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芯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2006年06月29日
公開
12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這個好朋是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 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 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 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多」,但是,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們還要面對很多的「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 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 必要的。 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 生存的、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絕不是英文、數學、電腦這些技能,而是抗壓性、 挫折忍受力、處理問題的能力、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能不能體諒別人、跟別人好好共處....等等這些作為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特質。技能,只要想學,一段時間就可以學會;天生的人格特質,則需要從小很精細的觀察、引導、培養,長大了,帶著這些特質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問題, 從小沒學會這些,長成大人了,人格特質成形了,再要彌補往往辛苦加倍,有時也未必能扭轉得扭轉得過來。 一個有美好人格特質的孩子,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不管將來會碰到多艱困的 環境和人事,我想他都可以自己泰然自若的生活下去吧! 而,這不就是每一個 為人父母者最想要、也最應該留給孩子的?

文章分享--輸不起的孩子

2006年06月26日
公開
14

玩遊戲時,難免有輸有贏,可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總是輸不起呢?當孩子逐漸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時,和友伴間競爭與合作的情形常讓他們不知所措。 常在親職座談會時會遇到家長提這樣的問題,有些孩子總是輸不起,每次興致勃勃的玩,結果總是以不歡而散收場,或是哭鬧著說: 「我不玩了,這樣不公平,每次都你贏!」每次玩遊戲輸時,不是哭鬧,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一定要贏才可以。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學前幼兒的一項重要特質。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這個時期的兒童,不管在情感 、語言、思考或是人際關係中,皆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現象。父母若能先知道此點,就可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這種輸不起的行動,再來適當輔導。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得失心比較重,在乎別人看待他的眼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大人給予適當的機會和情緒輔導。孩子在受挫時,常會出現哭鬧或是攻擊等負面的情緒反應,此時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許多家長面臨類似問題時,只顧著處理孩子因輸不起而產生的行為,比如責備孩子的賴皮,但這樣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較好的做法,應是先安撫孩子受挫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聽孩子的傾訴,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後,再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 此外強調遊戲過程中的趣味性,而非遊戲的結果。假如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獎賞,應讓孩子了解獎賞的獲得,是由於他本身的努力,而不是因為他打敗了別人;或者,藉由降低孩子遊戲中的競爭性,拉近輸和贏之間的差距。 家中有三、四歲孩子的爸媽,常抱怨孩子越來越會「計較」,甚至「故意」搗蛋或出怪招,或變得很依賴、黏人,這是因為孩子正在發展對於「競爭」狀態的處理技巧。當孩子逐漸能夠掌控自己身體與語言的同時,他也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此時,孩子必須學習一些社交技巧來面對不同的情境,例如:表達自我、請求別人、遵從規範。 而五、六歲的孩子則會面臨較多來自同儕間的競爭,如:搶奪玩具、炫耀穿著,甚至只是在談論心目中的卡通英雄時,都會引起孩子「競爭」的情緒。 競爭可能帶給孩子某種程度的危機,但孩子也可能從中學習分享與合作所帶來的樂趣。瑞典兒童與家庭治療師Annika Bjork,對於父母在孩子面對競爭時的處理上,提出「4P」建言: 1. 隱私(Privacy):容許孩子保有個別的玩具、空間以及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不覺得是被遺棄、拒絕或是懲罰。 2. 讚許(Pretty):發掘孩子美好的特質,瞭解孩子的所長,多鼓勵孩子發揮他的能力, 肯定他所做的努力。 3. 提供(Provide):在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機會,並教導他如何與父母以外的人相處,在面對競爭、衝突的情況時又該如何處理,以及該如何與人分享、合作等。 4. 力量(Powerful):培養孩子具人際互動中競爭與衝突的力量,同時,也讓孩子 相信父母的臂彎永遠為他張開。 在現實的社會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儘管我們 都希望孩子成為贏家,但是只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如何, 父母都應該給孩子由衷的讚美和鼓勵。 。 。 。 。日記框來自:::真心真翊:::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