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教育》一比較就不一樣

2008年04月10日
公開
52

今天看到這則文章分享,頗予認同 『比較心』…只是大人心中虛榮心在作祟,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是讓小孩子失去童真、內心不開心吧了 爸拔和媽麻認為孩子是單獨個體,不想和別人小孩比較,也不喜歡和別人小孩比較 每個為人父母或長輩者,都認為自己的小孩最棒..最乖..最好… 而爸拔和媽麻認為每個家庭有其育兒的觀點,好的…欣然受之;不認同的,就一笑置之 爸拔和媽麻只希望寶貝倆能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就好 不過,目前爸拔媽麻周遭的朋友同事,都不是喜歡拿任何事物來比較 真棒!都是談心論事的好對象…. ********************************************************************** 【聯合報╱李坤隆(高雄市)】 我有一個多年不見的同學,我們在不經意的機會中重逢,格外的興奮。 在密切的接觸下,我們也準備讓兩個家庭更加互動,於是他帶著太太跟兩個孩子到我家玩。 在簡單的介紹下,孩子很快的就玩在一起,我們當家長的也聊得十分起勁,道別時,還約定下次的聚會。 我們夫婦對於這樣的家庭互動覺得十分滿意,孩子也玩得相當盡興,所以都期待著下次碰面。 然而等到下次聚會時,整個感覺卻完全走了樣。我們在聊天時,同學夫妻會不經意的問到孩子在學什麼才藝,在學校功課怎樣等問題,這讓我們覺得不舒服。過了不久,孩子們也傳出了爭執的聲音,這次的聚會就在這種詭譎的氣氛中不歡而散。 當他們離開之後,我們全家便坐下來討論,才發現原來孩子第一次見面時什麼都沒談,只知道玩耍,所以相當快樂;但是第二次時,同學的孩子就開始展現出學過才藝的霸氣,甚至會拿成績相互比較,更令人覺得誇張的是,同學的孩子還說:「我媽媽說,不跟成績不好的孩子一起玩。」這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父母親的比較是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從此,我們不主動與這個同學聯絡,因為我們不喜歡孩子在一個處處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畢竟這不是我們所習慣的教育方式,更何況,當孩子從小就習慣於相互比較時,一定不會快樂。

全球小菁英 拼中文

2008年03月17日
公開
57

•商業周刊 2008/02/20 兩年前,《紐約時報》一篇題為「二○四○年的中國」文章,更大膽預言:「到二○四○年,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各類科學會議上隨處可以聽到中文,而美國國內音樂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 「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這是一則矗立於巴黎街頭的醒目廣告。要子女學中文,已成為美國白領菁英的教育投資,惠特曼與羅傑斯不是特例。 美國國防部聯手百大名校,正發動一場教育革命……這股力道,不同以往;規模,打破華裔圈,擴及白人黑人;從美國投資大亨之女到法國貧民窟小孩,都在學中文!學中文,已成為全球白領父母最有遠見的教育投資。 王建民有了新使命!今年五月新球季開始,他將在洋基球場教球迷說中文。到時候「全壘打」、「謝謝」等中文,將迴盪在這個美國職棒「聖殿中的聖殿」。 中文進入殿堂,不只在教育界。半年前,美國教育史上發生一件破天荒的事。 去年五月九日,第一次AP中文(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Program)檢定考試在全美國舉行。 「AP」課程是指高中生預修大學課程,通過考試者可以抵免大學學分。開辦第一年,立刻吸引三千三百五十多位美國高中生應考,遠遠超過AP義大利文、法文以及日文考生。 不只AP中文,事實上,這場溫水革命的發動層級遠高於此。這是一場美國總統、國防部,聯手百大名校校長發動的變革。 反恐踢到鐵板 催生美國半世紀來最大語言教育計畫 場景回到二○○六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布希在國務院召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會。台下坐著國務卿萊斯、國防部長、情報局長和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比較不尋常的是,台下還坐著來自全美史丹佛、杜克、柏克萊等百餘位大學校長。 這天,布希宣示規模空前的國家安全語言計畫(The 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將中文、俄文、波斯語、阿拉伯語等外語,列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語言」。 計畫第一年間就提撥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七億元),由教育部、國務院、國防部、國家情報局各司其職,推動戰略外語訓練。「語言教育由國防部出錢,這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主導戰略外語計畫的國防部國家安全教育計畫(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主任羅伯•史雷特(Robert Slater)接受本刊專訪說。 這些戰略外語中,中文和印度屬於「金磚四國」,重要性自不待言。阿拉伯世界掌握油源,是「油元世紀」的要角。「戰略外語」等於重新定義美國眼中的新世界強權地圖。其中,中文和阿拉伯文最受重視,占所有經費的一半。而中文,更被視為重點中的重點。 中文,不僅成為國防安全意義下的戰略語言,又是戰略外語中唯一進入主流教育系統。在國務院、國防部與教育部,三方聯手之下,把中文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 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上未來世界最大的市場。兩者撞擊的火花,更由官方往下燒到民間去。兩位美國名人的動向驗證趨勢。 學中文成投資 惠特曼、羅傑斯為兒女打造中文環境 曾被《財星》雜誌選為全美最有權勢的女強人eBay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早就把大兒子送到北京念中學,現在這位小夥子已經一口流利的中文。 量子基金創辦人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先為他的大女兒刻意找到一位中國北京來的保母後,現在,更舉家搬遷到新加坡,讓女兒更有機會浸淫在中文的環境裡。 高盛的九十九號報告「金磚四國」早有預言,中國的國內生產總額將於二○四一年超過美國,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語言反射國力,兩年前,《紐約時報》一篇題為「二○四○年的中國」文章,更大膽預言:「到二○四○年,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各類科學會議上隨處可以聽到中文,而美國國內音樂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 「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這是一則矗立於巴黎街頭的醒目廣告。要子女學中文,已成為美國白領菁英的教育投資,惠特曼與羅傑斯不是特例。 修中文中小學生 七年暴增九倍,去年已達五萬人

