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手牽手我們一起走

(轉) 聽音訓練之於鋼琴教學

2013年06月11日
摘自<柯大宜電子報28期>
文:◎賴宜含
  
音感,是對聲音的感受、感覺與反應,是音樂基礎能力之一。
培養音樂基礎能力無法避免要做音感的訓練,聽覺可透過訓練來加強其敏銳度,
對柯大宜教學法的教師而言,這是音樂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對於鋼琴教學而言,似乎是少有教師去落實的一項缺角。
筆者細憶從小到大,學琴的過程中,幾乎從未去聽自己所彈的音準不準,
只因為鋼琴發聲的音準與否不是彈奏者所控制,因而久而久之養成不細聽音準的習慣,
間接地,對音樂色彩似乎也得了冷感症,只一味地照譜彈奏,
如今回顧實感鋼琴教師有對學生進行音感訓練之必要性。
因此,本文將對鋼琴演奏家與鋼琴教育學者對聽音訓練之論述
以及如何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做文獻上的整理與探討。


一、「聆聽」之於鋼琴彈奏與教學之相關論述

《Clavier》期刊在1996年調查美國各州的鋼琴教師對聽音彈奏的看法,
有老師認為任何年紀與程度的學生都應該接受聽覺的訓練。
研究顯示有58%的教師在鋼琴課程中指導學生聽音彈奏,
42%的教師沒有對學生實施聽音彈奏的訓練。
其中一部份沒有對學生實施聽音彈奏訓練的教師表示因為他們本身聽音彈奏的能力不足,
所以對指導學生聽音彈奏感到不自在,
也有許多教師表示如果他們本身知道如何憑聽覺彈奏,他們就會將此技巧教授給學生。
從此篇期刊中可看出大多數的鋼琴教師都肯定應在鋼琴課中應融入聽覺的訓練,
以下筆者從聆聽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聆聽與觸鍵的關係兩方面整理與「聆聽」相關的論述。

(一)聆聽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

德國音樂家Hugo認為:
「音樂的傾聽,不僅是聽覺器官對聲音效果的消極接受,也是人的精神邏輯能力高度發展的能力」(引自邵義強,1997)。
以下,筆者藉下表1整理出各學者對於「聆聽」在鋼琴學習過程中之看法。

表1 各學者對「聆聽」之於鋼琴學習論述重點

學者:魏廷格(2000)
著作:鋼琴學習指南
聆聽對鋼琴學習之論述內容:
1.在學習鋼琴的理想條件中,擁有敏銳聽覺為其中一項條件,
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微小差異,需要有精細的辨別能力。
2.能夠將聲音的明暗、軟硬微妙的感情色彩等覺察出來的耳朵,
就像一盞明燈,照亮通往正確目標的道路。

學者:劉瓊淑(1996)
著作:小學階段的鋼琴教學
論述:
1.學習鋼琴從最開始到十個月至一年左右,泛稱啟蒙期。
兒童較適宜在五歲到八歲之間開始學琴。
在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基本的節奏感和讀譜能力,以及學習正確的彈奏姿勢,
同時在學琴一開始就培養以「聆聽」為主體的學習,對兒童日後有莫大的助益。
2.指導兒童憑著聽覺,對音樂的內容和每個音的音響強弱高低能夠清楚的辨別。
同時,藉著這種聽辨能力的逐漸增強,培養對更高深而且更豐富音樂表現內含的瞭解。
3.在啟蒙階段如果就能培養兒童用心聽音樂的態度,使他感受音樂的美和感情藝術化的表現,
對日後學生「音樂性」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學者:長岡敏夫(邵義強譯,2003)
著作:鋼琴技巧指導法
論述:
1.主張在學琴之前該做的事其中一項即是「聆聽的事,其認為利用鋼琴學習音樂,絕對不可以從手指的運動開始。而事先要培養以清純的心(耳朵),愉快地聆聽聲音的習慣。
2. 最好訓練到能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的程度。接著,要把喜歡的旋律,在鋼琴上找出來,彈出來,即使是單音也不要緊,如為學生配上富於變化的伴奏,就會趣味無窮。

作者:但昭義(2004)
著作:少童鋼琴教學與輔導
論述:
1.培養孩子聆聽音樂含包括讓孩子傾聽自己心裡的音樂,
包括幼兒咿哩哇啦地哼唱,那是音樂薰陶感染和內心情感的融合。
2.孩子一開始學習樂器後,往往容易偏重注意技術動作而不注意用耳朵去傾聽自己演奏的聲音,更忽略把學習的曲子通過內心聽覺的感受演奏出來。

