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i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ღ別逼孩子打招呼 

2011年09月27日
公開
50

我們家三個都是這種超級害羞的 常常為了這個被修理,不然就會有人就旁邊說 "要教啦~現在不教以後就來不及了" 好像我們沒把小孩教好! 別逼孩子打招呼   2010-08親子天下雜誌15期 作者:李坤珊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文ღ嬰幼兒常見疾病感冒發燒症狀是友不是敵

2011年01月20日
公開
59

感謝灰白的分享,媽咪正在訓練自己的心臟練的強一點 這次你們發燒媽咪也希望盡量不要給藥 但是你們都一燒要燒到四十度這麼嚇人捏 嬰幼兒常見疾病感冒發燒症狀是友不是敵 嬰兒出生後,連繫母體的臍帶被切斷,必須自行呼吸、吃奶,從腸胃道攝取營養,在自然環境中生長與發育。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基本上和我們是和平共存的。我們的身體、呼吸道和胃腸道都存在著微生物,包括黴菌、細菌和病毒。這些微生物和我們的免疫力在平衡狀態是共存共生的。但平衡一旦遭到破壞,某種微生物佔了優勢,我們就生病了。 感冒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能引起感冒的是病毒,種類非常的多。嬰幼兒和我們一樣,經常接觸這些病毒。但我們能夠保持著良好的狀態,與微生物間的平衡狀態未被破壞,那我們就不一定生病。可是,嬰幼兒的免疫能力往往仍未建立完全,他們的自我防護能力也是缺乏的,因此很容易感冒。除了感冒之外,其他的感染也是一樣都是可以避免的,避免的方法就是自我防護和建立免疫力。 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 嬰幼兒發燒,父母帶到診所或醫院去看病,拿回來的藥物往往含抗生素。其實嬰幼兒時期的感染,病原體絕大部分是病毒,而不是細菌。像肺炎、中耳炎或泌尿道感染這些較有可能是細菌感染之外,其他嬰幼兒在高燒狀態仍然保持著活潑好動,而臨床檢查又找不到任何感染所在的,那就更不必太擔心是細菌感染了。 人體用以對抗病毒和細菌的主力,都是自身的免疫能力,也就是白血球、吞噬細胞、和抗體。對抗病毒,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卻可以說幾乎沒有藥。那麼細菌感染又如何呢?我們所依靠的,不要驚訝!仍然是免疫力啊!抗生素扮演的,僅是小小的角色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嬰幼兒感染,幾乎可以沒有抗生素,卻絕對不能沒有免疫力。 人體生態不可破壞 人體像是一個小小的世界,像地球上的生物一樣,經常維持著生態的平衡就不至於患感染症。人體生態的平衡,靠的是微生物與我們的免疫力間的相互抑制作用。若這個相互抑制中任何一個環節被破壞,一旦平衡失去,感染症就會發生。 人體生態平衡的被破壞,除了一些是自己生活不小心,讓較具毒性的病原體入侵之外,許多時候是人為的。胡亂用藥,破壞了人體的生態(例如:濫用抗生素,殺了許多不應該殺的無害細菌;濫用類固醇,降低了免疫力)。不但不必要,而且具潛在的危險性。 發燒是友不是敵 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多次常常把父母嚇壞的就是「發燒」。其實,發燒並不是病,而是人體對付外敵,也許是病原體入侵的一種反應。所謂外敵,可能就是病毒或細菌。發燒是反應、是症狀。基本上,除了讓人不舒服之外,不但無害,甚至是一種活化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機制。 以上轉貼自PCHOME新聞

文ღ堅持與妥協

2010年10月15日
公開
52

又在新知大耳朵看到不錯的文章 張家三兄妹都是堅持度挺高的小孩 偏偏媽咪的堅持度也很高 我們完全是在鬥法咩! 堅持與妥協~談親子互動 文�台安醫院臨床心理師劉千睿 堅持度高一定不好嗎?容易妥協就好照顧嗎?那可不一定!親子教養的品質,很大的因素決定於父母本身的教養特質與孩子的氣質特質之間的適配性(fit)。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曾遇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要買最新出的超昂貴模型機器人,並且賴著不走不聽話,你越勸他就越來勁兒,最後乾脆躺在地上、滿場滾地讓你覺得好丟臉。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順著他的意思買給他嗎?如果買給他下次又用這一招,這樣沒有止盡地強求著該怎麼辦呢?還是把他丟著不管?不過孩子往往會又哭又鬧的追上來,繼續糾纏。當場給他一頓好打嗎?兩個人鬧了個滿擰,好好地出去玩心情都被破壞了。請先想一想,如果是您會怎麼做呢?或是您曾經怎麼處理過呢? 堅持度高的孩子往往遇到困難也比較不容易放棄,他們特別會談判、會保護自己的權益、好勝、有競爭心,但常需要費盡唇舌又哄又騙才能妥協。堅持度低的孩子有時因為氣質溫和,容易被說服,遇到挫折也比較容易自我安慰,缺乏問題解決動機,但整天開開心心,有點阿Q的味道。每一個孩子的氣質特色都不同,沒有一定的好壞之分,但是如何應用孩子的氣質特色,給予適當的引導,將特質變成優點,是父母的功課。 就臨床觀察經驗,在堅持度這個軸向的兩端來看,不適切的親子的互動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種常見的問題: 兒童氣質特質 堅持度高(固執型)堅持度低(安逸型) 父母教養特質 堅持度高(權威型) 硬碰硬,常吵架,親子衝突高。 孩子聽話但較被動、缺乏判斷的能力。父母過於嚴格時,孩子容易有憂鬱或焦慮的情緒問題。 堅持度低(放任型)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度寵溺,孩子較自我中心,不體貼別人的付出。 親子間互動缺乏界限(boundary),管教效率不佳,予人散漫印象。 看完了嗎?您跟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不過也別太快對號入座,就開始窮擔心,因為這四種親子組合,只要找對方法,一樣能輕輕鬆鬆地管教小孩,提升親子互動品質。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事先約定、事後鼓勵 首先,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您的孩子,在什麼樣的場合最容易有強求的情形出現,例如外出買東西、想要看電視、不想上床睡覺、到陌生環境不願意跟您分開等等,那麼下次碰到這一類場合、或是會有情境轉換的問題時,建議您要事先告知孩子可能要去的地方、可能會遇到的人、事情的流程、可能需要多少時間、他可能會有的感覺等等。 接著,再告訴孩子您期待他的表現是什麼(不要超過2項,孩子會記不住,且要具體清楚,例如走路時要牽著我的手、只能要求買一項30元以內的東西、生氣時要在5分鐘內恢復、準時9點半上床等),要求孩子複誦一遍,並且同意孩子若能不違規,可以得到什麼獎賞(例如:回家後可以吃一隻甜筒、用泡泡沐浴乳泡澡、玩30分鐘電腦、晚上睡覺前多聽一個故事等),讓孩子有一個獎賞的動機來自我控制。 最後,做一個約定的儀式,例如手指打勾勾或寫在紙條上(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圖案表示)。若孩子確實有遵守約定,那麼您也要確實的給予約定好的獎賞,不可以找藉口、拖延或隨意更換獎賞內容,這樣您和孩子之間就會建立起「說到做到」的信任關係,也可以有效的事先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爭執。所以無法給的獎賞,請您不要承諾,因為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是一個超大的牛角尖唷。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參與討論、策略學習 堅持度低的孩子常顯得較乖、較順從,但有時會過於安逸散漫,有要求的事情才做,沒有要求的事情就「乎伊去」,或是太容易被同儕慫恿,做了些傻不拉嘰的事情而闖禍。若父母因為堅持自己理念的因素,也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商量,而做了過多的限制及要求,孩子可能會變成沒有自己的意見,或因為很愛爸爸媽媽,將父母的期待放在自己的期待之前,想要令大人滿意而過度壓抑忍耐自己。長期而言,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制訂規則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討論,先不要急著講自己的看法或說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與希望,然後討論出兩個人都覺得合理的做法。並且爸爸媽媽要協助孩子去看到「真實情境」,例如孩子說:「我這次一定要考一百分」或是「沒問題,我15分鐘就可以把功課寫完」時,父母不要太快的認同,反而要跟孩子一起檢視這些目標的可能性,給予一點彈性,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想要考一百分很不錯,表示你很想考好,但是我的期望是你因為粗心錯的分數不要超過3分,真的太難不會的盡量想就好。」或是「今天的功課比較多一點,我想你可能需要30分鐘」。讓孩子知道當要求不合理,或期望不合理時,他可以多一點彈性,並將因應策略變得更具體,讓自己真的可以成功、並且獲得成就感,增加願意持續嘗試的動機。這就是妥協,良好的妥協過程與結果,其實是幫助孩子更堅持的方法。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情境區分、同理感恩 建議當您覺得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沒有問題時,可以附帶多一點的說明,例如:「看來你真的很喜歡這個機器人,而且你這個月表現都很好,沒有買過其他的玩具,所以我買這個給你當做獎勵」。但是若您已決定買給他,不要拿來當做未來行為的條件交換,例如請不要說「那你之後一個月都要幫我拖地」、「你一定要分給弟弟玩我才要買給你」等等,因為孩子當下一定會答應你,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是增加了他被罵的機會,因為如果他不遵守,你是要沒收玩具嗎?還是處罰他呢?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可是另一個爭吵的導火線呀!所以如果您要買給他,就買給他吧,不要交換條件,但要附帶道德建議:「有了新玩具可以跟弟弟分享」、「這個玩具很貴,請你要珍惜」等。 當您覺得這個要求真的不合理時,也要毫不猶豫的告訴您的孩子「這個機器人要3000元耶!我覺得太貴了,想想看,你一天吃飯要花150元,這樣可以吃20天,還要都不可以吃零食才行呢!而且這個月已經有買過其他的玩具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並且在說了不能買的以後,就要切實的執行,忽略孩子的哭鬧或哀求,什麼「那把舊的捐出去」啦、「我就不吃零食」啦等等,都回應「你可以捐出去,但那是你的決定,我還是不能買給你」、「不吃零食是很健康沒錯,但我還是不能買給你」、「我知道你真的很喜歡,但是太貴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堅定地重複說不行,也不要因為心軟就買了別的代替或當場許下交換條件的承諾。可以將孩子抱開、或帶到較少人的角落安撫他。待回家或過一段時間孩子緩和下來、情緒較穩定的時候,再肯定孩子可以忍耐,稱讚他「我很喜歡你現在不生氣了,可以講道理了」。這時再來討論,如果他真的很想要,他可以與你一起討論一個合約「接下來的一個月,都沒有被老師寫聯絡簿」或是「月考有三科95分以上」等條件,達成目標就可以買給他。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只是當時想要,情境過後要求他真的付出相對代價時,可能就打退堂鼓啦!堅持會讓孩子尊重您的決定,也能幫助他學習與人妥協,因此您的堅持是相當重要的,做了決定就要徹底執行喔!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設下底線、重點要求 如果您是這一種的親子互動類型,我想文章首段的例子一開始就不會發生了。或許孩子一時嚷嚷著想要買,但是看到別的玩具也就轉移了注意力。您可能本來也在盤算著要不要趁便買來當他的生日禮物呢?看孩子開始玩別的了,也就算了,落個相安無事。 但是,您與孩子的問題會出在您的要求他不一定聽話,您看孩子不聽話也就算了,自己去做。但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也學不會東西,若您過於不要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且孩子不聽話,您小的時候還可以幫他做、幫他收拾爛攤子,當他長大了以後怎麼辦呢?因為沒有寫功課學習落後、到處闖禍父母要付連帶賠償責任、更長大一點卡費刷爆全家受累。這可不是孩子一個人不學好的問題,外界的眼光與批評可是都會著落在父母身上的。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我們可以適度的尊重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裡,並視其年齡發展程度,給予重點式的要求即可。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建立基本家規,然後延伸1〜2項具體做法的方式來進行。以下舉幾個例子給您參考: 「有禮貌」 •學前兒童:生氣時要說出來「我生氣了」,而不可以打人。 •學齡兒童:要說請、謝謝、對不起。 •青少年:別人在對你講話時要面向對方。 「要誠實」 •學前兒童:做錯沒關係,但要承認並且道歉,就不會被罵或體罰。 •學齡兒童:有需求要跟父母說,都可以商量想辦法,但不可以偷竊。 •青少年:外出前一定要告知父母要去哪裡、跟誰在一起等等。 「愛整潔」 •學前兒童:玩具玩完,離開房間或做別的事時一定要收回玩具箱。 •學齡兒童:口袋或書包裡的垃圾每天拿去丟掉、早上起來被子摺好。 •青少年:自己的房間地板,兩個禮拜要拖地一次。 基本要求做不到,爸爸媽媽這時就要拿出堅持的態度來,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才能去做別的事情,忽略過程中孩子的頂嘴、討價還價、賴皮或轉移話題,您必須要保持中性的態度,堅持地重複指令,直到孩子做好為止。當然,這種家規具體做法的內容可以更換,視您與孩子的情況決定。同時執行的家規一次可不要超過3項,否則您堅持得太多,會很累而容易破功,孩子被同時要求太多也會受不了的喔! 希望以上的建議,可以對您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些做法上的參考。但父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只有您才真正知道怎麼處理對自己或孩子才是最適合的喔! 《小羊媽媽》使徒出版社 2010年/8月號 (資料來源:小羊媽媽 提供)

