眼、白內障都和年紀大有關,李原傑醫師說,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兩者都有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白內障手術,一併解決散光、老花眼   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型態不同,對於視力的需求也不同,李原傑醫師說,如果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視力,便可考慮接受白內障手術。白內障手術是把混濁的水晶體移除,然後放入一個新的人工水晶體,讓光線可以順利通過。   人工水晶體有很多種,如果放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就只有在特定焦點能夠有清晰視力,其他時候需要戴眼鏡輔助。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持續進步,李原傑醫師說,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讓病人可以在特定距離看遠、看近;全焦段人工水晶體,透過光學科技,可提供遠中近連續視力,提升便利性,在處理白內障的同時,也可解決老花眼的困擾。     散光、近視都是極為常見的屈光異常,同樣會導致視力模糊,李原傑醫師說,矯正散光對視覺的清晰度非常重要,目前已有人工水晶體可以同時矯正散光、近視,讓患者在術後擁有較佳的視力,不需要戴眼鏡輔助。   現代人的生活很難完全脫離手機,中、近距離的視力非常重要,焦段型人工水晶體相當受歡迎,需求也越來越高。李原傑醫師說,值得留意的是,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可能有夜間眩光的狀況,有些患者在白天開車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夜間開車就比較容易受到干擾。   現在人工水晶體的種類相當多,功能各不相同,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根據自己的用眼需求,使用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在材質方面,可選擇經過長期驗證的材質,減少變質的機會。透過晶體設計,可降低二次白內障的發生。低折射、低色散的材質,能夠提升視覺對比度,非球面人工水晶體有助於提升夜視安全性。保留藍光的材質,有助於提升夜間視力並維持生理時鐘節律。     貼心小提醒   隨著年紀增長,會漸漸出現老花眼、白內障,而影響視力,造成許多不便。當白內障嚴重到一定程度,對工作與生活造成干擾時,便得考慮接手白內障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李原傑醫師說,為了達到較佳的視力,現在已可利用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老花眼、近視、散光,並可藉由多焦點或焦段型人工水晶體,提升便利性。   術前請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根據需求挑選適合的人工水晶體,達到滿意的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警訊與治療專科醫師解說

2023年04月06日
公開
10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林建嶔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林建嶔醫師:大家好,我是林建嶔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林建嶔醫師: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就是一般俗稱的排斥,一般來說因為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所以這個移植物指的是,移植進去後長出來的造血幹細胞,抗宿主是長出來的造血幹細胞,它的一些免疫細胞的反應,對身體的組織造成一些影響,甚至有一些傷害。   劉育志醫師:移植前已經做了配對,為什麼還是會發生排斥?   林建嶔醫師:因為移植是把另外一個個體的造血幹細胞,輸入到病人的身體裡面,配對我們是盡量減少,彼此之間不相容、排斥的特性,但是因為是另外一個個體,輸進來的細胞,所以不同的細胞之間,還是會產生一些排斥的現象。   劉育志醫師: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代表移植成功嗎?   林建嶔醫師:一般來說,如果有發生排斥,我們會覺得捐贈者的免疫細胞,有在發揮作用,因為免疫作用其實也是抗癌其中一個環節,所以如果有排斥在,我們會覺得之後疾病復發的機會會減少,但是它跟有沒有成功,或者之後是不是就一定不會復發,並不是完全對等的。   劉育志醫師:請問GvHD可以預防嗎?   林建嶔醫師:GvHD也就是排斥,一般在移植前,我們會藉由一些藥物,可以減少移植之後產生排斥的機會,但是這沒有辦法100%確保,給了這些藥物之後,排斥就不會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依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   劉育志醫師:常見的急性排斥有哪些症狀?   林建嶔醫師:一般在回輸幹細胞之後,產生的排斥現象按照時間,通常100天之內的偏急性排斥,100天以後產生的偏慢性排斥,在急性排斥的部分,一般最常見是有3個器官產生的問題,包括皮膚、肝臟跟腸胃道,皮膚來說比較常出現一些紅疹,以肝臟來說,其實症狀通常不明顯,主要是抽血會發現有些肝指數上升的情形,至於腸胃道的部份,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拉肚子,或者胃部覺得吃東西不舒服。   劉育志醫師:發生什麼樣的急性症狀,需要特別注意?   林建嶔醫師:一般在移植後,會固定每個禮拜回診,在回診的時候,醫師也會由身上,或者檢測數值看到一些排斥的情況,來決定需不需要做一些藥物調整,在回診到診間讓醫師看到的中間,如果有上述提到排斥的情況比較明顯,包括例如像身上的紅疹,變得非常厲害,進展很快,或者是腸胃道的部分,蠻常見是有拉肚子突然拉得很厲害,例如像一天拉了5、6次,甚至有些人到10幾次以上,這時候就要提前跟醫院聯絡,提早回來就診。   劉育志醫師:請問慢性排斥的症狀有哪些?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一般發生的時間,通常在100天之後,一般是以皮膚跟黏膜為主,常見的包括有些人會有眼睛乾、嘴巴乾,另外,皮膚會變得比較粗糙、比較乾的症狀,其他常見還包括肌肉或者關節,會覺得有比較僵硬、不靈活的現象,慢性排斥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肺部排斥,這個部分在初期的時候,症狀並不明顯,可能是運動的時候,或者是活動量比較大的時候,覺得呼吸比較費力,但是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厲害,最後可能會出現呼吸不順,包括血氧濃度會下降,這樣的情況。   劉育志醫師:請問有哪些方法或檢查,可以幫助病友及早發現慢性排斥?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的部分除了固定回診,醫師在看診的時候,做的一些理學檢查之外,另外,因為它跟眼睛的乾眼症,會有一些關係,所以可以到眼科專科醫師,去做眼科的檢查,看角膜的情況,或者看淚液分泌的狀況,如果是肺部排斥的部分,可以安排肺功能的檢查,去看肺部的呼吸狀態。   劉育志醫師:目前有什麼樣的治療選項?   林建嶔醫師:不管急性或是慢性的排斥,第一線的治療藥物都是用類固醇,除了類固醇之外,另外會加上一些傳統的抗排斥藥,也就是免疫抑制劑,除了這些以外,目前也有一些新出來的標靶藥物,可以加強對排斥的控制。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的部分,因為它的症狀出現,常常會比較不明顯,有時候它可能出現在皮膚黏膜,有時候是在一些比較隱私的部位,有時候患者也不好意思跟醫師說,或者是不太確定這樣到底算不算是排斥,需要注意的情況,其實病患在自我觀察,自我照護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一些覺得不太對勁,或任何不太放心的地方,在回診的時候,都很歡迎隨時跟醫師提出來討論,讓醫師幫忙一起做觀察跟照護。   劉育志醫師:感謝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林建嶔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模範糖友輕鬆控糖三大關鍵,糖化血色素一年內從10%降到5%

