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4年07月08日
公開
43

南港,急凍樂園

南港,急凍樂園

2014年07月05日
公開
20

圖書館,聽故事

圖書館,聽故事

2014年07月04日
公開
40

衛浴,水管滲水

衛浴,水管滲水

2014年07月01日
公開
40

安,郵政博物館

安,郵政博物館

2014年06月30日
公開
40

休業式,放暑假

休業式,放暑假

2014年06月28日
公開
64

桃園

桃園

2014年06月28日
公開
47

中壢 婦幼館

中壢 婦幼館

2014年06月28日
公開
43

家樂福

家樂福

2014年06月22日
公開
43

必勝客披薩,歡樂

必勝客披薩,歡樂

2014年06月21日
公開
36

公館.豆花

公館.豆花

2014年06月20日
公開
36

自然100分

自然100分

2014年06月19日
公開
41

國小第二次評量

國小第二次評量

2014年06月16日
公開
37

皮膚科,麻疹

皮膚科,麻疹

2014年06月15日
公開
36

圖書館

圖書館

2014年06月14日
公開
39

桃園,車子保養

桃園,車子保養

2014年06月13日
公開
45

麻疹

麻疹的臨床表現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1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2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其它症狀,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3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4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5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 幼兒常有嘔吐、腹瀉,在軟顎、硬顎弓出現紅色細小內疹。第2∼3日可於雙側近臼齒頰粘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粘膜斑,為該病早期特徵,也可見於下唇內側及牙齦粘膜,偶見於上顎,一般維持16∼18小時,有時1∼2日,多於出疹後1∼2日內消失。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髮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幹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併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併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麻疹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畏光,流淚,眼結膜紅腫等。發熱4 日左右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在2 周前與麻疹患者有接觸史。   2.確診病例   1在口腔粘膜處見到柯氏斑。   2病原學或血清學檢驗獲陽性結果。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1項。 族譜   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併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幹、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食療   1、留意飲食,避免誘因。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某些食物有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醃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機率。西瓜2、留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留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對風寒暑濕燥火及蟲毒之類,要避之不少時候。使生活規律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激發或加重蕁麻疹。橡皮手套、染髮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對過敏體質的人或蕁麻疹患者都有可能成為不良刺激,應予避免。患寒冷性蕁麻疹的人盡有可能少去海水浴場,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天要留意保暖。   3、留意藥物因素造成的過敏。在臨床中,有些藥物可以造成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   4、積極治療原有疾病。