文ღ堅持與妥協

2010年10月15日
公開
47

又在新知大耳朵看到不錯的文章 張家三兄妹都是堅持度挺高的小孩 偏偏媽咪的堅持度也很高 我們完全是在鬥法咩! 堅持與妥協~談親子互動 文�台安醫院臨床心理師劉千睿 堅持度高一定不好嗎?容易妥協就好照顧嗎?那可不一定!親子教養的品質,很大的因素決定於父母本身的教養特質與孩子的氣質特質之間的適配性(fit)。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曾遇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要買最新出的超昂貴模型機器人,並且賴著不走不聽話,你越勸他就越來勁兒,最後乾脆躺在地上、滿場滾地讓你覺得好丟臉。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順著他的意思買給他嗎?如果買給他下次又用這一招,這樣沒有止盡地強求著該怎麼辦呢?還是把他丟著不管?不過孩子往往會又哭又鬧的追上來,繼續糾纏。當場給他一頓好打嗎?兩個人鬧了個滿擰,好好地出去玩心情都被破壞了。請先想一想,如果是您會怎麼做呢?或是您曾經怎麼處理過呢? 堅持度高的孩子往往遇到困難也比較不容易放棄,他們特別會談判、會保護自己的權益、好勝、有競爭心,但常需要費盡唇舌又哄又騙才能妥協。堅持度低的孩子有時因為氣質溫和,容易被說服,遇到挫折也比較容易自我安慰,缺乏問題解決動機,但整天開開心心,有點阿Q的味道。每一個孩子的氣質特色都不同,沒有一定的好壞之分,但是如何應用孩子的氣質特色,給予適當的引導,將特質變成優點,是父母的功課。 就臨床觀察經驗,在堅持度這個軸向的兩端來看,不適切的親子的互動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種常見的問題: 父母堅持度高(權威型)X 孩子堅持度高(固執型) 硬碰硬,常吵架,親子衝突高。 孩子聽話但較被動、缺乏判斷的能力。 父母堅持度高(固執型)X 孩子堅持度低(安逸型) 父母過於嚴格時,孩子容易有憂鬱或焦慮的情緒問題。 父母堅持度低(放任型) X 孩子堅持度高(固執型)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度寵溺,孩子較自我中心,不體貼別人的付出。 父母堅持度低(放任型) X 孩子堅持度低(安逸型) 親子間互動缺乏界限(boundary),管教效率不佳,予人散漫印象。 看完了嗎?您跟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不過也別太快對號入座,就開始窮擔心,因為這四種親子組合,只要找對方法,一樣能輕輕鬆鬆地管教小孩,提升親子互動品質。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事先約定、事後鼓勵 首先,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您的孩子,在什麼樣的場合最容易有強求的情形出現,例如外出買東西、想要看電視、不想上床睡覺、到陌生環境不願意跟您分開等等,那麼下次碰到這一類場合、或是會有情境轉換的問題時,建議您要事先告知孩子可能要去的地方、可能會遇到的人、事情的流程、可能需要多少時間、他可能會有的感覺等等。 接著,再告訴孩子您期待他的表現是什麼(不要超過2項,孩子會記不住,且要具體清楚,例如走路時要牽著我的手、只能要求買一項30元以內的東西、生氣時要在5分鐘內恢復、準時9點半上床等),要求孩子複誦一遍,並且同意孩子若能不違規,可以得到什麼獎賞(例如:回家後可以吃一隻甜筒、用泡泡沐浴乳泡澡、玩30分鐘電腦、晚上睡覺前多聽一個故事等),讓孩子有一個獎賞的動機來自我控制。 最後,做一個約定的儀式,例如手指打勾勾或寫在紙條上(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圖案表示)。若孩子確實有遵守約定,那麼您也要確實的給予約定好的獎賞,不可以找藉口、拖延或隨意更換獎賞內容,這樣您和孩子之間就會建立起「說到做到」的信任關係,也可以有效的事先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爭執。所以無法給的獎賞,請您不要承諾,因為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是一個超大的牛角尖唷。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參與討論、策略學習 堅持度低的孩子常顯得較乖、較順從,但有時會過於安逸散漫,有要求的事情才做,沒有要求的事情就「乎伊去」,或是太容易被同儕慫恿,做了些傻不拉嘰的事情而闖禍。若父母因為堅持自己理念的因素,也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商量,而做了過多的限制及要求,孩子可能會變成沒有自己的意見,或因為很愛爸爸媽媽,將父母的期待放在自己的期待之前,想要令大人滿意而過度壓抑忍耐自己。長期而言,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制訂規則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討論,先不要急著講自己的看法或說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與希望,然後討論出兩個人都覺得合理的做法。並且爸爸媽媽要協助孩子去看到「真實情境」,例如孩子說:「我這次一定要考一百分」或是「沒問題,我15分鐘就可以把功課寫完」時,父母不要太快的認同,反而要跟孩子一起檢視這些目標的可能性,給予一點彈性,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想要考一百分很不錯,表示你很想考好,但是我的期望是你因為粗心錯的分數不要超過3分,真的太難不會的盡量想就好。」或是「今天的功課比較多一點,我想你可能需要30分鐘」。讓孩子知道當要求不合理,或期望不合理時,他可以多一點彈性,並將因應策略變得更具體,讓自己真的可以成功、並且獲得成就感,增加願意持續嘗試的動機。這就是妥協,良好的妥協過程與結果,其實是幫助孩子更堅持的方法。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情境區分、同理感恩 建議當您覺得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沒有問題時,可以附帶多一點的說明,例如:「看來你真的很喜歡這個機器人,而且你這個月表現都很好,沒有買過其他的玩具,所以我買這個給你當做獎勵」。但是若您已決定買給他,不要拿來當做未來行為的條件交換,例如請不要說「那你之後一個月都要幫我拖地」、「你一定要分給弟弟玩我才要買給你」等等,因為孩子當下一定會答應你,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是增加了他被罵的機會,因為如果他不遵守,你是要沒收玩具嗎?還是處罰他呢?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可是另一個爭吵的導火線呀!所以如果您要買給他,就買給他吧,不要交換條件,但要附帶道德建議:「有了新玩具可以跟弟弟分享」、「這個玩具很貴,請你要珍惜」等。 當您覺得這個要求真的不合理時,也要毫不猶豫的告訴您的孩子「這個機器人要3000元耶!我覺得太貴了,想想看,你一天吃飯要花150元,這樣可以吃20天,還要都不可以吃零食才行呢!而且這個月已經有買過其他的玩具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並且在說了不能買的以後,就要切實的執行,忽略孩子的哭鬧或哀求,什麼「那把舊的捐出去」啦、「我就不吃零食」啦等等,都回應「你可以捐出去,但那是你的決定,我還是不能買給你」、「不吃零食是很健康沒錯,但我還是不能買給你」、「我知道你真的很喜歡,但是太貴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堅定地重複說不行,也不要因為心軟就買了別的代替或當場許下交換條件的承諾。可以將孩子抱開、或帶到較少人的角落安撫他。待回家或過一段時間孩子緩和下來、情緒較穩定的時候,再肯定孩子可以忍耐,稱讚他「我很喜歡你現在不生氣了,可以講道理了」。這時再來討論,如果他真的很想要,他可以與你一起討論一個合約「接下來的一個月,都沒有被老師寫聯絡簿」或是「月考有三科95分以上」等條件,達成目標就可以買給他。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只是當時想要,情境過後要求他真的付出相對代價時,可能就打退堂鼓啦!堅持會讓孩子尊重您的決定,也能幫助他學習與人妥協,因此您的堅持是相當重要的,做了決定就要徹底執行喔!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設下底線、重點要求 如果您是這一種的親子互動類型,我想文章首段的例子一開始就不會發生了。或許孩子一時嚷嚷著想要買,但是看到別的玩具也就轉移了注意力。您可能本來也在盤算著要不要趁便買來當他的生日禮物呢?看孩子開始玩別的了,也就算了,落個相安無事。 但是,您與孩子的問題會出在您的要求他不一定聽話,您看孩子不聽話也就算了,自己去做。但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也學不會東西,若您過於不要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且孩子不聽話,您小的時候還可以幫他做、幫他收拾爛攤子,當他長大了以後怎麼辦呢?因為沒有寫功課學習落後、到處闖禍父母要付連帶賠償責任、更長大一點卡費刷爆全家受累。這可不是孩子一個人不學好的問題,外界的眼光與批評可是都會著落在父母身上的。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我們可以適度的尊重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裡,並視其年齡發展程度,給予重點式的要求即可。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建立基本家規,然後延伸1〜2項具體做法的方式來進行。以下舉幾個例子給您參考: 「有禮貌」 •學前兒童:生氣時要說出來「我生氣了」,而不可以打人。 •學齡兒童:要說請、謝謝、對不起。 •青少年:別人在對你講話時要面向對方。 「要誠實」 •學前兒童:做錯沒關係,但要承認並且道歉,就不會被罵或體罰。 •學齡兒童:有需求要跟父母說,都可以商量想辦法,但不可以偷竊。 •青少年:外出前一定要告知父母要去哪裡、跟誰在一起等等。 「愛整潔」 •學前兒童:玩具玩完,離開房間或做別的事時一定要收回玩具箱。 •學齡兒童:口袋或書包裡的垃圾每天拿去丟掉、早上起來被子摺好。 •青少年:自己的房間地板,兩個禮拜要拖地一次。 基本要求做不到,爸爸媽媽這時就要拿出堅持的態度來,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才能去做別的事情,忽略過程中孩子的頂嘴、討價還價、賴皮或轉移話題,您必須要保持中性的態度,堅持地重複指令,直到孩子做好為止。當然,這種家規具體做法的內容可以更換,視您與孩子的情況決定。同時執行的家規一次可不要超過3項,否則您堅持得太多,會很累而容易破功,孩子被同時要求太多也會受不了的喔! 希望以上的建議,可以對您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些做法上的參考。但父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只有您才真正知道怎麼處理對自己或孩子才是最適合的喔! 《小羊媽媽》使徒出版社 2010年/8月號 (資料來源:小羊媽媽 提供)

文ღ洋媳婦的教育方法...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2010年06月25日
公開
52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 「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告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 「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身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 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 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 」 托比懇求道。 「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幹,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 「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我知道。 」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麵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去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文ღ洋媳婦的教育方法...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2010年06月25日
公開
57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 「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告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 「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身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 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 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 」 托比懇求道。 「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幹,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 「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我知道。 」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麵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去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文ღ太晚吃副食品反而增加過敏與氣喘機率?!

