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jcc

日期

#Tag

老師一定要做的4個轉型

2011年06月09日
公開
42

邁入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4個轉型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342&p=1&fp=1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 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 跳脫基測的制約, 讓自己轉型、升級, 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advertisment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當十二年國教即將啟動,該為孩子點燃那把學習之火的老師,許多人竟有著共同的焦慮竟:「不考基測,學生還會念書嗎?」 長期以來,台灣的許多老師往往只懂得運用外在的壓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卻無法真正點燃那把火。在北部某國中任教的一位年輕老師無奈的指出:「現在大部分的老師還是只會用『老師這麼辛苦、爸媽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好好用功』這類的話,來勸誡學生。」 其實,不論十二年國教是否如期推動,基測會不會繼續存在,老師的角色、老師的責任、社會對老師的期待都早已開始轉型。 就在去年底,台灣旅美學人張同平獲得美國傑出教授獎。他的數學課把同一道題目分給不同組學生解題,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答。解題後再讓他們辯論二十分鐘,讓彼此真正明白為何如此解題。這些傑出教師共同的特色是,「將學習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老師的角色在啟發學生,讓學生體認到所學科目的奧妙之處。」 參與香港閱讀教育推動的香港大學教授謝錫金也指出,現在香港教師最大的改變是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小組討論、即興劇、分享會等……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經驗不同的學習過程。 面對新學習時代的來臨,老師如果仍停留在工業時代,把自己定位在「知識灌輸者」的角色,會愈來愈吃力不討好。「老師有好幾種層次,最劣等的就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也學不好。中等的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有學到東西。最優的是:老師教得很開心,學生也學得好,而且很開心,」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出。 老師需要的四個轉型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跳脫基測的制約,讓自己轉型、升級,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OECD整合了近二十年來「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的研究發現,面對二十一世紀時代的變遷,老師必須朝以下四個方向轉型: 轉型一、提供客製化的學習(Customised learning)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發現,當學生處在與他認知能力相當的環境中,他的學習效果最好。 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有些教學實驗中,甚至已經能夠藉由教學軟體,讓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可以上五年級的國文與三年級的數學。不必全班進度一致,而是根據個人學習的狀況,調整進度,考試題目、作業內容都可以更客製化。 事實上,花蓮宜昌國中的英文老師徐美雲就常根據學生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單給他們練習。程度好的,難度給較高的,另外一份較簡單。徐美雲認為這樣學生學習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她會很清楚的告訴學生:「我是針對你們不同的需求設計學習單,而且絕對不會影響你們的成績。」 桃園北勢國小老師溫雅惠,會在每學期末對學生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溫雅惠大廚師這學期為您上的菜,您滿意嗎?……」問卷從這樣的問候開始,接下來則會詢問學生這學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最喜歡的單元,以及他們對老師的期望。 「老師要從教科書的制約裡走出來。如果太依賴書商,自己的武功就會廢掉。要從學生的發問中,去了解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溫雅惠強調。 轉型二、運用多元化的知識來源(diverse knowledge sources) 在工業時代,老師的工作就是把他所知道的傳授給學生。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再由老師壟斷,學生可從各方面,特別是網絡獲得。所以老師的工作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能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網路、博物館、圖書館、線上課程,甚至電玩遊戲……。或將各種學習資源引進教室,社區工作者、專業人士都可能成為老師的教學夥伴。 新竹市光華國中老師簡志祥的生物課,就經常利用具有教育價值且能引起孩子興趣的網路遊戲來上課。 例如:他會帶著學生一起玩在美國黃石公園實景拍攝的「狼的任務」(wolf quest)。這個遊戲透過一隻狼的生命冒險,讓學生接觸到許多環境、生態的知識。當他上到關於免疫學的內容,他則會帶學生玩「免疫攻擊」(immune attack),這是一個讓人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許多細胞生理知識的遊戲。 「人都喜歡玩遊戲,我就在課堂中加入遊戲的元素。 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學會,未來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他要怎麼去解決。我上課時用的一些影音資料,都會在上課直接找給他們看,讓他們學會尋找資源的方法,」簡志祥說。 轉型三、創造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Collaborative group learning) 學習科學的研究指出:「有效學習不再只是透過埋頭苦讀。大腦科學發現,互動、合作、協調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建構起知識。」 要創造團隊學習的機會,老師就必須從教室管理者的身分,轉型為團隊經理人的角色:設定目標、訂定策略、根據團員特質分配任務、鼓舞士氣、完成使命,就如帶領一群球員,完成一場比賽。 在新北市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的自然課裡,都是三人一組共用一台電腦,透過滑鼠、鍵盤、兩個搖桿,每個小組可以進行遊戲、模擬實驗、線上測驗。「他們把測驗變成線上遊戲,很享受在那裡考試,當做闖關。有時候我會讓兩組做擂台競賽,大家都很都興奮,一起上網找資料、找答案。」張原禎認為老師可以把學習經營的就像一場團隊遊戲:有任務、有關卡、有一份地圖、有一份寶物,有戰鬥值。如果在教學上遵循這套邏輯,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轉型四、提供深度評量(Assessment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好的評量應重視學生對知識深度的了解,而非資訊、知識的儲存量。評量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標準測驗,應該透過大量的實做分享、專題報告、小組合作、專案成果分享來呈現。 桃園北勢國小社會科老師溫雅惠的考題經常出現申論題與問答題。她認為,考題設計應該主要考思考、判斷,不是考記憶。例如,考原住民文化的題目,她會把部落名稱都寫出來,然後問學生,他們最喜歡原住民哪個節慶?為什麼? 花蓮宜昌國中英文老師徐美雲,很少用大張考卷考學生,而是在每堂課留五分鐘做隨堂檢測,例如教完一段英語會話,就留五分鐘考聽寫。或在學生練習過自我介紹的英文寫作之後,讓他們上台用英文自我介紹三分鐘,當做是英文口試。 「我認為老師應該讓學生儘量在課堂上把該學會的學會,而不是花很多上課時間在考試。老師也應該在課堂上去了解學生學到多少,然後回去想想,下一堂課怎麼教,」徐美雲說。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迦納指出:「評量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評量者有義務提供學生對他目前有幫助的回饋──確認他的優點和弱點、建議他如何改進。……這些都跟排名無關。」 如何設計出好的評量、如何提供學生更合適的學習內容,需要老師的用心。而好的老師,也應該有機會被看見、被肯定。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唐淑華就懇切的提醒:「十二年國教之後,也許會給一些有想法的老師空間;可是我也很擔心,給一些摸魚的老師更多的空間。一定要有一個機制出來,讓優質的老師被看見,教師評鑑需要趕快推動。」 「要點燃那把火」,還是只想「注滿那桶水」?要繼續當「工業時代」的灌輸者,還是要轉型成「網路時代」的引導者?在教育第一線上的老師們,已經到了不得不抉擇的關口。

父母的3E導航地圖

2011年06月09日
公開
50

父母的3E導航地圖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342&p=1&fp=1 面對學習方式丕變、網路時代的小孩,《親子天下》提供3E導航地圖,幫助父母放下焦慮,陪孩子自信的迎接未來。 advertisment 你希望孩子快樂?成功?還是成為他自己? 當所有的訊息都在告訴父母,時代已經改變,全球競爭已經來臨;老一輩的教養方式,已經無法帶領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孩子,現在的父母,該何去何從? 《親子天下》綜合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的研究與專家的建議,提供三大教養新思維,值得二十一世紀的父母參考: 父母的3e關鍵任務 不論東方或西方,一直有兩派教養理論在爭辯。一派認為小孩要有嚴格的鍛鍊,另一派主張要快樂學習。但根據科學的研究,其實都只各對了一半。 OECD根據學習科學的研究指出,缺乏動機的過度學習,是無效果學習。學得多,並不一定學得更好。錯誤的嚴格鍛鍊,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壓力過大,甚至會傷害孩子的大腦。 而一味的強調快樂學習,也有其缺陷。許多研究「學習動機」的專家都指出,學習不見得總會帶來樂趣,而且學習常常需要成就動機和意志力才能成功,兩者都得訓練。平時沒有學到如何忍受暫時的挫折、克服障礙、承受不愉快,可能會導致日後學習時遇到困難,無法克服。 「在『快樂學習』與『提升競爭力』之間,需要一個平衡點,」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唐淑華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快樂學習」的主張,是希望能夠「充實」(enrich)孩子們的多元學習經驗,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內在動機,並享受到學習樂趣。「提升競爭力」的主張,則希望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其方向在「加強」(enable)學生的學習表現。 唐淑華教授認為,無論enrich或enable都有值得鼓勵的地方,因為在一個充滿樂趣的環境中學習,學習品質自然會提升。而在全球競爭的世界裡,也唯有具備扎實基礎能力,才能與人競爭。但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提升個體的心理適應能力,亦即「增能」(empower)。使孩子由內產生一股能量與動力,讓他們不但樂於學習,產生足夠的競爭力,也讓他們未來在面對各項失敗或挫折時,有足夠的心理強度來面對。 enrich、enable、empower你的孩子,成為父母在引領孩子學習時的三大關鍵任務。 關鍵任務1、「充實」(enrich)孩子的學習經驗: 在這個知識來源多元化的時代,學習已經不只發生在學校教室裡。學習運用校外、社區、網路上的學習資源已益發重要。父母需要重新思考孩子學習時間的分配與優先順序。 台中明道中學資深老師管珮霞體認到,現在學校的教學模式要逐漸改變。需要提供學生多元面向的學習,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體驗、服務、跨領域學習、國際教育旅行……,都會變成重要的學習課程。」 擅長活用網路資源的新竹光華國中老師簡志祥就特別提醒父母,要讓孩子擴展他的生活領域,不要用補習把孩子的生活填滿。「補習都只是補安心,如果能夠把補習的時間用來反芻上課學的東西,他會學得更好,」簡志祥說。 唐淑華教授則指出,自我探索的時間會愈來愈重要。要讓孩子花時間去思考:我適合發展什麼?這個環境需要我展現哪些能力?要去哪裡學這些東西? 另外,父母也應該重新認識好老師的特質。環顧國際趨勢,好老師的條件,已逐漸走向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團隊合作、激起學習熱情的方向(見*頁,「老師的四大轉型」)。有這些特質的老師,才有更大的可能帶領這代的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只專注在學生考試成績的老師,反而會局限了孩子的發展。 花蓮宜昌國中老師徐美雲就建議父母,應該好好去了解孩子老師的價值觀與視野、格局。「如果老師的信念很正向,被他帶出來的孩子應該都是很積極正向的。如果老師視野夠廣,就會讓學生去觀察、帶他去想、去追求,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徐美雲說。 關鍵任務2、「加強」(enable)孩子的學習方法: 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即使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意願,仍難以達到預期的結果。專家指出,每一個科目或領域,往往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與策略。除了藉助老師引導孩子學習有效的方法,父母可以做的是,鼓勵孩子問問題,確認孩子弄懂他所學習的內容。鼓勵孩子尋求協助,不論是請教老師、父母或同學。讓孩子透過自己出題目考自己的方式,來學習抓重點。當孩子出現重複的錯誤,幫助他找出原因,與正確的解題方法。 另外,了解孩子的學習特質也很重要。《學習動機》一書便指出,父母可以「多和老師討論你的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比較能夠記住老師所教的內容?聽一個故事?數學作業理畫張圖?……學習策略要符合孩子的學習模式,才能更快消化、學會。」 關鍵任務3、「增能」(empower)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習需要動機與毅力,缺乏內在動力,一切的學習都會變得很辛苦。 唐淑華教授指出,要促進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個是讓孩子在設定學習目標時,有較多自主或自我決定的空間,亦即孩子在選擇學習目標時是出於個人自由意志,而非被命令、被逼迫、或被威脅。第二是,讓孩子在學習時,能產生勝任感。也就是能夠依據孩子的能力,設定難易適中的任務,讓孩子在完成任務時有勝任的感覺。 而學習的過程,必然有挫折,培養情緒管理能力與挫折復原力,孩子才能持續維持學習的動力。《學習動機》一書作者伊旭塔•雷曼建議,父母可以創造出一種環境來增加孩子的挫折復原力,「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他想放棄時,強化他堅持下去的決心;不知所措時,幫助他;他完成一件大事時,稱讚他。」 充實孩子的學習經驗、加強孩子的學習方法、為孩子的學習動力增能,在這個新學習時代,只要能掌握這三個要點,父母其實可以放下焦慮,陪孩子自信的迎接未來。

