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Artemi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看房思琪事件

2017年05月13日
公開
98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林亦含事件,殺死她的不見得是陳興,更可能的是她的精神疾病一直得不到社會大眾的理解或者是接納等等。無論當年是誘姦或是婚外情,一直讓充滿文青又多愁善感的水漾年華女孩,一直陷溺在情愛和情慾的深淵裡,她的狀況實在讓她很難察覺自己是真的愛陳願意當他愛情的俘虜?還是真的就像瑪法達一樣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唉!一切尚是謎啊! -------------------------------------------------------------------------------------------------------------- 《節錄》 上台北看病 污名化的核心 當醫師面對個案努力去除標籤化的處境時,外在社會加諸的話語與眼光,卻是此一疾病躲也躲不開,愈加內化與患者成為一體的標籤:得了這個病,是一個丟臉的事,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因此高中時,她必須每週兩次從台南花一整天的時間搭高鐵上台北,導致缺課太多,差點畢不了業只剩國中學歷。 「『上台北』這三個字,就接近所謂精神病污名化的核心。我是台南人,在故鄉生病,為什麼每一個長輩都告訴我,要去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治療我的疾病?」 從政大休學前,她拿著診斷證明,向系主任解釋為什麼沒辦法參加期末考,他回應道,「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自殘、自殺,我看妳這樣蠻好、蠻『正常』的,」系主任接著拎起診斷書,說出林奕含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9個字,「妳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我很想問他,是用什麼來診斷我?我的坐姿、洋裝、唇膏,或是我的談吐?這個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想像和期待是什麼?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口齒不清、60天沒有洗澡去找他,才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雖然當下我很懦弱地只答道,從醫院拿的。」 來源 林奕含在4月4日的臉書上寫道,每次看見網路筆戰,一旦有人拋出卑劣的詞彙或偏激的觀點,反方一定會有人說:「樓上該去看精神科了。」或者生活中遇到暴虐的客人,怠慢的上司,人也會罵:「有病就要看醫生!」 林奕含說,每次看見這樣的譏諷,她就很痛苦。

轉-P的風險面與替代建議

2017年04月23日
公開
91

P的風險面與替代建議 張茂桂 2017/04/19 我知道學習歷程,簡稱P,已經討論很久,很多人努力,已經生米煮成熟飯了。但是我有不中聽的話要講,而且我很反對貿然進行。 為什麼不早講?因為過去幾個月雙手滿是麻煩事,無暇他顧。但因為社會領域課綱的修訂,要進行多次的諮詢,而每一次諮詢會議都會被老師質問,請問「你們的理想,將來如何落實?」的懷疑或者語帶諷刺的質問。我和很多老師一樣,一直到「最後」,才更理解xyp的複雜性質。 在P的討論與推動期間,論者都強調其正面功能,如: 1)P涵括面廣,使非考科、選修課程能真正開出來,學生能真正學習,素養可以落實的機會。 2)P能真正顯現一個學習者的興趣與性向,有助於學習者的生涯抉擇。 3)可以成為大學端選才的依據(或參考依據)。(目前這是已知P─全國資料庫的設置的唯一的目的) P可能還有其他隱性功能,例如 1)中學端可以藉此進行廣泛而持續的學習歷程監督,有利進行學生輔導與規訓 2)教育專業者,或者政府,可以有進行教育治理的基礎材料與分析(這一點一直沒有言明,但這個資料庫,大數據分析的材料,可能變成「魔戒」,成為強烈的誘惑,並不讓人意外)。 以上的主張都我都沒有問題,都可同意。不過P,做為全國資料庫,一些負面風險問題,幾乎完全被淹沒,讓人驚訝。以下是有關P的風險的考量,可分為「法治風險、資安風險、資源浪費無效教改風險、無法降低學生升學壓力風險及制度性歧視的風險」。以下為申論: 一、法治風險 1)P如果成為全國高級中學(含普高、技高、綜高、特殊教育等?)的學習資料庫,採強制方式強迫學生與學校配合登錄,涉及人民權益問題甚廣泛,政府如果要執行,必須先獲得法律的充分授權外,並受立法機構的監督。 2)除有個資法問題外,學生、學校或家長的權利救濟途徑恐亦需於法有明文規定,並對登錄機構有充分授權/監督。 3)大學端也有自治權利,並沒有法律責任或義務,一定要「依規定」採計p。 二、資安風險 1)所有的全國資料庫都有資安風險。此項風險只會因為資料庫越來越龐大,累積越來越多,利益越來越複雜,累積時間越久而風險更高。政府全國資料庫涉及國民集體利益之保護,有資訊安全維護風險。 三、國家資源浪費風險 1)全國資料庫對於大學招生之實質用途被高估。各大學有不同招生壓力,處於競爭生源狀態。前端大學科系和後端大學科系相較,後端大學科系報到率偏低,幾乎沒有挑選學生能力,將難用P來進行主動篩選。而前端大學為求擴大挑選較佳學生機會,P確實可為參考,但前題需為P屬品質可信賴之登錄。 2)前端大學科系是否要用P,或者用P的哪幾個項目指標,除受科系性質影響之外,並受該科系之相對招生競爭力影響。前端科系如果決定不用,或者用但佔比重小,或者單獨偏好用其中數個指標,均低於資料庫所宣稱之整體升學的效益為低。 3)大學並不因為P資料庫登錄而放棄自我篩選學生之權利。所以,P又被拆解為P1與P2,其中P1為資料庫所登錄資料,而P2就是由大學科系面試時確定或確認,目前稱各佔50%;P2也可視為對於P資料庫的再確認,或者對高中登錄的不確實時的「保險」,是以(1)P之升學效益,並不能「減輕大學端招生的行政負擔」,且(2)P的實際影響,因為拆成二部分,如同自動被折半。另外,就是這50%的比重,實際上有可能更高也可能更低,大學端為自己搶學生,將可以完全操縱。所以,這樣的規定並無法讓p的登錄的升學效益,有可預期性。 4)全國資料庫一旦開始建置,就將因資安問題,登錄正確問題,不斷付出維護、更新、管理、便利、精進之後端營運成本,只會不斷增加,是否有其效益與必要,需要慎重評估。 5)教育經費使用避有排擠作用。教育部如果要落實素養教育,現場可能有很多事情連動的介面要研究、投資、盤整。其中至少有四,在總綱的實施辦法中都有列舉,例如:(1)教師必須瞭解素養學習的實作,有更多進修增能的機會,(2)嚴肅面對長期缺額的問題,或者要推動跨校教學。而國小社會科與高職普通科的老師缺額問題需要積極面對;(3)教師必須減輕教學負擔才有積極增能,而教師要提昇自己的素養教學能力有必要減少基鐘(如16-2時),(4)班級人數要縮減(縮小),(4)加強普高、技高、綜高的學生輔導制度的人力與功能(其中一項含當教官退出校園後的情形),特別是非都會區,東部地區,特別需要強化學生輔導的專業制度擴大與服務。相對之下,全國資料庫建置是否有投資與設置效益?應該嚴加評估。 四、並不能降低學生升學壓力的風險 全國資料庫如承擔起升學之價值,將自動成為升學體制之一部分。會有以下風險: 1)為避免群起的公平性爭議,例如城鄉資源問題,登錄造假問題,登錄指標將面臨更標準化以及客觀尺度化的壓力,這對於自然領域相關科目相對有利,但是對於人文、藝術、生活、社會領域相關科目,以及多元學習最為不利。其最壞的發展情形為:資料庫的固定指標成為聯考許多考科的變形,學生為升學壓力而追求滿足指標要求,且要滿足不同科系的指標,這樣無法降低考生的升學壓力。(這一點在現行高中正在推廣的小論文,project都已經出現了這種異化) 2)全國資料庫的建置,基本上以學生個別之學習表現為依據,屬於個人履歷成就登錄,構成個人的升學競爭力,因此不太容易鼓勵「團隊合作學習」,成為鼓勵個人表現但不利團隊合作學習的誘因。 五、制度歧視的風險:全國資料庫是以「普高」為主要思維,不但對於技綜高、特殊需要學生幾乎無著墨,同樣為國民教育,卻形成差別待遇。更可以預見,資料庫登錄,對於資源豐富學校、中上背景家長子女可能最為有利,對於資源少、城鎮或偏鄉、家庭社經弱勢家庭子女最為不利。 六、小結p的風險 目前推動P的老師、家長,甚至教育行政官員,出發點都很積極、正面,希望降低各級學校死背、考科過多的升學壓力,希望學校學習可以正常,希望孩子們有均衡而健康的發展,希望升學時有更好的選擇。他們是教改的最大助力,super teachers, power parents,此外,且P作為學生自願進行的學習歷程紀錄,有其積極的教育功能,均不用懷疑。但是若將「P建置為一個硬性的全國資料庫做為大學端選才」其法律授權依據 、作為升學體制的一部分,其效益與風險,相當不對稱且無討論,令人驚訝且擔憂。 七、面對未來,有什麼好的其他的建議: 一、各校、各生的學習歷程,有其積極教育輔導的作用,但其不能和升學資格或利益相連結,一旦連結,所有可以想像到的風險問題都出現。而將來即使要建立「全國資料庫」,目的、法源一定要更清楚,且必須由學生與學校在自願的方式參加。 二、目前的p─全國資料庫,是以「登錄並監看「學生」學習進度」為主,這不是以學生為主的教改。要落實素養教育、彈性、選修、自主學習,不應該如此。反而應該以「監看「學校」的治學、優質方案」的表現為重。未來要對校長、老師進行進一步的素養教育的責任要求,而非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單方面要求。 三、各校應該有可被監看的「治學歷程」,對學校進行推動新國民教育的責任。在此督促並監看或評鑑學校治學歷程中,學生的學習歷程,可以用來當作一種「參考」的指標。 四、教育部一定要檢討,並加大各類型高中的輔導制度的專業功能,擴大諮商功能範圍與更制度化,錢不能省,要大力投資、獎勵。(落實「學生才是主體」!) 五、要平等對待、「有效」投資於「非普高」的學生受教權益,進行有效生涯發展之輔導機制。 六、「非升學」的考科,仍然需要有全國性的考試(可以視情形「抽考」而非「普考」)。學生個人成績表現和升學將無關(但可以和其輔導有關),而各校的各自的表現的加總(不是個別學生的突出表現),可部分反應該校治理績效,對校方的校園治理賦予更大的課責。 總之,我沒有完美的教改解答,我的建議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是對於「p─全國資料庫」的效益與風險,我頗不以為然。且我認為,是把國家監看的能力置放於學生的個別的學習表現,而我的替代建議,是國家應該投資更多去服務、輔助學生,也幫助老師,但把監看的重點放在各校的治校過程。