妊娠紋消失困難 最好防患未然

2007年08月02日
公開
50

好險!媽麻完全沒有妊娠紋的困擾 大家都說(連醫生也這麼說)懷雙胞胎免不了一定會有妊娠紋,因體重增加比較多... 所幸,孕前小阿姨及同事們便告知,一定要多塗抹滋潤乳液,且體重不要急速增加,即可避免妊娠紋;因妊娠紋一旦出現,要消之則難上加難ㄚ... ********************************************************* 【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炎夏來臨,讓人不禁聯想到陽光•沙灘•比基尼。路上行人也穿著清涼,展現曼妙身材,但在做清涼打扮時,有些人卻多了些許顧忌,腹部、大腿或臀部有著一條條紋路,原來是惱人的妊娠紋在作祟。 成因 這紋路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這類紋路在醫學上稱為「內擴張性條紋」,又叫「線狀萎縮症」。導致妊娠紋的原因,是因懷孕時子宮增大,腹部表面的皮膚因迅速拉扯,造成表皮及真皮層的結締組織斷裂,產生發炎、充血的現象,在皮膚表面出現粉紅或紫紅色的帶狀紋路,最後無法自行修復而產生銀白色的永久性疤痕。 一般人以為只有孕婦會產生妊娠紋,其實青春期時青少年因為運動劇烈、或身高體重變化過大、皮下脂肪快速堆積,或因服用類固醇等,表皮跟不上脂肪堆積的速度而被拉扯,也會出現類似的生長紋或肥胖紋。 好發部位 因個人體質而不同,大約8至9成的懷孕婦女首次懷孕時會出現,有些人在懷孕7~8個月才出現,但也有少數人在懷孕3個月左右就出現。妊娠紋產生部位多出現在腹部、大腿內側、臀部和乳房周圍。分布範圍有大有小,小則只有腹部外側或大腿內側幾條而已,大則整個腹部及下胸部皆有。 預防及治療 妊娠紋一旦出現,要讓它消失就很困難,最好就是防患未然。從懷孕開始,每天早晚塗抹一些保濕潤膚乳液在容易出現妊娠紋的部位,並且輕柔按摩,可以減少皮膚張力,增加皮膚表皮層和真皮層的彈性,讓局部皮膚較為舒展,可減少妊娠紋的出現。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市售含維他命A的妊娠除紋霜,有報導指出會導致畸胎的可能性,因此最好不要在孕期使用。 妊娠期間應注意營養均衡,保持正常的體重增加,每周體重以增加0.2∼0.3公斤為宜,整個孕期體重增加最好不要超過12公斤。

