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豬

Sunshine boys

Sunshine boys

孩子習慣拖拖拉拉, 怎麼辦?

2008年06月11日
生活教育之「自理能力」

孩子習慣拖拖拉拉, 怎麼辦?

◎盧貞穎

 在父母成長班中,曾有位媽媽很苦惱。她說,孩子每天作功課總是拖到很晚,不是因為不會做,也不是因為功課太多,那位媽媽回想,孩子就是動作很慢,從自己提醒他該做功課了,到孩子真的開始翻書包拿功課,坐下來寫,中間就已經拖了好一陣子,等孩子真的開始寫,細心又執著的他寫得慢條斯理,絕不輕言放棄,「有時候真的拖得好晚,又不能叫他不要寫了!真的很頭痛。」
 
 另一位媽媽聽了有點羨慕,說自己的孩子做功課都很快,隨便寫一寫,咻∼就說寫完了,事後還要追著他們修改,也很頭痛呀。但是,她發現孩子也會在做功課前百般拖拉,東摸西摸的,「叫他們做正事,洗澡刷牙啦、整理東西呀,都會拖拖拉拉,只有看電視最守時衝第一!」

 孩子拖拖拉拉、有沒有自動做事情、做功課弄得很晚、洗澡什麼時候洗、飯後刷牙還是睡前刷牙、有沒有聽大人的話九點就刷牙睡覺,孩子的生活作息,跟爸爸媽媽有什麼樣關係?大人為什麼會煩惱擔心呢?

對誰來說是「拖拖拉拉」?

 「其實,父母看待孩子生活的態度,和父母本身的特質是息息相關的。」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王貺懿笑著說,「你問我對孩子的生活有什麼意見或規定,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耶!因為我自己就不喜歡被管和被限制,喜歡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安排,所以我也不會特別去想說要幫孩子安排規定什麼呀!」

 自覺生活比較有紀律的小萍媽媽,和很注重自己生活常規的小君媽媽,則不約而同的發現,兩人在家中都曾幫孩子設定作息時間,九點該洗澡、吃飯後該刷牙等等,「以前還不大會和孩子說道理的時候,只要孩子沒有在那個時間去洗澡,就會生氣,覺得只是洗個澡怎麼還拖拖拉拉!」小萍媽媽說。「後來,嘗試著跟孩子說道理,才發現自己一開始也說不大出來,為什麼孩子得在九點去洗澡耶!」

 小君媽媽則是堅信,飯後馬上去刷牙,才能真的保持口腔清潔牙齒健康,所以他會要求孩子飯後刷牙,自己也會做到,但是也因如此,當孩子沒有聽話、沒有先去刷牙,他會想很多辦法來說服孩子,有時候也難免因此生氣。

孩子生活的主體是孩子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如果大人太想替孩子安排,焦慮不免就會出來,大人要先回頭看自己。」親職講師貺懿點出了這個要點。

 生育孩子,和孩子一起生活,不免會用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帶著小孩一起走。然而,孩子有孩子的需求,也有他自己的特質和步調,大人在遇到孩子看來拖拖拉拉的狀況時,也別忘了先看看,自己帶著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孩子過生活的樣子。

 貺懿說,這時候,先不要急著用大人的權威來要求孩子聽話,反而應該先去想想,什麼是自己認為孩子該做而沒做的「正事」?孩子想做的又是什麼?做哪些事、為什麼原因而拖拖拉拉呢?

「玩」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正事」

 什麼是「正事」?問問身邊的大人,大家都很認真的思索答案:「洗澡刷牙吃飯睡覺啊!」、「做家事、整理房間也很重要!」、「工作啊,工作不做完不行!」、「倒垃圾!不然家裡會很臭!」、「運動!才會身體健康!」、「寫功課,雖然不一定想寫可是還是得要寫。」…。

 「那你喜歡做什麼事?」這個問題就讓大家開心起來啦!「看電視影集!」、「看電影聽音樂!」、「睡覺呀∼。」、「舒服的泡澡!」、「散步、曬太陽」、「打電動!」、「看漫畫!」、「吃好吃的東西!」、「和朋友聊天唱歌」 …。

 啊!這麼多該做的想做的,大人在取決時都有點困難,也難免懶散,更何況是孩子呢?

 追問貺懿,她覺得,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該做哪些事?她想了想,高興的說:「孩子該玩一玩、該發發呆,一天下來,在學校裡學校發生了很多事情,該有爸爸媽媽來陪他聊天……。」

 玩一玩,發發呆,和爸媽聊天,這些事情沒有趕快做,應該不會有人覺得是在拖拖拉拉了吧!有趣的是,這些事情其實和功課、學習,甚至工作家事,並不是互相抵觸的,而是在那之中,有一些自發的閒暇空間。

 貺懿提醒,把孩子的「玩」視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把孩子的需求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更容易幫助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安排最舒服的生活步調。與其不停的指導規定,瑣碎的短兵相接,不如陪孩子體驗和規劃,幫忙他們在面對生活時、面對時間時,找出讓自己舒服、充實的方式,用心的去「生活」。

我要五點二十一分洗澡!

