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恬❤ 緯♂Mam

孩子依賴心重 -轉貼

2007年01月19日
孩子依賴心重 2006-02-06 Page:1/1

孩子依賴心重

孩子過度依賴的原因
為什麼親子之間的互動會演變成過度依賴呢?
談到孩子依賴心重的問題,我們往往只單方面探討孩子的依賴,其實,我們更應探討的是:造成孩子依賴心重的“大人”,何嘗不是也在“依賴”孩子?

你會說:不可能的,大人怎麼可能依賴孩子?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依賴大人?是不是因為大人經常滿足他依賴的需要?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大人是否也因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滿足?或者從“被依賴”的互動中獲得成就感(或感覺自己很重要)?

因此,大部分的大人造成孩子依賴性其實是無心的。而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呢?

1.超人型的父母:凡是孩子有任何困難,他都有辦法幫他解決。例如:孩子找不到玩具,就一定幫他找到,萬一找不到就會再買一個給他,讓孩子覺得任何難事,父母都可以幫他辦到。
2.馬上到的父母:孩子要他陪,馬上到,要什麼東西,馬上滿足他。
3.無微不至的父母:大人對孩子照顧太周到,什麼事都替孩子設想得好好的。例如:幼兒園要校外教學,大人一定事先幫孩子把要帶的東西都準備的好好的,孩子都不用想,也不用動手。
4.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因而不敢獨自做事而想依賴親近的人,
5.好逸惡勞的心理:好逸惡勞是人的通性,如果有人代勞,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這樣的心理讓孩子心存依賴。
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使然
因此,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孩子一叫服務就到的“馬上到”父母, 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得好好的“無微不至”型父母,容易造成凡事依賴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想依賴別人,再加上人都有好逸惡勞的通性,父母處理不當,往往會使親自之間原本的相互依賴變成依賴性。

如何預防?又如何協助孩子改善呢?以下的親子生活現場實例。提供您可行的建議:

學校要校外教學,孩子被包是他自己整理?還是你幫他弄得好好的呢?這是孩子學習獨立做事的好機會,你是不是掌握關鍵時機來教育孩子呢?又該怎樣讓孩子脫離依賴心?

孩子從依賴別人到獨立,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學齡前讓孩子覺得父母、家人可以信賴,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可是,“依賴”有其正面和負面的作用。如果孩子對大人的信賴,演變成利用大人來做他該做的事,或者是用來避開接受失敗挫折的挑戰,那麼這種依賴就是負面的,不健康的。

掌握發展 改善依賴心
那麼,父母要怎樣避免養成孩子不健康的依賴心理和習慣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什麼年齡的孩子能夠做到什麼樣的事,父母要有粗略的了解,才能夠知道哪些事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哪些事必須由大人輔導,哪些事需要由大人幫忙?

以下是孩子各年齡可以自己做的事,同時也是孩子學習獨立的必要過程和注意事項,提供給家長參考:
1.一歲的孩子自己能做什麼?
自己玩、聽音樂、聽故事、自己握著奶瓶,或是安全杯子喝水、果汁,或自己拿湯匙吃稀飯……當然,當孩子在做這些事時必須有大人在場,而且是在安全的地方,用的是安全用具。而大人在場是維護安全並非替他做。
2.兩、三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可以自己吃飯、收拾玩具、穿鞋、上廁所、走路、上下樓梯……大人應協助的是:扮演示範、維護安全的角色,而不是“代勞”。例如,孩子可以自己走了,還抱著走,就剝奪了他鍛鍊平衡感和學習獨立的機會。
3.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學習幫忙做家事、自己找衣服鞋襪來穿、自己洗澡、穿脫衣服、扣釦子、泡牛奶、做點心、自己睡一個房間。當然,大人要在旁邊適當的示範和知道,但不是指使他或是替他做得好好的。
4.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除了生活自理之外,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學習到親戚朋友家做客、自己上學、自己收拾學習用品、整理書包、自己做功課、自己解決同伴間的衝突……。當然,父母也要跟老師密切合作,通過鼓勵,讓孩子願意獨立做事。這都是協助孩子去除依賴、學習獨立的可行方法。當然,在這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逐步改善,而不是一夕之間全部放手。家長要拿捏恰當,才能培養出主動而獨立的孩子。

要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把生活中的事情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做,父母應扮演的是鼓勵、示範和維護安全的角色,而不是凡事替他做得好好的。孩子也能夠從“自己做”之中,去除依賴心重的問題。






轉貼: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2007-01-15 Page:1/1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我不要,我就是要這個嘛!」
  「你乖嘛!我們家有很多了呀...」
  「我不管,我不管...」
  「跟你說不行
就是不行,你非要惹我生氣是不是?…」

  這樣的情境,是否也曾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平時還算聽話的孩子,有時候一發飆起來,其不可理喻的程度,就像有個小魔鬼住在他身體裡一樣,不管好言勸說、厲色威嚇,都無法阻止他。相信像這樣折騰到最後,還能夠保持理智冷靜、讓彼此全身而退的爸媽大概沒有幾個吧!

你的 EQ 有多高?
  處理孩子發飆,有個必須同時顧及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在被激怒時,所做出的行為反應,可能已經超出合理的程度,可是在那個情境下,我們並沒有自覺。比方說,在公共場合中,原本孩子只是鬧個小脾氣,爸媽勸阻不成,脾氣不由得爆發出來,孩子看爸媽生氣,愈覺得委屈、哭得愈大聲,爸媽愈覺尷尬,就愈可能用更強烈的方法來嘗試儘速壓制場面。可是,事過境遷,你是不是也會想,自己的反應是不是激烈了一點?孩子真的有那麼頑劣嗎?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脾氣
  我們總是認為,發脾氣就是不好的,但其實生活中有多少狀況,是會讓我們不滿、想要發脾氣的?只是我們會自制,會想到用其他方式轉移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單純的孩子不會如此。孩子因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並不像大人那麼分化、複雜,像是沮喪、悲傷、焦慮、挫折、委屈、不滿...,孩子無法用明確的言語去描述、用有效的方法去解決,而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發脾氣。如果爸媽能夠在事件當時多一些理解和容忍,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情緒也攪和進去,就較能夠將情況處理得圓滿一點。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大人會有情緒,孩子也是一樣。有時候在我們看來,孩子脾氣發得沒有道理、或是明明很清楚的事實卻是講都講不聽,真的令人氣得不得了;不過,是不是可能我們在憤怒之下,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或孩子的思考邏輯呢?當然,面對這樣的情況,要能做到冷靜不生氣,還真是不容易,但是,至少試著不要把孩子發脾氣當作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或許,多經過一次衝突,爸媽和孩子彼此也會逐漸去調整自己反應的方式。這並不是說,爸媽就要讓孩子予取予求,該有的堅持仍要適度的讓孩子明白,只是,也要嘗試去接受孩子的感覺,並試著幫助孩子將這些負面情緒以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處理孩子鬧情緒,目的應在保護,而不在懲罰,而且最重要的,不只是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是不恰當的,還要教孩子怎樣表達才是能被別人接受的。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孩子在學習,爸媽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學習調適、學習解決問題。孩子發脾氣,發生當時或許不好受,但事後,彼此是不是又成熟了一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