好文

2017年04月09日
公開
87

﹝16年前﹞我聽過有人在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 ﹝16年後﹞是我當上老師的第七年,這些年來,我的講桌上總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 現在,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教育不是「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 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完全不會寫考卷的人也可以「考上」大學,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 【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 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 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 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 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 大學聯考總分13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因為﹝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 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我曾經對一些教育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這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 我每天都要面對﹝學生﹞的行為偏差 還有﹝家長﹞無理的溺愛。我根本無法應用教育的”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 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 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臺灣現在很少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老師」這塊。 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 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 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 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 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 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 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 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 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

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

2016年09月16日
公開
83

最近看了一本書,感觸很深,書名是蘇格拉底的七大智慧 蘇格拉底是希拉古代的哲學家,又有西方的孔子之稱。 根據我的心得,坐了下列的歸納 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 注重自我反省是蘇格拉底第一個關心的重要事項 1. 要做到自制及有深刻的理解,必須終身問題、徹底思考、敞開心胸,從其他人的看法中獲益,並照顧自己心靈。 2. 「認識自己」,非常重要。 3. 反省自己的生活,以一個讓人愉快的方法來開始。 4. 自覺意識(Self-consciousness)、「良知」。 二、 提問可以激發思考(提出重要的問題) 1. 問題可以激發、訓練或使事情順利,但都會促成探索。問好的問題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2. 提出的問題要能反映我們最深切的問題、最高的目標和最關心的顧慮。 3. 要追根究底,問問題,要問到滿意為止。 4. 蘇格拉底的成就是激發朋友培養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三、 獨立思考 1. 承認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是最聰明的,因為可以不必再自我欺騙。 2. 思考的得到的結論之後,還要思考如何使生活朝向「正面」發展。 3. 全神貫注於判斷自己,要認真推敲、從容不迫、探究、充分理解、透徹、深入。 4. 蘇格拉底一生隨時都在學習,向每一個人學習,也學習每一件事。 四、 挑戰傳統 1. 我們常生活在自己已經相信之信念的世界,導致如有綁在這些觀念中,我們應有些時候「自我檢查信念」,不然我們的人生將過得如沒頭腦的木偶。 2. 人們大半輩子花在職業、專業或工作的「洞穴」中,易以職業的偏頗看法來看這世界。 3. 養成質疑的習慣,同時要對爭論的議題提出一完善的意見。 4. 利用工具來判別,所以要明智地利用「專家」。 五、 與朋友一起成長 1. 與朋友對談、相聚,藉以澄清生活價值,修正想法。 2. 管理者要學習如何以「合作」與生產性相關的談話去培養高效率的員工。 六、 說實話 1. 在生活、工作中,要說出真話﹝在「個人的」、「社會的」和「政治的」﹞ 2. 要徹底的誠實,必須從自己開始,對自己講真話。 3. 講真話,要盡力表達自己,要注意三原則: (1)理性:你的觀念、概念、邏輯和語言 (2)情感:你對觀眾的感情 (3)特質:你的個性和誠懇 七、 強化心靈 1. 蘇格拉底以1.自制2.真實3.自我發現4.自我發展四種方式,每天強化自己心靈。 2. 「榮格」也致力於強化自己的心靈。深入內心,去尋找真實,自覺和自我創造力。 3. 健身〈包括適時的運動、健康的飲食、避免傷害性的練習或有毒的環境〉的確是對自己的心智和精神維持有很大的助益。 4. 蘇格拉底與達文西的三大特質: (1)從經驗中學習 (2)找出所有事物的關聯 (3)全腦思考 5.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心靈,追求卓越

