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寶貝豬

Sunshine boys

Sunshine boy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30

諮詢�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你能給孩子的七種聰明-2

2007年05月03日
公開
38

撰文�北市師範大學教授兼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陳龍安 如何教導孩子理解及學習多元智力呢?多元智力包括七種智力,也稱為七種聰明,我們可以用孩子的語彙來講解這個理論,用發問技巧來教孩子如何學習「文字(說話)、數字、圖畫、身體、音樂(唱歌)、他人(別人)、自己」等七種聰明。 1.語言的聰明: 問孩子:「你會不會說話?」孩子答會,則告訴他:「你有說話的聰明。」同樣的,也可以問:「你會不會看書?」「會不會寫字?」 2.數字的聰明:邏輯-數學智慧 「你會不會數數?從1數到10……。」「你做過科學實驗?」「觀察動物或植物生長……。」 3.畫畫的聰明:空間智慧 「你會不會畫畫?」「你閉起眼睛想想看,從教室到廁所怎麼走?」 4.身體的聰明:身體動覺智慧 「你會不會踢球、跑步……?」「你喜歡玩積木或動手做東西……?」 5.音樂(唱歌)的聰明:音樂智慧 「你會唱歌嗎?」「你喜歡聽音樂嗎?」 6.交朋友的聰明:人際社交智慧 「你有沒有好朋友?」「你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 7.自己的聰明:內有智慧 「當你不高興想離開別人時,有沒有一個秘密的基地(例如:自己的房間),讓你自己在那裡。」「你知道自己什麼最厲害,什麼事情最差?」 激發孩子多元興趣 以上這七種聰明的問題,主要是要讓孩子有機會瞭解自己的不同聰明,肯定他們擁有這些聰明。教養孩子傑出的首要之途,是先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並提供孩子激勵或模仿的典範,挑一些孩子喜歡或熟悉的名人的故事,透過錄音帶、圖書、電視、海報……等,讓孩子認識這些著名人物或英雄。例如:作家(語言)、科學家(數學邏輯)、畫家(空間)、運動員或演員(身體)、歌手(音樂)、電視主持人(人際)、宗教家(內省)。 教導孩子多元智慧的另外實際的方法,是利用參觀社區中某些機構,包括:圖書館、電台(語言)、自然科學博物館、天文台、動物園(邏輯)、藝品社、手工藝廠、運動場(身體)、公開顧問公司(人際)……等,從這些場合的參觀,可以教孩子更能體會不同智慧的「實際圖像」,也可激發孩子多元興趣。 自己設計多元智慧遊戲 「當孩子學習有興趣時,效果會更好。」孩子喜歡玩,父母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多元智慧的遊戲跟孩子玩。例如:為了發展孩子的圖畫智慧,可以跟孩子玩圖畫遊戲,例如:找找看屋子裡有那些東西是圓形的?有一種東西是方形、藍色的?可以玩的是什麼東西?眼睛閉起來,想想看今天老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指導孩子學習多元智慧要確定每種方法都要適合,循序漸進,不揠苗助長,不求好心切,從最基本的知能開始(IQ)、讓孩子喜歡(EQ)、指導孩子發現新事物(CQ),給孩子機會,安排合適的環境、學習的同伴,積極肯定的鼓勵及正確的指導,我深信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遊 戲 秘 訣 ~積木

2007年04月13日
公開
38

走在玩具店裡,那些木製厚重、或安全塑膠製而輕巧的、色彩鮮豔的、可以拼裝出美麗高塔的積木盒外的照片,都會讓爸媽眼睛一亮。挑選孩子的玩具時,積木,想必會是許多家長的選擇。人家都說玩積木對寶寶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那麼究竟等到幾歲寶寶才會玩積木呢?   想要將積木的效用發揮到極致,並不是把積木擺在寶寶身邊,就算數的哦。這裡,將隨著寶寶的需要與發展,和爸媽分享一些玩積木的好方法! 疊疊樂 — 和兩歲寶寶玩積木 ☆ 其實,約一歲半開始,寶寶就會偶爾將兩、三塊積木堆疊在一起 - 如果爸媽曾經這樣示範過。 ☆ 他不再誇張地將積木亂丟,而是會仔細端詳,然後試圖將積木排排站。就這樣,到兩歲半,你會發現寶寶堆積木的功夫日益精進。 ☆ 此時,爸媽就可以適時引導,和他輪流在地上排列彩色積木,一、二、三疊起來,創造想像出不同的造型。 ☆ 提醒爸媽,千萬別急唷,別勉強寶寶一定要堆得多高、堆成什麼,重點是讓他練習手指拿捏、控制積木,並且感受專注與平衡。 哇,是一座高塔!— 和三歲寶寶玩積木 ☆ 三歲的孩子,就有辦法靠自己的專注力、敏銳度、手眼協調能力,將十幾二十塊的積木堆疊成高塔,或是他心愛的小模型房屋。 ☆ 爸媽如果能夠提供大小、形狀、顏色不同多樣的積木,讓寶寶自己發揮創意,最好不過了。 ☆ 爸媽可以在一旁提供點子、或是向寶寶挑戰,看誰疊得穩又高。 ☆ 爸媽也可以添購一些益智型的積木玩具,讓寶寶除了練習手部動作及平衡,也培養他認知、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 ☆ 同時,提醒爸媽的是,寶寶也是會有挫折感的,尤其當高塔一不小心倒了、散一地時。他可能生氣、可能耍賴、可能不再嘗試,此時,您的耐心、鼓勵,就是寶寶最好的信心來源喔。 遊 戲 秘 訣  洗澡玩具 2.3 歲的寶寶,最喜歡說「不要」了!也沒有為什麼,只因為他喜歡自己做決定;所以,很可能問寶寶:「洗澡澡好不好?」時,他也很乾脆的回答:「不…要!」但是如果我們把洗澡營造成一種玩遊戲的氣氛,寶寶是不是會比較容易乖乖就範呢?不知道!但還是來試試吧! ☆ 大部分浴缸的其中一邊,都會有比較大角度的傾斜;我們可以將玩具放在一個塑膠或保麗龍之類的盒子,然後再從浴缸斜邊的最高處…「咻!」…滑進水中,最好是可以濺起大大的水花!如果溜得不夠滑順,可以在浴缸斜邊,或盒子底部,抹上薄薄的香皂,就會溜得很完美囉! ☆ 為每個玩具,都歸類某一個家族內。然後在洗澡澡前,問寶寶今天想跟哪些夥伴洗澡呢?而分類的方式,也可以加進輕重的觀念;最明顯的,就是會浮與不會浮在水面上兩種。甚至,還可準備空容器:在裝滿水前,是浮在水面上的唷!一旦裝滿了水,就「咚!」一聲,沉到水裡去了!對寶寶來說,這是最清楚的重量概念學習。 ☆ 我們還可以在浴室裡玩天氣的遊戲呢!用塑膠板、電風扇吹風,讓浴缸的水產生波紋;讓水中的玩具隨水搖呀搖;還有讓吹出來的泡泡滿天飛。或準備保麗龍碎屑,從高處灑下,又浮在水面上,像下雪在河面上,哇! 遊 戲 秘 訣~拼圖 ☆ 拼圖是一種有明顯教育功能的玩具類型,能夠培養的能力相當多元,包括生理與心理。孩子在拼圖的過程中,除了訓練手部小肌肉的靈活外,在增進觀察力、組織力、專注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也都很有幫助。 ☆ 給 2-3 歲孩子的拼圖不宜太小,免得孩子誤食。爸媽如要為孩子買拼圖,別忘了挑選專門為幼兒設計的拼圖。這種拼圖的拼塊較少較大,不但安全性較高,而且圖形單純、難度適中,孩子玩起來不會有挫折感。 ☆ 玩拼圖的時候,可以先讓孩子看看完成後的圖案,然後再將它一片片分開,引導孩子辨識每一小片中在全圖中代表什麼 (例如,這是小熊的腳,這是小熊頭上的蝴蝶結),讓孩子體會部分與整體的差異。開始的時候,爸媽可以示範給孩子看,然後,再讓孩子試著自己拼,爸媽從旁協助,幾次之後,讓孩子練習自己玩。別以為這麼簡單的遊戲孩子會一下子就不願意玩了,其實孩子很享受完成拼圖的成就感呢!所以對於喜歡的拼圖,即使已經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孩子還是很愛一玩再玩的。 ☆ 由於拼圖是一片片分開的,收拾時要特別注意,以免遺失。如果是下面有硬板、拼塊能固定的拼圖,最好是拼好再收,讓拼塊留在板上,若遺失也較容易發現。如果是沒有硬板、或拼塊無法固定的拼圖,爸媽最好為孩子準備一個小盒子,以方便收藏。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已經開始會一點點數數了,爸媽可以教孩子一邊數 123、一邊收拾拼塊,不但能練習數數,也能讓孩子習慣自己收拾玩具。 ☆ 提醒爸媽,小小孩喜歡將小東西放入口中,雖然幼兒拼圖的拼塊較一般拼圖大,但仍要小心避免孩子誤食。 遊 戲 秘 訣~認字/圖卡 ☆ 對 2-3 歲的孩子來說,認字,或許是太早、也太嚴肅了。爸媽不要期望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能藉由字卡認識很多字,其實,印有彩色可愛圖案的圖卡,應該更得孩子喜歡。小小孩的學習重點並不在認字,而是對周遭生活事物的認知能力,讓圖卡變成孩子遊戲的素材,在不知不覺中學得生活知識,才是這類產品可以發揮的功能。 ☆ 除了看看字/圖卡外,爸媽還可以與孩子玩個遊戲,在家中尋找字/圖卡上出現的圖案或符號。例如,認完圖卡上的鬧鐘,就讓孩子找出家裏的鬧鐘;圖卡上寫了個「3」,就讓孩子找找家裏什麼地方有「3」這個符號;圖卡上有黃色,就讓孩子找出黃色的東西等等。 ☆ 字/圖卡不一定非得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孩子都喜歡文具、卡片之類的小東西,光是收集各種印有可愛圖案或符號的小卡片,就是一種很有趣的活動。除了市面上販售的整套字/圖卡以外,爸媽還可以鼓勵孩子從各種來源收集喜歡的圖案,像是卡片、書籤、甚至是廣告傳單中剪下的小圖案等等。收藏東西最大的樂趣就是拿出收藏物一件件回味,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這些小東西,藉此機會了解孩子的性向和興趣。問問孩子圖案中畫的是什麼,或許孩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卻不知道那是什麼,爸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聖誕樹...」「這是小天使...」,藉由這樣的方式認識事物,孩子的記憶會更深刻。 遊 戲 秘 訣~律動/唱遊 2.3 歲的寶寶漸漸突破既有認知裡的空間與時間限制,會喜愛玩想像遊戲;想像的遊戲,可以用布偶,也可以用畫畫,當然也可以用音樂!利用音樂,帶寶寶進入另一個世界。而現在就算寶寶還在努力讓自己的步伐更穩定,就算還是常常「碰」一聲!跌坐在地上,但他們仍喜歡在音樂響起時,隨意的甩手、擺頭、彎腰、蹲蹲站站、蹦蹦跳跳;完全的沉醉在音樂的快樂!來吧!一起動一動吧! ☆ 快的、慢的音樂,都是音樂。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快節奏的音樂,比較適合用來帶寶寶律動;其實慢的音樂也是相當適合的。就像是一陣風吹來吧!有徐徐的微風,也有吹得急急的颶風。那麼,在音樂節奏的表達上,就會相當不同。 ☆ 每個家裡或許會有屬於自己家的「family songs」。這些歌曲,通常是寶寶最熟悉,也會跟著唱的;如果將這些音樂或歌曲,搭配上不同的動作、遊戲、甚至不一樣的拍子來詮釋,對寶寶來說,從熟悉的曲調作變化,既容易辨別差異性,也會覺得特別有趣。例如:兩隻老虎可以唱成--三隻、四隻…。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可以唱成--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嘴巴…。還可以將跑得慢、跑得慢唱成--跑得快、跑得快,然後當然速度就要跟著快快慢慢。很好玩的! ☆ 身體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來數拍子唷!拍手、踏腳、扭腰、擺臀…,快快慢慢、輕輕重重,非常隨意就將肢體與旋律結合!