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產生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就有:寄生蟲感染像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像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像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像手足癬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經紊亂,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都有可能造成蕁麻疹。   5、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係。   6、使用中藥預防。某些中藥,如首烏、枸杞、人參、黃芪、靈芝、大棗、女貞子、菟絲子、五味子、黃精、淮山藥、黨參等,具有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多種功能,有顯然的抗過敏效果。 其他併發症   喉、氣管、支氣管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或膿氣胸。AIDS病人合併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狀。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併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狀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複的肌陣攣,間隔5~10秒;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綜合征、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和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慾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中醫論治   可按疹前期、出疹期、疹回期的臨床表現進行論治:   1 疹前期。約三天左右,發熱怕風,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眼瞼紅赤,淚水汪汪,倦怠思睡。發熱第二天,口腔兩側頰黏膜近臼齒處可見麻疹黏膜斑,此斑為早期診斷麻疹的主要依據,小便短黃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宜辛涼透表、清宣肺衛,以宣毒發表湯為主方。板藍根2 出疹期。時間約三天,發熱持續,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隨外出,口渴引飲,目赤多眵,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疹子先從耳後髮際處出現,繼則頭面、頸部、胸腹、四肢,最後手心、足底、鼻準部都見疹點,疹色暗紅,觸之礙手,舌質紅、舌苔黃,脈洪數。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常用清解透表湯。   3 疹回期。疹點出齊後,發熱漸退,咳嗽好轉,聲音稍啞,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並有色素沉著,舌苔薄淨,舌質紅少津。治宜養陰益氣,常用沙參麥冬湯為主方。   麻疹的逆證,最多見於出疹期。麻毒閉肺者,證見疹點不多或疹子早回,或密集色紫,高熱不退,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口渴煩躁,舌質紅而干,舌苔黃,脈滑數。治宜宣肺開閉、清熱解毒,常用麻杏石甘湯為主方。熱毒攻喉者,證見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聲如犬吠,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數。治宜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常用清嚥下痰湯、六神丸。邪陷心肝者,證見高熱煩躁,神昏抽搐,皮膚疹點密集成片,遍及全身,舌質紅絳,脈洪數。治宜平肝熄風、清營解毒,常用羚角鉤籐湯為主方。   為使出疹期疹子透發順利,可配合外治法,常用生麻黃、浮萍、芫荽子、西河柳加水煮沸後,加入適量黃酒,用毛巾蘸藥液熱敷頭面或胸背。浮萍 治療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狀者 I~4周後應重複。   (三)中藥方劑   涼血飲    【來源】《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生地、川連、力子、玄參、赤芍、紅花、丹皮、黃芩、連翹、荊芥、木通。   【主治】麻疹。火毒熾盛血熱,紫赤而黯。   【用法】水煎,溫服。 自治療法   1、成藥自療法   (1)荊防敗毒散,每次1-3克,每日2次。   苦瓜(2)消疹散,每次1�2-1袋,每日2次。   (3)小兒紫草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4)犀角透表丹,口服;1�2-1丸,日服2次。上藥應用需根據使用說明或遵醫囑。   2、驗方自療法   (1)蔥白1大把、芫荽1大把,將藥物水煎,用寧麻蘸汁五心及全身擦之即透。本方主治疹出不透,擦之有透疹外出之功效。   (2)紫草、防風、桔梗、甘草各9克,水煎頻頻飲服。用於麻疹隱伏不出或出而速回。   (3)地膚子6克、浮萍3克、蟬蛻3克、紫草10克,水煎頻服。用於麻診初起。   (4)犀角3克、生地10克、桃仁6克、元參10克、黃芩6克,煎水30毫升,徐徐服之。