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軒ღ瑜のmami

日期

#Tag

新弟妹不適症--我失寵了?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40

新弟妹不適症--我失寵了?   如果您計畫再生一個孩子,而家中的第一個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那麼您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在 新生兒出生後,會有一段激烈的手足競爭時期。若您的第二胎與第一胎之間相差不到三年的話,這種 競爭可能會更為嚴重。   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從老大的眼光來看,原本他是爸爸媽媽唯一的寶貝,集所有的焦點和寵愛 於一身,如今卻必須和小弟弟或小妹妹共享父母的關注,還必須把心愛的玩具、衣物(雖然已經用不 著了),送給這位新來的小弟妹,老大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理由會去喜歡這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 新弟妹不適症--失寵了   對於這種「失寵」的感覺,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例如 他們可能會變得愛發脾氣、不講道理、時常哭鬧或愛黏媽媽。有些孩子會則出現退化的行為,也就是 恢復到小時候的模樣,例如他原本已經不尿床了,如今卻又開始尿床,或著又開始要求用奶瓶來喝牛 奶。其次,孩子也可能會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故意搗蛋,或趁父母不 注意時,偷偷的打或捏小弟妹。   其實,爸媽若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知道這些行為只是過渡現象,並沒有什麼需要擔 心的。然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與其處罰或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如回到問題的源頭—處理孩子的不 安及失落的情緒。 處理孩子的嫉妒情節   試想有一天你發覺你最愛的人,不再像從前那樣花時間和你相處,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個人 身上,你會是什麼感覺呢?應該是疑懼、嫉妒、被冷落的複雜感受吧,這正是那些「失寵」孩子的心 情寫照呢。那麼,該怎麼消除孩子心裡頭的這些不安呢?   和大孩子共讀老大情緒處理有關的繪本會是其中一個好方法。例如,在《小小大姊姊》這本書 裡,生動的描述了手足間的愛恨情節,小姊姊因為嫉妒弟弟搶走了父母的關愛,有一天突然有個想 法,她跑去跟媽媽說:「小弟弟已經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然而,媽媽聽了小姊姊的話,卻是出 人意料的安靜,她沒有立刻跑去看小弟弟,卻緊緊把小姊姊抱在懷裡。因為媽媽懂得小姊姊的心理, 這正是小姊姊想要的,她需要確知媽媽還是愛她的,也還是需要有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光。   其次,雖然大人們的注意力都在弟妹身上,但也別冷落了老大。台大醫院兒心中心主治醫師蔡文 哲曾經寫過一個自己的經驗:「有一次準備買禮物祝賀朋友的彌月之喜,因為之前和新生兒的三歲姊 姊有幾面之緣,順手就買了一本故事書給姊姊(內容談到一個大孩子有了小弟弟後的各種情緒及行 為),隔幾天聽她媽媽轉述:小姊姊拿到禮物興奮異常,因為那段時間所有的禮物都只是送給弟弟, 而她一直被冷落一旁,於是送童書的動作直接完成了我挑選童書內容的目的:還是有人愛她的。」 愛他,擺脫手足情節的良方   能夠確知父母仍舊是愛他的,孩子就能心中找回安全感,在擺脫對小弟妹的負面感受後,孩子也 慢慢能去發覺這個新弟妹的優點。比如在《小小大姊姊》中,隨著弟弟慢慢長大,小姊姊發覺弟弟不 再是個只會哭鬧的小怪物,而是個很好的玩伴,她總是能逗得弟弟很開心,也只有她能聽得懂弟弟的 牙牙學語,她找到了做姊姊的成就感與樂趣—弟弟是最支持小姊姊的觀眾與崇拜者呢!   雖然家庭新成員的到來,是大部分學齡前孩子都會面臨的壓力事件,而且慢慢的,孩子也都能適 應這些隨之而來的改變,一開始的問題行為也逐漸消失了。只是,在這過程中,有些孩子的不安會表 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比較溫和。透過父母的引導將會使老大更容易接納甚至變得期待家庭新成員的 到來。

媽咪,我不想當大的!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34

「為什麼弟弟有,我沒有!」「妹妹可以去,為什麼我不行!」「我不管!我也要啦!」或許,您的 家裡,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明明都是兄弟姊妹,明明就覺得對每個孩子都很公平,可是為什麼還 有這麼多的抱怨咧?因 為看在孩子眼裡的,或他們心裡想的,絕不是我們所想的如此簡單;孩子雖是孩子,可是,我們不經 意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都很容易觸動孩子的敏感點。 不要搶我的東西 對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弟弟妹妹出生的目的,是要來搶走「他的」爸爸媽媽,搶走「他的」玩具, 搶走所有屬於「他的」東西…!這時孩子正在發展「我」的意念,「分享」對他來說,實在不是可以 容易做到的事。可是即使大些了,開始接觸幼稚園的同學了,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或許開始會與別 人一起玩玩具了,但那不表示他也願意與自己的弟妹分享! 我不要當哥哥   「姊姊要讓妹妹呀!」這應該是爸爸媽媽最習慣說的話;做哥哥姊姊聽起來,實在不會有太好的 感受!想想原本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卻要因為年紀比較大,所以必須「交」出來,這樣當然會心不甘 情不願。而且不論是誰,都會想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當他們想到自己的書或玩具,一旦交到 弟弟妹妹手中時,一定會被破壞,當然就更不想跟弟弟妹妹分享了。   這時,爸媽請體諒孩子的心情吧!您可以同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怕弟弟把你的書撕破,那這樣 吧,由你來唸這本故事給弟弟聽,好不好?媽媽也會幫你看好弟弟,不讓他弄壞了你的書!」或是 「姊姊你想不想把這個玩具借給妹妹玩?她真的很想玩玩看耶!不然我們先教她玩一次,如果她弄得 很糟糕,我們再將玩具收回來好不好?」   其實,技巧在於,不要讓哥哥姊姊深深感覺:「因為自己是哥哥姊姊,所以必須將玩具分給弟弟 妹妹」。並且也是因為他比弟妹更清楚這些東西,所以由他來當「主導」的角色,最適合不過了!請 讓孩子知道,他對自己的玩具有絕對的保管權與處理權,而且爸爸媽媽也會一起幫忙保護這些東西。 使孩子有更多安全感,自然會有更多的相信──相信自己有被保護、被愛;相信屬於自己的東西,沒 有、也不會被「搶走」!

你們不愛我了嗎?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36

多了個弟弟的軒軒,媽咪也覺得軒軒有點變化 故意欺負弟弟倒是沒有,搞破壞也不會 就是變得很愛哭,很黏人 原來,軒是用這種方式讓人注意啊! 不過,這不是媽媽一人努力就可以做好的 還需要大家的配合 但是∼似乎很難哩! 每當軒軒碰弟弟時,都會有人說“不行”“弟弟...弟弟..." 我想這樣的話語,應該都會傷了軒軒吧! ==================================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 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 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 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 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 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 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 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 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 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 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 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或一再 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訴他,他比 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的時候安 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 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讓孩子按時睡覺的好辦法