作者:Wheeler(1999)
著作:Lessons in Listening
論述:
1.其認為聆聽,是音樂的關鍵,卻在課堂中常被忽視。
教科書中充滿教導認譜、指法和踏板的教學,但卻很少特別論及如何教學生仔細聆聽的技巧。
2.聆聽是一連續的階段,由音的準確性→節奏→技巧→樂句→風格→到高層級的傾聽。
越外面的層級越客觀也較容易教導,越往裡面的層級則越主觀。
3.當一位鋼琴家達到精確的聆聽階段時,其演奏能力提升,
技巧的彈奏則內化成潛意識及自動的。

作者:黃麗瑛(1993)
著作:鋼琴教學論
論述:
1.鋼琴教學的主要宗旨之一,即是引導兒童具備聽覺的領悟力及視覺的讀譜能力,
再透過技巧性的樂器彈奏能力,才能夠達到完整性的音樂再現能力與穩定的音樂記憶能力。
2.加強聽覺方面的練耳課程,可以幫助音樂方面的感受性與瞭解力,
並且能夠增強視奏、讀譜及背譜的基本能力。

作者:Frisch(引自楊嘉,2006)
著作:探討學齡期學生鋼琴聽音訓練及其與鋼琴彈奏之關係-以艾弗全能鋼琴為例
論述:
1.「聽覺」是學習音樂時首當其衝並持續吸收的兩大刺激重點。
耳朵對於音樂學習的發展,不單純只是聽覺而已,還必須涵蓋學習聽音「辨識」的能力。
2.鋼琴課程中,對於不同音調間的彼此關係給予不斷的指導,是對學習音樂架構最有價值的部份,這也有助於發展語言架構的認知(包括音樂)及具備更簡易與完善的溝通能力


引自綜合以上各鋼琴演奏家與鋼琴教育家對「聆聽」的看法,筆者歸納出下列幾點:

1.擁有敏銳聽覺是學習鋼琴的理想條件之一,在鋼琴初學階段甚至於開始學琴之前,教師應培養兒童聆聽的習慣。
2.在啟蒙階段培養兒童用心聆聽音樂的態度,使他感受音樂的美和感情藝術化的表現,對日後學生「音樂性」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3.兒童開始學習樂器後,教本中大多充滿教導認譜、指法和踏板等的教學,很少特別論及如何教學生仔細聆聽的技巧,兒童往往容易偏重技巧上的訓練而忽略了用耳朵去傾聽自己演奏的聲音。
4.耳朵對於音樂學習的發展,不單純只是聽覺而已,還必須涵蓋學習聽音「辨識」的能力。而聆聽是一連續的階段,由音的準確性→節奏→技巧→樂句→風格→到高層級的傾聽。
5.加強聽覺方面的課程,除了幫助兒童在音樂方面的感受性與瞭解力之外,並且能夠增強其視奏、讀譜及背譜的基本能力。


(二)關於聆聽與鋼琴觸鍵的關係

接著,從下表,筆者欲探討聆聽與鋼琴觸鍵之關係。

表2 各學者對聆聽與觸鍵之相關論述

學者:北野健次(邵義強譯,2003)
著作:鋼琴技巧指導法
聆聽與觸鍵之相關論述:
1.關於優美的觸鍵,特別是幼兒的情況,並不是從手勢開始教,
而是先由教師引導他聽聽用優美的觸鍵彈出琴聲,使兒童的耳朵產生印象,在心中反覆體會,
最後才讓兒童用自己的手指使這樣的琴聲再現出來。
也就是說,自始至終,都要「由耳朵到手指」去學習,然後再說明能優美地響出的鋼琴聲音,
必須依賴自然而不勉強的、良好的手勢才能彈出。
2.練習時,有很多人只是反覆做無意識的機械式練習,結果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時間。
由於是練習,所以某種程度內的反覆是必要的,但如果自始至終,只是惰性式地反覆,
忘掉該用耳朵去聽時,最後只換來身體的疲勞,一彈出聲音,就使四周的人困擾不已。

作者:Slenczenska(王潤婷譯,1991)
著作:指尖下的音樂
論述:
1.強調在練琴的過程中耳朵的重要性,她認為耳朵一旦對周遭環境的聲音產生了高度的敏感性後,便有助於我們在不同的場合裡、不同的鋼琴上,彈奏出最恰當的音色與音量。
2.在其鋼琴教學課堂上,時常要求學生以不同情感的語調來描述一二三四五,
有時詼諧、可愛,有時無奈、憂鬱,有時安慰夾雜在傷感中。
藉著種種不同的情感表達來訓練學生,如何用耳朵去分辨其間的細微差異,如何用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技巧去創造不同的音色與意境;而經過啟發和訓練後的耳朵便慢慢的在樂器的彈奏上發生效益。