用於麻疹初出未齊,收沒太速。   (5)連翹、銀花、丹皮、元參、甘草梢、白芍、通草、桑葉、大青葉各3克,鮮石斛10克、魚蘆根10克,薄荷2克,犀角0.6克,水煎服,犀角磨細面,用藥汁沖服。   3、飲食自療法   (1)公豬血10滴、冰片少許研細,納豬血內,加水適量,1次服下。用於麻疹隱伏不出或出不透,其色紫黑暗淡,煩躁不安。   (2)紅蘿蔔50克、荸薺30克、甘蔗30克,煎湯,頻頻飲之。用於麻疹初期。   (3)紫草茸、蠟梅花各適量,水煎作飲料。4、外治自療法   (1)阿魏0.2-0.4克,置於黑膏藥中央,貼臍,1周取下。   (2)柑子葉30克,炒焦研末,以米醋敷臍部。用於麻疹後氣喘。   (3)牽牛子15克、白礬30克、麵粉少許,共研末醋調,敷於足底湧泉穴。   (4)生杏仁、生桃仁、生梔子各10克。上藥共研末,用少量雞蛋清調糊狀,敷於胸部。用於麻疹出疹後出現面赤身熱,煩渴譫語,疹色赤紫而暗的患兒。   5、其他自療法   (1)熏洗法:   1 鮮芫荽150克,煎湯,擦洗全身,並內服少許。   2 芫荽、浮萍、西河柳、生麻黃各15克,水煎,用所產生的蒸氣,熏患兒的全身,等藥液稍涼後,再用藥液洗患兒。   (2)揉搓法:   1 向日葵盤3個,蒸熟取出,候溫揉擦患兒胸背部。用於麻疹出疹後又突然隱沒的患兒。   2 生蔥3株,胡荽子3克,煎湯,入雞蛋煮熟,乘蛋熱揉搓患兒身上,蛋冷再煮再搓,連搓3-4遍,蓋衣被取微汗,疹即透發。 免疫   (一)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狀;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併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l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制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二)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方可接觸易感者。阿魏(三)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可在流行前1個月,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後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2∼6個月逐漸下降,但可維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續4∼6年,反應強烈的可持續10年以上;以後尚需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併發症。對8周內接受過輸血、血製品或其它被動免疫制劑者,因其影響疫苗的功效,應推遲接種。有發熱、傳染病者應暫緩接種。對孕婦、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動性肺結核均應禁忌接種。現在國家進行麻疹疫苗接種為8月齡初始一針,6歲加強一針。個別省份定為18個月到24月時復種一針。另接種劑量為0.5ml。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症狀特徵   1不會出現皮疹,但明顯感到有針刺、劇癢感。   2多發生於青年期,一般在遇熱、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當停止運動或平靜以後,症狀即可消退,嚴重的話,症狀完全消退可能要經過數月或數年不等。   3常在軀幹和肢體近端皮膚(腋、掌跖除外)出現紅色的、2毫米左右的風團,這種風團速來速去不留痕跡。嚴重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周圍有紅暈,多在軀幹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輔助檢查   (一)周圍血象 出疹期白細胞計數常降至4000∼6000/mm3,麻疹尤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多。   (二)分泌物塗片檢查多核鉅細胞 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塗片,以瑞氏染色,顯微鏡下可見脫落的上皮多核鉅細胞。在出疹前後1∼2天即可陽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現早,對早期診斷有幫助。   (三)病毒學檢查 應用螢光標記特異抗體檢測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細胞或白細胞內找到麻疹抗原,陽性有診斷價值。早期從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細胞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診斷。恢復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補體結合抗體有4倍以上增高或發病1個月後抗體滴度大於1︰60,均有助診斷。特異性IgM測定也有早期診斷價值。 接種麻疹疫苗可能出現的反應   我國自1960年能自己生產,廣泛使用國產麻疹減毒疫苗以來,出現的副反應與國外相比無明顯區別,說明我國自行製造的疫苗還是很不錯的。據統計約有3∼5%的孩子(主要見於2歲以下兒童)注射5∼12天後可出現發熱反應,熱度不超過38.5℃,同時伴有散在的「類麻疹」皮疹,一般不需處理可自行消退。   