2010年03月05日
公開
40

醫學研究表明:孩子晚上睡眠質量的好壞,決定了他的成長。人在睡覺時腦垂體開始分泌生長激素,並 且晚上9點到淩晨2點是分泌生長激素最旺盛的時間。因此正在生長期的孩子們在晚上9點到淩晨2點這段 時間裏必須要進入深睡狀態。 讓孩子按時睡覺的有效辦法有: 1.建立清楚明確的就寢原則。 要非常明確地規定哪些事物是屬於在睡覺前的準備工作,例如,更換睡衣與刷牙。同時,也要讓孩子明 白,哪些行為是適當的,哪些行為應該要避免。待在床上是適當的,而要求喝更多的飲料是不應該的。 2、語調緩慢地講一兩個內容簡單的故事,在快講完時給與預告,讓他有心理准備,要去睡了。 睡前活動宜選擇講故事、聽音樂、唱兒歌等輕鬆活動,至於跑跑跳跳的活動,最好留待假日進行。  3、盡量保持室內的安靜和睡覺氛圍。 室內光線過強,家人在看電視及大聲談話說笑均會干擾幼兒的正常睡眠;小兒夜間易踢被子,或被子蓋 得太厚太重,這都會造成孩子睡覺時過冷或過熱,引起幼兒煩躁不安、手腳亂動。 4、把孩子的情緒調整好,盡量把氣氛調劑的溫馨平靜。 保持輕鬆入睡的氣氛非常重要,就像大人失眠時一樣,因緊張而更不能入睡。家人可視一些特殊情況讓 孩子多玩一會兒,然後以輕鬆愉快的口吻提醒孩子是睡覺時候了,上床時間偶爾晚了一些,也用不著大 驚小怪。

開電視~小孩頭腦就關機拉

2010年03月01日
公開
35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吳韻儀) 資料來源:福智文教基金會 http://www.bwmc.org.tw/Index.htm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 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 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 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 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 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 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 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 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 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掇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 (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 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 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 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 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掇 End)一書中 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 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 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 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 (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 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 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 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 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 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 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 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 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 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 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 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 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 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 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 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 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 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 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 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 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 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 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 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 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 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 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 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 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 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 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 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在電視前。

寶寶的午睡世界

2010年01月22日
公開
43

家長們都知道晚上的睡眠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除了晚上的睡眠,有愈來愈多研 究報告顯示,適當時間的午睡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以及情緒的穩定有一定的幫助,至於寶寶的午睡要 睡多久、怎麼樣的環境才適當?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專家的說法一起進入寶寶的午睡世界吧! Q1、寶寶需要午睡嗎?午睡對寶寶有哪些好處? 根據2009年6月美國的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報導,在睡眠醫學會(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的年會中,有一個由賓州大學所做的午睡研究發現,4∼5歲的孩子如果有午睡的 習慣,出現過動與情緒障礙的比例會比較低。 其次,愈小的寶寶其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對於外界的刺激,即便是小刺激都比較容易感到疲勞,尤 其在天氣炎熱的夏季,熱量與水分都流失的很快,小寶寶更容易疲勞,這時睡個午覺就可以幫助寶寶 消除疲勞。除了消除疲勞外,午睡對於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學習力是有助益的,通常睡過午覺後孩子的 情緒會比較溫和不易暴躁,反應會比較敏捷、注意力也會較集中,在這種狀況下當然可以提高學習能 力。 Q2、晚上睡飽一點就好了,不要午睡也沒關係吧? 家長都知道夜間的睡眠會幫助寶寶發育長大,但多數不知道午睡也有類似的功效,許志煌醫師表示, 睡眠能使孩子的生長激素旺盛,所以俗語說一眠大一吋是有道理的,事實上,午睡雖不若夜間睡眠可 刺激豐富的生長激素,但也有不錯的功效,所以不能小看午睡的功能。 童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志煌表示,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有90%的比例會午睡,到了4歲則降到 60%,到了5歲午睡的比例只剩下30%,原因是年紀愈小的孩子其腦部皮質的聯結尚未成熟,需要較 多的睡眠時間,而在臨床上的觀察也發現,午睡的確對於消除疲勞與增進情緒穩定是有幫助的。 Q3、寶寶最佳的午睡時間? 午睡最好是在午餐後讓肚子裡的食物消化一些後再進行,一般寶寶通常在11點半到12點之間吃午 餐,所以午睡的時間最好在下午1點左右,許志煌醫師表示,午睡的時間最好不要晚於下午2或3點, 因為太晚進行午睡會太晚醒來,這樣就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時間,所以寶寶最好在下午5或6點前睡 醒,這樣才不會打亂晚上的作息。 睡眠需要有規律性,所以午睡也最好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進行,這樣寶寶才可以養成好的午睡 習慣,許志煌醫師建議,給寶寶一個安靜的環境,3月大左右寶寶已經可以墊個約3公分高的枕頭,讓 寶寶在床上仰睡,避免趴睡(因為臨床上有很多寶寶趴睡猝死的案例)。 Q4、寶寶午睡時,室內光線要特地調暗嗎? 午睡的環境儘量與晚上睡覺時相同的,安全的環境是首要考量,其次將室內光線調暗有助於情緒和緩 幫助入睡,許志煌醫師表示,最佳的睡眠溫度約25℃左右,此外,如果寶寶晚上睡覺時習慣聽媽媽唱 個搖籃曲再睡,午睡前媽媽也一樣可以唱個搖籃曲幫助寶寶入眠,如果要聽音樂也請選擇溫和輕柔的 曲子,寶寶比較容易入眠。 Q5、午睡幾個小時剛剛好? 午睡並不是睡愈多愈好,許志煌醫師表示,有兩個研究報告就顯示了午覺睡多了是有壞處的,根據 2007年美國小兒精神科學雜誌報導,南密西西比大學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午睡的時間太長,晚上 上床睡覺時間會比一般兒童慢39分鐘,不但晚上睡覺的時間變晚,也會讓入睡困難,影響到隔天早上 的起床時間,這會讓孩子容易鬧情緒,嚴重的甚至會逃學;另一個是2008年日本福島大學福田一彥 教授的研究,該研究顯示孩子若午睡時間太長,很多都到晚上11點依然睡不著,睡眠週期被打亂,影 響發育,長期下來長大後也容易有逃學的問題。 至於午睡時間到底要多久才恰當,針對各階段寶寶許志煌醫師建議如下: 1. 2個月以前:沒有所謂的生理時鐘,通常都是睡睡醒醒。 2. 2月大以後:生理時鐘慢慢形成,知道白天與黑夜,這個年紀可睡5小時的午睡,但不是一次睡足5 小時,可在上下午分成3段來睡。 3. 6個月左右:可睡3個半小時。 4. 1歲:在下午時段一次睡足2個半小時。 5. 2∼3歲:可睡2小時, 6. 3歲以上:建議睡1到2小時的午覺即可(這個階段就不建議睡超過2小時的午覺)。