進入幼兒數學世界之「幾何」與「空間」(上)

2007年03月04日
公開
41

耕莘護專•輔大講師 羅文喬老師 「幾何乃研究空間中的形狀與空間關係,它提供兒童連結數學與真實世界的一個最佳機會。」(Freudenthal.1990) 幼兒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幾何與空間的經驗,例如:早餐吃三角形的三明治,出門看見圓形的太陽公公,在各式各樣幾何造型的大型遊樂設施中穿梭...等,每天生活中也不斷地運用幾何及空間概念來做決定與解決問題。幾何與空間概念的重要性,根據美國數學教師協會所定數學課程與評鑑標準指出三個重要理由: 一、幾何可以改善空間能力,而空間能力是解釋、理解與欣賞我們幾何世界所必須的。 二、幾何可以作為將來發展其他數學的橋樑與基礎。 三、豐富的幾何與空間經驗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運用幾何與空間意識去想像、模擬或畫出抽象的問題情境是非常有價值的解決問題之重要策略。 因此,幼兒的學習活動需要包括幾何與空間的探索,使得學習更有意義。 教學活動內容: 一、與生活經驗結合 1.認識圖形:由孩子的積木箱中挑選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基本圖形,讓孩子用分類、配對方式認識各種基本形狀,但不需介紹名稱。 2.尋找相似圖形:有了活動1的基本認識,可將活動延伸,請問孩子家中是否有相似圖形的物品,例如:圓形造型的物品有─盤子、時鐘、碗、鏡子...等。 將抽象概念與具體生活經驗結合,將使幼兒更容易學習、吸收。 二、提供手動操作的經驗 許多幼教學者都一再強調動手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在幾何教學中可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性教具有:1.幾何鑲嵌板:形狀的基礎認知遊戲。2.釘板:可用橡皮筋在釘板上做出各種幾何圖形。3.七巧板:認識基本形狀,並可以進行造型創意遊戲。

進入幼兒數學世界之「數與量」(下)

2007年03月04日
公開
45

進入幼兒數學世界之「數與量」(下) 耕莘護專•輔大講師 羅文喬老師 活動三 撲克牌接龍 用相同花色的撲克牌按數字順序排列,依照孩子的能力逐步放大數字的範圍,例如:1-3、1-5、......1-10。 活動四 數字之美 利用砂紙數字板讓孩子認識字型,到美術社購買砂紙,按數字字形剪下並貼上西卡紙上,讓孩子透過觸摸砂紙進一步認識數字字形,並延伸拓印及用描圖紙描繪字形。 三、算數 對幼兒而言,算數能力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應以實用為原則,成人應允許孩子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以手指計數、具體物計數...等,讓孩子在現實生活情境演練中,對算數概念充分了解後,再導入+ - 等符號,對數學概念的學習才會有效果,才具有意義。 活動一 切西瓜 家中有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四人,媽媽把西瓜切成8片,每人可吃幾片? 活動二 超級市場 帶孩子上超市時給他10元,讓孩子自己付款買東西。 活動三 算數文學 運用與算術有關的兒童文學,例如:「五隻猴子盪鞦韆」童謠、「十個人快樂搬家」圖畫書。 父母或老師在引導幼兒做數與量的練習時,也應注意到下列原則: 一.與生活經驗結合 在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為了引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與減少對數學的恐懼,從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做是最自然的。 二.使用具體物操作練習 生活中有許多隨手可得的物品,例如:釦子、各類豆類、小方塊積木及動物模型...等都是孩子在進行數與量練習時的好工具。 三.鼓勵孩子思考與推理 加強幼兒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生活中多用開放式問句與孩子互動。 例如:這是怎麼算的呢?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2007年03月02日
公開
57

