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電視傷害

2008年11月25日
公開
40

雖然每天只給他看海綿寶寶和disney dvd或巧虎dvd一小時 文章內所說的影響確實有在岳的身上發生 昨天岳岳和媽媽一起演著海綿寶寶的劇情 媽咪還覺得他觀察入微有演戲天分 誰知道maybe只是單純的模仿而己 聲光扼殺了創造力 媽咪真的要多注意 雖然電視也是一個方便的保姆 ---------------------------------------------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天下雜誌》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對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 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扼殺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 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 勒維指出。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全職媽媽,好辛苦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70

全職媽媽,好辛苦 ①苦:夜晚啼哭聲,辛酸知多少 前台北兒童托育資源中心主任,現為全職媽媽的李昭蓉提到她目前剛滿兩個多月還在哺餵母乳階段的寶寶。她形容︰「此階段是最辛苦的,平常白天還好,但夜深人靜時,我還要獨自起床餵奶、擠奶,看的熟睡的老公和大兒子不停的打鼾著,心裡都會有種莫名的惆悵感。」 其實,大部分的新手媽媽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看似輕鬆的工作,若沒有適度的計畫,很容易產生時間總是不夠用的窘境。台北市保母協會常務理事許康琦輝表示,大部分的全職媽媽都是新手,沒有真正照顧幼兒的實戰經驗。而小孩剛出生時,作息比較不固定,半夜啼哭或要餵奶是常有的事。所以,白天寶寶睡了後,媽媽仍要處理一些瑣事或家務,但夜裡又無法安穩的睡。日復一日,那種身心的煎熬和疲憊,是大部分媽咪認為最辛苦的情況。 ②苦:全職壓力大,鬱悶誰人知 李昭蓉認同的解釋,一般人總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全職媽媽整天待在家中,寶寶還小也沒什麼照顧上的困難。殊不知除了照顧寶寶的需求之外,媽媽自己的需要,甚至老公及其他小孩的需求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全母乳哺育的媽媽,在照顧寶寶及自己的需求上,更要費心,因為有建康快樂的身心,才有可能順利哺育嬰兒。全職媽媽的壓力真的無法與外人道也,常常讓人感到沈重、無法喘息。 身邊的人因非親身經歷,他們可能無法體會那樣的心情。例如:跟先生抱怨時,先生一般的回應都是:「拜託!那只是個小孩,我的工作壓力才大好不好,事情一大堆做也做不完,那才真正叫做壓力!」或者,跟沒有孩子的朋友講述這樣的情形,也只會得到「帶孩子是最幸福的工作,妳還嫌!」等等之類的話。李昭蓉說︰「每個工作都很辛苦,但是帶孩子的確是身心折磨的工作。不僅沒有私人空間,還會擔心外面的空氣太糟或傳染病而不敢把寶寶帶出去,就這樣跟他一整天關在家裏。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與適當的舒解壓力管道,難免感到孤立無援,不知所措,累積久了,就愈感鬱悶……。」 許康琦輝提及跟公婆一起住的全職媽媽,更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不僅要負擔同住時的家務、有些長輩不幫忙還會干預媽媽對孩子的生活常規及作息安排,此刻的媽咪不但失去自我的空間,還要遭受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壓力。 ③苦:天天同上班,且無休假日 當照顧寶寶變成職業後,加上家務的打理,就像每天要上班還沒有休假日的生活!李昭蓉體驗著︰全職媽媽從小孩出生以後可能便失去自己的生活,整天就像是24小時的便利商店,繞著孩子打轉。假日當然也沒有放假,除非找到人可以「暫代職務」。因而犧牲許多個人時間和休閒活動,像跟朋友吃飯、和老公散步,出去購物……等的活動自動消失。 ④苦:復職難接軌,生涯重洗牌 大部分的職業媽媽,因要照顧孩子而辭去原先的工作。通常照顧孩子到上幼稚園了,才會再考慮要重回職場。李昭蓉原先也是職業婦女,也在生產後跟公司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比較特別的是,在她懷第一胎後,已經有重回職場的經驗。 她的認為是:重回職場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姑且不論這段時間內的社會變遷,還要擔心銜接一年多沒碰的東西,其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尤在真正的職場回到家後,又是另一個「工作」的開始,每天都感覺像打戰,沒有實質的休息。 規劃全職媽媽的一天規劃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全職媽媽更要做好時間規劃,而第一步即是了解寶寶的作息時間,以便安排自己的事情。帶寶寶雖辛苦,能偷點時間來從事必須的工作,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許康琦輝表示,新手爸媽在教養上,要讓孩子養成習慣的作息時間,並堅持執行時間表。不僅對媽媽有利,寶寶也會尋著規律的作息,安穩成長。除了時間管理,還要有陪伴的觀念,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過了就不再重來,父母要好好的珍惜這段時光。 0∼2個月的孩子生活不外乎是吃和睡;3個月∼1歲的小孩除了吃食上的改變,作息表的訂定上可依照不同的年齡層做改變,不過孩子最需要的陪伴時間可不能忽略。媽媽們可透過時間表,例如:寶寶的睡覺時,寶寶自己玩耍的時間……等空檔,安排自己的事務。如此一來,可以兼具照顧和處理自身事務的時間,就不會總感覺手忙腳亂、茫然無措的過一天。 ★適用0∼1個月 時間 作息安排 1∼2點 睡覺 3點 餵母乳+換尿布 4∼8點 睡覺 9點 餵母乳+換尿布 10點 寶寶張眼看、動動小手腳、哭鬧要抱抱,進行簡單的親子互動 11點 沐浴 12點 餵母乳+換尿布 13∼14點 睡覺 15點 餵母乳+換尿布 16∼17點 睡覺 18點 餵母乳+換尿布 19點 張眼看、動動小手腳、哭鬧要抱抱,進行簡單的親子互動 20點 張眼看、動動小手腳、哭鬧要抱抱,進行簡單的親子互動 21點 餵母乳+換尿布 22∼23點 睡覺 24點 餵母乳+換尿布 ★適用2個月∼1歲 時間 作息安排 1∼6點 睡覺 7點 餵食+換尿布 8∼9點 坐推車散步,進行簡單親子互動 10點 餵食+換尿布 11∼12點 打瞌睡或玩遊戲,進行簡單親子互動 13點 餵食+換尿布 14∼15點 午睡 16點 餵食+換尿布 17點 坐推車散步,進行簡單親子互動 18點 沐浴 19點 餵食+換尿布 20∼21點 打瞌睡或玩遊戲,和爸爸互動 22點 餵食+換尿布 23∼24點 睡覺 ※注 寶寶在成長,每個月可吃的東西也會改變唷!以下提供2個月∼1歲寶寶吃食的介紹。 2∼3個月 此時期的寶寶嘴巴周圍的肌肉漸漸發達,喝奶的技巧會變成熟,所以寶寶喝的量和速度都會增加。加上寶寶的四肢出現明顯發育,睡眠的方式也開始轉變成連續熟睡、不用起床喝奶的情形。 4∼6個月 此時期的寶寶在飲食上,媽咪可慢慢增加一些米糊類的副食品,但因其消化時間較長,提供這類食物的時間為早上,適當得補充對寶寶有益,並幫助他發展上更為健全。夜間睡眠部份,媽媽可開始培養孩子完整的睡眠,不要讓他還頻繁的起床喝奶,使其感受出日夜的不同。如此一來,媽媽也可以有較安穩的睡眠。 7∼9個月 此時期寶寶因活動力增加,睡眠時間會減少,成長的速度會變緩慢。寶寶可補充斷奶所需的營養食物,選購上,以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為主,像是:米粉、蔬果等等。媽媽在餵食的時候,份量也要節制。此時寶寶腸胃趨於健全,副食品可以訓練他的咀嚼力。 10個月∼1歲 此期的寶寶算完成了斷奶計畫,甚至會使用餐具將食物送進嘴裡。媽媽在烹煮寶寶的食物上,還是要盡量講求清淡、方便消化。在寶寶活動後,可以先提供一些小點心,但要注意份量、成份,切勿一次就給太多量,對寶寶的腸胃造成負擔。 當媽媽,生命中最純粹的感動∼ 李昭蓉認為,身為全職媽媽看著孩子每天的成長,真的有許多不同的驚奇和發現。許康琦輝自己育有兩子,現亦有專職托育的幼兒,對於孩子的發展她仍感覺天天都在學習和感到驚奇。 發現①寶寶貼心,媽媽開心 如同俗語:「母子(女)連心。」李昭蓉說,孩子跟媽媽之間常常心有靈犀,好比有時他察覺你的壞心情,就會變得很乖巧,或是對著愁容滿面的妳,笑的像個小天使。感覺他好像在告訴我︰「媽媽不要煩,笑一個嘛!」 許康琦輝談起她托育的小孩,都會給規劃好的時間表,習慣是養成的,大孩子較大作息表較能發揮功效,穩定作息可使孩子有較好的專注力。例如:午休時間到,她把電燈通通關掉,孩子就知道午休了。紛紛跑去床上躺著,如果不想睡,也不會吵鬧,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時間必須安靜待在床上。 發現②不為壓力生,心情自然輕鬆 以前的觀念,總會以「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維繫夫妻情感」等原因而生孩子。在現代沒有這層壓力下,現在的夫妻比較重視的是經濟上是否許可。 所以,在經濟許可而非背負傳統包袱下,所誕生的孩子,對整個家庭來說是幸福的禮物。有些夫妻也是有計劃在執行生育計畫,媽媽對於自己角色的滿意度高,在此情況下出生的孩子,亦能受到最好的照顧。 發現③夫妻同心齊努力,一起學習育兒經 照顧小孩不應該只是媽媽的職責,家人適時的幫忙也很重要。當了媽媽後,與先生相處的時間被縮減,以往兩人的世界也漸漸消失,幾乎都在忙碌孩子中度過。媽媽要轉變這樣的情況,可請先生一同參與照顧孩子的行列,體驗孩子成長的步伐。或是將孩子托育給同住的公婆、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適時的放鬆壓力,與先生兩人悠閒地重回兩人獨處的生活。 發現④剔除超完美,儲備能量愛自己 全職媽媽像個陀螺,在孩子、家事和生活上轉啊轉的,為了家裏的經濟開銷還要省吃儉用的計算花費。每天事情那麼多,有些事就不要太過於計較,想要不斷進步是好事,但過於要求完美可就辛苦又不討好囉!所以,就算是全職媽媽也毋需24小時「緊迫盯人」,畢竟每天的生活裡,親子間都需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需要彼此喘息的機會。 適當的給予彼此空間,也會減輕媽媽的壓力。過於苛求,反而會加諸過多的壓力於孩子身上,造成反效果。媽咪應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並適時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透過這些步驟,孩子也會感受到妳愉悅的付出和滿滿的愛。 發現⑤育兒不怕負擔重,補助項目多注意 有些夫妻會擔心,自己的收入是否可以負擔孩子成長的花費。想要減輕家庭負擔的媽媽們,不可忽視很多的政府資源和社會管道,都可幫助想生育卻負擔重的家庭。