養出寶貝競爭力

2009年05月06日
公開
47

生活啟蒙 家事訓練 養出寶貝競爭力 更新日期:2009-04-16 記者:採訪撰文�陳俐君 諮詢�生活魔法家 陳映� 你相信「倒垃圾」能訓練孩子的組織、思考與執行力嗎?美國一項青少年追蹤研究發現,童年時期多 做家事的人,成年後獲高薪工作機會高出常人4倍,失業比例可少15倍。 教導孩子從小「做家事」,其中的重要性與意義,遠大於勞動本身。與其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 魚;面對不景氣,要提升孩子競爭力,在接受各式啟蒙之餘,不妨試著讓孩子「分擔」家務,培養責 任心,當自己的主人。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事,很重要嗎?   「小明,垃圾車待會兒就會來,請你把垃圾綁好,記得要拿去倒喔!」接到媽咪下達的「家務」 指令,我們先與小明一塊兒動動腦,在任務執行前,該思考哪些問題呢? • 袋子該如何綁牢,才不會讓垃圾沿路掉滿地? • 該在幾點「出門」,才能順利「堵到」垃圾車? • 該選擇哪條「路線」,可以避開危險路段(如:有野狗的巷口),以最快方式抵達? 擅長居家打理的生活魔法家陳映如提到,多數家長常工作、家庭兩頭燒,心裡或多或少會有:「孩子 能幫忙做家事固然很好,不會做好像也無所謂!」的想法:她表示,「做家事」可不是件單純的清掃 工作,建立正確心態與明確技巧,「家事教育」所帶來的效果,將超乎您的想像! 意義形塑篇(Meaning) 「看似簡單的『倒垃圾』,背後學問可大的呢!」陳映如老師以上述的「倒垃圾」故事為例指出,別 以為做家事只需單純出賣勞力,除了完成指令交付,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 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父母切勿輕忽。 家事訓練,首重責任感 在傳統農業社會,讓孩子幫忙操持家務,看似理所當然,但在少子化的現代,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專 心讀書」,不讓寶貝分心做家事;有的爸媽則擔心孩子「幫倒忙」,謝絕家事代勞。陳映如老師表 示,「家」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生存堡壘,讓孩子學習分擔家事,有助培養對家庭的向心力與歸屬 感。 培養責任感,從小「耳濡目染」最不費力!陳映如老師提醒,分擔家務,本來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責 任,讓孩子從小把做家事「內化」成生活中再自然也不過的一部份,訓練孩子做家事,也能很輕鬆。 從小練習,培養自學力 過往的學習模式,多著重在讓孩子被動接收知識,但在「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的新式教育理念 下,陳映如老師認為,讓孩子建立參與、自我管理與學習的能力,遠比告知與代勞更為重要。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父母可依孩子個別的認知與行動能力,透過整理書桌、收玩具等較屬於「自我管 理」式的家事工作,輔以技巧指導,訓練孩子獨立打理自己的生活範圍,從中培養自學力。 多元內容,助學習3力 家事種類百百款,舉凡生活雜物收納、廢物利用、料理清潔等,都屬於家事的操作範圍。陳映如老師 叮嚀家長,別把家事當作浪費時間的苦差事,每個看似毫無專業可言的工作,可都是訓練寶寶成長的 小幫手呢! 雜物收納,學習整合力 小至玩具歸類擺放、大至替衣物、鞋子尋找回家的路,看似不起眼的雜物歸位工作,舉凡物品歸類、 擺放、管理,小小細節,都能讓孩子在自然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由淺入深,學習邏輯整合。 廢物利用,發揮創造力 原來積木可以拿來學算術?其實童書加工後也能變拼圖?活用手中資源,將「打入冷宮」的玩具或雜 物稍加改造,發揮些許想像力,也能替廢物重新創造嶄新生命力。 料理清潔,落實執行力 做家事,最難的就是「持之以恆」!陳映如老師指出,在顧及安全的前提下,運用孩子的好奇感與玩 樂心,讓孩子當起「小幫手」,一同刷洗地毯、玩水兼洗菜,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拒絕寶貝的熱 情,邀請孩子加入家事行列,有助執行力的養成喔! 認知養成篇(Manner) 等待寶貝2∼3歲大,具有行走、表達意見等能力後,爸比媽咪們即可開始讓孩子「浸淫」在做家事的 趣味中,但在行動前,身為家長,有幾項功課非做不可! 3態度,家長必知 沒有藉口,使命必達!陳映如老師以自家經驗為例表示,小時候當媽媽劃分好家事工作後,「如果想 假藉身體不舒服躲過家事,很抱歉,陳媽媽不會幫主動幫忙,該做的還是得做!」 態度1•柔性堅持 陳映如老師指出,很多家長一開始就認定「家事=苦差事」,只要孩子一動作慢、一幫倒忙,家長會 因為嫌指導孩子做家事太麻煩,常常一手通包,乾脆自己來。別以為寶貝還小不懂得偷懶,以堅持的 態度訓練孩子對份內工作盡責,不只是教育,更是培養孩子建立原則的一項捷徑。 態度2•口氣溫和 陳映如老師強調,雖說料理家務是全家人的責任,但面對繁重家事,絕對沒有人喜歡在「強迫」狀況 下做工。要如何「歡喜做,甘願受」?她建議,家長須先擺脫對家事的刻版印象;其次,勿以命令口 吻指揮孩子做事,強硬指揮,只會讓孩子對家事產生負面觀感。 態度3•以身作則 「要孩子把玩具歸位收好,大人總不能自己亂丟東西吧!」陳映如老師提到,要培養小小家事高手, 除了正確技巧引導,大人們若自己生活習慣邋遢不規律,當心孩子認知混淆,甚至有樣學樣。 2模式,大小有別 面對行動力與理解力還不甚靈活的小小孩,家事想做到「達人」等級,似乎過於強人所難。陳映如老 師建議,這時期的孩子,養成「做」家事的習慣,遠比「做好」家事更重要。 小小孩•先培養「做」的習慣 以襪子收納為例,要指揮小小孩把襪子摺好、歸位的難度太高,此時家長可先訓練孩子,把相同圖案 的襪子撿選擺放即可,藉以培養孩子從小參與家事的慣性。 大小孩•明確指揮&輔助 再以襪子收納為例,待孩子更大一點,簡單的分類工作已能上手後,父母可適時提高難度,給予更複 雜的指令。例如:選取相同圖案的襪子後,如何折疊最不佔空間,如何擺放以方便找尋,家長可從旁 給予明確指示,並適時鼓勵,孩子就能從收襪子中找到生活樂趣。 3技巧,對症下藥 別以為小孩會天生愛做家事!適性而為,才能樂在其中。 工作結合興趣 陳映如老師以自家姐妹為例指出,家中大姐因領導力強,多扮演「發號施令」、照顧妹妹的角色;而 個性外向的二姐,則較適合倒垃圾、買醬油等「外務」;「至於我的個性較內向,像洗衣服等『內 勤』工作,就比較適合我」,陳映如老師說。 表現優秀獎勵 不吝惜給孩子掌聲鼓勵,激勵孩子對家事展現自信。陳映如老師表示,適時獎勵,有助提升孩子從事 家務勞動的動力。但她也提醒家長,屬於個人基本生活自理(如:收書包)的家事工作,最好避免以 「金錢」方式給予鼓勵,以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好習慣。 創意提高熱情 陳映如老師以媽媽自創的「家事投標」策略,與新手爸媽一同分享。她回憶提到,當時陳媽媽把家中 分成廚房、餐廳與客廳等區域進行投標,每區以10元為底標,讓家中孩子自訂投標金額,並由最低金 額者得標。得標者在完成家事工作後,即可得到自訂金額的報酬,反之則要罰錢。 陳映如老師說:「不同於一般指派性的家事分配,想靠做家事賺錢,得先歷經一番『戰力評估』。」 小小投標,不但有創意,還能帶動熱情,快樂工作。 訓練實戰篇(Action) 家事內容五花八門,難易各有,依照孩子的成長時程,如何適齡、適性搭配出易上手的簡易家事,特 選出清潔、收納、服務等層面,讓您與家中寶貝,開心當個「生活智慧王」。 收納 襪子集合,一個蘿蔔一個坑 適合年齡:2∼3歲 Step1:將同顏色的襪子找出歸類 Step2:一個蘿蔔一個坑,將襪子塞住框框中完成收納。 幫玩具找到回家的路 適合年齡:2∼3歲 Step1:準備收納箱,箱子外為可黏貼汽車、娃娃等圖示,寶貝只要依照收納箱的圖示,把玩具收入 箱中,即可輕鬆完成收納囉! 陳老師的小叮嚀 收納箱準備幾個才夠呢?陳映如老師建議,家長可依孩子的年紀,準備收納箱。2歲準備2箱、3歲準 備3箱,依此類推,才不會給孩子太大的負擔喔! 清潔 3步驟,輕鬆學洗衣 適合年齡:2∼3歲 Step1:衣服丟進洗衣機前,得先做好分類工作喔!小朋友可以來試試,學著把 深色與淺色衣服分成 兩國吧! Step2:小小孩雖然還不識字,不過「洗標」圖案的功力可是一流呢!不妨試著讓孩子幫忙把「手 洗」、「不可水洗」等需額外洗滌的特殊衣物事先挑出。 Step3:接下來,爸比媽咪可以站在旁邊當小助手,陪孩子練習投籃,把衣服都「丟」進神奇的洗衣 機吧 陳老師的小叮嚀 陳映如老師提醒家長,孩子在丟衣服進洗衣機時,爸比媽咪務必留在孩子身旁,避免孩子因好奇探底 而誤跌入;另外,家中若使用滾筒式洗衣機,父母也需注意,別讓孩子一時貪玩跑進機體內。 小蘇打粉清地毯 適合年齡:4∼5歲 Step1:弱鹼性,可食用的小蘇打粉,小朋友可以試著在地毯上恣意揮灑,稍待片刻即可清潔。 Step2:灑得不均勻沒關係,可以拿出刷子,大玩刷刷樂! Step3:當粉末靜置一段時間後(約一晚),拿出小吸塵器來回吸啊吸,灰暗部位會立刻重現光明 喔! 陳老師的小叮嚀 小朋友使用吸塵器時,家長務必在旁協助,以免孩子玩得太瘋,不小心吸到頭髮或衣服。 服務 剪刀做菜,小小料理師 適合年齡:4∼5歲 Step1:當孩子的小手能靈活地操控剪刀開合,媽咪煮菜時,不妨給孩子一把「兒童專用安全剪 刀」,邀請孩子當小助手,一同修剪青菜吧! 陳老師的小叮嚀 若不確定孩子是否真能握好剪刀,也可改邀請孩子手挑菜葉,擔任揀菜員喔! 陳映如 職稱:生活魔法家 學歷:澳洲南昆士蘭大學企管研究所 著作:居家生活等類雜誌自由撰稿作家    「生活魔法家∼居家實用妙點子300招」專書作者 「輕鬆玩收納」專書作者   「10分鐘懶人快速收納365」專書作者

