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蓁宸媽

享受二個寶貝的生活...

享受二個寶貝的生活...

異位性皮膚炎

2007年03月01日
文文確定是過敏兒了
奇摩知識網查到的相關資料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極易發癢及產生皮膚癢疹,因此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便是預防癢感及產生過度皮膚敏感:

一、溫度、季節

熱、溫度變化大或出汗都會加重癢感,因此在夏天儘量避免日曬或劇烈運動,且應待在有冷氣空調的室內。到了秋冬之際溫度下降會造成皮膚乾燥,加重皮膚乾癢的感覺,必須多塗以保濕乳液或凡士林。一般而言溫暖、乾燥且溫度變異不要太大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有幫助的。

二、沐浴、清潔

用太熱的水或鹼性肥皂清潔身體都極易使身體變得太乾燥而更加容易發癢,洗澡時可在澡盆內加入一些沐浴油或特別適合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以減少清潔時皮膚的水分散失。

三、環境

在較髒的環境下容易刺激發癢,尤其對於灰塵或塵?過多的物品,如羽毛、棉花枕頭,尼絨、羊毛或寵物的毛、或地毯製品都應儘量避免接觸。

四、衣物

儘量穿著柔軟、舒適、不緊密的衣服,布料上則應避免毛料而多選擇棉質布料。

五、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由於經常搔抓出傷口所以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單純疱疹等)感染,相對的這些感染亦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一旦產生傷口必須特別小心處理以避免嚴重性的感染。

六、飲食

目前並無醫學證實哪一種食物會使病情惡化,但如果病童吃了某種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時則應儘量避免。若病情難控制,嘗試避免以下食物??,包括:牛奶、蛋、海鮮、花生,看看是否有改善。
如果日常生活的細心照顧預防都無法真正控制病情,便應該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在青春期緩和時之前一定會起伏不定,應該選擇一位固定的皮膚科醫師讓醫生熟悉患者的病情並做長期的追蹤治療。

一、口服藥的治療

「止癢」是第一要素,對於異位性皮膚炎而言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相當好的止癢效果。病童在病情惡化時如果可以按時吃藥大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有細菌感染時就必須加上口服抗生素。

二、外用藥膏的治療

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必須以副腎腺皮質素的藥膏來擦拭皮膚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但須注意的是病童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藥膏擦拭而身體各部位的吸收力不同,自然所需藥的強度也就不同,切莫自行買藥而長時間亂擦藥以免產生副作用。

三、情緒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因為長期的發癢及全身性皮膚疹子所造成美觀上衝擊。常會讓病童在心理上呈現急燥不安、或較為自卑的人格發展而焦慮不安的心情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僅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

四、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

對於少數非常嚴重而無法控制的病童則需接受更進一部的治療,如:紫外線光療法、化學製劑療法:如Cyclosporine / FK-506, Interferon 等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體質性癢疹等,傳統醫學稱四彎風,因此病多發於兩肘彎、兩膝窩故名。

  本病患者多為幼兒或青少年。其發病原因概如下述:

避開過敏原很重要

(一) 遺傳原因:患者常有先天性過敏體質,四分之三的患者與遺傳因子有關,體內具有特殊的內在致病因素,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為本病誘發的主要基因,具有此種體質的人,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如食物中的蝦、蟹、鰻魚、花枝,或是其他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即可能立刻發病或使病情加重。

(二) 濕熱內蘊:此類患者常見於後天營養失調者。患者體質瘦弱、肌膚乾燥、胃腸機能欠佳,又嗜食魚蝦海味、羊肉、牛排等高熱量食物,致使濕熱內蘊,引發本病或病情加重。

(三) 外因侵襲:由於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冷熱無常、寒熱相移,適應力較差的人,皮膚的調節功能不能隨氣溫之變化而開合;或因驟觸寒熱,體表經氣失於疏瀉,瘀壅肌膚而發病;外界的微塵、花粉等隨風吹拂,侵襲體表奏理,亦可發病;其他異物刺激如動物矛、纖維絲等處及皮膚,以及不當之騷抓,不潔之物之摩擦等,均可誘發本病。他如:精神緊張、感情激動、過度疲勞等精神因素,亦可能加重病情。總之,本病病因複雜,病機多變,常是幾種因素交互結合致病。

各型施治各有不同

  本病臨床症狀與濕疹近似,傳統醫學按照體質、徵候分類,臨床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一) 濕熱內蘊:常見於肥胖患者,其症狀表現為紅斑、小丘疹或有水皰糜爛,甚至有漿液滲出,舌質紅、大便乾燥、小便赤黃、脈搏較快。施治上,以清熱利濕為治療原則,可用消風散、龍膽瀉肝加減。

(二) 脾虛濕腎型:常見於瘦弱患者,其外觀症狀為;頸部或四彎散布多量丘疹,或有些水皰,或有糜爛滲水,面色萎黃。宜以健脾利濕為治則,常用處方有小兒化濕湯加減。

(三) 陰虛血燥型:常見於久治不癒患者,多數小丘疹以結痂、皮損表皮粗糙,常覆蓋糠狀碎膚、口肝不欲多飲水、舌紅無苔、六脈細數。其治療原則為養血滋陰潤燥,常用方劑為地黃飲子加減。

  本病現代醫學雖然辯證詳確、診治精細,但除發病時,可外用類固醇暫收止癢之效外,可以說迄無根治之法;傳統醫學根據分型論治,臨床上已經取得相當成效,唯患者多為幼兒,服用胃苦之中藥,有些不能適應,如不畏服藥,再依醫師只是記口,多數患者可以得到徹底治療。

  前面說過,本病之發病原因,與先天體質、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及精神狀況均有密切關係,故在治療後應確實忌口,凡蝦、蟹、鰻魚、花枝、芒果等易發病食物,在一年內勿再進食,居住環境更宜清潔、乾燥通風良好,不可拳養忙狗等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