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對付去勢抗性攝護腺癌,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4月19日
公開
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60多歲的李先生有頻尿、夜尿、解尿不順的狀況,原本以為是良性攝護腺肥大,但在就醫之後,才發現竟然是攝護腺癌,而且切片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屬於高惡性度攝護腺癌。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顧問裘坤元醫師指出,接受荷爾蒙治療一段時間後,攝護腺癌細胞便出現去勢抗性,而改用化學治療。 大約一年半後,患者的攝護腺癌已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裘坤元醫師說,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於是開始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治療下,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指數有下降的趨勢,而且骨頭疼痛也大幅改善。 「早期的攝護腺癌沒有症狀!」裘坤元醫師指出,「在台灣,有一半的患者在診斷攝護腺癌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較晚期的狀況,甚至有三成以上已經轉移到骨頭。」 攝護腺癌可能造成頻尿、夜尿、解尿困難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是良性攝護腺肥大,而延誤就醫。裘坤元醫師說,攝護腺癌容易轉移至骨骼、淋巴結,可能造成骨骼疼痛。 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必須使用全身性治療,裘坤元醫師說,首先是使用荷爾蒙治療,因為男性荷爾蒙會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會利用藥物將男性荷爾蒙降到最低濃度,稱為去勢性治療。 荷爾蒙治療能夠有效抑制攝護腺癌生長,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在經過2至3年的荷爾蒙治療後,攝護腺癌可能出現去勢抗性。裘坤元醫師說,「我常常跟患者解釋,把攝護腺癌比喻成壞人,壞人本來需要吃飯才能夠做壞事。荷爾蒙治療就像是讓壞人沒飯吃,壞人就沒辦法做壞事。但是壞人也會漸漸進化,可能改吃別的東西,甚至不用吃東西也可以做壞事。」 攝護腺癌出現去勢抗性後,病情便會持續惡化,可能轉移至肺臟、肝臟等重要器官,而危及性命。裘坤元醫師說,因此若發現病情有變化,就須調整治療策略。 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標靶治療已被運用於治療去勢抗性攝護腺癌。裘坤元醫師說,經過基因檢測,如果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而且能夠申請健保給付。 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病程進展較快,且對傳統治療的反應較差,預後較差。利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度。 「在過去,當患者進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時候,平均存活期大概是1年左右。」裘坤元醫師說,「使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能夠顯著延長存活期,我們曾經有患者使用到26個月。」 接受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後,患者可能有貧血的狀況,請務必按時回診追蹤檢查。 「對患者而言,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能通過健保給付,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裘坤元醫師說,「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可考慮接受基因檢測,若具有BRCA基因突變,便可申請用藥。」 筆記重點整理 早期攝護腺癌沒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經比較晚期。具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可以從45歲開始每年抽血檢測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指數,幫助早期發現攝護腺癌。 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必須使用全身性治療,首先是使用荷爾蒙治療,利用藥物讓男性荷爾蒙降到最低濃度,稱為去勢性治療。 荷爾蒙治療能夠有效抑制攝護腺癌生長,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在經過2至3年的荷爾蒙治療後,攝護腺癌可能出現去勢抗性。 經過基因檢測,如果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目前已能向健保申請給付。 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度。 原文出處

有效治療心絞痛,降低死亡風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4月18日
公開
1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指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原理就是使用病人自體血管繞過狹窄的位置,幫助心肌獲得充足的血液循環。」 由於患者有糖尿病,術後出現傷口併發症(包含感染)的風險較高,於是使用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以期降低風險。陳紹緯教授說,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排除傷口積液,降低感染風險,幫助傷口癒合。在心臟外科團隊的照顧下,患者狀況穩定,於術後七天順利出院。 如今,心導管介入手術已相當進步,但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仍在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相較於接受心導管塗藥支架治療,糖尿病合併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的病患,在追蹤五年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有效降低死亡風險,並能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優先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氧氣與養分的血管,當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便會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陳紹緯教授解釋,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便會產生心絞痛;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心肌便會缺氧壞死,稱為心肌梗塞,狀況非常危急,患者可能猝死。 很多原因可能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體重過重、家族病史等。陳紹緯教授說,心絞痛發作時,症狀表現包括頭暈、胸悶、胸痛、壓迫感、呼吸急促等,疼痛會延伸至下巴、肩膀等處。 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狀況很差時,建議緊急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因為作心導管打通血管的速度較快、侵入性較小,有機會搶救缺氧的心肌。 針對穩定型心絞痛,也就是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的時候,冠狀動脈血流供應不足的患者,重度冠狀動脈狹窄病人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能夠長期達到較佳的血管通暢度,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死亡風險。陳紹緯教授說,如果三條冠狀動脈都阻塞或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就會建議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包括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日本明仁天皇都曾經在最好的醫療團隊建議下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2021美國/歐洲心臟科學會冠心病治療指引(2021 ACC/AHA Guideline fo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特別建議下列族群應優先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而不建議心導管支架手術,包括:糖尿病患者合併多條血管阻塞、複雜性多條或左主冠狀動脈阻塞(SYNTAX score大於33分)、左心室功能不全(收縮分率小於50%)、多條血管合併多條血管狹窄、不適合抗血小板藥物、或無法負擔新型塗藥支架的病人。 不可輕忽的傷口併發症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相當成熟的心臟手術,開胸手術不代表是落後的治療,針對病情複雜而嚴重的病人,反而有最好的效果。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都會特別留意,盡可能降低心臟衰竭、中風、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陳紹緯教授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是針對複雜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因此除了在病情較單純且病灶適合的病人可以採用微創小傷口的方式,目前大多數還是要開胸、及多處傷口拿血管,因此術後的傷口照護相當重要。因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患常常都有糖尿病,傷口癒合較慢且容易感染,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倘若出現傷口併發症,可能進展為敗血症,甚至會導致死亡。」陳紹緯教授說,「特別是胸骨,萬一遭到感染,死亡率也會比較高。」 為了減少傷口併發症,必須多管齊下。陳紹緯教授說,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術前手術部位的清潔、採用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來一起降低傷口併發症產生的風險。 傷口併發症的發生常跟傷口內的積液有關,因為傷口在縫合之後,仍會滲出組織液,而積蓄在傷口內的組織液可能滋生細菌,漸漸導致化膿、蜂窩性組織炎、甚至菌血症。陳紹緯教授說,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的做法是在縫合傷口後,覆蓋特殊的敷料,然後連接一個能夠抽吸的小型主機,讓傷口維持負壓的狀態。 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有效排除傷口積液,降低感染風險,並幫助保持皮膚乾燥,避免傷口旁皮膚浸潤。陳紹緯教授說,維持負壓的狀態也可以幫助拉近縫合的傷口,減少側邊張力,並增加傷口附近的血流量,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從而增加傷口癒合機率。在黏貼完成後,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可以連續保護傷口5至7天,減少換藥頻率與不適。 糖尿病、體重過重、年紀較大、慢性腎臟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等,都是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高危險群,接受手術前,可以和醫師討論如何事先做好預防措施,以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筆記重點整理 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便會產生心絞痛;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心肌便會缺氧壞死,稱為心肌梗塞,患者可能猝死。 如果三條冠狀動脈或左主冠狀動脈都嚴重狹窄,建議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相較於接受心導管塗藥支架治療,糖尿病合併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的病患,在長期追蹤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有效死亡風險,並能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優先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 因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患常常都有糖尿病,傷口癒合較慢且容易感染,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把血糖控制穩定、使用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皆有助於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1] Head SJ, Milojevic M, Daemen J, et al.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vers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stenting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18 Aug 11;392(10146):476]. Lancet. 2018;391(10124):939-948. doi:10.1016/S0140-6736(18)30423-9 原文出處

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容易復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強化輔助治療,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4年04月17日
公開
2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一位60多歲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已接受過手術並完成術後輔助治療。經過幾年後,患者覺得有肢體無力的狀況,於是回診檢查。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教授表示,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腦部出現轉移的腫瘤。 HER2陽性乳癌容易復發轉移,而腦部轉移對患者的影響很大,常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預後會比骨頭轉移、內臟轉移更差。洪朝明教授說,為了降低復發風險,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越來越積極,除了術後輔助治療外,高風險患者還可考慮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幫助降低復發的機會。 「發現乳癌後,必須了解癌細胞的特性,包括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癌症生長指數(Ki-67)等。」洪朝明教授指出,根據乳癌的特性,可以將乳癌區分成幾個亞型,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型、HER2陽性型、三陰性型等。 在台灣,HER2陽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20%。洪朝明教授說,癌細胞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導致癌細胞快速分裂,屬於惡性度較高的乳癌。HER2陽性乳癌的進展速度較快,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淋巴、腦部、骨骼等處,而且較常出現抗藥性,預後較差。 洪朝明教授說,根據統計,HER2陽性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在8年內復發的機會仍達10%至20%,所以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會越來越積極,希望盡量降低復發風險。 「一般而言,我們會建議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術前接受輔助治療,做完一個完整的療程後再考慮開刀。」洪朝明教授說,手術治療後,接續進行術後輔助治療,目前可能採用標靶治療或雙標靶治療。 如果腫瘤大於2公分、有淋巴結轉移、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就屬於高復發風險之HER2陽性乳癌。洪朝明教授解釋,接受術前輔助治療後,腫瘤可能會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如果在檢體中完全找不到癌細胞,稱為「病理完全緩解」,術後復發風險較低;如果在檢體中依然存在癌細胞,稱做「病理未完全緩解」,術後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肝臟、肺臟、腦部、骨頭等遠端器官。 針對高復發風險之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完成一年術後輔助治療後,現在還可以考慮接受強化輔助治療。洪朝明教授說,強化輔助治療是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小分子標靶藥物能透過不同的機轉抑制癌細胞,根據研究,使用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可降低HER2陽性乳癌五年近30%復發風險。 若HER2陽性與賀爾蒙受體同為陽性於術後輔助治療結束後一年內開始強化輔助治療,可降低五年超過40%復發風險。另外,由於小分子標靶藥物具有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的特性,有助於預防及治療腦轉移,可降低五年近60%腦轉移及死亡風險。若是未達完全病理緩解者的高風險患者效益更顯著,可降低八年53%死亡風險。 乳癌的治療持續進步,運用不同的藥物從術前輔助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到強化輔助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提升治療成效、降低復發風險。洪朝明院長提醒,請與醫師密切配合,一起努力,對抗乳癌! 筆記重點整理 HER2陽性乳癌屬於惡性度較高的乳癌,進展速度較快,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淋巴、腦部、骨骼等處,而且較常出現抗藥性,預後較差。 一般會建議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術前接受輔助治療後再開刀,接著接續術後輔助治療。如果腫瘤大於2公分、有淋巴結轉移、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屬於高復發風險之HER2陽性乳癌,需要更積極治療。 這些高風險患者可服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幫助降低復發的機會。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的特性,有助於預防及治療腦轉移,降低腦轉移及死亡風險。     原文出處

周邊血管學會成立,聚焦高血壓新療法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與下肢動脈血管治療趨勢

2024年04月15日
公開
1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高血壓可能跟腎臟有關!」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醫師表示,「腎臟的功能不是只有排尿,它也是調控血壓的器官。某些患者的高血壓可以透過調控腎臟,而有效改善血壓的控制。歐洲高血壓學會、美國介入醫學會等皆已將高血壓導管治療列為控制高血壓的方式之一。」 高血壓的盛行率相當高,18歲以上的人口中大概四分之一有高血壓,40歲以上的人口中大概三分之一有高血壓,65歲以上的人口中大概二分之一有高血壓。李應湘醫師指出,由於大多數的高血壓都沒有症狀,所以很多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高血壓。 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高血壓會對全身血管造成傷害,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嚴重併發症。 發現高血壓時,一定要積極處理,才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台灣周邊血管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醫師表示,想要控制血壓必須多管齊下,包括飲食要少鹽少糖、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等非藥物的方法,然後可以利用各種機轉的藥物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 「藥物治療的成效與治療順從度有很大的關係。」李應湘醫師說,「只要願意吃藥、按時吃藥,大部分患者的血壓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內達標。但是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長期並不容易維持。臨床上可能有八成以上的患者,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沒有完全依照指示服藥。」 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發展,有機會克服治療順從度的問題。徐中和理事長說,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效果能夠維持多年,多數患者只要做一次,就能達到長期舒緩血壓的效果。 隨著年紀增加,患者往往會有多種慢性病,而服用越來越多的藥物。李應湘醫師說,如果利用高血壓導管治療來控制血壓,患者就有機會能少吃一些藥,也能降低藥物發生交互作用的機會。 根據研究,部分高血壓患者的成因與交感神經、腎臟荷爾蒙有關,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Renal Denervation,RDN)就是直接針對源頭做治療。李應湘醫師解釋,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微創導管手術,一般會從腹股溝處的股動脈穿刺,然後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確認位置後便可利用高頻電波阻斷交感神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且術後復原快。 台灣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已經累積超過450例,在全球扮演領先的角色。李應湘醫師說,長期追蹤的結果顯示,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安全性高,風險與檢查性心導管差不多,僅少數患者會在打針處術後出現瘀青的狀況。患者血壓的下降平均可達13 mmHg,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減少。 已有許多臨床指南建議將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作為高血壓處置選擇之一。徐中和理事長說,台灣周邊血管學會特別成立腎臟介入委員會,希望幫助交流臨床經驗,持續推廣高血壓導管治療。 盡量以不放支架的方式,維持下肢動脈暢通 處理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亦是周邊血管介入治療的重要任務,針對下肢動脈血管介入治療,目前是朝「leave nothing behind」的方向發展。徐中和理事長指出,由於下肢關節的活動度大,如果放置血管支架,支架容易受到擠壓,而且支架也會遇到再狹窄的問題,所以會希望盡量利用不放支架的方式來維持血管暢通。 大腿的血液主要由一條動脈來供應,當動脈狹窄、阻塞時,一般是用氣球擴張把血管打通,但是單純採用氣球擴張,後續再度狹窄的機率會比較高。在治療6個月後,超過四、五成的病人有再狹窄的狀況。徐中和理事長說,為了降低再狹窄的機率,目前可以使用塗藥球囊導管。塗藥球囊導管撐開後能夠將藥物塗在血管病變處,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機會。 使用傳統的導管氣球撐開血管時,血管可能出現剝離的狀況,造成血管損傷。如果出現剝離,就只能置放血管支架。徐中和理事長說,為了降低血管剝離的機會,可以考慮使用巧克力球囊導管。巧克力球囊導管具有鎳合金限制結構,讓氣球鼓起時,形狀類似一塊一塊的巧克力。巧克力球囊導管可以較均勻的撐開血管,避免氣球擴張時的壓力差,幫助預防血管剝離,減少血管支架的置放。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持續推廣血管介入治療 隨著科技的進步,血管介入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徐中和理事長說,台灣周邊血管學會成立的目標就是推廣各種血管介入治療,包括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以攝護腺動脈栓塞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透過治療外陰動脈狹窄改善性功能障礙等。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定期舉辦國際會議,與世界各國的專家交流,同時也舉辦各種教育訓練,讓更多醫師能夠熟悉血管介入治療的進展,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受惠於越來越進步的血管介入治療! 原文出處