2歲∼2歲半之最高機密

2009年03月04日
公開
31

到了二歲大,身高體重的成長就比較緩慢,二歲到二歲半這段期間,體重平均只增加零點五公斤,身 高也約只增加三至四公分;這時,除了日本腦炎外,大部份在入學前該打的預防針也都打完了,而一 些幼兒常見的疾病,如:細支氣管炎、玫瑰疹、腹瀉等在二歲後發生的機率也少了多,但這時由於活 動能力及好奇心的增加,一些見的意外傷害如燙傷、跌倒、誤食藥物或化學藥品、異物嗆到等會增加 很多,因此父母在照顧上一定要有防範意外傷害的知識及簡易的急救常識。   在營養方面,二歲的孩子已可吃大多數的一般食物,並漸漸訓練他配合家裡的三餐一起進食,牛 奶在此時可能還是大多數幼兒的主食,但可以慢慢遞減,如果正餐吃的很好,在營養上並不會有不足 的情形;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很容易嗆到或窒息的年齡,一些容易造成嗆到的食物仍要避免。   另一方面,二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的心理和行為都會開始有許多變化,了解這些變化原因,對於 我們在照顧幼兒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也可以滅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到底二歲的孩子是怎樣 的呢?   1.由模仿中學習   在家中,二歲的女兒學爸爸嚴肅地坐在椅子上打電腦,媽媽打掃時就黏在身邊,拿著掃帚跟著掃 地,哥哥刷牙時就在旁邊跟著一起刷;雖然做的不一定正確,但她的態度是很認真的。隨著這些重複 的模仿行為,在這段期間,內她的生活技巧及對事物的理解也會有所進步。   在這時她的依賴心是很重的,她知道誰是保護她安全的人,而且會用各種行為來表現出她的情 緒。常常會聽媽媽們說:「我那二歲的小孩真是乖巧,出門時總是抓著我的衣服不放,有人跟我講話 時就躲在我背後看人。」其實這是一種依賴的表現,兩歲的小孩也常常在夜裡爬回父母的床,以有 「重新加入」的安全感,這時如果父母或家庭中有人因事離,開數天或搬到一個新家,都會讓她感到 情緒不好。因此當家庭成員有變動時,最好要考慮到您二歲小孩的敏感情緒。   2.鼓勵社交行為的良好時機   二歲左右的小孩一般是不會和別的孩子玩在一起的,大部份的時候,他們都是看別人如何玩或是 一個人在旁邊單獨玩;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一星期幾次帶他到未來與其他幼兒相處的技巧會很有幫 助的。由經驗得知,如果沒有幾個月與其他小孩相處的經驗,即使到了三歲大,他們仍然不知道如何 與別人分享,如何處理別的小孩粗暴的行為等生活技巧。   3.反抗性漸強   這時他會出現停滯或反抗的行為,他會堅持事情一定要照以前他常做的方式來做,如果有人干擾 了他做事的方法或重新整理了他的東西,都會令他非常生氣。   這個時候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學著自己作主,同時要對抗外來的壓力,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內在 的他是比較緊張易怒的;所以二到三歲的小孩是比較不好相處的年齒,有人以「可怕的二歲」來形容 之。這時父母最好能比較體貼一些,不要過於干預或催促他,他要自己穿衣就讓他做;洗澡時間可延 長,讓他能自由地在澡盆裡玩;吃飯時讓他自己動手吃而不去催促他,不能好好吃時讓他離開飯桌, 要睡覺或出門時就用一些好玩有趣的事來誘導他;總之,盡量在不起衝突的情況完成該做的事,滅少 責罵,過一陣子,他就漸漸變得不「可怕」又乖巧了。   4.二歲兒所擔心的事   開始「懂事」,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如上所述,雖然他有一些想法,可是並沒有自己處理 的實際經驗,因此就會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行為出現,造成父母的困擾或親子間的衝突,這時如果我 們能對行為的背後動機有一些了解,就能駕輕就熟的度過這段時期。      例如害怕分離一事,就像小羊會跟羊媽媽一樣,人類的幼兒也有同樣的本能,當與父母接近時就 比較有安全感。一般大約是一歲開始就會有這種分離的焦慮,當他走遠一點時,就會有趕緊回到母親 旁邊的衝動。到了二歲,這種分離焦慮多數出現在父母(大多數是母親)突然需要離家幾天,或重新開 始上班時。通常他在母親不在時並不會表現哭鬧,可是母親一回家他就像麥芽糖一樣黏得緊緊的,而 且不讓其他人靠近他,當他想到媽媽可能會再度不見時,就會變得很恐慌;嚴重一點的更會拒絕單獨 睡覺,媽媽一走開就馬上坐起來。更有的小孩會出現尿尿的問題,每一躺到床上就要尿尿,可是去廁 所又解不出多少尿來,這是利用尿尿來讓媽媽不要離開他的方式,如此就會造成小孩對睡覺有恐懼 感。 著離去,否則他發現後就會更清醒,那就更不容易睡著了,這段時間可能要有好幾個星期,他 才會慢慢恢複。   5.過度保護增加害怕   恐懼時,他對父母是否有類似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離開時都顯得遲疑或內疚,或 是半夜聽到他的叫聲就飛快地衝去安慰,他們這種焦慮的行為反而會增強小孩對分離的恐懼感,他會 想:「原來父母親也是這麼害怕和我分開呀!」     就像照顧生病的小孩一般,我們對一個有分離恐懼小孩應該要用比較多的時間來陪他,並且在幾 個星期內暫時不要出遠門;但這和過度保護是不同的,父母在這時應保持一個愉快、自信的態度來面 對小孩,時常鼓勵並誇獎他,一步步減少他對你的依賴,父母親的態度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最效的工 具。   父母的過度保護和小孩的過度依賴之間的關係也可在其他情形看到,如睡眠問題、過度溺愛等 等,這些也都是小孩一種恐懼的表現;而處理的態 分離的害怕是天生的,可是當他發現媽媽是如此 的在意他的恐懼時,他就會做許多事情來測驗媽媽,以確定媽媽不會和他分開;如果媽媽對他百依百 順的話,他更可以 這種分離恐懼來控制媽媽。對這種情形,媽媽要先觀察出什麼是過度的要求,並 很認真的拒絕這種的情形,媽媽要先觀察出什麼是過度的要求,並很認真的拒絕言種不合理的要求, 只要態度溫和而堅定,這樣的情形很快會消失,才不會造成將來長久的困擾。   6.該如何面對口吃   口吃在二到三歲之間是很常見的,這種情形有家族傾向,並且以男生為多;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家 長強迫左撇子的小孩改用右手,由於大腦中管理語言的中樞和管理手運動的中樞很接近,常因此就會 出現口吃的現象。      口吃和情緒也有很大的關係,個性比較緊張的小孩容易有口吃的發生;當家中多了一個弟妹、搬 新家、父母情緒不好時都會周期性的發生。而現在的小孩或許也因為常常聽故事,常被催促要講話或 背誦,要求要有所表現等等,更容易   事實上,百分之九十上的口吃在幾個月後都會改善,只有在極端的例子才會延續到成年,因此當 發現您的二歲半小孩有口吃時,千萬不要沮喪,也不要急著去矯正或尋求語言 有什麼事造成他情緒 上的緊張,如果是因為您最近離開一陣子,那就在幾個月內儘量避免再度分離;如果發現您過度催促 小孩說話或他說太多的話,就訓練自己不要這樣:跟他在一起時可「少說多做」,心情放鬆,並讓他 主宰一些事在一起也是好方法。   口吃可延續數個月,並反覆性的發生,因此不要急著一次就得矯正好,大多數的口吃是有潛在的 心理因素的,只要耐心的分析找出原因就會改善 「根」(也就是舌繫帶過短),反而一點兒關係也沒 有,因此不要為了口吃去剪舌繫帶。至於比較極端的病例,可能找不到原因或一直持續到長大(約至 將入小學階段)都不會好,那時就要找複健醫師作語言訓練了。 資料來源: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newmother/dir2341.htm