孩子頂嘴對應法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44

兒童專家對此早有研究,並列舉了以下六種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當然還有應對策略。趕緊學上幾招,對付你家那個惱人的寶寶,讓他變得乖乖的。 說話不禮貌   好友興高采烈地帶著你的寶貝兒子外出就餐,回來後,朋友卻生氣地告訴你,在吃飯時,她讓你的孩子少吃些冰其淋,孩子卻說:「你又不是我媽媽!別再整天嘮嘮叨叨!」 應對策略   一定要立刻對朋友道歉,因為這實在是很不禮貌的言辭。然後對兒子說:「媽媽很失望,也很生氣。因為你對阿姨說了很不禮貌的話,讓我和她都很傷心。」如果兒子爭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時,對他說:「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講禮貌是很困難的,但是對長輩說如此不禮貌的話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然後要求他立即向阿姨道歉。雖然你會發現,也許他的道歉並不是認真並發自內心的,但這足以給他一個教訓,即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讓他學會如何補償其所做的錯事。也許以後他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每次都讓他道歉,他就會漸漸地接受教訓,不再犯。   好友離開後,還要與孩子進行交談,告訴他,當父母以外的長輩讓他做一些事時,應該如何應答。首先對孩子說:「寶貝,我並不是想讓你盲目地聽從大人的話,但是我們可以有禮貌地拒絕。」然後教他如何做,「你可以說,『我很抱歉,但是……』,或者說,『對不起,不過……』比如,你可以對教練說,『我很抱歉教練,但我感覺不舒服,不能再多跑一圈了。』如果只是個人愛好問題,也可以禮貌地讓大人知道。比如你可以對阿姨說,『我很喜歡那種冰其淋,平時很少能吃到,我再吃一個就好了。』」但同時也要建議孩子,吃正餐時的確不適合吃太多冰其淋,很容易引發腸胃炎。 帶有挑釁的「為什麼」   哄孩子上床睡覺是許多家長在筋疲力盡的一天後,還要和孩子進行的一場艱難鬥爭。我的朋友琳經常向我抱怨,讓他7歲的兒子去洗澡也是件苦差事,因為他兒子總是說「為什麼要洗澡?我不想洗澡,我不需要洗澡,我才不會洗呢!」 應對策略   專家建議說,要消除孩子的這種挑釁情緒,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先對他說「寶貝,我知道有時候上床睡覺是件很難的事情」或者「打開單詞課本記單詞很困難,是不是?」,以獲得他對你的認同,然後對他說:「但是親愛的,你必須這樣做。」為了避免孩子這種對抗情緒,還可以採用開玩笑的方法對他說:「寶貝,讓我們來看看你今天能以多快的速度上床睡覺。」然後就和孩子「賽跑」跑向小床。當孩子聽話地上床後,一定不要忘記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並稱讚「真是個好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就像小動物,會記憶你對他完成某項要求的獎賞,而且下次會做得更好。 帶著不屑的反駁   當你告訴5歲的女兒,外面正在下雨,需要帶雨傘時,她卻斜眼看著你,轉了轉眼珠說「嗤,我早知道。」然後轉身離去,留下你一個人發呆。 應對策略 你需要立刻叫住她,直接向她指出,剛剛她的話「嗤,我早知道」以及所用的語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並且說完後就轉身離去,不給別人回答機會的行為也是非常不禮貌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和行為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   在接下來的幾周,孩子這種討厭的行為或許會有所增加,因為她在試探你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在這幾周內,一旦她有類似的不禮貌的身體語言,和「我早知道」相似的短語,或是差不多的自負語氣,要直接向她指出來,並批評和教導她。她發現你的確是認真的之後,就會改正。 記住,當你發現孩子已經不再用這種語氣說話時,一定要及時表揚她:「現在和你談話感覺愉快多了。」 罵人   你對7歲的孩子說:「對不起寶貝,你今天不能去參加游泳訓練了,因為我要帶你去看牙醫。」她對著你大叫:「你是個騙子!我就要去游泳!」生氣?絕對。不正常?不。我的朋友曾被她8歲的兒子罵作「蠢貨」、「騙子」、「傻瓜」和「大大大笨蛋」。只因為她不能如期開車帶他去遊樂園。當孩子對你用這些極其不尊重的詞語時,立即讓他想三個以上的禮貌詞彙來表達他的不滿意,但願在下次他對你不滿意時,能想起其中的一個來。 應對策略  當然這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是當他說:「你這個壞蛋,你一定要開車帶我去遊樂園」時,你要嚴肅地告訴他,由於他說了非常不禮貌的話,你是絕對不會帶他去遊樂園的。並且要讓他知道,一旦他說了類似不禮貌的話,你就不會做他想讓你做的事。最後,還要告訴他不許這樣辱罵長輩和小朋友們。當你持續地告訴他罵人是不允許的,並且他也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會開始乖乖聽話了。 在公眾場合挑釁   當你和4歲的孩子在一家理髮店等著給他理發時,他不停地從前台拿糖吃。你叫他別再吃了,他卻說:「你管不著!」    應對策略 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千萬避免動怒。向他施壓,這樣只會加強他的挑釁,更加激化你們的爭吵。相反,要對他和顏悅色,但要讓他明白你是認真的。首先讓他知道,他已經吃到了極限,不能再吃了。對他說:「親愛的,你手上的這顆糖是最後一顆了。」 然後讓他選擇,是將這顆糖吃掉,還是放進他的口袋裡,或是由你來保管。這樣會讓他覺得你並不是命令他,而要讓他接受你的建議。也許他並不明白為什麼那些糖不能再吃了,所以還應當告訴他:「那些糖是給大家吃的,所以每人只能吃一點點,要學會留給別人吃。」 缺乏禮貌的朋友   當你準備帶著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出門時,你發現那位小朋友的包還落在沙發上,你告訴他時,他卻瞟了一眼然後說:「你去拿。」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應對策略   這時,你不能直接開車走,而是要把這個小子和他的包一起留在你家門口。你要趁這個孩子們在一起的時機,義不容辭地教育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講禮貌,這會加深你孩子的印象。如果你不願對孩子身邊的每一位無禮的朋友都進行教育,至少也應該教育一部分。因為這樣是在給你的孩子做榜樣,對不禮貌的行為,不但要有禮貌還要有決心。 ★Tips:孩子頂嘴屬於哪一種★   有時候孩子頂嘴純屬淘氣和不講理,但有時候卻是他們很不高興的表現。不同原因的頂嘴,應對方法也要不一樣。所以在對付他們之前,先判斷孩子的頂嘴屬於哪種—不講理型頂嘴:當孩子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時,表明他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要檢測你的耐心程度。這時,要直接指出他的不對,並糾正他。   當孩子說「你管我呢」時,你應當說:「我是你媽媽,所以我希望你……」;   當孩子說「嘁,我早知道。」時,你應當說:「我希望你說:是的,我知道媽媽。」 不高興型頂嘴:除了用過激的語言外,寶貝還會有激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先要安撫他,再教育他。   當孩子說「你是世上最壞的媽媽!我再也不會做任何你讓我做的事情!」時,你應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我會等你能用好的詞語說話時,再聽你說。」   當孩子說「一點兒都不公平!我討厭你!」時,你應當說:「我明白你覺得不公平。但說『我討厭你』是不對的。」

轉 貼-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洪蘭)

2008年03月26日
公開
48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3/04 】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學前教育/提供)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對付寶寶哭鬧13招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49