2010年01月06日
公開
52

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11168555.html 太晚吃副食品反而增加過敏與氣喘機率?!    這份新的報導真的顛覆了過去預防過敏兒的觀念:太晚開始吃副食品,反而會增加過敏氣喘的機率!   最新一期的Pediatrics雜誌線上搶先公布了一個報告:芬蘭一個研究團隊,本來是要追蹤一群1000人左右,帶有可能成為糖尿病第一型患者的基因的孩子,試著想要看看這些孩子與他們的媽媽,吃什麼東西會讓孩子變成第一型糖尿病。研究了五年,變成糖尿病的沒有,反而過敏兒有一些,他們就想說,反正資料那麼多,不如先研究看看吃什麼會造成孩子過敏吧。   驚人的結果發現,過去奉為圭臬說”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要延遲吃副食品,並哺餵純母乳六個月以上”的觀念,似乎不太正確。研究顯示,太晚讓孩子的免疫系統接觸到副食品,反而在五歲的時候更容易有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與氣喘。   這群孩子平均餵純母奶的時間只有1.8個月(1-10個月),994個寶寶分別在不同時間開始副食品。統計發現,四個月以上才給寶寶馬鈴薯泥,五個月以上才給燕麥(oat),六個月以上才給小麥(wheat),七個月以上才給黑麥(rye),8.2個月以上才給魚,10.5個月以上才給雞蛋,以上幾項都與將來食物過敏有統計相關,其中以雞蛋,燕麥,和小麥這三項最為重要。馬鈴薯,黑麥,和魚這幾項,與未來吸入性過敏,也就是可能成為氣喘體質,有相關連,其中以馬鈴薯和魚最為重要。   這個研究只有一個盲點,就是這群孩子都帶有可能變成糖尿病的HLA基因,這跟一般的族群有點不一樣。不過這個基因如果跟過敏體質無關,此研究可信度就很高了。另外這群孩子有些是"驗出"有過敏體質,但還沒有發病;也許他們永遠都不會發病也說不定,還需要更長久的追蹤。   有點對不起曾經被我建議晚一點再吃副食品的孩子。 Pediatrics. 2009 Dec 7. [Epub ahead of print] Age at the Introduction of Solid Food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nd Allergic Sensitization at Age 5 Years.

文ღ十大母乳迷思

2009年12月24日
公開
77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來源出處: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 哺餵母乳,原本應是人類的本能、一種愉快的經驗,然而若干積非成是的「母乳迷思」容易誤導母親,使她們逐漸減少哺餵、甚至完全斷奶,儼然是今日的母乳殺手。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母乳存有哪些迷思?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透過一項「母乳迷思大調查」指出,包括「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等迷思都是今日最常見的「母乳殺手」。   在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所公佈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有75.7%的受訪者表示,最常聽聞「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其次59%為「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位居第三,佔56.4%,排名第四的是「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52.6%),第五名則是「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50.8%),而第六至第十名分別是:「餵母奶乳房會下垂」、「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以及「 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諸多母乳迷思需要加以破除,而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的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幫大家釐清這些觀念。   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真的沒有營養了嗎?呼應今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持續哺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推薦嬰兒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育,接著在添加副食品的狀況下可以持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母乳是幼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母乳中富含的保護因子對大寶寶尤其重要,可以幫助大寶寶對抗疾病,並減緩疾病的嚴重度。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所提供的保護在六個月之後持續有助益,即使哺乳的次數大幅減少,仍可以提供保護。   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很多母奶寶寶的照顧者,正是以這樣的理由要求退貨,改以配方奶餵食。這個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上班媽媽工作同時親自哺餵母乳,然而社會提供的支援並不充足!同時在國外的諸多研究指出,在小時越能提供寶寶安全感,長大以後將越獨立;母親不需要為了重返職場而做出離乳的決定,週遭的親友應該尊重並支持母親這項明智的抉擇。   喝母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的確,由於母乳是非常優質、容易被吸收消化的食物,因此相對於配方奶寶寶,需要較為頻繁的餵奶次數,父母親會擔心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對於需要上班的父母尤其造成困擾。但是,如果母親能夠學習躺餵的技巧,半夜寶寶需要喝奶時,只要輕輕攬住寶寶,讓寶寶吸吮乳房,通常就可以很快的入睡,甚至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起床來安撫寶寶,相對於所謂「用腳指泡奶粉」-用腳指喚醒另一半起床泡奶粉,是不是輕鬆愉快得多呢?   母奶一定要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多少?事實上,藉由直接吸吮,寶寶所得到的奶水比擠出來的多更多。把奶水擠出來,只能知道母親「擠得出」多少奶水,不能讓我們知道寶寶到底喝了多少。而且,擠奶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讓母親的心情受到奶量高高低低的數值所影響,造成母親的壓力;由於身體分泌的乳汁會與寶寶需求達到平衡的供需量,一旦在「擔心擠出的奶水不夠」的壓力驅使下,做出「添加配方奶」的決定,可能會因為逐漸減少寶寶直接吸吮的量,使得奶水分泌越來越少。如果是擔心寶寶沒有吃飽,其實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觀察,例如:寶寶喝奶時是否有吞嚥的聲音、一天尿濕(換尿布)的次數是否正常、體重是否增加等,這些都是比擠出的奶量更有效的指標。   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一個母親所生產的乳汁比寶寶所需要的還要多,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而且,每一個媽媽都有辦法餵養雙胞胎。奶水的分泌非常神奇,只要寶寶喝奶的姿勢正確,吸吮越多,身體會得到需要更多奶水的訊息,自動分泌更多的奶水。即便母親已經開始使用配方奶,只要有堅定的決心,逐步增加哺乳的次數、逐漸減少配方奶的用量,如此,再以全母奶哺餵寶寶是絕對有可能的。

文ღ十大母乳迷思

2009年12月24日
公開
67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來源出處: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 哺餵母乳,原本應是人類的本能、一種愉快的經驗,然而若干積非成是的「母乳迷思」容易誤導母親,使她們逐漸減少哺餵、甚至完全斷奶,儼然是今日的母乳殺手。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母乳存有哪些迷思?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透過一項「母乳迷思大調查」指出,包括「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等迷思都是今日最常見的「母乳殺手」。   在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所公佈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有75.7%的受訪者表示,最常聽聞「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其次59%為「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位居第三,佔56.4%,排名第四的是「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52.6%),第五名則是「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50.8%),而第六至第十名分別是:「餵母奶乳房會下垂」、「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以及「 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諸多母乳迷思需要加以破除,而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的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幫大家釐清這些觀念。   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真的沒有營養了嗎?呼應今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持續哺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推薦嬰兒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育,接著在添加副食品的狀況下可以持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母乳是幼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母乳中富含的保護因子對大寶寶尤其重要,可以幫助大寶寶對抗疾病,並減緩疾病的嚴重度。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所提供的保護在六個月之後持續有助益,即使哺乳的次數大幅減少,仍可以提供保護。   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很多母奶寶寶的照顧者,正是以這樣的理由要求退貨,改以配方奶餵食。這個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上班媽媽工作同時親自哺餵母乳,然而社會提供的支援並不充足!同時在國外的諸多研究指出,在小時越能提供寶寶安全感,長大以後將越獨立;母親不需要為了重返職場而做出離乳的決定,週遭的親友應該尊重並支持母親這項明智的抉擇。   喝母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的確,由於母乳是非常優質、容易被吸收消化的食物,因此相對於配方奶寶寶,需要較為頻繁的餵奶次數,父母親會擔心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對於需要上班的父母尤其造成困擾。但是,如果母親能夠學習躺餵的技巧,半夜寶寶需要喝奶時,只要輕輕攬住寶寶,讓寶寶吸吮乳房,通常就可以很快的入睡,甚至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起床來安撫寶寶,相對於所謂「用腳指泡奶粉」-用腳指喚醒另一半起床泡奶粉,是不是輕鬆愉快得多呢?   母奶一定要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多少?事實上,藉由直接吸吮,寶寶所得到的奶水比擠出來的多更多。把奶水擠出來,只能知道母親「擠得出」多少奶水,不能讓我們知道寶寶到底喝了多少。而且,擠奶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讓母親的心情受到奶量高高低低的數值所影響,造成母親的壓力;由於身體分泌的乳汁會與寶寶需求達到平衡的供需量,一旦在「擔心擠出的奶水不夠」的壓力驅使下,做出「添加配方奶」的決定,可能會因為逐漸減少寶寶直接吸吮的量,使得奶水分泌越來越少。如果是擔心寶寶沒有吃飽,其實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觀察,例如:寶寶喝奶時是否有吞嚥的聲音、一天尿濕(換尿布)的次數是否正常、體重是否增加等,這些都是比擠出的奶量更有效的指標。   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一個母親所生產的乳汁比寶寶所需要的還要多,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而且,每一個媽媽都有辦法餵養雙胞胎。奶水的分泌非常神奇,只要寶寶喝奶的姿勢正確,吸吮越多,身體會得到需要更多奶水的訊息,自動分泌更多的奶水。即便母親已經開始使用配方奶,只要有堅定的決心,逐步增加哺乳的次數、逐漸減少配方奶的用量,如此,再以全母奶哺餵寶寶是絕對有可能的。

文ღ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2009年11月11日
公開
54

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1.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2.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既然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請和孩子一起輕輕鬆鬆,尋找數學的蹤跡。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想瞭解更多?請見2009.11月號《學前教育》,洪蘭科學教養專欄:「讓孩子從小習慣有輸有贏」

文ღ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2009年11月11日
公開
52

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1.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2.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既然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請和孩子一起輕輕鬆鬆,尋找數學的蹤跡。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想瞭解更多?請見2009.11月號《學前教育》,洪蘭科學教養專欄:「讓孩子從小習慣有輸有贏」