中樞性早熟影響身心健康、增加罹癌風險,性早熟針劑治療解析,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4月15日
公開
2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印象深刻一對姊妹,年紀差兩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兩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收治案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 5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11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因為骨齡超前許多,導致預估成年身高只有139公分,符合健保給付性早熟針劑治療條件,經申請審查通過,小女孩開始接受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性早熟針劑的治療。邱巧凡醫師說,治療過程中,妹妹的第二性徵明顯消退,長高速度也回歸正常狀態,療程結束後身高達到160公分,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性早熟是指小小年紀就出現第二性徵,邱巧凡醫師指出,性早熟定義為女孩8歲前出現乳房發育或長出陰毛,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前出現睪丸長大、陰莖長大、長陰毛等,發生率女孩明顯高於男孩。邱巧凡醫師補充,家長較容易關注到的變聲、長喉結、長陰毛等性徵出現,通常已是男孩青春期發育中後期的階段,因此男孩的性早熟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是延誤診斷與治療。 導致性早熟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飲食、女孩肥胖、環境荷爾蒙、其他疾病影響等。邱巧凡醫師說,有些孩童是因為罹患腦部疾病、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所致。由於性早熟的原因很多,所以需要仔細檢查、評估,並根據發病原因進行治療。 由於性荷爾蒙會促使骨骼加速成長所以性早熟孩童在一開始可能會長得較快,但是因為生長板的加速閉合,整體生長時間大幅減少,往往成年身高卻較為矮小。邱巧凡醫師提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高比同齡孩童異常高或矮,或是成長速度過快、過慢,都要提高警覺。 除了影響身高,性早熟還會對孩童造成長期的身心健康影響。邱巧凡醫師說,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性早熟的孩童,性早熟孩童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機會罹患肥胖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女生也有較高機會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容易導致不孕。更值得留意的是,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性早熟還會增加罹癌風險,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睪丸癌及攝護腺癌等。 「研究發現,初經越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越高,而且惡性度較高。」邱巧凡醫師說,「根據2012年刊登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The Lancet Oncology)上面一個來自117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近十二萬名乳癌患者與三十萬健康成人的資料,發現初經每提早一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5%;每晚一年停經,乳癌機率提高2.9%。也就是說,雌激素暴露的時間越長,乳癌風險越高(1)。」因此治療性早熟,除了讓孩童能正常長高,更重要的是希望減少未來的疾病風險。 心理層面方面,性早熟孩童因為過早出現第二性徵,外觀明顯與眾不同,較容易遭受同儕異樣眼光,相對承受較多心理壓力、容易社會適應不良,有研究發現性早熟孩童遭遇霸凌、騷擾、性侵等事件也高於一般正常發育的孩童,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樞性早熟該怎麼辦? 懷疑孩童有性早熟的狀況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邱巧凡醫師說,利用理學檢查、超音波、骨齡檢查、血液檢驗、荷爾蒙測驗等綜合評估,確立性早熟原因以及影響程度,才能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針對中樞性早熟,目前主要以「性早熟針劑」治療,邱巧凡醫師解釋,性早熟針劑內含性釋素類似物(GnRH analogue),能與腦下垂體的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GnRH)接受器結合,經由去敏感化的機轉,達到抑制下游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進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 「如果把GnRH接受器比喻成鎖頭,GnRH就像一把鑰匙可以發揮作用,促使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邱巧凡醫師說,「性釋素類似物類似另一把鑰匙,當性釋素類似物先佔據鎖頭時,GnRH便無法進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避免性早熟繼續進展。」 性早熟針劑治療能有效抑制性荷爾蒙的製造,且安全性高。邱巧凡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決定療程時間,一般而言,女生多數會治療到國小高年級,男生多數會治療到國中階段。 因為給藥途徑是皮下注射,孩童在治療前難免會擔心害怕。邱巧凡醫師說,目前國內有兩種劑型(三個月注射一次的長效劑型以及一個月注射一次的短效劑型),長效劑型的優點是可以減少注射次數與回診次數,大幅提升治療的便利性。絕大多數孩童在開始治療後,都能接受此治療模式以及注射引起的短暫疼痛與不適。 貼心小提醒 邱巧凡醫師說,性早熟不只會影響身高,還會影響心理健康,且增加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甚至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風險。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照顧者要持續留意生長狀況,長得太高、太矮、太快、太慢,或是不對的年齡出現第二性徵都要提高警覺。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諮詢與評估。 參考資料: (1)Lancet Oncol . 2012 Nov;13(11):1141-51. doi: 10.1016/S1470-2045(12)70425-4. 原文出處

長期解尿不順,恐致膀胱失能!藥物治療、攝護腺刮除術、與微創攝護腺拉開術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4月12日
公開
1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因為晚上要起床解尿好幾次而導致失眠,白天上班也常跑廁所,所以來泌尿科檢查。」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泌尿科高偉棠醫師表示,「檢查後確認有良性攝護腺肥大,於是便開始服藥。」 患者服藥之後,解尿的症狀有改善,但是藥物的副作用卻讓他很困擾。高偉棠醫師說,患者突然從坐姿要站起來的時候,容易頭昏眼花,而且性生活時因沒有射精,而被懷疑是在外面亂搞,讓他百口莫辯。雖然改善了排尿,卻影響了性生活,使他更難勃起,痛不欲生。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微創攝護腺拉開術,利用細小的植入物拉開攝護腺。高偉棠醫師說,術後患者便能順利解尿,很快就可以上班,不用費心解釋請假手術的原因。隨著性生活漸漸恢復,讓患者相當開心。 良性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包括尿液流速變慢、排尿的力道沒有年輕時那麼有力、尿到一半會中斷,無法一次將膀胱排空,需分多次排尿。高偉棠醫師說,患者排尿時需要藉助腹肌的力量將尿液排出,排尿後仍有尿液滴滴答答,內褲可能被沾濕。患者會越來越頻尿,夜尿的情況會加重,而且一感到尿意就很急迫,行動不便者可能會來不及而尿失禁。 以往認為60歲以上才會發生,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改變、營養過剩等因素,50多歲的男性就可能出現相關症狀。因此,中年男性要留意身體狀況的改變,及早發現並治療。 如果不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膀胱功能會漸漸受到影響。高偉棠醫師說,因為膀胱會持續用力收縮,試圖將尿液排出,將導致膀胱過度敏感及焦躁。如果長期未改善,膀胱最終會過度疲勞、無法收縮,導致膀胱失能的狀態。即使日後治療攝護腺肥大,但膀胱功能已經受損,難以恢復正常收縮能力。嚴重時會演變成神經性膀胱,膀胱完全喪失收縮力,無法自主排尿,是相當危險的狀況。 「就像車子卡在泥濘中,如果讓引擎持續高速運轉,最終引擎就會報銷。」高偉棠醫師說。因此,良性攝護腺肥大需要及早治療,以避免對膀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在過去,針對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治療大多會先考慮藥物治療,直到藥物已無法改善症狀,或是患者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後,才考慮手術治療。高偉棠醫師說,主要原因是傳統攝護腺刮除手術屬於較大的手術,手術時間較長、失血量較多、風險較高、併發症較多,而且術後可能造成逆行性射精或影響勃起功能。 近年來,微創攝護腺拉開術的發展,有助於改變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治療觀念。高偉棠醫師說,因為微創攝護腺拉開術的手術時間較短、手術風險較低、不會破壞攝護腺、不會影響勃起功能,所以只要出現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就可以考慮早期介入治療。 對患者而言,及早接受微創治療能夠避免一些藥物的副作用。高偉棠醫師說,目前用於良性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種叫甲型阻斷劑,能讓攝護腺周邊的肌肉放鬆,缺點是會造成血壓下降、頭暈;另一種是5α還原酶的抑制劑,能夠抑制男性荷爾蒙,讓攝護腺萎縮,而患者可能出現性慾下降、性功能下降的狀況。 「有些患者是犧牲性生活,來改善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高偉棠醫師說。「所以微創治療的好處就是減少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而且中老年人經常服用多種慢性病的藥物,如果能夠減少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也可避免藥物出現交互作用。」 傳統攝護腺刮除術會對組織造成較大的破壞,術中失血量較多、術後可能遭遇出血、疼痛、漏尿的狀況,恢復期比較長。高偉棠醫師說,無論是使用刮除手術或雷射,術後都有逆行性射精的狀況,而且約有10%至20%患者的勃起功能會受到影響。 微創攝護腺拉開術是藉由內視鏡進入尿道,然後利用至少4條細小的束帶將攝護腺向外拉開。高偉棠醫師說,因為不會破壞攝護腺,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幾乎不會流血,術後有立即性的改善。患者能夠很快恢復工作,且不會有逆行性射精的問題,不會影響原有的性功能。 貼心小提醒 微創攝護腺拉開術的發展,讓良性攝護腺肥大患者多了另一項選擇。高偉棠醫師說,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不願意長期服藥、想要保留性功能、無法承受傳統手術風險的患者都可以將微創攝護腺拉開術納入考量。患者要與專科醫師詳細討論,根據攝護腺的大小與形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原文出處

多專科團隊整合醫療,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

2024年03月27日
公開
2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肺癌多專科團隊有三個核心科別,從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漸漸延伸到跟診斷相關的科別,例如放射診斷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病理科、檢驗醫學科等。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會根據病友的用藥、病情需要,再加入一些輔助的科別,例如中醫的調理、皮膚科醫師協助處理皮膚的副作用、眼科醫師檢查眼睛的問題;此外,因為部分藥物會對新陳代謝、腸胃道方面造成影響,所以也會需要新陳代謝科、腸胃科等。雖然病友面對的是主治醫師,其實背後有一個很龐大的團隊,密切合作提供病友最完善的照顧,目的就是要讓病友的治療,不要因為副作用而中斷,讓藥物可以持續發揮到最好的效果,協助病友不僅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擁有好品質的生活。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教授  手術後持續追蹤 多專科團隊守護晚期肺癌病友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一年半後,病友的右下肺葉又冒出一個新的結節,再次接受手術,持續追蹤,半年後,左側肺部也出現結節,楊政達教授說,進行第三次手術後,經肺癌多專科團隊的討論,根據各項證據評估後,研判此位病友屬於晚期肺癌。 楊政達教授說,病友的心態其實很豁達,很快的投入下一步的治療,由於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所以選擇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自2020年開始服用至今已有四年多,疾病控制得非常好。在治療過程中,當遭遇皮膚副作用,以及腸胃道不適,團隊中的皮膚科醫師、腸胃科醫師也都即時給予他協助,以維持有品質的生活。    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定期會議 個管師搭起醫病間溝通橋樑 長庚醫院肺癌團隊每半年都會舉行一次會議,針對目前各種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方案做更新,在電腦系統裡有各式各樣的治療模組,是根據整個長庚醫療體系10個院區的醫師一致的共識來制定。楊政達教授說,只要發現肺癌,便依照這些程序來進行,個案管理師也會幫忙協調,儘快完成各項檢查,一旦確定肺癌的種類、期別、基因型後,就能擬定治療計畫。 此外,在多專科團隊中,個案管理師是相當重要的溝通橋樑,協助為病人解說,以及提供相關的訊息。楊政達教授說,在診斷、治療過程中,病友常常需要到不同單位及科別接受檢查治療,面對這些壓力,個案管理師可以協助病友克服這些問題。病友只要保持開朗的心,勇敢去面對,有一群醫師、一群專業人士,以團隊的方式,陪伴病友一起克服難關。新藥持續發展,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打敗肺癌!  他的故事 談轉念之間  健檢模範生  罹癌後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盡前半生,一捺寫盡後半生;前一撇,寫入半生忙碌無知,後一捺,懂得淡定釋懷放下。我每年都健檢,重視身體的保養,卻在2017年57歲健檢時,發現腫瘤已一公分多,心情很低落。我轉念「死是怎麼一回事,就是睡著了」,如果連死都不怕就什麼都不用怕,接下來就看生活怎麼過。調整好心態後,我決定往山裡走,八個月走了一千公里,爬山的過程結識很多癌友。 治療過程充滿煎熬!醫師極力爭取時間,我自己也很努力,一開始進行手術,術後做了預防性化療,身體雖然稍有虛弱,我還是鼓勵自己繼續爬山。不料,一年半後腫瘤再度復發,主治醫師也愣住,再次手術。過了半年,又長一顆再切除。短短兩年我就進行了三次手術,也開始進入了標靶藥物治療的階段,接著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標靶藥物,想想到現在也有4年了,回望過去,面對癌症我是越戰越勇。 以前工作之餘很重視理財,現在全放掉,生活的重心在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過去有飯局常吃香喝辣,體重飆到84公斤,現在透過211餐盤法加168融入生活中,竟掉到70公斤,回到20年前的體重,身體狀況維持的很好。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我也透過止瀉藥物降低爬山時要頻繁找廁所的困擾。 罹癌後最重要的一件事,保持好心情!首先、與家人有愛與和諧的關係,其次、有社交活動,參加社團,譬如登山社、歌唱社,彼此沒有利害關係,是真實的朋友,三、自我調整心境,多做一些快樂的事,我搬到石門水庫附近,附近有條山路,來回約七公里,爬坡大概八十層樓,是我每日早晨固定行程。我也想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你,罹癌不是世界末日,醫學很進步,調整生活順序,釋放心理壓力,培養充足體力,人生的路還很長。 原文出處