安慰自己的6種情緒

2007年07月24日
公開
77

康健雜誌64期  文�吳若女 圖�鄭佳玲 1當我覺得——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我應該這麼做—— 1.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 《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解釋,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她建議,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並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老實說,當然是沒有好處,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份,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 2.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還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 寫一張自己的履歷表,把所有的優點都列上去,每週瀏覽一次,做為自我對話的腳本,在忍不住要責罵自己之前,先想想看自己還有哪些優點,沒有想像中的糟。 3.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是好的?」、「還有什麼事可以做?」 心靈文學作品《自尊心的六根支柱》作者布藍登則進一步建議,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4.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別再羨慕別人的太太比較漂亮,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不只是拿枝筆寫下自己的優點,也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也學會珍惜。 心靈補帖:肯定自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我們永遠不會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幸福,也不會像自己想的這麼不幸。 ——作家拉勞士吉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 ——拿破崙 -------------------------------------------------------------------------------- 2當我覺得——挫折倒楣,負面念頭縈繞於心。 我可以這麼想—— 1.多看看壞事的光明面。 英國心理學家韋斯曼博士曾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研究上千名幸與不幸的人,最後他驚訝地發現,運氣是一種心境、思考和行為模式,一個人的態度或想法會決定他是好運或歹命。因此,他在《幸運的配方》中建議碰到爛事的人,要先在垃圾中挖挖寶,「想一想事情本來有可能更糟」、「這不幸的事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想一想還有比自己更倒楣的人」,這些都足以讓自己對目前的境況釋懷。 2.相信事情會否極泰來,甚至因禍得福。 韋斯曼也發現,好運的人會看得比較長遠,不會因壞事而氣餒,甚至會發揮想像力,相信上天是要利用這個踏腳石,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運。例如,沒得到這個工作,也許是有更好的工作等著你。 3.別自怨自艾。 其實,再幸運的人也會碰到挫折,他們也會哭泣,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快快把爛事或厄運拋諸腦後。做些事分散注意力,像是上健身房運動流汗、看個搞笑的電影,或花20分鐘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回憶一下,給自己正面的感覺。 4.用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最後,如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事情,而不只是轉換心情,韋斯曼建議,別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對整個局勢無能為力,要下定決心採取主動。接著,發揮創意,列出可能的解決選項,甚至和別人有些腦力激盪,問問他們:「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好好斟酌所有可能的方案。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專心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在問題中。 心靈補帖:翻個面看一看,讓自己更好運 你怎麼想自己,也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文學家梭羅 一個人成天想什麼,就會變成那個樣子。——美國總統林肯 -------------------------------------------------------------------------------- 3當我覺得——傷心難過時,如何為自己打氣? 我可以這麼做—— 1.開懷大笑。 最新一期的《O雜誌》(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建議心情不好的人可多做以下幾件事,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證實,它們能改善鬱悶的心情。像是租一大疊喜劇的DVD回家,讓自己開懷大笑。笑,能改善人的心情,即使是強迫的,也有同樣的效果。 2.快走或跳個有氧舞蹈。 科學家早就發現,運動能紓緩鬱悶,改善心情,1999年的《內科醫學文獻》早已證實,運動和治療有一樣的效果,因為它能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像是腦內啡、血清素和多巴胺。 3.聽聽瑪丹娜的音樂,大聲地唱,用力地搖擺。 也有研究證實,聽音樂能刺激腦部分泌腦內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新發現,聽大聲的音樂能活化部份的內耳球囊,它們連接與愉快感覺有關的腦部組織。 4.上街為自己買束花吧。 美國羅特格爾大學在2001年的研究,72%的年長者如果經常收到花長達六個月,會比那些從來沒收到花的人快樂。另一個研究也發現,花束比其他禮物更能帶來喜悅與快樂。 5.找朋友聊聊天。 孤立的人容易鬱悶痛苦,許多專家都建議,發生事情或心情低潮時,一定要有朋友在旁邊。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不只是找到支持的力量,還要有歸屬感,要找那種可信任、可依賴的朋友。 6.找隻狗玩玩。 1999年的兩個研究都證實,寵物能給愛滋病人和老人帶來快樂與安慰。另一個研究也發現,養寵物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心臟病,這都是因為心情紓緩的緣故。抱抱狗、逗逗牠,都能帶來快樂。 心靈補帖:買個花、逗逗狗、笑一笑 我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而是唱歌使我們快樂。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 如果你不開心,唯一能變開心的方法是,開心地坐直身體,並裝成很開心的樣子說話和活動。 ——心理學家約翰.詹姆士 -------------------------------------------------------------------------------- 4當我覺得——容易擔心憂慮。 我應該這麼做—— 1.保持忙碌。 以領導管理與人際溝通聞名於世的卡內基,也曾以《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一書幫助許多人走出低潮,克服憂慮,其中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忙碌。忙碌,使人不再有憂慮的空間,一個人不可能很興奮地做某件事,同時又很煩惱。在工作上保持忙碌,休閒時也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動,特別是戶外的爬山、運動或打球,讓身體動一動,也讓腦子多想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2.用或然率來排除心中的憂慮。 想想看:「這件事發生的機率究竟有多少?」仔細研究,你會發現,99%所擔心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很多是來自自己的想像,而非現實。 3.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卡內基建議,如果真是碰到困境或瓶頸,不妨利用以下幾個步驟克服心中的憂慮。先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分析出最壞情況後,接受它,會立刻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那就是馬上使自己放鬆,得到心中的平靜,此時,才有餘力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在最壞的情況下做些改善?」因為,一直憂慮下去,永遠想不出好辦法。 4.為憂慮訂下「停損點」。 進場從事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最聰明的交易原則是為自己訂一個停損點,當股價跌落到某個點時,就自動賣出,不再損失。卡內基深諳此道,也為自己的煩惱訂下停損點,「我所擔憂的事對我到底有多重要?」、「我所付出的煩惱是否已經超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求取心靈的寧靜。 心靈補帖:跳出來,做點別的 我知道生命中有許多麻煩事,但這些事大多數並沒有發生。 ——作家馬克吐溫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有用。 ——西藏諺語。 -------------------------------------------------------------------------------- 5當我覺得——憤怒生氣 我可以這麼做—— 1.先深呼吸。 「吸-呼」「吸-呼」,把氣吐出來,也把氣緩下來。從一數到十,看看自己要數幾次,才能把氣緩下來。 2.區別輕重緩急。 稍微紓緩後,再問自己:「我需要生這個氣嗎?」想想發怒的原因。或是「我有必要這麼生氣嗎?」區別此事對自己的輕重緩急。 3.培養同理心。 再想想,「如果我是對方,我會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嗎?」如果會,大可不必這麼氣,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試穿別人的鞋子,培養同理心。 4.原諒對方。 如果還是怒氣難消,難保平靜。《別為小事抓狂》的作者、也是美國心理諮商專家卡爾森建議,可試著問自己:「如果這個人今天晚上就死了,我還會不會生氣?」了解人生無常,別太計較,學著原諒對方,更別讓自己帶著怒氣上床睡覺。 5.善待自己。 最後再想想,有必要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損害自己的健康嗎?所以,也就別氣了。 心靈補帖:緩口氣,試穿別人的鞋 不可含怒到日落。——《聖經》 仇恨的怒火,將燒傷你自己。——莎士比亞。 -------------------------------------------------------------------------------- 6當我覺得——壓力大,喘不過氣來。 我可以這麼做—— 1.暫停一下。 壓力管理大師戴維森在《完全傻瓜手冊──如何紓解壓力》一書中建議辛苦的現代人,在被壓得喘不過氣時,要善用「策略性暫停」。也就是,讓自己有機會做幾個深呼吸、喝杯水、安靜的坐一下,甚至是發呆,讓腦袋空白。 2.想想愉快的事。 在腦袋停下來之後,還要繼續想像愉快的場景或事情。閉上眼睛,回憶過去一次愉快的旅行,像是美麗的溪水,寬廣的步道。或是回味一下小孩的童言童語,另一半的愛意與溫暖。研究發現,愉快的感覺能重新調整內部的生理時鐘,獲得短暫但直接的休息。 3.求助於外。 如果是因為事情常常做不完所帶來的壓力,那麼得考慮去找人幫忙,要記得,自己可不是萬能,不必做一天有48小時的超人。找出事情的優先順序,把事情簡化,也都是紓緩壓力的好方法。 心靈補帖:暫停一下,想像愉快的畫面 停下來,好好享受這個下午,你可沒有辦法把它打包帶走。 ——迪拉德 你不必是每天48小時的超人。 ——壓力管理大師戴維森 如果試過以上方法仍不管用,去做個指壓按摩吧。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上)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51