國外報告接種麻疹疫苗後神經系統受到波及影響,在接種6∼11天左右可發生全身強直性痙攣,或只有上肢強直痙攣,少數伴有嗜睡、昏迷等症狀,目前國內尚無這類報告。 「老」麻疹新特點   我國實施計劃免疫後,麻疹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由於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或免疫失敗,加之初免後隨著年齡增長而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規模流行時有發生,且表現出以下新特點。預防發病年齡後移過去麻疹發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個月以內嬰兒和7歲以上學齡兒童,成人亦有發病。這主要與人體初免時獲得的免疫抗體質與量逐年下降有關,加之有些人7歲時遺漏了加強免疫,或既往免疫接種質量無保證及免疫失敗等原因,成為易感者。   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過去典型麻疹具有「燒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徵,麻疹診斷比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較少見,皮疹以斑丘疹多見,亦可有皰疹、出血點樣皮疹等其他形態皮疹。而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狀較輕,常無麻疹黏膜斑。出疹順序先從四肢出現,逐漸向胸背呈向心性發展,並發肺炎、腦炎者較少,這與多年來普種麻疹疫苗所形成的抗體水平有關。   成人麻疹增多接種麻疹疫苗後幾乎都能獲得保護,但麻疹病毒在製作疫苗過程中抗原性減弱,由它激發的免疫持久性比自然感染者差,滴度也較自然感染者低,到15歲以後,免疫力基本消失,若此時遇麻疹野毒株就會被感染發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狀較重,發熱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數患者皮疹有出血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狀,但併發症較少,預後良好。   發病季節改變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為發病季節,並每隔1∼2年為一個小流行年,相隔4年就會有較大的流行,呈週期性發病。普種麻疹疫苗後,發病季節後移至每年3∼5月份,這與春季以後,人群社會交往流動頻繁,接觸感染者幾率上升有關。由於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多數兒童都獲得免疫保護,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因而流行週期也隨之消失。   少數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見於發生第一次麻疹後的兩年內,由於第一次出疹時,年齡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種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發機體產生足夠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時,便會再次感染發病。 麻疹的家庭護理   1.孩子得了麻疹如無併發症應在家中隔離。隔離時間為5天,有併發症者需延長至10天。由於麻疹病毒一旦離開人體很快就會喪失致病力,因此,只要居室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就可以達到空氣消毒的目的。家長接觸病兒後,只需在戶外逗留20分鐘,即可不傳染他人。麻疹病兒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在室外曬1∼2小時就可達到消毒目的。   2.臥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狀消失。為了使病兒休息好,應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居室要安靜、空氣要新鮮濕潤,經常要開窗通風,但要避免穿堂風,不要讓冷風直接吹到病兒身上,要避免強烈光線刺激病兒的眼睛,窗戶拉上窗簾,燈泡用燈罩罩住。給病兒穿衣蓋被要適當,穿蓋過多,捂得全身是汗,見風反而容易感冒著涼,而引起肺炎。   3.食物給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喝水或熱湯,這樣不但有利於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利於退熱,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皮疹容易發透。疹子消退,進入恢復期,及時添加營養豐富的食物。除生冷油膩的食物外,不需「忌口」。   4.注意病兒的皮膚、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潔。麻疹病毒侵入人體後,不但使皮膚出疹子,同時還使眼結膜、口腔、鼻腔粘膜產生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時清洗,分泌物長時間地刺激皮膚粘膜,使這些部位的抵抗力下降,給病毒繼續入侵和其他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因此,做好病兒皮膚粘膜的清潔衛生是十分重要的。   5.高熱的護理。