二歲兒的教養方式

2009年03月04日
公開
38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七田真~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http://tw.myblog.yahoo.com/jw!KoZQcq.QHxXO9sDaH09BRw--/article?mid=1353&sc=1

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2009年03月03日
公開
40

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媽媽帶著2歲的小寶去走親戚,他在親戚家裏上躥下跳,一點也不安分,十足一隻搗蛋的小猴子,連 媽媽要和他一塊兒玩玩具都堅持不了3分鐘。媽媽在心裏嘀咕了:“這孩子,怎麼一點專注力都沒有? 長大那還得了?”   無法把精力集中在應該做的事情上,是讓爸爸媽媽頭痛欲裂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專注, 做任何事情都難以成功。如果孩子到了唸書上學的年齡,你才發現他不能夠專注,那可就太晚了!   2歲之前的寶寶年紀甚小,對於週遭的事物大多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要等到他稍微懂事,心 性比較穩定的時候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判斷。   從孩子滿2歲起,就應該多多訓練他的專注能力。一般來說,專注力比較高的孩子,做任何事情 都會事半功倍。當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充足的自信心和高度的學習意願,這就 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他更多的求知欲。相反,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倍功半,在這樣的學 習過程中人就會膽小、畏縮、缺乏自信,不敢或不願去嘗試新的事物,造成惡性迴圈。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專注力”,它可是深深影響著一個人人生成敗與否的關鍵呢!   判斷孩子的專心程度   玩具測試 把孩子置於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只給他一種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的反應。   測評 給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 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優良的專注力。如果他不到3分鐘就表現出厭倦、煩躁的情緒,就說明他的專 注力不夠。   注意:孩子本來就是喜新厭舊的,如果給太多種選擇,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測試不出他的專心程 度。   不專心孩子的情緒特徵   ※情緒不穩,易發脾氣,經常出現較大波動,做出一些類似敲打頭部的動作;   ※缺乏耐性,即使在吃飯時也不肯安靜地坐立;   ※缺乏集中的意志,容易健忘和心不在焉;   ※說話或聽覺障礙,睡眠不良、行為笨拙;   ※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產生挫敗感,一般問題也會引起壓力。   孩子不專心的原因   ■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周圍干擾太多;■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把興趣和專注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新奇有趣、富於變化的物體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會唱歌的小鴨子、爬梯子的小木偶、轉動的風鈴都是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觀察的玩具,爸爸媽媽 不妨買一些會走動、會發出聲響的玩具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0-3歲的孩子,採取這種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   擴大生活經驗   孩子的天性是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新環境中去玩,比如,家周圍的 小區公園、城市中的主題公園、動物園之類的地方,帶著他觀察一些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花草樹木、活 潑可愛的小動物,美麗的景觀和建築物。在觀察的時候,可以邊問邊答,這個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常 識,還能借此擴大孩子對事物的注意範圍,增強他的觀察能力。   從培養孩子的興趣著手   孩子會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全神貫注地投入最多的精力;而在做父母要求的、自 己卻毫無興趣的事情時表現出心不在焉、無所謂的樣子。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 度上直接受到他的情緒控制。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培養、刺激他們的良好的愛好,把培養孩子廣泛的 興趣與培養專注力結合起來。   ◆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採取誘導的方式去激發。   ◆太過簡單的道具和遊戲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因此,要讓孩子接觸新的玩具、新的遊戲,設法引 起他的興趣以及注意力。   二、明確活動目的,   在遊戲中訓練孩子自覺專注的能力   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心情愉快,保持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 孩子對活動的目的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就 越長,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所以,平時爸爸媽媽可以有選擇性地與孩子一同玩親子遊戲,並在遊戲中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例如:找回“不見的玩具”。   在桌子上擺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教他分辨玩具的種類,說出玩具的名稱和數清楚玩具的數 量。然後,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拿走其中的某一樣玩具,問孩子:“什麼東西不見了?”讓孩子集中 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尋找,如果他能很自然地回答出被拿走的玩具的名稱,下一次,可以拿走幾種 來考察孩子的記憶。這樣的訓練方式,靈活、實用,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逐步養成圍繞 目標、自覺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三、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不斷地、有計劃地向孩子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鼓勵他按時完成所交待 的任務,把每一件事情都好好地做完,不要半途而廢。   專家認為,專注力是穩定集中的注意力和自製力的結合,這需要具備相當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養專注力的方式很多,具體實施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 點,採取科學的態度和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專注力的錯誤之舉   錯誤1:孩子在畫圖,父母卻在一旁指指點點,嫌這個形狀畫得太難看,那個顏色涂得太刺眼, 比例應該如何……   Tips:還孩子自由的創作空間   過分干涉孩子的自由,會對孩子正在進行的工作造成干擾;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孩子失去信心,注 意力也就更不集中了。所以,當孩子在玩沒有什麼危險的遊戲時,爸爸媽媽不應該過多地去干預。   錯誤2:孩子在搭積木、玩配對及其他要求專注的遊戲,一旁卻充滿著電視機裏的喧鬧聲。   Tips: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各種刺激而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這就需要父母的合作,創造出一個安 靜平和的環境。就像上述的情況,應該立即關閉電視機,排除一切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干擾因素, 為他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或遊戲的環境,協助他專注力的發展。   錯誤3:有些父母特別性急,為了加快對孩子專注力的培訓速度,一次性地提出很多要求和任 務。   Tips:讓孩子專注于一件事   過多的任務會使孩子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既要注意這個,又要注意那個,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事 都不能順利地完成,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   培養專注力的正確之舉   舉措1 加強體質的鍛鍊   體質不好會對專注力的發展造成障礙。因此,鼓勵孩子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能增強孩子的體質 和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這是專注力發展的生理基礎。   舉措2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   不規律的作息安排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固定的飲食起居 和玩遊戲的時間,讓孩子愉快地專注地去學習和遊戲。   舉措3 不作過多過分要求   爸爸媽媽派給孩子的任務一定要指示清晰、要求明確,恰當地符合他的能力。順利完成之後,要 當面讚揚他,一個微笑、一個親吻、一個擁抱,都是很好的獎勵方式。不足的地方,要耐心地示範, 鼓勵他再一次地去完成。   舉措4 不和他人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徵,您的孩子是惟一的,所以,在培訓他的專注力時,不要拿別的孩子來 作比較,這麼做會打擊他的自信。應該從基礎開始,耐心地加以教育和訓練。   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體驗成功,讓他充滿成就和充實感,是培養孩 子專注力的最佳方式。 [出處:北京學前教育網] 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jxllt.com/?artid=MTc4MTU=&F=dmlldy5odG0=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2009年03月03日
公開
32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 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 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 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 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 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 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 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 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 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 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 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 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 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 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 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 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 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 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 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 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 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 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 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 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 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 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 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 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 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 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 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 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 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 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 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 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 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 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 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 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 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 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 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 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 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 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 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 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 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 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 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 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 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 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 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 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 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 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 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 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 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 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 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 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 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 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 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 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 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 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 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 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 (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 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 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 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 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 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 op=d&bid=11&sID=727947&r=243&page=1

