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燕子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51

花博之名人館藝人親筆簽名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36

花博之名人館鄧麗君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35

花博之夢想劇場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45

花博之夢想館

2011年02月28日
公開
44

瑞放假一天

瑞放假一天

2011年02月28日
公開
38

瑞去姑姑家玩

2011年01月21日
公開
47

放寒假

放寒假

2011年01月20日
公開
45

休業式

休業式

2011年01月14日
公開
56

看看芬蘭怎麼讓他們的下一代脫離貧窮

世界經濟專家以「知識」來界定是否屬於開發國家,換句話說-「知識的差距」會造成「貧富的差距」。所以想要脫貧,就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思維來培育知識社會的人才,否則,如果輸在起跑點上,想超越就更困難了。 教授未來學多年,持續呼籲社會,要跟上社會變遷腳步,否則將會被淘汰於新社會的洪流中。近年來,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加入貧窮行列的人越來越多。有朋友 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我回答說這就如同人類進入知識社會後,出生率就會降低一樣,是社會趨勢。是以,如果政府及人民不積極面對因應,那少子化會繼 續,貧窮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貧富與知識 造成差距關鍵 為什麼人類進入知識社會後,貧富差距會擴大呢?主要原因就是「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產。比如,美國前10%的知識工作者的所得,占了全國民所得的50%。 世界經濟專家直接點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區別,不再是土地、資金,而是「知識」,也是說造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民所得或是進步的差距,主要來自於「知識」,所以經濟學家稱之為「知識的差距」。 在知識社會,無論是個人或企業,若不能有效運用及創新知識,將失去競爭優勢。由於「知識」成為知識社會的重要資產,在知識社會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 「知識的差距」會造成「貧富的差距」。 「那不是很正常嗎?」我再回朋友的提問:「別急,重點在後頭。形成『貧富的差距』後,會造成『知識的差距』」。想想,現在的社會,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各種學 習環境並吸收知識,富有家庭可以提供小孩良好「知識環境」的機會遠高於貧窮家庭。也就是說,富有家庭小孩在從小就會比貧窮家庭小孩擁有更好的知識環境,從 小就形成知識的差距,起跑點就落後了。如果政府不思考補強辦法,這知識差距就會持續擴大,而後,知識差距再度形成貧富差距,造成惡性循環。 新科技高中 不給標準答案 日本趨勢家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提出M 型社會觀點,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愈富,財富快速攀升;相反的,原本穩定社會力量的中產階級,在新世紀的社會中,因為社會變遷,流失競爭力,而淪 落到中下階層。根據大前的統計,日本已有8 成人口,淪入中低收入階層。不只日本,全球的國家只要進入知識社會就會形成「貧富差距擴大」。美國,1970 年代時,企業的執行長(總經理)薪水約一般員工的15~20 倍;1990 年代就增加到150~350 倍;現在更是超過500 倍。台灣的貧富差距從97 年的7.73 倍提高到98 年8.22倍到99 年近9 倍。「如此嚴重的社會不均,怎麼辦?」其實政府及社會要齊心協力因應此一問題。政府若不關注此一問題,貧富差距必定持續惡化。政府可以透過稅制、社會福 利、獎勵創業及提升教育品質等諸多措施,來拉近貧富差距。 其中,教育是脫貧最重要的關鍵,因為,「知識的差距」會形成 「貧富的差距」。教育部門要進行三件教育改革工程。其一,學校要教導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其二,修正輕技職重高教的思維。其三,縮短因「貧富差距」而 造成「知識差距」。首先,由於社會變遷,新社會需要新競爭力,教育部門如果培養學生的能力跟不上時代,學生畢業後當然失去競爭力。管理大師彼得.社拉克遠 在1969 年就提出「知識社會」時代即將來臨,而「知識」的價值主要指的是新觀念、新創意,這不是傳統的死背填鴨教育環境所能學習到的。也因此,日本在1995 年正式宣布告別「模仿時代」,邁向「科技、創新立國」的時代。日本的學習文化也因此隨之改變,學習的重心從以模仿為主體轉成以創新為主體。未來學大師《第 三波》的作者艾文• 托佛勒指出:送小孩上第二波的學校,標準答案,既有知識,反覆練習,強調考試與背頌;知名作家肯• 羅賓森在《讓天賦自由》中表示,世界快速變遷,但人類的教育方式,甚至心靈都還限囿在過去的舊思維體系中;他強調:「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 績。」