【文�李怡嬅】 12歲的敏敏常覺得頭痛、愛睏,老是賴在床上不去上學。媽媽帶她看一般兒科內科醫生,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評估,就認為身體不適是孩子偷懶的藉口。媽媽也持同樣看法,所以沒放在心上。沒想到敏敏易倦、嗜睡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媽媽才趕緊帶她去看小兒神經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長了腦瘤,並非裝生病。 5歲的彥明咳嗽不止,媽媽以為是感冒,帶他看耳鼻喉科。吃完藥後雖緩減了症狀,但三天後又開始咳。 媽媽認為孩子只是身體不好,容易感冒,因此只要小孩一咳嗽,就帶去同一家診所,反覆治療持續一年仍未改善。後來經過朋友介紹,轉到小兒過敏科就醫,發現小孩原來有氣喘。醫生對症下藥後,才控制住。 小孩生病時,該帶去看哪科?選哪位醫生?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疑問。 然而現代醫療系統分科愈趨專業精細,兒科專科下又細分新生兒、小兒心臟、小兒感染、小兒泌尿等次專科,加上沒有第一線基層醫師(家庭醫師)導航,只能由家長自行判斷。但醫療的專業是一堵高牆,民眾很難輕易跨越。「孩子生病時,我已經很焦急,看到那麼多科別,我更加迷惘,」有二個小孩的關小姐認為要明確掛對科別,對家長是很大的考驗。 另個難題是孩子可能還在牙牙學語、或表達不夠清楚,線索薄弱的情形下,父母通常只能憑小朋友表現出來的症狀求醫,風險很大。譬如,小孩一有咳嗽、發燒就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做局部治療,減緩症狀,但其實小朋友可能罹患氣喘、過敏或其他胸腔、肺部疾病。長期治標不治本,輕度氣喘兒可能惡化成重度氣喘病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兒科醫師是第一線導航 在茫茫醫海中,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多位小兒科醫師異口同聲回答,短期來說,若不確定孩子生的是什麼病,先看一般兒科,如有必要,再由他們轉診給次專科醫師,減少看錯科的機率。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肺炎、膿胸,況且,小兒發燒不只感冒,可能是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熱性疹等,甚或白血病、淋巴瘤、紅斑性狼瘡,「一定要全身性的來看,而非局部性的治療,」因此最好先找兒科醫師。 此外,用藥也是大學問。 小兒用藥,尤其是嬰幼兒,必須依他們的體重來計算藥劑量,絕對不是「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曾遇過小病患吃了感冒藥後,全身不停微顫。「我一看就知道是藥劑量過多導致的,」果然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至於長期而言,建議為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容易親近的家庭醫師,他能提供醫療保健的諮詢與照護。好的家庭醫師最好有合格的兒科專科執照、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解釋病情、而且有耐心、有愛心、不會亂開藥(非慢性疾病,通常不會給超過4顆藥)、也不會推銷保健食品。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下)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54