精準治療藥物持續進步,晚期肺癌可達長期存活

2024年03月27日
公開
2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時,病友可以跟醫師討論幾個重要事項,包括轉移的部位,並評估是否需要進行一些預防性的處置。治療過程中,第一線治療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抗藥,接下來就會需要做第二次組織採樣,來進行次世代基因檢測NGS。對於晚期肺腺癌病友而言,並非第一線治療之後就結束,在第一線治療之後,還有非常多選擇,而且在接下來三、五年,還是有新的藥物,提供更多治療選擇。病友最重要就是積極面對,與醫師配合,進行完整的治療,才會有機會把肺癌的控制做到最好!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教授  標靶藥物是晚期肺癌的治療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兩年後,出現了腦部的轉移。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現有基因突變,也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余忠仁教授說,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友腦部的腫瘤完全消失,持續治療期間也沒有明顯副作用,疾病控制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況。 2004年,台灣開始引進標靶藥物,對晚期肺癌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余忠仁教授指出,之前的治療都是以化學治療為主,治療過程較辛苦,成效也相當有限。在標靶治療藥物問世後,對晚期肺癌的治療就轉變為以口服藥物為主,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是大多數病友都可以接受,也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未來治療走向逐漸邁向合併治療 具有精準性,作用好、副作用低 後續晚期肺癌治療又進入免疫治療藥物的時代,對於那些不適合做標靶治療的病友而言,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可以結合化學治療藥物使用,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余忠仁教授說,近年與抗體合併的治療藥物又進入另外一個新的時代,現在有以抗體為主的標靶治療藥物,包括雙標靶藥物,以及抗體結合化學治療,這些都讓肺癌持續朝著精準治療的方向邁進。這些治療方式具有精準性,作用好、副作用低,在未來三到五年之內,都是可以真正應用到臨床治療的藥物。    晚期肺癌已逐漸慢性病化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控制時間 在標靶藥物開發之後,晚期肺腺癌便已逐漸慢性病化。余忠仁教授說,雖然第一代標靶藥物可控制大約十個月,但是隨著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的開發,已能進行接續治療,中間再穿插化學治療,很多病友可以達到四年、五年的控制時間,甚至持續十年以上的治療,讓整個晚期肺癌的治療達到非常長久,朝著慢性化的方向前進。  他的故事 談關懷陪伴  罹癌不怨天尤人  迎來風雨後的彩虹 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 2018年11月22號,太太確診晚期肺腺癌。睡覺時一直乾咳,原以為是血壓藥引起,換藥幾個月後仍然乾咳;某次到診所就醫,細心的醫師幫太太照X光發現7公分腫瘤,我心懷感謝。 太太先做4次化療後,腫瘤從7公分縮小到4.9公分,之後手術切除,再做4次化療後定期追蹤。動手術前,我聽見一位醫生對家屬說「打開來是滿天星,一點一點小小,整個肺部都是,沒辦法手術,要把它縫回去」。我擔心太太也是如此,最後醫師說「恭喜,手術成功了!」我跟孩子說「媽媽手術成功了!」說完淚水就像潰堤一般,流個不停。 治療過程跌宕起伏,幸好目前已漸入佳境。發生過肺癌轉移,試過免疫療法一年,服用標靶藥物兩年。去(2023)年年底因肋膜腔積水,一天要抽300cc肺積水,11月改用乳癌藥物,使用後排除了肺積水,太太現在還能去市場買菜。 太太剛罹癌時,心中湧出無以名狀的恐懼與害怕,就像一首歌寫的「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卻都沒有哭泣」,結婚40幾載,無法想像她離我而去;太太罹癌後幾天,即使腫瘤7公分,我們仍參加早己預定的南投武界旅行,擔心以後沒有機會。開始治療後,太太因為甲溝炎,不能碰水,我幫她擦澡,怕油煙不敢進廚房,我烹調食物鼓勵她吃。 疾病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該被它限制生活快樂的可能性。太太容易累,活動範圍受限,於是把去市場買菜、公園散步當成去玩;我在住家旁種菜,十幾坪的大小生機盎然,簡單的行動就能療癒情緒。 現代醫療發達,吃好、睡好很重要,我雖然無法完全了解太太正經歷的苦,但是會做到耐心陪伴,幫助她轉移負面情緒。由於醫師看診、說明時間短,提供幾個不錯的方法:多多請教個管師、重大事件做紀錄、提醒醫師做CEA指數、看診前將症狀先寫好。罹癌不會只有傷痛的記憶,透過細心陪伴、用心關懷,可以從雜質中萃出回甘雋永的人生滋味。 陪伴抗癌年資已達6年的家屬 原文出處

揪出罕見肺癌基因,精準治療扭轉命運

2024年03月26日
公開
2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在治療初期若是能與醫師密切配合,就有機會可以找到很好的治療方式,讓病情翻轉。進入治療前,首先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關鍵的基因突變,若是未發現常見基因突變,也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罕見基因。肺癌的治療已像慢性病一樣,只要妥善運用基因檢測與接續治療策略,就有機會延長病友的存活期,無論是帶有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等基因突變,目前也都已經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治療,病友只要了解自己的疾病概況,與醫師充分溝通,一起把握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醫師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揪出罕見肺癌改善病友預後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且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衰退,全身嚴重浮腫。所幸,再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MET基因。賴俊良醫師說,MET基因分為不同的突變型,而該名病友屬於較少見的擴增型,後續在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後,全身浮腫的狀況逐漸改善,病情也受到控制,且恢復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  標靶藥物各有專攻 找到對應基因才能發揮效果 台灣的肺腺癌以EGFR基因突變為主,其他基因突變相對稀少,包含ALK、KRAS、BRAF、ROS1、RET、NTRK等。賴俊良醫師說,由於國人常見的致癌基因約佔一半以上,因此,通常會先檢測這些突變基因,若是找不到突變基因,則是會採取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找出突變基因,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可以更準確地找到驅動關鍵基因,醫師也可以從而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進而大幅改變病友的預後。 晚期肺癌的治療藥物已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在過去不知道有這些基因突變時,部分病友的預後較差,但現在針對主要的驅動基因,幾乎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治療,賴俊良醫師說,有些病友知道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堅持只接受標靶治療,其實概念上並沒有這麼簡單,不同的驅動基因要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才有辦法發揮治療效果。  臨床試驗安全性高 為病友帶來新契機 一般人聽到臨床試驗,常直覺是白老鼠,賴俊良醫師說,這樣的錯誤觀念仍有待匡正,其實所有藥物都必須先經過動物實驗,確認有明顯的治療成效,才會進到人體試驗,且第一期、二期、三期分別有不同的條件與目的,只有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執行成果中,顯示其具有前景的試驗,才會進入第三期,在臺灣進行的臨床試驗都已具有相當完善的規範,也會在保護受試者的情況下進行。病友若是治療遇到瓶頸時或是可能需要自費或是參加臨床試驗,賴俊良醫師建議,若符合可以參加臨床試驗的條件,病友及家屬可以進一步與主治醫師討論了解,也有機會可以找到新契機,讓病情翻轉。      他的故事 談面對恐懼  罹癌就像暴風雨 家人陪我度過每個關卡 曾經聽人家說「罹癌是上天給的禮物」,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很痛苦、很折磨,也狠狠把我K醒!才53歲的我,去(2023)年3月起連續兩個月咳個不停,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我的腦子一團亂,醫師開始為我化療,治療期間我吃不下、甚至沒辦法走路,家人擔心再化療下去可能連命都沒了。 就像落水的人,拼命想抓住救生圈,經過不斷打聽,朋友介紹到大林慈濟賴副院長的門診。第一次住院待了33天,治療期間,好像一個人漂浮在汪洋中,害怕上不了岸,擔心得連呼吸都困難;沒想到最後可以出院,體力還變好,原本沒辦法行走,後來能夠走出醫院,過了這個坎,好像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過去從事餐飲業,每天至少一包菸,加上廚房的油煙,破壞身體免疫力。以前認為跟家人除夕吃團圓飯很平常,罹癌住院33天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平常」代表「幸福」。治療中,太太、兒女一路陪我度過每個關卡,從身體不舒服的第一天,到住院、標靶藥物和門診追蹤,可靠又溫暖的陪在身旁。 我有十幾年糖尿病的歷史,罹癌後發現血壓、腎臟指數飆高,全身浮腫,醫院安排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醫師說,我是MET基因中第二類比較少見的擴增型,從去年5月開始服用標靶藥物治療,全身浮腫的狀況改善了,病情也控制住,除了容易累,體力比較差,沒有影響到生活,我想老天爺在給我機會。 癌症就像一場暴風雨,考驗自己的內心,生活變得很慌亂,遇到事情就去面對它、解決它,慢慢把腳步站穩後,暴風雨過去了,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好好過,或許癌症真的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敦促著我們找回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提醒正在看這封信的學弟妹們,醫療這麼發達,穩定用藥就可以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要放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未來每一天,我選擇開心地過。     原文出處

晚期肺癌臨床試驗,助癌友找到新契機

2024年03月26日
公開
2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機會多,病友們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迷思,我們需要了解,臨床試驗是依據現今最標準的治療方式進行,參加臨床試驗的對照組,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不過,現有的臨床試驗不一定都適合每一位病友,病友們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計劃,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與癌共存!   台大醫院胸腔科廖唯昱醫師    臨床試驗增加用藥可近性 為病友延長生命 一名年約82歲女士,手術後確定是肺癌第三期,後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復發,由於當時沒有很好的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僅能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控制。廖唯昱醫師說,病友面對治療仍相當樂觀,治療一至兩年後,幸運地找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其中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只需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病友也因此延長生命到近90歲。 臨床試驗是醫療機構依據醫學的理論,於人體施行新的醫療技術、新的藥品或新的醫材。廖唯昱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病友可以延長生命,甚至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健保有給付,我們會選擇用健保的方式進行第一線治療;若是對病友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健保未給付,我們即會想辦法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  罕見基因治療武器有限 先確定驅動基因再找合適的臨床試驗 面對臨床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廖唯昱醫師說,若是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與新研發的藥物,病友可以先觀察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新藥物可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到狀況較成熟後再加入;假如已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並且清楚知道新藥物的成效,即可考慮加入第三期,無論抽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實對整個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對於一些罕見基因型的肺癌,由於治療武器較有限,病友常期望可以加入臨床試驗,廖唯昱醫師說,在加入臨床試驗前,需要先確定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再去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然而,臨床試驗通常會設定一些條件,如藥物可能有已知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開始前,便會需要作詳細檢查,確認病友的所有狀況符合條件後,才有機會加入。 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大幅進展,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都持續進步。廖唯昱醫師說,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病情,而且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病友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甚至恢復工作,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他的故事 談生活品質  踩穩自己的節奏 癌後體會慢下來哲學 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我在70歲確診第四期肺癌,剛開始是肋骨痛,那時剛巧有人推壞我的門,花了些時間把門拆下來再裝回去,第二天睡醒,肋骨開始痛,一直誤以為是修門太費力導致疼痛,就近在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七個月,也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我從事鐘錶業,累積非常多客戶,都是靠著口碑、耳傳而來,客戶群裡有很多醫師。那時有四、五位醫師朋友提醒檢查身體,台大醫院廖唯昱醫師是我20年的好友,要我去他的門診掛號,我一直推拖,隔了一年多才就醫。或許是身體在抗議,過去熬夜修錶、抽菸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太吃東西,一天大概吃一餐,工作與生活都失序。 加入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兩年與服用標靶藥物四年,目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我很幸運,藥物耐受力不錯,除了體重掉10公斤,沒有出現副作用,就是容易累,以前可以連續工作12小時等結案再離開桌子;現在工作兩個半小時就需要休息,等體力恢復後才能繼續,以前閒不下來,生病後把休息排到行程表中,做個慢下來的人。 我過去是海陸步兵,曾經四個月背30公斤裝備行軍,磨了三年,十年沒有感冒過,因為有練過,體力一直很好,從來不覺得癌症這件事會找上我。客戶常來找我聊天,分享生活及心裡的感受,一個朋友後來也罹肺癌,他把我當模範,看到我不會埋怨也不會負面思考,讓他覺得安心也可以樂觀面對。 工作之餘,我會帶著狗兒子到公園玩,一拿出牽繩,狗狗就興奮得狂跳,台灣土狗體力好、運動量大,常常拉著我跑,增強健康也減少肌肉衰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重要,起床和睡前我會練啞鈴,各20分鐘,讓我維持好手力,現在還有700隻錶等著我,很多客戶勸我不要再收錶了,其實,「專注心之所向」可以釋放壓力及擁有成就感,反而能好好過生活。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提醒學弟妹,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調整生活節奏,緩下腳步了解身體的需要,也不妨把罹癌當成一件事去鍛煉它、面對它,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就不會被情緒左右。     原文出處

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幫助改善間質性膀胱炎

2024年03月21日
公開
2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間質性膀胱炎?   蔡青倍醫師:間質性膀胱炎,其實是一個慢性非細菌性的膀胱炎,所以既然是慢性,通常這些病人,會有超過六個禮拜以上,不舒服的情況,怎麼樣的不舒服,其實是很像細菌性膀胱炎的,解尿疼痛、下腹痛,所以它的核心症狀其實是疼痛,它的診斷需要,還有輔助一些下泌尿道的症狀,譬如有一些解尿疼痛,頻尿、急尿,一直要去上廁所,這樣非常困擾的下泌尿道症狀,它的盛行率,其實在女生的族群比較常見,也許有八到九成都是女性的病患,而且相對是年輕的,平均可能是四十幾歲左右,會被做診斷,也因為慢性,所以是無時無刻,可能病人都有覺得這樣的不舒服,在這種解尿疼痛、下腹痛,無時無刻的影響,也因此這些病人的生活品質,是非常的差的,甚至有些人覺得這些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比洗腎的病人還要來得差。   劉育志醫師:請問在確診間質性膀胱炎,會遭遇哪些困難?   蔡青倍醫師:間質性膀胱炎,基本上是一個慢性的過程,所以很多病人,在一開始的症狀,本來就是比較模糊不清,或者是一開始的症狀,其實是反反覆覆發生,也因為有些病人會在性行為之後,或者是月經來以前,這樣的症狀又再發作,也因此像這樣的疼痛、解尿不舒服,很容易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也許這些病人在給了藥物治療之後,症狀又有稍微得到緩解,沒有再進一步追根究柢,把根本的原因找出來,也有一個文獻說,平均這些病人,要經過七、八年的時間,可能會遇到五到七位,不一樣的主治醫師,最後才得到診斷。   劉育志醫師:請問間質性膀胱炎該如何治療?   蔡青倍醫師:第一步,要先能夠好好的照顧自己,跟疾病能夠長期共處,所以第一點的保守治療,要能夠先了解自己,應該會有一些壓力、情緒,或者是飲食,會讓疼痛、解尿不舒服的情況,又再次發作,所以如果找到自己容易誘發的因素去避免,以平常的生活習慣,維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適當的飲水,去減少發作,在比較一些緊急發作的狀況,會需要用到一些藥物治療,這樣的藥物治療,還是以一些止痛劑,適當的止痛劑,或者是一些膀胱,或者是一些骨盆肌肉,放鬆治療藥物為主,很多病人應該也會問到說,目前有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治療,這樣的治療其實是藉由玻尿酸的溶液,可以修復膀胱上皮的黏多醣層,對於尿液裡面的一些刺激物,就會比較沒有那麼敏感,這也是病人常常在我們門診,有可能會反覆回來,做灌藥的一個療法,如果口服藥物治療,或者是膀胱灌注治療,可能都沒有辦法紓解,這麼嚴重疼痛的狀況,也會有比較侵入性的,像膀胱進水擴張手術,或者是膀胱鏡的注射手術。   劉育志醫師:請問玻尿酸灌注會如何進行?   蔡青倍醫師:玻尿酸其實是50cc的一個透明的溶液,它的結構因為跟膀胱表皮的,黏多醣層類似,也因此如果能夠灌注到膀胱內側,其實是可以修復,補充破損的黏多醣層,病人的症狀也會獲得緩解,在診間醫師會經由導尿的方式,將50cc透明的玻尿酸,直接灌注到病人的膀胱內側,之後導尿管其實就可以拿掉,病人就可以馬上下來活動,也許過一、兩個小時之後,再自己把玻尿酸,隨著尿液一起排出來,其實就可以了,病人也許在灌注之後的幾天,甚至到幾個禮拜之內,就會覺得這樣的疼痛,解尿不適的狀況舒緩許多。   劉育志醫師:請問玻尿酸灌注治療的選擇,有何注意事項?   蔡青倍醫師:其實在全球而言,這樣的玻尿酸產品非常多,目前真正進入台灣的品項,也都有台灣衛福部的核可,但是大家在選擇這樣的產品,其實可以注意,是不是有標明來源,它的純化,整個過程到底是怎麼樣進行,再來是這些產品,是不是都有比較多的文獻,去佐證它的使用概念,所以其實建議大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是可以稍微詢問,玻尿酸的來源跟廠牌。   蔡青倍醫師:她(患者)在來看我之前,的確也經歷了超過五年以上,蠻痛苦的就醫過程,因為她在一開始的症狀,其實是有點反反覆覆,大部分其實是在憋尿之後,開始就會覺得肚子痛、排尿不順,解尿痛的狀況,她就到處去看醫生,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她可能看了也許不下十家的醫院,一開始的症狀是會好的,可是在來看我的前面那一、兩年,就發現這樣的症狀,在吃了藥之後,變得好像沒有什麼效果,那一年她其實是沒有辦法上班,所以她的工作也因此就沒有,就變成到處看醫生,可以想像其實她的生活非常痛苦,她的說法是每天尿尿超過二、三十次,在經過膀胱鏡的檢查之後,確定這樣的診斷,我們幫她做的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之外,其實是玻尿酸的灌藥治療,她其實也蠻認真配合,所以在第一個月,她每個禮拜都來報到,她覺得那一個月,是這幾年最大的轉折點,她開始比較有辦法出門,後來她的玻尿酸的灌藥治療,是採用一個比較維持性的療法,也就是每一、兩個月,她再回來接受治療,後面變得非常的穩定之後,我們也慢慢的拉長灌藥時間,可能到兩、三個月,再回來灌藥一次,而且幾乎所有的止痛藥,或者是頻尿的藥物治療,也都不太需要了,給我最大的鼓勵是,她也很高興的回來跟我說,她後來又找到了工作。   蔡青倍醫師:雖然她是一位蠻年輕的病人,目前也才三十幾歲,可是看得出來,她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的出現症狀,經過了那麼長時間,吃藥跟就醫治療,最後找到了確切的治療之後,其實是可以維持一個非常好的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