作者:Berman(廖皎含譯,2003)
著作:鋼琴彈奏法
論述:
其認為要想在觸鍵上有所突破,如果沒有增強耳朵的敏感度是不可能。
其提出兩種類型的「音樂之耳」:
一種是「主觀之耳」,由鋼琴家自己想像所要彈奏的聲音,想像的愈貼切,所彈出的結果愈讓人滿意。
另一種是「客觀之耳」,根據音樂家的能力去調整從指尖下發出的聲音。
如果鋼琴家沒有專心且持續的聆聽自己所彈奏的每個音,他就無法彈出樂曲的精髓。

作者:張大勝(1999)
著作:鋼琴彈奏藝術
論述:
認為接受過良好的音感訓練的人,才能夠表達出優美的音色。
演奏音樂時的音色,以及和聲音響效果,都必須經過我們大腦思考,才藉由手指表現出來。
經過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指法,以達到要求,無非是耳朵功能之發揮。
因此,對於各種音高、音色要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演奏出來的音樂,才能有優美的音色。

作者:齊格勒(邵義強譯,1997)
著作:世界的鋼琴教育與鋼琴教本
論述:
1.其主張,在鋼琴教育上要養成「以心聆聽」的習慣,以及不必急著在演奏技巧上的學習,而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聲音」。
齊格勒認為許多富於才華的演奏家學習鋼琴奏法的秘訣,絕對不是只靠手指的練習,而是藉著「以心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並具備了如何調節演奏效果的能力。
2.培養兒童聆聽音樂一定要幫助他們發掘和注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讓內心的音樂,先於技巧,先於手指動作產生並生動地記在心裡。
3.聽音樂是消除緊張的關鍵,十分之九要用以聆聽演奏出的琴聲,
如是相反,身體會在無意識中變僵硬,也會喪失旋律線的內在聯繫。
如果遵照「以心聆聽」奏法的原理去做長時間的、有效的練習,就可以使身體鬆弛。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聆聽與觸鍵之間關係的看法,
可以得知學習鋼琴彈奏時,聆聽與鋼琴觸鍵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彈奏者應藉著「以心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由耳朵到手指」的學習方式,
去聽辨檢視所彈出來聲音的好壞,調整從指尖下發出的聲音,
才能夠擁有良好的觸鍵以及表達出優美的音色。


二、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編排原則與方法

從上一段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學者對「聆聽」的論述中,
可看出聽覺能力在學習鋼琴的過程扮演監督的角色,聽覺能力的培養與加強是必須的,
因此,訓練課程確實有其落實的必要性,以下筆者將針對在鋼琴教學裡的聽音訓練內容、教材編排原則以及方法做整理。

(一)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與課程編排原則

1、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

黃麗瑛(1993) 在《鋼琴教學論》一書中,談論兒童鋼琴教學需著重的方向時提到:
「教師要培養兒童有傾聽自己琴聲的習慣,讓兒童的視覺聽覺能力相互配合,
對於音高、音長有了敏銳的判斷力,才會在音樂方面有正確的認識與表現。」,
因此兒童聽覺能力訓練的範圍應包含:
音高、音長、音程的認識;音響的辨別及節奏的控制,具備了敏銳的聽覺,
如此才能擁有正確的判斷力與音樂彈奏表達能力。

此外,黃麗瑛(1993)將聽覺能力分為自然聽覺與智慧聽覺。
他建議教師指導兒童的聽覺能力時,首先要啟發他們天賦的自然聽力,即是旋律與節奏的認識。
依其教學經驗,兒童對於簡單節奏的敲打或相關音樂歌曲旋律的彈奏與歌唱較感興趣,
因此,可以利用簡易(四度或五度音域範圍內之旋律)或兒童熟悉的歌曲做素材,
再慢慢指導他們認識節拍、節奏、及簡單的分句、和弦與音程,
也可以唱歌詞作為認識記憶旋律線的輔助,
從遊戲唱歌打節奏的愉快氣氛中,學習對旋律線的音高音程正確的認識,
以作為發展訓練兒童自然聽力的進階,進一步指導兒童分析所彈奏的教材,
增進音樂曲式和聲進行的瞭解,以發展音樂智慧藝術方面的聽覺能力。

兒童學琴的初級階段,通常採用正規拍子以四分音符作為節拍的基本單位,
彈常簡短歌曲並且打拍子認識四分音符的形象與時值,
從認識四分音符再認識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全音符。
先學正規拍子再進步到弱起拍、複拍子的節奏型態,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節拍及小節線,
以培養兒童的聽覺能力具有相關的音樂性做為基礎,
養成對於節奏、節拍、速度及樂句、曲式、和聲與調性的敏銳性。