謝謝小豬豬媽的分享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 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2006年07月19日
公開
56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首先,我們來看人類的基本能力,簡單分成下列三種: 一. 是吸收知識的能力,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智商」。 二. 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跟生活智慧比較有關係。 三. 是創造發明的能力,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多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要幫助兒童發展潛能,必須注意以上這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幼兒期正是成長的黃金時期,協助兒童打好基礎,他的潛能自然就能開發出來,因此現在我們按照下列項目逐一來探討: 一. 因 材 施 教 這是蒙特梭利教學理念最重要的一項,也就是「個別化」的教學。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學習的能力與興趣也不一樣,所以不宜使用固定課表,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而設計。大家選擇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循序漸進吸收知識,才能幫助他充分發展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體系裡,比較強調齊一化,大家都要具有一定的水準,不管是資質優異或學習遲緩的,都是在一樣的標準下來學習,這樣的環境確實會造成某些孩子的不適應。例如智商180的唐宗翰先生,小時候曾換了六個小學,每一個學校他都待不久,這麼聰明的孩子,若叫他規規矩矩的與大家一起學習,對他而言就是有困難。他上課所提的問題,老師不能只針對他一人來回答,因為無法兼顧多數小朋友的程度,所以他的狀況無法融合於我們的教育體系。到了國中時,他發現他不需要接受體制內的教育,十四歲便直接去創業了,他目前在電腦方面有很好的發展。 從許多個案來看,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因材施教」這方面的確有很大的漏洞;可喜的是目前台灣教育提供另一種選擇,可以讓孩子「在家教育」。針對孩子身、心、靈各方面的狀況,父母提出合法申請,與教育單位共同合作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是一種進步。 二. 容 許 自 由 探 索 我們看一、兩歲的小朋友,整天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到處走、到處跑、到處看,好像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得了他,他天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是極強烈的,可以說就是一種本能,直等到他的發條鬆了,他才會休息。這種天生的學習慾望是值得鼓勵的,不要壓抑。所以平時在家中,要盡量設計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像家中的電燈開關和電視機開關,在可以忍耐的範圍內,就讓他自由的去按。我們若覺得玩五分鐘已經夠了,必須要停止了,也要將原因說明清楚。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的科學家,科學家在做實驗前,心中都會有一個假設,再去做實驗,而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實驗。如果每一次實驗的結果都一樣的話,他就可以驗證他的假設是對的。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去按電燈開關,是為了確認每一次的結果是否一樣。電視開關、所有的開關都是如此,孩子都想要嘗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等到一定的時間後,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不能再按下去的原因,例如:開關容易壞掉,電器品本身容易壞掉、浪費電力等正當理由。總之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不要馬上就說不行。若我們常常跟孩子說:「不」,孩子的自由探索被制止,也就容易失去主動的學習慾望和動機,更別提創造和發明的能力了。 另外,我們必須要注意「自由探索」不能影響到公共的利益,例如在自己的家雖被允許開櫃子或冰箱,但到朋友家做客時,就不可隨意開別人家的櫃子或冰箱;又例如在教會用餐時,可以讓孩子任意碰教會的碗盤嗎?當然不行。曾有位學生提到:當她的孩子在教會的廚房玩弄碗盤時,她有點猶豫是否要制止,因為她正在想是否要讓孩子「自由探索」時,結果就不可收拾了。畢竟自己家和別人家或公共場所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區分,並懂得尊重別人和公共的利益,所以「自由探索」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 重視敏感期,打好基礎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敏感期,因為孩子在敏感期有強烈的熱情,連跑帶跳的,像潮水般的衝過來,那時的學習效果特別的好。所以要重視孩子各階段的敏感期,孩子的潛能才能充分開展。 在各種敏感期中,我們最容易了解的,就是孩子的語文敏感期。小孩在六歲前的聽力異常的敏銳,沒有一個小孩學習母語有問題,除非這個孩子在身心方面出現障礙,例如耳聾或自閉症。一般正常的孩子如果在多語言的環境下學習,可以自自然然的學會聽與說,不像大人那麼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請家人盡量跟孩子說不同的語言。例如祖父母會說台語、客家話,或其他家人會說外國語,就請那個人固定跟孩子講那種語言。因為固定的人跟他講固定的語言,孩子比較不容易混淆。 孩子的語文吸收能力往往超乎我們大人的想像,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而不講。我曾經請我的母親多跟孫子講台語,我的母親說:「我跟他們說,他們又聽不懂!」其實,就是聽不懂才越要練習聽啊!孩子是怎麼學會聽國語的呢?也是從聽不懂開始的,不停的聽才慢慢學會的,不是嗎?所以如果我們給孩子多聽、多說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發展出來了。 另外,在六歲以前的感官敏感期,我們若多加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立體觸覺等,透過這些感官訓練,就能有效增強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例如視覺經過訓練後,敏銳度增強,以後孩子透過視覺就能學會許多東西。同樣地,孩子的聽覺、嗅覺…經過訓練,變得敏銳後,都會成為他從環境中學習的最佳利器。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必須憑眼見,吸收效果才會好;有的人必須多聽,才能記住;有的人必須要用手摸,才能幫助記憶。每個人在學習新東西或吸收知識時,所用到的感官不太一樣。也許我們目前還看不出來,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種學習型態,因此,幫助孩子把各項感官都磨得敏銳之後,他的基本學習基礎就已經奠定好了。 四. 鼓 勵 獨 立 學 習 一個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工作、反覆進行、專心投入、克服困難,最後內心充滿成就感。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失誤控制」的設計,可以幫助孩子自己發現錯誤,並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獨立學習的最好方式。我記得國中上數學課時,聽老師在台上講解公式,常常是聽得迷迷糊糊的,直到回家自己做練習,並找到錯在什麼地方,才會真正的想通。小孩也是一樣,你不要指正他,讓他自己找到錯誤的話,他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大人在一旁,必須要學會忍耐,不要急著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透過不斷的工作,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大腦做出判斷和選擇。這樣的思考模式,能夠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從生活智慧方面來看,在鼓勵孩子獨立時,「會不會照顧自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例如:會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飯、洗澡、睡覺、擦屁股,買東西等,這些都是獨立的指標。有時候我們照顧孩子慣了,把西瓜都切得小小的,籽也去掉了,再端到他面前給他吃。甚至孩子長大了,還沒想過讓他自己挑籽或啃西瓜,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機會。所以上面提到的幾項指標,做父母的要先想想,什麼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總之,我們要謹記在心,我們不需要照顧孩子一輩子,我們的目標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適當的放手。 五. 身 教 與 示 範 小朋友的學習大部分是透過模仿而來,所以我們的身教與示範格外重要。在所有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當中,我們都要盡量的緩慢與精確,孩子才能吸收。打罵與說教只會製造緊張氣氛,對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只有正確的示範,才能幫助孩子吸收學習。 在身教方面,很多人都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從孩子們的互動中,也常常看到我們的影子,例如看老大怎麼對待老二的,他的口氣和動作幾乎跟大人一模一樣,常讓我們哭笑不得。 雖然我們了解身教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些疏忽的地方,要多加注意。這裡提供台北市東門國小的家長手冊,其中有關父母容易犯的錯誤,第一是「教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的事」,例如抽煙、喝酒、賭博、吸毒、吃檳榔、生活懶散、家居雜亂、沉迷電玩、電視等;第二是「要求孩子做,自己卻不做的事」,例如看書、運動、早睡早起等。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位家長於座談會後,請教專家學者說:「我的孩子愛看電視,不愛看書,應該怎麼辦?」這位專家反問家長:「請問你平常在家都做什麼?是比較喜歡看書?還是看電視?」家長誠實回答說:「我都在看電視。」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知道小朋友為什麼愛看電視,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電視機經常開著的環境,那就很難叫他不看電視了;即便他想要看書,還是會受到電視的聲音和畫面干擾,而沒辦法專心。可知身教是很重要的,我們是怎樣的人,很容易看出我們的孩子將會是怎樣的人。 六. 