文ღ香蕉鐵含量高

2009年10月16日
公開
47

香蕉含有三種天然糖份: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再加上纖維質。 香蕉可即時提升人的功能。 研究顯示,兩條香蕉,可以提供足夠能量維持 90分鐘劇烈的運動。 難怪很多世界知名的運動員都以香蕉為首選生果。 但是,香蕉不單隻提供能量。 香蕉還可以幫我們克服或治療好多病症和身體狀況, 使我們必需把香蕉加進每天的餐單。 抑鬱症: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患抑鬱症的人,在吃過香蕉後,感覺好好多。 因為香蕉含胺基酸,會轉化成血清促進素,令人鬆馳、提升情緒。 貧血:香蕉鐵質含量高,能刺激血液內的血色素。 血壓高:香蕉含極高量的鉀,但鹽份低,最理想是降血壓。 最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宣佈, 允許香蕉業宣傳香蕉能降低血壓高和中風機會。 腦力: 在英國 Twickenha就有200 名學生,為了要提升腦力,幫助考試, 在學期開始,於早餐、小休和午飯,都吃適量香蕉。 研究顯示,含豐富鉀質的香蕉,能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對他們讀書有所幫助。 便泌: 香蕉的纖維質很高,可幫助回覆腸胃正常活動,消除便泌,無需服用輕瀉劑。 宿醉: 香蕉奶色加蜜糖可以即時解酒。 香蕉鬆馳胃部,蜜糖提升血糖水平,奶抒緩精神和製做炭水化合物。 心絞痛:香蕉對身體有一種天然的制酸性,有鎮痛作用。 早上無精打彩。早餐後午飯前,吃少量香蕉可保持血糖水平。 蚊釘蟲咬。用香蕉皮內部輕擦患處,可退腫消炎。 緊張:香蕉的維生素 B含量高,可幫助抒緩神經系統。 超重: 澳地利心理學學校研究發現,工作壓力大, 使員工會不斷進食巧力克和薯片去抒緩情緒。 研究員對 5000名醫院的病人做研究,發體型肥胖的, 通常都是司職壓力非常大的工作。研究總結認為, 要避免引起對抒緩情緒食物的欲念, 就應該約每兩小時吃一點高炭水化合物的食物,以降低身體內的血糖水平。 胃潰瘍: 香蕉是調理腸胃失調的食方,因為香蕉有著柔軟的纖維而且柔滑。 對於長期患者來說,香蕉是唯一可以進食的未煮熟食物,而不會有不良反應。 香蕉還可以中和胃酸和減少疼痛。 體溫控制: 在不同國家、地區和文化中,都有把香蕉作為一種「降溫」的果物, 可以用作降低身、心的熱度。 在泰國,孕婦為了使嬰兒出生時有較為涼快的環境,臨盤時就會吃香蕉。 戒菸: 香蕉可以幫助戒菸。香蕉含維生素 B6和 B12 ,也含鉀和鎂, 可以複元戒菸者因為沒有了尼古丁刺激的影響。 壓力: 香蕉所含的鉀,可以調節心跳使之正常化,從而將氧氣順利送到大腦, 與及調節身體的水份。當受到壓力緊張時,我們的新陳代謝就會加快, 因而使鉀的水平一降。鉀含量高的香蕉,正好作補充。 中風: 據著名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 長期吃香蕉,中風死亡的機會率大大降低 40%。 香蕉的確可以治療許多疾病。如果跟蘋果比較,香蕉多四倍蛋白質、 多兩倍碳水化合物、多三倍磷質、多五倍維生素 A 和鐵質、 多兩倍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香蕉也含豐富的鉀,是最有益的食物。 所以,應該把那句老句子改為:「一日一香蕉,醫生遠離我。」 還有,想皮鞋潔亮如新?嘗試用香蕉皮的裡面,直接擦到皮鞋, 然後用乾布擦淨,效果立見。真神奇的生果! 香蕉緩解眼睛干澀避免其過早衰老

嬰兒後期營養

2009年09月26日
公開
66

各階段孩童該怎麼吃?~嬰兒後期營養 為什麼六個月大後要添加副食品? 隨著寶寶體重不斷地增加,一天的奶量也越來越多,一般而言,寶寶的奶量在4個月至6個月大時會達到最高峰,之後受到厭奶的影響,奶量會降低,以6個月大的嬰兒(體重約為7.5公斤)為例,一天所需熱量為750大卡,折算所需奶量約為1125cc。事實上,大部分的嬰兒都達不到這個奶量,可見用純母奶或嬰兒配方餵哺已經無法滿足嬰兒熱量的需求。此時,就必須添加奶類以外的嬰兒食品(即副食品)。 添加副食品不但可以提供嬰兒熱量、同時也可提供微量元素(鋅、銅、鐵)及維生素,輔助嬰兒準備適應日後各種不同的固體食物,更重要的是訓練嬰兒吞嚥及咀嚼能力,以免日後偏食。很多小孩到了2∼3歲後還不肯吃較硬的食物,就是忽略這個時期的訓練。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一、漸進:開始時一次添加一種新食物,由稀漸濃,少量增加,質地先以液體狀進步到泥狀或糊狀食物,再進步到細碎食物、塊狀食物,每種食物的間隔至少相隔1星期,先以稀飯或嬰兒米粉嘗試,再來才是水果、蔬菜、肉類。 二、過敏:添加新食物後,注意寶寶有無嘔吐、腹瀉、皮膚紅疹,若有以上症狀,則應停止餵食該食物1至2個月,或向醫師請教。一些高過敏的食物,如蛋白、麥類、柑橘類水果、海鮮(包括魚)、堅果類和花生、大豆製品、巧克力應到1歲以後再嘗試。 三、混合:嘗試過4∼5種不同食物後,才可混合餵。 四、訓練:選在寶寶較餓的時候餵食,例如餵奶前一小時,嬰兒米粉應以水或奶調成糊狀,盡量以湯匙餵,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能力。 五、衛生:在準備副食品時,一定要注意食品、器具及雙手的清潔衛生;若購買市面上現成的嬰兒食品,也應注意有效期限,若不能當餐吃完,可冷藏於冰箱中,並於24小時內食用,吃不完則應丟棄。 六、溫度:不可太高,以免燙傷及破壞營養(Vit C),不用微波加熱。 七、清淡:盡量以天然、新鮮食物來製作副食品,並不需另外添加調味料,以養成寶寶吃清淡食物的 習慣。 八、適量:尊重寶寶的食慾,如果寶寶拒絕再張口、將頭轉開或哭鬧起來,不可強迫食物一定要吃完。 九、環境:餵食時應讓寶寶斜躺,面對面餵食,保持舒適、輕鬆,餵食時父母要有耐心,不可以食物做為獎懲。 6、7個月大時,每天約4∼5餐配方奶或母奶,一餐副食品;8∼10個月時,奶類減至3∼4餐,副食品增加至兩餐;一歲之後,主食應與大人相同,但仍宜清淡,奶類應為副食品就好,而且只需2∼3次。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果汁應在6個月大以後才嘗試給予,因為它們只有提供少量的能量,但是卻取代了更營養的食物,而美國兒童牙科學會更建議給予果汁時應放在杯中,而非奶瓶內,以免嬰兒蛀牙。一般而言,1歲之前給予果汁一天不要超過120cc。 當寶寶開始進食副食品時,寶寶大便的顏色、形狀或味道可能會與之前不同,甚至有時會看到吃下去的食物原封不動的排出來,只要不是腹瀉、便秘,這是很常見且正常的,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文ღ新生兒該不該喝白開水???

2009年07月02日
公開
76

在奇摩知識+找到的資料... 以前的媽媽們在寶寶1~2個月時就開始得寶寶喝開水或著果汁了, 但是最近新的報告顯示新生兒寶寶在6個月大之前最好不要給開水或果汁或葡萄糖水. 一般6個月以前的寶寶水分都是從奶中獲得就足夠了. 但是要怎麼評估寶寶喝的奶量夠不夠ㄋ? 最重要的是觀察寶寶的尿尿次數. 一般寶寶一天內要有6次的尿量.(6個濕的尿布) 若尿尿少於6次就有可能因為喝的奶量不足而造成水分的攝取不足. 此時建議媽媽多給寶寶喝奶而不是喝水. 為什麼不建議喝水?原因有幾個 1.寶寶會因為喝水喝飽了而減少喝奶的慾望 2.寶寶喝水會影響對奶裡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寶寶因為喝水而營養不良 3.另外喝水也可能造成寶寶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曾有案例,在美國一位媽媽為了想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常常在泡奶粉的過程中多加了許多水進去結果導致寶寶水中毒,這是因為太多的水稀釋了體內的鈉離子所造成. 但是若寶寶有腹瀉的情形時,醫師會給處方教你如何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所以在一般正常情況下,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多給水和果汁或葡萄糖水. 參考資料 me,自己是醫師,8個月大的媽媽,看過很多的書也問過小兒科專科醫生,網路 2009-04-04 17:08:55 補充 本文節至媽咪寶貝 第96期 2009/3/2 6個月以下嬰兒該不該喝水? 迷思破解! 最近根據國外報導,每年夏季美國醫院都會接獲嬰兒水中毒病例,為此醫師呼籲,提醒家長照顧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美國的醫師並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 2009-04-04 17:09:15 補充 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此醫師並強調,這些變化都很細微,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痙攣可能是最早引起父母注意的徵兆。但如果及時送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後遺症。其醫師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 2009-04-04 17:09:53 補充 資訊站 腎臟知多少? 要不要讓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喝水、或到底該給寶寶喝多少量的水?最近成了網路上媽媽彼此討論的話題,在討論此項議題前,讓我們先來瞭解我們腎臟功能為何? 吳展耀醫師指出,每個人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有一百萬個腎臟功能單位(稱之為腎元),每個腎元均包括腎絲球,鮑氏囊和腎小管三部份,如此緻密的構造,掌控身體許多的功能。如排泄廢物,調節水份,調解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鈣、磷、鎂等,維持酸鹼度的平衡,造血作用:紅血球生成素,調節血壓:腎素及前列腺素來調節血壓,活化維生素D: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以維持骨骼的正常構造 2009-04-04 17:10:15 補充 水太多啦!水中毒成因 一般說來,兒童的腎臟功能要到一歲後,才能達到正常的標準,吳展耀醫師強調,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腎臟無法盡快排出體內過多水分,有可能致使水分在體內累積到危險程度,引發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發生水中毒,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的症狀包括痙攣、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2009-04-04 17:10:38 補充 奶水中有充足的水分 陳英堯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平常所喝的配方奶粉都會標示,沖泡奶粉時一匙奶粉需加多少水分,一般的比率是水占86%,奶粉14%,可見新生兒所喝的配方奶裡面就已喝下許多水分,而母乳中的水分比例還比87%更高,因此只要按時給予餵奶,就不至於有水分不夠之虞。 2009-04-04 17:11:01 補充 6個月大後水分補充較重要 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不是一定禁止給予水分,少量的水分補充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足量的奶水,補充其他的水,如:葡萄糖水或是去胎毒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等嬰兒6個月大後,開始接觸副食品,攝取奶量較少時,才需要補充水分 2009-04-04 17:12:29 補充 水分需求與體重有關 但要多少的水分對嬰兒才足夠呢?一般說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水分需求量與嬰幼兒的體重有關。陳英堯醫師指出,在新生兒(一般定義為一個月內)階段,在出生的頭一週內,水分的需求量較多:由出生第一天的每公斤60∼70c.c.,以後每天每公斤增加10∼20c.c.,至一星期以後約每公斤150∼200c.c.;等到3、4個月大以後,則每公斤最少100c.c.以上;至第6個月大時約每公斤125c.c.。水分的補充,其實在奶水中就已足夠,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再額外喝水,配方奶過度稀釋,反而會造成寶寶容易便秘的反效果。 2009-04-04 17:13:45 補充 照顧孩子是父母親的天職,母親除了有生的義務,更有教養孩子的責任,剛出生的寶寶,在許多方面是面對新世界,對寶寶而言,正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該如何讓一個新生命更認識環境,認識家中的每一份子,是每位父母的責任,最重要是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心的父母,相信您會更有智慧來照顧您的寶寶 2009-04-04 17:14:50 補充 小叮嚀 醫師.6個月大後補充水分較為重要! 吳展耀醫師提醒家長,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的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6個月以上、1歲以下已吃副食品的嬰兒,則要注意水分是否足夠,必要時可喝些水。當嬰兒生病,應帶去醫院,請醫師檢查並建議奶量的需求,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因腎臟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若此時出現因水份攝取過多,導致痙攣、嘔吐、意識不清等疑似水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治。 相反地若嬰兒有便秘、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多的時候,父母可以額外增加少量的水分。如何觀察寶寶的水分補得夠不夠? 2009-04-04 17:15:22 補充 寶寶水分補得足夠時,父母會觀察到,寶寶尿量和次數有所增加,寶寶小便顏色不濃黃即可。 家長應隨時注意寶寶的活動力、尿量,當活動力減退,尿量減少時,寶寶可能會有水分補充不足的現象。可試著給寶寶補充水分,並持續觀察尿量與活動力,如果水分補充足夠,尿量會漸漸增加,活動力會好轉,但若寶寶的水分無法順利補足或食慾減退,就應立即就醫診治。 護士.奶水具充足水分 2009-04-04 17:16:08 補充 蘇素慧衛教師指出,通常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並沒有所謂的胎毒現象,更無須補充所謂的退胎火水或喝葡萄糖水,最多會有輕微的黃疸出現(是因為寶寶的胎兒紅血球被代謝分解,而釋放出膽紅素所造成),一般的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以照光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這時也只要按照寶寶的體重,以適量比例的奶量來餵食寶寶,就可達到水分補充的目的。 2009-04-04 19:58:49 補充 摘要以上的重點就是: 1.不是絕對不可以給6個月大以下的寶寶喝水,只是真的沒必要,醫師希望寶寶所需補充水分的來源選擇"奶水" 而非單純"純水"或葡萄糖水. 2.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要注意給予補充水分,因為寶寶此時有添加副食品. 3.勿自行稀釋配方奶.如此會造成配方奶濃度改變而引起寶寶便秘或腹瀉. 另外很多媽媽提及給寶寶喝水幫寶寶漱口,牙醫師建議,清潔口腔可用紗布沾開水幫寶寶輕輕的清洗口腔. 參考資料 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270&issue_id=477

文ღ新生兒該不該喝白開水???