接納與愛

2016年09月04日
公開
99

「愛與接納本身…」 MAY來見我,問我要如何才能專注讀書? MAY是寫作班的孩子,作文寫得相當出色,離開寫作班近三年,偶爾來訊息問問題,或者經過寫作班來打招呼。 我對MAY的印象深刻,她個性有倔強的一面,是堅強有韌性的部分,但內在也極其柔軟。小學六年級上課,她總是毫不留情的對我轟炸,逮住我對話中的縫隙,像是叛逆的女兒故意與父親唱反調,但我深知她內在對我感到安全,才會有如此應對。她的應對姿態我頗熟悉,也懂得如何和她對話,上起課來也就平添不少精彩火花,我很喜歡她思維的活潑,也看見她困頓侷限的姿態,可能在與其他人應對時缺少空間,或者不被他人理解。 MAY畢業之後,為了祖輩過世,傷心難過而來電,她不知如何安頓自己與他人,更親自來寫作班談話,我看見她內在柔軟的一面,也為她能主動詢問自己情緒,而感到深深的欣喜,因為我很喜歡這個孩子。MAY好學又聰慧,在情緒上與她對話兩次,她便有了安頓的能力,我總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能與我的孩子們談情緒應對。 這一次她來見我,為了專注讀書的事。 MAY班排第一名,但校排並非前十名,這樣的成績預估下來,考上第一志願也屬囊中物,但是她壓力頗大。 壓力怎麼來的呢?原因之一是老師的期待,老師期望她能考得更好,帶動同學讀書的氣氛。 老師大概是想激勵她,但她背負了很高的期待。 也不止是老師,她也背負著父母的期待! 這些壓力使得她如何應對呢?她開始讀很多課外書,並且內在抗拒著不想讀課本,這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吧!考試壓力來臨前,拼命閱讀著故事書。但是一旦考試成績不達預期,她便陷入深深的自責,自責為何不能聽父母的話?好好認真讀書呢? 可是班排始終第一名哪?我好奇地問她。 但是校排不是前十呀!她理所當然如此回答。 當她看故事書時,媽媽會叨念她,要她趕緊去讀書了。 那時候她的感覺遭透了,對母親反唇爭辯:為何不能放鬆一下? 但是一旦考完試,她內在批評的那把刀子,卻和母親站在一起了,指責自己沒有好好讀書。 這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吧!當我指出這樣的情況,她的頭腦「理所當然」站在批評的一方,這也是很多人共有的矛盾。我常讓父母看到孩子的這一面,讓父母覺知,這樣指責孩子,只是讓孩子自責而已,但其實是於事無補呀!MAY的內在就會更抗拒讀書了。 我要MAY接納自己,要MAY允許自己,要MAY懂得愛自己,MAY顯然是不太瞭解的。但是我要讓MAY看見,她頭腦的運作怎麼了?她不矛盾嗎?她的空間被堵死啦!她哪裡容得下自己?哪裡懂得接納、允許與愛自己呢?偏偏她是哪麼的渴望呀!她的眼淚不斷地透露著渴望,但她的頭腦固執地站在指責的一方。 我和MAY談話的時間有限,只好來個角色扮演,當MAY正讀課外書時,我扮演一個慈愛的媽媽,扮演了幾個來回之後,MAY說自己會很願意放下故事書,去好好讀書了。 我和MAY討論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並且邀請她懂得給自己愛。 我問她去讀書時,心裡什麼感覺呢?煩躁與生氣。身體的感覺呢?她先說沒感覺,我再邀請她覺察,她感覺到肩膀的緊縮,很緊且有壓力的感覺。 我邀請她和肩膀的緊縮在一起,並且給予溫暖的愛,她表示自己感到感動。接著我邀請她與煩躁、憤怒同在,因為時間不多了,只能給與她小小的連結,並且教她如何讀書來擺脫分神與煩躁的狀態。 她今天傳訊息給我,「已經開始主動讀書,覺得進步了。」 她是個聰明且認真的孩子,我關注的是她如何和自己相處?而不是讀書與否的問題。但我在這些工作中明白,只要懂得與自己相處,不要站在指責的一方,通常孩子的讀書效率就會進步了。 我期望她能更關愛自己,我想讓她明白接納與愛,有多重要,然而接納與愛,並非為了達成「期待」,而是為了「人」本身…. 但是關於接納與愛,無論是跟孩子表達,或者跟父母說明,我似乎都得花上好大的功夫,才能讓他們明白呢!這也是我工作著力最深之處… 我的目標不是她能認真讀書,而是她懂得接納與愛。