2023年04月06日
公開
138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在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不過產後血糖回穩,也就沒多注意。」50歲的張女士說,「因為平時跟小孩去騎腳踏車,常常會感到頭暈不舒服,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糖尿病造成,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0.6%!」   「還好遇見了陳醫師,指導我怎麼用藥、飲食、運動,才發現原來現在糖尿病治療相當便利,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控糖也能很簡單。」張女士說,「我也聽從陳醫師的指示,每天規律運動30-60分鐘,但會避免空腹運動,也隨身準備黑巧克力,必要時可以補充能量。經過半年的治療,糖化血色素(HbA1c)順利降至5.5%,運動時也不再頭暈!」     「身邊也有很多糖友會說,都已經到這個年紀,還要飲食控制,活著有什麼意義?」張女士說,「我都會告訴他們,糖尿病其實什麼都可以吃,關鍵是”適量”的吃,配合用藥、運動,控糖都可以有不錯的成績。如果對於糖尿病有任何問題,除了可以請教醫師,也推薦大家加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裡面的資訊簡單清楚,提出問題可以收到及時回覆,不要隨便相信網路上的介紹,而亂買偏方吃。」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幫助提升代謝力   運動的目的是要提升身體代謝的能力,對糖友而言相當重要。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指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代謝能力會逐漸下降,因此吃進去的東西,容易堆積在體內,當胰臟功能較差的時候,血糖便會升高,進而造成全身大、小血管的傷害,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藉由規律運動,能夠讓身體保持在代謝較佳的狀況,使餐後血糖的波動不會太大。   陳宏麟醫師說,糖友在運動前要注意血糖,避免過低或過高的狀況,若有疑慮可以先測量血糖。在血糖不穩定的狀況下,就不建議進行很費力的高強度運動,如快跑、快速騎車、舉重等,可以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游泳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也不會對心血管造成太大的負擔。     運動量的規律性很重要,盡量不要有時候做2小時,有時候只做5分鐘,陳宏麟醫師說,運動量波動太大,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一般會建議每天運動時間達到30分鐘以上,一週累計運動時間至少達到150分鐘。     運動搭配飲食和藥物,才能穩定血糖   規律運動對控糖有幫助,但是沒有辦法單靠運動就讓血糖穩定。陳宏麟醫師說,由於糖友的胰臟功能較差,雖然運動提高了新陳代謝,但是在進食之後,血糖可能就升得很高,所以必須做好飲食控制,並按時服藥才能穩定血糖。   在控制糖尿病時,飲食、運動、藥物必須互相搭配。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持續發展,除了避免低血糖,也可以選擇不易造成肝腎負擔的種類。陳宏麟醫師說,「我們都持續告訴糖友,必須要有固定的運動,再搭配比較不會造成低血糖,而且有額外保護的藥物,一起達到控糖的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運動,身體的新陳代謝改變之後,醫師會協助調整搭配的藥物,陳宏麟醫師說,根據糖友生活習慣進行調整,能夠避免高血糖、預防低血糖,盡量「消峰去谷」穩定血糖,希望讓將血糖維持在70 mg/dL至180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HbA1c)可以落在7%左右。     「雖然大多數糖友都曉得運動的重要性,但也常會遇到糖友反應,每天上班、工作已經很疲累,要如何運動?」陳宏麟醫師說,「我們都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吃完飯就去散步或快走,利用計步器紀錄運動量,對於身體也會有好處。」   糖尿病衛教學會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內容皆經過專業人士審核,裡面也有需多運動的建議與注意事項,糖友如果遇到問題都可以向糖尿病智慧好幫手提問,獲得正確的資訊。     貼心小提醒   規律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不過還是要搭配飲食控制與按時服藥,才能避免高血糖、預防低血糖,達到「消峰去谷」的穩定控糖成果。用藥的選擇亦相當重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藥物、在對的患者身上,能夠發揮較好的成效。   糖尿病的藥物持續進步,也有較不會造成低血糖與肝腎負擔的藥物,糖友可以主動和醫師討論,依照醫師的指示進行,享受運動,自在控糖!   原文出處  