雖然岳大哥已經很久沒有哭哭鬧鬧 但我想應是我們在台中還有阿公阿媽可以求救的關係 回台北後應該還是偶爾需要應付溝通岳大哥滴 媽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 "忽視,忽視,再忽視!' "轉移注意力" "哭鬧的時候找他有興趣的東西引起注意且平和與他對話" "模仿他哭鬧的聲音" "暫停法與隔離法" 後面的那四種方法都很可愛, 下次魔頭岳又出現的時候再來試試~ ----------------------------------------------- 寶寶哭鬧的聲音,真是爸爸媽媽的緊箍咒。 看看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們是如何消除哭鬧聲的。 至少,有些辦法在某些時候還是很有效的。 一、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我兒子天天是一個很會哭鬧的孩子。 我就通過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帶動他一起唱兒歌什麼的, 來幫助他改變哭鬧的狀況。——天天媽 二、忽視他的哭鬧 我發現,對於寶寶哭鬧最好的回應就是:忽視,忽視,再忽視! 當我一歲大的女兒哭鬧的時候,我就轉過身當作沒聽見。 她馬上就領會了:當她哭鬧之後是得不到任何的回應的。——遙遙媽 三、不應允寶寶在哭鬧中提出的要求 這是丈夫和我的共同感受,我們一致認同這個觀點, 並且認為這的確是很好的方法。我們3歲的女兒姍姍就知道, 如果她為了得到什麼東西而希望通過哭鬧的辦法來達到目的, 這個途徑是行不通的。 如果她想用哭鬧的辦法來得到她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 那麼她是達不到她想要的目的的, 即使是在我心情很好的時候或者心情很差的時候。 其實我們對她是很公平的,如果我們拒絕了她的某個要求, 那麼我們將在拒絕的同時答應她的另外一個要求。 因為你不能老是拒絕,當然你也不能老是縱容她的所有要求。 在你決定拒絕或者認同某一件事情以後, 你就要堅持這樣的決定。——姍姍媽 四、採取成年人的方針 我的女兒已經15個月了,很喜歡你跟她進行交流, 同時她也是一個喜歡哭鬧的孩子。但是當她開始哭鬧的時候, 我就試著去跟她交談,就像跟大孩子那樣。 她對於我的回應是很積極的,她甚至試圖來跟我進行溝通和交流, 雖然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究竟在說什麼。 但她的這種試圖言語的現象終究取代了哭鬧, 而這樣所發出的聲音比起她的哭鬧的聲音要好得多。——豆豆媽 五、對他說點什麼 我兒子康康23個月了。當他開始哭鬧的時候, 如果我告訴他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他要哭鬧, 那麼他就會自己停止哭泣,或者是到別的地方去。 當他停止哭鬧並說出他的要求時,我會給他很多的讚許。 這樣,他就能夠意識到:他不哭鬧的時候, 反而可以比哭鬧的時候得到更多他想要的。——康康媽 六、長遠利益 幾乎每天早上我們叫小易起床的時候, 都要經歷一段忙亂和哭鬧的過程。 我的訣竅就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告訴他, 如果他第二天早上乖乖地起床, 那麼到了晚上我會給他多講一個故事, 這個方法的確效果很好。他每天都有意識地記住我的話, 起床的時候不再像以往一樣哭鬧了, 並且會選好那天晚上他想聽的故事書。——小易媽 七、食品、雜貨店策略 我用很簡單的方法來阻止我的孩子在商店裡 因為要得到某樣東西而開始哭鬧。 我讓孩子挑選一樣他最想得到的東西, 比如小餅乾、糖果、蜜餞或者是圖畫書。 我會給他一個可以花費的額度, 如果他想買一些比這個額度貴很多的東西, 那麼不足部分的錢就必需要從下一次的消費裡扣。 這在我們之間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而我也不再會因為這事聽到孩子的哭鬧了。——點點媽 八、哭鬧「專座」 我們有一把專門為我們兩歲半的女兒哭鬧的時候準備的椅子。 當她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們就請她先坐到那把椅子裡面去, 然後再繼續哭。當她在這個身體移動的過程中, 同時她的注意力也就被轉移了,通常來說她就會停止哭鬧。——小悠媽 九、定時器的訣竅 如果諾兒開始哭鬧,那麼我就把定時器設置為三分鐘, 並且告訴她等到這個定時器裡的時間走完時再來向我要求她想得到的東西。 這個辦法通常都會很有用。——諾兒媽 十、把他哭鬧的過程錄製下來給他的後代看 我的兒子,現在三歲半,他總是喜歡哭鬧, 雖然在最近的幾個月裡已經改進了不少。我開始把攝像機取出來, 然後在每次他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把他哭鬧的過程給錄製下來。 這個辦法看來的確對他的刺激很大, 他當然不喜歡在他哭鬧以後再通過錄像重新看一遍他剛剛哭鬧的過程。 我看這種用錄像的辦法來威脅他停止哭泣的辦法是非常有用的。 謝天謝地!——帥帥媽 十一、「美妙的」聲音在哪裡呢? 當四歲的小雨開始哭鬧的時候, 我就說:「哦,你的美妙的小嗓音不見了! 我得找找它到哪裡去了呢?」然後我就開始環顧四周, 並假裝到壁櫥裡或者沙發後面開始尋找, 並把這個找到的聲音放到自己的嘴巴裡面, 然後模仿外婆或者卡通人物,或者公雞和其他任何我能想到的聲音。 通常在這個時候她就會忘記了哭鬧而開始笑。——小雨媽   十二、一笑置之   當我的兒子或者是侄子開始哭鬧的時候, 我就模仿他們哭鬧的聲音。然後我就對著他們做鬼臉, 最後他們終於停止了哭泣,並且忘記了為什麼而哭鬧, 並開始反過來取笑我。到目前為止, 這個辦法一直還很有用,即使是在公開的場合。——阿米·卡申(美國) 十三、口袋的訣竅 當我兒子開始哭鬧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到我的口袋裡來哭鬧吧, 這樣我就能夠把他的哭鬧聲音保存下來,然後過一會我再去聽。 這句話經常會讓他開始發笑。特別是當我假裝去打開我的口袋, 然後把他哭鬧的聲音放出來, 同時故意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他的哭鬧聲的時候, 他的情緒已經完全好轉了。