公私立高中榜單的迷思

2016年08月18日
公開
165

~~~~~文章有點長,想看完的,請先去準備一杯latte, 細細品味~~~~ 恰巧看到一篇討論指考放榜,公私立學校搶眼的文章,我想"很前段"的公立學校,考好應該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至於私立學校的私立這兩字,真的有待商榷。 首先先談的是公立學校前段,例如: 念北一建中可以考上台政清交的比例的確很高,但別忘了,念這些建北等等的明星高中,大學考不好的,也不在少數 。而非前三志願考到超好大學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我想先提個但書----高中生考上好大學算是盡量該做到的本分,即便最後不能考好,但如果孩子在這三年已經努力過7-8成之間,也許就別再苛求他們了。畢竟讀書從來不是唯一出路,要灌輸他們的是,讀書一直是種人生態度的養成。而且,對他們這世代來說,除了讀書,有太多的選擇與誘惑需要去克服與抉擇,沒考上好大學,但社團有學到很多活動能力,人際關係有培養出未來人脈與做人處事,甚至遇到未來的另一半 (好吧,我承認這機率只比買樂透中獎高一點點,但我們都曾經年輕過,夢想著高中所遇見的這個他她,會是一起過完人生的另一半;不過不管怎說,感情事總是需要逐步經歷的,一昧禁止,多數都不會有好結果,開放性的保持理性溝通與討論,會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所以是否當初選高中時,學生與家長用對的心態與選擇去考量,以及後來就讀的心態是否有調整,這些都會影響甚大。例如,當初如果是父母高壓或緊迫盯人或靠國中全修班惡補,而硬撐上來的,往往這些孩子到高中就非常不容易繼續在前幾志願生存;或者,孩子如果是屬於比較需要成就感讀書的,或是比較玻璃心的,通常也比較不那麼合適念高手雲集的高中。 就目前升高一的家長與學生來說,放榜學校都已經底定,剩不到三周時間就開學,所以前三志願的就讀心理素質的逐步強化與認清自我實力,是非常必要的。而非前三志願,就讀心態更要加強,尤其是那些認為自己不小心落馬的,別再繼續帶著不屑心態去就讀未來高中,那樣只會在三年後,繼續 "不小心" 落馬的。 而私立學校則更加明顯,千萬不能只是因為榜單亮眼,就認為選私校完全沒問題,光 "私立" 這兩個字,不少私立學校好壞差異是很大的,而所謂的亮眼前段私立高中榜單,不少其實也只集中 "某一兩個班級或特殊編班" 裡而已,但這並不是要否定私校的努力,而是要提醒已經選私校的家長與學生,就讀的心態也是要正確培養的唷。 說真的,就讀私立學校但到外面補習的,並沒比較少,或者說有些是真的沒有出去補習,但人家請一對一家教到家裡啊!!! ∼雖然進私校時,學校都會鼓吹進該校不用再補習,可是一來不少私校,本身其實就是補習班的經營手法,再另外把補習課程變相包裝成學校裡必修的額外加強與收費,但卻不見得真的能與較頂級的外面補習班師資一樣教得出色,畢竟補教老師較沒保護傘,想變頂級補習班老師中的老師,只能像抓pokemon一樣,evolve again, again and again。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不少微型補習班也在轉型因應少子化,發展自我特色與個性化教學,以符合新興世代的學生多變學習模式,就我所知,就有自然科強調實作課程,或動畫AR等,英文也有強調國際觀,人生觀等心理課程搭配高中英文學習,所以也們不見得全是學校有問題,而是學生可能遇到另一個她覺得更有收穫的老師,這收穫不全是在學科上的∼以上是本人幸運教到一位前段私立高中,七次校排第一的學生,近來從家長口中得到的感想。 結論: 不管接下來高中到哪裡就讀,公私立也好,前後段也沒關係,孩子心態真的很重要,而父母更是扮演關鍵推手,與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老師共同良性溝通,相信即便12年國教真的制度漏洞不少,但我們也能堅強攜手挺過。預祝開學愉快!

好文

2016年07月11日
公開
87

跟自己說聲對不起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照顧好自己,不受他人羈絆、做好自己、別依附他人,然後選擇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愛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好。練習照顧自己,你該懂的這十四件事: 學會放手: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下心中的執著與芥蒂,放手意謂著放下,不再受到過去的某些事羈絆。放手之後,你可以過得更好,人都要學會放手過去的某些事,從過去中學習,但不要被過去所影響,學會放下過去,便可以讓自己更好。 別總是聞風即動、受小事影響: 做好自己的本分,別總是喜歡干預任何事,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別總是任何事情都要參與一腳,既沒有必要也有點多餘。 不再讓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影響到你,你只需要做自己並且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無須顧慮那些不重要的事物。 讓自己自由,著眼你可以改變的事: 環境永遠不會如我們想得那樣好,悲觀的人受制於環境,積極的人卻能適應環境並改變自我。我們改變不了周圍的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把握現在。 別試圖控制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是要努力於你可以改變的事情上。 不再當爛好人、受害者: 試著「拒絕」他人,別當一個爛好人,當你什麼事情都選擇接受,便是同意讓自己扮演一個受害者,事實上,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拒絕一些事,而無須什麼要求都接受。 情緒和經濟都擺脫依附,獨立過活: 別將自己的人生好壞依附在他人身上,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過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生,試著成為大樹而不是小草。擺脫依附他人的人生,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好。 試著在情緒上與經濟上,擺脫依附他人的情況,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記住,你的人生永遠是你自己決定的!一個人會過什麼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 人生只有一次,但如果你可以讓人生過得不虛此行,那麼一次也很足夠了。 與自己談戀愛,學著珍惜: 學著愛自己,才能啟動對生命的熱誠,走向更寬闊的人生。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愛自己,又如何讓別愛妳,一旦你懂得珍惜自己、愛自己,別人才會跟著愛你。 學習接受的藝術: 無法改變的事實,要學會接受,可以改變的事情,則努力做出改變,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 接受並不是認命,也不是妥協,而是看清現狀,當你學會接受事實,才有能力做出改變。 感覺自己的喜怒哀樂: 我們的感受極為重要,不容小覷。感受是喜怒哀樂的來源。這部份是我們會哭和會笑的部份,也是接受與付出愛的溫暖光亮的中心。 對於我們的感受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去感覺、去了解,然後找出最合適的應對方式。 面對憤怒,學習處理: 一旦開始面對憤怒,可能發覺自己經常感到生氣。這種情況十分普遍。我們就像拿到新玩具的小鬼,終究會適應。耐心點,處理憤怒時,不用強求完美,沒有人可以做到零缺點。我們都會犯錯,但也會從中記取教訓。 壓抑只會積累更多的負面情緒,與其壓抑,不如尋找合適的處理方式,我們總可以選擇更好的解決方式。 別忘了思考: 「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包括思考你的人生目標、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有時候我們總是太忙著回應他人、將重心放在他人身上,而忘了思考自己的人生。 設定自己的目標 試著將你的目標寫下來,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便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了解什麼是你的目標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溝通: 拒絕別人是沒有問題的,但你得做出適當的溝通,讓別人了解你的想法、你的底限,以及你拒絕的理由。你不必為了迎合別人而刻意改變,你只需要做你自己,當你選擇做你自己,別人也才會喜歡你。 學會生活、去愛別人: 學習重新生活與重新去愛,指的是找到平衡。學習去愛,同時也過自己的生活,學習去愛,但在情緒上不受我們所愛之人牽絆,學習去愛別人,但不放棄愛自己。 當你學會愛自己,你便能對自己充滿自信,因為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知道做自己、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轉貼給高中新鮮人

2016年07月05日
公開
96