本週閱讀:家庭作業的迷思

2011年05月04日
公開
43

家庭作業的迷思 作者:艾菲•柯恩 簡介: 家庭作業的迷思——為什麼要有回家功課? 功課愈多愈好嗎?寫功課真的可以強化學習動機、培養自律習慣嗎? 本書打破家庭作業的諸多迷思,引領讀者思考正確的學習觀,幫助學校家庭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 是表明立場,做出改變的時候了!這是關心學習的家長和教師,必讀的一本書! 以下內容出自天下雜誌出版之《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 (http://www.mdnkids.com/homework/index.shtml ) 失去的童年 孩子在學校度過一整天大半的時光,回到家總還有功課得做。一旦停下來好好想想,就會發現這件事十分耐人尋味,但更耐人尋味的是,鮮少有人真的停下來仔細思考這一切。    「寫家庭作業」幾乎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我們不僅得去問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好處,更需要去研究為何它被視為如此的理所當然。    人們總是假設「寫家庭作業」可以帶來較高的學業成就以及提升諸如自律和責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卻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論點。正如本書稍後所提的,支持的數據不是相當微弱就是不存在。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很少嚴肅、認真的討論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家庭作業的需求也不曾減少,甚至回家功課還愈來愈多了。    家長聚會時,經常會談論到家庭作業。親師會面時,不論是個別或整班晤談,家庭作業也是頭幾個被提出來的主題。如果想要讓一場家長會座無虛席,只要承諾在會議中將建議如何處理家庭作業的問題,便能輕鬆達到目的。    同樣的,解決家庭作業困擾的書籍似乎總是有市場,書名通常如下:《家庭作業妙方:讓你的孩子乖乖寫功課》、《成功做完家庭作業的七步驟》。    家庭作業這個議題很明顯有其嚴重性和迫切性,也讓許多人感到挫折、迷惑,甚至憤怒。但是,儘管內心擔憂焦慮,卻幾乎沒有人質疑校方是否應該繼續出家庭作業。    請看看以下引自《父母》(Parents) 雜誌的一個段落:    如果孩子沒被要求去學習毫無用處、毫無意義的事情,那麼一般的學科是完全不需要家庭作業的。不過,一旦學校要求孩子記住幾乎不重要或一點也不重要的大量資訊,學習將變得緩慢而痛苦,校方因而必須轉向家庭尋求協助,收拾他們 自己製造的爛攤子。    該篇文章刊登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號的雜誌上,作者華許伯恩 (Carleton Washburne) 是一所學校的督察,他辭世之後,家鄉伊利諾州維內卡鎮 (Winnetka) 的一所學校甚至以他為名,彷彿要讓世人明白,從那時開始人們的態度已經有了徹底的轉變,諷刺的是,現在人們瀏覽華許伯恩學校網站,所留意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庭作業相關連結」。    當今主流報章雜誌的讀者都相當清楚媒體是如何處理家庭作業這個議題。舉例來說,二○○四年二月號的《父母》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完全同意所有孩童從一年級開始都應該有家庭作業,並且還進一步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幫助孩子「專心完成」指定的回家功課。    任何一個對那些建議感到不滿的人,可能會相當懷念一九二○到四○年代較常出現的尖銳批判和革新思維。可悲的是,似乎時至今日,我們還必須和當年的華許伯恩及其同僚一樣,提出相同的辯論,來對抗不變的做法和假設。就一般學校教育而言,革新的理論不時在專家學者之間激起一陣漣漪,卻從未真正進入大多數的美國課堂之內。學者態度的轉變,甚或一般大眾態度的轉變,不一定代表學生的家庭作業數量將會出現巨大的轉變。我們常會對於「討論了什麼」和「做了什麼」有所混淆。 家庭作業的數量 過去二十年,最驚人的趨勢是人們給予愈來愈年幼的孩童,愈來愈多的家庭作業。   不久之前,某些學區之間還有一個非成文的共識:三年級之後的孩子才有家庭作業,如今甚至連這些學區都放棄了這樣的想法。當今,鮮少有教育工作者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一年級學生是否真的需要功課。一項針對全美數千個家庭所做的長期調查發現,六至八歲的低年級學生在特定日子被指派家庭作業的比例,已經從一九八一年的百分之三十四攀升到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五十八,而他們每週在家用功讀書的時間也多了一倍以上。   二○○二年,這項調查的結果更新了。低年級學生在特定日子被指派家庭作業的比例躍升到百分之六十四,而他們花在寫功課的時間又增加了三分之一。這些數據不但證實了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愈來愈多,而二○○七年的調查數據更顯示六至八歲學生被指派家庭作業的比例,幾乎和九至十二歲的一樣。事實上,家庭作業甚至變成「幼稚園活動的一部分」,二○○四年《教師》(Teachers) 雜誌的一篇報導指出:「有些父母談到,對不久前還需要午睡才能撐到晚餐時間的孩子而言,每天晚上寫回家功課太難熬了。」   到了分科系之後,有時在高中的前幾年,因為老師間沒有協調好,出作業時,沒有考慮到其他科目的教師是否已經給了作業。許多青少年的父母指出,相較於自己那時代,他們對孩子要做這麼多的回家功課感到驚訝。他們也對家庭作業內容遠比以往困難感到不解,尤其是那些為了進入一流大學的高中生所準備的課程。    針對年紀較大的學生所做的調查數據很混亂,一切經常取決於問題如何被架構。十三歲的學生說「昨天」沒有回家功課的比例大幅下降,從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三○降至二○○四年的百分之二○。針對十七歲青少年所做的調查結果也是如此,從百分之三十二降至二十六。美國教育部二○○五年的研究分析指出:   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沒有明顯改變。相較於一九七八年的學生,一九九九年,十七歲學生說他們做數學作業的百分比更高。相較於一九八四年的學生,一九九九年,九歲和十三歲學生每天為上課或家庭作業閱讀二十頁以上的百分比更高。然而,十七歲學生每天閱讀的頁數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與國際間的數據相對照,一項一九九五年所做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大多數參與這項調查的其他十九個國家,美國十二年級的學生花較少的時間做家庭作業——美國十二年級的學生一個晚上花一點七個小時寫功課,而其他國家的學生每個晚上花二點七個小時做作業。這個結果可能和同一調查的另一個發現有關,即美國高中三年級學生一天平均打工三小時,大約是其他國家高三學生的三倍。   另一方面,美國教育部在一九九八年的報告指出,選修高等數學和科學課程的美國十二年級學生「有家庭作業的頻率比國際平均值高。」而二○○五年發表的一項全美調查結果更令人驚愕,「就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課程而言,美國目前躋身家庭作業最密集的國家之列。」    最近,一些極力支持家庭作業 (有時候他們也支持其他傳統教育政策) 的作家聲稱,美國學童的家庭作業事實上太少,因而吸引大量媒體矚目。他們主張,如果我們擔憂作業過多,甚至擔憂年紀較輕的孩子的負擔愈來愈沈重,實在是白擔心了。有趣的是,在日本的一些教育界人士,最近針對他們的孩子做出相同的聲明,有時甚至提出如下的警告:日本學童逐漸落後於勤奮向學的美國學生。   數據總是被選擇性的引用來支持這樣的結論:家庭作業的負擔真的沒有那麼繁重,學生能做更多的功課。但是,要每天傍晚眼睜睜看著孩子艱苦奮戰的父母接受這個論點,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許多學者和媒體指出,如果美國學生的家庭作業真的少於其他國家 (或少於他們的祖父母) ,那當然是件壞事。但是為什麼是壞事呢?大家究竟為何如此擔憂家庭作業過少或甚至沒有家庭作業?顯而易見的,我們需要小心謹慎的檢視調查的數據,並好好評估正反兩面的論點。以下便是本書主要想探究的兩大問題:   一,持平而言,家庭作業有沒有好處?   二,為什麼沒有好處? 家庭作業的衝擊 關於家庭作業最常聽見的抱怨,是下面這五個基本問題。 一、父母的負擔。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教授蓋瑞.納里羅 ( Gary Natriello) ,曾撰寫過論文來支持家庭作業的價值,而且一直以來也都認同家庭作業有其可取之處,即使他沒有深入去探討這樣的想法。直到數年後,他「上小學的孩子開始把作業帶回家」,他才開始了解到爸媽必須為家庭作業付出多少的心力:    「父母不只要幫孩子安排時段和地點來完成家庭作業,還要弄清楚家庭作業的指示並檢查進度。老師非常嚴肅的看待家庭作業,讓回家功課充滿了挑戰,而非只是例行公事,他們每天檢查,並認真給予回應。」   甚至連「例行的功課有時候也有指示,而這些指示對父母而言,是難以理解的,」    納里羅發現,愈有創意的作業,往往造成父母愈大的負擔。「這些功課需要父母之一充分休息、頭腦清楚之後,才可能協助孩子,但對雙薪家庭而言,這通常是不可能的。」許多父母工作結束回家之後,唯一做的事就是監督孩子寫家庭作業,彷彿這是他們的另一份工作。 二、孩子的壓力。 某個充滿挫折的父親表示,家庭作業是「加諸於父母身上的詛咒」。當他在孩子面前如此宣稱,孩子回嘴:「如果你認為家庭作業對父母很困難,那麼你應該來當當學生,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大多數殷切的父母可以出面作證,孩子長期因為家庭作業感到挫折——他們淚眼汪汪、緊張和厭煩。雖然有些孩子比起其他人更能處理每日接踵而來的功課、準時交作業、交出讓老師滿意的作業等等所帶來的種種壓力,但是對多數孩子而言,多到可怕的家庭作業是痛苦難熬的。套用某位父母所說的,家庭作業既「打擊那些努力奮鬥的孩子,也剝除了表現優異的孩子的學習樂趣。」寫家庭作業常讓人感覺像場耐力賽。「對我兒子來說,上學是工作,」一位母親這樣寫,「在結束一天七小時的工作之後,他精疲力竭。但就像一天輪值兩班的工人,回到家之後,他必須繼續撐下去。」然而,精疲力竭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對一年級小學生而言,心理上所付出的代價是永遠的,他們不僅對於學習單感到困惑,同時也發現自己不喜歡放學之後,仍要乖乖坐著寫更多功課。    在高中生身上所發生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被淹沒在永無止境的化學、文學、法語、歷史和三角學作業之中。一位父親哀嘆:「對上十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在所有家人就寢之後繼續熬夜,在我們睡醒之前起床,這一點也不稀奇。」二○○二年一項研究發現,高中生寫家庭作業的時間和他們的焦慮、抑鬱、憤怒及其他情緒波動有直接相關。年幼的孩子會突然大哭,青少年則會試著用更惱人的方式來排解壓力。    如果家庭作業對父母來說是困難的,那麼孩子也會覺得困難。這兩者會相互影響。例如,如果父母感受到來自學校的壓力,想確定自己的孩子認真用功、不落人後,那麼這些壓力也會傳到孩子身上。當母親覺得她的教養技巧受到質疑時,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將會承受相同的負擔。    溫蒂.葛洛妮克 (Wendy Grolnick) 及其同僚進行了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先要求三年級學生及其父母共同做一個功課,主題與詩的押韻有關。那些被告知孩子很快就要接受測驗的父母,支配控制孩子的程度會變得比較高。之後,再讓每個孩子獨立完成類似的作業,那些受到父母警告將有評估測驗的孩子,最後的表現不像其他孩子那麼好。    三、家庭衝突。 除了對親子關係造成的影響之外,家庭作業的負面衝擊,特別是為了確定孩子準時完成功課,父母不斷的嘮叨、抱怨和吼叫,也影響了整個家庭。   某項研究提出,超過三分之一的五年級學生說「和父母一起做功課,會讓他們感到緊張。」另一個以一千兩百多名父母為對象的調查,其孩子的年齡從幼稚園到高中三年級不等,其中半數的父母指出,過去一年內,他們曾為了家庭作業和孩子有過嚴重的爭執,這包括了吼叫和哭泣。 (如此多人對陌生的調查人員坦承這些事,我們可以推測為了家庭作業和孩子起爭執的實際人數應該更多。) 此外,父母愈是想幫忙,孩子就愈緊張,而且孩子的學業也沒有因為父母的幫忙,得到明顯而長期的助益。   當作業特別難,或是指示不清楚時,親子之間更可能發生不愉快的衝突。「儘管我擁有多年專業經驗,」知名教育工作者妮兒.諾汀斯 ( Nel Noddings) 這麼說,「我經常無法理解,老師為什麼給二年級學生某些作業……我可以想像這些作業非但沒有拉近親子關係,反而讓家庭生活變得更緊張。」諾汀斯又補充說:「除了做作業時的掙扎之外,當作業成績不理想時,情況就更糟了!」對學業表現不好的孩子來說,家庭作業帶來了更大的壓迫感。寇特.杜德利馬林 ( Curt Dudley-Marling) 曾是小學教師,如今在波士頓大學 ( Boston College) 擔任教授。他訪談大約二十四個家庭,這些家庭至少都有一個學習不順利的小孩。從這些訪談中他發現,「家庭作業瓦解了家庭關係,並抹殺了許多家庭生活的樂趣。」以及家庭作業這「近乎難以忍受的負荷」,是怎麼讓這些孩子感到挫敗,他們投入數小時卻沒有太大的回報;同樣的,無論父母是否有督促或協助孩子,也都感到沮喪。「你最後毀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位父親這麼對寇特說。    即使孩子可以跟上家庭作業的進度,可以和父母和睦相處,家庭作業仍以令人憂心的方式重塑和主宰家人互動的方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語言學家莉雅.溫格 ( Leah Wingard) 錄下了三十二個家庭在家裡的互動,之後仔細觀看錄影的結果,並分析誰對誰說了什麼,什麼時候說,以及怎麼說。   首先溫格發現,家庭作業這個話題幾乎都由父母提起,而且通常會在孩子放學回家後的五分鐘之內提出。當孩子回來,如果我們問的頭幾件事是「你有沒有回家功課?」那怎麼會不影響親子關係呢?我們是否應該好好想想,在整天沒有看到孩子之後,除了功課,還可以和他們說說什麼呢?什麼樣的談論或問題會讓孩子較開心的接受、感覺較受支持,甚或較有吸引力呢?    研究還發現,如果難得是由孩子先提起家庭作業,通常不是他開心宣布沒有功課 (或已經在學校做完了) ,就是他想徵求父母同意,去做某些事或去某個地方。「如果有家庭作業要完成,孩子就會以家庭作業來分配時間,並以此來判斷是否可以從事其他活動。」    這讓溫格感到十分驚訝。在這些互動之中,家庭作業同時被父母孩子視為一件需要去克服的事情。親子之間的交談,經常是環繞著有哪些作業、要花多少時間寫作業,以及如何安插其他的活動。    溫格的數據指出,即使家庭作業不是造成痛苦或敵意的主因,多少也讓家庭成員感到輕微不悅,但他們卻學習與其共存。 在溫格的錄影紀錄之中,有位父親吃晚餐時,知道女兒功課寫完了,便舉起手和女兒擊掌。然而在這個家庭或任何其他家庭裡,幾乎沒有針對家庭作業的「內容和要旨」進行交談。沒有父母問孩子:「這份功課有沒有幫助你了解這個題目?」或「你對正在處理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寫作業的重點通常不在學習,更別說從學習中獲得真正的趣味。家庭作業是某件要完成的事,除非完成了,否則它會不斷出現在家人的交談之中,成了每晚餐桌上不受歡迎的客人。 四、較少時間從事其他活動 家庭作業除了在親子或家庭互動上,帶來不愉快的影響,另一個顯而易見的狀況是:多花一小時寫回家功課,就等於少一小時去做其他活動。親子相處的機會減少了;純粹為了樂趣而閱讀、交友、運動、休息,或只是當個孩子的機會也減少了。    一九六○年代中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發布一項正式的聲明:「當家庭作業佔據了社交、戶外娛樂和創意活動的時間,當家庭作業佔據了睡眠的時間,它就不符合孩童和青少年的基本需求。」許多情況之下,那些基本的需求顯然都沒有獲得滿足。舉例來說,某位臨床心理學家回想「在家庭作業進入我們生活之前,我和孩子經常做些什麼呢?我們會一起吃晚餐,說說當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會一起看書。有時候我們還玩玩撲克牌或大富翁。有一次,我們甚至用薑餅蓋了一整個城鎮。孩子也會有他們自己的時間。他們有時間玩耍,有時間到戶外,有時間什麼也不做。」   鮮少有學校會看重這些活動,或者說,重視到會因而改變學校政策。科羅拉多州一所學校的主任說:一天在學校六個半小時很足夠了……每天剩下的時間、傍晚、週末和假日,孩子需要拿來生活——譬如玩遊戲、交友和養寵物、購物、解決問題、烹飪、飲食、做些雜務、旅行、參與運動比賽、溝通、看世界新聞、演奏樂器、為了樂趣而閱讀、看電影、蒐藏物品……等。    如果一一舉出其他的活動,等於也是在清點家庭作業取代了哪些活動。這不是說,寫功課會讓孩子完全無法從事其他活動。但是當孩子寫完所有的功課之後,通常也沒多少時間可以做課外活動。換句話說,反對人士所關心的是,孩子的時間被課業佔去了多少。此外,還有人提出更強烈的批判:學校不應該命令家長,該如何運用他們孩子的下午或傍晚時間。 五、帶來較少的學習興趣。 家庭作業對情緒的影響顯而易見,而它對孩子求知慾的負面衝擊也相當明確。孩子的負面反應可能擴及學校生活,甚至擴及對學習的想法。對所有希望孩子博學多聞,也希望孩子保持學習熱情的人,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態度,是讓他們保持學習的熱情。」教育學家杜威 ( John Dewey) 曾這麼說。 (或許「培養」不是最適當的動詞,就像教育家黛博拉.梅爾 (Deborah Meier) 提醒我們的,對學習的熱情「不是某件你必須灌輸、激勵孩子去擁有的事物,而是你必須避免澆熄的事物。」)   