2009年07月02日
公開
80

在奇摩知識+找到的資料... 以前的媽媽們在寶寶1~2個月時就開始得寶寶喝開水或著果汁了, 但是最近新的報告顯示新生兒寶寶在6個月大之前最好不要給開水或果汁或葡萄糖水. 一般6個月以前的寶寶水分都是從奶中獲得就足夠了. 但是要怎麼評估寶寶喝的奶量夠不夠ㄋ? 最重要的是觀察寶寶的尿尿次數. 一般寶寶一天內要有6次的尿量.(6個濕的尿布) 若尿尿少於6次就有可能因為喝的奶量不足而造成水分的攝取不足. 此時建議媽媽多給寶寶喝奶而不是喝水. 為什麼不建議喝水?原因有幾個 1.寶寶會因為喝水喝飽了而減少喝奶的慾望 2.寶寶喝水會影響對奶裡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寶寶因為喝水而營養不良 3.另外喝水也可能造成寶寶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曾有案例,在美國一位媽媽為了想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常常在泡奶粉的過程中多加了許多水進去結果導致寶寶水中毒,這是因為太多的水稀釋了體內的鈉離子所造成. 但是若寶寶有腹瀉的情形時,醫師會給處方教你如何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所以在一般正常情況下,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多給水和果汁或葡萄糖水. 參考資料 me,自己是醫師,8個月大的媽媽,看過很多的書也問過小兒科專科醫生,網路 2009-04-04 17:08:55 補充 本文節至媽咪寶貝 第96期 2009/3/2 6個月以下嬰兒該不該喝水? 迷思破解! 最近根據國外報導,每年夏季美國醫院都會接獲嬰兒水中毒病例,為此醫師呼籲,提醒家長照顧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美國的醫師並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 2009-04-04 17:09:15 補充 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此醫師並強調,這些變化都很細微,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痙攣可能是最早引起父母注意的徵兆。但如果及時送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後遺症。其醫師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 2009-04-04 17:09:53 補充 資訊站 腎臟知多少? 要不要讓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喝水、或到底該給寶寶喝多少量的水?最近成了網路上媽媽彼此討論的話題,在討論此項議題前,讓我們先來瞭解我們腎臟功能為何? 吳展耀醫師指出,每個人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有一百萬個腎臟功能單位(稱之為腎元),每個腎元均包括腎絲球,鮑氏囊和腎小管三部份,如此緻密的構造,掌控身體許多的功能。如排泄廢物,調節水份,調解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鈣、磷、鎂等,維持酸鹼度的平衡,造血作用:紅血球生成素,調節血壓:腎素及前列腺素來調節血壓,活化維生素D: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以維持骨骼的正常構造 2009-04-04 17:10:15 補充 水太多啦!水中毒成因 一般說來,兒童的腎臟功能要到一歲後,才能達到正常的標準,吳展耀醫師強調,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腎臟無法盡快排出體內過多水分,有可能致使水分在體內累積到危險程度,引發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發生水中毒,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的症狀包括痙攣、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2009-04-04 17:10:38 補充 奶水中有充足的水分 陳英堯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平常所喝的配方奶粉都會標示,沖泡奶粉時一匙奶粉需加多少水分,一般的比率是水占86%,奶粉14%,可見新生兒所喝的配方奶裡面就已喝下許多水分,而母乳中的水分比例還比87%更高,因此只要按時給予餵奶,就不至於有水分不夠之虞。 2009-04-04 17:11:01 補充 6個月大後水分補充較重要 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不是一定禁止給予水分,少量的水分補充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足量的奶水,補充其他的水,如:葡萄糖水或是去胎毒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等嬰兒6個月大後,開始接觸副食品,攝取奶量較少時,才需要補充水分 2009-04-04 17:12:29 補充 水分需求與體重有關 但要多少的水分對嬰兒才足夠呢?一般說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水分需求量與嬰幼兒的體重有關。陳英堯醫師指出,在新生兒(一般定義為一個月內)階段,在出生的頭一週內,水分的需求量較多:由出生第一天的每公斤60∼70c.c.,以後每天每公斤增加10∼20c.c.,至一星期以後約每公斤150∼200c.c.;等到3、4個月大以後,則每公斤最少100c.c.以上;至第6個月大時約每公斤125c.c.。水分的補充,其實在奶水中就已足夠,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再額外喝水,配方奶過度稀釋,反而會造成寶寶容易便秘的反效果。 2009-04-04 17:13:45 補充 照顧孩子是父母親的天職,母親除了有生的義務,更有教養孩子的責任,剛出生的寶寶,在許多方面是面對新世界,對寶寶而言,正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該如何讓一個新生命更認識環境,認識家中的每一份子,是每位父母的責任,最重要是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心的父母,相信您會更有智慧來照顧您的寶寶 2009-04-04 17:14:50 補充 小叮嚀 醫師.6個月大後補充水分較為重要! 吳展耀醫師提醒家長,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的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6個月以上、1歲以下已吃副食品的嬰兒,則要注意水分是否足夠,必要時可喝些水。當嬰兒生病,應帶去醫院,請醫師檢查並建議奶量的需求,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因腎臟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若此時出現因水份攝取過多,導致痙攣、嘔吐、意識不清等疑似水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治。 相反地若嬰兒有便秘、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多的時候,父母可以額外增加少量的水分。如何觀察寶寶的水分補得夠不夠? 2009-04-04 17:15:22 補充 寶寶水分補得足夠時,父母會觀察到,寶寶尿量和次數有所增加,寶寶小便顏色不濃黃即可。 家長應隨時注意寶寶的活動力、尿量,當活動力減退,尿量減少時,寶寶可能會有水分補充不足的現象。可試著給寶寶補充水分,並持續觀察尿量與活動力,如果水分補充足夠,尿量會漸漸增加,活動力會好轉,但若寶寶的水分無法順利補足或食慾減退,就應立即就醫診治。 護士.奶水具充足水分 2009-04-04 17:16:08 補充 蘇素慧衛教師指出,通常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並沒有所謂的胎毒現象,更無須補充所謂的退胎火水或喝葡萄糖水,最多會有輕微的黃疸出現(是因為寶寶的胎兒紅血球被代謝分解,而釋放出膽紅素所造成),一般的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以照光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這時也只要按照寶寶的體重,以適量比例的奶量來餵食寶寶,就可達到水分補充的目的。 2009-04-04 19:58:49 補充 摘要以上的重點就是: 1.不是絕對不可以給6個月大以下的寶寶喝水,只是真的沒必要,醫師希望寶寶所需補充水分的來源選擇"奶水" 而非單純"純水"或葡萄糖水. 2.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要注意給予補充水分,因為寶寶此時有添加副食品. 3.勿自行稀釋配方奶.如此會造成配方奶濃度改變而引起寶寶便秘或腹瀉. 另外很多媽媽提及給寶寶喝水幫寶寶漱口,牙醫師建議,清潔口腔可用紗布沾開水幫寶寶輕輕的清洗口腔. 參考資料 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270&issue_id=477