心房顫動容易中風,專科醫師治療解析

2023年03月30日
公開
46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黃姍惠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黃姍惠醫師:大家好,我是黃姍惠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心房顫動?   黃姍惠醫師:心房顫動是心臟的心房,從肺靜脈出口處有不正常的放電,而導致心跳過快、不平整,也是目前最常見的心律不整。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可分成哪些類型?   黃姍惠醫師:按照它發作的時間長短跟頻率,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陣發性心房顫動,它發作的期間不會超過七天,有時候一天裡面只有幾分鐘,幾小時或甚至沒有,第二種就是持續性,它持續的時間可以超過七天,但是不會超過一年,它很容易被藥物控制,而回復到正常心律,第三種是永久性,這種是發作的時間持續超過一年以上,而且無法以藥物或者是整流的方式,來恢復正常心律。   劉育志醫師:心房顫動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黃姍惠醫師:最常見的症狀因為心跳過快,而導致病患會有心悸,心跳亂跳的感覺,由於心跳過快,病患有時候也會感到胸悶、喘,或者因為心跳過快而導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心跳快的時候,有時候心臟輸出量不足,也會導致頭暈、暈眩,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份的病患,其實是沒有症狀,它的無症狀比例其實高達25%,這些病患常常是在發生了併發症,例如中風,甚至心臟衰竭以後,才被醫師診斷為心房顫動。因此只要年紀超過65歲以上,其實都應該要注意自己的狀況來做篩檢。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對身體有何危害?   黃姍惠醫師:心房顫動因為在發作的時候,心臟的心房是不會收縮的,所以在心臟有一個結構叫做左心耳,耳朵的耳,在這個結構,它會導致血栓形成,這個血栓打出去心臟外面,就會導致中風,甚至心肌梗塞或周邊血管阻塞,有些病患因為心房顫動的時間已經過久,而導致心臟越來越大,這些情況他的瓣膜功能會逐漸退化,而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病患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沒有心房顫動的5倍以上,心臟衰竭是一般民眾的3倍以上,它的整體死亡風險,是一般民眾的兩倍以上。   劉育志醫師:請問哪些族群是罹患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   黃姍惠醫師:年長的患者,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本身都應該要去注意,有沒有可能會有心房顫動的一些症狀,心房顫動也很容易跟慢性疾病共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阻塞的病史,還有一群容易被忽略的病患,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患,這些也都是心房顫動的好發族群。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在台灣的盛行率?   黃姍惠醫師:目前盛行率是1.5%,這是整體的,超過65歲以上的患者,大概每100個裡面就有4個,如果是80歲以上的長者,每10個就有一位,隨著社會的高齡化,這個病會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需要做哪些檢查?   黃姍惠醫師:通常我們透過心電圖的檢查,就可以診斷出心房顫動,但因為心房顫動可能是陣發性,所以有時候病患做了一張心電圖,不一定能夠抓的到,這時候可能就需要連續式24小時心電圖來輔助,甚至需要到長天式7天、14天的檢查,才有辦法抓的到。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要如何治療?   黃姍惠醫師:心臟科醫師會依據病患的風險,來幫病患決定是否需要抗凝血劑,如果是高風險中風的患者,就會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血劑,病患如果是陣發性,或只有處在持續性心房顫動,它很有機會做心律的控制,一般會給予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果抗心律不整藥物,一種藥物無效,醫師就會建議電氣燒灼治療,或者是冷凍治療。   劉育志醫師:心房顫動的治療中,冷凍導管消融術以及傳統電氣燒灼術有何差異?   黃姍惠醫師:這兩種都是要把肺靜脈給封堵住,讓亂跳的訊號傳遞不出來。傳統的心導管電氣燒灼手術,它是一點一點地把肺靜脈圈起來,新型的冷凍治療是一個球,將整個肺靜脈塞住,所以它可以一次達到整個封堵的效果,這兩個都可以藉由3D立體定位的輔助,來達到它們的精準度,但是冷凍消融術的手術時間,可以大幅的縮短,一般傳統的手術需要4小時,冷凍消融手術可以縮短到兩小時,傳統的燒灼手術是經由熱燒灼,它的溫度到達攝氏40度,冷凍治療的溫度到達攝氏負55度,所以冷凍的效果、安全性,比較不會有心包膜填塞、破裂的風險,就安全性大幅提升。   黃姍惠醫師:曾經有一位病患是70歲的男性,他在幾年前因為病竇症候群,就放了節律器,因為節律器本身也是一個監測器,所以在每次門診追蹤,我們就發現他的心房顫動,發作頻率越來越高,甚至達到一天有27%之高,於是我就建議他可以來做冷凍治療,隔天查房的時候,病患就立刻跟我表示他的症狀都消失了,包括心悸跟喘,這些症狀都沒有了,所以病患非常地滿意,在經過半年的節律器門診追蹤,他的復發率也是0,所以患者很開心,可以解決他長期以來的困擾。   黃姍惠醫師:心房顫動是目前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它會導致中風以及心臟衰竭,還有整體死亡風險上升,所以及早診斷及治療,可以大幅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至於要選擇什麼樣的藥物治療,需不需要長期使用抗凝血劑?以及要使用哪一種燒灼手術?都應該要與你的門診主治醫師討論,才能得到一個較好的治療成效。   劉育志醫師:感謝黃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黃姍惠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及早治療多囊腎,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3月30日
公開
12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想檢查腎功能。」王先生說。   「有不舒服嗎?」醫師問。   「因為我們家族有幾位成員罹患腎臟病,蠻年輕就開始洗腎,聽說是多囊腎。」   「噢,的確要注意這個問題喔。」   多囊腎是最常見的腎臟遺傳疾病,可分為體顯性以及體隱性遺傳,其中以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為多數,體顯性遺傳的意思是若父母其中之一為患者,則子女會有50%機會會發病。體顯性遺傳最為熟知的基因缺陷以PKD1及PKD2為主,85%的多囊腎患者以PKD1基因缺陷為主。多囊腎會使腎臟慢慢出現囊腫,囊腫裡面會充滿組織液,為了方便理解,解釋的時候會把囊腫稱為「水泡」。張立建醫師表示,隨著時間水泡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並佔據腎臟的體積,取代正常的腎臟組織,使腎功能漸漸變差。   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有非常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張立建醫師說明PKD1基因缺陷的患者大概在40至50歲的時候就會進入慢性腎臟病,平均約在54歲時開始洗腎。因此要提早發現、好好控制,才能延緩洗腎的時間。   張立建醫師解釋,多囊腎的症狀表現可以分成腎臟內的症狀和腎臟外的症狀,腎臟內的症狀主要是腎臟的水泡會越長越大,可能會壓迫腹內器官,故隨之而來會有腹痛、腹脹、腰痛及背痛等症狀。若對集尿系統造成壓迫,更可能出現泌尿道感染,除了泌尿道感染,水泡太大更可能有破裂、出血,而導致血尿之情形。   腎臟外的症狀是因為多囊腎患者的其他器官也可能產生水泡,例如肝臟出現很多水泡,而影響肝臟功能。張立建醫師說,還可能會有腦動脈瘤,或在心臟出現心律不整、瓣膜疾病。而高血壓是多囊腎病人造成腎臟惡化、發生心血管事件與死亡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高血壓常於腎功能衰退前便已發生,而腎功能衰退亦會加重高血壓的狀況。     「診斷出多囊腎時,部分患者會認為只是水泡而已,就沒放在心上。」張立建醫師說,「我們都會苦口婆心地勸說,讓他們理解多囊腎會造成許多問題,不只是進展到需要洗腎的地步,還有其他腎臟外的症狀,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     及早治療幫助保存腎功能    過去沒有治療多囊腎的藥物,大概只能請患者多喝水,減少鹽分攝取量、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並定期追蹤腎功能。張立建醫師表示,但是只靠飲食調整的成效有限,患者幾乎都會在 40、50 歲就開始洗腎。   目前已經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可用,能夠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張立建醫師解釋,研究發現,腎臟會形成囊泡主要與細胞的水通道表現有關,使用抑制水通道的藥物,就會使腎臟囊泡不再持續變大,也會減少囊泡的生成,避免壓迫正常腎臟組織,所以有機會讓多囊腎病程延緩,盡量保存功能。     及早使用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能幫患者保存更多腎臟功能。研究顯示如果從慢性腎臟病第2 期開始治療,約可將洗腎時間延緩 7 年;如果從慢性腎臟病第 3 期開始治療,約可將洗腎時間延緩 4 年。越早使用藥物則延長洗腎效果越好。   使用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後,會減少水分從腎臟重新吸收的作用,尿量會增加,而必須補充水分,張立建醫師說,另外也要注意電解質、肝功能及尿酸,所以會請病人每個月回診追蹤。   由於多囊腎常伴隨多種併發症,患者會需要各專科的協助。張立建醫師表示,為了提供更完善的照顧,並提升大家對於多囊腎的認識,國軍台中總醫院腎臟內科有成立多囊腎特別門診,整合腎臟科、心臟科、泌尿科、腸胃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並與國衛院黃道揚醫師醫師合作進行基因檢測,幫助患者及早確定診斷,並接受合適的治療,在門診亦可提供病患遺傳及優生諮詢。     多囊腎日常保養這樣做   張立建醫師呼籲,多囊腎患者容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因此得注意血壓的控制,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在飲食習關上,建議減少鹽分的攝取並適當的增加水分攝取。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按照腎臟功能調整,當腎功能較差時,建議減少蛋白質攝取量至每天每公斤體重 0.6 至 0.8 公克,除了這些飲食建議外,也要盡量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以避免腎功能進一步的受傷害。     原文出處

晚期、轉移性乳癌治療進展,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顯著提升荷爾蒙治療成效,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3月29日
公開
6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60多歲的陳女士是乳癌患者,剛診斷時是2期乳癌,接受治療後狀況還算穩定,不過在第8年復發成為轉移性乳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杜世興醫師分享,經過討論後,決定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   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腫瘤標記逐漸下降,骨頭疼痛的狀況也明顯改善。杜世興醫師說,2年多來患者的狀況相當穩定,追蹤骨骼掃描時,原本轉移的病灶消退了許多,讓患者對治療很有信心。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最近每年新增的乳癌患者超過17,000例,其中85%為侵襲性癌症,15%至16%為原位癌。杜世興醫師指出,在美國每8位女性,終其一生有1位會得到乳癌,在台灣約每12位女性,終其一生有1位會得到乳癌。   杜世興醫師解釋,乳癌可分成不同的亞型,包括管腔A、管腔B、三陰性、HER2陽性等。   管腔A型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是預後最好的亞型,在手術之後適合使用荷爾蒙療法。   管腔B型的預後稍微差一點,因此除了荷爾蒙療法外,經常需要使用化學治療或抗HER2標靶治療。   HER2陽性的病人需要使用化學治療,同時合併抗HER2的標靶治療。   三陰性乳癌是預後較差的亞型,其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和HER2受體均為陰性,化學治療是此亞型治療首選方法     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提升荷爾蒙治療成效   乳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再依不同期別而給予輔助性治療。杜世興醫師說,如果是有全身轉移風險的癌症,就需要全身性的輔助治療。全身性輔助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     藥物治療中最常用到的是荷爾蒙治療,部分患者需要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醫師會根據乳癌的亞型、期數,並依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乳癌患者中約有7成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無論停經前、停經後都需要荷爾蒙治療,對象非常廣泛。荷爾蒙療法的作用較溫和,副作用較化學治療少,療效可以掌握,而且能夠長期使用。杜世興醫師說,一般可以使用5年以上,甚至10年,取決於乳癌復發風險的高低。   HER2陽性乳癌需要使用化學治療搭配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而三陰性乳癌會使用化學治療。   過去在轉移性乳癌患者使用荷爾蒙治療,約14個月左右,疾病就會惡化。杜世興醫師說,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問世突破了治療困境,大幅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25個月。     CDK4/6抑制劑是針對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激酶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s)發揮作用,導致癌細胞複製分化的過程受到抑制,並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杜世興醫師說,因為突破轉移性乳癌荷爾蒙治療效果上的歷史紀錄,後續又陸續研發出幾種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目前市面上已有擊癌利(Kisqali)、愛乳適(Ibrance)、捷癌寧(Verzenio)可供選擇。   如今,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的適用對象不再侷限於已停經的轉移性乳癌患者,也可以用於停經前轉移性乳癌患者,因為擊癌利(Kisqali)的臨床試驗對象有納入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試驗結果顯示能夠有效降低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以及整體存活率。   過去年輕的乳癌患者復發之後,往往便要接受化學療法,杜世興醫師說,現在只要是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縱使是停經前的轉移性乳癌,也可以運用CDK4/6抑制劑加上停經針,搭配荷爾蒙藥物的組合,有效降低乳癌復發風險、延緩疾病惡化、延長整體存活期,甚至也能有效延後進入化學治療的時間點。     認識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   各種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的作用機轉雷同,但是使用方式不同。杜世興醫師說,擊癌利(Kisqali)是每天使用1次,每服用3週休1週;愛乳適(Ibrance)是每天使用1次,每服用3週休1週;捷癌寧(verzenio)是每天使用2次,每天吃不間斷。     相較於化學治療,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作用機轉較專一,副作用較輕,而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讓患者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治療過程中,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適時調整藥物劑量。   因為三款藥物臨床試驗的對象不盡相同,所以適應症也略微不同。杜世興醫師說,例如擊癌利的臨床試驗納入停經前患者,因此可用於停經前與停經後的患者,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   臨床上,醫師都會根據患者狀況,挑選合適的藥物。CDK4/6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條件,便可以使用。     貼心小提醒   「乳癌病友要經常留意自己的狀況,很多復發都是患者自己發現的!」杜世興醫師叮嚀,平時要檢查皮膚是否出現結節、腋下是否出現腫塊、鎖骨附近是否有淋巴結、骨頭是否疼痛等。   日常生活中要維持正常作息、多運動、少喝酒、不要抽菸、避免肥胖。杜世興醫師說,切勿自行使用女性荷爾蒙,對治療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和醫師討論,善用治療藥物,才能達到較好的預後!   原文出處