因此有些教育方式是為工業社會時代的社會需要所設計,在現在的知識社會中,已經不符時代需求;為了面對新趨勢,美國已開設「新科技高中」,不給標準 答案,培養思考、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輕技職政策 造成雙輸局面 很可惜的,台灣的教育方式主要還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讀書為了考試,為了升學。還在重複背頌的填鴨式教育,沒有培養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思考力、創新力、口 才溝通及執行力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畢業生薪水比10 年前還低的主要原因。社會持續變遷,新社會產生新競爭力。《學習已經落伍了—掌握知識管理才是贏家》書中,提出知識社會中的6 項關鍵能力:1. 知識選擇力。2. 知識吸收力。3. 知識運用力。4. 知識萃取力。5. 知識創新力。6. 知識傳播力。以及6 項生活關鍵能力:1. 吃苦耐勞。2. 勇於負責。3. 溝通互動。4. 獨立自主。5. 解決問題。6. 挫折恢復(AQ)。台灣的教育應將這些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融入教育中,讓學生習得這些能力。 否則,畢業後沒有具備新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在職場上淪為弱勢,掉入貧窮線是必然的事。 在輕技職重高教方面,台灣由於常期以來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學而優則仕」。 這讓教育單位及整個社會以高教為優,認為技職體系為次等。 尤有甚之,整個教育政策及經費分配都受到荼毒。以瑞士為例,瑞士認為大學是精英教育,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讀大學。 瑞士與我國一樣是9 年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後,不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上職業學校。由於職業學校規劃得非常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學的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相 當高的薪資。瑞士的國民所得約3 萬4 千美元是我國的2.2 倍,但大學的平均數量是我國的三分之一,勞動人口中之只有三分之一大學畢業。瑞士前3 大產值的產業,其工作人員主要是相當於台灣高職畢業生,瑞士的基本工資是7 萬5 千元,很明顯的,技職體系的競爭力不低於高教高學歷體系。再看芬蘭,芬蘭的技職與高中比例是6:4。 多年前我就指出, 在知識社會中,「重高教,輕技職」是錯誤的思維。也因此,社會將開始「重技職」。 這幾年來從國中進入高工職的比率及分數開始提高,以及高中生入學技職增加的趨勢,證實了我的觀點。教育部門也應該將傳統教育經費「重高教,輕技職」的舊思 維,轉換成高教技職並重。不要花大筆的教育經費培養出一大批「學非所用」之人,這樣是除了浪費教育資源外,也培養了低競爭力的人力資源。這造成 「lose-lose」雙輸局面。 新教育思維 脫貧最佳助力 在縮短因「貧富的差距」造成知識的差距方面,芬蘭的教育改格值得借鏡。OECD 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的結果顯示,全球10多個受測國家中,學校的學生之間,成積優劣差異平均高達36%,芬蘭則是5%。為什麼呢?因為,芬蘭的教育 理念的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反其道而行,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在OECD 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在每一個孩子都應公平的得到教育資源的主軸下,芬蘭不是只會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 要的地方」,也就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義務教育和學習遲緩者身上。也由於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全國60 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4 千所學校,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平均每校約150人,每班人數不超過20 人。小班小校的制度以及教育資源的「專注」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之推動,這讓芬蘭成功的縮短因貧富差距造成的知識差距。 芬蘭國民所得原本與我國 相差不多,成功的進行教育改革後,國民所得達24,000 美金。OECD 評比,芬蘭的國家競爭力多年奪全球之冠,讓人民不只脫貧還成為富有,就是因為芬蘭成功的將知識社會的競爭力,融入教育體系,培養了具新社會競爭力的國民。 台灣在工業社會時成功的推動9 年義務教育,讓台灣脫貧曾一度成為亞洲4 小龍之首。由此可知台灣進入知識社會後,要以全新的教育思維來培育知識社會的人才,才能脫貧!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53

去牙醫診所洗牙

去牙醫診所洗牙

2011年01月12日
公開
55

期末考

期末考

2011年01月11日
公開
49

期末考

期末考

2011年01月06日
公開
59

瑞看醫生/請假

瑞看醫生/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