記得上了高中後,是全新的開始...embark on a brand-new senior journey 這篇文章是前陣子會考成績放榜時的許多小建議,裡面有很多還是很適用給學校放榜的考生與家長的貼心小提醒,希望對各位有些幫助唷.... 接下來約莫再過不到一陣子,這屆準高一的學生與家長們,就即將收到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學校放榜訊息囉! Play老師在此先預祝各位考生都能得到自己滿意的成績來報喜。順便也藉此提醒大家一些該注意的事項,也是我個人在教學十多年來的經驗分享,文章敘述很長唷~~> To學校理想的考生們: 1. 感激爸媽: 大家都知道,包括你也知道自己很努力,但別忘了這些年來,養育你的父母親也是一路陪你走過來的超級大功臣,就算沒陪著你(妳),至少應該也是供 妳吃穿玩樂補習的大金主,如果想要他們繼續養你,嘴巴還是甜一點啊啊阿! 不過重點還是要知恩圖報多孝順的,畢竟國三這年壓力大,所以家裡應該都 很忍讓你,也很順著你,不就是為了等這一個光榮的時刻與你分享嗎? 而且升上高中,也是快要轉大人了,所以更該有成熟的表現,體貼的行為,爸媽才會更放心放手讓你自主去做決定的,否則當你想交男女朋友時,爸媽怎會不提心吊膽、處處限制妳呢? 所以別只是急著跟朋友慶功,家裡的爸媽還在等著你的好消息呢! 2. 感激老師: 不管是學校還是補習班老師,都別忘了謝謝他們從旁助你一臂之力。 3. 樂極生悲: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每年總是聽到考生暑假玩得過high, 車禍溺水一堆意外,真的都大有人在,前天台中有學生溺水往生的新聞可不是惡作劇的 還有人因為嚴重受傷而休學的,因此別以為那些都是新聞,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尤其夏天 "戲水",真的不可不慎! 4. 充實自己: 國中表現好,到了高中絕對又是另一個全新階段,比方進入第一志願後,大家其實都是各校菁英了,那這樣到底誰要當最後一名呢? 所以如何繼續維持優勢下去,這個暑假絕對不容小覷的。(附註1建議:) (附註1建議--充實自己): 國英數主科,務必先抓住,由於我是 高中英文老師, 所以只能針對英文這部分給予明確建議: (1) 彌補國高中單字量7000字起跳的落差 以下是參考網站: http://www.shute.kh.edu.tw/~t1248/voc.htm 大約65頁,別懷疑,這些幾乎都是大考中心公佈高中必背的單字, 如果需要可列印的檔案,也可以自行google或臉書訊息普雷英文老師。 建議沒事閒閒就可以先背一些了,雖然不是很建議直接這樣背單字,可以的話,至少先問問以前國中的英文老師,要怎麼有方法地統整性記單字, ex. 字首字根這種是最"基本"一定要會的方式, 至於字根以外的進階單字記憶方式, 就看是否三生有幸,遇到另類的英文老師了,但至少 暑假漫長的 “2個月” 持之以恆,就算土法煉鋼, 還是可以小有成就的。 (2) 閱讀英文雜誌: 養成每天閱讀好習慣,邊聽邊讀邊朗誦,順便也能從閱讀裡面去把剛剛的單字,有情境地融會貫通在一起,並配合文法解析與造句的實用性。且閱讀速度不夠快的話,在高中段考是非常吃虧的事,大約有一半學生其實不見得是題目不會寫,或是文法看不懂,而是根本寫不完;聽力口說也是務必長期練習配合CD,循序漸進唷。 (3) 寫英文日記(作文): 英文作文絕對會是各位準高中生的未來夢靨, 但如果能從高一開始做起,相信一點一滴累積,也能漸入佳境的。 (4) 補習與否 我想補不補習這沒有對錯與標準答案,但去補習班試聽應該還算是個 打發暑假時間的不錯選擇,絕對比在家打電動或每天睡到自然醒 來得有些意義,至於要怎麼選擇補習班老師好壞,由於文章已經有點長, 想了解的人可以再參考我的軟英文教學部落格看看 blog.xuite.net/playenglish/cc/325738274 To學校不理想的考生們: 上述許多建議,大致也都是適用的,學校好要認真讀才不會失去原本優勢,不是自己夢想中的學校,也更要超認真讀,不要繼續埋怨自己失常,不該在這鳥學校,那於事無補的,更不要有"這鳥學校",我閉著眼睛讀,也能考個前三名,的心態,基本上閉著眼睛只會睡著,並不會比較厲害的。而畢竟考高中只是階段性目標,不代表未來考大學就是繼續前三志願,所以充實自己,一雪前恥更是刻不容緩的。記取教訓,永遠都有下一次的考試等著你,而這個考試,不會只是讀書的紙筆測驗,未來你的人生,還有許許多多的課題需要修行,愛情、友情、親情、無法預料的意外插曲比比皆是,所以別只是因為一次考試的失足,就從此垂頭喪氣,

親子關係的檢視

2016年06月29日
公開
93

: 文中沒有教你「搞定」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從父母自身的檢視,先把自己搞定了,知道內在的擔心和恐懼是什麼?讓自己做一個能夠「安心」的父母。書中描述的孩子,都是父母心痛和難以駕馭的刺蝟少年,你看完書保證你一定會發現他們一直很好!很棒!只是好的地方和父母的期待不同。書中會讓你了解:放下管教,用學習的心去看待每一事件的發生,你會很愉悅的享受身為父母的這段美好旅程。我認為,沒有刺蝟少年,只有欠缺父母了解和賞識的孩子。 「爸媽」,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名詞,卻是最困難執行的角色,沒有一定的劇本,可以照著做、精準無誤地教出我們要的孩子。 這文中分享的不是如何做好父母的技巧和方法,而是要讓我們清楚的了解,親子是一個共同成長的歷程,我們要先學習了解自己,藉著別人的經驗,在生活事件中持續練習,才能改變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我們和孩子一樣,正在摸索和成長,要學習放下「要改變對方」的想法,練習用「了解」和「賞識」的角度,與另一半和孩子共享一份愛與成功的經驗。 觀念和想法的改變,需要「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改變,需要重覆的「練習」。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台北捷運上發生了二十一歲青年殺人事件,造成四死二十四傷,大家都很想知道「為什麼」,一個父母和老師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什麼要殺害那麼多人,讓那麼多人的家庭陷入無可彌補的傷痛。我們心中都有悲憫,不忍講出加害人的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孩子從小就一直發出求助的訊息,「我不快樂!」「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我要殺人!」但都沒有人聽見和給予了解和協助。 一個缺乏愛與被愛經驗的孩子,整天沈迷在網路遊戲,和家人沒有深層的情感互動,父母只是盡責提供教養和生活所需,讓孩子偏執的想法愈加偏激,最後導致這樣一個悲劇。更讓人心痛的,兩天後美國也發生類似的事件,二十一歲青年到校園濫開槍,造成學生三死十六傷。事件經媒體報導,竟有十幾個年紀相同的孩子競相模仿,預言要犯殺人案。 「這群孩子到底怎麼了?!」 沒有被真正愛過的生命,也沒有能力愛人 這文中不是在探討相關的問題,而是在分享生命像塊土地,你播什麼樣的種子,它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植物,開出什麼樣的花,結出什麼樣的果。生命也像本存摺,我們只能提領我們曾經存入的經驗。一個沒有被真正了解過的生命,他(她)沒有能力去了解別人;一個沒有被真正愛過的生命,他(她)也沒有能力去愛另一個生命。 我們可以清楚的檢視出來,這些犯案的孩子的生命存摺裡沒有「愛」!不知看重自己的生命,也無視別人的生命存在! 「愛」這個字,是學習用「心」去感「受」另一個生命的歷程,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事件發生,練習去了解你的另一半和孩子,如果只是粗暴不講道理或是沈默不語,內在真正要傳達的是何訊息? 試著練習去看重家裡每一個人的心情,用珍惜和感恩的心為家人做付出,愛不是說,而是做,而且是持續無條件的付出。我們付出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藉著各種不同的親子故事一起「學習」和「練習」如何面對能讓自己好過、也能善待我們的家人。我和大家一樣正在進行學習和練習。 如果你不願意學習和練習,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這樣的選擇,會讓我們的家愈來愈疏離和泠漠!我們不看重的,孩子也不會懂得珍惜! 給家人一個可以展露笑容的家 「家」和「父母」、「孩子」都是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投資和經營的。這本書獨特的觀點,是個別以爸爸、媽媽、兒女的不同特質,去探討如何讓自己好過和善待別人,沒有對或錯,一切都是共同學習的經驗,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情。最重要的,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可以展露笑容的家。 我不是什麼專家,我只是一個堅持每天以家為中心,努力去服務另一半和孩子的平凡爸爸,也努力讓自己生命潛能展現,並努力激勵每一個人都看重自己,賞識自己的小角色。我沒有什麼亮麗的頭銜,我只喜歡做另一半和孩子最好的朋友。 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我們也將慢慢從教養的角色退場,學習做自己、愛自己,讓自己每一天都歡喜自在,把生命美好的特質複製給孩子。每一天!我們都在複製我們的生命給孩子,有什麼理由把不好和垃圾留給孩子呢?一切都是不斷的學習和練習,別讓孩子輸在不了解自己、不懂愛自己!

寫給歲月的情書

2016年05月28日
公開
90

寫給歲月的情書 歲月,我在寫一封情書給你。我愛著你,遵循著你的規律,分分秒秒,認認真真地過。如果你也愛我,我不要年華中的盛景,不要熟透的紅蘋果,不要熱烈的狂歡曲,祇要在生命的尾端,再多停留哪怕一秒,讓我再撥動一下,心上的弦。讓我在你的懷裡,留下屬於我的迴響。 我不絢爛,但不晦暗,祇求做一盞瑩瑩的燈,照亮自己,溫暖哪怕一米以內的親人和朋友,便已知足;我不奢華,但無窮疾,祇求做一條窄窄的河,濯洗自己,滋養兩岸的鮮花和野草,心便愉悅一條河的兩岸,秋天長出兩隻腳來,一隻腳著綠,一隻腳穿黃。一季過去,一季來臨,攜著一股冷冷的香氣。 在歲月裡,我們渺小,如同瓢潑大雨中每一滴微不足道的雨點。風乾已久的心事,遇見了這場雨,正在慢慢膨脹。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親愛的人一起躲過雨的屋簷。 歲月,無論你在我臉上刻了多少首滄桑的詩,我都不會怨恨。【你是一首長詩】,我渴望得到這樣的評價;歲月,無論你在我的頭上潑了多少冷冷的霜花,我都不會哀歎。草永遠不會被凍僵,只是暫時睡著。無論多少創傷,都會癒合,歲月有一種神奇的黏合劑,可以復原破碎的美麗。 冬日的陽光,正魚鱗一樣纏伏在屋脊上。祇要燃起冬天的火爐,火光亮起,我就會釋懷:再苦的日子也不過如此。畢竟此刻是溫暖而滿足的,心平氣靜地喝茶,漫不經心地讀一些老照片。 我安然躺下,咀嚼生活的苦,時間久了,那苦就被磨礪出一種淡淡的咖啡香來。就像一只貝殼,含著一粒沙子。最初是疼痛的,遲早有一天,我一覺醒來,儘管鬢如霜,髮如雪,但心裡會躺著一顆年輕的珍珠,那是苦痛的歲月賜給我的禮物。 歲月,我在寫一封情書給你。我愛著你,遵循著你的規律,分分秒秒,認認真真地過。如果你也愛我,請讓我臨終的時候躺到你的懷裡,仿佛一個嬰孩兒,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我要串起簷下的那些雨滴,串成念珠,為後面循著我的足跡奔走而來的人禱告。

