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璿媽媽

轉貼: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是非常重要的事!

2007年03月20日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討論區
http://health.chinatimes.com/Forum/View.asp?id=436



已近三歲的G小弟,正聚精會神地玩著剛買的迷你車。現場來了一位與他同齡的N小弟,那位N小弟一邊說「借我玩」,一邊伸手去抓迷你車。可是,G小弟緊抱著迷你車不放。

於是,G小弟的媽媽對他說:「把迷你車借給N小弟,跟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平時聽媽媽話的G小弟,今天卻搖頭不肯放下迷你車。媽媽只好用更強硬的口氣要求他:「借給他嘛!」雖然G小弟心有不服,但最後還是借給了N小弟。

N小弟的媽媽代N小弟致謝說:「謝謝,G小弟馬上借我們玩具,他真是個好孩子。」G小弟的媽媽聽到讚美,也很得意地說:「我家孩子真的很乖巧,跟誰都可以合得來。」

可是,這種情形真的可以說是和平共處嗎?在孩子爭奪玩具即將吵架前,媽媽們強力介入仲裁,使得G小弟在沒辦法表達「不」的情況下,便照對方的意思做了。這樣的和平模式,不過是當下的情境罷了。

參加公民館的親職教育講座,幾乎常常聽到媽媽這樣說:「哥哥很大方,願意借人家玩具,可是妹妹就霸道了,說什麼也不願意借給別人。」「我家孩子借人家玩具,不用太費力氣。當然,別人向他借時,一?}始不會馬上答應,可是過一會兒,我再問他一次,他便爽快地借給別人了。」

媽媽們常一廂情願地認為,願意馬上借人東西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然後還不時設法讓孩子能大方借東西給別人。五千萬圓恐嚇事件也是如此,恐嚇者與被恐嚇者乍見之下似乎交情不錯,導致周遭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恐嚇這回事。被害人為了不想被同伴排擠,或是為了維繫彼此的交情而不敢違逆對方,才對加害者言聽計從。

偷偷拿家裡錢的高中生小K說:「沒有錢就沒有朋友。」於是他變成到電玩店、卡拉OK店替人付錢的人。媽媽力行「公園育兒」教導自家孩子,「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可說不,因為怕破壞別人的心情」,這樣的作法難道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與同伴爭奪玩具或吵架,是了不起的自我主張表現

一歲二個月大的R小弟個性非常活潑。到公園玩,一看到別人的玩具就想要摸,甚至準備伸手搶去玩。較年長的孩子們很討厭別人隨便玩自己的玩具,只要R小弟靠近,他們立刻對他說:「去那邊玩啦。」看到R小弟和其他一歲孩子搶玩具,較年長的孩子們會跑過來,搶走R小弟手上的玩具,拿給一歲的小朋友。

R小弟的媽媽不禁納悶,較年長的孩子對R小弟如此不懷好意,難道只因為R小弟過度活潑嗎?仔細再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R小弟個性活潑,就連較年長孩子們的玩具他都想要摸一下,碰到這種情形,那些孩子的媽媽常會強制他們說:「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就借他玩嘛!」然後,那些孩子一說「不」就被大人叱責。因著R小弟的關係,較年長的孩子們常被媽媽叱責,所以對他心生反感。

從R小弟媽媽的立場來看,如果對方的孩子斷然拒絕:「不要,我不要借給他啦!」她反而覺得更輕鬆。這麼一來,R小弟便知道不能事事順從己意,也不會繼續任性。可能的話,也許三次當中有一次,較年長的孩子願意主動借R小弟玩呢!

在大人不介入的兒童自治團體中,會自然形成?@些規矩。年長的孩子們對比較年幼的孩子,雖然有時會逞逞自己的威風,但也不乏親切照顧人的例子。從前這種團體處處可見,可惜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在R小弟遊戲的地方,經常看到媽媽嚴厲教訓孩子的身影,要他們的孩子「玩具不管是誰的,都希望他們輪流玩。其他小朋友開口借,就一定得借人家玩。」

對於這些年長孩子的媽媽「前輩」們不開口說:「那是孩子們的事,我們看著就好了。」R小弟的媽媽感覺很困擾。孩子說「NO!」會惹媽媽生氣,會被當作是不聽話的孩子;換句話說,不可以講「NO!」,其實是來自媽媽禁止孩子說的緣故。

外國人經常這樣批評:「日本人不善於會議中的討論,因為只要稍持反對意見,便彷彿是對他人格的否定。」其中原因就出在這裡。(編按:也因此日本人常被說成「不會說不的民族」,許多的書籍都在討論這個議題。)

沒有人說「NO!」,大家採取一致的行動,這其實與排除異己的精神有關。對於一件事,當然有「YES!」、「NO!」、「保留意見」等選擇。相互確認意見的異同,才能發表共同的主張或彼此妥協,真正理解對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