麻疹病兒如果沒有併發症,發熱不超過39℃,不必採用退熱措施,發熱在39℃以上的,需採取一些退熱措施,如按醫生的指導吃少量阿斯匹林,忌冷敷及酒精浴。   6.注意觀察病情,及早發現併發症。麻疹的併發症多而且比較嚴重。常見的併發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腦炎等。   肺炎表現為咳嗽加重、氣喘、呼吸困難、面色發紺。喉炎表現聲音嘶啞、吸氣性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像狗叫聲的哮吼性咳嗽。心肌炎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慌氣短。乏力多汗。腦炎表現為嗜睡或煩躁、頭痛、劇烈嘔吐甚至驚厥昏迷,如果發現上述表現,應立即請醫生診治,防止發生嚴重後果 麻疹病人治療應注意什麼   1、護理人員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以防交叉感染。麻疹2、居室應常通風,因在陽光下或流動空氣中20分鐘麻疹病毒會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風直接吹到,為避免陽光直曬,可用深色窗簾遮蓋,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地面可潑灑一些水。   3、由於病人高熱消耗較大,應鼓勵病人少量多餐,進食一些流質、半流質飲食,多喝開水。   4、前期、出疹期體溫在39.5攝氏度以上時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熱解毒散等緩和的退熱劑退熱,把握熱度不能降得過猛,以免劇烈的退熱會使疹子發散不充分,頭部可敷溫濕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溫。   5、口腔應保持濕潤清潔,可用鹽水漱口,每天重複幾次。   6、一旦發現手心腳心有疹子出現,說明疹子已經出全,病人進入恢復期。   如果病人出現高熱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劇,鼻翼煽動,口周紫紅,四肢冰涼,脈搏細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聲音嘶啞,哮吼樣咳嗽,嗜睡或驚厥等症狀,說明病人有其他合併症,應立即送醫院治療,小兒的病情觀察更應家長留心,防止延誤病情治療。[1] 麻疹宜食物品   芫荽   俗稱香菜、胡荽。有發汗透疹的作用,宜在小兒麻疹初期或發疹期服食,一般在麻疹已透發後勿服。在民間,凡小兒出麻疹,尤其是透發不快者,常用鮮芫荽或芫荽子適量煎湯,一方面趁熱飲湯50~100毫升,同時也可趁熱用紗布蘸芫荽湯熱拭顏面及頸項、四肢、胸腹,有促進外周血液循環,助疹透發的效果。   甜菜   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治療麻疹透發不快的作用。早在《別錄》中即載:「療時行壯熱,解風熱毒。」《四川中藥志》也指出:「甜菜治麻疹初起,見點未透和顏色不紅。」四川民間還有治小孩出麻疹應期不透,用甜菜、芫荽子、櫻桃核各10克,煎水服的辦法。   荸薺   其鮮汁對熱性病均有很好的效果,它有清熱、生津、化痰的作用。對於麻疹患兒發熱、咳嗽之時,可單用荸薺煎水喝,也可用荸薺同芫荽煎服,療效頗佳。   竹筍   在民間,多認為竹筍為發物,在小兒出疹期間,借其大發之性,可以助麻疹透發。如《食物本草》云:「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本草求真》還說:「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葉橘泉教授也曾介紹:「小兒麻疹初起,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鮮竹筍同鯽魚燉湯令小兒飲服,有促進速透早愈之功。」   香菇   又稱香蕈。性平,味甘,有益胃氣、托痘疹的作用。如《醫林纂要》中即有「可托痘毒」的記載,現代也有學者指出:體虛痘疹難出的小兒服後,可透疹外出。食醫均認為香菇或蘑菇為「發風、動氣」之物,但它有益胃氣,托痘疹的作用,凡小兒麻疹透發不快,宜用香菇6~10克,鮮鯽魚1條,清燉喝湯。江蘇句容一帶民間,通常單獨運用蘑菇煮湯,能使麻疹早透發,早治癒。   薺菜   根據廣西和福建民間經驗,治療麻疹宜用薺菜煎湯服。如《福建民間草藥》中介紹:「治小兒麻疹火盛:鮮薺菜50~100克,或干薺菜40~50克,同白茅根200~250克,水煎,代茶頻飲。」另據《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資料選編》報道:「用於預防麻疹,薺菜1 000克,加水1 000毫升,濃煎成500毫升。每日1次,每次服100毫升。預防服用者150人,僅7人發病,而對照組130人中,有56人發病。」可見無論是用於預防或是治療,小兒均宜食之。   綠豆衣   即綠豆皮,是將綠豆用水浸胖,搓取種皮。一般可取綠豆發芽後殘留的皮殼曬乾備用。綠豆衣性涼,味甘。《本草綱目》載:「綠豆衣解熱毒。」《隨息居飲食譜》亦云:「綠豆衣清風熱,去目翳,化斑疹。」在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中還介紹:「治麻疹合併腸炎:綠豆皮五錢,煎水,加白糖五錢沖服,至痊癒為止。」   金銀花   能清熱、解毒,適宜麻疹患兒發熱較盛者煎水代茶飲。《本草正》認為:「金銀花,善於化毒,用一兩許時常煎服極效。」古今醫家在治療小兒麻疹的配方中,也常用之。也可直接用金銀花露當茶飲,《金氏藥帖》指出:「金銀花露專治胎毒及諸瘡痘熱毒。」   櫻桃   有發汗、透疹的作用,凡麻疹初起,或出疹期出而未透時皆適宜。民間有用鮮櫻桃1500克,裝罐內封固,然後將罐埋人地下,待1個月後取出,櫻桃自化為水,去核備用。當小兒出麻疹時,給患兒飲一杯。