任何在乎這種熱情的人,在決定教導孩子什麼和如何教導孩子之前,以及決定學校相關活動與政策之前,都會想仔細確認,並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會對孩子學習的樂趣、喜愛閱讀的熱情、思考和探索的慾望,造成什麼影響?」以家庭作業為例,答案清晰得令人不安。多數的孩子痛恨家庭作業,他們非常畏懼它,覺得它相當煩悶、惱人,並盡可能拖延不去做。如此看來,家庭作業可能是熄滅好奇火焰最好的滅火器。    不久之前,麻賽諸塞州的一位父親寫信給我。他在信中提及,他曾詢問十三歲的兒子,是否喜歡剛剛閱讀的文章。「嗯,它是一本好書,」他的兒子回答,「但是當我知道那是非得要做的功課時,真的無法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菲爾.萊恩斯 ( Phil Lyons) 在加州一所高中擔任社會學老師,他也有同感。他說,基本上家庭作業創造了一種情境,在此情境下,學生將學習視為一個達成目標的手段,「一種累積分數的方式」:   家庭作業只是讓美國傳統教育體系存在已久的一個情況變得更糟;我們要求學生閱讀,要求學生做許多大同小異的數學問題,以應付隨之而來的隨堂測驗或考試,我們還要求學生回答課文最後的問題,如「拿破崙在一八一二年攻打哪個國家?」這些問題都很耗時、枯燥、且不具啟發性,只會扼殺學生僅存的學習動機與熱忱。   萊恩斯老師因此有了結論:如果只是改善家庭作業的品質,無法解決問題。最後,他決定不再出作業給學生。就在萊恩斯老師這麼做之後,馬上留意到一件事:「學生不再缺席,並交出和課堂討論內容有關的文章,或者告訴我他們看到的新聞報導。當學生受到好課程的吸引,而且不受家庭作業的束縛,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去尋求更多的知識。」   正因為多數孩子都覺得家庭作業乏味無趣,父母才會認為,想讓孩子寫完功課,要不就是用讚美和其他誘因吸引他們,要不就是威脅他們如果沒有寫完會受到處罰。許多老師也是這麼做的。依賴獎懲逼迫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最終會讓學習變得更不吸引人,因而讓賄賂和威脅顯得更有必要,如此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無所事事的手(上) 我喜歡孩子在暑假做家庭作業。這可以避免他們惹事生非! ——不具名的家長張貼在網路上的評論。   這說明為什麼即使家庭作業沒有價值,老師仍然可以繼續指派家庭作業,學生繼續接受家庭作業。在某個層面上,許多人就是不信任孩子。我們對孩子怎麼打發閒暇時間產生懷疑,我們也充滿疑慮的認為,如果孩子沒有被給予非常明確的作業,他們無法學習到任何東西。當然,不是所有的家庭作業擁護者都有這種看法。但是在針對家庭作業所做的討論之中,這種相當消極的看法很常見,因此它也應該被列入解釋家庭作業普及性的清單之中。   人們習慣不帶歉意的用刻板印象來形容青少年。許多性格描述如果不是純粹謬誤,就是被誇大,青少年常常被當做代罪羔羊,來解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針對美國成人所做的調查常常發現,成人「不但對青少年有敵意,對幼童也有敵意,而且這種敵意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絕大多數的美國民眾說,他們不滿意任何年紀的小孩,他們說這些孩子粗魯無禮、懶惰散漫、沒有責任感,以及欠缺基本的價值觀。   或許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的父母 (或至少與他們同年齡的人) 也對我們這一世代的人發出差不多相同的評論。事實上,長輩詆毀晚輩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舉例來說,以下的誇張言論一般被認為是來自兩千七百年前希臘詩人費西羅 ( Hesiod) :「如果我們仰賴今日的年輕人,我看不見未來的希望,因為所有的年輕人都魯莽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地步。當我年輕的時候,被教導要謹慎周到,敬重長者,但是今天的年輕人非常不尊重人,而且不受限制。」   這種對年輕人的態度,是否只是不加判斷的從我們出身的家庭複製而來?我們是否有必要對孩子加以控制到他們無法忍受,然後再責怪他們的反抗行為?我們對孩子的觀點,是否稍微反映了對人性的一般看法?我們之所以不贊同,會不會是因為羨慕孩子的青春年少,羨慕他們還有一段更長的人生?或者有沒有可能在孩子的身上,映現出我們自己比較不吸引人的特質,而且清晰得令人困窘? (如同丹麥詩人兼科學家皮亞特.海恩 ( Piet Hein) 提醒我們的,「在他人身上最難寬赦的錯誤,乃是一個人自身的錯誤。」)   不論原因是什麼,對年輕人的不信任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把它視為理所當然,並且忽略了這種不信任和家中、學校中實行的常規之間有何關聯。人們常常告訴老師,如果他們沒有掌控學生,最可能的結果是天下大亂。這種觀點暗示,學生或者一般人,永遠不會負責任或體貼周到,除非他們受到嚴密的規範。人們必須確切的告訴學生,對他們有什麼期望,而不是幫助學生去思考該有的舉止。   也因此,從這個觀點來看,如果孩子不順從,他們必須受到某種懲罰。請求和解釋是不夠的;孩子不會達成合理的期望,除非孩子懼怕因為不遵從而吃的苦頭。大多數傳統教室管理課程都源自這些想法,而這些課程都是以對孩子的不信任為基礎。   孩子做了某件好事就加以讚美「做得好」,這個態度也是有問題的。   這裡的假設似乎是,孩子所做對的事情都是僥倖,他們會再做一次的唯一理由是會獲得外來的獎賞,例如大人的贊同。談論「強化」的必要性,即是在暗示如果欠缺那種強化,這些行為舉止就會消失。正統的行為主義者認為,這適用於每一件事情,但是更多人似乎認為,這一點對於分享和關心等行為特別真確。這暗示諸如慷慨、有愛心等特質不是天生自然的,如果不加以引導,孩子只會關心自己。    孩子得要人們確切的告訴他們去做什麼,並以其回應做為獎賞或處罰的條件,而相對應的,孩子也要人們確切的告訴他們去學習什麼。在我的經驗中,對孩子所產生的負面觀感和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兩者之間有驚人的相互關聯性,而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中,都是由成人來決定要學習什麼。直接的教導優先於探索和發現;老師按部就班的帶領學生學習一長串的知識和技能,並且不斷的評估他們對一項工作的嫻熟度,而學生沒有參與決策過程。甚至連年紀較大的孩子也不能或不應該參與規畫他們自己的學習內容,或協助設計他們自己的研究調查。這不但說明了我們的學習觀,也說明了我們對學習者的觀點。    在一九六○年,管理理論學家道格拉斯.麥克葛瑞格 ( Douglas McGregor) 提出,工作場合的不同取決於比較有權力的人 (經理) ,對比較沒有權力的人 (員工) 所做的核心假設。他把「人類基本上不喜歡工作,因此員工必須受到控制,並且被迫去做任何事情」這種信念命名為「理論X」。「理論Y」則認為,當人們認同所做的事情,並且受到尊重的時候,他們喜歡做一個具有生產力的人,以自己的工作為傲,並且積極的尋求挑戰和責任感。我認為,就算「理論X」不是描述許多人對我們整個種族的觀點,也代表了許多人對孩童的觀點。 無所事事的手(下) 實際上,數據壓倒性的支持「理論Y」。「懶惰乃人類天性」的想法承襲過時的「降低緊張」或自我平衡理論,認為有機體總是尋找一種休息的狀態。但研究卻顯示,孩童會自然而然的想要嘗試理解世界,並挑戰自己去超越目前的能力範圍。當孩子懶散懈怠、馬虎行事的時候,那不是一種天性的反映,它是事情出問題的徵兆。或許他們感受到威脅,而採取降低災害的策略。或許外來的因素把課業重新包裝,使其成為獲取獎賞的必要條件,進而破壞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或許學習本身被視為沒有意義且乏味單調。或許環境──例如教室──是一個重視結果,而不重視智識探索的場所。在這些情況下,只圖簡便的學生不是懶惰,他們的行為是合理的。藉由選擇最簡單的工作,他們把成功的機率最大化。    因此,當學校替學生打分數,或更糟的是,加入其他誘因來強調分數的重要性時,他們阻礙了學生自己去發現能夠做些什麼。諷刺的是,學校行政人員和改革人士卻抱怨,現在的孩子只圖便利,而這種可預測的結果正是來自他們所創造的教育制度。    從家庭作業即可看出類似的惡性循環。如同一個高中學生的父親所說的,讀書報告和類似作業的目的,在於要學生證明他們「確實已經讀過那本書。人們認為孩子太愚蠢、太遲鈍而無法領會那是一本好書,或承認那本書沒有好到讓孩子想要閱讀。」這些可怕的作業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因而加強了老師原本對孩子的不信任,認為這種作業是必要的。    家庭作業似乎仰賴兩種形式的不信任。第一種不信任是對孩子所產生的懷疑,許多成人認為,我們必須填滿孩子的空閒時間,以免那些時間白白浪費──誰曉得孩子會用來做什麼調皮搗蛋的事情。在這個觀點上,家庭作業之所以正當合理,不是因為它有助於孩子學習,而是因為它確保孩子將會忙著做一些具有建設性的事情。套句電影《音樂人》( The Music Man) 裡哈洛德.希爾 ( Harold Hill) 所說的話,「家庭作業讓小孩子在放學後能守規矩。」    數年前,在《國家評論》( National Review) 所刊登的一篇文章,語帶譏諷的否認家庭作業讓孩子無法在放學後從事具有潛在價值的活動:「大多數的青少年會把空閒時間用來看電視、玩電動玩具、聽音樂、打電話聊天、在網路上閒談,以及到購物商場閒逛 (或吸毒和性交)。」教育研究人員賀伯特.瓦伯格 ( Herbert Walberg) 隨聲附和這種觀點,堅稱如果青少年不做回家功課,他們只會坐在電視機前面,或「打工賺錢買車、約會和追求時髦漂亮的服飾。」    令人難過的是,甚至連父母也抱持這種觀點。一位維吉尼亞州的母親因為十三歲的女兒被迫熬夜完成家庭作業而感到欣喜:「如果孩子手上有太多時間,他們可能會結交壞朋友。」    很明顯的,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會惹事生非,那麼試著要他們有事可忙,不可能改變這點。孩子的所作所為說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他們有多少空閒時間。缺乏對孩子的信任,孩子會成為不值得信任的人,以及變成你不希望他變成的那種人。如果有更嚴重的議題把父母的顧慮合理化,那麼這些議題需要直接處理;一堆家庭作業並不會使問題消失。    學者鮮少直接坦率的表達對孩童的不信任,但是其中一些人卻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自己選擇去做的事情,比學校給的任何作業更有問題,或至少比較不重要。換句話說,孩童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幾乎沒有價值,因此想辦法讓他們做更多家庭作業很正當合──這種假設並不尊重人。 做出改變 因為實質的或政治的理由,而不敢做出改變的老師,可以用一些方法慢慢的朝著理想前進。那不是一種孤注一擲、非全有即全無的改變。老師可以先從詢問學生對家庭作業的感受開始 (例如藉由分發不具名的問卷來詢問學生) ,然後徵求他們的建議。下一個步驟可以讓學生說一些關於家庭作業的細節,或偶爾讓他們參與討論是否要指派某個主題的家庭作業。 (我認識的一個老師把目標設定為「盡我可以忍受的民主」) 至於家庭作業的內容,儘管老師還無意完全去除練習題式的家庭作業,卻可以把平衡點逐漸從練習式的家庭作業轉移到比較深思熟慮的計畫上。    甚至在老師完全放棄家庭作業之前,家庭作業都可以成為一個實驗的課題。在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任教超過三十年的一位老師建議他的同僚,「至少每隔一陣子就停止給予家庭作業,以確定家庭作業發揮他們所認為的功能。」這有點像科學研究的開放精神:老師應該透過沒有家庭作業,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的方式,來考驗「家庭作業具有助益」的假設。如果暫停給予家庭作業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是什麼?對他們的學習興趣、情緒和課堂的氣氛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以下有一些其他的建議,可以讓家庭作業更具有建設性,或至少較不具毀滅性:   設計你所指派的家庭作業。如果老師堅持只給自己所設計的家庭作業,而不是教科書中預先準備好的練習題,學生可能會得到量較少和質較好的家庭作業。 (這正是我說過的、改變內定值之後所得到的結果。) 如果老師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心思去設計一份作業,他們比較有可能去選擇要學生做的作業。   一網不能打盡。即使老師不願意讓每一個學生去決定在家做哪些功課,那麼至少應該認真的考慮在某些方面把作業個人化。讓我們暫時把品質或興趣的考量放在一邊,只考慮作業困難度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室之中,老師面對一個兩難的情況。如果他們指派每個學生能夠自已完成的功課,許多學生將會發現功課太簡單容易,因此那份功課就變得幾乎沒有價值。但是如果他們指派比較困難的作業,一些孩子將會不知所措,而且幾乎不會從中獲益──如果作業有任何益處的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無能。他們也可能轉而求助於父母,而這個舉動可能會製造挫折和衝突,也可能會產生真正的學習。由於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夠提供協助,困難的家庭作業所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它加深了有父母協助者和沒有父母協助者之間的分歧。    這個兩難不是我們在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嚴酷現實;它是「二十個或三十個非常不同的孩子應該做同樣一件事情」這個信念所造成的。老師應該挑戰那種信念,而不是奮力尋找完美無缺的作業 (這種作業恐怕不存在) 。如果現在的選擇是給予每個人相同的家庭作業和不給任何人家庭作業,那麼後者或許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而數種適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作業,比整個班級做同一種作業來得更有意義。   把父母帶進來。一個小學老師可以對家長說:「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的經驗和研究數據告訴我,指派家庭作業的好處微乎其微,如果真的有的話。再者,我認為你和孩子應該決定如何渡過你們的傍晚;一天六或七個小時的課業已經很足夠。但是如果你強烈反對,並且認為孩子應該有家庭作業,我還是很樂意和他們一起想出一些家庭作業。」我們希望有意利用這個提議的父母,只有在和孩子進行討論之後才這麼做。即使孩子不高興自己需要帶作業回家,許多同學卻能夠倖免,但是比起只是為了安撫一些賣力的父母,而要每個孩子去做價值存疑的作業,這樣的做法已有改善。    即使老師決定給予每個學生家庭作業,仍然可以邀請父母和學生一起參與,一起思考要指派多少家庭作業,以及哪種家庭作業。老師可以要求父母寫下他們的想法,更好的方式是進行面對面的談話。這裡強調的重點還是放在共同的決策和個人化,但是這一次有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   停止評分。如果老師要給予家庭作業,那麼重要的是,老師不應該把焦點放在檢查作業和為作業評分,因為這種模式只會強迫孩子順從,相反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探索他們所做的作業,並解釋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他們遭遇哪些困難,以及他們想出哪些新的問題等等。如傑出的教育工作者馬丁.哈伯曼 ( Martin Haberman) 所說,在最好的教室之中,家庭作業「不是被檢查,而是被分享。」    換句話說,如果一定要有家庭作業,那麼關於家庭作業的一切──不只是誰來決定和指派什麼,也包括隔天早晨發生什麼事情──都應該被設計來促進下面兩點:高品質的學習和持續學習的慾望。如果學生必須搜腸刮肚的做出作業來得到分數,那對學習一點幫助也沒有。即使學生決定放棄去做不會被評分或檢查的作業,並不表示外在誘因和不信任的氣氛就得存在;那是學生對家庭作業本身所提出的控告。    為作業打分數甚至比檢查學生是否完成家庭作業更糟糕。就我所知,每一個針對分數如何影響內在動機 (學習傾向) 所做的研究調查,結果都是負面的。替家庭作業打分數特別具有破壞性,因為這告訴學生,作業的重點不在於幫助他們學習,而在於評估他們是否有所成。美國最敏銳的教育理論學家妮爾.納丁斯 ( Nel Noddings) 強調,家庭作業「做錯了,不應該有所懲處。」她在課堂上「經常告訴學生們,這是犯錯並且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而且我從來不替家庭作業打分數。」   個別處理。許多批評人士爭論,家庭作業會加大來自特權家庭和困苦家庭的學生之間的分別。處理這個情況的一個方法是,稍微延長上學的時間 (至少對年紀較大的學生),讓他們在回家之前有時間完成所有的作業,從而確定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使用相同的資源。另一個提議是在特定的街坊設立安親中心,協助孩子做家庭作業,以及從事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理察.羅斯坦 ( Richard Rothstein) 說,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讓處於劣勢的學生獲得和中產階級的孩子一樣的家庭協助,」進而「降低社會階級對學習造成的衝擊。」這些安親中心「將不會完全消除兩者之間的鴻溝,」他補充說道,「但是教育工作者沒有先確保有這類的計畫,就指派家庭作業來加深不公平,這麼做缺乏良知。」如果這些提議被視為不可行而遭到排拒,或它們沒有發揮作用,那麼任何一個重視社會正義的人都不應該害怕去根除家庭作業,尤其已經有證據顯示家庭作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去除家庭作業不會補救現存的不公平,卻至少可以預防進一步的傷害。