幫 助 兒 童 分 段 學 習 蒙特梭利的教具設計非常精確,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接得非常好,目的就是讓孩子在每一階段都學得有自信、有樂趣、有收穫。蒙特梭利所寫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此命名的原因,乃是因為她所設計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科學的,是有邏輯性的,可以幫助孩子充分吸收各種知識。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個小毛病(連我也不例外),就是會太心急,希望孩子學習進度快一點,不禁多塞一點東西給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並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挫折感,進度不要太快,要等待孩子慢慢消化,特別是在語文和數學教具方面。 七.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專 注 力 不知大家在家運用蒙特梭利教具時,有沒有發現孩子比較專心了?孩子專心的時間有沒有慢慢的拉長了?可以從5分鐘變成10分鐘了嗎?孩子透過手來操作時,比較能專心;如果他只是看或聽,就比較無法專心。當孩子開始專心,這段時間他就不會來黏著你,因為他也開始忙了。孩子接觸不同的工作,慢慢的累積,從中得到樂趣,他就能培養出專注力,等到大班階段(五足歲),他的專注力就拉長到三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之久。 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要從簡單的工作開始,讓他慢慢的投入。另外,太簡單和太難的工作都無法讓孩子專注。所以當孩子對工作沒興趣時,你就要注意工作是不是太簡單?或太難?或你所提供的材料孩子沒有興趣?或他過去的經驗使他對工作產生排斥感?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並設法解決。 美國有一家玩具公司(可上網www.discoverytoysinc.com查詢),按照蒙特梭利的理念來設計玩具,多年前我曾經翻閱這家公司的目錄,並幫我的小孩買了一個拼圖的玩具,裡面包括了各式各樣娃娃的頭、衣服、裙子、鞋子、帽子等卡片,可以讓孩子拿出來配。當時我的女兒約兩、三歲而已,她拿到玩具,安安靜靜的玩了一個小時,實在好神奇喔!平常她玩一般的玩具不會玩得那麼安靜、那麼認真,可是當她玩這個拼圖時,她按著不同的場合幫娃娃換衣服、換鞋子,頭腦不斷地思考、選擇,根本沒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像這樣的玩具有提高專注力的設計,父母不妨多參考。其實我們不需要買進口的東西,只要了解哪些玩具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就可以在國內的玩具廠商中買到類似的產品,更加符合經濟效益。 八. 鼓 勵 正 面 的 學 習 態 度 孩子在操作教具時,我們盡量不要指正孩子的錯誤,不要說:「你錯了!不是這樣!」這種負面的口吻要避免。儘可能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或再做一次正確示範給孩子看,這才是正面的態度。當孩子完成工作,表現很好時,我們要常常鼓勵他,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方式是說:「恭喜你!你會做這個工作了!」不需要太誇張的說:「你好棒,好了不起!」 再來,我們要注意: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學習慾望時,常常是最適當的時機。尤其在日常生活或藝術的領域裡,不要為孩子設限太高,認為他還小不會做,就不教他。我講一個我們家兒子學打蛋的故事:當我兒子三歲時,他看姊姊在學習打蛋、洗菜、切菜,就很有興趣想要跟著做。有些我會讓他做,有些我會考慮。但打蛋這件事,三歲的孩子可以做嗎?我有些猶豫了!兒子說了好幾次他想要打蛋,我終於答應了,我想頂多不過是損失一個蛋。於是我就教兒子如何輕輕敲蛋,如何把蛋殼剝開,如何將蛋液滑入碗裡,把蛋殼丟入垃圾桶,然後拿一根筷子來攪動蛋液,兒子就這樣可以打得很好了,用來炒蛋或煮蛋花湯都很合適。想想我過去實在替孩子設限並低估了他,所以從此以後,我懷抱著讓孩子試試看的心理,當孩子在嘗試的時候,若覺得太難,他自己會收手。也許幾個月或半年之後,再讓他試試看就可以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我兒子三歲時的事,他看姊姊玩電腦好像很好玩,他很想要學,但是三歲的孩子能玩什麼電腦呢?我特別去挑了英語故事光碟片,它只需按播放鍵,就會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後,畫面上的東西,還可讓孩子點選,並且每次都會發出聲音和動作。例如點選窗戶時,就會有一陣風吹得窗戶嘎嘎響地打開。每一次按,情形都一樣, 我兒子就覺得很好玩,非常的喜歡。因為三歲的孩子,仍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東西不改變(每次按都會出現相同的東西)。就這樣,我幫兒子找到合適的光碟,教他如何開機、如何設定計時器(限定電腦使用時間)、如何放光碟片、如何使用滑鼠,一個禮拜之後,他已經能獨立操作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有關鼓勵正面的學習態度,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盧蘇偉先生的例子。盧先生是板橋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他曾到東門國小演講,家長會整理他的演講內容,在此分享給大家:盧先生小時候是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過程非常辛苦,對於有四點的字如「馬、鳥」總是分不清楚,所以常被老師罵是豬。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在學校常常被罵、被壓抑,沒有任何的學習成就可言。可是他的父母始終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他、鼓勵他。當他考試只考十分、二十分時,他的父母親看到的是他「有」的分數,而不是看到他「沒有」的分數;當老師罵他是「豬」時,他的父母卻以「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來鼓勵他。 有一次他數學考十分,父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以前總是考鴨蛋,於是就買了他最喜歡的雞腿給他吃,他很高興的坐在門口啃起了雞腿,然而卻發現隔壁考了九十分的同學在哭。原來,那位同學的父母親規定他只能考一百分,少一分就打一下。那時盧蘇偉就納悶不已,究竟是考十分好,還是考九十分好?所以父母看待孩子的角度實在值得深思。 當時盧先生還不是全班最後一名,另有一位同學墊在他後面,這位同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去學水電,以後開了三家水電行,並免費幫母校維修水電二十年,所以當母校八十週年校慶時,學校頒給他最具貢獻獎。為什麼這位同學沒有放棄自己,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奮鬥不懈呢?原來他的父母也是對孩子有非常正向的看法,其父在一次親師懇談會中曾說過:「不要以為我兒子成績不好,就瞧不起他。他有一個全班同學都沒有的優點,就是他是班上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為什麼父母在孩子最後一名時,還能從這麼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呢?我覺得這一定是父母很用心,總是能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孩子,就算孩子功課不好,也能找到其它方面的優點,例如修水電很認真、做事很負責。 父母總是要挖掘孩子好的地方並多鼓勵他,盧先生說:「影響我們孩子的絕對不是能力,也絕對不是學歷,而是對自己正向而肯定的看法。相信自己會成功、會很好,才會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在這我先岔個話題:在我自己的經歷裏,我國中唸的是大家所謂的「流氓學校」,學生素質很差,每一年考上公立高中的人數都是個位數。當時我考上中山女高,雖有些失望,但心想應該表現還不錯了,沒想到回母校時,老師卻對我說:「我覺得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上北一女。」當時我心想:「老師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如果老師認為我有這個實力且鼓勵我的話,我會為自己盡上最大的努力。但因為當時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甚至能不能考上前三志願也不知道,就在這樣混沌不明的情況下,亂打一場仗。所以若在聯考之前就聽到老師這樣的鼓勵及肯定,我相信我會更努力。 繼續盧先生後面的發展:他後來花了七年的時間,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的加分才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在大學時他遇到一位馬傳鎮教授,幫他做了一些學習能力的分析,發覺了盧先生學習上的長處與短處,於是教授就從他吸收效果最好的方式去教導他,結果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他拿到了全系第三名,而且順利的考上高考司法行政觀護人員的考試,之後,他的人生逐漸步上坦途。然而在這之前,他為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在學習上,他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挫折不斷。最值得珍惜的是,他始終對自己都是正面的看法,他的家人也總是這樣看待他,才有今日的他。 九.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記 憶 技 巧 當我們學習任何新的東西時,其實必須用到很多的記憶力,例如我們做一個「倒水」的工作,我們必須要記得所有倒水的動作、順序、弄濕時的處理、及用完後要歸回原處等細節,這中間有很多所謂的次序感(sense of order)。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以後,孩子心裡的次序感就會非常的敏銳,從小累積了這樣的次序感與各種手眼協調、專注力、耐心等能力,才能幫助他去完成更困難、更偉大的工作。 孩子的學習因人而異,到底他是用眼、用手或用聽力才記得住?無法知道,但一般來說,孩子透過摸圓錐來知道圓錐,比看圖片來認識圓錐的效果要好得太多了。因此蒙特梭利的教育設計,是讓孩子透過全身所有的感官來幫助記憶。 在語文學習方面,需要用到很多記憶技巧。我們的文字和辭彙都是需要記憶的,尤其是學習文字符號與注音符號時,符號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除了少數象形文字,大部分都得經過聯想來幫助記憶,或是努力強記,這樣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在語文教育裡,我們設計了一些幫助孩子記憶的遊戲,把這些符號記住。 十. 鼓 勵 語 言 發 展 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當我們說到「杯子」時,孩子的頭腦是否成熟到能記住這個東西的聲音及影像,並將其連結在一起?當孩子的頭腦愈成熟,他所使用的字彙就會愈精緻、愈豐富,由此可看出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家兩個小孩的語言發展很不一樣。女兒二歲就很會講話,兒子則直到三歲還不太會用整個句子來表達,而且他的表達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僅限於我和他的姊姊,連爸爸都不太理的,有一點自閉傾向。