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阿媞米斯

李坤珊:別逼孩子打招呼 Part 3

2012年06月12日
三、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裡有什麼?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從尊重中學會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

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一天離開書店後,我在一家公司的樓下碰見友人。才一見面,他立即對著他那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

靜寂一秒後,他催促說:「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有禮貌。」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靜靜的對他微笑,慢慢的說:「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認識我,有些害怕,對不對?」我想藉由這樣的說法,讓小孩安心,也提醒那個大人。但無奈的是,那個看不見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繼續說著:「這麼沒有禮貌……。」眼看著那嘴巴越抿越緊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