本周閱讀-希望教室

2011年04月22日
公開
38

看完這本厚厚的書後 不管是誰都一定會打從心底佩服這位蘇老師 除了很有創意~也很有耐心和愛心 這三十六種能力看似簡單 要全部教會孩子卻不容易 因為就算大人也不見得能夠做得到 這將會是媽咪未來的努力目標 ------------------------------------------- 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 作者:蘇明進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6日 004名人推薦 005全台超過一百位老師齊力推薦 009能力1: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別人 013能力2:要培養閱讀習慣 017能力3:禮貌要練習,就會成為習慣 022能力4:做錯事,要會反省 029能力5:要學習尊重他人──睡午覺的選擇權 036能力6:每一種生命都值得感動與被尊重 054能力7:要擴展生活經驗──孩子的自助旅行 076能力8: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或老師 091能力9:教別人功課,你會更融會貫通 093能力10:付出愛心──為流浪狗找幸福 105能力11:學習同理心與感恩心──假如我沒有雙手 109能力12:學習與父母更親密──洗腳活動 119能力13:要學會溝通 124能力14:激發學習動機,才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142能力15:付出,會獲得更多 145能力16:你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152能力17:學習打敗「害怕」,改變害羞的自我 163能力18:要會打掃──水球肉膊戰 169能力19:學會窩心 173能力20:別小看自己──煮一道菜給家人吃 179能力21:學習跟音樂交朋友 183能力22:最熱情的表達──老師請用拖鞋 188能力23:要誠實 192能力24:要學會解壓──大笑三分鐘 197能力25:帶著快樂放學去 201能力26: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 206能力27:要懂得感謝──體驗媽媽懷胎十月 210能力28:要記得微笑 214能力29:累積不同的體驗──去跨年吧! 216能力30:要學會讚美──跟五個人說好話 218能力31:學習態度要積極 221能力32:要學會默默付出 224能力33:要學會改變 227能力34:傾聽,讓關係更親密 231能力35:要學會貼心 234能力36:要正視自己的問題 237用愛救回孩子 267父母SOS 買漫畫書可以嗎? 孩子坐不住,上課動來動去的,怎麼辦? 孩子作弊怎麼辦? 我小孩交到壞朋友,一直翹家,怎麼辦? 我不想讀書! 孩子懶惰又任性要如何校正? 小孩說謊,要不要處罰? 小孩頂嘴怎麼辦? 怎樣讓小孩體諒單親父親的辛苦?

本周閱讀-神奇樹屋

2011年04月22日
公開
38

因為去年學校有舉辦神奇樹屋的猜謎活動 圖書館架上幾乎都看不到它的蹤影 今天總算借到第1-2集~而且也很快就看完了~真開心~^^ 對於已經很久沒辦法把一本小說看完的媽咪來說 這套小說的故事很簡單~情節也是可預期的~ 但的確蠻好看的-會有種想繼續往下看的衝動 下周有機會再借其他集來看囉 --------------------------------------------- 來一次超棒的時空探險吧!   「神奇樹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描述一對小兄妹傑克與安妮的冒險故事。八歲半的哥哥傑克,理性冷靜,喜歡看書,他會將沿途看到的事物,重點式的記錄在筆記本上;而七歲的妹妹安妮,喜愛幻想與冒險,並且勇於嘗試。   這兩個一動一靜、個性截然不同的兄妹,在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堆滿書的  神奇樹屋,神奇樹屋就像時光機器,帶他們到一個個不同的時空中旅行。於是,兄妹倆來到史前時代的恐龍谷、和騎士探訪中古世紀的城堡、到古埃及破解木乃伊的祕密、跟著海盜出海尋寶……,每一次的冒險都緊張刺激、精采得不得了!   現在,神奇樹屋的門已經打開,歡迎加入傑克與安妮驚險有趣的知識之旅,和他們一起到不同時空中冒險!   此外,這個系列的英文淺顯易懂,對話簡單口語,可讓已在學習英文的小朋友,藉由故事進入英語的情境,增進英文能力。   神奇樹屋1:恐龍谷大冒險   傑克和安妮在樹林裡偶然發現了一間  神奇樹屋,樹屋裡滿滿的都是書,這對小兄妹還沒有搞清楚樹屋從哪裡來之前,神祕的樹屋便把他們帶到史前時代。現在,傑克和安妮必須想出回家的辦法,他們能在天黑之前回到家嗎?還是會成為暴龍的晚餐呢?此外,傑克在恐龍的年代撿到了一枚上面刻著M字的金色徽章,究竟是誰比他們更早來這裡拜訪恐龍,而M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神奇樹屋2:黑夜裡的騎士   這一回,神奇樹屋把傑克與安妮帶到中古世紀去了!跟著黑馬騎士,兄妹倆闖進正在舉行宴會的城堡,這對不受歡迎的小兄妹,被守衛關進了地牢,他們要如何逃脫?路上又會遇到什麼危險呢?還有,在這一集裡,傑克發現了夾在書中的書籤上,竟然也刻著和徽章上一模一樣的M字,這兩者間又有什麼關聯? 神奇樹屋3:木乃伊之謎   這一次,神奇樹屋把傑克和安妮帶回古埃及,跟著神祕的黑貓和送葬隊伍,兄妹倆踏進冰冷、陰暗的金字塔。在金字塔裡,他們遇見一位過世很久的鬼王后,她已經等待幫助整整一千年了,傑克和安妮能不能解開謎題,幫她找到死亡之書呢?他們能不能走出愚弄盜墓者的假通道,順利的離開古墓?另外,傑克和安妮在樹屋的地板上也發現了一樣的M字,這證明了樹屋確實是屬於M的,但神祕的M到底是什麼人呢?   神奇樹屋4:海盜的藏寶圖   你聽過加勒比海的海盜與寶藏嗎?這一回,神奇樹屋帶傑克和安妮回到三百年前的海盜時代。在荒島上,兄妹倆被邪惡的獨眼船長抓上船,和海盜一起出海尋寶!猜猜看,他們能不能找到傳說中的寶藏,並且平安的逃離海盜的魔掌?還有,在這一集裡,神祕人M的身分即將揭曉,他究竟是誰?又會帶給傑克和安妮什麼樣驚奇的事件?   神奇樹屋5:忍者的祕密   神奇樹屋又出現了,但摩根卻不在裡面!這次傑克和安妮身負重任,為了破除咒語、解救摩根,神奇樹屋帶著兩兄妹來到古代的日本。隱居在洞穴裡的忍者大師,教他們學習忍者的方法,眼看著日本武士就要追上了……,這兩個小小忍者能躲開武士的追蹤,順利達成任務嗎?   神奇樹屋6:雨林大驚奇   在上一次的探險中,傑克和安妮知道摩根被施了咒語,必須找到四個特別的東西,才能救出摩根。在古代日本,他們找到了第一樣,現在,為了尋找第二樣,兩兄妹隨著  神奇樹屋來到了南美洲的亞馬孫雨林。神祕的雨林中,等著他們的是:吸血蝙蝠、美洲豹、大蟒蛇、鱷魚,還有安妮最害怕的大蟲子和大蜘蛛,他們該如何應付這次的挑戰?兄妹倆能平安脫困嗎?   神奇樹屋7:冰原上的劍齒虎   這一回,神奇樹屋帶著傑克和安妮來到天寒地凍的冰河時期,但兩兄妹居然只穿著游泳衣!好冷……冷呀!為了取暖,他們誤闖進巨穴熊的洞窟、遇見凶猛的劍齒虎、掉進獵人的陷阱裡,雖然一路上危機重重,可是一心想要救出摩根的傑克和安妮,什麼都阻止不了他們,連劍齒虎也不行!   神奇樹屋8:漫遊到月球   為了尋找最後一樣特別的東西,神奇樹屋帶著傑克和安妮登陸「未來的」月球!兩兄妹穿上太空衣,戴上氧氣筒,踏上了寂靜的月球。在無重力的外太空中,他們遇見了神祕的月球人,月球人會幫助他們嗎?他們能在氧氣用盡之前完成任務,並且解開咒語、救出摩根,然後從未來回到現在嗎?   神奇樹屋9:與海豚共舞   為了幫助摩根蒐集圖書,傑克和安妮必須解開四道謎題,兩兄妹跟著  神奇樹屋來到多采多姿的海底世界。搭上無人的迷你潛艇,他們在茫茫大海中尋找謎底,珊瑚、水母、海馬等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深深的吸引了小兄妹的目光,但隨後而來的卻是好奇的大章魚和飢腸轆轆的鯊魚。海豚會是他們的救星嗎?還是他們將成為鯊魚的晚餐?   神奇樹屋10:鬼城裡的牛仔   這一次的謎題非常難懂,神奇樹屋帶著納悶的傑克和安妮來到美國大西部。在他們眼前的竟然是,一座陰森恐怖、杳無人煙的鬼城,這讓兩兄妹毛骨悚然。為了幫助迷路的小野馬尋找媽媽,傑克和安妮意外的捲入偷馬賊與牛仔的紛爭中。他們有時間解開謎題嗎?或許答案要靠「鬼」來告訴他們!   神奇樹屋11:非洲草原逃生記   已經解開兩道謎題的傑克和安妮,跟著  神奇樹屋前往非洲大草原,尋找第三道謎題的答案。遼闊的大草原、寬廣的河流、漫山遍野的鳥兒和動物,讓兄妹倆看得目瞪口呆。一路上,他們幫助幾百萬隻黑尾牛羚渡河,和大象一起沖澡,扮怪物嚇跑鬣狗,還有和一個馬賽族戰士一起野餐,但是傑克一直很疑惑,萬獸之王獅子究竟在哪裡?傑克和安妮是否會碰上狩獵時刻,成為獅子的午餐呢?或許這一切只是傑克多慮了……   神奇樹屋12:愛上北極熊   為了解開最後一道謎題,成為圖書館榮譽館員,神奇樹屋帶著傑克和安妮來到天寒地凍的北極。快凍死的兩兄妹,幸運的遇見海豹獵人借他們溫暖的衣服穿,並邀請他們到雪屋作客;後來,跟著兩隻小北極熊,兄妹倆來到冰凍海洋邊緣,但不幸的是,他們被困在薄冰上動彈不得!……北極熊媽媽會救他們嗎?他們能達成任務,回到溫暖的家嗎? 作者簡介 瑪麗.奧斯本   美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北卡羅萊納大學主修戲劇與比較宗教學,喜愛不同文化的她,畢業之後,曾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寫作至今已20餘年,作品超過50本以上,並獲得許多獎項,而且擔任過兩屆的美國作家協會主席。