責罵孩子要有技巧

2007年12月10日
公開
44

作者:碧愛緹絲•帕特 Beatrix Palt 譯者:洪絹 叢書系列: 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 第一章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 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分 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地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爭論、摩擦及數不清的爭吵,是絕對少不了的。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可以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 責罵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希望藉責罵達到什麼目的。把責罵當作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設好界限 孩子從小就要罵,之後他們自然就能接受責罵是父母教養的一種方式。責罵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們不踰越某個界限,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麻煩。重點是,界限 一定要先劃好。孩子年齡愈大愈能夠理解,也愈須要知道安全範圍在哪裡, 並要能自我約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怎麼讓責罵有成效? 要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同時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 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 要不斷地跟孩子解釋說明,父母設定這些規範的原因何在。 效果呈現的指標 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 要罵,要趁早 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地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 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 「不是什麼都可以嗎?」 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斯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別被天使面孔給騙了 如果父母一開始沒有以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責罵孩子,如果父母被嬰兒及小孩子的天使臉孔給迷惑,而聽任他們做喜歡的事情,在往後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就會發現自己是自討苦吃。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孩子們純真的面孔,就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一笑置之,沒有把握機會,以認真的態度去責罵或制止他們,最後父母會為自己的不嚴格感到後悔。因為孩子年紀愈大,對於挨罵愈是不痛不癢。 為什麼馬汀對責罵沒有反應? 馬汀現在四歲。小時候,媽媽對於不准馬汀做的事情,總是帶著微笑,溫柔地「責罵」。馬汀後來對於母親的責罵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全因為母親的處理方式出了問題。現在,馬汀的媽媽可頭大了,因為責罵對馬汀來說不痛不癢。(其實,馬汀從小就不認為那是在責罵!)馬汀的媽媽需要很大聲、很兇地罵,才能達到所要的效果。如果她一開始就懂得用對方法,不以開玩笑的方式責罵,現在就不用這麼累了。一開始就要讓孩子們清楚知道,那個不准踰越的界限在哪裡,而這個界限則是藉由責罵來設下的。 ♫ 責罵,是為了將來不會演變成怒吼。要把握責罵的時機,不要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才破口大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的教育,責罵亦占要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驗收 廉赫的父母在他不聽話的時候,都會嚴正地說:「不可以!」以往,他們總覺得,跟其他父母比起來,自己對廉赫的管教太過嚴格。如今,他們則對此感到慶幸,因為現在,他們幾乎都不用再怎麼罵廉赫,只要一個眼神,或堅決地說「不行!」,廉赫就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廉赫的經驗告訴他,只要他每做錯一次,父母就會又罵一次。所以,廉赫與父母間採用溝通的方式。他現在是個聰明的少年,對於父母的決定,他會追根究底問清楚父母要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跟父母吵架。 別懷疑,成功的父母都罵孩子 你是不是認為會罵孩子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呢?特別是習慣把教養重責一肩扛的母親們必定常為這個想法所苦。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付出較多心力的一方,發牢騷的機會自然也會跟著多。因此,做父母的常會有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得他們的責罵限制住孩子;或者認為,孩子因為受到責罵會有不愉快的童年。有些父母甚至擔心,孩子會對他們的愛產生懷疑,只因為他們會責罵孩子。甚至還有父母覺得自己的教育不成功,認為孩子一直沒有抓到做事的要領,全都是因為自己不斷激怒孩子! ♫ 輕鬆點!責罵本來就是成功教養孩子的要領之一。只要自己知道罵得有理,就是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往正確的方向更邁進一步。 責罵當然是教育方式的一種 許多父母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責罵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必須接受親子間除了相互依偎,享受溫情及共渡歡樂時光之外,也會有摩擦及衝突產生。但做父母的,常常無法接受不愉快的那部分。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結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得用罵的才能制止錯誤的行為出現。難道,這就叫失敗的教育嗎? 當然不是,哪個為人父母的不是想為子女好?這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要不是因為我們是你的父母,別人才懶得理你。誰會願意花時間跟你解釋什麼是危險?誰會時刻提醒你要避免危險?誰會耐心教導你餐桌禮儀跟社會規範?這些全都是父母的天職。 為了不讓孩子無所適從,父母必須接受善用責罵這個方法來做好為人父母這份艱難、甜蜜,卻又很值得的工作。 挑戰媽媽的極限 黎歐妮絲現在一歲。她最愛運用自己這雙萬能的雙手把盆栽裡的土翻出來,然後分一些給窗台,一些給地板,一些自己吃掉!黎歐妮絲的媽媽簡直快要抓狂。然後整個橋段大概會是這樣:媽媽拜託黎歐妮絲把泥土吐掉,然後跟她解釋,泥土有毒,不能用手去抓。黎歐妮絲好不容易吐出來之後,媽媽又得清理被弄髒的地板。黎歐妮絲稍作休息之後,等媽媽一轉身,她又馬上抓了一把土往嘴巴塞。同樣的戲碼一共上演了三個回合,終於,媽媽忍不住大聲罵人了。結果就是,媽媽大聲罵,黎歐妮絲放聲大哭。 ♫ 責罵完全是出自善意。做父母的,要能將責罵轉化成具有正面效果、且有意義的爭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欣慰 將來,當孩子開始受外在社會的眼光檢視時,就是你驗收責罵的成果 的時候了。那些時常挨父母罵的孩子,在別人眼中,卻會是受歡迎、 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害 對黎歐妮絲的媽媽來說,必須不斷重複經歷同一件事,當然不好受。她想,如果黎歐妮絲能照著她的話去做,那該有多好!可惜事與願違。更糟糕的是,她還得用責罵的方式來教孩子,這讓黎歐妮絲的媽媽對自己的管教能力產生懷疑。 其實,責罵在教育的過程中,實屬平常。黎歐妮絲只是要試探媽媽所說的「不可以!」是認真的,還是說說罷了。一直要到真的把媽媽惹毛了,媽媽開罵了,她才能確定該安分點的時候到了。 所以不想讓自己感到內疚的第一步,就是認清孩子這種試探的心理。再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要能釐清你責罵的意義與道理在哪裡。好比說,媽媽會責罵黎歐妮絲,是不想她因為吃泥土而生病。除了健康上的考量之外,黎歐妮絲必須學會兩件事:第一、植物要有土壤才能生長,所以得把泥土還給盆栽。第二、媽媽沒有必要做額外的清潔工作,所以,別弄髒地板! 孩子其實早料到會挨罵 孩子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喜。