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辰辰ㄚ咪

我是不是直昇機父母(part2)

2007年04月12日
先來看一下北鼻辰學過些什麼?
[2歲-3歲]妙式多美式音樂律動(1年)
*內容:老師帶動唱英文童謠,並由家長陪同身體律動,從小培養英文的耳朵和音感
[3歲-6歲]
1.YWCA"全中文"公辦民營托兒所就讀(2.5年)
*內容:玩玩玩,就是去玩,沒有英文,不學寫字,全台北最棒的幼稚園
2.全腦潛能開發課程(2.5年)
*內容:數學語文圖像邏輯記憶推理等,操作國內外教具,由遊戲中學習
3.美育肢體律動舞蹈課程(3年)
*內容:初期鋼琴老師伴奏,舞蹈老師引導肢體律動,後期進入較嚴謹的基礎巴蕾,訓練體態優美自信
4.蘇荷兒童美術課程(2年)
*內容:訓練"發現的眼睛",只給黑白黃藍紅五色自由調配混色,畫得越不像越好
[6歲到現在]
1.國民義務教育
*內容:額滿學校,從很小就把學區遷過去卡位,好在哪?好在這學校自由開放活動多,而且不用穿制服,家長是教授的比例全台北市最高,老師不敢亂教
2.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
*內容:全方位鋼琴即興與創作,一個小時隨老師音樂起舞,15分鐘彈鋼琴,不強調技巧的訓練,非常重視身體對音樂的感受與小品創作
3.師大游泳課
*內容:女教練,經驗豐富
4.安親班英文課程
*內容:外師,每天1.5小時英文課程,訓練能聽能讀能寫~而且"敢開口"
很想順便算一下一共花了我多少才藝費


我是不是直昇機父母(part2)_img_1我是不是直昇機父母(part2)_img_2
我是不是直昇機父母(part2)_img_3我是不是直昇機父母(part2)_img_4

以下進入"天下"之正文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在講辰的學校吧] 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錢要花在刀口上,好老師打聽一下絕對是值得的,本人倒是蠻信"名師",否則坊間亂七八糟的補習盛況,多少是胡亂來的,師資,絕對要慎選,尤其是啟蒙的課程]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現代完美小孩,第一個學一定是"share",不信,來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走一趟,每個媽媽都會說"baby,share,share"]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史豔文,不敢想像,我們如果像金城武或基努李維那麼帥多好ㄚ]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我也不太懂"讀經"是要做什麼,據說是可以訓練定性和記憶力,北投的薇閣私立名校,就是要小朋友從幼稚園背到高中,什麼四書五經,弟子規,孝經.....,嗯,以後小孩不乖倒是可以考慮罰他們抄弟子規之類的]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辰的姑姑教鋼琴,常帶學生參加鋼琴檢定,因為~以後高中大學推鑒入學會用到]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有想法有理念有時間的父母,可以當專家,用自己愛小孩的方法,去教育他們的孩子,一般的父母,就只能看著別人怎麼做,去複製去花錢買心安買小孩的未來,請問,我們不當直昇機父母,我們能當什麼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