這樣的孩子,在語文學習上也是比較慢的。從他小時候起,我們跟他對話時,都是用正確的詞彙,他慢慢吸收,雖然他無法整句流暢表達,但他說的字彙都是很精緻的,不只是童言童語而已,所以我就放心了。即便他有一些情緒上或社交上的障礙,沒辦法在語言上表達得很清楚,但基本上他能夠吸收字彙,表示他的智力沒有問題。我相信克服情緒或社交問題之後,他的語言表達會愈來愈好。 在鼓勵語言發展方面,我希望大家要盡量用正確的語詞來教導孩子,不要用兒語(如吃麵麵、喝水水)。因為當孩子習慣用兒語來表達時,長大以後容易被嘲笑,孩子可能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把幼稚的說法改過來。由於日常生活的兒語很多,所以最好一開始就用正確的語詞,沒必要讓孩子浪費額外的精力去改正,甚至在改的過程裡還得面臨很多的挫折和傷害。 另外在稱謂方面,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我們家老大是女生,我可以稱呼她的名字、或小名(小甜甜、小嫩嫩、小可愛、寶貝女兒等),這都是正確的稱呼,唯一不正確的稱呼就是我叫她「姊姊」,她並不是我的姊姊,所以我如此稱呼她就不對了。在稱呼自己的先生或孩子時,要用正確的語詞,孩子才能從這些稱謂裏了解彼此的正確關係。又如我的爸爸與我們同住時,當我叫「爸爸」時,那我是在叫誰呢?有人可能就要誤會了。因此不要稱呼自己的先生為「爸爸」,因為關係不對。有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個名字,因為家人都叫她「媽媽」。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我建議大家仍然要注意正確的稱謂。 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家中有佣人或祖父母同住的家庭,有時會過於寵愛孩子,以致於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有時在餐桌上,孩子只要嘟著小嘴、朝著面紙盒「唔!唔!」兩聲,就有人幫他拿面紙給他擦嘴巴,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語言練習的機會,無法用語言去跟別人溝通,也連帶的影響到他的智力,因為語言與智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孩子若需要什麼,要教導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加練習的機會。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這是一個警訊,千萬不要想:孩子不哭、不鬧真好帶!有時這反而是個問題,你必須警覺並開始想辦法,如何去幫助孩子發展語言並克服問題。 結 語 蒙特梭利的教育雖然非常優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照著蒙特梭利的訓練方式,就可以培養出天才兒童呢?當然不是!我以三條橡皮筋(大、中、小)來示範:大的橡皮筋代表天才兒童,資質好;中的橡皮筋代表正常的孩子;小的橡皮筋代表學習遲緩的孩子。資質好的孩子若經過培養,他的潛能可以發揮得很大(就像大的橡皮筋可以被拉得很開一樣);而正常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甚至可以延展到跟天才兒童一樣的程度(中橡皮筋也可拉開到與大橡皮筋一樣大),但有一定的限度;至於學習遲緩的孩子,若經過適當的培養與鼓勵,他還是有可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就如小橡皮筋可拉到與中橡皮筋一樣大)。因此我們要接納我們孩子原本的資質,並幫助他開發他的潛能。一個正常的孩子,可以有很好的延展,只是尚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延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找出他自己的路。 Children are not things to be molded, but persons to be unfolded.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不是東西(或黏土)任我們揉捏;孩子是有靈的活人,造物主在賜給他生命時,也給了他獨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等著我們將其打開、發掘出來,並加以栽培。每個人不論天生資質如何,都一定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及人生的意義,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孩子找出來,到底創造主在孩子的身上有何特殊設計?就算是一個身體殘障的人,像作家杏林子(本名劉俠),她的文章鼓勵了很多的人,雖然她已過世了,她對世人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特殊的設計與用意。我們不是孩子的主宰,不需要去捏塑他,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生命的特質並加以栽培,這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潛能最重要的意義。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2006年07月18日
公開
52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童 話 故 事 的 問 題 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兩者與藝術創作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想像力的培養,可以從童話故事中啟發,但童話故事在蒙特梭利哲學裡,是有爭議的主題。蒙特梭利並不贊成給年幼的孩子講虛幻的童話故事,她認為幼兒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已經需要花很多能量去了解,若再加上虛構的故事,不僅會妨礙孩子的學習,還可能會使孩子誤以為真。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慎選故事,盡量避免色情、暴力、鬼怪、虛幻的內容,以免對孩子的心靈有負面的影響。 史坦丁在「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曾引述契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論述說:「非常小的孩子,並不需要童話故事,因為生命已經夠有趣了。故事上說湯米打開門,看見一條龍,會讓七歲的孩子興奮不已;但若光是告訴一個三歲小孩說:『湯米打─開─門─了─!』就足以讓他興奮好久。大一點的孩子喜歡浪漫的故事,小一點的孩子則喜歡真實故事,因為他們覺得真實的故事很浪漫。」真實世界中的變化已經夠吸引孩子了,太陽每天早上昇起來,天就亮了;晚上太陽下山,天就暗了。大自然已經夠神奇了,我們應該要多介紹真實的世界給孩子認識。 史坦丁接著說:「在兒童成長的初期,有許多事要做,要將宇宙的許多圖塊拼湊起來。我們不應再任意加入一些像仙女、巫婆、火龍與精靈等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使他的工作益形困難。我們應該記住,在這階段的兒童,會把這些東西當作客觀事實來接受,並且相信“角落那裡真的有一隻火龍”。…他必須浪費部分的心智能量來分辨『事實』與『虛幻』。…有時我們甚至會將孩子暴露於身體的危險中。一位兩、三歲的小女孩,在看完『彼得潘』的故事後,認為她也可以飛,一回家就從窗口跳出而喪命。」 朋友的孩子兩歲半,剛上幼稚園,有一陣子突然晚上不敢睡覺,就是睡著也惡夢連連。媽媽問他原因,才知白天他在學校聽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於是媽媽跟學校老師溝通,但老師還年輕,經驗不是很多,只覺得其他孩子聽了沒什麼問題,所以不認為與此有關。可是我們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白雪公主」故事中有巫婆和壞後母,年幼的孩子聽了真的會害怕。 另外以迪士尼電影來看,畫面活潑精緻,音樂也很優美,但我們仍然應該為孩子篩選內容,因電影裡面多半有壞角色,而且有些畫面也蠻恐怖的(如「獅子王」裡獅子打架、追逐的畫面,或是「美女與野獸」裡,野獸剛出現時兇猛的樣子),對兩、三歲的小孩並不合適,所以最好不要看。至於四、五歲以上的孩子,就可視孩子的成熟度,選擇適合的卡通給他看。假如孩子看完後會害怕,或有不良情緒反應,就表示時間還沒到,我們太早給他看了。所以何時該給孩子看什麼,應為孩子作明智的判斷,萬一發現給得太早,就趕快更正。 再如哈利波特一書,對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應該是好的,因為這個異想天開的故事,可以提供孩子廣闊的想像空間。就像中國的西遊記,裡面也有牛魔王、鐵扇公主和孫悟空鬥法的故事,非常有趣。如果孩子的心智夠成熟,有能力分辨真實和虛幻的不同,就能從這些想像力豐富的故事中得到益處,也能增進字彙和閱讀能力。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第一集中有一段描述哈利波特的朋友榮恩,因家境比較貧窮,買不起好的飛天掃帚,只有一把破破的古董掃帚,飛得很慢。書中描述「連經過的蝴蝶都會不小心超車」,你能想像那一幅景象嗎?那是很棒的形容方式!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講,哈利波特的故事內容太詭異,最好不要讓孩子看書,也不要看電影,尤其是電影,畫面刺激又逼真,實在讓孩子們很難輕易釋懷。 幫 助 孩 子 開 展 想 像 力 許多人以為蒙特梭利教育不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相反的,蒙特梭利博士不但不壓抑幻想力,反而認為兒童應盡量發揮,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她提出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幻想力一定和影像有關,但這些影像從哪兒來呢?首先是來自外在世界。蒙特梭利認為幻想力必須具有感官基礎,感官教育讓我們能正確地察覺事物性質的不同,幫助我們從外在世界收集資料,提供幻想的空間。所以我們協助孩子發展幻想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帶領他去經歷真實的世界,讓他藉由自發性的觀察,多用眼、耳、鼻、口和手去接觸環境,以累積正確的影像。 這裡舉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有一天,我的兩個孩子(當時姊姊約四歲半,弟弟三歲)拿了一條小涼被,鋪在客廳地毯上。姊姊在前、弟弟在後,兩個人一前一後坐在涼被上面,弟弟扶著姊姊的肩膀。只見兩人忽而前傾、忽而後仰,玩得很高興。過了一會兒,姊姊站起來,拿了一本書,書上放了一些小東西,然後捧到弟弟面前問:「請問你要喝什麼?」「你要雞肉還是牛肉?」原來他們在玩「坐飛機」的遊戲!因為他們坐過飛機,有真實世界的經歷作為基礎,可以提供他們想像的材料,才能玩這樣的遊戲。那他們怎麼玩坐飛機呢?就是自己小腦袋想像出來的喔!書怎麼會變成拖盤呢?一些小東西怎麼會變成雞肉呢?全都是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所做的,只是帶領他們坐過飛機而已。 再說到另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因事出門,請我媽媽幫忙在家看著孩子。我回家的時候,看到滿地的衛生紙屑,兩個孩子把衛生紙撕得碎碎的,還很高興地跟我說下雪了。我知道他們很想念在美國下雪的日子,他們撕滿了整個客廳的衛生紙,不知撕了多少張,實在是一個很有想像力的創作。我欣賞了一下,同時也告訴孩子們該收拾了,我們要準備晚餐了。就這樣,孩子們又一片一片地把衛生紙撿起來,丟到垃圾桶,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我事後回想,家裡什麼東西最適合做雪呢?