也有將鮮櫻桃擠出汁水20~30毫升,稍燉熱後飲服。   蘆根   能清熱、生津、止渴,尤其適宜麻疹患兒高熱口渴之時服食。民間通常用鮮蘆根50克,水煎代茶飲,若用鮮蘆根30∼50克,配合鮮蘿蔔120克,蔥白7個,青橄欖7個,一同煮湯代茶,更有促使麻疹透發的效果。   鴿蛋   明·李時珍認為它有「解瘡毒痘毒」的作用,適宜麻疹流行期間服食,有預防小兒患麻疹的效果。據《常見藥用動物》中介紹:「預防麻疹:鴿卵2個,煮食之,每日1次,連服3~5天。」   鯽魚   民間常認為鯽魚是發物,其實古代醫家並不以為然。如宋代醫學家蘇頌曾說:「鯽魚,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明·繆希雍也認為,「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根據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的經驗:「小兒麻疹初期,或麻疹透發不快,用清燉鮮活鯽魚,令小兒喝湯吃魚,可使麻疹透發良好,早發早回,縮短病程,避免並發病。」   豬肝   小兒麻疹後若出現角膜軟化症,適宜服食豬肝。因為豬肝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常吃豬肝,可逐漸消除眼科病症。患者小兒麻疹病後角膜軟化症者,還適宜吃些羊肝、雞肝等動物肝臟。   蝦子   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視之為發物,對於小兒麻疹者,在出疹期間,可借其透發之性,有助於麻疹發出和出透出齊。如《食物中藥與便方》中即有介紹:「小兒麻疹:活蝦煮湯服,能促其早透早回,經過順利,並可減少併發症。」   黃顙魚   俗稱黃刺魚。性平,味甘,能補脾胃,又能幫助透發麻疹。如姚可成《食物本草》中曾說:「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因此,在小兒麻疹出疹期,宜食黃顙魚,有助於麻疹出透出齊。   荔枝   性溫,味酸甜,能透發痘疹。《食物療法》中還曾介紹:「治麻疹初起或出而不透:荔枝肉9克,水煎服。」由此可見,小兒在出麻疹期間,吃些荔枝,也頗適宜。   甘蔗   性寒,味甘,能清熱、除煩、生津、止渴,這對小兒麻疹期發熱煩躁口渴時頗宜。而且有潤燥清肺止咳作用,這對麻疹期咳嗽也有治療效果。《食物療法》中就曾介紹:「治麻疹咳嗽:紅皮甘蔗,連皮去節,荸薺,數量不拘,煎水代茶飲。」   胡蘿蔔   小兒出麻疹期間宜食之。如能用胡蘿蔔60克,配合芫荽30克,荸薺60克,一同煎水代茶飲,則更   為有益。   此外,麻疹患兒還宜服食稀粥、藕粉、麵條、豆腐、牛奶、赤豆湯、綠豆湯、蘿蔔湯、青菜、菠菜、金針菜、紅莧菜、西瓜、黃瓜、梨子、酒釀、香醋、鯉魚、鰱魚、青魚、瘦肉等。[2] 麻疹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風疹 重點應與輕型麻疹相鑒別。風疹特點為:多見於幼兒及學齡前期小兒,成人少見。前驅期短而症狀輕,無熱或低熱,輕咳、流鼻涕,較少發生眼結膜炎,無科氏斑。起病1∼2天後即出疹,迅速見於全身。皮疹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內即消退,不脫屑、不留痕。同時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很少併發症,預後好。測血清特異抗體可助鑒別。   2.幼兒急疹 多見於嬰幼兒,1歲以內為主。驟起高熱,持續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發高熱驚厥,呼吸道卡他症狀不明顯。熱退時或熱退後出現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軀幹為多,1∼2天即自動消退,疹退後一般不脫屑或留有色素沉著。發熱時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3.猩紅熱 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1∼2天後全身出現針頭大小紅疹,疹間皮膚充血,呈現一片猩紅,壓之退色。疹退後可發生大片脫皮,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顯著。   4.腸道病毒感染 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時常伴發各種類型皮疹。多發生於夏秋季。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症狀,發熱、咳嗽、腹瀉等,偶見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繼而出疹,也有熱退方出疹者。皮疹多樣,大多為斑丘疹,也可為小皰疹、蕁麻疹樣。皮疹消退後不脫屑、不留痕。外周血象無特殊變化,或可有白細胞輕度增加。   5.其他 如敗血症、斑疹傷寒、藥物過敏、過敏性皮疹、川崎病等亦須與麻疹鑒別。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皮疹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可加以區分。[3]

2014年06月09日
公開
37

小紅準備

小紅準備

2014年06月08日
公開
34

安哥寫閱讀

安哥寫閱讀

2014年06月08日
公開
40

台北地下街,XBOX

台北地下街,XBOX

2014年06月07日
公開
33

上午幼林讀書

上午幼林讀書

2014年06月07日
公開
34

圖書館

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