停經前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CDK4/6抑制劑、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顯著延長存活期,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4年03月21日
公開
3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大學教授,發現乳癌後便接受手術,不過大約一年半後發現肝臟轉移。」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醫師表示,「因為患者屬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便開始接受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   經過一年的治療後,患者肝臟的腫瘤幾乎完全消失。鄭翠芬醫師說,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部分肝臟。術後患者持續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至今又過了4年,病情依然維持穩定,都沒有使用到化學治療。因為是口服藥,沒有明顯肝心毒性副作用,只有些許的白血球低下,可透過調整劑量而控制改善,所以患者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在大學裡教書、作研究。   「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狀況,因為以前的乳癌患者若出現肝臟轉移,都必須接受化學治療,而存活期大概僅有一年。」鄭翠芬醫師說,「CDK4/6抑制劑不僅大幅提升治療成效,也讓患者能夠維持生活品質。經常有患者出國旅遊,回診時還特地帶小禮物來跟我們分享。」   鄭翠芬醫師說,從今年開始,停經前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也納入健保給付,相信能帶給年輕的乳癌患者非常大的幫助!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其中約有四成患者尚未停經。鄭翠芬醫師指出,確診乳癌後,會根據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等生物標記將乳癌分成幾種亞型,包括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等。   停經前乳癌患者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佔多數,而且癌細胞的惡性度較高,術後復發的風險也較高。鄭翠芬醫師說,由於停經前乳癌患者較年輕,在擬定治療計畫時,往往還會有生育、工作、家庭的考量。如果患者只有三十幾歲,可能要討論關於生育能力的保存。     治療停經前乳癌,一般需要讓患者進入停經的狀態,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鄭翠芬醫師說,過去的作法是將卵巢切除,現在則可以用停經針,讓患者進入停經的狀態。在完成療程後,較年輕的患者還有機會恢復月經。   針對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以往只能使用化學治療,而在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問世後,治療成效大幅提升,是相當重要的治療工具。鄭翠芬醫師說,細胞週期素激酶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s)是調節細胞分裂週期的重要蛋白質,CDK4/6抑制劑是一種細胞週期抑制劑,可以阻斷細胞分裂週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並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目前的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使用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     根據臨床試驗,停經前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接受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能夠發揮顯著治療成效,延長存活時間。鄭翠芬醫師說,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大概可達到2年以上,也有患者達到3、4年。   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高,且副作用較化療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鄭翠芬醫師說,如今健保已將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納入給付,幫助停經前、停經後之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降低經濟負擔。     停經前或正在停經乳癌婦女患者使用CDK4/6抑制劑,須與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及停經針合併使用,並符合以下條件: 1、荷爾蒙接受體為:ER或PR>30%。 2、HER-2檢測為陰性。 3、經完整疾病評估後未出現器官轉移危急症狀(visceral crisis)且無中樞神經系統轉移。 4、骨轉移不可為唯一轉移部位。   「目前健保會給付2年CDK4/6抑制劑,在滿2年後,如果治療效果仍然不錯,可以考慮自費使用。」鄭翠芬醫師說,「有不少患者已經使用了4、5年CDK4/6抑制劑,病情都維持穩定,不用接受化學治療。」     貼心小提醒   乳癌早期沒有症狀,建議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乳癌。鄭翠芬醫師叮嚀,隨著藥物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成效也持續提升,不但能夠顯著延長存活期,也可維持生活品質。確診乳癌後,務必和醫師配合,盡快接受治療!   原文出處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精準化醫療,雙標靶時代來臨,提升治療成效,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4年03月19日
公開
4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大腸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出現多處肝臟、淋巴結轉移的情形並不罕見。」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癌的發展主要以息肉基因突變、漸進式累積的方式形成,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避免發展為癌細胞,達到疾病預防的效果。黃聖捷醫師說,世界各國皆大力廣糞便潛血篩檢,主要目的是發現息肉,在還沒有癌化之前就把它處理掉。」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早期癌症患者只能靠健康檢查發現。黃聖捷醫師說,第一期大腸直腸癌通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診斷出來,因為癌細胞在早期時體積不大,且沒有向外侵犯,腸子本身又沒有感覺神經,因此不會有症狀。直到中晚期,腫瘤佔據一定體積才會造成排便異常、腹脹等症狀。由於腫瘤細胞不穩定容易出血,所以能在糞便中發現出血的情況。   「大腸直腸癌初期完全沒有症狀!」黃聖捷醫師說,「相關症狀都需要腫瘤長到一定大小,佔據一定空間後才會出現,因此當出現症狀時,通常不是早期大腸直腸癌。」     根據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第一期約占一成五至兩成,第二期、第三期大概是兩成五至三成,第四期大概在兩成到兩成五。黃聖捷醫師說,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與分期有關,第一期患者約九成,第二期患者約八成五至九成,第三期患者約七成,第四期患者約兩成。   雖然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較早期患者低,但是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持續在進步,即使是第四期患者,仍有兩成的五年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治癒,達到長期存活。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取決於癌症分期,第一期和第二期通常以手術為主,第三期除了手術外,還會輔以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瓶頸在於腫瘤分佈的範圍和廣度,若要提高預後,須將大腸腫瘤切除,並清除轉移的腫瘤,但若轉移的腫瘤侵犯到胰臟或主動脈等部位,便會比較棘手。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才能控制全身的腫瘤。黃聖捷醫師說,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可以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治療需要團隊合作,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等,共同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才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現今癌症治療已趨向個人化醫療,醫師會在使用標靶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以了解患者大腸直腸癌的基因突變特性。黃聖捷醫師指出,基因檢測的結果對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根據不同的基因突變,會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BRAF基因突變可以使用BRAF抑制劑、HER2基因突變可以使用HER2抑制劑、RAS基因突變會使用抗VEGF標靶藥物。   「在台灣,RAS基因突變比例約佔三成,MMR基因突變比例約佔10%,BRAF基因突變比例約佔 5%,雖然比例不高,但若檢測到則非常有意義。」黃聖捷醫師說   「在過去,基因檢測若發現大腸癌有BRAF基因突變,由於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化學治療的效果通常較不理想,因此一開始大多不會進行遠端轉移的切除手術。」黃聖捷醫師指出,「但病人如果有機會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會相當顯著,若腫瘤明顯縮小、後續便可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爾後患者繼續接受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可以有極佳的預後,甚至有痊癒的機會。」     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癌較容易出現轉移,患者在接受傳統化療時,反應率低且容易產生抗藥性,平均存活期不到兩年。黃聖捷醫師說,近年來,BRAF陽性的治療已經進入了標靶治療時代,透過標靶藥物的介入,有望幫助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癌患者爭取更好的治療反應,並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同時,還可以幫助縮小腫瘤,增加未來手術切除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筆記重點提醒   一、 大腸癌的發展主要以息肉基因突變、漸進式累積的方式形成,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避免發展為癌細胞,達到疾病預防的效果。 二、 大腸直腸癌初期完全沒有症狀!相關症狀都需要腫瘤長到一定大小,佔據一定空間後才會出現,因此當出現症狀時,通常不是早期大腸直腸癌。 三、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才能控制全身的腫瘤,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四、 基因檢測的結果對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根據不同的基因突變,會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BRAF基因突變可以使用BRAF抑制劑、HER2基因突變可以使用HER2抑制劑、RAS基因突變會使用抗VEGF標靶藥物。 五、 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癌較容易出現轉移,建議患者透過標靶藥物,爭取更好的治療反應,同時提升存活時間。   approval code: TW_BMC_2403_01 CRC Disease Awareness   原文出處

確認標靶基因是關鍵 精準對抗晚期肺腺癌

2024年03月18日
公開
3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陳焜結醫師    肺癌進入精準醫療時代 基因檢測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來標靶藥物已突破晚期肺癌的治療瓶頸,具有EGFR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友,一般來說使用標靶藥物就能夠發揮良好治療成效,可是仍是會有一小部分病友,對於標靶藥物有效的時間特別短,若是在出現抗藥後,建議病友可以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就有機會找到可能的原因。陳焜結醫師分享一名病友,一開始吃標靶藥物沒有效,在根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結果調整藥物後,病情便穩定下來,治療至今已一年半,成效維持得很好。 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基因檢測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陳焜結醫師說,如果基因檢測顯示病友具有EGFR、ALK等驅動基因,便可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我們能夠讓對的病友,使用對的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成效,也是提升治療成效的重要關鍵。 在進行基因檢測時,現階段較常使用的方法是每次檢驗一個基因。陳焜結醫師表示,臨床上會從常見的EGFR開始檢驗,如果沒有EGFR,再依序檢驗ALK、ROS1等基因。這樣的做法對健保而言,較有經濟效益,但可能較為耗時,因為每驗一個基因,病友就需要等待1週至2週的時間,且每次檢驗都必須使用一部分從腫瘤取下來的檢體,在經過多次檢驗後,就有可能出現沒有足夠的檢體可以使用的情況。  標靶藥物未發揮效果或抗藥後 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線索 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透過大量篩檢基因的方式,雖然需要使用較多的檢體,但是一次可以檢驗多個基因,從送出檢體到收到報告,大概需要2週至3週,卻可以提供比較多的資訊,幫助調整治療策略。陳焜結醫師說,針對驅動基因使用標靶藥物後,大部分病友都很有效,但是約有兩成的病友在使用標靶藥物後,沒有發揮預期效果,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從次世代基因定序中找到一些線索。 過去即遇過一些病友,明明有驗到EGFR基因,但是卻對標靶藥物沒有反應,且惡化很快。我們從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裡發現,病友其實還有其他基因的突變,像是MET基因,於是加上MET抑制劑後,就得到很好的控制。此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還有另一個用處,就是在癌細胞出現抗藥性、病情變化之後,醫師會需要知道是否出現新的基因突變,便需要用到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通常都會很徬徨,陳焜結醫師說,假如一位沒有抽菸的肺腺癌病友,利用健保給付進行幾項基因檢測後,都沒有發現驅動基因,則建議可以考慮做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找到所屬的基因突變後,接下來的重點則是了解病友的體能狀態,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以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再把整個治療計畫與病友討論清楚,協助病友開始進入治療,建立信心。    她的故事 談自我照顧  肺癌治療藥物種類多 沒有悲觀的需要 什麼是圓滿的人生?當生命走到盡頭,在天堂門口回憶一生時,幸福過,也為別人帶來過幸福,就沒有遺憾。電影「一路玩到掛」兩個男主角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人生清單,最後都回歸家庭。因著罹癌,我發現過去沒有善待身體,沒有好好陪伴家人,罹癌讓我更看重家庭,增加與爸媽相處的時間。 2021年1月,因為腰痠、腸胃不適和體重減輕,確診肺癌四期加上腦轉移,才51歲的我,簡直五雷轟頂難以置信。剛罹癌時,太太瞞著我逼問醫師還有多久的時間,醫師給了標準答案「3到6個月」。從醫師口中被宣判掛點的我,卻在後來發生了兩件讓我感動到飆淚的事,一是透過基因檢測我們找到了對應的標靶藥物,二是未來有機會可以動手術。 了解疾病的走向與治療策略對病友有益,也會使人生出信心。一位心理科醫師把癌症比喻為身上的壞小孩,我們要想方設法把壞小孩變好,而不是想要把它趕出去,然後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以前喜歡在外亂跑,熬夜晚睡經常外食,現在改吃原型食物,登山步道練體能提升肺活量,降低工作量,調整身體狀況。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讓我的皮膚變得脆弱,洗澡時容易在鼻頭附近滲點血,甲溝炎大約一個月要找皮膚科醫師剪指甲,腹瀉時而出現,調養後次數減少,體重也慢慢回穩。 老天爺把門給關了,但留了一條縫給我,在病友社團裡學習到人生的意義,是愛和給予。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你,剛確診時情緒不免慌亂,為了調養身體就想把工作辭掉,我的勸告是「不要」,沒工作容易胡思亂想,少了經濟收入會成為日後治療的隱憂,最好先請假,治療穩定後回到職場,經濟穩定能建立自信心,對治療也很有幫助。 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上,簡簡單單過生活,也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生命中的受苦事件,會引導我們踏上有意義的旅程。治療肺癌的藥物很多,所以真的沒有悲觀的需要!     原文出處

