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umin(mindy)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關於孩子開口叫人的二三事

2016年06月21日

關於孩子開口叫人以及打招呼這件事,我很重視。

關於孩子開口叫人的二三事_img_1 

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人際關係裡面最基本的尊重,就像我們自己也不喜歡被忽視的感覺一樣;不過在面對長輩時候的招呼陣仗,我很少會跟孩子說:「啊你沒有叫人喔!」(在孩子也很熟識的大人面前,我是會帶著開玩笑的語氣催促啦)。而是總在孩子耳邊稍做提醒而已,倘若孩子當下沒有打招呼,我也不會責怪,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們沒有主動叫人其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禮貌,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叫起。

特別是生活在傳統家族聚落的環境裡,隨便出門倒個垃圾,遇到的都可能是老公的嬸嬸的哥哥的親家,若是我家老公或是婆婆在旁,我一定會趕緊的問我該怎麼稱呼,真沒辦法問到,我也一定是虛偽…不是!是發自真心的帶著微笑點頭示意。更何況孩子面對這個連大人都搞不清楚的親戚脈絡時,這難上加難的稱謂,對孩子來說真的太難。

所以從孩子會講話開始,只要是我在孩子身邊,我總是會先熱切的跟需要打招呼的長輩問好,然後再告訴孩子,這一位長輩他們應該要稱呼為”公”或”婆”;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朋友,我也一定會帶著”介紹”的口氣告訴孩子:這一位是把拔的國中同學或這一位是馬麻上瑜珈課認識的朋友,他們可以稱呼叔叔或阿姨。

關於孩子開口叫人的二三事_img_2

不過,每個孩子有她們自己的性格,就像我家的姊姊,從小就內向、拘謹,而我家的弟弟可能因為見過大風大浪,所以就算被關在醫院裡的次數頻繁,他依舊外向、活潑,特別是跟自己的姊姊相較之下。

所以在我家姊姊身上,我放了很多的耐心跟溝通,要她去分辨害羞、怕生跟禮貌之間的差別;如果我們感到害羞與怕生,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打過招呼就好,用不著一定要熱絡的找話題,更不用擁抱或是握手,下次再遇到了也不用變得更熟,馬麻我並不會要他們把不熟的長輩當成自己奶奶一樣的撒嬌,更不會要他們打過招呼之後就跟著大人的腳步與對方相濡以沫。

打招呼,就只是一種禮貌的表現,表現出我們有感受到這位長輩或這個朋友的存在,如此而已。

關於孩子開口叫人的二三事_img_3

而我家弟弟,關於主動打招呼這方面從來就不是問題,只不過關於該怎麼稱呼,他老是出錯;就像昨天晚上,我家的弟弟就跟著自己的姑姑還有爸爸的語尾,對著進門的長輩叫了阿嬸。不過讓我錯愕到有點生氣的是,這對姊弟(這裡是指孩子的姑姑跟爸爸)居然爆出狂笑,然後當面指正孩子:「什麼ㄚ嬸!要叫嬸婆啦!哈哈哈哈……」

我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原生家庭的輩份關係鏈超複雜,在所謂”論輩不論歲”的規則之下,某些時候我要叫一位老到快掉牙的老人家~~叔叔、轉個身卻得叫小自己兩歲的小屁孩~~舅舅。所以關於「稱謂」這複雜的人際所需,常常搞的小時候的我暈頭轉向,以至於有一回,在跟大自己不超過10歲的阿姨、舅舅們一起跳房子的時候,突然來了一位眼生的親戚到訪,眼看著所有一塊玩的”孩子們”對著來人畢恭畢敬的叫著”ㄚㄍㄨˊ(舅舅)”,我這冰雪聰明外加知書達禮的腦袋一轉,當然就跟著此起彼落的稱謂聲大叫了一聲:”ㄚㄍㄨˊ(舅舅)”。

想當然,就在我那一聲”ㄚㄍㄨˊ(舅舅)”之後,爆笑聲隨後而至,因為我這個不到六歲的小不點叫錯了,所以阿姨笑、舅舅笑、然後就連那個舅公都哈哈大笑。但是我卻難過得快要哭了,眼淚掛在發紅的眼眶裡轉,就像昨天晚上我家兒子臉上的難堪跟不知所措。

現在回頭想,當然知道這些笑聲其實不帶惡意,甚至是微微帶著疼惜的逗弄;但對於一個老是要人家提醒才懂得要怎麼叫人的六歲孩子來說,她的勇敢被忽略了,她的禮貌被漠視了,取而代之的一連串”叫錯人了!”的羞愧感,因為她認為自己雖然展現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勇敢,可是她終究還是做錯事了。就像昨晚我家的兒子的窘況。

之後我跟了想當然絕無惡意的把拔深談,而且也不是第一次提醒他了:孩子叫錯稱謂的時候,大人的情緒不要比孩子還激動,無論是罵人還是訕笑,孩子真正需要的只不過是冷處理,用平穩的口氣提醒一下孩子正確的稱謂就好,而不是當著長輩或是客人的面前大罵孩子不懂禮貌,或是大笑孩子叫錯了稱謂,加深孩子心理羞愧的窘迫感。

對孩子來說,打招呼困難的除了要突破自己本來已知的人際關係,重點還有記都記不清楚的稱謂關係。

想要自己的孩子見人就打招呼,真正該做得不是強迫,而是以身作則而且主動的對自己的長輩與朋友招呼致意,讓孩子感受到『叫人』這件事情不會帶來壓力,而只是單純的禮貌展現;倘若孩子在他不知道該如何打招呼或是叫錯了稱謂的時候,接受到的是當著面的羞辱跟訕笑,那麼再有機會,我想孩子寧願被罵死,也不願開口叫人,接著被羞愧感淹死。

#教養 #禮貌 #人際關係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