友情

2016年05月13日
公開
102

友情 人到了一定年齡,上天就會拿掉您的一些夢想,再拿掉您的一些朋友,讓您在現實面前一再失望。慢慢發現跟身邊人各自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有時互相不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就像不在同一個層次也不在同一次元上。不必勉強交心,已走的不用惋惜,留下的好好珍惜。 到了現在這個年紀,誰都不想再取悅誰了,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 點。取悅別人遠不如快樂自己。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淨如鏡,已靜。 人和人,短期相處看脾氣,所以需忍讓;長期相處看性格,相合是朋友;一生交往看德行,德行皆佳方穩妥。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水中的魚,不同層次的魚游不到一起,不同層次的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因為,各自的人生感悟不同,對待世界和自然的心態也不同。朋友之間的感情,應該是平和,發自內心的,不要試圖控制和掌握。無論有幾個真誠的朋友,都要用心去珍惜。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若他們走進了您的內心,就只會把您的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孤單,並非身邊沒有朋友,只是心裡無人做伴。繁華都市裡遍地是熱鬧而孤寂的靈魂,狂歡,不過是一群人的孤單。那些無關痛癢的人,邂逅過,就足矣。生命無需過多陪襯,需要的僅是一種陪伴。 一個懂您淚水的朋友,勝過一群只懂您笑容的朋友。誰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誰都想要 一個停靠。 朋友間就是要舒坦,不刻意,不做作,不牽制彼此。許久不見,哪怕說不上幾句話,打不了幾通電話,但是只要您需要我,我就會出現。

轉自網路

2016年05月11日
公開
75

做人一輩子,人品做底子。 品行是一個人的內涵,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道德可以彌補智慧上的缺陷, 但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上的缺陷。 人的兩種力量最有魅力, 一種是人格的力量, 一種是思想的力量。 貪欲是修身養德的大敵。 個人自重,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利; 對人尊重,重人格、重勞動、重權益; 辦事穩重,講原則、講程序、講效率。 正直和誠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勇敢不是沒有畏懼,而是最終戰勝了畏懼; 堅強不是毫不懦弱,而是最終克服了懦弱; 公正並非毫無私情,而是最終拒絕了私情; 廉潔並非從無貪欲,而是最終頂住了貪欲。 做人要有厚度、有氣度,有純度, 對事業要有濃度,對批評要有風度, 對朋友要有溫度,對是非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志氣,做事要有底氣和正氣。 靠素質立身,靠勤奮創業,靠品德做人, 困難面前先讓自己承擔, 榮譽面前先讓自己靠邊, 危險面前先讓自己闖關。 對上級不媚,對同級不損, 對下級不偽,對自己不私。 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 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 關心別人是一種品質, 理解別人是一種涵養, 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 學習別人是一種智慧, 團結別人是一種能力, 借鑒別人是一種收穫。 多留財富,少留包袱; 多留風範,少留遺憾; 多留經驗,少留缺陷。 應當學會傾聽,學會微笑,學會讚揚。 以過硬的素質服人, 用高尚的人格聚人, 靠紮實的作風帶人。 聞【諍言】不怒, 聞【微言】不棄, 聞【褒言】不喜, 聞【錯言】不怨, 聞【無言】不安。 立身靠信,立業靠勤,立世靠才,立功靠拼。 容言勿壓制,容過勿苛求,容嫌勿報復。 不要自視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當別人把你當領導時, 自己不要把自己當領導, 當別人不把你當領導時, 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當領導, 權力是一時的,金錢是身外的, 身體是自己的,做人是長久的。 不要盲目承諾,言而有信。 種下行動就會收穫習慣; 種下習慣便會收穫性格; 種下性格便會收穫命運,習慣造就一個人。 不要輕易求人, 把自己當別人, 減少痛苦,平淡喜; 把別人當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 把別人當別人,尊重獨立性,不侵犯他人; 把自己當自己,珍惜自己,快樂生活。 能夠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 能夠被別人認識是一種幸福, 能夠自己認識自己是聖者賢人。 不要強加於人,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人生三種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回歸自然。 不要取笑別人,損害他人人格, 快樂一時,傷害一生。 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 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它另一樣東西,學會感恩。 感恩大自然的福佑, 感恩父母的養育, 感恩社會的安定, 感恩食之香甜, 感恩衣之溫暖, 感恩花草魚蟲, 感恩苦難逆境。 不要亂發脾氣,一傷身體,二傷感情, 人與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 哭聲中來,哭聲中去。 千萬注意,自己戀戀不捨, 而別人早就去意已決;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事風平浪靜; 牢騷太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要信口開河,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傾聽一種智慧,一種修養、一種尊重、一種心靈的溝通, 平靜是一種心態,一種成熟。 不要小看儀表,撒播美麗,收穫幸福, 儀表是一種心情,儀表是一種力量, 在自己審視美的同時,讓別人欣賞美, 心靈瑜伽,調適、修煉、超越。 不要封閉自己,幫助人是一種崇高, 理解人是一種豁達,原諒人是一種美德, 服務人是一種快樂,月圓是詩,月缺是花,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不要欺老人, 同情弱者是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一種和諧, 心理健康,才能身體健康。 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氣質, 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 人有一分人緣,便多一分事業, 積善成德、修身養性。

轉貼一老師,你在怕什麼?

2016年02月25日
公開
118

不考試,不讀書,所以天天考試--老師,你在怕甚麼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主張勤教嚴管的學校,包括我家小朋友的大安高工,還有她以前念的,邯鄲學步的草地國中,到國二以後都是這種論調。老師,你究竟在怕甚麼? 怕學生升學考試考不好。分數愈粗略,老師愈焦慮,會考A和B++就是不同等級。學測75級分才有希望進台大醫,74級分如果執意要念台大醫只好寄望於指考。為考試讀書,不是為學習新知而讀書,真是臺灣最大的悲哀,也是教改一直希望改,卻改不掉的。就算認真讀書可以連結到升學的好成績,需要天天考試嗎? 勤讀苦讀不如巧讀樂讀,好的方法事半功倍,不好的方法事倍功半。用不斷的考試來練習反射動作,本身就不是高明的教育方式。更糟的是,為了湊足這麼多考題,很多粗製濫造,濫竽充數的題本應運而生,對學習根本是一種催殘。 更根本的問題是,正因考試多,造成必須依賴考試來督促讀書。老師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何不考試不讀書?是學生本性怠惰,還是考試成了習慣,追求好成績代替了追求新知,不考試就缺了讀書的動力。這樣到了不必為考試讀書,或考試變少,改用其他方法評量學習成果時,就失去學習動機和方法,這在進入自己沒興趣的校系時更為嚴重。加上外務的吸引,高分進入頂大的學生一學期就被二一,或進入職場適應不良,也就不足為奇了。 福祿貝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作為一位老師,我們有沒有愛孩子,讓他們在愉快的心情下有效率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做到樂在學習的榜樣呢?

另一個聲音∼無信效度的考試真能考出學生程度?

2016年02月25日
公開
101