  
初級階段的兒童練耳教材宜採用古典時期的作品為基礎,
因為古典時期作品的「樂句」「動機」比較能夠明顯的表現出完整的旋律與清楚的節奏,
曲式的結構也易於分析瞭解(黃麗瑛,1993)。

詩應真(2003)在《鋼琴教學法》書中提及,
對於初學的學生,應當把「音」的基本知識教給他們。
「音」的基本知識,主要是音高和時值兩個方面。
在學習音高時,初學的教材雖帶有很大的練習性,談不上真正的音樂,
但也要從最簡單的音調,讓學生體會音的旋律線條和音的傾向。
用他們能理解的上、下樓梯等形象比喻。
音值方面,最初可從四分音符教起,逐漸擴大致二分音符、全音符與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
音符的時值又必須與節拍相結合,開始可以從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單位4/4拍開始。
教會學生理解音符的同時,還必須訓練他們打拍子和節奏,而各種拍子的強弱關係,
在學習過程中,也要逐步讓學生體會。

張大勝(1999)在《鋼琴彈奏藝術》一書中,將音感教育分為節奏、旋律與和聲三方面。

(1)節奏部分:包括強音、弱音、長音、短音、正規及不正規節奏等。
(2)旋律部分:
1.各種音階之曲調訓練,
例如:大小調音階、半音階、音階、教會音階、調性音樂之曲調聽音等。
2.鋼琴主題之曲調聽音,
將不同調性、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主題,提出來作為聽音訓練,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變化及興趣。
3.各種譜表之曲調聽音,利用不同譜號做各種聽寫及視唱練習,有助於移調樂譜之視讀能力。
4.無調音樂之曲調聽音。
(3)和聲部分:
1.二聲部和聲進行,先瞭解和聲進行規則以及瞭解對位進行次序。
2.三聲部和聲進行。
3.簡易和聲,先認識和聲的名稱、三和絃的種類,再學習和聲的進行。
4.分散和絃,分散和絃之聽音練習有助於各種音程之練習,先彈和聲,分辨各種和聲之後,再唱分散和絃。
5.和聲外音之音感教育。
6.終止式。
7.數字低音。

此外,聽音練習是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
聽音練習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張大勝,1999):

(1)第一個階段:
1.要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大音階及各種小音階(和聲、旋律……等),甚至全音階等的辨別。
3.在音階進行中附加他音的辨別,始能辨別音階本身及附加音。
4.分辨連續進行中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5.分辨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2)旋律部分:
1.各種音階之曲調訓練,
例如:大小調音階、半音階、音階、教會音階、調性音樂之曲調聽音等。
2.鋼琴主題之曲調聽音,將不同調性、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主題,提出來作為聽音訓練,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變化及興趣。
3.各種譜表之曲調聽音,利用不同譜號做各種聽寫及視唱練習,有助於移調樂譜之視讀能力。
4.無調音樂之曲調聽音。
(3)和聲部分:

1.二聲部和聲進行,先瞭解和聲進行規則以及瞭解對位進行次序。
2.三聲部和聲進行。
3.簡易和聲,先認識和聲的名稱、三和絃的種類,再學習和聲的進行。
4.分散和絃,分散和絃之聽音練習有助於各種音程之練習,先彈和聲,分辨各種和聲之後,再唱分散和絃。
5.和聲外音之音感教育。
6.終止式。
7.數字低音。
此外,聽音練習是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聽音練習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張大勝,1999):

(1)第一個階段:

1.要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大音階及各種小音階(和聲、旋律……等),甚至全音階等的辨別。
3.在音階進行中附加他音的辨別,始能辨別音階本身及附加音。
4.分辨連續進行中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5.分辨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2)第二個階段:

1.分辨大、小、增、減三和弦,屬七、減七等之原位及其轉位和弦。
2.分辨各種附加音或省略音的和弦。

(3)第三個階段: 隨時分辨出音的高低、長短、強弱、明亮度、柔和頓挫等。
綜合上述,黃麗瑛(1993)、詩應真(2003)皆認為學齡前兒童或鋼琴初學者都應對基本的音高、音長(時值)有敏銳的判斷力,從較廣的面向來看即旋律與節奏。
在旋律部分,包含音高與旋律線條;節奏包含音值、速度、節拍等。
黃麗瑛(1993)認為在有了自然聽覺(旋律、節奏)的基礎之後,應進一步指導兒童分析所彈奏的教材,增進對和聲與曲式進行的瞭解,以發展音樂智慧藝術方面的聽覺能力。
張大勝(1999)雖無針對學齡前階段兒童在鋼琴學習中所應包含的聽音訓練之內容,然而,其認為音感教育應分為節奏、旋律、和聲三個方面;且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第一階段即要能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鋼琴教學聽覺訓練教材編排原則