孩子們的想像力真令我佩服。 藝術家達文西也有一個小故事,他想創作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恐怖的蜥蜴和昆蟲,並仔細觀察牠們,為要得到靈感,眼睛、手腳、大小比例都從這裡觀察。據說他最後完成的「傳說中的火龍」相當逼真,他的僕人看到後飽受驚嚇,甚至奪門而出。這些都是由真實的基礎中得到靈感,所展現出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幫助孩子發展想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帶孩子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多提供他想像的材料。 智 慧 的 兩 種 型 態 蒙特梭利說智慧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幻想力,表現時並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另外一種是屬於知識性的、自發性的智識工作(spontaneous intellectual work),需要特殊的方法才能突顯出來。每個人都具有智慧的兩種型態,福祿貝爾教強調想像力的發展,蒙特梭利強調自發性的智識工作;福祿貝爾強調遊戲,蒙特梭利強調工作,兩者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派別。不過我認同蒙特梭利的看法,幻想力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像我們家的小朋友,拿著一條涼被當飛機,完全是他們自動自發的作法,如果是你建議他們的,那就變成是你的想像,不是孩子的想像了。所以在想像力的部份,比較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可是另外一種智慧型態(智識工作),就很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培養喔!而且它必須要靠特殊的方法,就像我們要透過顯微鏡,才能看到微小的細菌一樣,自發性的智識工作更需要外來力量的幫助,所以我們才必須引導孩子認真工作,並多經歷真實世界的東西。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的 關 聯 讓我們想一想「詩人」和「瘋子」有什麼異同呢?他們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但是他們最大的不同是,詩人能分辨真實和虛幻,他的觀察敏銳,能用文字表達意念,創造出美麗的作品;瘋子的幻想則與真實世界脫節,毫無創造力可言。 所以單有想像力是不夠的,能夠把想像力化成創造力,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試想,一千年前的人,能想像出現今人類坐飛機飛行的樣子嗎?經過歷代科學家的努力,人類飛行終於成了事實,世界文明科技的進步,主要就是靠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帶孩子經歷真實世界,培養他的想像力,提供他想像的空間,讓他自由地創作,不要給他太多的建議,更不要壓抑。切記:「有想像力的創造」才是我們的目標。 一所蒙特梭利幼稚園的「及幼父母資源中心」建議父母親們,要協助孩子開展想像力與創造力潛能,為人父母不應該: 鼓勵孩子只依賴大人的判斷。 要求孩子順從大人,且要避免犯錯。(這裡父母要注意,勿在一發現孩子錯誤時馬上指正。因為若讓他自己發現,他能自行更正錯誤,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他的內在生命也才會得到成長。兩個例外狀況:一是有立即的危險,當然必須立刻制止;二是有大而明顯的錯誤,如把教具當皮球丟,才應馬上矯正。) 一再獎勵孩子聽話的行為。(我們要孩子聽話,但勿太過強調。像台語所說的「囝仔郎有耳無嘴」,強調孩子只能聽,不准說,就太過份了。) 嫌惡孩子問東問西。 為孩子訂定繁複的家規。 經常為孩子出主意、做決定。(尤其是藝術性的創作,一經批評,孩子就不敢放手做,下一次會先看看你的臉色或暗示,再決定要怎麼做。) 經常批評孩子。 浮濫誇獎孩子。 至於父母親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開展創造性潛能: 允許自由遊戲的時間,不要經常打擾孩子,應該多觀察,少介入。 允許孩子創造自己的玩法。 接納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慾。 包容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特異舉動延遲判斷。 允許孩子面對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提供孩子可自由操作的真實用品與工具,不要提供商業化的成品玩具。 只允許孩子一天看三十分鐘篩選過的電視節目。(我個人覺得孩子若整天在家,一天只看三十分鐘電視可能太少了。可考慮開放早、午、晚各三十分鐘,由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看。但各家情況不同,有些家庭連三十分鐘都沒有,因為根本就沒有電視。) 充分提供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幼 兒 藝 術 教 育 想像力與創造力跟藝術有很大的關係,從這個主題就延伸到蒙特梭利的藝術教育。關於藝術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藝術本身一樣,它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多樣化的。我發現我們的社會,對藝術的推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很多人從小在藝術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所以我們的頭腦比較僵硬,比較沒有創造力,這是我們從小受限制的地方。在我們培養孩子藝術能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將就藝術的定義、藝術的功用、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以及幼兒藝術發展的階段部分,來討論學齡前幼兒的藝術教育。 What Is Art? 什 麼 是 藝 術? 我們每個人先想想:什麼是「藝術」?自己填上定義。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綜合過去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由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位藝術老師對藝術的定義是:「以人類技巧來重組或修改事物,以達到自我表達的目的。」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角度。舉例來說,自然界的每一朵花都是很美麗的,因為有不同的顏色、形狀、樣式和大小。但如果把花拿來做成壓花或插花,就變成了藝術,因為經過了人類技巧的修改及重組的過程。為什麼需要重組或修改呢?乃因人類有自我表達的需求。所以就這個觀點而言,藝術與自然是相反的。 Through Art We Can Learn 藝 術 的 功 用 Self-expression 自我表達:人類自我表達的工具,一是語言、文字;另一個就是藝術。其中又以文字和藝術是可以一直流傳下來的。所以我們今天可以從敦煌壁畫和古埃及的文字與藝術,看出他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Visual Communication Skill 視覺溝通的技巧:藉著視覺引起溝通,使觀者與作者雙向交流,產生共鳴,而且每個人的共鳴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像畢卡索的畫作,有些人非常欣賞,一幅畫可拍賣到一百多萬美元;但也有人看了半天,就是無法產生共鳴。所以看藝術作品就像是看大自然,不同心境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Problem-solving Skill 解決問題的技巧:要如何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從動機的啟發(也就是靈感)一直到完成,中間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包括要做什麼?用什麼材料?如何呈現?這中間需要很多解決問題的技巧。前面提到的達文西,為了雕塑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蜥蜴和昆蟲,來觀察牠們的外表和生態,幫助他完成的火龍有真實感。 Independent Working and Thinking Skills 獨立工作與思考的技巧:藝術創作本身,需要很多頭腦思維的運作,加上手眼協調以及動作的精確度,所以多半是個人創作。許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大型作品,多半藝術性較差;而能夠流傳久遠的,多半是個人的作品。 Self-esteem 自我肯定: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後,都會有自我滿足的效果。其實這很容易了解,尤其是小朋友畫完一幅畫,很高興的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妳看,這是我畫的。」他是很快樂的。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許做的並不是很好,可是完成以後,他是很快樂的。他覺得他有能力,他可以把它完成,這整個創作過程再加上完成,就是一種自我肯定。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畫畫,我們說他是塗鴉嘛,對不對?他看著大人拿著筆,他也要拿起筆隨便畫,在過程中他就很滿足,他覺得他很厲害啊!所以這是一個自我的肯定。 對 孩 子 作 品 的 反 應 (認 同 但 不 是 讚 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什麼叫認同但不是讚美呢?就是說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指出他所畫的東西。譬如說他畫很多的線條,很多的顏色,我們肯定他的這個部分,但是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溢辭讚美,太多的讚美有時候會有不良的影響喔。假如我們跟孩子說,你這幅畫畫得很好,那幅畫畫得比較不好的時候,我們在暗示什麼呢?暗示我們是裁判,我比你好,我才能夠做判斷。可是藝術偏偏不是這樣,父母年紀大並不表示就比孩子好,我們沒有資格當裁判。 藝術家克利的作品中,有很多類似兒童塗鴉,像鳥鳴機器、死亡與火等,這樣的作品,每個人看到都有不同的反應。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作品,常常被放到世界有名的博物館展覽,然後一幅要拍賣一百多萬美元?我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們不要妄自當裁判。其實小孩子的作品有許多抽象的、藝術性的部分,我們不要壓抑他,不要說他畫的好不好,也不要太誇張的說:「你真是天才喔,你畫的好棒喔,好了不起喔!」。如果我們讚美孩子畫得好,他有可能會照著你所讚美的一直重複去做(比方一直畫同樣的烏龜),這樣會限制住他的作品,所以最好連誇獎的話都不要說,只要認同他就好。「認同」的話需要訓練,我們從下面兩方面來看: 1. Start with “I” 當孩子很高興的拿圖畫作品過來給你看,你可以表達你個人看後的感想,或強調他認真的態度。儘量從「我」開始,例如說:「我喜歡這畫的顏色。」「我看到你用好多顏色。」「我喜歡這個三角形。」「我喜歡這個小女孩。」這些都是從”我”開始。如果我們說:「你這個女孩畫得很美。」那就是在當裁判;換成說:「我覺得這女孩很可愛。」就比較沒關係。 