【文�李怡嬅】 就醫自保原則 除了選對醫生,父母也要掌握聰明就醫原則,才能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 1.成為醫生與孩子間的橋樑:仔細詢問、並觀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狀,並且清楚、詳細的告訴醫生。 聰明的家長還會做筆記,把小孩幾點幾分有哪些異常,在症狀出現前,曾做過哪些事、吃過什麼食物或藥物、症狀持續多久等等,記錄下來,提供醫生參考。 此外,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孩子的病情。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觀察,有些家長會隱瞞實情,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他加重語氣說,家長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例如孩子若有氣喘,要知道過敏原是什麼,才能有效預防。 父母也可以做小抄,把自己的疑問一一條列,不但不會漏問問題,還能把握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3.藥物方面: 美國「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AHRQ)建議家長,要確定每位醫生知道孩子服過的藥物,包括處方藥、藥房買的成藥,以及草藥或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並且確認醫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藥史、體重、對藥物的任何過敏或不良反應;拿到藥物時,最好詢問為什麼要吃這個藥、該怎麼吃、吃多久、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一旦有副作用該怎麼辦、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麼食物、飲料,或不可從事什麼活動? 4.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伴你帶孩子一同就醫。 他最好是平時照顧小孩、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如家裡的長輩或保姆。 5.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 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紀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6.尋求第二意見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建議,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家長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 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例如先在一般兒科看過病,再來就應針對診斷結果,找次專科醫師看病,詢問另一個專業意見。 7.充實醫療資訊 幾乎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課。 至於該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曾為文建議,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認為,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 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在國外,醫生甚至會主動找資料給家長讀。陳媽媽十年前旅居澳洲時,帶幼兒看病,醫生翻箱倒櫃找文章給她閱讀,「讀完後,我才知道感冒分成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當小孩流黃鼻涕時表示病菌感染,才需吃抗生素,」她也感嘆,回台灣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種會跟病家溝通醫學常識的醫生。 孩子的健康是家長一生的功課。正如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用心聆聽》中所言:醫生有優劣,治療效果因而有差異,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病人(家屬)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做明智的判斷。