媽媽素質影響寶寶智力

2009年03月03日
公開
46

媽媽素質影響寶寶智力 寶寶的智力水準到底取決於什麼因素呢?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子女聰明與否關鍵在於母親。   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決定孩子智慧發育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母親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孩 子大腦皮質的發育程度,而父親的基因則更多地對塑造後代的情感和性格類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傳統上推崇的“郎才女貌”的婚姻模式其實並不科學。   如果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聰明出眾,明智的男士就應該在擇偶觀念上,更注重女方的才智,而非女 性的容貌。要知道一位聰明智慧的夫人,才有可能讓你擁有高智商的子女。   2、母親的文化素質與優生優育密切相關。   專家研究分析表明:胎兒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與母親的文化素質關係密切。母親受教育的水準越 高,其發生胎兒缺陷的可能性越低。   究其原因,文化水準低的婦女在生育方面可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早婚早育、近親結婚者在 文化水準較低的婦女中較多見。早婚早育,再加上文化水準低,這樣的媽媽身心各方面的成熟度均較 低,對孩子出生前後的關注程度和教養能力也較低,更容易造成孩子身體或智力方面的先天缺陷。另 外,遺傳研究早已證實,親加親會增加遺傳病的發生,造成畸形怪胎,貽害後代。近親結婚後代死亡 率高,體力、智力都比較差。   3、家庭環境影響幼兒的智力開發。   我國兒保專家幾年來一直在探索家庭環境對嬰幼兒智慧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語言方面,環 境總分與智商偏高的,大部分母親文化修養較高。她們不僅自己要求學習,也重視孩子的教育,關注 孩子的成長,肯花時間為孩子講故事,並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母嬰交流有助於寶寶智力   嬰兒期的寶寶和媽媽接觸最多,日本醫學博士高橋二郎對始於母嬰間的4種交流,進行了研究, 發現母親對寶寶吃和睡的照料也是發展他智力的重要環節。   觸覺交流   母嬰間的觸覺交流,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授乳。   因為,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髮育的營養,而且為嬰兒最初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 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依偎著溫暖的乳房後,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資訊刺 激,這對其智力發育起催化作用。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嬰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也會獲得同樣的效 果。高橋的研究發現,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發音遲緩,性格 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   嬰兒出生一月左右,視網膜已經形成,但中心凹尚未發育成熟,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釐米, 可見區限于45度,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   不過,此時他們對於人臉,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母親在喂奶時,總會發現嬰兒邊吃邊用眼 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因此,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 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嬰兒吃乳時會頻繁轉身搖頭,甚至煩躁不安。當然,除授乳以 外,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也有益於其心理健康發育。對於人工餵養的嬰兒,母親在使用奶瓶授 乳時,更應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   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類在視覺相當發達後,嗅覺便開始退化了。但是,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 剛出生幾天的嬰兒,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在試驗中,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鼻端,嬰兒會 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由於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故高橋提出,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生良 性刺激,有利於其智力發育。他指出,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心理常處於緊張狀態,睡眠時間 和品質均大幅度下降。這對其身心發育不利,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週後,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這是因為,嬰兒自出生起,便有聲響需 要,並能從各聲響中產生“誘發效應”,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 的“對話”,細心的母親會發現,在對嬰兒說話時,他會動手動足,一副滿足的模樣。更重要的是,多 與嬰兒“對話”,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育中的嬰兒,很快牙牙學語,為日後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 礎。事實上,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發語均遲于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且發語不清,表情不 活潑。   由此可見,年輕媽媽和嬰兒的密切接觸與交流多麼重要。千萬不要囿于快節奏生活等種種原因, 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他認識這個新鮮世界。 [出處:放心120網] 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jxllt.com/?artid=MTgwNTc=&F=dmlldy5odG0=

一到八歲幼兒應該看什麼圖畫書?

2009年03月01日
公開
41

一到八歲幼兒應該看什麼圖畫書? ◎本文摘錄自《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 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走進一家書店想為孩子買書,可是看見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兒童讀物, 頭都痛了。如何在眾多圖書中,為孩子做最好的選擇呢?下面我們將概述幼兒從一歲到八歲在心智、 視覺、色彩感受、閱讀能力上的不同發展,並配合這些發展,提供您一些選擇幼兒圖畫書的意見。 一歲 剛出生的幼兒,視力只有0.02,最初只能感受線的明暗。六個月時,已經能辨別基本原色,如紅、 黃、藍、黑、綠等,視覺距離達到2.5公尺。等到一歲時,視力已有0.5,能夠看清圖畫書上的具體物 象。父母這時可以給他一些描繪身邊熟悉事物的圖畫書,例如:人物、住宅、小動物等。插圖必須大 而具體,儘量寫實逼真,而且不要是經過誇張或變形的漫畫,以免干擾幼兒對事物的認知。 兩歲 兒童到了這年齡,已有0.5的視力,能夠感覺色彩的濃淡。這時期的圖畫書應著重孩童的日常生活體 驗,以孩子眼前所見、身邊所感的世界為創作題材。而且希望內容是能引起親子之間的對談,幫助幼 兒語言能力發展。同時,這個階段的圖畫書,也要避免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因為這不僅無助於孩子的 理解,反而引起困惑。 三歲 此時幼兒已經會捕捉形象的輪廓線,比較喜歡明亮的色彩,也喜歡一再重複的故事和有押韻的兒歌。 這時,父母可以提供他科學類圖畫書。圖畫書的題材應以孩子生活中可以實際接觸觀察的事物為範 圍。例如:自己的身體,環境中的植物、動物等,而不是遙遠的科技。插圖應有正確比例,和實際形 象吻合;圖案力求清晰,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細節。 四歲 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孩子開始喜歡富有想像情趣的童話以及善惡分明的明間故事。父母應為孩子選 擇對現代生活仍有意義的民間故事,而不是滲入太多成人意識,以大人眼光來教訓孩子的圖書。此 外,父母也要注意,書中的插圖不要帶有太濃的夢幻色彩。 五歲 這個階段的小孩喜歡幽默風趣、內容圓滿歡樂的圖畫書。在類型方面,外國童話、民間故事是延伸孩 子經驗、刺激孩子想像的好讀物。父母同時要給予孩子科學類圖畫書,讓孩子對自然發生興趣,進而 瞭解自然,熱愛自然。並培養孩子親自觀察、研究細節、重視實驗等科學心態和精神。 六至八歲 孩子這時候在語言、心智各方面已有長足發展,他喜歡短篇故事和知識性讀物。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傳 記,或歷史故事,讓孩子經由詳實的圖畫中認識一個時代,也建立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觀念。無 論是文字或圖畫,父母都應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富含生命力的粗獷風格,表現 自然之美的優雅風格,力求逼真細膩的寫實風格……等等,以擴大孩子眼界,增加孩子的美感經驗。 以上只是一般性的說明,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各有不同發展。父母應順應孩子的吸 引力和性向為孩子選書,而不是強迫孩子接受大人的喜好。有時不妨讓孩子參與意見,讓孩子覺得閱 讀是一件快樂的事,而非負擔。 資料來源:http://www.eclub.com.tw/viewthread.php?tid=60&extra=page%3D1 轉貼 小慧慧和小米娜的生活札記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9年03月01日
公開
38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 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 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 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 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 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 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 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 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 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 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 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 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 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 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 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 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 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 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 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 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 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 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 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 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 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 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 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 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 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 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 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 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 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 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轉貼 小慧慧和小米娜的生活札記