2. Question 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也可以從「你」開始,然後用問號結束,例如說:「你覺得很好嗎?」「你還想再加點顏色嗎?」「你看呢?」「你看怎麼樣呢?」都是問號的型態。如此小心謹慎的應答,可以開啟與孩子溝通的方向,談談藝術創作時的想法,或描述創作的內涵,增進親子間互相的了解。 如 何 預 備 藝 術 教 育 環 境 1. 為孩子準備一個固定、安靜的角落,做為「藝術工作區」 最好能選擇靠窗、有自然光線之處為佳,不然至少是用白色日光燈作為光源,以免影響色彩的判斷。為孩子準備好圍裙、畫筆,教導他如何使用和清洗畫具,建立常規。材料、紙張都應充分供應。 2. 教導孩子「技巧」,而非「畫什麼」 這點非常重要,不要告訴孩子畫什麼,或什麼東西怎麼畫,因為他以後會照著我們所畫的來畫,結果可能就被限制住了,所畫出來的花都是一個樣子,樹、房子或魚也都是一個樣子。假如孩子問你:「媽媽,要怎麼畫花?」你最好給他看看真正的花,或花的照片,讓他觀察真正的東西,用寫生的方式來畫。我們自己以前所受的藝術教育或許不是很成功,假如要畫一朵花,很可能我們當中一半的人畫出來的花都相同。所以我們的腦袋已經很硬了,在教孩子之前,最好先把腦袋敲一敲,把裡面的硬塊敲掉,讓自己重新恢復活潑的創意。 市面上的卡通簡筆畫法不要太早教孩子,卡通畫只要幾筆就掌握出動物的特色,可是孩子太早學那種畫法的話,畫風就固定了。你看到他很多作品裡,就同樣的那隻貓,同樣的那隻兔子,沒有創意。所以學齡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使用卡通畫法、或簡筆畫法。其實小朋友自己畫的牛和貓,才是有想像力的,並不是說畫的像才是。至於卡通著色畫完全沒有想像力的訓練,這不叫藝術,反而可以稱做語文的教具,為什麼呢?著色畫主要在練習手的運筆,可以做為寫字前的練習。唯一跟藝術沾上邊的,就是配色,只是這個部份而已,完全沒有想像的空間,沒有創造力。孩子做多了這種著色畫以後,就會覺得「貓」應該是這樣,把貓的樣子定型了,如果自己畫不出來那個樣子,就會充滿了挫折感。 我們家孩子剛開始用水彩的時候,只用單色,因為我怕他連畫筆還不太會用,到時候把顏料混色亂七八糟,所以只使用單色。兒子很喜歡深色,他選用黑色,在圖畫紙上揮一揮,一幅抽象畫就出現了,我們想像那是一匹神情很帥、神采飛揚的馬,就像我們在看雲一樣,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所以我們所教導的藝術,不是要畫得像什麼,而是要開發他的創意。 在藝術教具示範裡,我們將會有四十多項美術技巧的示範,包括剪工、貼工、撕紙、雕塑、蓋印、顏料畫、拓印、畫筆畫、摺紙、穿線、三度空間創作、縫工、編織等,有許多材料和技巧可運用,示範給孩子看,或和孩子一起做。只要注意我們示範過的作品要拿走,讓孩子自己做他想要的樣子,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不一樣,才有藝術性。坊間有些藝術教室,教導孩子創作,可是每個孩子做出來的作品都一樣,我們只能說,這是工廠品質管制的結果,不是藝術創作。 3. 給予孩子心理支持 當孩子興高采烈拿作品來給你看的時候,你說:「你畫的是什麼?怎麼畫得亂七八糟的。」這下子孩子心理就受傷了。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肯定孩子的努力,就算他畫的像鬼畫符一樣,他還是有值得鼓勵的部份。如果孩子畫的東西不成比例,也不用去修正,因為不同比例的東西很有味道,且孩子對於熟悉的事物,或是特別喜歡的東西,因為要表達的細節很多,常會畫得比較大,很有童趣。 我們也可藉著表示對他作品的欣賞,來給孩子正向的心理支持。例如把他的作品收集起來,裱上框(貼在一張有顏色的、比原畫大一點的紙上就行了),附上名牌,註明作者、日期,一年在家中辦一次回顧展,就是很好的支持。畫展中的畫最好讓孩子自己挑選,我們不要幫他挑,幫他挑也是有一點裁判選作品的味道。讓他自己挑,我們來辦一個畫展,每幅作品都裱起來展示,讓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藝術的創作會無可限量。 也有人將孩子的作品,彩色縮小影印製成卡片,正面的卡片上有作者的印章、簽名、日期,卡片背面註明作者、題目、日期、畫紙的材質、顏料種類、實際大小是幾乘以幾公分等,這樣就是一件很專業的作品了。我的學生以此製成賀卡,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心理支持,而且市面上絕對買不到,我們收到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意而加以珍藏。 4. 帶領孩子多接觸好的作品,經常參觀畫展或美術館 多帶孩子去看畫展,多看別人的作品,那麼他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動機、越來越多的刺激,可以發展他藝術創作的潛能。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參觀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出發前我們先讀過書面資料,及藝術家的生平故事,讓孩子有個概念。在入口買票的時候,拿一些小單張,看看這次畫展的作品介紹。我們進去以後,就以這張小單張為根據,進行「圖與圖的配對」,找找看它們在哪裡?當孩子在找圖時,他會非常專心喔!他不像一般人在美術館走一圈就出來了,他為了要做圖與圖的配對,他必須很專心的去看,找到小單張上的每一張圖。接下來,我讓孩子選一幅他最喜歡的作品,現場臨摹名家的畫作。不管他畫什麼,我都肯定他的認真,因為臨摹了畫以後,印象特別深刻,以後他對這幅畫就會很有感覺了。 以前我常常帶孩子去看各式各樣的畫展,他們吸收的都很有限。後來我採用這樣的方式,他們欣賞的內容愈來愈豐富,藝術性的東西就慢慢進去腦子裡,而且漸漸累積成為他們創作的泉源。 幼 兒 藝 術 發 展 的 階 段 幼兒的藝術發展,類似身體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孩子經過「爬」到「走路」,甚至跑跳、爬樓梯,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藝術的發展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階段。在大部分的塗鴉期,孩子隨意運用肌肉大肆揮灑,如果你問他畫的是什麼?常常得不到答案。可是當他開始組合一些形狀,做有意義的表達時(也就是符號表達的階段),就可以鼓勵他說出畫的內容,多多討論並介紹自己的畫作。因此,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現在正處於什麼階段,以便給予適當的幫助。平時大家可以多看看不同時期的孩子作品,累積判斷的經驗,並照著所提供的建議來幫助孩子,必能給孩子最適切的引導和啟發,有朝一日讓孩子的藝術教育開花結果。 壹、視 覺 表 達 的 開 始 階 段(約 一 至 三 歲) 1. 前塗鴉期 孩子看大人拿筆寫字,他也想要拿筆並隨意亂畫,就叫做塗鴉。這時候我們可以多提供他容易使用的大型藝術材料,譬如用手指沾水在玻璃上隨意畫;或是拿塊濕抹布在地上揮灑,自然成畫。 2. 隨機塗鴉期 孩子的畫還是難以辨認,沒有什麼肌肉控制,這時我們不需要跟孩子討論,只要讓他繼續的實驗探索。 3. 形狀重複期 孩子的畫開始有重複的形狀了,我們知道他的大肌肉控制能力,已經慢慢開始發展了,這時候可以提供給他水彩畫(單一顏色就好)、手指畫、黏土跟撕紙工作等。 4. 控制塗鴉期 孩子用整個手臂來畫,有比較好的肌肉控制力量,而且他開始把形狀跟生活環境中的人物相連結。我們可以鼓勵他多從事藝術活動,以促進肌肉控制的技巧。 5. 命名塗鴉期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說出他畫的是什麼,但是我們不必要求他解釋,只要保持對孩子作品的興趣,並以欣賞的態度來看他所畫的顏色與形狀。千萬不要說:「不像啊!你怎麼會說這是隻小鳥,一點都不像啊!」我們只要聽孩子說,什麼都不必問,這樣子就可以了。 貳、符 號 表 達 的 開 始 階 段(約 三 至 六 歲) 慢慢的孩子所畫的東西不再是塗鴉了,而是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符號表達的開始階段」。 1. 組合形狀做簡單的表達 孩子用線條和形狀來組合成對他有意義的東西,這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圖案的內容,可以問他:「你畫的這個是什麼?」進行深入的討論。並且鼓勵孩子做個細心的觀察者,多去觀察真實世界的東西(例如花和昆蟲),這樣他才能夠慢慢畫出細節。 2. 裝飾期 孩子的圖畫顯示出他對事物的興趣,他用簡單的線條來畫他最感興趣的東西,而且人和動物都適用。在這個時期要多增強孩子的藝術動機,多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去野外爬山踏青、去菜市場買菜、參觀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等,增強他想要表達的動機。 3. 人物有固定的位置和背景 當孩子滿足於他所畫的東西以後,他會把這些東西畫在他喜歡的位置,並加上背景,所以在這個階段已經有背景和固定的位置。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探索大自然和他所處的環境,以提供他畫背景所需要的概念。譬如說太陽、雲彩、花和草,都有它不同的背景位置,多帶孩子去觀察,孩子自然會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另外,還可以帶孩子做蓋印的工作,製造出重複的形狀跟邊界,當作背景。 4. 連結兩個相關的人或物 孩子把兩個相關的東西畫在一起,彼此之間息息相關。這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體驗空間關係,尤其是他跟物體或物體跟物體的相對關係,以便有大小、形狀相對應的比例。 5. 組合圖畫 孩子把所畫的東西組合起來,成為一幅有意義的圖畫。在畫之前,先讓他回想經驗中的所有細節,幫助他做更細緻的表達。有一次,我的兒子跟我去菜市場買菜,回家以後,我想他有了動機,便邀請他來畫一幅菜市場。他說:「我不會畫。」我問他:「我們去菜市場的時候,你碰到了什麼?媽媽買了什麼菜?」他從我的菜籃一一回想:「喔!我們買了肉、青菜、魚丸…。」他就開始畫他在市場看過的攤位。可是有一點很特別,他對菜市場最重要的印象,竟然是一部摩托車,他在圖畫中間畫了一部大大的摩托車,旁邊的攤位都很小。所以每個人對世界的接觸點不太一樣,我們畫的菜市場也都不一樣,這就是藝術創作特別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我表達的機會。 6. 聯想出動作 孩子開始畫出人與物的動作,譬如說人在跑、兔子在跳這些動作。孩子能夠畫出動作來,就已經算是蠻高級的階段了。我們可以幫助他在藝術創作之前,先製造一些有創意的身體動作,有助於描繪出他想要表達的動作。例如我的女兒有一次想要在聯絡簿上畫個東西,謝謝老師,她想要畫一個自己,對著老師鞠躬。她問我:「鞠躬怎麼畫?」這個動作其實不太容易表達出來,我就做給她看,她照著我的動作畫,最後效果非常好。所以說,有創意的身體動作,幫助孩子了解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運作,讓他在藝術創作時,更容易表現出動態來。也有人使用木頭人來展現動作,跳、走、劈腿、舞蹈動作等,不必大人親自當模特兒,這樣也不錯。   兒 童 作 品 舉 例: 圖 畫 發 展 階 段 對 作 品 的 反 應 前塗鴉期 (一歲四個月 男孩) 1. 哇!我看到好多線。 2. 你畫了很多線,不是嗎? 3. 你也開始畫畫了喔! 4. 你也喜歡畫畫嗎? 5. 我看到你用鉛筆畫東西呢! 形狀重複期 (兩歲女孩) 1. 啊!這裡有圓形呢!還有好多個。 2. 咦!我看到圓形中間有一條線呢! 3. 你喜歡畫圓形嗎? 4. 你喜歡用藍色畫畫嗎? 命名塗鴉期 (三歲男孩) (孩子告訴我,兩個紅色的大圈圈是爸爸和媽媽,兩個藍色的小圈圈是姊姊和他,綠色的是外公,黃色的是外婆,而且每個人都有兩個小點,代表眼睛) 1. 我看到這裡有很多圈圈,有大有小呢! 2. 你用了不同的顏色來畫圈圈喔? 3. 這裡還有很多小點點呢! 4. 你很喜歡畫這些東西嗎? 組合圖畫期 (五歲男孩) 1. 我看到三棵樹,這是蘋果樹嗎? 2. 樹下有兩個紅色的東西,那是什麼? 3. 我很喜歡樹上有這麼多蘋果耶! 4. 你喜歡直直的樹嗎?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獨 立 的 人 格