白斑症有解!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幫助皮膚平整、顏色均勻,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4年03月14日
公開
4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曾經遇過一位老師,因為下巴有塊白斑,而相當困擾。」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醫師指出,「經過檢查後確認是黑色素細胞不足,雖然接受過治療,但沒有明顯改善,所以決定接受表皮移植手術。」   當時利用微創表皮移植系統吸取微泡,精準取下淺層表皮,然後移植到下巴白斑處。張長正醫師說,待受皮區癒合之後,再經過一系列的照光治療,讓移植皮膚的顏色符合周圍皮膚的顏色。表皮移植的成果看起來相當自然,從此不用再擔心下巴的白斑會引人側目,讓患者相當開心。   白斑症(Vitiligo)的成因大多與自體免疫有關,由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黑色素細胞,導致皮膚缺乏黑色素。張長正醫師說,有些外在因素可能對黑色素細胞造成影響,例如外傷、長期受到化學刺激等;另外也有部分患者的白斑與胚胎發育的過程有關。     白斑症患者的皮膚會失去黑色素細胞,而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張長正醫師說,白斑症在身體任何位置都可能發生,讓患者相當困擾。   白斑症的治療包括藥膏、口服藥、紫外線照光治療等,張長正醫師說,如果確定缺乏黑色素細胞,在狀況穩定後可以考慮接受表皮移植手術。表皮移植的主要目的是獲得黑色素細胞,像播種一般,讓病灶部位長出具有黑色素細胞的表皮。   在進行表皮移植手術時,必須從取皮區取下表皮。張長正醫師說,一般常用的方法是以一個試管大的口徑覆蓋在取皮區,然後利用負壓抽吸,待皮膚形成水泡後,再用剪刀把水泡剪下來,移植到受皮區。但是這種做法會讓取皮區在癒合後的外觀較不理想,受皮區的結果也不甚美觀。因為一次取下一大塊水泡,沒有辦法符合周圍皮膚的顏色與質地,常常會有一塊一塊的凸起,類似鵝卵石步道。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皮膚切片筆,每彈一下可削下一片表皮,再分別移植到受皮區。張長正醫師說,這種做法也會讓受皮區在癒合後凹凸不平,不甚美觀。     近年來發展出的微創表皮移植手術是運用水泡取皮的原理,但有大幅度的進化。張長正醫師說,微創表皮移植系統會稍微加溫,幫助皮膚形成水泡,然後使用負壓抽吸,讓皮膚形成許多個直徑約1.8 mm的微泡,微泡間的間隔約2 mm。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的優點在於水泡很小,所以取皮區的復原速度相當快。一般在兩個禮拜後就能完全癒合,幾乎看不到疤痕。張長正醫師說,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精準取得淺層表皮,且排列非常整齊,因此在受皮區中,每個微泡都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長,在癒合之後皮膚會比較平整,且顏色相近。 白斑症患者想要接受治療的目的就是讓膚色均勻,所以在接受表皮移植後,醫師會測量黑色素指數,而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可以有高達八成、甚至九成的顏色相似度。     除了用於治療白斑症,微創表皮移植手術還可運用於小範圍燒燙傷或困難癒合的傷口。張長正醫師說,傷口在癒合時都是由邊緣開始生長,範圍較大的傷口會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癒合之後的疤痕會比較明顯。利用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加速傷口的癒合,也可達到較佳的外觀。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不需要麻醉,沒有明顯疼痛,在門診就可以進行,便利性高。張長正醫師說,接受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後,請依照醫師指示照顧傷口,並避免過度活動或摩擦受皮區。     筆記重點整理   一、白斑症患者的皮膚會失去黑色素細胞,而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在身體任何位置都可能發生。   二、白斑症的治療包括藥膏、口服藥、紫外線照光治療等。如果確定缺乏黑色素細胞,在狀況穩定後可以考慮接受表皮移植手術,像播種一般,讓病灶部位長出具有色素細胞的表皮。   三、微創表皮移植手術的優點在於水泡很小,所以取皮區的復原速度相當快。一般在兩個禮拜後就能完全癒合,幾乎看不到疤痕。   四、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精準取得淺層表皮,且排列非常整齊,因此在受皮區中,每個微泡都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長,在癒合之後皮膚會比較平整,且顏色高度相近。   五、除了用於治療白斑症,微創表皮移植手術還可運用於小範圍燒燙傷或困難癒合的傷口,能夠加速傷口的癒合,也可達到較佳的外觀。   原文出處

糖尿病足真的會截肢!糖尿病NG行為全解析,降低截肢風險必讀!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3月13日
公開
3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會覺得手腳冰冷而想要泡泡熱水,但是如果不小心可能會泡出大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可能發生感覺比較遲鈍的狀況。」以下四個是診間患者常遇到的狀況,也是最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傷口潰瘍的因素:   1. 不自覺的燙傷:泡熱水前未先測量水溫、或是泡腳後用吹風機熱風持續吹,導致燙傷、起水泡而不自覺。   2. 自行處置傷口:自行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膏塗抹傷口,很可能導致感染加重。   3. 穿不合腳的鞋子:壓迫、壓力導致足部變形或破皮就會形成傷口或紅腫發炎、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4. 錯誤方式修剪指甲:過度修剪或未以平行方式修剪指甲,都可能導致指甲周邊組織發炎紅腫,加上傷口小不易察覺,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感染嚴重的困難癒合傷口。   因為糖尿病患者常常沒有感知到傷口疼痛,眼睛可能又併發視網膜病變而看不清楚,所以便輕忽糖尿病足潰瘍的嚴重性。蒲啟明醫師補充,曾經有患者用吹風機一直吹,吹到足部起水泡都不曉得。在發現足部傷口後,患者又自行灑藥粉、塗草藥,使用錯誤的方法照顧傷口,結果造成嚴重感染。」該名患者後來是家人聞到異味,找遍了家裡,才終於發現患者的足部已經潰爛、發臭、流膿才緊急就醫。糖尿病足患者若形成困難癒合傷口為了控制感染,可能需要截掉潰爛的組織,截到腳趾、截到小腿、甚至截到大腿都有可能,將對患者與家屬造成巨大衝擊。   糖尿病足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由於感覺麻木,患者可能在無意間受傷。蒲啟明醫師說,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接受治療,傷口感染會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演變為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而危及性命。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複雜 「跨科別團隊」解析一次搞懂!   1. 新陳代謝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若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告知醫師進行診療。   2. 心臟血管內外科:檢查足部血管的狀況,如果有狹窄或阻塞,便要進行治療,確保足部有足夠的血液循環。   3. 感染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4. 整形外科:針對糖尿病足傷口嚴重程度提供傷口照護、清創、截肢或傷口重建等治療。     由於糖尿病足治療非常複雜,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採取完善的治療計畫。蒲啟明醫師補充,如果發現有壞死的組織,一定要找專科醫師清創!千萬不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剪刀或刀子處理,因為使用沒有消毒的器械,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反而弄巧成拙。尤其糖尿病足潰瘍傷口治療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盡快達到完全癒合,能夠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避免截肢的命運。目前外用藥選擇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增加完全癒合的機會。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影響傷口癒合的微環境,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傷口修復及癒合。正常傷口復原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成熟期,但糖尿病足患大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傷口長期處於發炎期,無法進入增生期,導致傷口遲遲不好。蒲啟明醫師補充,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傷口微環境,轉換成促進修復的狀況,藉此縮短傷口發炎期,促使潰瘍快速癒合。     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護自己的雙腳,預防勝於治療!蒲啟明醫師建議,糖尿病足患者要穿著合腳且包覆良好的鞋襪,即使在室內也不可赤腳走路。修剪趾甲時請以直線方式修剪,若視力不佳,便要請他人幫忙修剪趾甲。洗澡前一定要測量水溫,避免意外燙傷而沒發現。此外,糖尿病足患者千萬不可吸菸或處在長期接觸二手菸的環境,以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造成不可逆的截肢後果。   蒲啟明醫師強調,「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檢查足部,如果發現破皮、龜裂、滲液、發紅、浮腫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     筆記重點整理   一、糖尿病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二、只要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及早就醫。除了把血糖控制達標之外,透過跨科別醫療團隊提供傷口照護,幫助傷口癒合。   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傷口的微環境,能夠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M1型巨噬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M2型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纖維母細胞增生、並產生胞外基質沉積。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微環境,轉換成偏向修復的微環境,縮短發炎期,促進傷口癒合。   四、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腳,預防勝於治療!   原文出處

卵巢早衰恐不孕!及早檢測卵巢功能,積極把握卵實力,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3月11日
公開
2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有卵巢早衰的現象,所以打算凍卵,但是聽說每天都要打排卵針,讓我好猶豫…」李小姐說。   「打排卵針是為了促使卵泡發育,才有辦法取得較多的卵子。」醫師說,「現在也有一針抵多針的友善排卵針,施打一次效果可以持續一週,便利性較高,也可大幅減少打針的次數。」   在台灣,每十對夫妻中大約有兩對會遭遇不孕的困擾。大新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陳志宏院長指出,「如果沒有避孕超過一年都沒有懷孕,就算是不孕症。至於35歲以上的婦女,如果超過半年還沒有受孕,便要盡快尋求專業的協助。」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不孕症,卵巢早衰是個常見的原因。陳志宏院長說,卵巢早衰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是在接受檢驗後,才驚覺有卵巢早衰的狀況。   卵巢早衰的原因可分成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大部分是先天因素,例如在出生之後,卵巢的細胞存量就比較少。陳志宏院長說,後天因素包括卵巢發炎、卵巢手術、壓力過大、作息不正常、吸菸等。   年輕女性發生卵巢早衰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還是有規則的月經。陳志宏院長說,部分女性可能會發現月經週期縮短,本來是28天來月經,當卵巢功能衰退時,可能變成26天、24天、甚至21天就來月經。月經週期縮短可能是卵巢早衰的徵兆,但是有些人的月經本來就不規則,所以也不會發現月經週期縮短的狀況。     卵巢早衰對生殖能力有顯著的影響,陳志宏院長說,除了卵巢存量過少,卵子品質也會下降,導致患者懷孕機率降低,而受精後的胚胎也可能無法順利發育。   有生育規劃的女性一定要留意卵巢早衰的問題,陳志宏院長說,抽血檢測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可以評估卵巢功能,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由卵巢中的小卵泡分泌。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的正常範圍在2 ng/ml至5 ng/ml,當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小於2 ng/ml就代表卵巢功能衰退。   另一個評估方式是由陰道超音波檢查大於2mm的小卵泡數量,陳志宏院長說,若小卵泡數量減少,代表卵巢庫存下降。     及早了解卵巢功能,積極把握卵實力   「隨著年紀增長,卵巢功能將持續衰退。」陳志宏院長說,「女性可以透過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或超音波評估卵巢功能,預作生育規劃。如果打算晚一點生育,或已經發現有卵巢早衰的現象,可以考慮凍卵,保存卵實力。」     在較年輕的時候取卵,能夠一次取到較多卵子,而且卵子的品質比較好。陳志宏院長解釋,舉例來說,在30歲時,也許凍8至12顆卵,未來就有機會成功生下一個活產寶寶;到了40歲,可能要凍20至40顆卵,才有機會成功生下一個活產寶寶。而在30歲時,可能只要取一、兩次卵就足夠,但在40歲時,便需要多次取卵。   陳志宏院長提醒,「建議育齡年齡的女性要了解自己的卵巢功能,及早做好生育規劃。」   無論是要凍卵或是做人工生殖都需要從卵巢中取出卵子,而得先施打排卵針。陳志宏院長說,傳統的作法是使用短效型排卵針,每天一劑,連續施打7至10次。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施打,或者回醫療院所施打。   如果很怕打針、不敢自己打針、或時間無法配合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可以一針抵多針的友善排卵針。陳志宏院長說,施打後,醫師可依患者個情況追加短效型排卵針,對患者而言方便性較高,也比較友善。     根據臨床試驗,可以一針抵多針的友善排卵針的懷孕率、活產率皆與短效型排卵針無顯著差異。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方式。   從月經來潮到取卵大約是兩個禮拜,陳志宏院長說,如果要凍卵,就是直接把卵子凍起來,等到適當的時間再解凍、受精;如果要作人工生殖,大概會在取卵後3至5天植入。   針對不孕,目前的生殖科技有幾種方式可以輔助,例如吃排卵藥、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各種方式的適用族群與成功率各不相同,需要經過專業的評估。陳志宏院長說,以大新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為例,每位患者都有個案管理師,醫師也會根據每個人的狀況提供個人化的療程,增加懷孕成功的機率!   原文出處

氣溫驟降,慎防心肌梗塞!天氣冷心臟病治療重點,心臟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3月07日
公開
7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他是位50多歲的運動健將,每天的運動量很大,能夠跑完全程馬拉松,平時也沒有心臟不適的症狀。」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鄭諭聰醫師表示,「某日氣溫急遽下降,他在醫院附近跑步時突然感到胸悶,於是立刻到急診室檢查,結果是心肌梗塞,當時立刻安排緊急心導管手術,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流。」   該患者有抽菸、高血脂,還有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1〕,雖然平時沒有症狀,但是仍要提高警覺。鄭諭聰醫師說,患者經歷心肌梗塞後,便了解控制高血脂、戒菸的重要性,後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降低心肌梗塞復發的機率,目前病情十分穩定,跑步時也不會再感到胸悶。   在天氣冷或是溫差較大的季節裡,常有患者突發心臟病〔2〕。鄭諭聰醫師說,氣溫較低時,血壓通常會升高,若沒有每天量血壓,或適時調整藥物,心肌梗塞的風險就會增加〔3〕。特別是在寒冷的日子裡,大家喜歡進補,吃一些高脂、高鹽的食物,其中,含大量飽和脂肪的食物會增加血脂〔4〕,而過量的鹽份攝取則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5〕,都會對心血管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心肌梗塞往往是突然發作,患者會感到胸悶、胸痛、虛弱、呼吸急促,胸口好像被壓住,且疼痛可能向肩膀、手臂、下巴、頸部等處蔓延〔6〕。鄭諭聰醫師提醒,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否則可能進展為心臟衰竭〔7〕,甚至危及性命。     天氣冷就怕心臟病找上身!心臟科醫師授心肌梗塞治療重點   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家族病史、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等,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漸漸升高〔8〕。   在天氣冷的時節裡,做好保暖措施才能遠離心臟病的威脅。鄭諭聰醫師說,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維持正常作息,盡量不要熬夜,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本身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請務必按時服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達標。鄭諭聰醫師說,具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要依照指示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尚未發生心肌梗塞時,許多三高病人對於天氣變化的警覺性較低。」鄭諭聰醫師說,「我們都會反覆提醒,並透過衛教系統提供相關資訊,希望患者與家屬不要忽視天氣冷的影響。」 針對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藥物是相當重要的藥物。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事件容易復發,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能預防血栓形成,有助降低心血管事件復發的風險。   在高風險患者,例如剛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建議於一年內持續使用雙抗藥物治療,即利用兩種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抑制血栓形成。後續會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終生服用以預防心血管事件復發〔9〕。     阿斯匹靈是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然而亞洲患者在使用阿斯匹靈後,較常出現出血副作用〔10〕。倘若患者有腸胃不適、解黑便,請盡快回診。醫師會仔細評估患者的狀況,並協助調整藥物,使用較不會導致腸胃不適、潰瘍的抗血小板藥物。也呼籲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和醫師討論,切勿擅自中斷抗血小板藥物。     筆記重點記起來   1、氣溫較低時,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也會隨之上升,請務必每天量血壓並妥善控制,以免增加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 2、在寒冷的日子裡,大家喜歡進補,吃一些高脂、高鹽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3、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達標。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要依照指示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降低心肌梗塞復發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 4、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若有腸胃不適、解黑便,請盡快回診。醫師會仔細評並協助調整藥物,使用較不會導致腸胃不適、潰瘍副作用的抗血小板藥物。   ◎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參考資料: 1. NHS /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Second 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3. Seasonal dynamic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s in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a climate: a meta-analysis 4. NHS / How to lower your cholesterol 5.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 Shaking the Salt Habit to Lower High Blood Pressure 6. Heart Attack Symptoms, Risk, and Recovery.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7.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8. Know Your Risk for Heart Diseas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9.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10.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抗血小板劑對於腦中風的次級預防:中西的不同   原文出處