文ღ陳安儀談如何恢復泌乳

2009年06月29日
公開
65

本文引用自AnyiChen - 毒奶粉與母奶----談如何恢復泌乳 早上接到台視記者的電話,問我「台灣母乳協會」的媒體窗口是誰? 老實說我雖是協會的發起人,但早已不管協會的行政事務,也已經脫離協會的核心很久了,因此我也不知道目前媒體窗口應該找誰?我請她去協會的網站上問一問,或是看看網頁上有沒有聯絡電話?沒想到,記者卻說,她就是在網頁上找到我的電話的! 協會成立之初,因為沒有辦公室也沒有電話(到現在好像也還是這個樣子),因此協會的地址與電話都登記在我家、用我的電話當對外窗口。結果我過了六年多日夜接電話的日子,因為所有找到這支電話的媽媽,都如遇救星,不分日夜的打電話來,我也就這樣當了好多年的「黑牌諮詢員」。直到去年我決定「狠心」的卸下這重責大任,懇請各醫院及協會拿掉我的手機,讓我不必在公車上討論乳頭乳房、或是一陣忙亂時還要跑到外面去講電話。不過,顯然還有漏網之魚,所以電視台記者又找到了我。 記者打來,我用膝蓋想也知道她要問毒奶粉的問題,不過,我很願意在此時趁機推廣一下母奶。因此,我很客氣的問她,不知道我可以幫得上什麼忙?她問我:「我只是想知道,毒奶粉事件,有沒有讓餵母乳的媽媽增加?」 我說:「毒奶粉事件才發生幾天,我想還沒有客觀的數據能夠顯示餵母乳的媽媽人數有增加吧!」 她接著問:「那麼,妳知道最近有沒有那種很久沒餵母乳的媽媽來問怎麼樣可以再繼續泌乳呢?」 我回答:「其實我經常接到斷奶的媽媽想要恢復哺乳,或是已經改餵配方奶的媽媽想要餵母奶的,這樣的媽媽一直都不在少數耶!」 本以為她會繼續詢問:「那要怎麼做才能恢復泌乳呢?」我已經準備好要長篇大論回答問題了,沒想到,顯然我的回答沒有「新聞點」,所以記者很快就說了「謝謝」、掛掉電話! 但手癢的我覺得,與其寫一篇罵「毒奶粉廠商惡毒、沒良心」,罵一罵就可以上新聞頭條(我可沒有指名是翁虹喔),不如替受到這個新聞波及、有需要的媽媽,寫一篇「已經餵配方奶的媽媽,該如何恢復哺乳?」的議題,我想應該會有人需要的。 不知道「台灣母乳協會」有沒有這個打算,趁這一波新聞,推動一下這個議題? 我先來就我這些年的義工經驗,提供需要的媽媽這方面的資訊吧! 首先,無論妳已經停餵多久,只要妳想要重新泌乳,都是有機會的!文獻中,連領養的寶寶都可以用輔助器,讓沒有經過懷孕、生產過程的媽媽,達到泌乳的目的。因此,已經沒有餵奶的媽媽恢復泌乳,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通常寶寶月齡尚在六個月以內的媽媽有重新哺乳的意願,我都十分鼓勵媽媽再試著恢復哺乳,過程並不會太困難。 那麼,該怎麼做呢? 首先,妳要讓寶寶重新適應跟妳肌膚相親、並熟悉妳的乳房、乳頭。因此,不妨多跟寶寶裸體相擁,將他靠在妳的胸前,讓寶寶習慣妳的皮膚味道,並且自然發生「尋乳」反射,也就是說讓寶寶開始有含住妳的乳頭的慾望。 通常,這個階段,媽媽在試著重新讓寶寶含乳頭的時候,切忌心急,不妨等寶寶心情好的時候去試:比方說吃的半飽了、剛睡醒、想睡覺要找吸吮物、或是兩餐之間、等等,只要妳覺得孩子心情還不錯,就可以輕輕以乳頭碰觸寶寶的嘴唇,讓他自然而然的含住乳房。 切記,不要等寶寶肚子很餓、或是吃的過飽、想睡覺而沒精神時去嘗試,往往寶寶會哭得很厲害,反而加深媽媽的挫折感。 接下來,如果寶寶願意含乳,也願意吸吮幾口,那麼,最好每天提供「無限暢飲」的時間,讓寶寶想吸就吸,一天吸吮個十幾二十次都沒有問題,趁這個機會增加乳房的刺激,藉以喚醒泌乳激素的分泌,逐漸增加奶水。 這個時機,母親的奶水會逐漸開始分泌。因此,後面這幾天,就可以開始試試看,適量的減少每次餵哺的配方奶量。不過,在這個階段要很小心,一次不要減少太多,可以以10CC為單位,逐步減少,並同時觀察每天的尿量。如果換尿片的次數並沒有改變,顯示妳的母乳已經增加了,那麼就可以再減少一點配方奶量。通常,一次可以以兩、三天為一個單位,慢慢的減少配方奶、增加母乳哺餵的時間與次數,直到母乳完全取代配方奶為止。 有些媽媽問:「那我應該先餵配方奶、還是先給母奶呢?」這可以視狀況做調整,如果妳的寶寶肚子很餓的時候不願意吸乳房,那麼妳可以先給一些配方,再給母奶。如果寶寶願意,那就可以反過來做,先給母乳無線暢飲,不夠的時候再補配方。因為,在這階段之中,奶水的分泌尚未達到他的需求,還是必須要給適量的配方奶,不能斷然停掉配方,完全直接哺乳,那有可能會造成寶寶的脫水及營養攝取不足。 我曾經幫助過一個寶寶四個月大的媽媽,用這樣漸進式的方式,從完全斷奶,到恢復一半以上的母奶量;也有許許多多的媽媽,在初期(兩個月內)使用配方奶卻後悔之後,用這樣的方式,很快的在兩、三星期內,恢復完全母乳哺育。依據我的經驗,月齡越小的寶寶,所需要追回來的時間越短,寶寶大一點的媽媽,則需要比較長一點的時間。 當然,在恢復哺乳的過程中,如果能讓寶寶不再接觸奶瓶、奶嘴,那是最好的,以減少寶寶因為乳頭混淆而不願意吸吮媽媽的乳房。不過,這種作法有其困難度,很多媽媽,尤其是上班媽媽,很難要求褓姆用杯餵、滴管餵孩子。因此,在適應期時,可能會遇到孩子不耐煩吸吮乳房的問題,需要慢慢的克服,這也是其中最辛苦的一部份。想恢復哺乳的媽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告訴自己會有一段辛苦的歷程。但是,媽媽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成功率還是很高的喔! 另外,要增加奶量,除了寶寶在身邊時盡量讓他吸吮乳房之外,也可以輔以手擠。很多媽媽以為:「沒有奶水,擠也沒也用啊!」不是這樣的。手擠可以模擬寶寶的吸吮,增加乳房的刺激,也是增加乳量分泌的方式。尤其對於寶寶不在身邊的上班族媽媽,這是很有效的!但是要切記:手擠比吸乳器有效;但寶寶的吸吮,是第一有效! 而且,擠奶的「次數頻繁」比「時間長」更重要!因此,上班時多擠個幾次,會比妳一天只擠兩次、擠到排空更為有效! 加油!奶粉是用配方模仿母奶做出來的,再好的奶粉也敵不過母奶的千萬分之一。更何況,不論是多麼好的奶粉,污染的程度都比母奶高很多,更有許多妳不明白的添加物在裡面!所以,能吃母奶的寶寶是最幸福的!加油!不要再寫信去問翁虹該吃什麼奶粉了!因為除了讓她可以多接一檔奶粉廣告外,對妳的寶寶沒有任何好處!配方奶粉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很貴的並不珍貴,很便宜的更不能吃! 母奶寶寶是倒吃甘蔗,初期媽媽很辛苦,但越到後來會越輕鬆!加油!跟所有的媽媽共勉之!

文ღ重新選擇「棉尿布」

2009年06月29日
公開
66

  嬰兒用品中,紙尿褲向來是重要的一種用品,紙尿褲因使用方便,曾經把傳統的尿布拋開。但是這兩年開始,嬰兒用品店卻多了各種可換洗的新型棉尿布。曾經被紙尿褲取代的傳統尿布,重新成為媽媽們的選擇。   父母重新選擇傳統尿布   這些棉尿布以純棉、棉紗等材料為主,質地柔軟,顏色以白色或米黃色為主,每片尿布大小大概是邊長60厘米的正方形,價格從每袋(5至8張)30元到100多元左右不等。紗質尿布價格更高,特別是進口的紗制尿布,價格幾乎是棉制尿布的兩倍以上。   為什麼重新選擇了傳統的嬰兒尿布?一位正在選購的媽媽告訴記者,紙尿褲使用方便,用完一扔就可以了,而且不用重複清洗,但是到了炎熱的夏天,寶寶用紙尿褲時間一長,屁股上容易長出痱子,沒辦法,只能重新用上傳統棉尿布。   而且在價格上,相比一次性尿片平均每片三四元,每天使用6至10片的開支很大。棉尿布的價格表面上看雖然不算低,但使用起來還是便宜很多。   櫃檯的銷售人員還介紹說,這些新型棉尿布和平常在家裡用舊衣服拆成的尿布不一樣,用舊的衣服看起來很柔軟,但如果放在放大鏡下看,會看到一些突出的小毛刺,可能會摩擦寶寶的小屁股。而新型棉尿布,它的質地更加柔軟,特別是用紗做成的尿布,又軟又透氣,能保護寶寶柔嫩的皮膚。   穿上「尿布褲」也很方便   尿布雖然透氣舒適,但使用時只能靠媽媽用手托著寶寶屁股,不是很方便。雖然有些尿布配搭有安全扣,通過將尿布折疊成一定形狀,包起來後用安全扣扣起,但依然不如紙尿褲緊湊、方便。   如果這樣,還可以選擇一種尿布褲,尿布褲的形狀和紙尿褲差不多,也是外包圍,兜住孩子的小屁股後,在前面用魔術貼貼緊。但材料是用柔軟的布料做成,而且中間部分留有空隙,是放置尿布用的。把一張尿布折疊成長方形,剛好可以塞進褲子的中間。然後給寶寶穿好,就把小屁股包得妥妥當當,而且柔軟透氣。   怕洗滌麻煩,加條隔尿巾   用上尿布,雖然寶寶覺得乾爽舒服了,但每天洗尿布的工夫就落在媽媽身上,讓新媽媽們不勝其煩。於是市場上就出現了隔尿巾,減輕了這種麻煩。   隔尿巾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是一張薄如蟬翼的紙,類似於紙尿褲上面的那一層無紡布。使用時,把它包在尿布外層,隔在寶寶的屁股和尿布之間。隔尿巾的滲透性,能令尿液滲透到尿布裡,並隔開糞便。使用後將隔尿巾扔掉,洗滌下面的尿布就容易多了。   要注意的是,用過的隔尿巾不可以扔進抽水馬桶裡,以防堵塞。   尿布小貼士   1、對男女嬰包尿布的方法應有所不同。男嬰尿流方向向上,腹部宜厚一些,但不要包過臍,防止尿液浸漬臍部;女嬰尿往下流,尿布可在腰部疊厚一些。   2、寶寶的尿布不要墊得太厚,太厚的尿布會使寶寶腿部分開較大,影響寶寶的活動和腿部的正常發育。   3、洗尿布時不要添加太多衣物柔軟劑,柔軟劑會降低尿布的吸水性。要及時淘汰變硬、吸水性差的尿布。   4、尿布要放在陽光下晾曬,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消毒。如果長期陰濕,最好使用烘乾機,或者用熨斗燙干。陰乾的尿布容易滋生細菌,破壞寶寶的皮膚。   5、夏季氣候炎熱,空氣濕度大,給寶寶換尿布時不要直接取剛剛暴曬的尿布使用,應待其涼透後再用,從防止發生尿布疹的目的出發,應該增加不裹尿布的時間。   6、寶寶大小便後不要直接用尿布給他擦屁股。因為長期使用的尿布表面比較毛糙,用它來擦屁股會摩擦小屁屁,使周圍的皮膚變紅。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至:http://baby.linziyu.com/blog-890.ht