眼睛乾、嘴巴乾、呼吸費力,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警訊愛注意!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3月28日
公開
12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身上的紅疹越來越厲害,而且一天要拉好幾次肚子。」40歲的林老師苦惱地說。   因為罹患淋巴瘤,而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雖然疾病得到控制,但他卻遭遇了嚴重的排斥反應。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林建嶔醫師指出,他的肝指數上升,皮膚出現紅疹,而且有嚴重的腸胃問題,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雖然使用了類固醇與傳統抗排斥藥,但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再搭配使用標靶藥物來控制排斥反應。林建嶔醫師說,經過2到3個月後,排斥反應改善許多,患者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也能開始進修的計畫。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就是俗稱的排斥,林建嶔醫師說,當患者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移植物指的便是移植進受贈者體內再增生出來的造血幹細胞。「抗宿主」指的是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對受贈者的組織出現免疫反應而造成影響。   雖然在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前都會進行配對,不過還是可能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林建嶔醫師說,畢竟受贈者與捐贈者是不同的個體,配對僅能盡量減少彼此的不相容,但是依然可能出現排斥的現象。     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都會使用藥物減少移植之後排斥的機會,但是並無法確保在使用藥物之後,便不會出現排斥。   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代表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已能發揮作用,林建嶔醫師說,免疫作用其實也是抗癌的其中一個環節,如果出現排斥,我們會認為後續疾病復發的機會可能減少,但也不代表一定不會復發。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警訊愛注意   通常在移植100天之內發生的比較偏急性排斥,移植100天以後發生的比較偏慢性排斥。林建嶔醫師說,急性排斥的症狀通常會比較嚴重,一般是在皮膚、肝臟、與腸胃道出現問題,患者皮膚會出現一些紅疹,腸胃道部份的常見症狀包括噁心、腹瀉、吃東西會覺得不舒服。肝臟部分的症狀不明顯,主要是抽血會發現有肝指數上升的情形。   一般在移植後會固定每個禮拜回診,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表現、抽血檢查的數據評估排斥的狀況,決定是否調整藥物。林建嶔醫師說,如果症狀較嚴重,像是身上紅疹變得非常厲害,或是拉肚子拉得很厲害,一天拉了5、6次,甚至十幾次以上,就要提前跟醫院聯絡,提早回診。     慢性排斥常發生在皮膚與黏膜,症狀包括眼睛乾、嘴巴乾、皮膚粗糙、皮膚乾燥等,林建嶔醫師說,慢性排斥也可能影響肌肉、關節,讓患者覺得比較僵硬、不靈活的現象。   還有比較特別的是在肺部發生慢性排斥,林建嶔醫師提醒,肺部排斥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可能是運動的時候,覺得呼吸比較費力,但是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厲害,最後可能會出現呼吸不順、血氧濃度下降等情況。   患者要定期回診,除了接受常規檢查,也可以安排淚液分泌的檢查或是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慢性排斥的狀況。     及早治療 改善生活品質   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療,不管是急性或慢性,第一線的治療藥物都是以類固醇為主,也會加上一些傳統的免疫抑制劑,目前還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林建嶔醫師說,標靶藥物透過較精準的治療機轉,加強對排斥的控制效果,有助於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照護方面,請維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避免太過勞累、不要讓自己壓力太大。林建嶔醫師說,平時要多留意身上有沒有一些新出現、不尋常的徵兆或症狀,例如皮膚新出現的疹子,或手、腳關節不靈活、腸胃不適等狀況,如果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與醫院聯絡。     貼心小提醒   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都可能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林建嶔醫師叮嚀,慢性排斥的症狀通常比較不明顯,可能是眼睛乾、嘴巴乾、關節僵硬、呼吸費力等,有時候會出現在比較隱私的部位。在自我照護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不太放心的地方,要隨時跟醫師討論,才能及早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303231454)   原文出處

