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聰明又貼心的小瓜瓜

2005年10月23日
公開
15

昨天回去看品穎 覺得孩子每天的變化都很大 這一週看到他 總覺得他又長大更懂事了(一個一歲的小孩 用這種形容詞 會不會壓力太大?) 但是 是真的 他越來越聽的懂"人話" 阿媽要去廁所 要去洗奶瓶 告訴他乖乖坐著等 以前 他一看到人家離開 絕對是大哭 現在真的會自己乖乖坐在哪等 告訴他不能摸的東西 他就不摸 不然就是輕輕摸一下 就算了 不再是以前非摸不可的相反國小孩...........我最喜歡告訴他 媽媽怕怕 你幫媽媽"達達" 他會搖搖晃晃爬過來 努力爬起來拍你的胸膛 真的是一個無敵超級可愛貼心小瓜瓜!! 最近除了繼續講他的外星話 還會學一堆亂七八糟的動作 小豬豬 學阿媽將粥吹冷的氣聲 真的是拿他沒輒........這小妞還很精 想從床上拿床下的東西 一手鉤住床邊 另一手想去鉤東西 差點滾下去後 馬上變換動作用屁股下床去拿 真是可愛極了!! 還有還有 昨天去打水痘疫苗 不知是否在他小小心中 醫院給他很多不好的回憶(不是吃藥就是打針) 他已深深記在小腦袋瓜中 剛踏進診療間那一剎那 他小姐就開始大哭 哭的醫生護士都很莫名其妙 都還沒碰到他耶.........沒辦法 只好幾個人抓住他 匆匆打完針 逃離現場 看來他對醫院的印象更差了.....回到家 還咿嗚咿嗚地跟阿公"倒" 好像人家欺負他欺負的多厲害一樣...............

我怎麼可能會愛上你

2005年10月21日
公開
16

開車時 收音機傳來這首周治平以前創作送給他小孩的歌 以前只覺得好玩 現在當媽了 再聽這首歌的歌詞 覺得真的寫得太貼切啦!! 我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會愛上你 你這個哭哭啼啼吵吵鬧鬧的小東西 當你睜開狡滑的大眼睛 對我作出可憐的表情 你讓我為你摘下天上的星星 可是我只能為你清理尿布奶瓶 當我筋疲力盡你不知感激 我好話說盡你還是不睬不理 我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會愛上你 你這個翻來覆去不肯休息的壞東西 當你厥起倔強的小嘴 發起脾氣不吃不喝也不肯睡 你這樣作威作福橫行惡霸 我怎會如此甘心為你作牛作馬 雖然忍氣吞聲你毫不在意 要什麼時候你才能知道尊敬 *哎呀呀呀呀呀呀 莫名其妙多了一個他 哎呀呀呀呀呀呀 走進我們原來平靜的家 哎呀呀呀呀呀呀 噢說著我們不懂的話 哎呀呀呀呀呀呀 就是不會叫爸爸媽媽 我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會愛上你 你這個搖頭晃腦傻里傻氣的怪東西 當你學會走路學會亂丟玩具 我就得顧前顧後為你收拾殘局 也許有一天問你世上誰最偉大 你會說忍者龜還有那蝙蝠俠 當你慢慢長大我白了頭髮 當你立業成家我有什麼代價 重唱 * 哎呀呀呀呀呀呀 〔莫名其妙多一個他〕 哎呀呀呀呀呀呀 〔走進原來平靜的家〕 哎呀呀呀呀呀呀 噢說著我們不懂的話 哎呀呀呀呀呀呀 就是不會叫爸爸媽媽

You make kids dreamless or hopeful?

