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SU NNN

「停、看、聽」原則,與孩子一起練習調適挫折

2023年06月07日

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的就是「適時放手」,透過「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運動彩券手機版

「停」,先沉澱一下「看」,觀察孩子的調適力「聽」,傾聽他的心情及需求「停」是最難的步驟

從小好勝心強的二寶,在遊戲中總是喜歡爭輸贏,甚至覺得自己一定可以贏過大他三歲的哥哥,因為本身學習力不錯,加上想贏的心情,總可以透過持續練習及過人的記憶,展現出過人的成績,例如:在還不太會認字及算數的幼兒園階段,玩牌、玩象棋難不倒他,不僅順利認出數字或國字,總能想出如何贏的策略,甚至勝過哥哥;上了小學之後,學業上同樣也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對二寶來說,贏、拿獎狀是家常便飯,但這樣的優越感,在桌球運動中卻不這麼順利。

有一天,帶二寶去參加校外的桌球積分賽,第一場、第二場都落敗,表情越來越嚴肅的他緊接著打第三場,我在場邊只想替他加油打氣一下,當他得分的時候就喊了「好球」,失分時喊了「沒關係,加油」,中場過後,比數落敗的二寶竟然對著場邊的我大聲斥責:「都是你喊聲,我打不好都是你害的,不要喊了啦!」我生氣回他:「我做錯了甚麼了嗎?我離開就是!」接著悻悻然離開場上,到場邊休息區冷靜。

第三場打完,二寶則走到休息區,坐在我的旁邊,我淡淡告訴他:「我知道你輸球很挫折、很生氣!但我被你罵很不好受,所以我剛剛需要在這裡冷靜。」「你現在一定還是很生氣,我只想跟你確認的是,你剛剛是真的氣我嗎?還是氣你自己?」二寶低沉、小聲地回答:「是自己!」

我聽完,轉身問他:「那我可以抱抱你嗎?」二寶點頭,抱完後我接著說:「謝謝你願意過來跟我說話,也讓我知道你的生氣怎麼了,那現在還是有些挫折、沮喪的你還願意打球嗎?不過為了不讓你有壓力,我還是會坐在這裡,等你打完球。」

然而,剛好站在旁邊且聽到我們對話的一對夫妻,非常熱心地對著二寶說:「輸球很正常啊!再努力練習,把球打好就好!」

的確,成長過程中,有大大小小的比賽,舉凡課業、科學、運動、音樂、美術……競賽過程中總是有人贏、有人輸,諺語教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勝不驕、敗不餒」,意謂著輸家為了未來的成功,不用氣餒,因此我們總習慣對孩子說「再努力」、「繼續加油」,看似正向積極的歷程,卻避開了「挫折的調適」。

不管是從心理師或母親的角度來看,我都認為父母「跟著孩子經歷失敗、挫折調適」是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從心理師立場,因為臨床上看太多案例,他們生命出現挫敗而出現情緒調適困難,回溯大部分的童年成長經驗,當他們面對失敗時,都是不被允許情緒的表達,甚至用更強大的理性邏輯來說服自己,或是以過度努力的方式去度過當下的困境,因而導致長大後他們出現挫折調適的困難。

另外,從母親的角色來看,我體會到在親子關係中,挫敗是一個可以促發脆弱與無助的時刻,是一個允許情緒表達、靠近關係的機會,也是教導孩子自主的好時機。

以下提供「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停」,先沉澱一下
孩子遇上失敗的反應不盡相同,可能像二寶一樣「覺得是別人害的、生氣別人、生氣自己」;有人是「沮喪、傷心、哭了」;有人可能是「害怕、逃避、放棄比賽」;也有人是「極度冷靜、若無其事」……

不管孩子的反應是什麼,都是一個不安的訊號,母職的天性使然,很容易一覺察到這些情緒警鈴,就急著想要保護孩子或是解決問題,此時容易落入「孩子需要我」的陷阱中,而忽略了父母自己的需求,也忘了孩子本身所擁有的情緒調節能力。

故當孩子的挫折情緒訊號出現時,第一步可能要先停下來,不要立即「上鉤」,而是沉澱自己的狀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現在心情如何?是否也感到挫折、沮喪、生氣?
先感受自己的情緒,也是幫助孩子辨識自己情緒的第一步,但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關係,可以閉上眼睛,去感覺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哪個部位比較不舒服,可能是心跳或呼吸比平常快、胸口有點悶悶的……先從身體的感受去連結心情。

我的挫折感怎麼來的?是我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這個答案很關鍵,因為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包括我自己,在面對孩子失敗的挫折感,不見得來自孩子的失落反應,更多的部分是自己的挫折,包括期待落空的心情,或無法達到親職角色的規條有關。

檢視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期待?
關於這次的事件,你對孩子的「成功條件」早有期待,如:我希望他可以得到前三名、希望他可以考90分、希望他可以晉級決賽……倘若這個期待與孩子的期待不符合,甚至高於孩子的期待,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能符合父母親期待而更為挫折,甚至不敢分享自己真實的心情。
檢視自己對「完美照顧者」的規條?
自己是否有「完美的母親」的框架?如:「我要鼓勵他才是好媽媽」、「我要幫他做xxx(事情)才稱職」。很多時候母親與孩子的情緒「共生」,認為一定要替孩子的情緒負責,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對自己情緒負責。其實,母親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就像嬰兒時期會自己啃手來安撫自己。

我現在的能量如何?
如果現在的你是疲累、煩躁、提不起勁、也在自己的挫折中,可能不太適合陪孩子一起調適他的挫折的時刻。建議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挫折,但我現在狀況不好,也需要冷靜休息一下,我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跟你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