別等中風才發現!心房顫動症狀提醒、治療解析,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說明

2023年03月22日
公開
18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心臟經常亂跳、心悸,而且我還會喘。」70歲的老先生摀著胸口抱怨。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姍惠醫師回憶,該名患者經過連續心電圖檢查後發現患有心房顫動,而且一天中有快7小時的時間處在心房顫動的狀態。經討論,患者接受了冷凍消融導管治療。   「(手術)隔天老先生開心地說他的症狀消失了,沒有心悸、也不會喘,終於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黃姍惠醫師說,「老先生都有持續回門診追蹤,目前也沒有復發的狀況。」   黃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且整體死亡風險上升,及早診斷及治療,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心跳過快、不規則,當心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黃醫師指出,發生原因主要是心臟左心房肺靜脈出口處有不正常的放電,導致心跳過快、不規則。   黃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1.5%,若是超過65歲以上的族群,則每100人裡面可能就有4位罹患心房顫動;80歲以上的族群,大概每10人就有一位。隨著社會高齡化,心房顫動的患者越來越多,超過65歲以上的民眾是高風險族群,都應該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症狀或心跳不規則的狀況。   心房顫動亦很容易跟慢性疾病共同存在,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阻塞的病史,還有一些較容易被忽略的病患,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若您有這些疾病,也應留意自己是否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可能無症狀,直到中風才發現!   黃醫師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最常見的症狀是心悸、心臟亂跳的感覺。由於心跳過快,病患有時候會感到胸悶、喘,或因心跳過快導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以及心臟輸出量可能不足,而導致頭暈、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份心房顫動的病患沒有明顯症狀。黃醫師說,早期的研究統計,無症狀心房顫動的比例約17%,隨著診斷工具的進步,2022年發表的研究顯示,無症狀心房顫動的比例高達25%,這些病患常常是在發生併發症,例如腦中風、肢體中風、甚至心臟衰竭之後,才被檢查出心房顫動。     由於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所以在左心耳可能漸漸形成血栓。黃姍惠醫師解釋,這些血栓若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可能在身體各處造成栓塞,流到腦部會導致腦中風、流入冠狀動脈會導致心肌梗塞、流入腎動脈會導致腎臟中風、流入周邊動脈則會導致肢體中風。   此外,有些病患長期處在心房顫動的狀態,會導致心臟擴大,使瓣膜功能逐漸退化,而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 因為可能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患者比起一般人中風的機率是5倍以上、心臟衰竭的機率是3倍以上、整體死亡風險是2倍以上!不得不慎!     積極治療預防中風   透過心電圖檢查可以診斷出心房顫動,但因為心房顫動可能是陣發性,所以只做一張心電圖未必能夠剛好遇到心房顫動發作。黃姍惠醫師說,這時候就需要做連續式24小時心電圖,甚至需要7天、14天的心電圖檢查,才有辦法確定診斷。   心臟科醫師會依據病患的風險,來幫病患決定是否需要抗凝血劑,黃姍惠醫師說,如果是高風險的患者,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血劑;如果是陣發性,或處在持續性心房顫動,有機會做心律的控制,一般會給予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果抗心律不整藥物無法改善,就會建議進行導管消融治療。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包括「傳統電氣燒灼術」與「冷凍消融術」,黃姍惠醫師解釋,這兩種做法的目的都是要封堵源自肺靜脈的異常電氣訊號,讓亂跳的訊號傳遞不出來,讓心臟維持正常律動。   封堵的方式不同:傳統心導管電氣燒灼手術,是利用熱能在肺靜脈口附近一點一點地燒灼,造成一個點狀的圓圈;而冷凍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在肺靜脈出口處,然後將液態笑氣注入球囊中,使球囊溫度降到攝氏-55度,來冷凍肺靜脈出口的組織,製造一圈連續的傷痕。     「傳統電氣燒灼術」與「冷凍消融術」都可以藉由3D立體定位的輔助,達到導管手術所需要的精準度。黃姍惠醫師說,傳統電氣燒灼術得一點、一點的燒灼把肺靜脈出口圈起來,手術時間大約需要4個小時;至於冷凍消融術能夠一次冷凍整圈肺靜脈出口,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至2個小時,而且較不會有破裂、心包膜填塞的風險,有助提升安全性。   兩種導管消融術的成功率相當,約8成患者的症狀有顯著改善,約6成患者不再復發心房顫動。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可能會讓人感到心悸、頭暈、無力、胸悶、呼吸急促,但約25%的人沒有明顯症狀。黃姍惠醫師強調,由於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所以不管有沒有症狀都要與醫師討論,及時採取合適的治療。   年紀越大,越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超過65歲的民眾是高風險族群,都應該要注意自己的狀況,或做心電圖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原文出處

從SMILE到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再進化

2023年03月17日
公開
11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聰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聰麒醫師:大家好,我是遠見眼科張聰麒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近視雷射的作法有哪些?   張聰麒醫師:一開始第一代的時候是PRK,PRK怎麼做呢?我們在角膜上面先把上皮融掉,再用準分子雷射,在基質層雕刻一個度數出來,雕刻就把它打平一點點,打到我們要的度數,讓皮自己長回來,這個皮長的過程大概兩個禮拜到一個月,非常疼痛,這是它過去的一個缺點。   張聰麒醫師:所以就有第二代的發明,第二代就是LASIK,LASIK是將上皮掀開,我們不要融掉,要把它掀開來,掀開來之後,在我們的基質層,一樣用準分子打上我們要的度數,再把上皮蓋回來,這時候上皮不用再長回來了,所以它的疼痛感是大幅降低,可是就有皮瓣的問題,需要細心照顧,不管是手術中的執行,跟手術後的照顧,都需要非常細心,所以就有第三代SMILE手術,一個微創手術的發明。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近視雷射的原理為何?   張聰麒醫師:SMILE手術是一個微創手術,它是在角膜上面用飛秒雷射,飛秒雷射在基質層直接雕刻一個透鏡,就是當初我們要用準分子燒掉的基質層,我們現在雕刻一個透鏡,直接從一個0.2公分的小洞,把透鏡取出來,然後手術就結束了,過去以來,準分子如果把它當成是熱雷射,是要用燒的方式,我們有聞到燒焦味,到了這一代已經是冷雷射,已經沒有燒焦味,直接是把我們要燒掉的地方,直接製作一個透鏡,再取出來。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近視雷射的優點有哪些?   張聰麒醫師:它是微創手術,它的優點是恢復很快,它傷口很小,所以疼痛感幾乎在手術之後,大概就兩個小時而已,對我們角膜的傷害也小,它的視力恢復也是比較快速的,另外,它對神經的傷害也少,所以它的眼睛乾燥程度也少,基本上它就是破壞力小,所以恢復快,它的長期副作用也小。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 PRO有哪些進展?   張聰麒醫師:基本上近視雷射未來會定調在微創手術,可是因為這個微創手術,一開始初期,目前是比較原始的狀態就是,我們要靠醫生的經驗,去判斷出視軸中心點,去判斷出散光軸度的位置,來做近視雷射手術,所以醫師的經驗非常重要。   張聰麒醫師:後續為了改善這部分的問題,我們又有研發視軸中心點,是不是靠儀器來輔助,散光軸度的定位也可以靠儀器去輔助,所以會有現在SMILE PRO的發展出來,這兩個優點就是一個中心定位,一個散光軸度的定位,可以讓我們的度數設定上會更精確,另外,還有雷射速度變得又更快,雷射速度變得更快,還有能量更小,還有什麼優點呢?能量更小,患者會更沒有感覺,而且恢復得更快,因為手術畢竟是一個破壞性的手術,這時候能量更小的時候,手術之後的視力恢復會更快,術中的速度更快的時候,患者會覺得平常要對焦對到23秒,他覺得還是有點困擾的時候,現在對焦只要對9秒鐘的時候,大家就覺得我應該做的到吧!大幅降低患者的焦慮感。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 PRO對患者有哪些幫助?   張聰麒醫師:在醫生端,以前在SMILE的時候,就像是一位司機,以前舊時代是沒有GOOGLE MAP的時代,我們就拿一張地圖在翻,慢慢地開到我們的目的地,現在的SMILE PRO,就很像有一個GOOGLE MAP的引導,它可以引導你到那個位置,即使你從來沒到過這個城市,依然可以很快速地到達你要的位置,對於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讓他更精確地定位,而且可以更從容地應付手術,等於是在這個手術上面,再買一個保險,讓醫師可以做得更好,比較沒有經驗的醫師,也不會做得太差。   張聰麒醫師:對患者的好處是什麼呢?因為雷射手術的時間是變短的,從本來的23秒鐘變為9秒鐘,以前患者都會問我說,我有辦法對位對那麼久嗎?我要對23秒鐘,我好像沒辦法欸,現在縮短為9秒鐘之後,每個人都跟我說,他應該可以做得到了,沒有什麼問題,所以焦慮感降低了,另外,雷射能量降低,也有助於手術之後的視力恢復,讓我們水霧感的時間更大幅縮短。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近視雷射的治療過程?   張聰麒醫師:不用打麻醉針,就點一個麻醉藥,躺在上面一隻眼睛就看著雷射光,大概9秒鐘左右它就幫你把整個角膜,裡面一個透鏡製作出來,醫生大概再花1分鐘左右的時間,幫你把透鏡取出來,整個眼睛的手術就結束了,一隻眼睛大概是兩分鐘,所以一般人做完之後,就發現原來是這麼快速。   劉育志醫師:請問SMILE近視雷射術後要注意哪些事項?   張聰麒醫師:SMILE術後其實非常容易照顧,因為它是一個微創傷口,所以基本上感染的機會很少,但是還是建議,一個禮拜不要碰生水,藥水要好好點,大概1、2個禮拜之後,你要翻跟斗,翻幾跟斗都沒問題,可不可以高空彈跳?也是可以的,因為這個角膜維持在一定的強度,所以你要做什麼活動,跟你手術前做的活動都一模一樣,都沒有問題。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張聰麒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糖尿病控制飲食不必餓肚子,吃對食物、規則服藥才是關鍵,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3月16日
公開
105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4年前接受員工健檢才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高達140-150mg/dL,糖化血色素將近8%!」44歲的王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一開始我不以為意,想要自己透過飲食管理控制血糖,但體重卻直直上升,一路胖到90公斤。」   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王小姐說,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沒有出現心血管相關的併發症。   「我曾嘗試過斷食,但卻導致血糖不穩定,容易頭暈。」王小姐說,「與張醫師討論後,才找到較合適的方式,並搭配運動與藥物,大幅提高了生活品質。」   「我每天量體重並記錄飲食日記,方便每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持續的努力下,不僅順利戒掉含糖飲料,習慣控制澱粉攝取量,也學會選擇對的食物。在藥物方面,醫師選擇了一天一次的降血糖藥物,幫助我血糖的穩定,相當方便。」王小姐說,「建議新手糖友設定階段性的治療目標,別好高騖遠,不管是血糖、用藥、飲食、體重,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狀況並找尋適合自己的執行方式,便能順利達成治療目標!」     飲食管理對於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控制吃進去的糖份,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理想。張必正家庭醫師診所院長張必正醫師說,如果飲食沒有控制,便需要使用更多藥物,而較容易出現副作用,也可能會漸漸失去效果。所以我們希望糖友能夠把飲食控制好,讓藥物可以減到最少,在副作用較少的狀況下,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生活品質也能維持的很好。     飲食迷思要破解,調整飲食比例既能控糖又不挨餓   「很多人會以為只有甜的食物才有糖,這是錯誤的觀念。」張必正醫師說,「我們常花很多時間讓糖友了解什麼是碳水化合物,他們就比較能夠理解除了會甜的食物之外,馬鈴薯、番薯、稻米、紅豆、綠豆等澱粉類食物都含有糖分,容易讓血糖升高。」   舉例來說,糖友最好要戒掉麵包,因為麵包有油、有糖、有澱粉,熱量較高,即使某些麵包吃起來不甜,仍較不利於控糖。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糖友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容易餓肚子,而且沒有辦法進行勞動型工作。張必正醫師說,其實糖友可以調整飲食的比例,減少澱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包括奶類、蛋類、魚類、肉類、豆類。蛋白質能夠產生的熱量跟醣類相同,且可搭配適量油脂,所以並不必餓肚子,也不會有缺少熱量的問題。     定期量體重、飲食紀錄、運動 迎向健康控糖生活   糖友想要做好血糖管理,日常生活上也有一些小撇步,張必正醫師說,建議一天量兩次體重,早上一次、晚上一次,並使用固定的穿著與體重機來量。   飲食規律性很重要,盡量每天定時定量,血糖會比較穩定。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請糖友紀錄飲食日記,詳細列出每天吃的食物與份量,不只記錄三餐,還要記錄點心、零食、消夜,這樣便能共同討論,評估需要調整的部分。   「我會挑出一、兩項原本每天都吃的食物,並和糖友討論是否改成一週吃兩、三次。讓患者可以接受,也能夠漸漸改變。」張必正醫師說,「我們盡量讓糖友能夠輕鬆、自在地過控糖的生活。」     在運動的部分,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包括騎單車、跳舞、慢跑、游泳等,可以鍛練心肺功能,也能消耗熱量,幫助體重管理。   另外,平時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並攝取足夠的水分,幫助排便順暢,吃進去的東西才不會都積在肚子裡。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幫助糖友建立信心,讓他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助控糖達標   糖尿病治療的大原則是糖化血色素(HbA1c)不要超過7%,張必正醫師說,剛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很認真地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體重管理,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但是飲食、運動的效果會比較慢出現,大部分要半年後才能看到效果,因為身體的改變需要時間,所以會建議開始用降血糖藥物,保護身體器官免受高血糖的傷害。   藥物的角色相當重要,治療的目標在於避免眼睛、腎臟、腦部、心臟等器官受到破壞,而且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糖友也可以選擇一天一顆、不經肝腎代謝且不容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張必正醫師說,所以在回診的時候,除了抽血之外,也要與主治醫師討論,進一步安排眼睛、腎臟、心臟和周邊神經的定期檢查。   「糖友務必準備血糖機,養成每天餐前、餐後測血糖的習慣,做好血糖監控。」張必正醫師強調,「如果血糖改善時,醫師或許會調降血糖藥,但是絕對不能停止監測血糖!」     貼心小提醒   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型態皆不相同,糖友要和醫療團隊詳細討論,擬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控糖生活也能夠過得輕鬆、自在!為幫助糖友能更加了解糖尿病照護資訊,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方便線上提問互動,鼓勵糖友多加利用。   原文出處