無信效度的考試比哪所學校滿級分有幾人更值得關切 劉仁沛、季瑋珠/臺大教授,臺北市 學測成績出爐,媒體有興趣的似乎集中在總共有幾個,以及哪所學校有幾個學生滿級分,公立明星和私立明星學校哪個表現好。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我們升大學的學測和指考為何各個級分的人數年年不同,各科的各種也「標」,也像浮標一樣年年變動。譬如說今年學測普遍分數比較低,滿級分只有138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0.1,而103年學測滿級分就高達295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0.2,而各科的各種標,也相差頗大。其主要原因為,學測級分是利用統計學的直方圖〈histogram〉將當年各科考生分數由低到高分成15組,所以會受到每年考試難易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分級只是相對的成績,無法反映出考生真正的學科能力。學測與指考的區別,除了範圍和科目外,只是學測用級距,指考用原始分數而已。 升大學的考試,是一個年年變動,沒有標準化,及缺乏信效度評估的測驗。這個問題,遠比誰考得比較好更重要。進高中的考試由臺師大心測中心負責,雖然題庫尚無法滿足一年多次考試的期望,但至少還有定錨的理論基礎,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等第,還可以據以調整題目的難易程度;進大學的考試由大考中心負責,無論學測指考,卻題庫不足,也無定錨,更無信效度,所有題目年年變動,年年重新入闈出題,難易、涵蓋範圍也跟著年年變動。臺灣教育無論怎麼改,總脫不了考試,這樣的考試出題方式,有足夠的代表性、鑑別力,足夠的信度效度嗎? 反觀美國集各種升學就業考試大成的教育級考試服務中心ETS--包含托福、GRE、多益等語文考試,還有美國大學入學參考或採計的SAT,以及英國的雅思官方IELTS,對於各種考試,不但有穩定的題庫,每年考試多次,也提供級分的組距,還對於各種級分給予清楚的能力描述,並且定期評估題目的信度效度,公諸於世,提供大家檢視,托福還更上層樓,進入電腦適性測驗的階段。即使在臺灣,全民英檢已經做到有常模,有題庫,每年考多次,分級考試。國家考試也有分科的題庫,定期補充更新。高中入學的會考已經有題庫,而且有清楚的定錨,技職的統測,也將正式使用題庫。我們的大學入學考試,該加把勁了,期待不但要建力充足的題庫,進行信效度評估,公諸於世,學測對每一級分代表的能力,也能有清楚的描述,以供考生和各科系參考。

好書推薦

2016年02月15日
公開
135

春節沉澱心靈 十大好書不容錯過 中央社 春節長假,團聚出遊之外,也可利用放鬆時間讀本好書。網路書店推薦2015年好書,包括小說「單車失竊記」、詹宏志的旅行書等,讓人暫時逃離現實,沉浸在作者世界。 網路書店博客來受訪指出,2015年暢銷書六大關鍵字包括「療癒」、「料理神器」、「視角翻轉」、「文學力」、「家長」、「社群醫師」,深度閱讀才能讓知識跟上時代。因此,博客來以文學類與非文學類兩者,推薦2015年10大好書,讓民眾趁春節陶冶身心靈。 1.「十二月十日」,作者為桑德斯(GeorgeSaunders)的短篇小說,收錄10個故事,10次人生絕境的逆轉;「紐約時報」更讚譽「短篇小說的時代來臨,因為這本書帶來希望」。 2.「敵人的櫻花」,作者為王定國,描寫是失妻復仇的戲碼。但從頭至尾,那名奪妻者與妻卻未曾出現,僅透過「我」和「敵人之女」兩個人的對話與回憶交織,竟足以讓四個人糾纏一生的破碎真相呼之欲出。 3.「單車失竊記」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從「我」尋找一輛失竊的腳踏車開始說起,藉由尋找腳踏車,試圖尋找二十年前父親失蹤的謎。 4.「旅行與讀書」則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所寫,一本一張照片也沒有的旅行書。書中提到10場旅行,沒有提供明確的地點、路線與任何可供複製的行程,有的只是異地旅途中的碰撞與思考。 5.「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由一位從小因意識到自己的同志身分,而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認同感到困惑的作者所羅門(Andrew Solomon)所寫。 所羅門花了10年時間,深入採訪超過三百多個養育著特殊孩童,可能是聽障、唐氏症、侏儒、自閉症、跨性別家庭的故事。 6.「永續的一餐:簡樸、靈活與惜食的烹飪手札」作者為艾德勒(Tamar Adler),用最寫實真誠的文字,寫下對料理與食物的熱愛,也顛覆過去的飲食和烹飪習慣。 7.「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作者貝克(Elizabeth Becker)花了5年時間和她先生南征北討,從威尼斯到柬埔寨,從加勒比海遊輪之旅到非洲狩獵旅行,以幽默犀利的筆鋒揭開隱藏在明媚風光底下,旅人鮮少或從未看見的黑暗真相。 8.「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洲的奇異旅程」的作者艾默(David Eimer)。引領讀者發現因政治箝制和文化偏見而被隱藏的中國大陸,探討少數民族與北京政府的對立。 9.「物聯網革命:共享經濟與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崛起」作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有著經濟學背景,帶領讀者回顧歷史資料,說明為何物聯網將成為人類經濟生活的破壞性技術,舊有認知的經濟模式將徹底崩解。這本書是一部階段性整理報告書,回顧同時也教讀者看向未來的方法。 10.「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由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所編著,描寫台灣12位國寶級捕魚達人的生命歷練,尋找正港海味的人生觀。 紀錄東海岸金山的蹦火仔、花蓮秀姑巒溪的三角網、台東的鏢旗魚,及西海岸芳苑海牛採蚵、苗栗沿海牽罟,還有離島的澎湖石滬法、蘭嶼拼板舟,透過這些漁人的傳統捕魚技法,帶出人與海的相處哲學。 台灣出版市場呈現多元的特性,對於知識的獲得特別容易,許久沒有重拾書本的民眾,不妨利用過年悠閒的時間,好好看上幾本有意義的書,為身心靈充電一下。

國中能力分班的想法

2015年10月24日
公開
74

因材施教對學習上有幫助,這並不能成為台灣過去強者恆強,弱者就放他自生自滅的的理由。 以芬蘭的教育系統來說,芬蘭教育的哲學核心是合作。總是差異化的分組教學,無論是什麼樣學習能力與學習特質的學生,每一天再做的事情就是“我有什麼樣的特點?我能夠給予我的團隊什麼樣的幫助?”。 這樣的價值觀是從小內化下去的,這讓每個學生未來成年之後,都能找到自己發揮的地方,也少了強者對於弱者的剝削。 這並不是說芬蘭的經驗就全部適合台灣,只是點出台灣欠缺的層面。一個人再怎麼樣的強,也就是一個人罷了。各位可以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你是在什麼時候才真正學會總能在多人共事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想法,又能兼顧他人不錯的想法,而產生最棒的成品?而也許,你從來沒有學會過這個技能也說不定。一直以來,總覺得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想法弄好,反正我就是跟其他人合不來,大家都做好自己的就好了。 合作的力量的總產出,是大於競爭內耗的總產出的。這是更深入接觸探究各國教育後,讓我震驚的結論。過去那麼多年自己的學習在這個結論面前,顯得空虛無比。 回到因材施教本身,我認為把最優秀的師資給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對因材施教的誤解。跟做料理一樣,若食材本身很好,只要給予簡單的加工,展現食材自己的最純粹的滋味就是好料理。而普通食材,反而更需要有經驗的廚師,才能道道好滋味。經營一個國家的人才培養,也就像經營一家餐廳,你只要黑鮪魚肚,其他的丟垃圾桶或是隨便做端給客人吃嗎? 你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你的廚師不夠好的這件事情。當然,一流的廚師面對什麼樣的食材,總能做出些什麼來。這些芬蘭經驗,美國經驗,德國經驗的共同點都是,就是砸更多錢培養更多的優秀師資,台灣比較沒錢,所以暫時先做讓教師們都能夠繼續學習提升的這一塊。

通才與専才

2015年10月23日
公開
84

通才與專才 文/李翊菱 我出生於臺灣的農業社會,經歷過工業社會與科技時代的轉型。我們這個年代,可說是知識或資訊都不發達的時代,父母又沒有受教育,不但無法增添閱歷,遑論增加視野了。因此小時候常羨慕同學的父母是知識分子,覺得他們懂得很多。 我天生好學,從小便敏感於所有觀察,在我青少時期,受教育的風氣開始普及,學有專精的老師也認真傳授知識,同學之間不分省籍,交流彼此不同的生活文化,串連著濃郁的同儕情感。這一段時期的學習填補了心底對知識的渴求,可以滿足地把知識內化成智慧,並能與各種職場需求相融合,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較於這世紀,我們成長年代的幸福指數遠超過現在的人。物資缺乏的時代看來令人同情,但也因為不足,明白努力的重要,所以當時的孩子大部分練就一身功夫,同時培養了接受生命挑戰的能力。生活的辛苦,反而提供觀察、探索自己的機會。回想讀書時期,常積極主動參加文學營、藝術營、合唱團、電影社、參觀展覽……等活動。社會是現實的,生活是殘酷的。不懂教育的父母一直阻撓我學習這些人文藝術,因為這些活動在他們眼裏,都不能當飯吃。 從小我便很機靈,懂得討爸媽的歡喜、不讓他們生氣,只為了爭取我想要的事物。於是積極主動地做盡家務事,生火、洗衣、煮飯,照顧弟弟們。這些得來不易的精神糧食,在我的求知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通識素材。更讓我懂得生命中應該珍惜的是什麼。長大後我才了解,自己長期浸淫的世界,專家們稱它們為「八大藝術」。過去教育界常有一句話:「學問要有專精。如果一個人樣樣通,此人則是樣樣鬆。」因此臺灣培育了一群專業人才,這種精神甚至延至今日。但別忘了,專業使人窄化。 曾閱讀李國鼎先生的傳記,喜歡他一個觀點。他說:「我贊成每個人都要有通才,爾後在通才裏找出自己的專才。」我自己在教育關懷的崗位上數十載,也觀察臺灣普遍變相的教育價值。因為親身經歷了李國鼎先生所言,我贊成他的見地。一個人要有通才的本領,必須培養「用心看周遭事物」的習慣。讓心靈增加新視野,才能擁有精彩且豐富的生命狀態。進而整合對人類、對社會有貢獻的專業。 做學問要像莊子說的:「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智徹為德。」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眼睛通達就會明白,耳朵通達就會聰敏,鼻子通達就能嗅覺靈敏,嘴巴通達就能品嘗,心思通達就有智巧,智巧通達就能自得。這觀點就是通才培養的必要條件。有了豐富感知能力,再整合原有專精的學問,相信這個人肯定備受歡迎。 職場上每一個環節,都脫離不了人際互動。「通才學習」可提供豐富有趣的學養,讓我們擁有優質人際關係。例如:一個快樂自信的人,常給人帶來歡樂風趣的生活。願意與人合作的人,主動的態度表現了隨和圓融。有積極上進心的人,常給人鼓勵。有組織能力及條理清晰思維的人,將貢獻團隊。有創意的人,生活資源豐富。能關懷社會的人,充滿愛心。我們喜歡與這種人交往。 現在教育界有心人士,雖提倡多元化內涵,卻有了廣度而無深度。時下年輕人沒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因此無法增加閱歷,無法提昇心靈視野,只能讓生命空白。呼籲家長們,別再丟棄自己的責任。學校、補習班不是生命的全部。或讓孩子在閒暇時除了看電視、玩電子遊戲、唱卡拉OK外,似乎找不到其他事情可做。 對於孩子未來的生命藍圖,應該擺上大量的通識學習,他們才能隨著成長的腳步,懂得為自己立定人生志向。專才隱藏在通才的背後,教養者必須協助規畫與付出才能擁有。