2005年10月02日
公開
20

聽說,最近的孩子,沒有夢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真正沒夢想的是大人吧?因為大人沒有夢想與目標,孩子看的清楚,他們拒絕成為大人,並且覺得未來沒有希望。 低年級孩子喜歡講自己的夢想,比如「以後我想成為太空人」、「以後我要當醫生」等等。但到了五、六年級,孩子反而會說:「醫生、律師、科學家、政治家、太空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做得到,我這麼平凡,怎麼可能有特別的成就?」 ��大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前途  孩子漸漸長大,學會觀察、了解自己之後,就會做出類似「自己屬於某種程度」的判斷。孩子藉由這樣的判斷,可以了解自己在社會與人群之中的位置;但另一方面,孩子說「我不可能……」,其實也是自我設限。  為什麼孩子會給自己畫框框,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大人物,完成大事業?大部分的責任應該在於大人身上,也就是我們的社會是否過於僵化,沒有提供孩子作夢、描繪理想的環境?  太多家長平常在家裡,講話就是「工作好累」、「薪水好少」、「好忙」等等不滿。孩子常常聽到這類抱怨,當然也會對人生失去信心,不敢懷抱夢與理想。更糟糕的是,受到電視節目等媒體不斷傳遞拜金思想,「有錢才是大哥」、「」有錢才算勝利的訊息,影響所及,到處可見貪圖富裕的青少年男女誤入歧途,有的援交,有的偷竊甚至搶劫。社會風氣變得浮華、不實在,腳踏實地、認真工作的人越來越少。   就教育而言,沒辦法讓孩子作夢,是最大的問題。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用老方法教育孩子,繼續壓抑他們的個性,妨礙其發展。如果我們這麼做,這個國家勢必沒有希望,社會也會死氣沉沉。成功的教育方法絕非死背與填鴨,關鍵在於是否能應用豐富的知識,把它轉換成智慧。如果我們希望社會國家有希望,前提便是,我們的孩子必須對將來抱持期待與夢想。有夢才能產生決心與行動。因此,提供能讓孩子作夢、敢作夢的環境,絕對是大人無可避免的責任。 ��推孩子一把,幫助孩子前進的方法  父母親和孩子一起擬定行動目標,鼓勵他展開行動,並不是接下來就放著不管,有時還得確認孩子的狀況,發現需要幫助便伸出援手。隨時看著,機動調整目標,不斷前進。   大人忙碌的時候很容易健忘,雖然鼓勵孩子「你一定會進步」或「下一次希望能達到八十分」,卻沒有進一步追蹤、確認孩子有在朝目標前進。孩子通常希望獲得父母親與老師的支持與關懷,如果父母親與老師忽視、不在乎,孩子會很失望。有這種狀況,即使嘴巴上鼓勵孩子,孩子也未必接受。在孩子開始行動之前,請在大人與孩子之間架起「愛的橋樑」,藉由愛的橋樑輸送你的關懷與支持,孩子就會產生自信,更有勇氣往前邁進。當然,有時孩子會鬆懈,看起來有點懶惰,心急的父母親可能會立刻責備:「為什麼不動了!」、「要好好努力啊!」但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心慌。所以,父母親最好換個方式問:「發生什麼事情了?」、「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嗎?」之類開放性問題,展現對孩子的支持。而且,不妨設定階段性目標,只要孩子達到,就給予稱讚、鼓勵。   然後,為了讓孩子對未來更有信心,不妨和孩子討論「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如何成功」等話題,這方面大人有更多經驗,孩子會希望從中學習。和孩子做這方面討論,可讓他們理解長輩過去的狀況,有哪些可以參考學習或者用來解決以後會遇到的問題。比較急性子的家長,不妨在孩子開始行動之前先告訴他:「爸爸媽媽會在一旁守護你。」或:「爸爸會一個禮拜不講話,默默看著你行動。如果你放鬆、偷懶或者退步了,爸爸應該怎樣提醒你?」此時,也許孩子會主動說:「如果我懶惰,請爸爸提醒我,罵我也沒關係。」或者:「如果我犯錯,請告訴我。」 事先「打預防針」,即使孩子在過程中表現不好被責罵,就不會那麼傷心、挫折,甚至還因為你的責罵而讓孩子的表現加分。 ��誠懇地面對孩子,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  當父母有事要對孩子說或者想糾正孩子的錯誤時,我們會叫孩子「來這邊坐一下」,此時,通常孩子會恐慌,害怕被責罵。這是非常自然的動物性反應,遭遇未知數狀況或危險時,動物都會直覺想開溜。所以,即使孩子沒犯錯,你跟他說「來這裡坐,爸爸有話跟你講」,他們還是會猶豫。然後,孩子來了,乖乖坐著聽父母親說話(或訓話)。家長可能會以為,孩子聽得很認真,一直點頭,就表示「會反省、會改進」,以為自己和孩子已經有非常好的溝通。   但事實不然。被父母親叫去指責,處於弱勢的孩子只好表達歉意,但內心呢?真的打自心底接受父母親的教誨了嗎?近來傳出越來越多孩子「反擊」父母親的例子,甚至對父母親暴力相向,造成「家庭暴力」的問題。專家學者研究之後認為,孩子會對父母親施暴,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親對孩子的暴力。也就是說,孩子不過是反彈、有樣學樣而已。另外,孩子面對父母親而感到無助時,除了前述暴力攻擊之外,有時也會亂砸東西、哭叫或拚命反駁、揍其他小孩等等。   總而言之,除非孩子願意坐下來、誠心聽你講話,否則父母親的說教不只沒有用,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所以,父母親有話要對孩子講,應該先讓孩子知道,父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關心他才這樣說。如此,孩子就比較不會恐慌或害怕,更能開放自己,接受父母親意見。 ■文╱《聰明是教出來的》小山英樹◎著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