當然,挨罵很少會被列為驚喜的一種,因為它有跡可循。如果父母對某一件事情再三提醒,耳提面命,聰明點的孩子就知道最好照著做,否則很快就會換來一陣嘮叨。偏偏即使孩子知道會被罵,還是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因為他們想知道,究竟父母所要求的是不是一定得貫徹執行。說穿了,就是要測試父母是不是真的那麼堅持。 「我知道你會生氣呀,可是我還是要試看看!」 安妮卡今年三歲,是個不斷挑戰父母耐性的小女生。她每天都要搞出一些不同的小狀況,就是要看爸爸媽媽會不會罵她。例如說,不停地玩弄碗盤,一直到碗盤掉到地上為止;不斷地推撞弟弟,直到弟弟放聲大哭;在別人還沒有吃完飯前,就從位子上站起來;洗完澡之後,就把濕毛巾丟在地上……等等。其實,安妮卡非常清楚,做這些事,媽媽一定會大發雷霆。 安妮卡正處於喜歡測試的階段,她就是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就是要父母對她舉起黃牌(註)(提出警告),或者直接舉紅牌(提出禁止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寧可忍受父母的責罵,也要弄清楚父母的界線在哪裡,否則絕不善罷甘休。 (註:在足球賽中,若球員輕微犯規,裁判可發給犯規球員黃牌,以示警告。若嚴重犯規,或接獲兩次黃牌,則裁判會發給犯規球員紅牌,表示停權。) ♫ 孩子就是想要、也需要不斷測試父母究竟到怎樣的程度才會採取行動。正因此,父母更要堅守自己教養的原則,不可以的,不管怎樣,就是不可以! 注意遊戲規則 孩子通常都知道什麼時候會挨罵。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的是父母的種種要求,以及禁忌究竟有多重要?孩子真的不太清楚這點,尤其是父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給孩子不同的標準。 比方說,在蓮娜小時候,父母不准她單獨在公園的沙坑玩。到了四歲,她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裡到處跑來跑去。卡爾在一歲的時候,吃飯不准拿刀,一歲以後,父母卻給他整組餐具吃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也會不斷挑戰新事物,試試看父母的新界限到底在哪裡,直到他們的挑戰被父母禁止為止。 父母總覺得想要不罵孩子,就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真的很難。有時候,父母必須體認到,孩子的發展腳步可能比父母想像中的還要快。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開始要求自由及自主權。一開始他們會高估自己的極限,這是很正常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的,關於這點,做父母的不必太緊張,只要訂好遊戲規則就好了。 對於不適宜的行為舉止,父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改善。第一步,稍作提醒;第二步,加以警告;最後,再不聽就得開罵了。這是一種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的處理方式,他們也會認為很公平。 別做讓孩子無法掌握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朝令夕改,那可是比挨罵還糟的。譬如,父母對同樣的錯誤行為,卻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處理。如果父母的反應讓人信不過,或者料想不到,都會把孩子搞糊塗。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只好不斷測試父母的反應,才能摸索出怎麼做鐵定會被罵、怎麼做則可以安全過關。 孩子要能預期得到結果,才知道要怎麼讓步、怎麼改善情況。給孩子主導權,掌握改變情況的可能性,選擇他們要走的方向,讓他們不再只是親子關係中的被動角色,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教養目的。 ♫ 所謂信賴,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擁有事情的主導權。孩子可以擺明了找父母麻煩,也可以選擇避免與父母產生爭執。你要給他們這種權力。 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造反。得到愈多尊重的孩子,反而愈會善用他們自己的權力。 故意作對 兩歲大的馬帝亞斯雖然很清楚他不可以在客廳裡騎車,卻還是一意孤行,玩得不亦樂乎。媽媽當然可以選擇大聲斥責,但馬帝亞斯也可能倔強的反抗。這回,媽媽選擇用遊戲規則中第一步:提醒。結果,馬帝亞斯暫停了一會兒,然後對著媽媽大叫,接著又繼續騎車。媽媽接招之後,再出第二招。她舉出黃牌,警告馬帝亞斯。現在,主導權落到馬帝亞斯身上了。他可以選擇放棄在客廳裡騎車,跟媽媽就能相安無事,也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但那勢必惹毛媽媽。 年紀愈大的孩子,愈會跟媽媽作對,惹媽媽生氣,因為他們想透過這種測試來了解自己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存心找父母麻煩。不過,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看看到底要用哪種策略或者哪些方式才能逃過一劫,避免被罵。(例如:他們會發現,有時候他們天真無邪的純真面孔,就是必勝絕技。) 孩子也該學著怎麼爭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著如何忍耐或克服與他人在利益上的衝突,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而責罵就是途徑之ㄧ。責罵不只是單方面情緒的抒發而已,而是負責教養的人與孩子間的爭論。會有爭論出現,就是雙方分別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試圖尋求對方的理解。就這種角度來看,責罵絕不是想找人出氣,或單純只是希望孩子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舉止而已。 所以,透過父母的責罵,孩子應該要學到,如何在衝突產生時,做出合宜的反應。在與其他人持不同意見時,要能保持客觀,並且不去傷害對方。要學著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努力讓別人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舉止沒有錯。當認為父母的說法或作法不合理時,孩子要學著找出最恰當的用字遣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對地,在與父母爭論的同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確有不當的行為舉止,也要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當自己的立場無法獲得認同時,要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克服失望的情緒。學著妥協,學著體諒,接受失敗,懂得道歉。 「爭吵」其實是門大學問。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爭論時,其實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的。這些都是為將來能理性公平地與人爭論及解決可能面對的衝突做準備。所以,父母在責罵的同時,實在要能做孩子的學習典範。 ♫ 父母在斥責前,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期:先作提醒,接著給予警告,最後才能開罵。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慢慢改善自己的行為。 結論 對於父母的責罵,孩子很少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大部分的責罵其實是孩子自找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有先行警告,他們心裡也有數。如果真的搞到父母開罵,孩子就得甘願接受自討苦吃的後果。 ♫ 若孩子能及早學習如何與人爭論,就能為將來可能面對的更複雜的爭論情況打好基礎。 --------------------------------------------------------------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不要霹靂啪啦地胡亂開罵。 若是真想認真嚴肅的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記得要先多次提醒孩子,他們的行為不被允許。先警告;如果不行,必要時,再責罵。 ☆照著遊戲規則做。不能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又那樣。 要給孩子可遵循的規則,父母必須是值得信賴的爭論對象,孩子才能做好準備。 ☆罵要罵得有建設性。 父母要跟孩子說明自己生氣的原因,也要提供孩子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若是孩子願意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彌補,父母也要適時讓步。