關鍵三年

2009年03月01日
公開
40

關鍵三年 孩子的人格成長,和撫育者的特質與態度有很大關係,尤其,三歲之前的教養很可能決定孩子的一 生。 國外有一則以猴子為對象的心理學實驗──在剛出生的三隻小猴中,兩隻分別給予布偶與鐵絲網做成 的媽媽,另一隻留在母猴身旁,除此之外,其他客觀環境都一樣。經過一段時日,實驗者發現這三隻 幼猴的發展有很大的差別,尤其在情緒上的表現最為明顯;時間再延長,「鐵絲網媽媽」撫育的小猴 在生理健康上和「布偶媽媽」撫育的孩子出現明顯的差異,而最健康的是由母猴撫育的幼猴。 這個實驗證明了:在動物的成長期間,關懷、溫暖與食物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在初生到幼年這個階 段。 家有全職媽媽,親子問題少 每當有人問我,孩子為什麼和父母不親近,甚至叛逆不受管教時,我第一個想了解的是這個孩子三歲 之前教養的情形──是由保母帶、由親人代為撫育,還是親自照顧?從中,我獲得了粗略的結論,親 子關係在長大之後呈現惡劣狀況的程度,依序為: 一、交由保母(親人)帶,數月才探望一次; 二、交由保母帶,每週固定帶回家一次; 三、交由親人帶,每週固定帶回家一次; 四、交由保母或親人帶,每天帶回家; 五、自己帶養,但在家中工作; 六、全職媽媽。 如果,親自帶孩子真的有困難,那麼,白天送去保母(親人)家,晚上最好還是接回來。父母上了一 天的班後,晚上又不得休息,似乎很殘忍,但是,父母的角色是決不能暫代的;如果不幸,保母在人 格、家庭等方面的狀況都極不穩定,那負面的影響就更大了! 錯失三年,遺憾多多 孩子的人格成長和撫育者的特質與態度有很大關係,尤其,三歲之前的教養很可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我們或許有無數的理由:爸爸工作太忙、媽媽需要進修……,但孩子「最重要」的教養時間只有三 年,這三年的錯失很可能造成親子間的許多遺憾,而父母卻仍不自知呢! 父母是「人性的工程師」,可要好好的扮演好這個角色,不能偷工減料喔! (此文轉載自幼教雜誌)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41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32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與2歲寶寶和平相處的十大絕招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26

雖然,在行為能力上兩歲孩子已經獨立許多了,但是,面對逐漸進入「反抗的兩歲」,很多父母都是忙於應付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發飆問題,或是不能適應乖乖兒一改常態的變成不聽話的小壞蛋,自己的情緒也大受影響。   運用一些符合這年齡孩子的發展特性的相處技巧,以及用「隱惡揚善」原則,來作為幼兒行為矯正的基本概念,相信就能幫助您與您的兩歲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 1.訂定規矩   兩歲孩子喜歡有固定的形式規則,您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喜歡成規的傾向,將一天中叫難處理的幾件事定下明確的規則,使他能順利的進行那些事。例如:一套固定執行的「就寢前儀式」,就可以解決叫孩子去睡覺的難題。   因此,訂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規矩(避免過度善意和過多細節),並且能夠天天遵循不苟,才是明智之舉。 2.接納他對「一致性」的需求   兩歲孩子很喜歡「一樣」和「重複」,因此,盡量讓他的玩具和其他東西放在他擺的地方;家裏的各種家具也放在他習以為常的地方。一天當中的每一項活動他都喜歡,都要按著既定、預料得到的次序進行,因為他喜歡知道事情的結果,所以,請接納孩子對一致性的需要。 3.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盡量不要和固執的兩歲半孩子正面接觸。尤其在孩子不願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時,你得極力避免硬碰硬的衝突。最好是能夠轉移他的注意力。 舉例來說,假如他不喜歡換衣服,你不需要和他爭論不休,只要把他放在一個相當高度的地方,一邊動作迅速幫他換穿衣服,一邊和他談一些待會兒要做的事。 4.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請接受孩子對慰藉物(如:喜歡的玩具、毛毯)的依賴,尤其是在旅行、搬家 在陌生環境中,慰藉物就發揮效用。因此,這些具安全感來源的慰藉物,對兩歲兒具有很大的意義,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偶而出現強烈的需求,藉此獲得安全感受。 5.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避免使用「以後」這個的字眼,也盡量避免給孩子有和你討價還價的機會。否則就會捲進一場又冗長又沒結果的拉鋸戰,不如這樣說:「好啊,我們先做好──,再做──。」這可能會讓孩子忘掉他原來的要求。 6.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要打破他的牛角尖,最好的方法是轉移焦點到完全不同的地方。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帶著他離開;也可以用一些新鮮的東西或新出的點子。   舉例來說,孩子心情不好,任何事都逗不了他開心;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改變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你問他:「咦,你的鞋呢?」這個方法通常效果甚佳。 7.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安閒舒適的氣氛。音樂有撫慰的力量,幾乎任何型態的音樂都能渲染出一片安閒舒適;媽媽的歌聲也有用。當孩子呈現低潮,錄音帶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兒歌錄音帶。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喜歡自己有一架錄音機,他們會把自己的錄音帶放上好一段時間。 8.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兩歲孩子非常缺乏抑制力。把最貴重、最容易破的東西放在他搆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用門或其他的障礙擋住,或是把門鎖上,不讓他去那裏。等待孩子稍微大一點,抑制力比較強時,「口頭教導」及「講道理」才會容易得多,也較為有效。 9.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兩歲孩子大哭大鬧、聲淚交加時,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理會他,能容忍多久就容忍多久。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及早明白,大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父母甚至連理都不想理他。 不過,上上之策當然還是防範未然。父母需要預知在什麼時候,在那些狀況,孩子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況。 10.運用有效的口頭指令,引發孩子參與的動機。   要求孩子時, 避免出現不留餘地的指令方式,你可以試著運用這些好技巧 ☉說:「我們來做──」這樣的句子。 ☉「這樣做,怎麼樣?」也是一句引發孩子想要參與的問話。 ☉「收拾好,我們就出去玩。」加強的是「出去玩。」,如果「引誘」不了他,你還是得自己挑起大部分的工作。 ☉「積木要回家啦?」收拾玩具的時間到了,這句話也可以使孩子願意把積木歸回原位。若孩子不願配合也沒有關係。   如果上述口頭指令都不能奏效時,請您不必太在意,不妨開個玩笑,改變話題或是離開現場。