 森林小學的蘋果老師,這學期帶了一年級的小泉,「小泉是個很會玩的小孩,玩得很開心的孩子!」小泉都忙著玩,常常忘記去洗澡,蘋果老師會試著去提醒他,「到最後他每次看到我,就知道我是要叫他洗澡的,真的會有個心頭壓力,他累我也累。」

 於是,蘋果老師決定和小泉好好的談一下,她認真的告訴小泉:「我覺得我每次要提醒你去洗澡的時候,都會打斷你玩的興致,而且我在旁邊一直說『小泉∼洗澡喔∼』,你也會覺得很煩吧?要不要想個方法,讓你不會覺得很煩?」小泉說好,蘋果老師就和他一起想,什麼時間去洗澡比較好。

 「我問他想什麼時候洗,他就隨便說:『五點半好了!』我趕快提醒他:『五點半要吃飯耶!』,他又說:『六點好了!』我又跟她說:『六點可能是你吃到一半,或者是你吃完了,正想要開始玩耶。』繼續問他,還有沒有什麼時間想洗?小泉又說:『那七點?』我想了想他平日的作息,告訴他:『七點你可能玩得正盡興,因為學校晚上經常在六點半會開始有活動』……。」

 蘋果老師帶著小泉一起去想,一天之中,每個時間他可能會做什麼事情,看看在什麼時間之前,他願意抽出十分鐘的時間來洗澡。「後來我問他,吃飯前十分鐘洗好不好,他點頭說好,想了想,卻又用力的搖頭說:『不要不要不要!』我心裡想完了,他又要推翻了!沒想到小泉說:『我要五點二十一分!』」

 「我就笑開了,問他『你想多玩一分鐘對不對?!』,小泉開心的說:『對呀!』」

 蘋果老師笑著說,「他在意的其實就是他沒有玩到,所以規劃時間,讓他知道還是有玩的時間,他也會很願意配合,一起想辦法。」

用陪伴養成習慣

 同樣的,如果是做功課拖拖拉拉,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孩子有什麼實際的困難?是不是在生活的步調上有什麼需要沒有照顧好?或者孩子在寫功課這件事上遇到什麼困難?

 王貺懿建議,家長可以先想想,孩子是不是一整天在學校,回家疲憊了?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徹底放鬆的時間,可以來調整心情?或者是就算功課寫完,還有好多的「正事」派給他做,早點寫完也沒有好處?

 再來,可以試著和孩子商量一個時間,陪伴他做功課。這裡的做功課,並不是要爸媽在旁邊監督孩子,寫的對不對或好不好,而是要陪伴孩子學習一些看待功課、處理功課的習慣和方法。

 在親職教養有聲書《快樂新父母》中,提供了一些陪伴方式。首先,是看看孩子的慢,究竟是因為很細心、動作慢,還是因為邊寫邊玩,不夠專心?若是後者,爸媽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玩心轉回功課上,陪他一起發現做功課好玩的地方,例如陪他對答、細緻的寫字、把功課中的某個部分做得很完滿等等。

 在陪伴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會有機會去知道,這天的功課到底有哪些,大約想用多少時間做完。如果功課太多,大人可以試著抱持「不求全原則」,和孩子討論,功課的哪個部分是他最愛做的、最想要仔仔細細慢慢做完的,先陪伴他做,有問題陪伴他思考討論;每天大約用十到二十分鐘即可,不需要押著孩子、或苦命守著孩子做功課。只要每天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用認真理想的態度完成部分的功課,保持孩子做功課的胃口,也幫著孩子累積在學習中腳踏實地、認真完成的經驗,孩子學習的態度就會慢慢的養成。

 而面對真的是很細心、動作慢的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陪伴他檢視時間的安排和想做的事情,陪伴他完滿的完成一個部分,與他討論其中的困難—也可能是動作慢的困難,接下來,就是給孩子和自己都多一些空間,去過生活吧!

大人的「我訊息」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還是會有生氣、感覺辛苦的地方。畢竟,生活在一起,生活步調是會互相影響的,哪一方委屈,都會影響關係,也經常是大人生氣的原因。所以這時候,大人也要照顧自己,回頭想想自己的困難,提供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我訊息」。

 小萍媽媽認真想過,為什麼希望孩子九點去洗澡,她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要等孩子洗好澡,去睡覺,才能休息,第二天好早起上班;她試著跟孩子解釋媽媽的需要,請孩子體諒和幫忙,後來孩子就蠻願意配合了。小萍媽媽同時也發現,當自己開始試著和小孩說明原因和需要時,在溝通過程中也自然而然的,更有機會聽到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變得比較能夠說理了。

 像是有天家中比較晚開飯,到了洗澡時間,孩子還在玩,看到媽媽來了,沒有拗氣,反而清楚溫和的跟她說:「因為吃飯吃得比較晚,玩得時間變少了,可不可以晚一點點再去洗呢?」小萍媽媽說,那時候,因為大人也理解到孩子的考量,就不會隨便動氣或焦慮了。

人才是最重要的

 許多家長都會煩惱,究竟該用什麼方法,建立孩子的生活常規,有時候道德勸說好像太正式、用威脅恐嚇又太過頭,到底該怎麼辦呢?

 「開始想辦法,而不是只用規定威嚇的,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呀!」人本親職講座講師淑美建議家長們先放輕鬆,相信自己:「不論是什麼方法,只要時時記得,人是最重要的,在僵持不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做出撕裂親子關係的行動,要去疼惜、在乎孩子的感受,就會很好了。」

 人的一生或長或短,不變的是,面對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學習與自己和諧共處,康德說「人即目的,不是工具」,而正是人本身,是生活中的「正事」,陪伴孩子發展出生活的意義,不論對大人或是孩子,都是一生受用不盡的。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0期,主題是「培養愛思考、能自主的小孩—生活教育怎麼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