101句鼓勵的話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43

美國人的教育是以贊揚為主,激勵為主的教育。 於是美國人自己總結了鼓勵孩子向上的101句鼓勵的話。 某校長出訪美國馬裡蘭州,正好碰上該州新教師培訓,人手一本小冊子,是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和課堂教學中必須使用的鼓勵用語。 也可以用在家長對小朋友的鼓勵話語 101 ways to encourage a Child 1. Wow 哇!(叫絕聲) 2. Way To Go 就該這麼做 3. Super 極好的 4. You're Special 你不一般 5. Outstanding 傑出的 6. Excellent 優秀的 7. Great 偉大的 8. Good 好的 9. Neat 真整潔 10. Well Done 做得好 11. Remarkable 非凡的 12. I Knew You Could Do It 我知道你能做的 13. I'm Proud Of You 我為你而驕傲 14. Fantastic 太奇妙了 15. Super Star 超級明星 16. Nice Work 幹得好 17. Looking Good 看上去不錯 18. You're On Top Of It 你是數一數二的 19. Beautiful 美極了 20. Now You're Flying 現在你起飛了(進步了) 21. You're Catching On 你是有吸引力的 22. Now You've Got It 現在你做到了 23. You're Incredible 你簡直難以置信 24. You Can Do It 你能做到 25. How Did You Do That? 你怎樣完成的? 26. Bravo 好啊!妙! 27. You're Fantastic 你真太妙了 28. You're Improving 你在進步 29. Hurray For You 為你喊萬歲 30. You're On Target 你達到目標了 You're On Your Way 你在前進中 32. How Nice 多好啊 33. Good Job 幹的好(洋基托瑞總教練最常對王建民說的一句話) 34. That's Incredible 簡直難以置信 35. Hot Dog 熱狗 36. Let's Try Again 再試試 37. Dynamite 非同凡響 38. You're Beautiful 你太美了 39. You're Unique 你太不尋常了 40. Nothing Can Stop You Now 現在你已所向無敵了 41. Good For You 為你好 42. I Like You 我喜歡你 43. You're A Winner 你是贏家 44. I Respect You 我尊敬你 45. You'll Make It 你一定會成功的 46. Remarkable Job 出色的工作 47. Beautiful Work 完美的工作 48. Spectacular 壯觀的,引人入勝的 49. I Like The Way You Handled That 我欣賞你的做法 50. You're Precious 你是寶貴的 51. Great Discovery 偉大的發現 52. You've Discovered The Secret 你已經發現了秘密 53. You're Making Progress 你正在進步 54. You Figured It Out 你搞懂了 55. Fantastic Job 幹的太好了 56. Hip, Hip Hurray 萬歲!(喝彩聲) 57. Bingo 你成功了 58. I Believe You'll Handle It 我確信你能行 59. Magnificent 傑出的 60. Marvelous 非凡的 Terrific 太妙了 62. You Really Tried 你確實盡力了 63. Thanks For Helping 感謝你的幫助 64. Super Job 出色完成任務 65. Creative Job 創造性的完成任務 66. Super Work 超級完成任務 67. You're Sensational 你真令人感動 68. I Like Your Work 我欣賞你的工作 69. I Can See Progress 我已經看到了進步 70.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非同一般的表現 71. You're A Real Trooper 你真實一個好騎手 72. You Are Responsible 你是負責任的 73. You Are Exciting 你真令人激動 74. You Learned It Right 你做對了 75. Look How Far You've Come 瞧,你已經有多領先了 76. What An Imagination 多麼豐富的想象力! 77. What A Good Listener 多麼專注的聽眾啊! 78. You Are Fun 你真有趣 79. You're Growing Up 你長大了 80. You Tried Hard 你盡力了 81. You Care 你很認真 82.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出色的表現 83. You're A Good Friend 你是一個好朋友 84. I Have Confidence In Your Judgment 我堅信你的判斷 85. I Trust You 我相信你 86. You're Important 你非常重要 87. You Belong 你屬於我們 88. You've Got A Friend 你已經得到了一個朋友 89. You Make Me Laugh 你讓我開懷大笑 90. You Brighten My Day 你讓我今天增輝不少 91. I Respect You 我崇敬你 92. That's Correct 正確 93. You're A Joy 你真讓人高興 94. You're A Treasure 你是個寶 95. You're Wonderful 你真妙極了 96. Awesome 真了不起 97. You Made My Day 你今天真讓我高興 98. That's The Best 真出色 99. A Big Hug 熱情擁抱你 100. A Big Kiss 親吻你 101. Say I Love You! 我要說,我愛你! 希望這些話大家每天都能用到哦!! :P