二尖瓣逆流恐中風!務必把握治療時機,二尖瓣膜修補、置換手術,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3月15日
公開
7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五十幾歲的王女士從年輕就知道有二尖瓣逆流的狀況,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也就沒放在心上。   有天下午,正在上班的王女士突然感到肢體無力而被緊急送到急診室。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檢查確定患者有腦中風,而中風的原因與心臟有關。因為二尖瓣逆流持續惡化,漸漸導致心臟擴大,並出現心房顫動。心房顫動使心房中的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當血塊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造成腦中風、腸中風等致命併發症。   二尖瓣逆流是相當常見的狀況,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把握治療時機,避免心臟功能惡化!   心臟的左右兩邊都有心房與心室,各個腔室之間具有瓣膜,瓣膜的功能類似閘門,能夠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地打開與關閉,以維持血流的方向。陳紹緯醫師說,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會造成「狹窄」讓血流無法順利通過;當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導致血液「逆流」。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二尖瓣逆流的原因可分成「原發型」與「續發型」。陳紹緯醫師解釋,「原發型」指的是瓣膜的結構損壞,也就是瓣膜的腱索斷掉或太長,讓二尖瓣無法正確關閉,進而導致逆流。「續發發型」則是因為心臟變大,導致二尖瓣的框架被拉大,雖然瓣膜本身結構正常,但也無法在關閉時密合,而導致逆流。     二尖瓣逆流務必把握治療時機   當二尖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血液會在心臟收縮時逆流進左心房,而讓肺部血液無法流入心臟,導致肺水腫。常見症狀包括頭暈、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力降低等。隨著病情惡化,會導致心臟衰竭,患者下肢水腫,無法躺平,睡覺時必須用枕頭將身體墊高,甚至端坐呼吸。二尖瓣逆流可能導致心房顫動,讓人感到心跳很快且不規則,亦會提高中風的危險。 針對原發型二尖瓣逆流,建議透過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陳紹緯醫師說,續發型二尖瓣逆流主要是心臟受損、擴大,手術治療的幫助較有限,一般建議用藥物治療或經導管瓣膜夾合術。     二尖瓣逆流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而錯過治療時機。 「二尖瓣逆流一般建議要早一點治療,一旦檢查確認重度二尖瓣逆流就是最佳治療時機!」陳紹緯教授說,「因為二尖瓣逆流的症狀較慢出現,往往要等到心臟功能惡化,才會出現症狀。」 當患者的心臟功能正常,仍處於「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時,針對二尖瓣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如果拖到心臟擴大、心臟功能不全時,狀況會較為棘手。 根據二尖瓣瓣葉的活動狀態可使用由法國醫師Carpentier所提出的分類方式(Carpentier classification)進行評估,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Carpentier醫師亦發展出修補二尖瓣膜的術式,造福許多患者。 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患者的瓣膜大部分都可以修補,一般是建議進行瓣膜修補術,盡量保留患者的二尖瓣膜,進行生理性的結構重建。研究顯示二尖瓣修補術的成功率高,且長期的存活率高。陳紹緯教授說,「二尖瓣修補術已是相當成熟的技術,經驗豐富的手術團隊一般可以達到9成以上的成功率。因為使用患者自己的瓣膜,耐用性較佳,術後也不需因為瓣膜因素而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     倘若二尖瓣膜已經嚴重損壞、鈣化,例如風濕性心臟病、心內膜炎,便要考慮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將損壞的瓣膜切除,再換上人工瓣膜。   置換人工瓣膜時,會考量生物瓣膜或機械瓣膜。陳紹緯醫師分析,生物瓣膜的好處是不需因為瓣膜因素終身服用抗凝血劑,但會有使用年限的問題,可能在十幾年後得再次接受手術。機械瓣膜的好處是使用年限長,不過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   65歲以上的患者在置換二尖瓣膜時,一般會建議使用生物瓣膜。陳紹緯教授說,65歲以下的患者就會有各種考量,術前醫師都會與患者詳細討論後,一起做決定。   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在狀況許可時也可以利用微創小傷口或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來執行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好處是不需正中胸骨切開,有助減輕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在完整的術前評估下,也可以達到和傳統外科手術一樣理想的修補效果。     貼心小提醒   二尖瓣逆流是相當常見的狀況,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患者要定期追蹤,評估二尖瓣逆流的變化。陳紹緯醫師強調,一旦檢查確認重度二尖瓣逆流就是最佳治療時機,以免導致心臟擴大、心臟功能惡化。原發型二尖瓣逆流大多可以接受瓣膜修補術,成功率高、存活率佳、耐用性好,請務必把握治療時機!   原文出處