教材是課程中使用的教學內容,
研究者先從一般課程設計之理論基礎來探討聽覺訓練教材之編排原則。
認知心理學家Bruner提出螺旋課程的構想,主張教材的難度與邏輯上的先後順序,
必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表徵方式,
將課程內容隨年級上升而做多次循環,增加其結構性。
行為學派以編序教學方式建立教材的學習程序,由易而難以系統化的程序原則組織教材。
人本心理學家康布斯(Combs)等學者認為學生從教材取得「個別化意義」,
主張教材與生活相關聯(張春興,2000)。

以下,筆者引用陳嘉陽(2003)根據學者們對於課程設計的ㄧ般性原則至少應包含下列五項:
(1)繼續性: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須的學習內容,讓它重複的ㄧ再出現。
(2)順序性: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安置成某種連接的次序,
主要是顧慮學生學習的效果、內容之間存在的邏輯關係。
(3)銜接性:課程內容中不同部份之間的交互連結關係。
(4)統整性:不同課程之間的統整,廣度橫向的聯繫。
(5)分化性:使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更符合不同的需求和個別差異。
  
而音感訓練教材亦應遵循一般教材編排之基本理論基礎,
以下為黃麗瑛(1993)在其著書《鋼琴教學論》中截入英國教育家Curwen以聽覺教學為訓練原則而提出教學宗旨:

(1)教學法的採用及教材的選擇宜於由淺入難,由具體到抽象。
(2)利用兒童能瞭解的一般性常識來解釋抽象的觀念,使之具體化。
(3)在普通的理論基礎還沒有瞭解之前,不要涉及冷門難懂的演奏曲目。
(4)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教學與具體方面的瞭解力。
(5)肢體方面獨立性敏捷性的發展,應從簡單的動作組合開始,
注意每次的學習目標只要求一個單元,使兒童易於明瞭運作方式。
(6)教材的選擇宜於採用熟悉的,再進入較陌生的。
(7)每堂的課教學進度計劃,儘可能與前後節課的教材有所聯繫,並且要相互配合。
(8)對於每個階段所學的曲目要有所瞭解,以作為技巧熟練的輔助。
(9)盡量引導學生有自我推理判斷的能力,避免採用單向式填鴨式的解釋法。
(10)儘量讓學生擁有愉快的心情享受音樂,經常保持學習心態的新鮮感與持久力。
  
在柯大宜教學體系中,
教學的內容與進程是取決於本土音樂和藝術精緻音樂的內涵,以及兒童音樂知能發展的原理。
例如二拍子教學先於三拍子是基於兒童能力及本土素材
(及兒童所接觸的音樂)來做的邏輯性判斷。
因此,教學內容除了音樂的概念及符號之外,必定同時具有教學前後的順序,
即所謂的「進程」(鄭方靖,2003)。

鄭方靖(2004)在《運用柯大宜教學法於國小新音樂課程》中提及音樂要素的學習是需透過感官作用才能進入認知階段,因此教學邏輯應遵循以下的過程:

(1)準備階段:

1.引導感應,可透過歌唱、律動、說白等活動。
2.發現聲音現象。
3.比較已知概念與新現象

(2)命名認知階段:

4.連貫感覺,符號及符號名稱成一音樂概念。
(3)複習加強階段:

5.透過讀、寫演練等活動,加強認知與感應力。
6.加以運用和創作。
從上述的流程可看出,音樂要素的學習是先讓學生透過歌唱、律動等活動感應聲音,
再進而介紹符號與名稱進入認知的階段,認識了名稱符號之後,
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累積經驗對此要素的瞭解逐漸的加強。

為了對鋼琴聽音教材進程規畫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筆者嘗試從不同的鋼琴教材觀察其教學進程,
能一窺一般鋼琴教材在聽音教材之下的教學重點,
以下,筆者整理
《芬貝爾基礎鋼琴教學》、《可樂弗鋼琴叢書》、《音樂樹》三套教材之初級鋼琴教本,
及參考鄭方靖(2003)於<不能錯在起跑點>一文中所整理之鈴木鋼琴教材基礎教學,
分別從節奏、旋律、和聲與曲式四個部分觀察其進程脈絡,詳細進程表可參閱附錄一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