文ღ乳腺阻塞~餵母奶天敵! 處理乳腺阻塞好方法

2009年04月27日
公開
77

乳腺阻塞~餵母奶天敵! 處理乳腺阻塞好方法 以下是你我常見情況乳腺阻塞狀況一小寶黃疸住院照光以後,寶媽就得了乳腺炎, 胸部有大硬塊,乳汁堵塞出不來, 身體倦怠,發高燒∼∼ 看醫生吃藥以後燒就退了, 但是從此就擺脫不了層出不窮此起彼落的硬塊∼∼ 想像中那種母子安祥喜悅的吃奶畫面並不存在, 每次小寶吸奶時只有一個感覺,就是痛!痛!痛!乳腺阻塞狀況二上星期六晚上突然陌名的發燒,一直到星期日晚上才去看醫生, 因為吃退燒葯醫生建議暫時不要讓寶寶喝奶(在吃葯前都還是有哺乳), 就這樣一直燒了又退,退了 又燒,星期一時發現乳線堵住了且有硬塊還會痛, 晚上請老公幫我吸也沒用…好加在星期二恢復正常了,也讓寶寶吸奶, 寶寶吸不出奶了換老公幫我吸,但乳線依然 堵住(只有輕微的改善), 硬塊依然存在,原本每四小時堵住的這邊乳房用吸奶器的產量都有50-70cc (ps,這邊的產量本來就比較少),但現在無論怎麼 擠都只有20cc而已…乳腺阻塞狀況三我母乳喂養寶寶2個月了,前天發現右側乳房下方有很大的硬塊, 用手按壓有痛感,有點發燒(37.6度),於是去醫院看了, 醫生說是乳腺阻塞,吃了藥後燒退了,可是硬塊還在, 而且按摩了3天沒有什麼效果。怎麼才能快點通開乳腺呢?別懷疑也別害怕 ~乳腺阻塞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磨人哦小瑞媽自己也是經過一次嚴重的乳腺炎及反覆的乳腺阻塞~ 找了很多資料後才明白乳腺阻塞就像一條水管被堵住一樣~ 善加利用方法就能快 速通開乳腺但如果讓乳腺阻塞長期發生,那乳腺炎很快就找上你囉~先來講我們的乳房構造吧~(看圖) 乳房是由乳頭、乳輪、 乳腺周圍的乳房組織及覆蓋他們的皮膚所組成。 每個乳房有15~20乳腺葉,每個乳腺葉各有一個輪乳管通往乳頭。 這些乳腺有時還會延伸到腋下哦~ 所以才會有媽咪在脹奶時 竟然腋下腫出一小顆硬塊來。乳腺阻塞發生原因造成輸乳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奶水沒有被吸出來。可能是因為:˙奶餵得不夠多。例如, ─媽媽很忙碌時;(因為沒有定時餵奶,脹奶會使乳腺塞住) ─寶寶比較不吃奶時,可能是因為他開始一覺到天亮,或是餵食不規律; ─因為其他原因改變餵食型態,例如,出外旅遊。˙寶寶含得不好,只有吸出乳房內一部分的奶水。˙媽媽的衣服或胸罩太緊,或是躺著壓到乳房,也會造成部分阻塞。˙媽媽在餵奶時用指頭壓住部分的乳房,阻塞礙了那部分的奶水不容易流出來。˙大乳房,因為乳房垂著的關係,使得下面部分的奶水較不容易流出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媽媽的壓力及過度工作, 而減少餵寶寶的次數及時間。(通常睡眠不足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哦) 這是常見原因~但為什麼會阻塞呢小瑞媽個人見解是~ 乳腺就像一條條水管而我們的母奶呢~ 相信擠出來放的媽媽都會看到浮在上層的油所以這些油脂在你的乳腺管中長期放著很容易會結塊! 當結塊時就會塞住你的乳腺囉~而不處理乳腺阻塞的下場就是 有可能脂肪塞住的硬塊造成病變產生發炎現象所以又紅又腫又發高燒都是常見症狀哦 好了~ 其實道理超簡單~但如果碰上了怎麼辦呢????一般治療輸乳管阻塞,最重要的部分,是讓乳房阻塞部分的奶水流出來。 很多人會直接按壓硬塊,或者從硬塊後方往乳頭方向推,這是很痛的, 而且可能造成媽媽乳房皮膚的淤青。 而且有經歷過的人都知道,越擠越揉只會更痛~ 半夜起來推奶只會造成睡眠品質不好,反而使阻塞發炎情況更嚴重哦! 乳腺阻塞緊急處理1.多休息, 因為就是太累才會塞住,不知為什麼只要太累就會塞住 乳腺阻塞緊急處理2.減少吃脂肪的食物, 因為乳腺就是被脂肪結塊才會塞住,所以這時要少吃點脂肪,連牛奶都要少喝 乳腺阻塞緊急處理3.寶寶親餵, 什麼手擠,擠乳器擠都沒有用,就算你排空也排不出塞住的那條腺, 所以還是把bb捉來吸吸吧 乳腺阻塞緊急處理4.淋浴不如泡澡或是將一對奶奶浸在熱水裡,泡個5~10分, 你會發覺有軟一點,這時應該是脂肪受熱給軟化了,快把bb捉來吸吸準沒錯! 淋浴只能短時間沖到阻塞的乳腺~省時又省力的方法就是整個身子泡在水裡哦好了~以上方法 其實正常一天乳腺阻塞就該退了如果真的不行~或是你就是那種很容易會乳腺阻塞的媽咪日前國民健康局的母乳充電報曾拋出一篇翻譯,來自加拿大著名的母哺專家, 傑克.紐曼醫師(Dr.Jack Newman)所撰寫關於:「卵磷脂可預防乳腺阻塞」。 你應該試試看 我自己的經驗(因為我也很會塞住)書上寫一天一顆1200mg卵磷脂 我覺得那只能預防,如果真的乳腺阻塞到很嚴重, 一天至少要給他吞個4~6顆以上才有效 吃活力mama卵磷脂吧,真的~我不想替他廣告,但從第一胎吃到第二胎, 我真的都沒斷過,而且只要一點小塞,多吃幾顆很快就會乳化脂肪讓乳腺順暢, 這在另一篇文章我有寫到也有國外醫師的paper有寫到 http://tw.myblog.yahoo.com/weightloss-slim/article?mid=173&prev=264&l=f&fid=9另外我自己也有找一下卵磷脂的原理(看圖)以前應該是有人用來減肥,但這原理就像血管清道夫一樣啦~想到餵母奶順便把脂肪清出來,那也是不錯的一件事情哦總之還是希望大家不要被乳腺阻塞這件小事影響哺乳之路~ 因為餵母奶好處多到爆~大家一起加油吧 ^^原文:http://www.wretch.cc/blog/dan61sam67/9729675

文ღ如何養成寶寶的固定作息?

2009年04月26日
公開
49

如何養成寶寶的固定作息? 吉娜•福特 大部分的小嬰兒在新生兒階段能夠一次醒個兩小時。如果妳的寶寶醒著的時間超過兩小時,那他接著得睡上比平時較久的時間。這樣做與作息的原則相衝突,使他在接下來的作息受影響,那麼夜間和後半夜的吃睡情況就不會太理想。所以適當的把這兩小時醒著的時段控制好非常重要。 透過固定模式,寶寶可以學習分辨很多事物,所以白天和夜晚進行的活動,必須各有固定的步驟,甚至摟抱和放他在床上睡覺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這樣他在習慣之後,自然能區分出當下是何種狀況。 餵食 餵嬰兒喝奶進食非常耗時。為了避免晚上餵太多,白天的每一餐一定要讓寶寶有飽足感。喝母奶的寶寶,身體上需要花三小時去消化一餐,而牛奶寶寶需要三個半至四個鐘頭。如果他還沒餓妳就餵他,那他很可能只喝個50∼60CC,然後一、兩個小時後,又得吃上一大餐,這會導致一整天餵個不停,而且容易引起脹氣。 在進食前避免讓他大哭,因為這也會引起脹氣。寶寶吃奶的時候不要逗弄他,他一分心可能只吃一些些就不再吃了。餵奶的時候母親也不要一直講電話,這樣寶寶的背才能伸直。也不要搖他,因為他會搞不清楚,以為是要睡覺了,而且邊吃邊睡很容易把奶吐出來。 玩耍 所有的寶寶都喜歡被摟抱,喜歡有人和他講話,唱歌給他聽。研究發現,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很喜歡看簡單的故事書,玩些有趣的玩具。妳必須安排出適當的玩耍時間,寶寶才能真正享受這些事物。最好的時間是醒了之後一小時,而且肚子不餓的情況下。而睡覺前二十分鐘不應該讓他玩耍,因為太興奮會影響睡眠。 摟抱 寶寶很喜歡被摟抱,然而抱他必須是在「他需要」的時候,而不是在「妳需要」的時候。寶寶的成長需要很多能量,所以不要讓他的小身體因為過度活動而太疲累。寶寶需要被呵護,而不是像寵物一樣的逗弄,母親經常想的應該是他的需要,而不是大人的喜好。 妳抱著他的時候要能夠區分他是想要有人跟他玩還是開始想睡覺,想睡覺的時候他不會看著妳,而且妳可以感到他的身體很放鬆。記住抱著寶寶餵食時,不要讓他吃到睡著。醒來後的一小時而且在他已經吃過了的時候,他會喜歡有人和他玩玩。如果妳逗他玩的時候老是抱著他,當妳要抱他睡覺時他也會想玩,而不是想睡。當妳發現寶寶開始想睡時,應避免和他說話,眼光也不要和他接觸,因為這樣會使他想玩,導致他太累不好睡。 寶寶的睡眠 睡眠對嬰兒的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睡得不夠會使他暴躁易怒而且不好哄。 以下列小訣竅配合作息法,將可以幫助寶寶養成睡眠的好習慣。 ˙白天餵他喝完奶要讓他小玩一段時間。 ˙接近傍晚時不要讓他睡太久。 ˙下午三點十五分之後暫時先不要餵他,否則晚上的進食時間會往後挪。 ˙每一晚都重複同樣的作息步驟,在他想睡的時候不要讓任何訪客在嬰兒房停留。 ˙不要讓他太疲勞,睡前要預留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幫他洗澡、餵食,然後他才會容易入睡。 ˙洗完澡後不要一直逗弄他,這樣會影響他接下來的睡眠。 ˙避免抱著他搖到睡在妳懷裡,在他入睡前把他放進他的小床。 ˙如果妳給他奶嘴吸,別忘了在把他放進小床時拿出來。 ˙如果在餵母奶或牛奶的途中睡著了,要把他稍微吵醒,讓他上床後再睡。 新手父母出版 《寶貝妳的新生兒》 (資料來源:新手父母出版 提供)

Newsღ新生兒超嗜睡 竟是黃疸引起

2009年04月20日
公開
53

之前在醫院護士就有提醒過媽咪 因為小妹的黃疸指數雖然還沒超過標準值 不過很接近了所以要媽咪特別注意 出院以後要觀察活動力多餵一些奶讓黃疸排出 昨晚開始小妹好像也變的特別乖不太哭這讓媽咪有點擔心 今天再觀察看看如果真的不行就要抱去兒科檢查啦! 新生兒超嗜睡 竟是黃疸引起 更新日期:2009/04/16 04:09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女兒超乖?原來是黃疸指數太高啦! 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昨天指出,這名小女嬰在出生後3天,黃疸指數正常才出院。但媽媽抱回去後,先是訝異女兒怎麼這麼乖?不哭不鬧,連睡7至8小時,想搖醒她喝奶都不容易,和大她3歲的哥哥當年哭鬧的情景相比,簡直是乖到不可思議。 沒察覺恐危及智能發展 女嬰的媽媽剛開始還想,可能女孩子比較貼心,天生就這麼乖,但看到女兒睡了一天的模樣,才想起出院時護士曾交代她,新生兒黃疸一週內都有可能出現,她才越想越不對勁,第二天一大早抱去醫院檢查。 簡佳裕說,小女嬰沒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皮膚並不黃,測試黃疸值卻高達16.7(指數15以上即是黃疸),馬上安排住院,接受照光治療,2天後黃疸指數即降至11,再觀察一天,黃疸指數沒再上升即出院。如果這位媽媽以為女兒超乖,沒有驚覺女兒是因黃疸指數高而嗜睡,將來她有智力受損的可能。 他指出,觀察新生兒的黃疸是否有過高,可以看手掌、腳掌、手背與臉上的膚色是否一樣黃?小娃娃是否比較軟弱、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出生24小時內,大便呈灰白色,或腹部有腫塊,這些都可能是有問題,應立刻就醫。 他說,新生兒黃疸除生理性外,也有可能是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蠶豆症、感染、紅血球過多症、紅血球異常、膽紅素代謝不良、先天膽道閉鎖等病理性原因造成,千萬不可小覷。

Newsღ新生兒超嗜睡 竟是黃疸引起

2009年04月20日
公開
63

之前在醫院護士就有提醒過媽咪 因為小妹的黃疸指數雖然還沒超過標準值 不過很接近了所以要媽咪特別注意 出院以後要觀察活動力多餵一些奶讓黃疸排出 昨晚開始小妹好像也變的特別乖不太哭這讓媽咪有點擔心 今天再觀察看看如果真的不行就要抱去兒科檢查啦! 新生兒超嗜睡 竟是黃疸引起 更新日期:2009/04/16 04:09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女兒超乖?原來是黃疸指數太高啦! 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昨天指出,這名小女嬰在出生後3天,黃疸指數正常才出院。但媽媽抱回去後,先是訝異女兒怎麼這麼乖?不哭不鬧,連睡7至8小時,想搖醒她喝奶都不容易,和大她3歲的哥哥當年哭鬧的情景相比,簡直是乖到不可思議。 沒察覺恐危及智能發展 女嬰的媽媽剛開始還想,可能女孩子比較貼心,天生就這麼乖,但看到女兒睡了一天的模樣,才想起出院時護士曾交代她,新生兒黃疸一週內都有可能出現,她才越想越不對勁,第二天一大早抱去醫院檢查。 簡佳裕說,小女嬰沒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皮膚並不黃,測試黃疸值卻高達16.7(指數15以上即是黃疸),馬上安排住院,接受照光治療,2天後黃疸指數即降至11,再觀察一天,黃疸指數沒再上升即出院。如果這位媽媽以為女兒超乖,沒有驚覺女兒是因黃疸指數高而嗜睡,將來她有智力受損的可能。 他指出,觀察新生兒的黃疸是否有過高,可以看手掌、腳掌、手背與臉上的膚色是否一樣黃?小娃娃是否比較軟弱、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出生24小時內,大便呈灰白色,或腹部有腫塊,這些都可能是有問題,應立刻就醫。 他說,新生兒黃疸除生理性外,也有可能是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蠶豆症、感染、紅血球過多症、紅血球異常、膽紅素代謝不良、先天膽道閉鎖等病理性原因造成,千萬不可小覷。