從SMILE到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進化,眼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3年03月10日
公開
6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長期學業壓力及電子產品的使用導致台灣近視人口居高不下,統計路上有八成的人口都有近視問題,運動及生活上的諸多不便造成困擾,摘下眼鏡就像擺脫拐杖一樣成為許多人的其中一個心願。那近視雷射手術是如何進行,又有何差異呢?   目前治療近視、散光使用的雷射手術有PRK、LASIK與SMILE,在醫界頗負盛名曾幫兩百多位醫師手術的遠見眼科總院長張聰麒醫師指出,近視雷射手術的歷史是先有PRK,其次LASIK,再有SMILE。   PRK(經上皮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是較早期的作法,手術會先用酒精或雷射Smart tPRK刮除上皮細胞層與前彈力層,然後利用準分子雷術切削角膜,大約1~2週恢復八成視力。PRK的缺點是比較痛,且會痛很久,然後因為傷口較大,組織長回來時容易形成角膜白斑,所以需要點較長期的類固醇藥水,大概半年左右,期間要密集注意類固醇造成的眼壓上升青光眼問題。   LASIK(雷射屈光角膜層狀重塑術)則會先製作角膜瓣,掀開上皮細胞層與前彈力層,然後使用準分子雷術切削基質層,達到計畫的厚度後,再將角膜瓣蓋回去,大約1天可恢復視力。「過去大多使用刀片製作角膜瓣,現在可以使用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提升精確度。」張聰麒醫師說,「LASIK的優點相對於PRK疼痛感較輕,大約持續1天。不過因為有製作角膜瓣,術後需要小心照顧。」   在LASIK與PRK的年代兩者各擅勝場,Lasik挾恢復快、疼痛感低、不易形成白斑,類固醇藥水需求量少勝,但缺點是皮瓣的術中及術後照顧須細心以對,而PRK則完全避免了皮瓣的問題,但恢復慢、疼痛感較久、及角膜白斑需長期類固醇藥水治療是其弱點,接下來劃時代的改革 微創傷口SMILE近視雷射手術則集合了兩者的優點。     SMILE近視雷射手術(微創角膜透鏡萃取術)屬於微創手術,會利用能量較低的飛秒雷射於基質層精準雕刻出一個角膜透鏡,然後經由一個2至4毫米的小傷口取出角膜透鏡。SMILE近視雷射手術的傷口較小,能夠維持前彈力層的完整,有助維持角膜的強度,另外傷害的神經較少,乾眼症程度也較輕。張聰麒醫師說,「由於SMILE近視雷射手術的疼痛更少、大約1天可恢復視力、乾眼程度更輕,很快成為近視雷射手術的主流,近三年來占比從一成提升至六成。」     從SMILE到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進化   SMILE是近視雷射手術的重大進展,不過早期的SMILE近視雷射手術沒有視軸導引、散光軸度導引、以及角膜地圖掃描,需要仰賴手術醫師的豐富經驗來調整。曾經受到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邀請於2022年眼科年會從林口長庚現場實況轉播手術過程給全國眼科醫師觀摩的張聰麒醫師說,包含術前參數規劃、術中雷射施打過程、細膩的透鏡取出技巧這些技術的磨練都有助於提升SMILE近視雷射手術的安全性與術後的視覺品質,這是外科手術醫師需要經歷長時間磨練跟學習培養的原因。     為了解決早期SMILE重視醫師個人經驗的困難點,SMILE加入幾項新功能進化為二代的SMILE Pro,張聰麒醫師解釋,SMILE Pro具備中心視軸導引、散光軸度導引,讓醫師可以更快更精確的定位雷射位置,等於是從拿著地圖找路進化為Google地圖導航,大幅降低失誤空間提升精準度,可以讓經驗豐富的醫師做得更好更快更舒適,也提供年輕醫師許多幫助。   手術過程中使用飛秒雷射雕刻角膜透鏡時,需要把眼睛維持在固定位置。張聰麒醫師說,SMILE pro的雷射掃描速度更快,施打雷射的時間從23秒縮短為9秒鐘,患者不用再努力維持23秒的定格狀態,大幅減少患者及醫師心理壓力。   另外,SMILE pro可使用較低能量的飛秒雷射,張聰麒醫師說,較低的雷射能量可以進一步減輕施打雷射的不適,並讓視覺品質恢復更快、水霧感消散更快,讓近視雷射手術的品質更上一層樓。   「最近有兩位醫師和一位牙醫朋友來接受近視雷射手術,他們在隔天就返回工作崗位替患者植牙了,醫師果然是勞碌命。」張聰麒醫師說,「另外有位放射科醫師在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幾天後傳訊息告訴我說,他已經可以進行侵入性血管手術,穩定地把導管放進直徑不到1mm的血管裡了,他很訝異恢復的狀況的良好!」讓張醫師頗為驕傲,畢竟這些醫師都是千里迢迢過來,而且身負回去解救其他患者的重責大任。     經過多年演進,近視雷射手術從PRK、LASIK,到SMILE,再進展到SMILE pro,身為SMILE全飛秒雷射手術教學醫師的張聰麒指出,這些年來近視雷射手術的品質持續進步,透過完整的術前評估,累積豐富的手術經驗,能幫助更多人擺脫眼鏡的束縛。   「很多患者會問,你有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嗎?」這個萬年考古題是張醫師的最愛。張聰麒醫師總笑著說,「因為我自己有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而且近三年來還替200多位醫師同業做過近視雷射手術,我知道大家在意的點,我知道恢復的過程,我知道術後如何照顧眼睛,這些我個人經驗都可以跟我的患者討論,藉由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我能夠享受清晰的視覺品質,並能幫助更多的人,非常開心!」     貼心小提醒   不管接受哪一種近視雷射手術,術後一定要依照醫師的指示好好照顧眼睛,張聰麒醫師提醒,一個禮拜內請保持清潔避免碰生水,並按時點眼藥水,通常會包括抗生素藥水、類固醇藥水、與人工淚液。抗生素藥水是為了預防感染;類固醇藥水可減輕發炎反應、幫助視力恢復;人工淚液能夠改善乾眼的不適。   在術後照護期間,請多多休息,並按照時間回診檢查!       原文出處