揪出寶寶心臟雜音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58

想起當初寶貝們出生沒多久 爸拔即準備幫寶貝們保險,以做為寶貝們未來的教育基金 但保險公司申調寶貝們病歷後...暫緩QQ維的保單 因為病歷上載述...有心雜音 經與小兒科醫師確認後;方知,心雜音是初生兒正常情形 事隔半年後,保險公司主管自己主動表示此為新生兒正常之況 承認該部份缺乏專業,希望能給他們公司一個為寶貝們服務的機會... 今天巧看到此報導,與大家分享.... 【振興醫院小兒科主任】 陳先生與太太帶著一個月大的小寶寶到醫院檢查,醫師聽診後說「這個小寶寶有心臟雜音,可能罹患了先天性心臟病,必須轉診到小兒心臟專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嚇得第二天趕快到小兒心臟科求診。 經過小兒心臟專科醫師詳細聽診及檢查後,發現並不是嚴重可怕的先天性心臟病,而是暫時性肺支動脈狹窄,他們才鬆了一口氣。 心臟雜音在嬰兒時期相當常見,然而並非有心臟雜音就是罹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相反地,大多數心臟雜音隨著年齡增加會慢慢消失。 根據統計,大約5%的新生兒或50%的早產兒,出生幾天後可在胸前聽到心收縮的雜音,根據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心電圖檢查發現,在左或右的肺支血管可偵測到亂流,因此可確定診斷為左或右肺支血管狹窄。隨著年齡漸長,這些雜音九成以上會自動消失。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約2.2%嬰兒可聽到心臟雜音,其中92%的雜音都在四個月內消失。雜音成因不是很清楚,但一般認為,可能與胎兒血流動力學演變到新生兒血流動力學有關。 此外,我們還發現有這種心臟雜音的嬰兒,右肺或左肺動脈與主動脈管徑的比值較正常嬰兒低,且血流速度較快,但四個月後比值逐漸與正常嬰兒差不多,亦可證明肺支動脈狹窄是自然生理現象,不需過於擔心,大部分可自然恢復。 另外,有些嬰兒心臟雜音是因心室中膈缺損引起,新生兒時期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檢查時由於肺壓尚未下降,左右心室間沒有壓力差,也不易被聽到。但在常規健兒門診時,由於肺壓已下降,左右心室間有明顯壓力差,血流可由高壓的左心室快速流到低壓的右心室,因此可聽心臟音。 心室中膈缺損可分膜性心室中隔缺損、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及動脈下端心室中隔缺損等。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引起雜音,八成以上會自動癒合,雜音消失;膜性心室中隔缺損,五成可自動癒合;動脈下端心室中隔缺損,癒合機會低,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倘若這些心室中隔缺損合併肺動脈壓過高,則要更早手術。 有些嬰兒可能有心臟雜音,但並無心臟血管解剖學的異常,即所謂的「功能性雜音」,是最為良性的雜音,典型特徵為發生在心臟收縮期,且聲音相當悅耳,類似海鷗叫聲,隨著年齡長大慢慢會消失,不需限制活動,甚至不需治療。 總之,如被告知嬰兒有心臟雜音,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大部分是良性、暫時性的現象,請醫師確認後,應不致造成遺憾!

指紋能夠預測孩子的未來嗎?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45

記得爸拔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現今諸多有名大企業家,當初求學階段非全然是名列前矛的佼佼者 如..家喻戶曉總裁獅子心嚴長壽及首富郭董 所以,十分認同下面的一段話 『父母不應該太過注重孩子有多聰明,而要將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這一群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這群人中最勤奮、最有毅力、最鍥而不捨的人。』 摘自《學前教育》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教授 ........................................................................... 在捷運上,看到小男孩安靜的在看自己的書,我忍不住誇獎兩句,他母親非常得意地從皮包抽出一份報告說:「你看,他以後要得兩個博士呢!」原來,是一種類似性向測驗的報告,裡面描寫性格的語句模擬兩可,語焉不詳,但是推論未來的部分卻寫的很肯定、很大膽。一個幼稚園左右的孩子,一切尚在發展中,這個測驗是根據什麼來做此推論呢?一問之下,原來是測孩子的指紋,將十個指頭的指紋輸入電腦後,電腦依指紋來判定腦紋,再推測孩子的性向與聰明智慧。這真是令人驚訝極了,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東西,竟然成了生命共同體,指紋變成可以測腦紋了。 ◎指紋≠智力≠成功 很多人迷信腦大等於聰明,大腦跟智慧當然有關係,但相關係數只有0.34而已,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十二(0.342=0.12)的智商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皮紋檢測並不足以預測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更何況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人。愛因斯坦是公認的二十世紀天才,他死後遺體火葬,但是大腦特別分離出來保存,許多科學家都想從他的大腦上找出腦與智慧的關係,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腦竟然沒有比別人大,他的腦重1230 克,比一般男性的1400克少了170克,令大家跌破眼鏡。也有人比較了林肯、貝多芬、高斯(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的腦,發現也沒有特別大。 父母不應該太過注重孩子有多聰明,而要將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這一群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這群人中最勤奮、最有毅力、最鍥而不捨的人。