蔡穎卿科園親職講座記錄( by 許主任)

2011年04月08日
公開
42

這篇演講紀錄是同事寫的~很可惜當天因為上課沒辦法去聽 轉錄如下: 1000329蔡穎卿科園親職講座記錄 by 許雅惠主任 相遇與成長 教養與快樂 在這段時間當中,我以「母親」的身分,享受著BuBu的「廚事與教養」結合的絕妙氣質! 和書中照片很不一樣的是BuBu因感冒而低沉的嗓音,更讓我優遊在那一個我所不熟稔的「以廚事為中心的世界」! ※首先,我問自己:是為自己而聽講座?還是為了孩子而聽? 我誠實的說,我是在一種想見到作者的驅動力,排除萬難而全程參與講座的;我總是鼓勵孩子去參加作者見面會的,因為那種理解作者本身之後再次的閱讀,總會不自覺拉近作者與書本的距離,所以,演講完這一個星期,我再次閱讀BuBu的書,所以我是為自己而聽講座的。 就如同BuBu用閱讀培養自己所言: 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 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那種生活; 在培養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是啊!我從不曾檢核我的孩子閱讀的成效,因為我也想營造一個『讓孩子不知不覺浸泡在其中的閱讀生活環境』! ※接著,我問自己:身為母親需要的是教養的資訊?教養的時間?還是穩定的社會氛圍? 因為媽媽深知勞動階級的辛勞,我家三姐妹,自小懂事時,就知道人生以「公職」為目標,雖說天生不服輸的我,總以為唸了理組之後,應該當「工程師」比「老師」好(尤其80年第一次在新竹開高中同學會時,同學都在比較台積電…..的福利時,巴不得自己隱形時),歷經同學身體出現警訊、園區無薪假,回首這15 年的教學生涯,我很感謝我的母親~讓我一直認真看待我的工作! BuBu說:母親不是讓你倚賴而是使你毋需倚賴的人。 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她是我生命價值的引薦者~ 母親的觀念 母親的行動 母親的身教 如果說孩子的獨立~是指當成為副駕駛上路的時候(原先航行在母親安排的道路上),那我期待我是個好的導航者~有最新的資訊跟等待的時間。 ※當個家事導師~永遠都當孩子的助手 BuBu說:做一個母親、一個家事導師,最重要的是「趣味的希望」,而不是耐心。孩子常常希望你能陪她一起做家事,而我總在陪伴的當中懷抱一種希望, 希望她們也能得到一種非常單純的樂趣! *愛說在嘴裡很容易~TEST:每天幫孩子打一杯果汁能持續多久? *即使在上班的母親,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營造家庭的舒適,讓家人感覺到安靜與安定~用最簡單的形式對孩子表達愛與關懷 *在與帶(欠缺帶孩子的專心與耐心) 回家後放空不是一種休息,回家只是陪著孩子是不夠的,唯有透過勞動家務才能感受到與家的互動,以及第二天的能量克服所有環境及困難,親自為孩子做晚餐,求取變動中的穩定,讓孩子不再害怕改變,擁有適應的行動力 *透過踏實的家事教育,讓小孩從小不斷擁有自己「策劃」並完成一項工作的經驗(建議所有小學老師:從小三開始,就應該訓練孩子自己紀錄聯絡簿~我非常贊成)。 ※也許,我們應該當個更自私的父母 *台灣的孩子有沒有能力?是誰決定讓孩子不斷的機械式操作,以致喪失了能力 *培養學生記憶、觀察、比較的能力應兼顧 *不要只是把孩子帶到補習班去接受集體的訓練,讓孩子習慣了絢爛的舞臺燈光,卻忘了自己(讓我驚艷的日式便當) *從生活中為孩子培養的工作道德、工作性格與工作技術(小廚師) *美的內化過程~從紀律到自律(請孩子還給一個一樣的環境,從中培養尊重及技術的傳承) ※兩個階段~離家上大學與就業的來到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的想法,是否會影響教養的態度? 因為孩子很辛苦,所以只要孩子把書讀好就好(可以從外出點餐時看到孩子倍受重視看出) ※孩子需要什麼? 舒適與安全 安靜與安定 能使孩子自然安定、專注的活動才能達到情境教育的目的(寧可少而深,讓孩子不會因為自己沒事做而搗蛋) ※聆聽與表達(工作中用來影響孩子的工具) 透過分享(工作)、交換、閱讀、行動鞏固孩子的工作價值 ※人生重要三事~ 1.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年輕人的終身自修作準備 父母的功能並非在陪伴孩子熬過上某一個學校的過渡期,而要能懂得學習的目的 給孩子的教育應是有一天讓孩子可以好好的過生活 2.學習管理你的時間,你的感情,你的金錢(人生無一事與管理無關) 大學的目的~學會管理(成大文學院院長) 即使是婚後發生外遇亦是因為管理感情出了問題 3.謀生與生活(耶魯大學) 教會學生謀生的方法卻沒教會學生謀生的能力 希望每一個大人都願意 好好生活 好好工作 把愛落實在生活裡,不讓幸福成空談 美育的感受與實踐 將能在愛裡相遇 在愛裡成長 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從友善家庭ABC開始

2011年04月06日
公開
52

從友善家庭ABC開始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22期 重塑家庭力  當家已不再「理所當然」永遠在那裡,需要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和方式,去經營和守護。《親子天下》提出「守護家庭Love ABC」,希望每天一點「幸福小練習」,累積出踏實的家庭關係。 advertisment 對你來說,家,是什麼? 一件散發陽光味道的衣服和被單?一道充滿成長記憶的年菜?一盞等待夜歸的小燈?一通再平常不過的問候電話?甚至一次激烈的爭執…… 家,也許不盡完美;對家的渴望和幸福的定義,每個人也許不盡相同;但是,家總是一輩子心頭的牽掛。 「家庭給我們愛和溫暖,也將我們綁在一起為彼此的稜角受苦;家庭在我們患難困頓的時候給予支持和保護,也在日常的小事裡叫我們煩惱。我們在這種關係裡打磨、磕碰、捏塑、鑿刻、修剪,一再的被規馴,依著它的形狀成長,它的好與壞都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作家柯裕棻在一篇名為〈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祕密〉序文中,完整如實的寫出家庭在平凡的點滴中,形塑、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直到我們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開始學習對另一個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給予最深的愛和關懷,期許自己成為不離不棄的守護者。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變,這一代父母必須焦慮的扛起愈來愈輕薄短小的家,勢單力薄的跟所有扭曲了的價值觀搏鬥。 很多關於家的事物都可以外包。 「家裡需要人打掃時,就去找個女傭;寶寶生下來了,就去找個二十四小時的保姆;家人需要吃飯時,就去買個外賣;孩子需要複習功課時,就將他交給安親班或是找個家教。明明是該團聚時,卻各分東西;明明該說說話時,卻每雙眼睛都盯著電視電腦;明明是一個『家』,卻沒有『家』的感覺。」 部落格媽媽陳安儀說出很多人不敢說的內心痛處: 「如果,所有的事都請人代勞了,剩下的,只是不斷的外出工作和賺錢。那麼,我們工作、賺錢的目的和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如果我們相信,家人的關係是今生有緣的相會,註定要共同分享,交互影響;好的家人關係是彼此一輩子的祝福與滋養,壞的家人關係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怨恨。那麼,我們就有一百種理由,堅持和重視家庭不可取代的價值。 我們不能再用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經驗法則,養育下一代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假設,家,「理所當然」永遠在那裡。只有承認家是會變的,我們才能用全新的態度和方式,去經營和守護那個家。 家,是許多人一輩子奮鬥的目標。不要像健康一樣,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個當下的幸福,需要每位父母守護的承諾。 《親子天下》提出「守護家庭Love ABC」,希望每個人都不再孤單。每天一點「幸福小練習」,就能累積出踏實的家庭關係。 LOVE 愛 家庭的諸多事務皆可外包, 唯有愛與親密感必須親力親為。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強調,過往華人社會的家庭,「經濟支援」與「功能」的意義,大於親密感和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家庭願意「忍受」一個長期看不見的丈夫與爸爸,只要賺錢回家、供應經濟開銷,就能維持婚姻,夫妻雙方都願意忍受只為「生存」而存在的家庭關係。 而當愈來愈多女性的經濟能力得以自主,家庭就再也不能只因經濟的「功能」而得到滿足。親密感、關懷與愛,才是當代家庭存在的核心價值。 對夫妻和親子而言,愛不只是浪漫的「感受」,而是「決定」與「行動」。決定為彼此付出;決定把彼此放在優先順序的第一位;決定愛家人,如同愛自己。而愛的具體行動,就是關於陪伴、分工的平衡與承諾。 Accompany 陪伴 陪伴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傾聽、回應、支持 讓親密關係從優質陪伴開始。 兒福聯盟推動「愛孩子333守則」,或許值得有心的家庭參考與操練: 擁抱三十秒:擁抱可以拉近親子的距離。在擁抱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孩子正面的稱讚與鼓勵。 傾聽、陪伴三十分鐘:在忙碌的時間表中,每天至少空出三十分鐘,專心陪伴,與孩子相處。 週三不加班:找一天早點回家陪家人吧!一起吃頓晚餐、一起寫作業,在睡前陪家人聊聊天,讓雙薪家庭也有一天喘息的機會。 關掉電腦與電視,陪伴孩子遊戲、運動、閱讀,像好朋友般分享彼此的心事。用心在孩子的小事件,才能參與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提醒,「分享包括情緒的接納,陪伴、分享從小開始,家人才不致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Balance 平衡 平衡才不致透支, 愛情、親情的存摺也是一樣。 平衡工作與家庭。排出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可以有短期目標,和家人、主管充分討論,要求彈性,然後就放慢腳步去調整。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要求各方面都十全十美。在有限的資源下,一定要學會選擇。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是個忙碌的職業婦女。她曾為文分享自己在工作與家庭中掙扎的經驗。一次預定要去日本出差的時間,剛好撞到小兒子的畢業典禮,與在國外念書大兒子返台接機的日子。小兒子不死心的問她:「媽媽,你真的不能來參加畢業典禮嗎?」 為了小兒子的一句話,陳敏慧做了生平在職場上最「叛逆」的決定:要求司機從已經往機場的路上,硬生生的掉頭回家,取消日本行。 陳敏慧事後回想,去日本的會議不是那麼關鍵性的重要,缺席不致耽誤事情,但是兒子的畢業典禮只有一次。 陳敏慧建議,要達到生活與工作完美的平衡著實不易,但至少可以把握兩個原則: 一、選擇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因為有熱情,所以面對蠟燭兩頭燒的挫折和辛苦才會比較坦然,也才更願意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二、找到優先順序與核心價值,在非必要的時候懂得妥協和調整。「當你覺得工作與生活像在平衡桿的兩端擺盪,不妨停下來,看看已經走過的挑戰和掙扎。給自己一點掌聲和喝采,因為你值得為自己的辛苦稱許,……定睛前方,步履會更堅定、輕快!」陳敏慧在文章中鼓勵所有掙扎的父母們。 平衡父職與母職。爸爸、媽媽組成一個共親職的小團隊,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教養孩子。共同分擔照顧、教養孩子的責任,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影響。 共親職,爸媽都要學習。陳若琳建議,女性要一開始就邀請先生加入育兒行列,也要容許他用自己的方法,「不要一直批評他達不到你的標準,那他就會撤退。」爸爸也要學習照顧孩子的方法,參與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 Commit 承諾 從說「我願意」那一刻開始, 建構家庭的核心,就是承諾。 承諾愛家人也愛自己。 承諾支持每一個友善家庭的政策、措施,承諾支持每一個讓孩子天賦自由的教育方式。承諾盡心盡力,不做出傷害家庭的事。 「家庭的負擔或脆弱,在台灣,向來是一個私有的困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強調。面對新的變局,比較積極的態度,應該是重新定義「家庭」,讓社區的人際互助體系、公共的支援進入,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國家的「公共財」。鼓勵社區互助、企業支援,用一整個部落的力量,養老扶幼,建構友善家庭的支援網絡,才能重塑家庭力,也才是面對家變時代應有的對策。