文ღ父愛可以使寶寶更聰明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54

研究發現,由於大多數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 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 美國職業奶爸成風氣 養兒育女曾完全被當成女性的職責。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逐漸發現, 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現在,在美國,父親分擔育兒職責成為一種時尚,在關心子女成長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風行。 已婚美國人休閒活動慣常以家庭為主體,週末在參觀、購物中心、各種遊樂場所, 到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孩子的大男人。 爸爸們做的還不止這些。有的爸爸與妻子平分育兒任務。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一本育兒雜誌的編輯——特麗莎和弗萊德。 他們兩人是真正的合作者:兩人在雜誌上的署名是「聯合編輯」, 在生活中則聯合育兒,每人都上兩星期班,在家帶兩星期孩子。 兩人輪換,所以他們的一雙女兒常問:這周是爸爸還是媽媽? 從這種安排裡,他們覺得獲益匪淺: 他們得以親身體會不同環境中的父母的感受,促進了他們的編輯工作。 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孩子從這種安排中獲益良多。孩子吸取雙方的優點,充滿了活力。 據報道,有兩百萬美國父親選擇留在家裡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家。 有的家庭這麼做是因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比如妻子是律師而丈夫是教師。 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愛教養孩子的經歷。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 還利用互聯網互相鼓勵,組織「全職爸爸協會」。 父親育兒 寶寶更聰明 專家們研究發現,由於大多數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 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 有研究表明,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清過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 如果是父親來了,他會全身緊張,心跳和呼吸加快,準備好和父親「瘋一場」。 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有好處。 很多父親在孩子面臨挑戰和難題時,更傾向於鼓勵孩子堅持,而母親有時則想: 「孩子還小,先算了吧!」媽媽們常常會低估自己寶寶的能力; 而爸爸卻會選擇「逼」孩子一下,更多地鼓勵孩子。 父母在育兒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可以互補,孩子在得到鼓勵、推動的同時, 也不乏耐心的呵護,這樣才能既發揮孩子的潛力,又不致傷害孩子的心靈。

文ღ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沒

2009年03月18日
公開
55

人工餵養的寶寶每天吃多少奶,媽媽可以非常準確地掌握,但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能吃多少奶、是否吃飽了,媽媽往往心中沒底。單純從寶寶吃奶時間的長短來判斷他是否吃飽了是不可靠的,因為有的寶寶即使吃飽了,也喜歡含著乳頭吸吮著玩。那麼應該怎麼判斷呢? 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從乳房脹滿的情況以及新生兒下嚥的聲音上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是寶寶吃飽了。如光吸不咽或咽得少,說明奶量不足。 (2)孩子吃奶後應該有滿足感。如喂飽後他對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馬上安靜入眠,說明孩子吃飽了。如果吃奶後還哭,或者咬著乳頭不放,或者睡不到兩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 (3)注意大小便次數。每天尿8~9次,大便4~5次,呈金黃色稠便;餵牛奶的新生兒其大便是淡黃色稠便,大便3~4次,不帶水分。這些都可以說明奶量夠了。如果不夠的時候,尿量不多,大便少,呈綠稀便。 (4)看體重增減。體重增減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指標。足月新生兒頭1個月每天增長25克體重,頭1個月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600克。如果是體重減輕了,要麼有病,要麼餵養不當。餵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是體重減輕的因素之一。 大多數新生寶寶在出生3~4天之後,媽媽一天要餵母乳8~15次,到了第一周結束時,一天可能只要餵6~8次就可以了。寶貝想吃的時候,就餵他吧。如果妳決定餵母乳,平常的例行工作可能就沒辦法持續了。但是,如果媽媽在最初的幾天內幫寶寶量體重,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安,因為寶寶在出生後的3天內,體重通常會比出生時的體重減少5%~10%。大約3天後,寶寶的體重就會逐漸增加,如果他的體重在5~7天時又增加了,媽媽就可以知道寶寶已經開始長大。

文ღ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

2009年03月18日
公開
53

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中華醫藥網 《2006/03/31 18:42》  前言:小兒發燒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發生,由於發燒代表身體健康出現了警訊,因此一旦家裡的小朋友發燒了,總是讓家長十分緊張;也因此,對於小兒發燒的正確處理因應方法,避免無謂的緊張焦慮,甚至做出適得其反的措施,家長不能不知道。  記者黃微芬�專題報導  很多家長在發現小朋友發燒了,都會急著先為孩子退燒,怕「燒壞」腦子,但如此一來,反而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成大醫院衛教護理師王玉媚提「兩瓶開水」原則,取測「量」體溫、「評」估症狀、「開」始處理、「隨」時監測的諧音,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處理觀念及作法。  一、測量體溫  如果感覺小兒皮膚熱或臉發紅,一定要用體溫計或耳溫槍來測量,用手觸摸小兒皮膚來判斷是否發燒並不準確。在小兒生病期間,體溫升升降降是正常現象,等身體自我調節體溫達到一個程度就會停止,即使不採取退燒措施,溫度也不會無限制上升。  至於量體溫的時機,只需在感覺小兒身體發熱、發燒或給予退燒藥前後測量即可,不需要太頻繁,重要的是「燒了幾天」,而不是「一天燒了幾次」。  二、評估症狀  小兒發燒時,除了測量體溫外,應觀察有無其他任何症狀,如咳嗽、鼻塞、流鼻水、喉嚨痛、耳朵痛、一直接觸或摸耳朵、吃任何東西都會嘔吐、不吃東西、嘴巴破、手掌及腳掌有紅疹或小水泡、皮膚有出疹現象、腹瀉、尿尿時會有刺激感或疼痛感、尿不出來、頻尿等。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發燒,無其他症狀,精神及活動力也不錯,此時家長可以不用太擔心,只需多觀察小兒的體溫變化及有無其他症狀即可;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觀察小兒的症狀及體溫變化,比只觀察體溫更重要。  三、開始處理  原則上,小兒發燒分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表現及處理方式:  第一期發冷期,表示體溫正上升中,小兒會出現發冷顫抖、皮膚及手腳冰冷、乾燥;此時以給予小兒加衣服或蓋棉被,維持舒適為原則,不建議給小兒冰枕、溫水拭浴或泡澡等退燒法。  第二期發熱期,表示發燒溫度已經達到最高點了,皮膚感覺燒熱,小兒可能會有熱、口渴、頭痛、身體無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煩躁不安、食慾差、痙攣發作;此時小兒的衣物以舒適為原則,可根據當時的氣候穿著正常的衣服,穿太多或太少均不宜,居家方面則宜保持環境適度通風,如果小兒覺得不舒服,可以給予退燒藥來促進小兒的舒適,如果小兒願意,也可以在服用退燒藥後再幫小兒溫水拭浴。  第三期退熱期,表示發燒溫度正在退或已經退了,皮膚摸起來溫暖發熱,且大量流汗,此時幫小兒換乾淨衣物,維持身體乾爽舒適很重要,可鼓勵多喝開水,但不用強迫。  要強調的是,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兒舒適,不是因為體溫上升,對人體有害,因此,退燒藥不必固定每隔幾小時就用一次,一直服用退燒藥或塞退燒劑來抑制發燒,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副作用,對小兒反而有害。  四、隨時監測  在小兒生病期間,觀察症狀很重要,若發現小兒有發燒又有合併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或條件時,應立即就醫:年齡小於 3個月、體溫超過 40° C、發生痙攣、意識方面出現昏睡、難以喚醒、躁動不安、意識不清。身體症狀方面,若有抱怨頭痛得厲害或頸部僵硬、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或緩慢)、臉部蒼白或發紫、劇烈腹痛、嚴重腹脹、嘔吐不止、發燒且合併皮膚斑點或紅疹、嚴重水瀉、解血便等。除了年齡小於 3個月及皮膚出疹以外,若小兒無發燒期間,出現以上的任一症狀時,仍需要立即就醫。  王玉媚表示,醫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體溫在 38° C以上而言,由於運動、天氣太熱、穿太多衣服、曬太陽、洗熱水澡等也會提高溫度,因此在量體溫前,應先讓小兒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以確認是否發燒。  她強調,人體是先有疾病才會引起發燒,換言之,發燒是身體扺抗外來致病菌的正常反應,是症狀而不是疾病,通常發燒的溫度大多介於 38-41° C之間,很少超過 42° C,也不會導致後遺症,因此,會產生腦部受傷害、肢體殘障後遺症的是腦部感染疾病,不是發燒本身,家長不用擔心會「燒壞」腦子。  此外,王玉媚也強調,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功效、抑制病菌生長,對人體是有益處的,不需要急著降溫,除非是容易因為發燒而抽搐,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小兒,否則一味地抑制發燒,不但無法縮短疾病的病程,還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對孩子反而有害,過去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的作法,現在已經禁止使用。 ……………………………………………………………………… 小兒發燒Q&A-中華醫藥網 《2006/03/31 18:44》  .退燒藥怎麼使用?不必定時使用,如果用了一次之後仍然感覺不舒服,最好開隔 4-6小時再使用,否則容易引起藥物過量或肝、腎、腸胃方面的毒性,增加小兒的危險性,並影響醫師的診斷;如果小兒容易因發燒而抽搐或感到不舒服,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在 38° C以上時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沒有這些症狀並排除在必須緊急就醫的情況時,可不必急著退燒。  .小兒發燒時,先使用塞劑退燒好嗎?不建議優先使用,除非小兒有嚴重嘔吐、拒絕服藥時,才考慮使用塞劑退燒藥。  .可以給小兒冰枕、泡澡或溫水拭浴嗎?冰枕、退熱貼、泡澡或溫水拭浴,都統稱為物理退燒法,沒有真正的退燒效果,且容易引起小兒寒顫,如果要使用,要在服用退燒藥後一段時間再使用。  .小兒生病要多喝水嗎?多喝水對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小兒在發高燒後退燒時,會大量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此時可以鼓勵小兒多喝水,以避免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但不用強迫。  .小兒退燒了,為什麼又再燒?各種退燒藥的效果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小兒疾病的病還沒結束,退燒後再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因此在小兒生病期間,最重要的還是整體評估症狀,只專注於觀察發燒的體溫變化,對小兒的病程沒有幫助。  .為什麼有些小兒發燒會痙攣?「熱痙攣」是發燒時小兒發生全身性肢體抽搐、失去知覺、眼睛上吊或四肢僵硬的現象,大多發生在 6歲以下幼兒,機率約 2-5%,與個人體質有關,如果小兒曾經發生過熱痙攣,其再發率會提高至 33%,但是使用退燒藥並不能完全預防熱痙攣的發生。  單純的熱痙攣在發作後,小兒會很快醒過來,持續時間不超過 20分鐘,不會影響腦部,如果熱痙攣前後,小兒有嚴重頭痛、頸部疼痛僵硬、持續嘔吐、手腳麻痺無力現象,或痙攣發生後陷入昏迷,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熱痙攣,宜速就醫,但不論是那一種熱痙攣,最好都能請醫師診治,以排除腦部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一旦小兒發生熱痙攣,可讓小兒平躺在安全的床上或地面,不要強行約束或打開牙關,勿塞任何物品入口中,但可協助小兒躺向側邊或頭側一邊,防止嘔吐物吸入或嗆到,並解開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之後可觀察其發作持續時間、四肢抽動的部位與型式、測量體溫並作記錄,提供醫師診斷參考。(記者黃微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