免疫治療對抗晚期肺癌,有效幫助癌友穩定病情

2024年03月06日
公開
3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在三十年前,確診晚期肺癌後,許多病友都會選擇回家不做治療,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狀況已是截然不同,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治療工具,在確定診斷以後,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利用基因檢測、特殊染色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病友其實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跟肺癌共存,進而達到長時間的存活,而且能夠維持生活品質,各位病友們,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一起加油!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 陳育民教授    對抗晚期肺癌 免疫療法接續化療病情穩定控制 一名病友在確診第四期肺癌時,就發現已經有多處轉移,包括腎上腺、肺部等處,相當嚴重。陳育民教授表示,當時因為沒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病友便接受了免疫治療,結果治療效果相當好,只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藥物,肺部腫瘤就開始萎縮並逐漸消失,原本的咳嗽、發燒、冒汗等症狀都獲得明顯改善,病情穩定超過兩年。後續雖然在停用免疫治療後再度復發,不過接續使用口服的化療藥物治療,至今又過了三年,目前門診穩定追蹤治療。    正確的免疫治療是適時適度加強身體的免疫功能 進一步消滅癌細胞 免疫治療是運用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陳育民教授指出,以大家熟知的接種疫苗對抗傳染性疾病,便是一種免疫治療方式。而針對癌症的免疫治療,則是透過增強病友免疫系統的能力來偵測並殺死癌細胞。不過,病友卻常會有些迷思,誤以為吃一些偏方、中草藥就可以增強免疫力,或使用越多的藥,免疫力就越好,事實並非如此,唯有適時且適度加強身體某部份的免疫功能,進一步達到消滅癌細胞的效果,才是正確且有效的免疫治療。    基因突變者有相對應的接續標靶治療 無基因突變者也有單一、合併治療策略 陳育民教授表示,針對晚期肺癌,目前的免疫治療主要應用在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在台灣,肺腺癌病友中約有六成至七成具基因突變,會先透過切片區分肺癌的種類,例如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小細胞肺癌等,再檢測確認是否有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等,若是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也相對應接續治療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 對於其他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就需要利用免疫治療來控制病情,可以做特殊染色,檢測PD-L1表現量,PD-L1表現量高的病友,免疫治療有效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即可;若是PD-L1的表現量較低的病友,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免疫治療,差別則是可能會需要使用兩種免疫治療,或是免疫治療再加上化學治療的治療策略。    進行免疫治療 病友須留意相關副作用 陳育民教授強調,目前的免疫治療可用於第四期病友的一線、二線、後線治療。根據臨床試驗以及多數專家評估,免疫治療建議持續做下去,直至疾病進展為止。同時也提醒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病友,要留意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癢、起疹子、拉肚子、肌肉痠痛等,因為作用機轉類似自體免疫反應,所以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下降、腎上腺功能下降。但是整體而言,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仍是比傳統化學治療少,病友也可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她的故事 談生命價值  癌後人生仍精彩 「一年一大山」找回生命控制感 罹癌,是人生的分隔點,不是生命的終點。人生不是停留在被宣布確診的那一刻,真正的開始是走出診間,調整面對生命的態度,創造精彩的第二人生。 不菸、不酒、很少下廚,卻在2018年34歲時,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確診前,約莫咳嗽了半年,工作忙,在診所有一搭沒一搭的拿藥,但咳得太久,醫師提醒去醫院檢查,發現肺部長了腫瘤還發生腦轉移。「震驚」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徬徨、無助、不安、擔心,情緒陷入恐慌與絕望,好似生命就快結束了? 在醫院候診時,感觸格外深刻,舉目望去多是年紀大的長輩,幾乎看不到像我一樣年紀的病友,覺得好孤單。一陣子後,我加入病友社團,從許多學長姐的經驗中找到照顧身體的方法,也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互相打氣的戰友。 與癌症共處是重要課題!罹癌後回南部治療,生活沒有重心,心情更顯低落,老把自己當病人,四個月後我重回職場。罹癌前,工作追求完美;罹癌提醒我,不需「完美」, 只要「夠好」就好。調整工作量,開始運動,多跟自己在一起,學習活在當下,想吃個美食、想去旅遊就去做,讓生活充滿價值感,而不是一直累積待辦事項。 手術切除肺部及腦部轉移的腫瘤後,我開始吃第二代標靶藥物,5年下來,面對常見的副作用我不只會跟醫生討論,也上社團跟有經驗的人交流,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策略。我取之社團也希望回饋社團,由於皮膚變薄,腳裂走路會痛,我搜尋找到凝膠材質腳跟襪,在社團發文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讓我帶來滿足感。 這幾年給自己「一年一大山」的目標,爬山需要做體能訓練,先從國內的小百岳開始,接下來是合歡山,今年是確診五週年給自己一個禮物,爬了富士山;爬山的過程會累會喘,體力上很辛苦,透過這個歷程能找回生命的控制感。 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學弟妹們,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無論是一起爬山的老朋友,或在社團認識的新盟友,生活圈的支持系統很重要;罹癌不能限制我們繼續探索生活中的美好,規劃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人生依然可以創造精彩。   原文出處

腰痛竟是腎中風!心房顫動莫輕忽

2024年03月06日
公開
4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林柏霖醫師:他是因為左腰痛,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打到腎動脈,經過我們的團隊緊急將左腎血栓取出來之後,就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最後回到正常心律。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林柏霖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林柏霖醫師:大家好,我是林柏霖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好發在哪些族群?   林柏霖醫師:特別是年長者,或者是有三高患者,特別是像高血壓、心臟衰竭。還有甚至像是甲狀腺亢進,或者是最近非常熱門的議題,就是肥胖,也是一個危險因子。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在台灣的盛行率為何?   林柏霖醫師: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1-2%。特別是台灣要進入到高齡化的社會,會隨著年紀越來越高的時候,它的風險性,它的盛行率也會越來越高。   劉育志醫師:請問心房顫動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林柏霖醫師:大部分大概20%的病人可能會沒有症狀。但是因為當心房顫動發作的時候,心跳速度會快快慢慢,會出現不一樣的症狀。特別像腦部可能就會頭暈;心臟來講可能就會有喘、胸悶、心悸等等的症狀;其中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血栓,因為心房顫動一旦發作的時候,它的左心房的速度會到400到600下左右,會造成血液在我們左心房滯留進而產生血塊。如果血塊打到腦就是俗稱的中風,打到心臟就是心肌梗塞,打到腳就是我們常見的腳中風。   劉育志醫師:請問要如何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林柏霖醫師:在醫院上面來講,我們有傳統上12導程的心電圖或者是有24小時的霍特心電圖,甚至我們的節律器或者是我們植入性的心臟監測儀都可以發現。但是如果在居家的時候,我們有一些血壓器也具備心律不整的監測功能,或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智慧型手環或手錶也都有類似這樣的功能。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何?   林柏霖醫師: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我們通常用ABC的一個Pathway。A就是抗凝劑;B就是Better Rhythm Control,我們可以用藥物或者是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包含手術方式就是有傳統的電燒手術或者是冷凍導管的消融術;C就是Comorbidity,就是同時有心房顫動的時候,我們要治療他的共病症,包含三高。   劉育志醫師:請問手術治療會如何進行?   林柏霖醫師:我們會半身麻醉,特別是我們從腳的股靜脈會伸導管到我們的右心房,必須從右心房再做一個穿刺到左心房。傳統上來講,就是過去的傳統電燒是用點狀燒,燒我們的四個肺靜脈,可能會耗時比較久。如果我們是心室的冷凍導管消融術,他是用氣球,就是放到我們的肺靜脈,他會造成一個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劉育志醫師:請問冷凍導管消融術的成效與安全性?   林柏霖醫師:傳統電燒手術是我們用點狀的電燒。新式的冷凍導管消融術,他是用一個球狀,注入液態的一個冷凍劑,可以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零下30到50度,它會造成一個連續性的電訊號阻斷。它的優勢就在於它的手術時間會縮短到一半,大概約兩個小時左右,所以手術時間短,它的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時間,因為時間過久而造成不適感。   劉育志醫師:針對手術治療心房顫動的時機,醫師會如何建議?   林柏霖醫師:我想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Early,就是早期診斷跟早期治療。早期診斷可以利用很多健康檢查的方式,去提早發現心律不整;早期治療就是說,當如果已經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或者是心房顫動已經造成有症狀了,或者是這個是很早期的時候,可以去利用藥物或甚至是用手術的方式,把這樣的心房顫動解決掉。   林柏霖醫師: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特別的案例,是一位40歲的男生。到我們醫院的時候,他是因為左腰痛,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打到腎動脈,經過我們的團隊緊急將左腎血栓取出來之後,就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最後回到正常心律。因為這樣可以降低他未來再血栓的風險。   林柏霖醫師:心房顫動會造成五倍以上的中風率,所以它其實是一個非常需要大家重視的疾病。特別是在年輕人,或者是你本身已經是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合併有症狀的時候,更應該要及早去做診斷跟治療。   劉育志醫師:感謝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林柏霖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呼吸道病毒社區蔓延中!提防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增加PCV13,保護更廣、更持久,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2024年03月05日
公開
10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呼吸道病毒正在社區蔓延中!疾管署統計顯示,隨著過年、連假民眾南來北往移動,今年2月全國類流感就診率達近兩年新高〔1〕,可見社區中潛藏各類呼吸道病毒。而肺炎鏈球菌也是社區常見致病菌之一,全年都有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病例發生,而冬季至春季為高峰期〔2〕。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教授歐弘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常潛伏在鼻腔內,可透過飛沫傳播,易受感染的族群主要是未滿5歲的嬰幼兒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3〕。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歐弘毅醫師說明,感染肺炎鏈球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咳嗽、氣喘、呼吸急促、胸痛、頭痛、嘔吐等症狀。肺炎鏈球菌會導致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在免疫力下降時,還可能侵入血液中造成「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包括敗血症、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4〕,嚴重可能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進展快速,年紀較大的民眾,以及罹患糖尿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病、慢性肺臟病、慢性肝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缺失及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患者,建議做好預防措施,若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接受合適的治療〔5〕。     面對肺炎鏈球菌威脅 提前預防醫師建議這樣做!   由於肺炎鏈球菌可潛伏鼻腔中,呈無症狀的帶菌狀態,健康成人中約有5%至10%的帶菌率,孩童則有20%至40%的帶菌率〔6〕,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經由飛沫散播,因此大家團聚、出遊的時候,要提防肺炎鏈球菌。歐弘毅醫師說,想預防肺炎鏈球菌要勤洗手、戴口罩、盡量避開人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預防方式。   「符合資格的民眾要趕快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條件已放寬至65歲,而且還增加一劑PCV13疫苗。接種一劑PCV13疫苗和一劑PPV23疫苗能讓保護範圍更廣,保護力持續更久!」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發揮顯著的保護效果,降低幼童、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危險群遭到感染的機會,也有助於降低鼻腔帶菌率,進而減少經由飛沫傳染肺炎鏈球菌的機會,保護身邊的高危險群。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條件放寬、納入PCV13疫苗   目前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主要有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與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可以預防一些常造成感染的血清型。歐弘毅醫師說,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能夠誘導身體產生抗體,但是免疫反應持續時間較短。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可以活化T細胞,產生長期的免疫記憶,保護效果可維持10年以上〔7〕。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放寬條件至65歲〔8〕,而且納入PCV13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先接種1劑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間隔至少1年後再接種1劑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後,間隔至少8週後再接種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9〕。     曾接種過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或PCV15)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1年後再接種1劑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後,間隔至少8週後再接種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曾接種過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1年後再接種1劑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10〕。   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與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皆屬不活化疫苗,可以和流感疫苗或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歐弘毅醫師說,建議採「左流右肺」,在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幫助提升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安全性高,極少出現嚴重副作用。少部分民眾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紅腫、疼痛的反應,通常會在幾天內恢復〔11〕。除了公費接種外,歐弘毅醫師說,隨著預防接種觀念的進步,也有許多人會選擇自費接種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身旁的家人免於肺炎鏈球菌的威脅。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accessed date 2024/02/15) https://nidss.cdc.gov.tw/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病介紹(accessed date 2024/02/21)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accessed date 2023/11/30)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accessed date 2024/01/27)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核心教材(accessed date 2024/02/21)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8nl11jalunxgmqu5SG4DA 7.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accessed date 2023/12/15)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dc.gov) 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為提升民眾免疫保護力,10月2日起分三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accessed date 2023/10/05)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4/01/27)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1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PP-PRV-TWN-0148-202302)   原文出處

罹患糖尿病又肥胖?小心併發症找上門!糖胖症治療大解析,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4年03月05日
公開
4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根據統計,約8成的糖尿病患者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1〕,而肥胖者也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2〕,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3〕,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1〕,〔4〕。   那該如何判斷肥胖的標準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來衡量肥胖程度,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 身高2(公尺)。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公布,BMI<18.5為「體重過輕」,18.5≦BMI<24為「健康體位」,24≦BMI<27為「體重過重」,27≦BMI<30為「輕度肥胖」,30≦BMI<35為「中度肥胖」,BMI≧35為「重度肥胖」。   以身高160公分的人為例,如果體重是61.4公斤,BMI約24,也就是健康體位的上限;若體重是62公斤便屬於過重、達70公斤就是輕度肥胖。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併體重過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風險會增加27%;若為肥胖,風險更會增加49%!〔5〕」因此李洮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須注意體重控制,糖胖症患者更要積極減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克服糖胖症,請你這樣做   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李洮俊醫師說,飲食管理是糖胖症控制的基礎,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逐步達到疾病和體重控制的目標。     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GLP-1以及排糖藥SGLT-2。腸泌素GLP-1具有多重機轉,能夠刺激胰島素分泌與抑制升糖素分泌,也能延緩胃排空,並於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排糖藥SGLT-2抑制劑的作用機轉是抑制腎臟回收葡萄糖,讓葡萄糖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李洮俊醫師說,兩者都被證實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在藥物副作用上〔6〕,使用腸泌素GLP-1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而排糖藥SGLT2抑制劑則可能有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此外,GLP-1腸泌素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藥物,在網路上有很多人以瘦瘦筆或減肥針稱之,李洮俊醫師澄清說明,腸泌素不只在控制體重,更是能在穩定患者血糖的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近年來GLP-1腸泌素已有口服的劑型,並獲得第一線適應症,是患者另一個選擇。     「糖胖症病友,在控糖的道路上會比較辛苦,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先進的藥物,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近年研究也指出,糖胖症患者在減重達15%或以上,更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7〕!」李洮俊醫師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控糖減重。「請務必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密切合作,選用合適的藥物,搭配飲食管理、規律運動並保持充足睡眠,相信一定可以克服糖胖症,達到控糖的目標。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筆記重點整理   1、「糖胖症」是糖尿病患同時有肥胖問題。糖胖症對於血糖的控制不利,且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2、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飲食上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GLP-1以及排糖藥SGLT-2。 3、腸泌素GLP-1與排糖藥SGLT-2抑制劑都被證實能對心臟、腎臟發揮器官保護的效果,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副作用上腸泌素GLP-1包含腸胃道不適,排糖藥SGLT2則為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4、若糖胖症患者減重達15%或以上,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   資料來源: 1.基層醫學第二十一卷第六期_簡介糖胖症_黃文蔚、吳至行  2. 藥師週刊第2298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  3.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Oct 26:12:719515.  4.糖尿病關懷基金會_糖尿病與腦血管病變  5.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  6.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_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7. 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   原文出處