3歲前觸覺刺激

2007年09月12日
公開
40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必須將各種活動融入生活教養裡,以下提供一些刺激前庭系統的簡單日常活動,父母要注意讓孩子感覺活動好玩而愉快。 媽咪爸比這樣做…(水平或垂直刺激) 0歲∼一歲 ●抱著孩子在你的手臂中輕搖或在搖椅上輕搖。 ●抱著孩子以趴著、坐著或站著的姿勢,在你的大腿上彈跳。 ●將孩子以面朝下的姿勢攜抱並將他上下晃動。 ●抱著孩子跳舞。 ●大人坐在地板時,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作出像划船之類的遊戲(即大人身體前後搖晃)。 ●在地板上爬或爬過枕頭。 ●在地板上翻滾。 ●將孩子抱至胸膛的高度,並將他倒過來。 ●在嬰兒座椅上彈跳。 ●坐在嬰兒用鞦韆中搖晃。 ●將嬰兒背在背後。 ●坐車。 ●游泳。 ●躺在水床上。 滿一歲∼三歲 (幫助前庭發展) ●玩遊樂場的器材-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 ●在協助下玩攀爬架。 ●坐娃娃推車。 ●如果孩子可以踏住踏板的話,讓他騎三輪車。 ●讓孩子坐在毯子上拉他。 ●游泳。 ●坐在搖搖椅上輕輕搖。 ●騎在大人背上,大人作小狗爬的姿勢(雙手及雙膝著地)。 ●在不同的平面上奔跑及走路,例如草地、地毯、寬的平衡木等。 ●從斜坡上滾下來、在地板上翻滾、滾過枕頭。 ●在水床、墊子或在床上彈跳。 ●在大箱子中爬進、爬出。 ●在父母協助之下翻筋斗。 叮嚀 雖說孩子的成長發展有其一定的進程,但這並不表示,這些發展都不需要父母費心。所謂「有刺激,有反應」,寶寶的粗動作、細動作、大小肌肉群、神經傳達……等等,其實都有賴父母多跟寶寶互動、遊戲,寶寶才能發展得更完全。因此,為人父母者,可別只有注意寶寶的飲食營養與疾病照顧而已,更要跟寶寶多互動,讓寶寶全方位發展! 專注力時間:年齡*3-5 所以岳現在是2*3-5= 6-10 (分鐘)

觸覺刺激遊戲

2007年09月11日
公開
26

觸覺敏感型的孩子很容易讓你不知所措~多跟他接觸,他(她)會更與你親近!! 1. 乾布摩擦 適用對象:焦躁、情緒化、膽小、愛哭、發音不良、偏食、動作慢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學習、小肌肉成長。 準備材料:乾布  活動方法: -1. 以強化擦拭幼兒手臂、手背、手掌、大小腿、腳底、頸部。 -2. 輕輕按摩幼兒嘴唇及附近肌肉、面頰及頸部。 -3. 一邊按摩一邊唱歌。 -4. 當幼兒漸漸不怕接觸,可做頭部按摩,抓搔腋下和肚子。 2. 捲壽司 適用對象:觸覺防禦強、情緒化、挑食、喜歡吸吮手指、偏食的孩子。 指導目標:突破觸覺防禦過強障礙、強化關節訊息。 準備材料:薄毛毯  活動方法: -1. 用薄毛毯包裹孩子,並在地上輕輕轉動,也可輕壓孩子的身體,以強化幼兒關節訊息。 -2. 可改用被單或舊報紙,讓孩子站著、躺著皆可,輕輕摩擦他的身體,也可放音樂或兒歌助興。 3. 化妝舞會 適用對象:焦躁、緊張、愛哭、黏人、情緒化的孩子。 指導目標:解除觸覺敏感,讓幼兒能更自然地發洩。 準備材料:梳子、無毒化粧品  活動方法: -1. 輕輕幫幼兒梳頭髮,梳成各式髮型。 -2. 為孩子化妝,打扮成各式各樣有趣的人物。 -3. 最後讓孩子互相擁抱。 -4. 也可利用毛巾扮成蒙面俠,或將被單披在肩上當成蝙蝠俠。 4. 玩泥巴 適用對象:膽小、黏人、愛哭、孤僻、怕與人接觸、怕擁擠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接受能力,促進幼兒的探索能力。 準備材料:盒子 麵粉 黑色顏料或墨水   活動方法: -1. 準備一個盒子,倒進一些麵粉,加上墨水顏料,加水和成泥巴狀,讓幼兒用手揉成各種形狀,簡單的圓形,方形,香腸,麵包皆可。 5. 抱呀抱,親呀親 適用對象:焦躁、黏人、壞脾氣、發音不正、偏食、動作慢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接受能力,消除防禦過度的心理障礙。 準備材料:   活動方法: -1. 將幼兒抱在身上,老師利用臉頰或額頭摩擦幼兒的臉或親吻臉頰。 -2. 也可利用頭髮接觸幼兒的臉部,並觀察幼兒的反應。 -3. 可稍微緊抱幼兒,強化觸覺和關節訊息。 6. 吸塵器遊戲 適用對象:觸覺防禦過強、反應遲鈍、輕度自閉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接受能力,感覺分辨能力。 準備材料:吸塵器   活動方法: -1. 用吸塵器的管子,直接吸幼兒的臉頰手臂手心大腿腳底,讓幼兒感覺吸力。 -2. 可在吸塵器管口加一塊薄布,讓幼兒用手或腳來感覺吸力 7. 碎紙巴士 適用對象:觸覺防禦過強、黏人、愛哭、情緒化、輕度自閉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接受及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促進感覺分辨能力和觸覺功能分化。 準備材料:箱子 舊報紙   活動方法: -1. 在大箱子內放進大量揉過的舊報紙,讓幼兒身藏其中,在裡面活動。 -2. 可讓幼兒在裡面做撕報紙或揉報紙活動。 -3. 可將紙弄濕或配合一些小玩具,玩戲劇活動。活動越久,觸覺刺激越強化。 8. 吹風機活動 適用對象:觸覺防禦過強或遲鈍、輕度自閉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觸覺接受及觸覺功能分化。 準備材料:吹風機   活動方法: -1. 以吹風機吹孩子的頭髮臉頰、頸部、手臂、手臂、手掌大小腿及腳底。 -2. 可脫掉衣服吹他的背胸部和腹部 -3. 可調整吹風機的各種溫度,來個好玩的三溫暖。 -4. 可利用電風扇或紙扇搖動,感受溫度和風速的變化 9. 小皮球繞世界 適用對象:觸覺敏感、緊張、焦躁、情緒化、愛哭、偏食、愛咬人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肌膚對外界的適應力。 準備材料:小皮球   活動方法: -1. 將小皮球從孩子的胸前滾到腹部大腿回到頭部,或是從背部滾到屁股。或讓孩子站坐躺著,滾動時要時而用力,時而放鬆,給孩子不同的感覺。 -2. 可改用氣球撫觸,同時配合音樂。 -3. 可讓幼兒坐在球面上彈動,用屁股感覺求的彈力和抗力。 10. 腳底按摩 適用對象:觸覺防禦過強或遲鈍、情緒不安、輕度自閉的孩子。  指導目標:以各種不同材質刺激敏感的腳底,強化觸覺辨識能力和感覺功能分化的能力。 準備材料:沙子、碎石子、樹葉、毛毯、塑膠墊子   活動方法: -1. 利用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幼兒光著腳從上面走過。 -2. 勿強迫孩子,先示範一次給他看。 -3. 材料可分開來使用,也可合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各種不同的觸覺刺激。 4. 讓孩子站在草地上、沙地、柏油路、水中感受不同的觸覺刺激。 11. 大彈力球壓滾活動 適用對象:觸覺敏感或遲鈍,關節訊息不足,身體協調不佳的孩子。  指導目標:強化各部位觸覺和大腦協調能力,也可強化本體感。 準備材料:大彈力球   活動方法: 1. 讓幼兒放鬆仰躺或俯臥在地上,大人用彈力球輕壓他的胸部、腹部、背部和四肢。 2. 利用彈力球在幼兒身上滾動。 3. 可在幼兒身上加條毛巾,只將彈力球充一半的氣,這樣更能感覺重力,對孩子的前庭覺得觸覺協調具有特殊的效用。