樟腦油有毒!2公克就致命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55

【東森新聞報 調查中心�台北報導】   夏天蟑螂蚊子特別多,很多民眾喜歡買樟腦油來驅蚊防蟲,甚至直接噴在皮膚上防止蚊子叮咬,不過醫生提醒,樟腦油毒性很強,成人只要吸收二公克的樟腦油就足以致死,民眾應該小心使用。   看著樟腦油上清楚標示著斗大的安全無毒字樣,號稱可以防蚊蟲,內裝滾輪的設計,就是讓樟腦油能塗在皮膚上,但是真的安全嗎?業者掛保證,表示絕對安全,還說樟腦油是天然的,沒有毒。   業者強調這是純天然的樟樹萃取,絕對無毒沒有問題,但是醫學界的研究出說,成人只要吸收二公克樟腦油,小孩一公克,就會讓人喪命。   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樟腦油是一種神經毒性,屬於很強的一個揮發性精油,可能經由皮膚吸收,甚至不小心吃進去的吸收,產生很嚴重的中毒。   林杰樑說,他曾經接過許多因誤食樟腦油而致命的案例。   既然樟腦油這麼毒,又怎麼會在市面上核准販售?環保(新聞、網站)署毒管處科長陳淑玲表示,核准販售主要是環境用藥的部份,如果產品標示上訴求可以噴在人類皮膚或寵物(新聞、網站)身上的話,很明顯就是誇大不實用途。   其實樟腦油屬於環境用藥,業者往往只登記環保署的毒字號,環保署的網站上也明白標示,天然樟腦油含有毒性,不可塗抹於人體上,不過業者卻還是在包裝上,寫說不只是人,就連寵物都可使用,但只要二公克就可以喪命的樟腦油,卻不見衛生單位出面管理,受害的只有無辜被騙的消費者。