7原則 打造全局式學習

2011年04月01日
公開
42

7原則 打造全局式學習 作者:何琦瑜、李岳霞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403 受夠了要反覆記憶那些被跺成考試大小的零碎資訊嗎?難道學習一定要從「乏味」開始嗎?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大衛•柏金斯,在他的新書《全局式學習》中,提供教學者以及關心學習的父母,一個嶄新的視野與可能。 advertisment 哈佛大學「零點計畫」的創辦人之一,從事學習、思考和創造力的研究已經超過二十五年的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在即將出版的新書《全局式學習》一書中,用打棒球譬喻他心目中「全局式思考」。他解釋,正規的學習有兩大僵固的傳統做法,不論學習任何主題,都從「元素優先(element first)」,和「學習事實(learning about)」開始。 所謂「元素優先」,就是先學習各個元素,然後將元素整合起來,逐漸加速進入複雜的主題。如同運用裝配線的概念,先學會加減乘除等「元素」,最終才運用這些元素解決有意義的問題;先學會單字和文法,然後才學閱讀和寫作。柏金斯將過度、嚴苛運用「元素優先」的正規學習現象,稱之為「元素狂」。 「學習事實」,則是廣泛被運用在社會、歷史、自然等學科。學習記得一定量的事實,記住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資訊、記住行星的位置和牛頓各項定律……,但所有的事實都只是「背景資料」。學生從此得到的理解非常有限,記住事實的過程中,也沒有辦法賦予啟迪的作用。教師們花極少的時間讓學生演練這些理論,無法與實際生活發生關係。柏金斯將這種病態稱為「關於狂」。 就好像打棒球需要練習揮棒、接球,但是讓孩子們有效學習棒球的途徑,並不是頻繁練習這些「元素」就足夠,也不是記住各種球術、打擊率等相關「事實」,而是先讓孩子們在後院打一場「簡易版」的全場球賽。因為了解並經歷過棒球全場的激烈和趣味,於是再回頭練習接球、打擊、跑壘……,就變得更有意義。如果花時間拚命練習打擊,卻不知道球賽的全貌,誰還有意願做無聊的練習? 「我必須承認即使是元素狂和關於狂,在一定程度上,仍舊有所助益。在低度開發國家,從幾乎一無所有開始,傳統的直接教學可以有相當大的效果。……,對『元素優先』和『學習事實』的不滿,不是因為他們一事無成,而是我們應該更有成就才對,」柏金斯強調。 七原則,接近複雜的學習 全局式學習說來簡單,但面對實際的複雜學科,例如數學、閱讀、自然科學……,該如何開始?柏金斯在新書中提出了七個原則,並且佐以他的研究與實證經驗,證明「全局式學習」,在任何主題都是可行且必要的「新學習途徑」。七項原則分別是: 1.掌握全貌(Play the whole game) 以問題為根基的教學,以及設計「簡易版遊戲」,是掌握全貌的關鍵。教學者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讓學習者參與從形成假設、解決問題、解釋、申論到證明等歷程。 例如美國教師獎得主肯娜,就曾經設計「水球高空彈跳」的活動,讓學生學習代數。他讓學生分成小組,用不同重量的物體吊在鬆緊帶下,測量彈性,利用代數的原理寫出公式,觀察並說明重量與鬆緊帶被拉長的程度。接著讓學生從屋頂把水球往下丟,利用他們的方程式來預測,水球會下墜到什麼程度,離地面多高。 涵蓋全貌的學習,讓學生就所知的事物往前推進、深入思考。例如帶著學生讀一篇報紙社論,用半小時的時間做完整、有意義的思考與討論,比傳統背誦記憶的過程,更能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 2. 讓這個課題值得學習(Make the game worth playing) 挑剔的學生偶爾要問:「我們學這個做什麼?」老師最常見的回答卻令人洩氣:「你以後就會知道了!」、「考試會考這個!」 創造「連結」是產生意義最好的方式。讓學習的主題,充滿「合用」的知識,能夠與未來的趨勢和應用連結,而非各自分立。創造值得追求的賽局,幫助學習者深度理解、進行有意義的選擇,才會增加他們的內在動機與參與。 3. 進行困難的部分(Work on the hard parts) 僅僅經歷「全局」,無法學得透徹,也不能精益求精。真正的進步有賴拆解這個「遊戲」,挑出困難的部分,給予特別關照。另外多加練習,想出策略克服,然後迅速將它們重新統合入整體遊戲,再練習打擊! 柏金斯強調:正規學校教育都會花相當功夫在困難的部分。不過,這類的努力通常都不夠,而且不是因材施教。考完試或交功課後,通常會收到這樣的評語:「九十五分」、「七十分」、「論點佳」、「需要進一步證據」─這些均不足以有效診斷出困難的部分到底難在哪裡,也沒有機會修正調整。有效的學習需要對症下藥,建立正面的回饋系統。 4. 客場比賽(Play out of town) 就像棒球隊需要離開主場,到其他地方比賽一樣,新環境可以促使球員調整並擴展他們的技巧與視野。學習也是如此。正規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其他時地做準備,而不只是在教室裡表現良好。我們今天的學習,並不是為今天,而是為後天做準備。老師應在教學中創造「轉移」的經驗,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能力。 研究顯示,當學習經驗注重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廣義歸納,與找尋可能的關連性時,高階轉移較可能發生。 5. 發覺隱藏的層面(Uncover the hidden game) 任何複雜且具挑戰性的活動,表面下總還隱藏很多層面。就像棒球與物理學均有其統計的一面,均有其策略面,甚至有其政治面。 當學習者不知道或忽略了學習的「眉眉角角」,多數時間就可能只花在體驗和練習表面功夫上,不僅沒效率,學習者也看不到學習的樂趣。隱藏的層面,正因為它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其原則也和日常一般因果關係的概念截然不同,需要花心思去發覺體會。一旦了解隱藏的元素是什麼,甚至可能改變學習者詮釋課題的角度,改寫學習的策略。如果我們能幫助學習者統整問題背後的基本原則、因果關係,注意整體策略考量,讓他們的學習得以「深入」,他們就有機會見證學習豐富的樣貌,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力,了解為何與如何學習。 6. 跟團隊及其他團隊學習(Learn from the team...and the other teams) 未來世界很難只跟單一來源、單一內容資料、或只跟一位老師學習。「學習社群」將是愈來愈重要的學習趨勢:同儕之間,甚至更年長的學長、學姊,都有可能成為學習請教的對象。某種程度上,跨齡指導也許更能貼近學習者的觀念與困惑,且能建立友善融洽的學習氛圍。老師之間,若能定期到別班觀摩教學,或和同事組學習小組,一起分析討論學生的作業,這種切磋也能為教學與自我成長帶來新的視野與動力。 7. 學會學習(Learn the game of learning) 除了學習,我們更需要「學會學習」:設定目標、擬定策略、檢閱成果、改進再出發……。我們要幫學習者規劃全局式的學習經驗,但不涉入太多;從一些小地方就讓他們體驗方向盤在自己手中的滋味;我們希望能為他們創造門檻經驗,面對這樣瞬息萬變的世界,學會學習,也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 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學生看到學習的全貌外,也提供他們對未知的想像空間;在基礎教育上應多以過程為基礎,而不是以命題為基礎。也就是說,學生要能夠在未來社會上生存,不能只會考試,要能夠全局式的學習與思考,才可能跟得上明日變化多端的節奏。

夫妻最幸福秘訣

2011年03月23日
公開
47

夫妻最幸福秘訣:50句話悟透愛情婚姻的本質 1.什麼樣的夫妻最幸福? 一句話,知道自已幸福的夫妻最幸福--身在福中而知福。 最大的不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在別人看來再大的幸福他都看不見,因為他不知福,也就永遠不幸福,至少不是最幸福;而最大的幸福是身在福中而知福,因為知福才能享福,知福才是有福人。 所以,不要放過生活中每一個簡單的細節,不要無視婚姻中每一次平凡的感動,做身在福中而知福的人。   2.婚姻就像一個魔盒,它改變著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而這種改變倒不是婚姻本身起作用,恰恰是婚姻中夫妻自已在改變自已,也就是說男人女人通過婚姻這根紐帶有意或無意地在改變著自已。   3.婚姻必須切實平淡似細水長流,平淡才能長久,細水才能長流,但平淡不等於無味,細水不等於完全波瀾不驚,否則就是走入婚姻的另一個極端,也是婚姻的另一個死角,淡而無味毫無新鮮感才是婚姻最大的致命傷。   4.結婚後夫妻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婚後夫妻不再相互欣賞。 具體地說就是,無視對方的優點,沒有讚美,沒有表揚,更多的是挖苦和諷刺;無視對方為自已所做的一切,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發自內心的感恩。   5.沒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幸的夫妻。 一對對夫妻懷著對婚姻的無比美好的憧憬走入婚姻的殿堂,可最終他們卻失望了,於是他們責怪婚姻,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其實真正要怪的是他們自已。   6.愛情不能勉強,婚姻也無須強求,無論男人女人,對待愛情與婚姻都應慎重,情感婚姻都不能是隨意的行為。   7.面對不幸的婚姻,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是放棄戰爭,當然也不奢求馬上回歸甜蜜,而是要彼此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沒有思考就沒有行動,也就不可能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鑰匙,因為自已想要的東西和婚姻的細節永遠只有自已最清楚,解決問題的鑰匙最終是握在自已手中。   8.溝通是解決婚姻問題的第一把鑰匙,也是最重要的鑰匙之一,溝通可以解決大多數婚姻問題。   9.忠誠是婚姻關係的底線,一旦衝破,就有可能會打翻婚姻這條船,傷著愛人,傷著兒女,傷著親人。 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重要是要做到清醒心智,要學會反思自己,讓自己成熟。   10.幸福的前提與基礎當然是愛與忠誠,而最終能否真正獲得幸福則取決於夫妻之間良好的情感習慣。 所以說,好習慣成就幸福婚姻。   11.夫妻間彼此相愛著,彼此忠誠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然首先必須做到,但婚姻質量的高低更多地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 細節問題解決起來並不難,關鍵是不要視而不見,更不要見而不管。   12.相愛是一門藝術,愛是兩個人一起成長,這就必須得有交流,有交流才有瞭解,有瞭解才有更深的愛。 交流必然會有爭執的可能,但這不是壞事,暴露矛盾相比掩蓋矛盾來說,最終更有利於婚姻和諧,沉默不是解決問題,而只是隱瞞和迴避問題。   13.當我們怨天憂人抱怨婚姻的乏味或不幸時,其實我們都在犯著同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我們將婚姻不幸的根源指向婚姻本身而非我們自已,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區,也是我們的可悲之處。 是誰製造了不幸的婚姻? 是我們自已,幸與不幸,全在自已。   14.現代夫妻有三大心理誤區:只關注夫妻小世界而忽視彼此大家庭;總想對方按自已的思維和習慣模式行事;想當然的把對方當作是自已完全的私有財產。   15.分居兩地的夫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經受更多的誘惑,有更多的情感候選對象,危機四伏,對夫妻感情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夫妻既然由於不能克服的現實而分居兩地,那麼首先就要接受這個事實,其次要比其他夫妻更多些用心去經營婚姻。   16.要想男人不變心,女人首先不變「臉」。 要想男人不外跑,女人別做祥林嫂。 結婚決不是女人變「黃臉婆」和「嘮叨婆」的分水嶺。   17.男人最需要一位能與他水乳交融的知音伴侶,當男人為情色所惑之時,正是妻子自已把丈夫推向誘惑的最前沿,別的女人也就正好乘虛而入。 讓老公遠離情色誘惑的最好法寶就是女人自已做好自已,抓住了老公的心就抓住了老公的人,所有的誘惑也就不堪一擊。 當然男人是否能抵住情色誘惑,關鍵在自已,男人自已得爭氣,明明嬌妻在家卻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男人就無可救藥。   18.六種「極端」男人嫁不得:極端自私自利的男人;極端花心好色的男人;極端男子主義的男人;極端吝嗇小氣的男人;極端鬆散懶惰的男人;極端戀母情結的男人。   19.沒有絕對正確的婚姻保鮮高招,沒有對所有婚姻都管用的靈丹妙藥,婚姻是否有活力,能否保鮮,最關鍵的不是尋求這些保鮮招數,而是心裡常有這根弦,心中有了這根弦,你就會想出適合你自已婚姻的保鮮招數,夫妻就能常愛常新。   20.什麼是愛情最大的悲劇? 也許有人會說,愛情最大的悲劇當然是愛到最後卻分手了,因為不愛了所以分手,這當然令人傷心,但這是愛情的無奈而不是悲劇,從另一個角度看反而是愛情的幸運,不愛了卻硬要在一起那才是悲劇。 其實愛情最大的悲劇是,自已是否愛對方都搞不清楚,錯把不愛當作愛。   21.夫妻不要濫用對方給自已的寬容和自由權力。 夫妻雙方當然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和交往的自由,但一定要知道在你享受這種自由和寬鬆氛圍的同時,不要忘了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 對方給自已以信任,要對得起對方的信任;對方給自已以寬容,要對得起對方的寬容;對方給自已以自由的空間,更要對得起這種自由。   22.夫妻吵架後切忌長時間賭氣保持沉默和冷漠。 有兩句話可以概括沉默和冷漠的殺傷力:沉默是無形的傷害;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冷漠。   23.猜忌是婚姻生活的一顆毒瘤,聰明的夫妻懂得如何一起努力去巧妙化解,被猜忌的一方要做好自已,猜忌的一方要多些信任與釋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忠誠,減少誤解,加強溝通,避免因為猜忌毀掉美好的感情和幸福的婚姻。   24.夫妻感情要持久,除了相互忠誠與真心這個前提外,更要牢記住兩句話:戀愛可以短暫美麗如電光一閃,婚姻卻必須切實平淡似細水長流。 簡單是最成熟的美麗,單純是最豐富的高雅。 濃縮成兩個字就是:簡單。   25.無論是幸福還是不幸,其中必然有它的理由在裡面,幸福不是天生的,不幸也不是天生的,在羨慕別人婚姻幸福、哀嘆自已婚姻不幸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其中的緣由所在? 除了一些你無法改變的外界因素和力量,婚姻不幸的苦酒絕大多數都是夫妻親手釀成的,而我們往往只知抱怨卻不知反思自已。   26.婚姻破裂的兩大終極原因:相擁卻並不相愛。 相愛卻不懂相處。 婚姻裡,夫妻間的相處比相愛還更重要。   27.男人選擇了怎樣的女人作為終生的伴侶就等於選擇了過怎樣的生活。好妻子就是好日子,成功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好女人,幸福男人的身邊必定有一個好女人。 好女人是一所學校,母親是男孩的學校,女人是男人的學校,男人的好壞全在女人的調教,調教不是管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男孩從母親開始,男孩不出息,母親有責任;男人從女人開始,男人不成氣,女人有責任。   28.婚外情,意味著對婚姻的不忠與背叛,但婚外情的發生並非空穴來風,多少有它發生的內外環境,情感確實是極其複雜的事,無法簡單地用好與壞來評判,也許理性的思考有助於更好地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 既給自已和對方機會,也給婚姻家庭以機會,同時又不失做人的基本尊嚴。 理性地去思考和麵對,自信和有尊嚴地去處理。   29.女人需要什麼? 說到底,女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質保障讓生活無憂,更需要的是男人的真心真意、男人的真情真愛,還有那一份細心與關愛。 細微之處見真情,愛她就行動起來,貫徹到生活每一個細節中去。   30.感情是兩個人的互動,一頭熱一頭冷有個什麼勁,現如今,誰離開了誰就不能活呢? 心涼了,愛沒了,婚姻也就只是一種形式罷了,要它做甚? 曾經的美好也只是曾經,強拉是拉不回來的,就讓它成為心底的美好回憶吧,何必硬要用新的痛苦去毀掉曾經的美好?   31.婚姻不幸福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兩種:一是婚姻沒有愛情的基礎,二是婚後不懂得經營。 這道理其實誰都懂,關鍵是有沒有認真去梳理,有沒有好好去思考,有沒有真正去把它落到實處。   32.愛情婚姻不是獨角戲,男人女人如果只是純粹個人層面上的優秀並不能成就幸福婚姻的必然,無論是才子佳人式夫妻,還是相互欣賞式夫妻,其本質是一致的,那就是互解風情,懂得生活,所謂夫妻「演雙簧」——沒有配合不行。   33.當丈夫另有所愛,心已不可挽回時,真的不要你了,妻子無須一蹶不振,更不要從此終生潦倒,要不動聲色繼續活得好好的,要爭氣,不要將個人哀怨放到桌面上,不做祥林嫂,要敢於直面慘淡的婚姻,敢於正視殘忍的分離。即使萬般痛苦,也要靜下心來,學會冷靜的面對事態的發展。 但永遠要記住不要乞求,愛情不是乞來的,婚姻不是乞來的,幸福不是乞來的,自已永遠是自已真正的主人,唯有自已才能救自已。   34.所謂「七年之癢」只不過是婚姻生活平淡的附生物而已,我們要做的不應是恐懼或胡亂誇大其詞,「七年之癢」並非不可愈越的障礙,它只是在提醒人們要用心經營自已的婚姻,因為婚姻是學問,需要不斷的學習。   35.當感情遭遇不幸婚姻出現危機,女人要慎重選擇傾訴的對象,記住一句話:如果你不想有情人,儘量不要找異性傾訴。 當然這只是從心理學角度對女人提出的警醒,而且也只是一種概率分析,做與不做全在你自已手中。   36.面對病態婚姻,我們既不能意氣用事,或者只圖一時痛快而動不動就離婚了事,也不能一味地忍氣吞聲、忍辱負重讓自已活在痛苦中,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試著去醫治修補。   37.我們在愛情的甜蜜中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姻卻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打碎了我們許多原本美好的憧憬,我們厭了,我們煩了,於是終於有一天,我們的腦海中跳出面目猙獰的兩個字「離婚」。 離婚,真的那麼可怕嗎? 想一想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有合就有分,有結婚就有離婚,只是在離婚之前你至少應該把相關的問題想清楚,然後再向婚姻開刀也不遲,如此至少你不會後悔,畢竟離婚也是人生轉折性的大事。 結婚不能結得糊裡糊塗,離婚當然也應離得明明白白。   38.夫妻是否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況、夫妻雙方性格是否般配、是否懂得有方法的經營婚姻,這些是決定婚姻幸福美滿與否的三大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39.情愛淡化,性愛冷場,加上來自生活工作的疲勞與壓力,內憂外患,必然產生婚外戀和離婚的後果,每對夫妻應該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加強主觀能動性,不能勤於工作卻懶於生活,找準「病」因並付出行動,打破不良夫妻關係的惡性循環,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尋找新的共同話題,嘗試性生活新變化,克服懶散情緒,製造新的浪漫與驚喜,改善淡漠的感情,喚回夫妻激情,愛情就一定能再次升溫。   40.婚姻中付出與索取是相互的,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都要儘量避免做所謂的「奴僕」妻子或丈夫,互愛互助、互相照顧、互相關心才能攜手到老。 請記住:「侍奉」式婚姻注定是短命的婚姻。   41.尊重和自由是處理婚姻關係的最基本要則,不管夫妻間的愛有多深都不要忽視這兩大原則,否則再深的愛也會消耗貽盡,沒有尊重就沒有愛,沒有自由就沒有愛,要想讓婚姻長久,我們必須守住這兩條基本的底線。   42.夫妻間最常被忽視的一樣東西就是友情,或者說是相互間基本的尊重,它與愛情、親情一起是維持良好夫妻關係的三個基本支點。 恩愛夫妻有三情,即愛情、親情和友情,如此,夫妻和諧,婚姻幸福。   43.女人改造男人,男人改造女人,說到底不過是男女之間的一種磨合,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誰改造誰的問題。 如果大家都想改造對方,那就成了一場毫無結果而又永不止息的戰爭,想一想,愛本身就是改造,因為沒有愛的改造只是徒勞,有了愛,改造就變得多此一舉。   44.愛情不必親密無間,婚姻無須夜夜春宵。 愛情必須不斷添溫,婚姻需要持續保鮮。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錯誤,沒有婚姻的愛情是缺憾。   45.婚姻之門,不要盲目跟進。 婚姻是有責任的,隨便進出必然會讓你進退兩難痛不欲生。   46.沒有一輩子從不吵嘴的夫妻,要切記的是,床頭吵嘴床尾和,夫妻沒有隔夜仇,唯如此,才能牽手到老、相約白頭、恩愛一生。   47.一切皆是緣份注定,誰也無法完全脫俗,但永遠不要放棄對真愛的追求,那怕窮其一生直到生命的盡頭。   48.假如有幸找到你最愛的也是最愛你的人,這是上天對你的恩寵,莫要辜負,終其一生去好好珍惜。 只有受得住各種誘惑考驗和歷經歲月磨勵的愛情才夠得上真正的愛情,也才會如陳酒般越發醇香怡人。   49.走過愛情,走過激情,走進婚姻,走進平淡,經過七年之癢,邁過十年之坎,婚姻之路是進入死胡同還是越走越寬,全靠我們如何去呵護、如何去經營。   50.婚姻是夫妻一輩子的事業,要付出努力去經營,婚姻正是在夫妻攜手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難坎之後才越發豐富有內涵,才越發顯現白頭到老的彌足珍貴,婚姻也才散發出她真正的魅力。