如何一覺到天明

2007年09月08日
公開
29

〈育兒寶典〉文�林奐均 當年我婆婆初為人母時,都是寶寶一哭就餵奶,差不多每兩個小時餵一次,連半夜也不例外。她生了四個孩子,前三個孩子的年齡分別都只差兩歲,她說頭六年帶孩子的記憶,如今一片模糊,什麼也想不起來。她不太記得孩子小時候的情形,因為她那時根本就忙昏頭了。 但根據我的觀察,寶寶一哭就餵奶的媽媽,絕大多數都睡眠不足,身體疲憊,心情沮喪。一哭就餵奶的寶寶比較會哭鬧,家裡的氣氛通常比較混亂。我常聽年輕的父母說,他們只想生一個,因為帶孩子太累了,而且很麻煩,一旁的祖父母聽了,也同意地點頭。才一個小小的嬰兒,似乎就能夠把全家大小累得精疲力盡!但育兒的方式其實可以截然不同!照顧嬰兒可以簡單又有條理,家裡依舊得享有安寧,父母有較多的精力享受育兒的樂趣,並且期待再生下一個。 <新手父母看過來> 作息時間表範例 帶著寶寶出院回家後,就要立刻訓練寶寶適應家中的作息,先為寶寶訂一個作息時間表,訓練他在固定的時間吃奶和睡覺。想要寶寶健康,想要家中享有安寧,訂個好的作息時間表非常重要。 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奶,新生兒晚上應該有七、八個小時的睡眠,而且是一覺到天明。下面是一個作息時間表的範例: 早上六點 餵奶 早上十點 餵奶 下午二點 餵奶 晚上六點 餵奶 晚上十點 餵奶 若從早上七點開始,那就分別在早上七點、十一點、下午三點、晚上七點和十一點餵奶。 <遵行作息時間表> Point 1 把寶寶叫醒 到了餵奶時間,就把寶寶叫醒。 你希望寶寶晚上能夠一覺到天明,而不是白天一直睡覺。 我的做法是,餵奶時間快到時,就把寶寶的房門打開,進去把窗帘拉開,讓寶寶慢慢醒過來。 如果餵奶時間到了,寶寶還在睡覺,我會把寶寶抱起來,交給喜歡寶寶的人抱一下,像是爸爸、爺爺奶奶或親友,請他們輕輕地叫醒寶寶。可以輕聲跟寶寶說話,親親他,慢慢把他叫醒,也可以幫他脫掉幾件衣服。 Point 2 每次要餵飽 每次餵奶都一定要餵飽。餵母奶時,每邊各餵十到十五分鐘。我們常跟寶寶開玩笑地說:「這不是吃點心喔。」盡量讓寶寶在吃奶時保持清醒。 如果寶寶還沒吃飽就開始打瞌睡,可以搔搔他的腳底,摩擦他的臉頰,或是把奶頭拔開一段距離。盡量讓寶寶吃夠,可以撐到下次餵奶的時間。 Point 3 遵行「餵奶—玩耍—睡覺」循環模式 白天的時候,不要讓寶寶一吃完奶就睡覺。 如果你在餵完奶後跟寶寶玩一下,他會玩得很開心,因為他才剛吃飽,覺得很滿足。等寶寶玩累了之後,再上床時就會睡得比較熟、比較久。等下次的餵奶時間一到,寶寶醒來時,剛好又是空腹準備吃奶。 有很多人是採用「餵奶—睡覺—玩耍」的循環模式。我認為這樣的循環會讓寶寶醒來時,肚子呈半飢餓狀態,所以不能玩得很開心。寶寶可能也會覺得有點累,因為睡得比較不熟或比較短。寶寶醒來時若呈半飢餓、半疲倦的狀態,一定會哭鬧得厲害,這時媽媽就很容易提早在寶寶尚未空腹的情況下餵奶,結果寶寶就養成整天都在吃點心的習慣。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要怎麼跟寶寶玩呢?動作一定要很輕。餵完奶、拍背打嗝後,可以跟寶寶說話,唱歌給寶寶聽,看著寶寶的眼睛,擺動寶寶的腳,抱著寶寶在家裡走一走。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常讓她們趴在毯子上,讓她們看看家人在做什麼。如果大家在吃飯,就把寶寶放在飯桌旁(或飯桌上),寶寶可以看大家吃飯。這時大家當然會忍不住一直看著寶寶,對他微笑,逗他開心。寶寶起來一陣子之後,會開始有點累或哭鬧,這時就把他放回床上睡覺,等到下次餵奶時間再抱起來。 只有最後一次餵奶的時間(晚上十點或十一點左右),我沒有按照這個「餵奶—玩耍—睡覺」的模式。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寶寶這時已經累了,我會在餵奶之後,小心地幫他拍背打嗝,換上乾淨的尿布,這時就不再陪他玩了,直接送他上床睡覺。 Point 4 提早醒來 轉移吃奶注意力 萬一寶寶提早醒來,還不到預定的餵奶時間怎麼辦?這時我會盡量轉移寶寶的注意,拖到餵奶時間。比如說,如果他比預定的餵奶時間提早一個小時醒來,我會幫他拍背打嗝,看他是不是不舒服,幫他換塊乾淨的尿布,給他洗個澡,陪他玩一下。我會盡量拖到預定的餵奶時間,但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要通點人情,不要死守作息時間表。 這個作息時間表是要幫助家裡的氣氛安詳寧靜,而不是要毀了這個家。 如果寶寶提早醒來,你已經花了一段時間設法轉移他的注意,但還是不到餵奶的時間,這時候你要用一下腦子。回想一下,如果距離上次餵奶已經超過兩三個小時,你就可以稍微變通一下,直接餵奶,讓寶寶吃飽,這跟預定的作息時間表只不過差個半小時或一小時而已。如果寶寶在一個小時之前才剛吃飽,那他可能不是因為餓才哭,這時可以幫寶寶拍背打嗝,讓他舒服一點,看看他會不會再睡著。 <專家一點靈> 要有耐心,做法要一致 請記住,通常要花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才能確實遵守一套作息時間表,只要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做就對了。你會驚訝地發現寶寶竟然很快就能適應這個作息時間表,準時在餵奶時間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