明明剛尿完,馬上又想尿!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玻尿酸膀胱灌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3月04日
公開
2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她來看診時,已經歷了超過5年以上的就醫過程。她的症狀反反覆覆,大部分是在憋尿之後,會覺得肚子痛、解尿不順、解尿疼痛的狀況。」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蔡青倍醫師表示,曾有病患罹患間質性膀胱炎而未成功診斷,幾年間看了不下10家醫院,一開始在吃藥之後症狀會改善,但是漸漸變得沒有什麼效果,患者每天都解尿超過30次,已經有一年沒有辦法工作,只能四處求醫,生活相當痛苦。   後來經過膀胱鏡檢查之後,最終才確定為間質性膀胱炎。蔡青倍醫師說,除了給予口服藥物治療之外,也建議患者使用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   患者非常配合,在第一個月每週都按時回診,接受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有一天,她很開心地回來門診,因為她已經順利找到了工作了!」蔡青倍醫師說,患者覺得那一個月是幾年中最大的轉折點,每次的排尿量逐漸改善,也比較有辦法出門。在狀況較穩定之後,慢慢拉長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的間隔,從一個月灌一次,調整為兩、三個月灌一次,患者也不再需要使用止痛藥。   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是一種慢性非細菌性膀胱炎,患者通常有超過6個禮拜以上的不舒服。蔡青倍醫師說,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表現與細菌性膀胱炎類似,包括解尿疼痛、下腹痛、頻尿、急尿等。因為一直想要上廁所,使患者的生活品質、睡眠品質皆大受影響,甚至無法工作。     間質性膀胱炎在女性族群較為常見,八至九成都是女性病患,而且相對年輕,平均年齡約四十幾歲。蔡青倍醫師說,因為長期有頻尿、解尿疼痛、下腹痛的困擾,因此有些人覺得,間質性膀胱炎病人的生活品質比洗腎病人還要差。     積極治療間質性膀胱炎,改善生活品質   間質性膀胱炎在一開始的症狀比較模糊不清,而且反反覆覆。蔡青倍醫師說,有些病人是在性行為之後或是月經來之前出現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因為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症狀可能稍微緩解,患者就沒有再進一步接受檢查。根據文獻,間質性膀胱炎病人可能要經過七、八年,看過五至七位醫師,才有辦法確定診斷。   治療間質性膀胱炎,首先要好好了解自己,盡量避免誘發因子。蔡青倍醫師說,如果發現某些食物、生活習慣會讓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發作,就盡量避免。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飲水、不要有太大的壓力。     間質性膀胱炎發作的時候,通常會需要使用一些藥物治療,包括止痛劑或是一些幫助膀胱、骨盆肌肉放鬆的藥物。蔡青倍醫師說,「很多患者會詢問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這是利用玻尿酸溶液,幫助修復膀胱內壁的黏多醣層,降低尿液裡的刺激物對膀胱造成的影響。假使口服藥物治療或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仍無法改善疼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一些侵入性治療,例如膀胱鏡水擴張手術、膀胱鏡注射手術等。」   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不需要麻醉,在門診就可以進行。醫師會利用導尿管將大約50毫升的玻尿酸溶液灌入膀胱中。蔡青倍醫師說,灌注完畢後便會移除導尿管,患者就可以離院。經過一、兩個小時後,患者再解尿,排出玻尿酸。   因為玻尿酸的結構與膀胱上皮的黏多醣層類似,所以能夠暫時補充膀胱內壁的葡萄糖胺多醣層,重建膀胱內壁的功能,讓病人的症狀獲得緩解。蔡青倍醫師說,剛開始的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是一週灌一次,大約一個月後,患者會覺得頻尿、下腹痛、解尿疼痛的狀況明顯改善。     目前台灣食藥署有核准多種玻尿酸,可用於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蔡青倍醫師說,在選擇玻尿酸時,可以與醫師討論,建議選擇有多國使用經驗,來源及純化步驟標示清楚的玻尿酸,治療效益會比較有保障。   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希望幫助更多間質性膀胱炎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筆記重點整理   一、間質性膀胱炎患者通常有超過6個禮拜以上的不舒服。症狀表現包括解尿疼痛、下腹痛、頻尿、急尿等,使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無法工作。 二、間質性膀胱炎在女性族群較為常見,大約八至九成都是女性病患,平均年齡約四十幾歲。 三、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首先要盡量避免誘發因子,如果發現某些食物、生活習慣會讓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發作,就盡量避免。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飲水、不要有太大的壓力。 四、間質性膀胱炎的藥物治療包括止痛劑或幫助膀胱、骨盆肌肉放鬆的藥物。 五、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是利用玻尿酸溶液幫助修復膀胱內壁的黏多醣層。剛開始是一週灌一次,大約一個月後,患者會覺得頻尿、下腹痛、解尿疼痛的狀況明顯改善。 六、如果依然無法改善疼痛,患者可能需要一些侵入性的治療,例如膀胱鏡水擴張手術、膀胱鏡注射手術等。     原文出處

鐵釘插足底不自知!?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不是只有截肢 拖越久才會截肢風險加倍!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4年03月01日
公開
3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糖尿病足潰瘍對患者而言是很大的困擾,但是很多患者會因為擔心需要手術,而不敢就醫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方前量醫師指出,「其實,沒有及時就醫治療,糖尿病足傷口往往會潰爛、感染,拖得越久、截肢的風險越高!」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持續增加,2022年糖尿病就醫人數已達256萬人,其中20歲至未滿60歲約83.5萬人。方前量醫師說,如果沒有把血糖控制好,經過幾年後便可能出現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而漸漸造成糖尿病足。     非都會區的糖尿病足盛行率會比都會區高,在糖尿病患的一生中,可能有三、四成會遭遇糖尿病足潰瘍。方前量醫師說,大多數患者可能在經歷較輕微的糖尿病足潰瘍後,便曉得要好好照顧。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為家庭、工作的關係,而反覆發作。   「面對糖尿病足潰瘍,患者或家屬可能會有錯誤的迷思,認為接受手術會讓狀況更嚴重。」方前量醫師說,「正確的治療觀念是只要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就應該及早請求專業醫師介入治療,才能避免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或大範圍壞死,保住生活自理功能或維持工作能力。」   很多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還會擔心傷口感染而不敢洗澡、不敢沖水,這也是錯誤的觀念。方前量醫師說,其實患者可以使用乾淨的水沖澡,然後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再換藥包紮。如果不清洗乾淨,放任傷口周圍堆滿汙垢,感染風險反而會大幅上升。     幫助傷口進展,加快癒合速度   發現糖尿病足傷口感染時,一般都會做細菌培養,然後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方前量醫師說,如果有壞死的組織,便需要徹底清創,移除壞死、腐爛的組織。   在控制感染後,可以開始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方前量醫師指出,所有的傷口都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成熟期,而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調節傷口處的M1/M2巨噬細胞,幫助傷口從發炎期進展至增生期,促進血管新生、纖維母細胞增生,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進行傷口照護的流程很簡單,只要先使用生理食鹽水把傷口清洗乾淨,再塗上薄薄的藥膏,然後就可以包紮。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大多數患者與家屬都能夠順利完成。   方前量醫師分享,有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這幾年間,因為糖尿病足潰瘍住院7、8次,每次都要清創、切除壞死的組織。最近患者再度住院,除了接受清創手術,也接受血管重建,打通狹窄的血管,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   為了方便患者照顧傷口,在控制感染後,便開始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方前量醫師說,患者的傷口很大,約7X3公分約半個手掌大,原本預估要傷口照護兩、三個月,不過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約2週後,患者的傷口便長出肉芽,並持續縮小,約4週後便差不多完全癒合,讓患者不用擔心截肢,也大幅提升生活機能、改善生活品質。   目前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已納入健保,如果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醫師便會協助申請使用。方前量醫師說,由於目前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需要較嚴重的傷口才能使用。如果能在傷口較小時開始使用,幫助小傷口提早癒合,就可避免傷口惡化、感染,大幅降低截肢的風險。     糖尿病足日常照護重點提醒   「曾經遇過一個糖尿病足患者,因為足底的傷口沒有癒合而來到門診。檢查發現傷口裡竟然有一支鐵釘,不曉得已經過了多少天。」方前量醫師提醒,「由於糖尿病患者後期容易肢體末稍感覺較遲鈍,請務必每天檢查足部。」     糖尿病足患者請穿著合腳、舒適、包覆的鞋襪,不要赤腳走路。洗澡前要測量水溫,避免燙傷。請以直線修剪趾甲。請不要吸菸或吸二手菸,避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穩定,減少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方前量醫師說,如果發現傷口,請盡快就醫治療,該清創就清創、該住院就住院、該手術就手術。好好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預後!   原文出處

減少打針次數、評估子宮腔最佳著床位置,優化試管嬰兒步驟,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2月27日
公開
3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雖然生殖醫學很進步,但是若有生育計劃,還是要趁早尋求協助。」生生不息生殖中心院長黃千倉醫師指出,「在32歲以前,自然受孕的機率還不錯。到了35歲以後,可能需要試管嬰兒療程。」   女性卵巢的卵子庫存量有限,且會隨著年紀持續消耗。黃千倉醫師說,除了卵子的數量變少,卵子的品質也快速下降。到了47歲,即使作試管嬰兒,每一百顆胚胎裡面可能只有1至2顆是染色體正常、有機會懷孕的胚胎。     在35歲以下,若超過一年無法受孕,便要尋求生殖醫學的協助。在35歲以上,卵子品質急速下降,若超過半年無法受孕,便要盡快就醫。   「目前政府已有補助人工生殖,夫妻帶身分證印章,一份存摺,不需掛號,不用額外收費,於上班時間到生生不息櫃檯即可辦理,手續簡便,一般等待半小時即可申請成功,療程完畢,本院會和您夫妻預約時間協助申請補助款。如其中一人無法前來,可以先在櫃檯領委託同意書,只要夫妻一人即可辦理。」,黃千倉醫師鼓勵,由於政府有補助的關係,原本十幾萬的療程費降低十萬元內,目前患者在面臨人工受孕選擇時,幾乎九成以上直接選擇試管嬰兒療程。   黃千倉醫師進一步指出,提及試管嬰兒療程,有許多人會因為誤解而不敢就醫。黃千倉醫師說,常見的迷思是需要打很多排卵針,但是那已經是過去式。現在的排卵針進步很多,採皮下注射,而且還有一針抵多針的選擇,可以大幅減少打針次數,有機會將療程所需施打的針數減少至1/2或是1/4,大大提升了療程的友善程度。   試管嬰兒的療程一般是在月經來潮時進行評估,評估完成後會開始打排卵針,希望增加排卵的數量。黃千倉醫師說,大約10至12天後,醫師會用超音波評估卵的狀態,然後施打破卵針。一般在36小時之後,就會進行取卵手術。     取卵手術會採用舒眠麻醉,從靜脈注射短效麻醉藥。黃千倉醫師解釋,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的輔助下,從陰道內穿刺,依序抽取卵泡內的液體。左右各一針,便能抽取很多顆卵泡,根據生生不息生殖中心的經驗,整個過程大約10分鐘。患者很快便能甦醒,有助降低麻醉風險,減少併發症。   卵子完成受精後,會培養胚胎,接著便能準備植入。黃千倉醫師說,一般的作法是請患者脹尿,讓醫師能夠利用腹部超音波評估子宮的狀況,然後再植入胚胎。   「因為脹尿等待的過程總是會讓患者很不舒服,所以我會在進行胚胎植入前,先利用子宮鏡掌握子宮的狀態並評估子宮腔最佳著床位置。」黃千倉醫師說,「我會紀錄每個患者子宮腔內最佳著床位置的角度、深度,並選擇合適的植入管。後續在植入胚胎時,便不需要一直脹尿,讓患者能夠保持輕鬆的心情。很多病人都覺得過程像做子宮頸抹片一般,很快就完成了。」     生殖醫學相當進步,我們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化的療程。黃千倉醫師說,「在進行試管嬰兒的過程中,我們持續優化,盡量達到打針少、取卵快、植入時也比較輕鬆,希望能幫助患者順利懷孕,並提供更友善的體驗。」     筆記重點提醒   1、 卵巢的卵子庫存量有限,且會隨著年紀持續消耗。除了卵子的數量變少,卵子的品質也快速下降。到了47歲,即使作試管嬰兒,每一百顆胚胎裡面可能只有1至2顆是染色體正常、有機會懷孕的胚胎。 2、 在35歲以下,若超過一年無法受孕;在35歲以上,若超過半年無法受孕,便要尋求生殖醫學的協助。 3、 試管嬰兒的療程一般是在月經來潮時進行評估,評估完成後開始打排卵針。大約10至12天後,醫師會用超音波評估卵的狀態,然後施打破卵針。一般在36小時之後,就會進行取卵手術。 4、 短效型排卵針是每天打一針,一個療程總共要打十幾、二十針。一針抵多針的排卵針排卵針效果,可以大幅減少打針次數,注射頻率大約可以降低至原療程的1/2甚至1/4。 5、 取卵手術會採用舒眠麻醉,從靜脈注射短效麻醉藥。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的輔助下,從陰道內穿刺,依序抽取卵泡內的液體。左右各一針,便能抽取很多顆卵泡,整個過程大約10分鐘,有助降低麻醉風險,減少併發症。 6、 在進入胚胎植入前,可先利用子宮鏡掌握子宮的狀態並評估子宮腔最佳著床位置,並選擇合適的植入管。後續在植入胚胎時,便不需要一直脹尿,幫助患者保持輕鬆的心情。   原文出處