媽咪!抱抱... 擁抱的3大好處與6大時機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52

每個小寶貝都喜歡大人的抱抱,因為抱抱不只能夠給予小寶貝安全感,還能讓寶寶聽見母親的心跳、溫柔的聲音等,抱抱就像一種無聲卻具體的「我愛你」。 只有奶瓶是不夠的! 過去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猴子實驗,心理學家哈洛(HarryHarlow),他幫剛出生的小猴子找了兩個代理媽媽,其中一個母猴子是用鐵絲做成的,但是她可以提供奶水;另一個母猴子是絨毛布做的,她只能提供小猴子溫柔的觸感,而無法提供食物。 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哈洛發現小猴子們最喜歡的是絨布媽媽,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就依附在柔軟的母猴子身上,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跑到鐵猴子母親那喝點奶水。 Reason篇 孩子需要母親的關愛 透過這個實驗,加上後來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光是只能提供奶水,而無法提供溫暖及愛時,孩子就不願意依附這樣的母親,孩子最需要且喜歡的是能夠提供他安全感及擁抱的溫柔母親。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培鑫醫師表示,新生兒初來到這個世界時,外面的一切對他來說是如此的陌生,而此時母親的聲音及擁抱,會讓新生兒得到安全感,讓他回想起過去曾在肚子裡聽過這個熟悉的聲音,當他被撫摸、擁抱時,就想起過去在媽媽肚子裡那種溫暖的包覆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哭泣中的新生兒,只要聽見關愛的聲音以及大人的擁抱,就能夠停止哭泣的原因,因為,擁抱能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滿足及快樂。 Advantage篇 擁抱的好處 1.促進觸覺刺激 感覺統合近年來相當受到家長的重視,而其中觸覺就是感覺統合其中之一的感官系統。 觸覺對於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有了良好的觸覺感受,才能讓寶寶與外界得到聯結,例如喝奶時口腔觸覺會帶給寶寶滿足感、母親對寶寶溫柔的肌膚撫觸,會讓他得到舒適及放鬆、再過幾個月大寶寶也會利用手部的觸覺,來探索外面的世界,學習新的能力。 張培鑫醫師表示,擁抱就是提供給初生寶寶最好的觸覺感受方式,透過與母親的肢體接觸,可以聽見母親的心跳,還能聽見母親對他說話的溫柔語氣,帶給他舒適的觸覺刺激。觸覺刺激足夠的孩子,感覺統合更加完整,未來學習及發展也就更為出色。 2.緩和情緒 根據許多過來人媽咪表示,當寶寶哭泣時,她們通常會先了解是否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太冷或太熱等原因,如果排除掉這些生理上的問題,那麼多半就是寶寶覺得無聊或情緒不佳或受到驚嚇,此時只要給予抱抱,就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讓他恢復愉快的心情或得到安慰。 兒童發展專家也表示,如果寶寶發出的需求訊號,經常未得到大人適當的回應,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一種失望與不信任的情緒,甚至會影響寶寶的人格發育,讓他產生挫折感及變得退縮。 3.較好的挫折忍受力 反過來看,一個從小就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即使以後遇上挫折時,他仍會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有些時候當孩子在外頭受挫時,因為有之前被關愛的經驗,他會知道等回家之後,就可以得到媽媽的安慰及擁抱,因此,眼前的挫折及打擊不會馬上就將他擊倒。 Method 篇 該如何抱才好呢? 提到抱抱,有不少人聽過這種說法:「孩子不要常常抱,抱久了就每天要人抱。」 資深保母陳淑珍表示,不抱寶寶的做法是不利於寶寶成長的,或許因為以前的人,有很多事情要做,沒辦法花太多時間照顧孩子,於是才會出現盡量不要去抱孩子的說法。 但她認為,每個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關愛,而擁抱就是最直接讓他感受愛意的做法,而且等到孩子一歲之後,開始學習走路時,他自然就會從大人的手上下來,所以,不需要把舊經驗套在現代人身上,當你覺得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就熱情的擁抱他吧! 而抱抱也不只是孩子單方面受惠,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保母,也都在抱孩子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笑容、孩子對大人的依賴,而使大人得到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會讓大人變得更柔軟、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6個應該抱寶寶的時刻 1.當他哭泣時:請先檢查一下是否需要餵奶、是否要換尿布等,先排除掉生理問 題,再拿一些玩具來逗逗他,有時候他只是想找個人陪他玩,如果他還是想要人抱,那就抱抱他。 2.當他精神好的時候:寶寶睡醒之後,可以抱著寶寶四處看看,為他介紹一下周圍的環境,和他做一些互動遊戲,讓寶寶覺得愉快。 3.當他受挫時:當他被巨大聲音所驚嚇時、走路摔倒時、玩玩具受挫時,此時家長的擁抱及安慰,可以讓他很快就忘記剛才的挫折,很快平復情緒,繼續之前的活動。 4.當他在陌生環境時:6個月大之後,寶寶會開始出現怕生的反應,對於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可能會產生抗拒的心理,此時家長可以先抱抱他,等他熟悉之後,再鼓勵他離開大人的懷抱。 5.當他接受處罰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大人難免會以處罰來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但是在處罰過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個擁抱會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會讓他正向看待大人對於他的處罰及要求。 6.當他長大時:陳淑珍保母提醒家長,不是只有小嬰兒才需要擁抱,即使孩子上幼稚園、讀小學,父母還是可以常常抱抱他,父母充滿愛的擁抱是孩子最棒的能量補給。 Tips:抱孩子抱到手臂粗壯、腰痠背痛是很常見的事,所以,平時最好多準備幾個靠墊或抱枕,媽媽要抱寶寶時,可以在背後及手臂增加支撐;如果寶寶喜歡被站著抱,那最好準備一條好用的嬰兒揹帶,助媽媽「一臂之力」,以免抱出媽媽手。 不建議的抱法 *抱的動作太粗魯:張培鑫醫師提醒,孩子需要的是有安全感的擁抱,因此,抱的時候動作應該要輕柔、聲音要和緩,如果母親動作非常粗魯或是過度的搖晃(還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或是抱寶寶的時候大聲叫喊,可是會讓寶寶覺得不舒服的喔! *沒有關心的抱:只有抱寶寶卻沒時間陪他說說話或與他做眼神交流,只是敷衍式的抱法,寶寶可是會抗議的。 *過多的擁抱:寶寶並不需要整天都抱在手上,例如當他睡著了,就不需要繼續抱著,特別是到了學爬、學走的階段,如果家長還是整天抱著寶寶,那麼反而會阻礙了寶寶的學習及探索能力。

美國幼稚園給爸媽的叮嚀

2007年05月01日
公開
49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 試探你。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 傻模樣。 •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 的注意自 己的行為。 •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 壓力。 •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 方式來學習。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 過。 •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 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 任。 •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 問, 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 多麼的真實。 •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 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 感覺更溫暖。 •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 試。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 出這點,對不? •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 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 和高度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