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

2011年03月23日
公開
50

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直入心扉的90句真心話 8e0220c7769910a873e7b93afb7bb18b.jpg 下載 (43.47 KB) 前天 15:59 1.有人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淡漠。 淡漠,意味著心裡不再有對方的位置,而不再想起。 沒有餘恨,沒有深情,更沒有力氣和心思再做哪怕多一點的糾纏,所有剩下的,都是無謂!   2.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你或者選擇說出來,或者裝作不知道,萬不要欲言又止。 有時候留給別人的傷害,選擇沉默比選擇坦白要痛多了。   3.走過山山水水,腳下高高低低;經歷風風雨雨,還是尋尋覓覓;獲得多多少少,失去點點滴滴;重要開開心心!   4.葉子的離開/不是風的追求/也不是樹的挽留/而是命運的安排/自然的選擇/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有時候離開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5.擁抱真是個奇怪的東西,明明離得那麼近,卻看不到彼此的臉。   6.結婚是愛情的墳墓,如果不結婚,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   7.最快樂的人並不是一切東西都是最好的,但他們會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東西。   8.得意時應善待他人,因為你失意時會需要他們。   9.站在天堂看地獄,人生就像情景劇;站在地獄看天堂,為誰辛苦為誰忙!   10.我不想做你生命中的插曲,只想作你生命中最完美的結局……   11.我突然發覺自己是個華麗的木偶,演盡了世間的悲歡離合,卻逃阿不過背後的銀色絲線… f4dfd6903bef7709cef552ad908ad5ce.jpg 下載 (17.48 KB) 前天 15:59   12.有些事兒,不是你努力的不夠,而是不夠堅定。   13.生命是充滿遺憾的篇章,因為她沒有機會讓你修改病句!   14.我的快樂都是微小的事情。   15.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   16.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   17.感情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 愛,或者不愛,只能自己決斷!   18.傷只是別人給與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   19.我大概是一隻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   20.我的世界是寂靜無聲的,容納不下別人。   21.美麗的一天​​讓我過得如此糟糕,是我錯了還是今天並不美麗?   22.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23.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   24.可能快樂太單純,所以容易破碎!   25.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26.我微笑,在任何我難過或者快樂的時候,我只剩下微笑。   27.如果有過幸福,幸福只是瞬間的片斷,一小段,一小段。   28.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樂與悲傷就是那兩條長長的鐵軌,在我身後緊緊跟隨。   29.如果我愛你,我就會理解你,通過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30.有一種緣,放手後成為風景;有一種心,堅持中方顯真誠。 你懂了,我接近天堂;你不懂,我成為經過。 8413ca4dbdb56d3654851759cce98069.jpg 下載 (19.67 KB) 前天 15:59   31.人生總有許多偶然和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彙的一天。 人生又有許多意外和錯過,握在手裡的風箏,也會突然斷了線……   32.在無盡的追尋中,你會有一個又一個巧合和偶然,也會有一個又一個意外和錯過。 現實的城市猶如霧中的風景,隱隱地散發著憂鬱的美,承載著沒有承諾的夢…   33.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長久的擁有就是珍惜!   34.每一棵大樹的成長都要接受陽光,也包容風雨。   35.要隨波逐浪,不可隨波逐流。   36.沒有幻想,沒有期望,就如同鳥兒被捆住了翅膀。 過多的幻想,過高的期望,就像鳥兒不知飛向何方。   37.把臉一直向著陽光,這樣就不會見到陰影。   38.每一種選擇都有不同的結局,就如同步同的路就會有不同的風景。 所以,如果想看燦爛的風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選擇。   39.對前途要看得樂觀些,對人心要看得悲觀些。   40.快樂是一種心態,不是一種狀態。   41.如果沒有雲,天空會不會寂寞? 如果沒有天空,雲到哪裡停泊?   42.當我們眺望遠方的時候,近處的風景便看不清楚了。   43.有大海一樣的胸懷,生活中還有什麼事情會讓你失去笑容呢? 44.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生的幸福;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場心傷;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陣嘆息… bc7e5e3b82dbb7f964d398aa6b6f78ec.jpg 下載 (33.25 KB) 前天 15:59   45.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46.​​昨天是一張已註銷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現金!   47.心中有所牽掛,生命才會堅強!   48.大海的寬廣在於彙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於包容深深淺淺的緣份!   49.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置身何處,而是我們將置身何處!   50.世上的姑娘總認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   51.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52.人生有些事,錯過一時,就錯過一世。   53.愛情像是花朵兒,沒開時是孕育,開著時是燦爛,開完是完美;愛情是美酒,沒喝時是渴望,喝著時是甘醇,喝完是回味。   54.愛是當你不考慮你們關係中的感情、同情和浪漫時,發現你依然傾慕他(她)。   55.愛是火熱的友情,沉靜的瞭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諒。   56愛是人們之間取長補短和承認對方的弱點。   57.一分鐘就能讓一個人心碎,一小時就能喜歡上一個人,一天就能愛上一個人——但是,要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去忘掉一個人。   58.愛是一種責任,需要兩顆心共同承擔;愛是一種默契,需要兩個人相對交流;愛是一種付出,需要有接收的對方;愛是一種幸運,需要有時間去感受那份喜怒哀樂。   59.愛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會讓你受到傷害;但是,愛一個人,卻永遠沒有勇氣讓那個人知道你的感覺,會讓你更痛苦。   60.愛一個人,是要她幸福;愛一個人,是要她離開煩憂;愛一個人,是要她每天容光煥發;愛一個人,是要她不再經受心靈的折磨;愛一個人,無論她在何方都為她默默的祈禱;愛一個人,無論自己身在何處都為她牽腸掛肚;愛一個人,情願讓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為她鋪平道路。 ba52843bfb9c2224beda8fffbfdf1343.gif 下載 (61.32 KB) 前天 15:59   61.愛一個人如果只是愛他(她)的優點,那隻能說是愛他(她)的表面;只有愛上的是他(她)的缺點,那才能大聲的告訴別人:我愛她(他)! 因為缺點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才是最致命的,也最讓人無法逃避,無法抗拒。   62.愛一個人是很苦的事,為什麼我卻不能停止付出;愛一個人是很累的事,為什麼我卻不能拒絕相思;愛一個人是很傻的事,為什麼我卻依然執迷不悟;愛一個人是很快的事,為什麼我卻還保留你的影子!   63.不要怪戀愛中的自己全無理智,沒有一個熱戀中的人是清醒的……   64.愛猶如急流中的一片浮葉,需要堅實的臂膀維護左右;愛猶如小溪般的一種心情,時而潺潺,時而涓涓;愛猶如高山上的一朵小花,站在高處,不近身沒法嗅到它的香氣裊裊,不近身沒法感受到它的脈脈含情。   65.不要期待愛的回報,只要靜靜等待愛在他們的心中慢慢成長,但如果沒有,就滿足於愛在你自己心中的成長吧。   66.不要追求外表,外表會欺騙人;不要追求財富,財富也會漸漸消失。去追求讓你微笑的人,因為只需要一個微笑就能讓灰暗的日子變得充滿光彩。   67.當快樂的大門關閉時,另一扇快樂的門將打開,但我們總是久久地註視著那扇關閉的門,看不到已經向我們打開的那扇門。   68.給愛一張不老的容顏,讓相愛過都終身不變;給愛一個不悔的誓言,讓相愛過都彼此思念;給愛一片無盡的草原,讓那憂傷消失在人間;給愛一片遼闊的藍天,讓那真愛充滿人間。   69.快樂屬於哭泣的人,屬於受傷的人,屬於曾尋覓的人,屬於曾嘗試的人,這是因為他們會感激那些曾接觸到他們生命的人。 dd15bf7075cd313debec14b93bc05055.jpg 下載 (41.81 KB) 前天 15:59   70.沒錯,愛情不免攙雜著很多雜質,當我不再美麗,你不會再愛我,當你不再SPECIAL,我也不會再喜歡你! 雖然殘酷,但很現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渴望永恆呢?   7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夢想的浪漫,夢想的那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但現實有時卻太殘酷,人也有時太現實,所以人世間才會有了那麼多的不快樂和不幸福。   72.夢你想夢見的,去你想去的地方,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因為你只有一次生命和一次機會來完成所有你想做的事。   73.你愛人是出於自願,給予也是出於自願,就像花朵到了時節就要開放,並不是因為有人對它微笑。 你活著,你愛著,是因為你喜歡生活,願意愛,因為你必須生活,必須愛。   74.如果您仍然想嘗試的話就永遠不要說再見;如果你仍然覺得可以繼續的話就永遠不要放棄;如果你不能放棄愛一個人的話就永遠別說你不再愛他(她)。   75.生命中一件悲哀的事是:你遇到一個對你很重要的人,最後卻發現他(她)不是命中註定的那個人,因而你必須放手。   76.我們確實不知道我們擁有的是什麼,直到我們失去它;我們也確實不知道我們想念什麼,直到我們得到它。   77.我能看到一片樹葉從老槐樹上落下,我能看見雲彩的變幻,我還能斷定周圍的青苔在一天天減少。 可對於愛情我能說些什麼? 我能說出它的方位、它的顏色、它的溫度嗎? 我能說出它的姿勢、它的喜好、它的氣味嗎? 我知道它到來的時間嗎? 我知道它離去的方向嗎?   78.一見鍾情最容易成為刻骨銘心的愛情。   79.一句粗心的話可能會引起衝突;一句殘酷的話可能會毀滅一個生命;一句及時的話可能會減輕壓力;一句愛的話可能會癒合創傷帶給人祝福。   80.魚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裡。」水說:「我能看見你的悲傷,因為你在我的心裡。」心底隱藏最深的那一滴淚水,常牽動你每一根纖弱的神經,隱隱作痛。   81.願你有足夠多的歡樂讓你覺得甜蜜,有足夠多的嘗試讓你堅強,有足夠多的悲傷讓你更有人性,有足夠多的希望讓你快樂。   82.在愛情的季節裡,最值得回味的是初戀;最難駕馭的,是初戀;最惱人煩人的,也是初戀。   83.珍惜我們的初戀,隨著年歲的增長,你會發現那是一筆多麼珍貴的財富,是一件我們可以一生為豪的成就。 3c60f40be72ecdcd61cff6b1db9a887a.jpg 下載 (54.12 KB) 前天 15:59   84.最燦爛的未來將永遠建立在被遺忘的過去的基礎上,你無法生活得很好,除非你能夠忘記過去的失敗和心痛。   85.最初的時候,認為愛情是單純的事情,喜歡一個人,可以做任何的事,知道她喜歡你,自己也不會放棄;後來,好像是喜歡上一個人,感覺要涉及的太多,愛情不再簡單的屬於自己,感覺自己的悲哀,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86.最好的朋友是你們同坐在門廊上、一同散步,不需要任何言語,然後各自走開,但是感覺卻像剛剛進行了一次最好的交談。   87.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人們愛你。   88.愛是火熱的友情,沉靜的瞭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諒。 愛是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環境影響的忠實。 愛是人們之間取長補短和承認對方的弱點。   89.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愛,因為我有愛。   90.愛情,這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 