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35

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 大穎文化 總編輯�Carol 謝 荳芽唸幼稚園。四歲。有一天,爸爸接她下課後,氣極敗壞地跟我說荳芽被一個小朋友打到哭,要我一定要去跟老師講這事、請老師處理。 我問荳芽:「誰打妳啦?」她講了一個我不認識的名字,不是她的同班同學。 原來這一堂上的是日文課,是混齡上的,那個打她的小女生是別班的,跟荳芽不熟。 我再問荳芽:「她為什麼打妳?」 荳芽說:「因為她要拿我的課本,我不給她。」 「為什麼她要拿妳的課本?」 「因為她自己的沒帶!」 我大概知道事情的起因了。 我再問:「那妳有沒有先打她?」 「我沒有!我要拿我的課本回來,她就打我了!」 「日文老師呢?老師在不在?旁邊有沒有其他同學看到她打妳?」 荳芽很委屈地說:「老師只叫她不可以拿我的課本,就出去教室了。老師沒看到她後來打我,有一個男生要幫我搶課本回來,也一樣被那個女生打……」 喔!那真是處境艱難呢!沒有大人在,聽來那打人的女生很兇悍呢! 「後來就都沒人幫妳了嗎?」 荳芽又哇的一聲哭起來,很傷心地邊哭邊跟我說:「她就把我推到桌子底下、踢我……都沒人救我……」 爸爸在一旁聽了,很心疼。「我去接她,她還在哭……」 我問荳芽:「她把妳推到桌子底下踢妳,那妳怎麼辦?」 「我就坐在地上哭呀……」 我幫她擦擦眼淚。說:「下次再碰到這種情況,站起來跟她打!」 爸爸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又要唸我亂教小孩了。怎麼可以教小孩打架? 荳芽也跟我說:「老師說不可以打架!我如果打她,老師也會處罰我。」 「如果妳被欺侮,可是旁邊都沒有人可以幫妳,妳哭也沒用,妳得先保護妳自己。妳要先站起來跟她對抗,之後告訴老師妳們的狀況,不然妳要坐在那邊讓她打到受傷嗎?」 今年荳芽上小一。六歲。有一天她回來跟我說班上新選出來的模範生國語考了九十八分…… 原來才剛剛唸一個月小一的他們,就要選模範生了。老師給每個小朋友四票圈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模範生,大家都是一票選自己,剩三票才選別人,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最有資格當模範生。當然,最後被選出來的那位同學肯定會遭其他人白眼。 這天發國語小測驗的成績。有一個男生大聲地吆喝大家到模範生座位旁:「大家快來看喔──」 荳芽說她也好奇地湊過去看。看什麼呢?那個男生揚起模範生的考卷給大家看,還故意說:「你們看!模範生只考九十八分!我們很多人都考一百分!他為什麼可以當模範生?!」 我靜靜地看著荳芽學那男同學的輕蔑語氣。 然後,荳芽換了有點生氣的口氣跟我說:「我覺得有點不高興,就走了。」 「妳為什麼不高興呢?」我問荳芽。 「他這樣會讓人家很難過,他不知道嗎?」 我再追問:「人家是誰?誰會難過?」 「那個模範生!」 我又問:「他哭了嗎?」 「沒有!不過我看他可能快哭了……」荳芽這樣回我。 「其他同學呢?他們怎麼反應?」 「大家都跟我一樣,就走了呀!沒人說話。」荳芽小小聲地回我。 「妳知道那個模範生會難過、妳也不高興看到那個男生這樣欺侮人,為什麼妳只是走開而已、沒有告訴那個男生不可以這樣欺侮人呢?」我問荳芽。 荳芽很誠實地告訴我:「我怕那個男生會兇我,大家都沒說什麼……」 「荳芽,有的時候,妳必須站出來說句話喔!不然下次換妳被欺侮時,也沒人出來幫妳喔!如果大家都不管別人被欺侮,以後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覺得可以欺侮別人沒關係喔……」 荳芽對我點點頭。 我也知道,要她夠勇敢到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站出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還需要一些時間。她三歲時,我跟她講過一次;六歲,我又再講了一次。下次不一定幾歲,我還是會再講。而我永遠不知道她在幾歲時才能體會到──「當你面對公理、正義這些重要的事選擇緘默以對時,你往後的生命已經失去價值。」 你不是外省人。但是,當你聽到人家罵外省豬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 你不是外籍新娘生的孩子。但是,當你聽到人家說外籍新娘的孩子比較笨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 即使所有不公不義的事都不發生在你身上,你還是不能沉默。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這世界才 有可能變得比較好…… 所以,我出版了這本《不想被大野狼吃掉的小綿羊》。 教孩子做一個和平的人,很容易。只要沉默、不與人爭,便可以做到。 教孩子做一個正義、良善的人,比較難。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孩子跟媽媽都需要。 而,這勇氣是我們目前這社會最需要的。

轉貼“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2008年09月29日
公開
39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謝雅蕙 指導老師�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 參考資料�《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台灣麥克出版.《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信誼出版 寶寶ready.訓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專家開講】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

2008年08月22日
公開
33

◎李飛彤�孆� 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晚餐時跟我聊:「把拔(爸爸)!我把你的秘密糗事都跟安親班老師說了耶!」 哇!有啥糗事可以說呢?心中不禁好奇,卻又有點緊張,這小子該不會說了不該說的吧! 我故作鎮定的問兒子:「把拔哪有什麼糗事呢?」 寶貝小子張大眼,一本正經的說:「有喔!很多啊!」他索性放下筷子,講個清楚! 原來他將我無意間的閒聊往事全端出來了!高中時喝得爛醉竟還騎車回家;高中時的好友醉後路邊啃輪胎;甚至連改名字這檔子事的典故都全盤托出! 看他一臉認真的模樣,我想起他安親班老師曾告訴我:「岳岳很崇拜你耶!常常聊天都會談到三個字││我把拔!」 說真的很開心,更在內心嚴肅的看待自己,我能給孩子什麼好的身教?我能讓他感到驕傲嗎?我能讓他從我這裡學到什麼?我的事是否都能讓他開朗的暢談? 哪有孩子不崇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當他們不懂事的時候,所有長輩的言行都成為小小心靈中的典範,甚至成長依循的圭臬!能不細心經營嗎? 曾有位朋友很海派,不太存錢也相信一個真理││各安天命!因此對於悉心照料孩子或為孩子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的觀念都嗤之以鼻! 三年前他有孩子了!他不太出入PUB了!他不再邀兄弟回家暢飲了!他減少打麻將的次數了!他甚至戒煙了!妙的是他竟然請壽險顧問規畫人生風險了! 會改變的!孩子是老天爺派到凡間讓我們沉澱與反省的小天使,他們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不足的、虛偽的、言行不一的、自以為是的,甚至是脆弱的! 寶貝兒子是我這十年的歲月中最佳的導師! 那天在校門口聽到三位導護媽媽在聊天,聽到幾句重點:「唉!這些孩子都沒什麼禮貌耶!」 「連過馬路都不會說聲謝謝!」 「對啊!好像應該的,走路又慢吞吞像大爺!」 我自省,幸好我和孩子上學過馬路時會教他,要跟導護媽媽說早安,說謝謝! 我自省,每當交學費給安親班時,我會告訴他,這不是老師在賺我們的錢,這是對老師的感謝! 我自省,孩子有沒有錯誤的言行觀念,是來自我的劣質身教或言教? 當孩子以我為榮的時候,我不驕傲,我更該謙卑受教;尤其是來自孩子的質疑與指正,他不是沒禮貌,他只是用我們教育的觀點來重新檢視我們,他們很真! 父母師長容易掉進自尊執著的陷阱,無法忍受少不更事、懵懂無知的孩子們的直言;因此慣於保護自尊權威,而同時作了另一個錯誤示範! 別忘了!謙卑的教育才能看到謙卑,誠實的言語才能聽到實話,仁慈的胸襟才能體會到善良! 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做給他看,別老叫他坐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