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璿媽媽

日期

#Tag

文章分享: 幼兒的是非判斷標準

2011年04月17日
公開
4

文章分享 幼兒的是非判斷標準 資料提供:父母天地 「媽!今天老師大發脾氣耶!」小e說 「為什麼?」媽媽問。 「今天做美勞,老師要我們把上次畫的小花,貼在彩色的粉彩紙上。阿明跟老師說有人偷他畫的小花,還說是第一排的阿威,在老師去開會時,走到最後一排來偷他的圖。」小e說。 「真的是阿威偷的嗎?」媽媽問。印象中,個兒小小的阿威是個單純的小孩,只是功課不好,不像是會偷東西的小孩。 「老師就像柯南一樣開始辦案呀!老師問阿明怎麼知道是阿威偷的?阿明說他上廁所回來時,在門外看到阿威走近他的位子偷走那張畫。 老師問附近的小朋友有沒有看到,兩位小朋友說阿威走到阿明位子附近,看見地上一張紙,檢起來放在阿明的桌上就走了,老師請那兩個小朋友演出看到的情形。」 「結果呢?」媽媽問。 「阿明大聲的說他們看到的都是錯的,只有他看到的才是對的。」小e說「老師要阿明證明他看到的是對的,阿明卻說東西一定在阿威的書包裡。老師讓班長去翻阿威的書包,找不到畫,阿明又說阿威已經把圖貼在他的雲彩紙上了,只要撕下那張圖就可以看到後面有阿明的座號。」 「真的有嗎?」媽媽問。 小e說:「老師把圖撕下來,看不到座號,阿明瞪著眼,大聲說被阿威擦掉了,他剛才看見阿威在擦東西(同桌的小朋友說是擦作業單上的字),不然就是老師撕的時候弄掉的,老師聽到阿明這樣說就生氣了!」 媽媽問:「老師氣什麼?」 小e說:「老師說阿明一直認為阿威是小偷,不管證據是什麼都說是阿威偷了東西,而且說話愈來愈凶。自己東西沒有保管好,卻說能力不好的同學偷的,老師氣阿明沒有愛心又態度不好。」 媽媽說:「阿明應該是東西不見太著急了才會這樣,不過這個阿威也太倒楣了。」 看完這則事件,你會怎麼想? 你認為「冤枉好人」的阿明是錯的嗎?還是覺得「瓜田李下」的阿威不對?或者兩人都不對,各打個五十大板。勸你不要單一的從誰錯誰對的角度來看幼稚園、一年級小朋友的行為,並且端出「獎善懲惡」的手段來做「最後的審判」。 如此不但不能教好小孩,還可能讓小朋友學著找他人的錯誤,把錯誤推到他人的頭上,或者怕被責罰而做出更不好的行為,例如:說謊、藏錯誤、退縮、………。 看透行為真相 大班、小一的小朋友多數還在幼兒階段的思考方式,他們堅定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真的,或者相信他們腦中想像的是真的,不容易站在別人的立場,或從別人的眼光來看事情,所以經常「牛脾氣」的堅持己見。 事件中的老師找了人證、物證,阿明還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大人覺得孩子「死不認錯」、「強詞奪理」、「頑固自大」,這可能都是誤判。面對這樣的情形,大人更應該耐心的重演、解釋事件,讓孩子學會看出不合理的地方,學習釐清真相。 這個階段小朋友的紀律常是由周遭的大人所設定的,小朋友也很容易服從大人們所設定的行為標準。因為他們心中那條「行為的準繩」還沒有清楚的呈現,所以從大人定的獎懲標準中學會行為對錯的準則。 孩子從獎懲內容和得到的獎懲過程中,學習思考角度和行為標準。如果學得不好,孩子可能就學會依獎品好壞來表現好行為,或者在表現不好會被罰時設法隱藏、說慌、退縮、漠然等,改變獎懲方式就會改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故事中的阿明也有可能是擔心少了小花圖,不能完成作品被老師罰,才會找個不靈光的小孩來承擔自己的不小心。 對五至八歲的小朋友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不夠豐富,缺少很多人與人互動時的常識。當遇到對自己可能不利的情境時,原始反應是自保,所以動拳頭、把過錯推到他人的頭上、把功攬到自己的身上,都是自保的反應。 雖然你很氣孩子這樣的行為,但也是本能的一部份,生氣之餘想想如何修正孩子的行為,才是重要的! 錯誤是學習的開端 在電視上常可看到父母自白,因孩子不乖又講不聽,才會動手體罰小孩,但因下手過重導致孩子受傷死亡。父母所認為的「孩子不乖又講不聽」,應該是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思想與行為所造成的誤判,導致孩子身心受傷害。 教育孩子是要他們更成熟、更懂事,但這是要學習的。每發生一件錯誤就是一個學習的開端,孩子從大人處理過程中學會行為的方向、社會的規範,也形成了個人的思想基礎。所以看到孩子犯錯時,先想想他們的腦中在想什麼,這樣的想法如何造成行為上的錯誤,再決定處理的原則。 教育孩子像玩一場場的推理遊戲,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心思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