延誤治療,恐截肢!多管齊下促進糖尿病足潰瘍癒合,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4年02月22日
公開
4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右腳已經嚴重發紅、浮腫。」國軍高雄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吳爭融醫師指出,「他的傷口其實已經拖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忙碌,所以只有自己換藥,遲遲沒有就醫,結果腳趾頭的小傷口便漸漸惡化,發紅的範圍持續擴大。經過清創,截掉了半根腳趾,不過另一根腳趾也漸漸變黑。」   經過討論後,患者再度接受手術,將右腳壞死的部分都清除,然後使用皮瓣進行重建。吳爭融醫師說,前前後後經過了大概半年,患者才能夠恢復原本的生活。因此,糖尿病患若發現足部傷口,一定要盡快就醫,才能避免傷口感染、惡化,甚至發生需要截肢的狀況。   尤其,有許多年輕的糖尿病患會認為自己還年經,所以容易輕忽糖尿病的嚴重性,通常在經過幾年後,便會遭遇糖尿病足的問題。吳爭融醫師分享,正值青壯年的患者通常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當發現足部傷口時,往往會選擇自行處理,直到傷口感染、化膿、甚至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後才肯就醫。     糖尿病足傷口感染的狀況越嚴重,就需要越長的治療時間,對工作與生活造成更大的衝擊。吳爭融醫師說,糖尿病足慢性潰瘍傷口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住院或經常回診可能影響工作,患者會擔心截肢而焦慮憂鬱,醫療花費增加也會造成經濟負擔。各方面的壓力可能造成患者身體的內分泌失調,連帶造成不利傷口癒合的負面影響。   吳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在發現足部傷口時便要盡快至整形外科就醫,採用正確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糖尿病足潰瘍級數越高,截肢風險越高!   臨床上會使用Wagner潰瘍分級系統來評估糖尿病足潰瘍的嚴重度,主要是根據潰瘍侵犯的深度、是否有組織感染、是否有骨髓炎、是否有壞疽等狀況,分為0級至5級:   0級:無開放性病灶,可能有足部結構變形或蜂窩性組織炎 1級:淺層潰瘍 2級:潰瘍已侵犯到韌帶、肌腱、關節滑液囊或筋膜,但無膿瘍或骨髓炎 3級:深層潰瘍且有膿瘍或骨髓炎 4級:前足或足跟處局部壞疽 5級:足部廣泛性壞疽     通常到了第3級,患者就有蠻高的機率會需要截肢。吳爭融醫師說,如果是4級、5級,可能就要截到小腿或是大腿。而在截肢之後,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在三至五年內,面臨需要再度截肢的嚴重狀況。   況且,接受截肢的患者活動力下降,漸漸變的虛弱,因而對存活率造成影響。     積極治療糖尿病足潰瘍,降低截肢風險   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必須先控制感染、徹底清創,同時也要確保足部有充足的血液循環、避免傷口受到壓迫。吳爭融醫師說,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目前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可以使用。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調控傷口的微環境,抑制M1巨噬細胞,活化M2巨噬細胞,進而促進血管新生,以及纖維母細胞增生、並產生胞外基質沉積。吳爭融醫師說,也就是讓處於發炎狀態下的傷口,轉換成有益於傷口修復的微環境,加速傷口癒合。   如果糖尿病足患者能夠在傷口較小的狀況下,接受治療,讓傷口盡快癒合,就能大幅降低感染的機會,更能減少後續截肢的風險。     「曾經有位4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右腳已經截到小腿,後來左腳又出了問題。在清創之後,其中一個腳趾大概只剩一半的軟組織,骨頭外露。」吳爭融醫師說,「為了保住左腳,他很認真控制血糖,也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大約兩個月左右,傷口就顯著縮小,骨頭外露的位置也漸漸被新生組織包覆。大約半年後,傷口完全癒合,追蹤到現在,狀況都非常穩定。」   吳醫師提醒,糖尿病足潰瘍需要多專科的照顧,包括新陳代謝科、心臟內科、整形外科、感染科等。因此,血糖控制好、把血管打通、感染控制好、將壞死的組織清乾淨,再搭配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促進傷口癒合。   目前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已納入健保,只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整形外科或皮膚科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吳爭融醫師分享,對於一些傷口範圍較小的糖尿病足患者,若經濟負擔得起,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考慮及早使用,讓傷口早日癒合,降低感染風險,避免工作受到影響,且省下許多回診、換藥的時間與花費!   原文出處

提升停經前乳癌治療成效、幫助保護生育能力,抗荷爾蒙與停經針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2月22日
公開
18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位女性患者,確診乳癌時才30幾歲,相當年輕。」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劉佳樺醫師表示,「因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所以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與抗荷爾蒙治療。在接受化學治療的同時,患者也同時接受停經針的治療。」   完成乳癌的療程後,大約一年半患者便恢復月經。劉佳樺醫師說,於化療期間使用停經針有助於保存卵巢功能,患者因此有機會進行後續的生育計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會依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及癌症生長指數Ki-67來區分乳癌的亞型。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楊捷儒醫師指出,乳癌的亞型包括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三陰性等,醫師會根據乳癌的亞型來擬定治療計畫。   乳癌患者中,最常見的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劉佳樺醫師說,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會受到荷爾蒙刺激而生長,所以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乳癌復發的機率。   停經前與停經後患者所使用的抗荷爾蒙藥物會有些不同。劉佳樺醫師解釋,停經前婦女雌激素的來源主要是卵巢,停經後則由腎上腺分泌先驅物質,透過「芳香環酶」在周邊組織轉換為雌激素。所以停經後的患者,會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避免周邊組織產生雌激素。     至於停經前的患者,使用停經針(即促黃體刺激素釋放激素)合併芳香環酶抑制劑,相較於使用停經針合併泰莫西芬,可以提升個案的存活率,降低復發的風險。     停經針幫助提升治療成效、保存卵巢功能   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早,逾3成不到50歲,如需接受化學治療,都會詢問是否有生育的計畫。楊捷儒醫師說,使用停經針除了讓抗荷爾蒙治療發揮較好的成效,也可幫助保存卵巢功能。   「停經針能讓卵巢進入休眠的狀態,化療後有較高的機率恢復卵巢的功能。」楊捷儒醫師解釋,「40歲以下乳癌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後,約4成會停經。如果過程中搭配施打停經針,後續懷孕的機率提高約2.5倍。」     楊捷儒醫師說,「早期乳癌的化學治療約4至6個月,通常在療程前10天就可以開始打停經針。不論是哪一種亞型的年輕乳癌患者若有生育計劃,都可以在接受治療前與醫師詳細討論。」   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建議接受5~10年的抗荷爾蒙治療。劉佳樺醫師說,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更年期症狀,包括熱潮紅、盜汗、失眠等,也需要留意骨質密度。   停經針採皮下注射,一般是一個月打一針,目前也有三個月打一針的劑型。楊捷儒醫師說,如果比較怕打針,或不方便每個月回診的患者,可以選擇三個月的劑型。在施打時,選擇較細的針頭,降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治療意願。施打部位可以輪流選擇臀部、腹部、上臂,避免每次都打在同一個地方。     如果是轉移性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停經前乳癌患者,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搭配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劉佳樺醫師說,目前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已納入健保給付,但須符合停經的狀態,所以若為停經前婦女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需併用停經針與芳香環酶抑制劑。     筆記重點提醒   一、 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容易受到荷爾蒙刺激而生長,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 二、 在停經後的患者,可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避免周邊組織產生雌激素;在停經前的患者,使用停經針(即促黃體刺激素釋放激素)合併芳香環酶抑制劑,相較於使用停經針合併泰莫西芬或單獨使用泰莫西芬,可以達到較高的存活率,降低復發的機會。 三、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早,接受治療前需與醫師討論是否有生育計畫。使用停經針除了讓抗荷爾蒙治療能發揮較好的成效,也可幫助保存卵巢功能。 四、 不論是哪一種亞型的年輕乳癌患者若有生育計劃,都可以在化學治療期間使用停經針,請在接受治療前與醫師詳細討論。   原文出處

腰痛竟是腎中風!心房顫動莫輕忽,冷凍導管消融術解析,心臟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2月22日
公開
3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一位40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6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1%至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24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ABC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是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是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是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30度至50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5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原文出處

二尖瓣逆流把握治療黃金時機,避免中風、心臟衰竭,微創與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2月21日
公開
4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心臟衰竭的症狀惡化而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指出,「患者有下肢水腫、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症狀。若是躺下來就會喘不過氣,所以只能坐著睡覺。」   檢查發現患者心臟的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陳紹緯教授說,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   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不需鋸開胸骨,不需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需使用體外循環機。整個手術時間約2小時,過程中失血量少,沒有輸血。陳紹緯教授說,術後在手術室內便順利移除呼吸內管,待麻醉恢復後就轉入普通病房。二尖瓣逆流的狀況大幅改善,症狀明顯緩解,患者也順利出院。   我們的心臟具有4個瓣膜,瓣膜的功能與閘門類似,能幫助血液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陳紹緯教授說,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假使二尖瓣無法在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入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逆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二尖瓣逆流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心臟功能漸漸惡化,患者會出現頭暈、心悸、呼吸急促、下肢水腫、運動耐受力下降等心臟衰竭的症狀。陳紹緯醫師指出,患者躺平時很容易喘,必需墊高身體,甚至坐著睡覺。二尖瓣逆流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使得心跳很快、不規則,而且會增加中風的危險。   陳紹緯醫師強調,「二尖瓣逆流患者要把握治療時機,只要確認重度二尖瓣逆流就是最佳治療時機!」     二尖瓣逆流可分成「原發型」與「續發型」。陳紹緯醫師解釋,「原發型」指的是瓣膜的結構損壞、包括瓣膜葉片組織太多造成脫垂,或用於懸吊瓣膜葉片的腱索太長或斷裂,瓣膜鈣化或感染,使二尖瓣無法完全閉合;「續發型」是因為心臟變大,即使二尖瓣本身結構正常,也無法完全閉合。     二尖瓣修補手術解析   原發型二尖瓣逆流的治療,一般是建議用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陳紹緯醫師說,續發型二尖瓣逆流的治療,建議先採用藥物治療,或是經導管瓣膜夾合術優先,最後才是傳統外科手術。   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治療下,大部分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患者的瓣膜可以修補,一般建議接受瓣膜修補手術,盡量保留患者的二尖瓣膜,進行生理性結構重建。陳紹緯醫師說,研究顯示二尖瓣修補手術的成功率高,經驗豐富的心臟外科手術團隊可以達到9成以上的成功率。因為使用患者自己的瓣膜,耐用性較佳,長期存活率較高。   「原發性二尖瓣逆流,建議優先使用手術治療,才可以治本。」陳紹緯醫師說,「除非是高風險患者,否則原發性二尖瓣逆流不建議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     只要確認是重度原發型二尖瓣逆流,就要盡快接受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即使患者還沒有出現症狀,或是症狀輕微,都要把握治療時機。及早接受手術治療,有助保存心臟功能,達到長期存活。   二尖瓣修補手術是相當成熟的術式,除了採用標準開胸手術外,也可以使用微創、或超微創的方式進行。陳紹緯醫師說,標準開胸手術適合進行複雜性修補,或同時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處理其他瓣膜。   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可採用內視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陳紹緯醫師說,達文西機械手臂具有放大的3D立體視野,能夠呈現精細的影像。多軸活動的機器手臂相當靈活,能在狹小的空間中進行二尖瓣修補手術。由於傷口較小,能夠降低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然而並非全部病人的病況都適合手術前醫師詳細的評估非常重要。   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能夠治療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的二尖瓣逆流。陳紹緯醫師說,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是從左側乳頭下方第五肋間或第六肋間進入,傷口約5公分,然後在心臟跳動的狀態下,從心尖穿刺進入左心室及左心房。     藉由3D重組超音波影像的導引,可定位出二尖瓣逆流的位置。心臟外科醫師會從心尖放入人工腱索植入器,夾住二尖瓣並植入3至4條人工腱索。   最後在高解析心臟超音波的協助下,調整人工腱索的長度並固定,完成生理性修補。陳紹緯醫師說,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不須鋸開胸骨、不用讓心臟停止跳動、不使用人工心肺機、不用打開心臟。因為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患者恢復會比較快。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全部病人的二尖瓣病灶位置都適合使用此新技術,此外晚期心臟衰竭,心臟擴大嚴重的病人也並不適合,手術前醫師詳細的評估非常重要。     貼心小提醒   無論是微創或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都需要經過完整的術前評估。陳紹緯醫師說,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患者要把握治療黃金時機,在心臟功能受損前,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請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   原文出處

突破治療瓶頸!降低卵巢癌復發風險,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4年02月20日
公開
2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是第三、第四期。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魏凌鴻醫師說,卵巢癌可能出現腹部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常有患者是到腸胃科就醫,才發現卵巢癌。   卵巢癌的轉移跟其他腫瘤的轉移不太一樣,卵巢癌可以經由腹腔轉移,很容易從卵巢擴散到腹部其他器官的表面。魏凌鴻醫師表示,卵巢癌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的時候,大多沒有辦法靠外科手術徹底切除,一定要搭配藥物進行全身性治療。   然而,過去治療卵巢癌的過程中常會發現,開始化學治療後很快就可以把疾病控制下來,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腫瘤細胞會再次活躍,而需要繼續治療。魏凌鴻醫師指出,「近年來,我們認為卵巢癌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後,便可利用維持性治療,降低復發的風險,或是延緩復發的時間。」       完成化療後開始維持性治療,有效降低卵巢癌復發   隨著藥物的進步,維持性治療的成效持續提升。魏凌鴻醫師分享,用於維持性治療的藥物有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副作用要少,患者才願意常態性使用。   早期大家嘗試使用低劑量化學治療作維持性治療,但是副作用較多,效果也不理想。魏凌鴻醫師說明,現在已發展出治療機轉較精準的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對卵巢癌的治療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PARP抑制劑是第一個針對DNA修復機轉發揮作用的藥物,可以讓卵巢癌細胞失去修復DNA的能力而逐漸凋亡,我們會利用基因檢測,找出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患者,魏凌鴻醫師強調,利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作為維持性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存活期、改善存活率。     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基因檢測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魏凌鴻醫師提到,在確定診斷卵巢癌時,便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認基因型態有助於挑選合適的治療藥物。我們希望利用維持性治療來減少復發的風險,而不是等到卵巢癌復發後再開始治療。   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一天一到兩次,不需要住院,非常方便,患者可以照常工作,維持原來的生活。魏凌鴻醫師指出,因為治療機轉較精準,副作用較少,有助提升患者治療的順從性。     「建議在確診卵巢癌後,便要進行基因檢測,了解腫瘤的基因型態。」魏凌鴻醫師呼籲,「患者一定要與醫師詳細討論,根據基因型態,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筆記重記起來   1、 卵巢癌初期沒有症狀,且容易經由腹腔轉移,接受治療後仍有較高的復發風險。 2、 確診卵巢癌時,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了解基因型態能幫助選擇合適的藥物。 3、 卵巢癌接受手術與化學治療後,建議接受維持性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不要等到復發再治療。 4、 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是針對DNA修復機轉的藥物,上皮性卵巢癌發揮作用。 5、 利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進行維持性治療,可顯著降低卵巢癌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存活期、提升存活率。 6、 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一天一到兩次,不需要住院,非常方便,患者可以照常工作,維持原來的生活。因為治療機轉較精準,副作用較少,有助提升患者治療的順從性。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