好文~沒有天賦才華的孩子較容易幸福

2015年10月16日
公開
87

記得AB寶正在讀國中時,某個周末假日我們都沒有出門參加活動,全家每個人在客廳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A寶忽然說:「我沒有什麼天賦才華,看來只有認真讀書了!」   聽到女兒這番感觸,嚇了一跳。因為我們從來不會在乎她們學校的考試成績如何,更不會拿她們去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也很留意平日的言行不會出現「好好用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這種現實功利的價值觀,甚至她們上了中學後花太多時間讀教科書、做測驗卷時,還會被我們消遣,然後強迫她們去運動或做家事,我也不時找一些精彩的影片或小說引誘她們看。   我比較訝異的是,她們怎麼會認為自己沒有天賦才華?因為若是以一般外在的標準而言,她們的學習表現還不錯,從小學四年級起,年年代表學校參加科學展覽比賽,我們也經常鼓勵她們參加校內外各種競賽,另外,社區或學校有什麼社團也都儘量鼓勵她們參加,除此之外,從她們剛會走路就跟著我們出沒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各種活動中,除了參與環境保育的志工行動之外,假日也經常溯溪、登山、騎單車環島旅行,其餘一些基本的才藝,比如各種樂器以及騎獨輪車舞龍舞獅也都會,甚至不久前還參加台北市扯鈴比賽,得到雙人組冠軍…,不管怎麼看,她們學習的均衡與基本表現都還不錯,於是,我就好奇的問:「那麼你們認為誰有天賦才華?」想不到她們很快就列舉出一大堆在社團或活動中認識的朋友,說某某人這樣很棒,誰誰誰又那樣很厲害,說完嘆口氣說:「我好像沒有什麼天生就很厲害的才能,只好自己認真一點囉!」   想起前一陣子高中童軍團老伙伴打電話來跟我抱怨台灣中學學校考試出題實在太離譜時,也曾提到好幾次:「我們都是資質非常平庸的人,我相信絕大部份人的資質也都非常平凡。」這個始終認為資質平凡的同學,雖然我們高中時經常請公假辦活動,翹課看電影,但是他高分考上醫學系後,在學生時代就翻譯醫學教科書(還正式出版),為了準備考醫師執照,也「順便」出了考古題題庫大全,在醫院當到主治醫師後,到美國最好的醫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工作幾年後才又回國,這樣的經歷,怎麼看也應該算優秀吧,但是他卻堅持他的智商資質很平庸。或許差別只在於因為瞭解到自己的平凡,所以能夠認份的努力,同時也找到自己持續努力的動機與熱情!   在女兒讀小學六年級時,我們就問過她們以後想讀什麼樣的高中跟大學,因為這牽涉到要如何安排國中的生活。   當她們很明確的表達想讀台灣最好的高中跟大學時,我們繼續問:「你們為什麼想進好學校?」她們回答:「可以認識比較多好朋友,也能夠學到比較多東西。」我再追問:「學到比較多東西要做什麼?」她們回答:「能力強比較有機會可以幫助別人!」   或許她們想考上好學校的動機很強,所以她們上國中之後,以我們的標準來說,算是非常認真,身為家長當然是責無旁貸地從旁協助,不過,對於生活常規我們還是非常堅持,比如每天要運動、做家事,晚上十點要就寢……等等。   我覺得當孩子體會到讀書的目的,知道學習在自己人生以及與社會的關係時,才能夠主動求知,並且有足夠的毅力與耐性面對讀書過程的枯燥或壓力。 同時,認知到自己的平凡與不足,才能夠謙虛且認份地努力,知道透過讀書這個工具,可以學會許多不同的能力,增加生活中的選擇與自由度,面對變化迅速的時代,有勇氣去尋找並且有能力去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   其實孩子能夠體會到讀書是為了幫助別人,是我們從小帶著她們參加環保團體,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主要目的,在平常我們也會透過各種紀錄片或影片讓她們認識世界並且培養關懷社會的柔軟心。我很害怕孩子是為了想賺錢而念書或工作,若是她們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自己,那麼學習領域不但會狹隘,而且沒有源源不絕的熱情也很難支撐渡過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到的挫折與困頓,這樣的人,無論學歷有多高,賺到多少錢,都無法獲得生命中真正的快樂與幸福,而且沒有了遠大的夢想,也無法創造出精彩的人生。

新聞觀點

2015年10月11日
公開
75

英語系太多 學者贊成轉型東南亞語系 記者林秀姿、洪欣慈、何定照 國內大學與技職體系二百二十一個外語科系中,九成是英語系,供過於求導致招生不佳、功能重疊;教育部認為,需要檢討外語人才培育方式,已要求大專院校重整轉型。學界大多贊成將過多的英語系轉型發展成東南亞語系等少語種。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直言,現在人人都會說英文,「英文早就等於『沒』語文化」;日文系也已過度飽和,每年八千名學生從日文相關科系畢業,就業市場只需要一千多人,差距很大,遲早都會面臨裁撤問題。 張上冠認為這是國家外語政策缺失,沒有注意到語言系所分布是否與經貿情勢、國家發展政策契合。國家應盤點現況,分析各語言人才供過於求或供給不足,通盤規劃、調節。政大已開始注意到趨勢,正規畫向教育部申請設立東南亞語系所。 目前設立東南亞學系的有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及研究所、高雄大學東亞學系越語組、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研究組等。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指出,學生既會東南亞語又懂文化,在學就有企業來搶。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表示,韓文系、東南亞語系寥寥可數,不僅人才斷層,也造成企業跨國發展危機;他建議,英語系應大刀砍掉,保留卅個,其餘力攻亞洲語系,如韓、越、泰、印尼語。 台師大文學院院長陳登武認為,英語通用性高,不會有飽和問題,但日文系過多;他認為,大學要掌握語言脈動和需求,適時做語言課程調整,台師大近期便加開韓語學程。 台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說,英語系所數量到底要增要減,「應該交由市場決定」,但是政府應該把心力放在協助資源較缺乏、但有必要扶植的語言,如東南亞語,「把供給做出來,從種子開始培養。」 教育部坦言,全球競爭時代和過去不同,外語人才不能局限在翻譯或秘書的功能;上海及北京外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培養外語人才多著重專業能力,英語只是「配備」,因此國內需要重新檢討外語人才培育方式,近期已經積極徵詢專家意見進行系所盤點。

龍應台: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2015年07月21日
公開
66

龍應台: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更新時間: 本文是龍應台記錄下兒子21歲時他們的一場對話。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洒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洒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從18歲開始失業的畫家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里,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把你當「別人」並不容易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台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坐在陽台的椅子里,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那是清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煙?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煙,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因為抽煙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准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 權威來約束他呢? 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 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願意去給河馬刷牙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同樣的,抽煙不抽煙,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