縫縫補補的婚姻

2011年03月23日
公開
39

縫縫補補的婚姻 婚姻, 家庭, 縫補 本帖最後由 cha1212 於 2011-3-9 20:35 編輯 有一次上「新聞挖挖哇」,于美人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生動:「哪一段婚姻,不是縫縫補補的呢?」 我心中暗暗接上的一句是:「更多的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呀!」 算一算,我結婚整整十一年,要邁入第十二個年頭了。在這其中,我們吵過架、打過架;吵外遇、鬧離婚;有甜蜜思念、也有苦澀委屈;生下了小孩、也拿過小孩……,就是這樣的酸甜苦辣,倒也過了這麼些年。 婚姻到底是什麼?我經常問自己。 我看到過、參與過的婚姻,其實只有我父母的。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婚姻的憧憬或是破滅,總是由自己的父母開始。我的公婆在我們婚前就已經離婚了,雖然,婆婆這些年來總是盼望著破鏡重圓。 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媽媽可以算是幸福的一對。雖然爸爸脾氣暴躁,每次一發起脾氣來總是大吼小叫,讓我們覺得媽媽很可憐;但是,爸爸的脾氣來得快、去得快,每次吵架的隔天,總會看到爸爸在家扮小丑,嘻皮笑臉的討媽媽歡心。也因此,他們的吵架經常像是一齣齣鬧劇。 大概在我小一的年紀吧!有一次他們吵架,我媽一邊哭一邊在房間整理行李,說要帶我去台北。爸爸坐在客廳裡,明明頭上在冒煙,卻還屏氣凝神的在看書。幼小的我很緊張,在房間與客廳來來回回的跑著,一邊跟爸爸報告:「媽媽已經在收衣服了!」「媽媽在裝箱子了!」「媽媽要去台北不回來了!」一邊跟媽媽哀求:「媽媽,妳不要走啦!」可是,兩個人都不為所動,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正當我哭哭啼啼的跟在媽媽後面,眼看著媽媽提著行李箱要走出大門時,那個坐在客廳裡看書、沈默的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攔在媽媽前面,身高比媽媽高 20幾公分的爸爸,不知道什麼時候,左手已經拿好釘鎚、右手拿著釘子,雙手一伸、越過了媽媽的頭頂,把我家的大門「砰砰砰」的釘了起來! 矮小的我躲在門下,楞了半晌,然後破涕為笑。雖然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吵架,但我覺得爸爸真是厲害,他把門釘起來媽媽就走不了了!他怎麼想得到這一招呢?我媽媽也是一臉的驚愕,然後在門前忍不住就笑起來了。 當然,隔天,門上的釘子就拔掉了,但是我家門上那兩個小洞,足足讓我們談論了好多年! 後來我們搬了家,又有一年,在我高中時,有一次週末回家,弟弟得意的把掛在門上的西裝移開,向我展示門上的另一個大洞。 不用說,那又是一次我爸媽吵架的痕跡。原來,起因只是因為爸爸在院子裡,風把門吹得反鎖了,他一直叫我媽,我媽在樓上卻沒聽到。爸爸一發火,去工具房取了鐵鎚,把門敲破一個大洞!後來,我弟弟還領著巷子裡的小朋友,排隊前來我家觀賞「門上大洞」之奇觀! 長大之後,我跟媽媽經常閒聊,有時候,她會跟我抱怨,父親又胡亂發脾氣,氣得她很想在外面買一個小套房,老了之後一個人搬出去住。可是,當兩個人一起出去看表演、爸爸牽著她的手陪她在社區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散步時,媽媽又會帶著像小女孩崇拜偶像一樣的神情對我說:「妳爸爸除了脾氣壞,什麼都好!他很有骨氣、很聰明、又有學問,以前追我的男人,沒有一個比得上妳爸爸!」 爸爸媽媽吵吵好好的渡過了30多年的婚姻,媽媽在55歲那年病逝。 媽媽過世之前,在醫院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段時間,我親眼見到,爸爸每天下班後就直接到醫院去,親手餵媽媽吃飯、更衣、按摩、如廁、餵藥,兩百多個日子,沒有一天間斷。媽媽過世之後,爸爸買了一對骨灰罈,每天在家裡整理媽媽生前的遺物。我們把桃園的大房子賣了,爸爸扛了好幾麻袋的遺物回來,他把媽媽手寫的每一張紙條、照片,用本子一本一本的貼起來。 終日消沈的爸爸對我說,他是念科學的,不相信有鬼神,媽媽走了,他也不知道他活著還有什麼樂趣。一度我很擔心,怕他有什麼萬一。 還好,後來,爸爸又遇到了阿姨。兩個失去了老伴的人,互相有了傾訴的對象,枯萎的靈魂又再度的復活。我跟弟弟妹妹,都很感激阿姨的出現,認為那是在天上的媽媽保佑,不忍心看到爸爸如此痛苦,所以把阿姨帶到他的身邊。 然而,脾氣暴躁的爸爸,這回依然改不了他的個性,兩個人一吵起架來也是個天崩地裂,有時候我忍不住勸他們:「都這樣的年紀了,還有什麼好吵的呢?」偏偏兩人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可是,吵著吵著,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爸爸的第二段婚姻、兩個不完整家庭的重新組合,也堂堂邁入了五個年頭。 我遺傳了爸爸的火爆脾氣。雖然我是女生,但一發飆起來,誇張衝動之行為,比起我爸爸來,不遑多讓。就跟我媽媽一樣,我先生是個笑口常開、樂觀開朗的好脾氣先生。也因此,我們的婚姻,也是一樣的吵吵好好,需要常常縫縫補補。 婚前同居時,媽媽一直覺得丟臉,頻頻要我趕快結婚,以免每次大樓的管理員問她「妳的兒子、女兒」時,媽媽都覺得不知該怎麼解釋。媽媽對我說:「一個願意幫妳洗衣服、洗碗的男人,妳還要挑剔什麼呢?」我心想,反正結了婚也還是可以離婚,也沒什麼好怕的!於是,我就為了「給樓下管理員一個解釋」而結婚了! 婚姻到底是什麼?結婚後的每一年,我都不停的在問我自己。 婚姻到底是為了製造出兩個像我們的小孩?還是為了要一起存錢買房子? 婚姻是因為相愛的兩個人想要一輩子在一起?還是只是因為怕老了之後沒有人照顧自己? 婚姻是為了保障彼此合法安全的性愛?還是下班之後有一個家? 婚姻是彼此的心甘情願?還是彼此不得已的責任?是彼此的承諾?還是彼此的約束?是彼此的依靠?還是彼此的負擔?是彼此的親情?還是彼此的愛情? 我一直都想不太出答案。 有一次我在「國光幫幫忙」形容,婚姻就是兩個走在鋼索上的男女,必須要有危險的恐怖平衡,才能繼續的下去。狄鶯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她認為老公的愛就是婚姻必要存在的全部。我反駁她:「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只愛一個人,除非那個人很短命。」我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誘惑、犯錯,我也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失望、苦澀。 要維持婚姻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想要維持這段婚姻。 無論是婆媳不和也好、外遇緋聞也罷,打架動粗、或是沒有子嗣,讓婚姻不能持續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中一方不再想要這段婚姻。 否則都還可以持續下去。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想不起對方的好處,只覺得他現在缺點一籮筐。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忘記對方婚前的樣子,只記得他現在的禿頭大腹。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耐煩聽他的話,只因為他說的話妳都知道。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在意他在做什麼,只因為反正他也槁不出什麼名堂。 妳忘了,現在被妳嫌棄的他的父母,正是調教出妳當初愛戀男人的推手。 妳忘了,現在被妳討厭的他的沈默,正是當年吸引妳的穩重。 妳忘了,現在被妳抱怨的他的冷漠,正是因為妳的不在意。 你也忘了,現在被你嫌棄的她的多話,正是當年你被吸引的熱情。 你也忘了,現在她的樣子邋遢,正是因為她在為你養兒育女。 你別忘了,現在她雖然不復從前的浪漫,但是她卻是你最忠實的伴侶。 我還是不懂婚姻的真諦。 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我又病又醜又老又臭的時候,有一個人願意,牽著我的手。就像,我爸爸對我媽媽那樣。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2011年03月03日
公開
19

節錄自親子天下第19期(2010年12月)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建立慈威式的管教模式 慈威式的管教包含兩個基本態度: "我懂你"-父母能夠理解、接納青少年需求,並且以溫暖和耐心回應他們的感受。 "你懂我"-說明合理的底線,共同訂定規範,並堅定的要求孩子遵守。 善用"我訊息": 1.具體明確,不帶批判的指出他的行為。如:你的床上已經有2/3的空間被衣服佔滿了。 2.說明上述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明白父母何以堅持規範底線。如:食物留在房間,招徠蟑螂會影響整個家庭的衛生。如果要在房間吃東西,就要收拾乾淨;忘了拿出來丟或洗,就不能再把食物帶進去。 二、和孩子協商,共同解決問題 1.協商:找出共同目標,訂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規範,討論怎麼執行,包括會有甚麼後果。 2.執行:父母要扮演執法的角色,孩子踰越底線時,不要動怒,只要溫和的說:"我們談好的"並堅定的執行後果。 3.修正:允許孩子有修正規範的空間。 4.肯定:看到孩子努力和進步,一定要肯定。 三、善用管教小技巧 1.總量管制:不要求孩子同時進行多面向的改善。 2.釜底抽薪:從最核心的項目(影響最大最深的行為問題)開始。 3.拋磚引玉:選擇最簡單的入手。 4.走為上策:若孩子在外表現沒問題,偶爾給孩子自主空間,眼不見為淨。 善用空間管理四大技巧 一、加法:增加環境裡的有利因素,如在房間放有蓋的籃子可以放髒衣服。 二、減法:去除環境中不利的因素,如不要在房間擺太多雜物。 三、乘法:預防、建設性的規劃,如和孩子討論房間需要甚麼櫃子。 四、除法:大事化小,釐清問題點, 如孩子生活忙碌,以致房間凌亂,沒空收拾,但在使用公共空間、和別人相處時懂得自治,會對別人構成困擾。 *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長出自信和能力,是要充權(empower)他,不是限制他。

七祕笈,教出禮貌小孩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21

節錄自親子天下第19期(2010年12月) 教孩子認識禮貌的七個好點子 1.禮貌愛微笑 -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當孩子少了微笑時,試著先同理孩子的情緒。 2.禮貌靠魔鏡 -站在鏡子前面觀察自己一分鐘,對著鏡子練習說話和控制自己的臉部表情 3.禮貌招呼讚 -說有禮貌的話,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聚焦在對方的好表現,並主動反應出對方的優勢。 4.禮貌廣告詞 -透過父母不時耳提面命,讓"做該做的事"像廣告詞一樣,在孩子腦海中深刻內化。如:"做該做的事,結帳要排隊""做該做的事,將玩具放回原來的架上""做該做的事,育見老師說聲好" 5.禮貌在哪裡?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觀賞的影片及動畫,讓孩子在觀賞的過程中,與父母一起尋找影片中的禮貌片段。 6.禮貌說故事 -讓孩子說禮貌的故事(自編或是照書念),加上角色扮演,在對話和行動中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理解禮貌的概念。 7.禮貌祕笈袋 -準備紙筆,和孩子一起討論要如何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和問題。把這些解決方法整理成禮貌祕笈袋,讓孩子隨身攜帶,時時練功。 ------------------------------------- 親子天下第19期(2010年12月) 佳句摘錄 1.國教司楊昌鈺:"成績中等的人,路反而很寬廣,只要能往興趣發展,與人相處沒問題,他就海闊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