舉水瓶就骨折!停經婦女注意骨密度,及早檢測、積極治療,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3月08日
公開
7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唉呦!我的手腕好痛…」老太太一臉痛苦地說。   「發生什麼事?」醫師問。   「我在家裡舉水瓶做運動,手腕突然一陣劇痛。」老太太瘦小的前臂有些變形。   不出所料,X光檢查的結果顯示有骨折,而且出現骨密度過低的情況。恩主公醫院社區醫學部暨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黃駿豐醫師表示,經常有老人家發生骨折,就醫後才發現骨質疏鬆症,然而骨折一旦發生,就有可能因臥床、減少活動,導致肌力、骨質加速流失。   婦女在停經前有女性賀爾蒙的保護,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黃駿豐醫師解釋,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蝕骨細胞的活性就會增加,導致骨密度持續流失。   除了停經婦女之外,還有許多原因與骨質疏鬆症有關,包括老年人、體重過輕、缺乏運動、抽菸、喝酒、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另外若有家族病史,例如父母親有髖部骨折的病史,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   骨質疏鬆症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直到發生骨折才接受骨密度檢測。黃駿豐醫師提醒,大家要留意骨質疏鬆症的警訊「駝背、變矮、腰痠背痛」,如果有駝背現象,在靠牆站立時,後腦勺比較不容易碰到牆壁,或是身高比年輕時候變矮4公分以上,或經常腰痠背痛,便要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才能及早接受治療,預防骨折的發生。     對骨質疏鬆症患者而言,最大的衝擊就是骨折。黃駿豐醫師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劇烈疼痛、導致行動不便、甚至臥床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並提高醫療花費。臥床之後也容易造成一些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增加死亡風險。根據研究,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1〕。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準確又無痛!   檢查骨密度時,建議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黃駿豐醫師說,使用不同能量的X光照射,能夠測定骨密度,準確度較高。   雙能量X光吸收儀,只要平躺便能夠檢測,在無痛的狀況下,大約5分鐘便能完成。     完成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後,骨密度檢測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黃駿豐醫師解釋,當T值落在-1至-2.5代表骨量減少,稱為骨質缺乏;當T值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而當T值小於-3便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若T值非常低,並根據2021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符合以下其中一項狀況,像是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接受類固醇治療)、骨密度T值非常低(低於-3.0)、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FRAX骨折風險超高的患者(如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30%,髖關節骨折>4.5%),便可能為「極高骨折風險患者」,務必要多加留意自身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保養治療這樣做   骨質持續流失,將使骨折風險升高,而且骨折常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發生。為了預防骨折,骨質疏鬆症患者務必及早接受治療,改善骨密度。黃駿豐醫師說,建議可以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提升骨密度,然後可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來做長期治療。   由於骨質會隨著時間流失,且骨折再度發生的風險高,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透過積極治療提升骨密度,切勿任意中斷治療,黃駿豐醫師說,「門診有位女性患者在60歲時因為意外骨折,才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在手術後開始接受治療,持續了5、6年,狀況都很穩定、下背痛也獲得明顯改善。後因疫情沒有回診追蹤,前一陣子就在跌倒後發生手腕骨折,為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骨質疏鬆症患者也要做好日常保養,黃駿豐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針對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200毫克。50歲以上男性之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000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至少800國際單位(包含飲食及額外營養補充)。此外,黃駿豐醫師也建議患者戒菸、戒酒,避免加速骨質流失,並和醫師討論適合從事的運動,量力而為。     骨質疏鬆團隊聯合照護更全面   由於骨質疏鬆症患者常會面臨多種問題,而需要各種專科的協助,黃駿豐醫師說,恩主公醫院具有骨鬆性骨折聯合照護中心,整合骨科、家醫科、復健科、神經外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等專科醫師,以及護理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等專業,提供患者骨折手術後完整、全面的骨質疏鬆症照護。   在台灣,民眾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骨密度的比率偏低,黃駿豐醫師提醒,停經婦女和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可以主動和醫師討論,透過檢查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假使有骨質疏鬆症,或者是低骨密度的狀況,便要及早介入,預防骨折發生!   參考資料: 1. Downey C, Kelly M, Quinlan JF. Changing trends in the mortality rate at 1-year post hip fracture -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 Orthop. 2019;10(3):166-175. Published 2019 Mar 18. doi:10.5312/wjo.v10.i3.166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162-0323-80002   原文出處  

熱潮紅、心悸、盜汗,更年期來臨別心慌!醫師圖文解說

2023年03月08日
公開
93

  「醫師,我最近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會突然熱醒,背部會直冒汗欸!而且啊,有時明明天氣不熱,卻莫名有一股熱氣往臉上噴;時不時還會心悸….會不會是生了什麼病吶。」麗姨走進診間,醫師都還沒開口詢問,就連珠炮似地說了最近困擾已久的現象。   醫師看了看麗姨的病歷,剛滿50歲,想起她幾個月前來看診時,也曾抱怨這一年來月經週期紊亂,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懷孕了。醫師說:「沒事啦,應該是進入更年期了!」     什麼是更年期?   女性到了40歲之後,因為卵巢功能下降、荷爾蒙分泌逐漸變少,大約會從45到52歲之間,產生像是熱潮紅、心悸、盜汗、陰道乾澀、尿失禁、頻尿等情況,有時還有易怒、焦慮、沮喪等情緒困擾,這就是進入所謂的更年期。     前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仁愛醫療財團法人總院長藍國忠醫師說明,女性停經前後是更年期症狀最常出現的時期,症狀一般會持續約3至5年時間;而此期間,還可能有月經週期紊亂、甚至突然就不來了等狀況,「但每位女性的更年期症狀都不一樣,也不一定都會出現;只是,如果忽略而不提早保養的話,可能會造成往後嚴重的健康問題。」     更年期要就醫嗎?   更年期是女性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過渡期,但至今仍有部分婦女選擇避而不談。其實,現代女性壽命可達8、90歲甚至更久,自停經後人生還有很長一段歲月要過;如果不趁早保養,當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後,隨之而來的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失智等機率也會逐年升高,對老年時期的健康相當不利。   從臨床觀察,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在出現熱潮紅、心悸、盜汗等問題影響到睡眠時才想到要尋求專業協助,但藍國忠醫師認為,女性只要年齡逼近更年期,就應該開始警覺並要懂得照顧自己,「像是骨質疏鬆議題,因為荷爾蒙的缺乏,會加速骨質的流失速度,一旦沒有及早保養、守住骨本,等到二、三十年後,影響就更為劇烈了。」     如何面對更年期?   女性面對更年期,可以從治療及預防兩方面來看。從治療觀點,當務之急是解決更年期的不適症狀,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予荷爾蒙類藥物或類荷爾蒙藥物,同時要求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多攝取高纖維、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以及養成運動習慣、保持心情愉悅等。     藍國忠醫師提及,荷爾蒙療法是緩解更年期症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醫界普遍共識為,荷爾蒙的使用以低劑量為主,用法則依照個人化需求予以評估給予,包括使用類型、劑量、使用時間、給藥途徑等等,以提高使用效益降低風險。   他也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症,若有乳癌、子宮內膜癌、血栓等病史,醫師會提供替代性療法,「現在對於更年期婦女的照護並非單純治療症狀,而是給予全面性的健康照護,以守護健康的概念來看待更年期的影響。」因此呼籲,女性不要避諱就醫,唯有正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專業醫師共同討論,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好好地照顧自己,才對停經後約二、三十年的健康餘命,能有正向的幫助。   此篇文章為照護線上與歐嘉隆藥廠合作文章TW-XLI-110027 Feb/2023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