2006年07月18日
公開
44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獨 立 的 人 格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若簡單的表達就是「尊重」兩個字。尊重上帝的創造,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職責是教養孩子成長,完成人格的獨立,並能在社會上成為中堅份子,善盡為人的本分。 在談到幫助兒童發展獨立的人格之前,有幾個觀念必須要先澄清。首先,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不屬於任何人,他們被上帝所造,是屬於神的。可是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一些消息,例如「媽媽帶著孩子跳樓自殺」、或「父親虐待孩子致死」,這樣的新聞總是令我非常傷心,因為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生命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而他們的父母竟然認為他們有權利如此做。其實這個觀念是千錯萬錯,孩子絕對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他有他獨立的人格。生他的並不擁有他,也無權謀害小小的生命。 第二個觀念是,每個人都很特別(Everyone is special.)。1993年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接觸到基督教文化,也看了一些美國的兒童節目,我很驚訝的發現:他們都不斷的強調:「You are special.」他們告訴孩子:「你很特別。每個人都很特別。」尤其是巴尼和朋友(Barney and Friends)兒童節目裏,有一集專門講到You are special,而且還有一首歌,歌詞的內容是「You are special. You are the only one. You are the only one like you. There isn’t another in the whole wide world who can do the things you do. Oh, you are special. Everyone is special. Everyone is in his or her own way.」當我帶著孩子唱這首歌的時候,我自己也深深的受到感動。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你一樣,做同樣的事、喜歡同樣的東西、吃同樣的食物、說同樣的話,你就是那獨一無二的。 我認為現在我們的社會漸漸強調這一點了。在過去的社會中,比較注重團體性,個人最好不要有聲音,要遵從團體的規範,要合群、犧牲自我、壓抑、尊重權威等,這些價值觀已在慢慢的開放中。我們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看法,而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你是特別的,真的很特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你一樣。」 第三個觀念,談到「獨立」的重要性。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與母體分開了;在嬰幼兒時期,他學習走路、跑跳、自由的移動,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在兒童時期,他有自我的意識,喜歡小團體的生活,知道他與父母親是不一樣的,他獲得心智上的獨立;到了青少年時期,他想要自己判斷對錯,不喜歡聽從權威,他有道德上的獨立;到了成年期這個階段,他想要有經濟上的獨立,對未來的人生有自己的規劃,走自己的路。所以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獨立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個獨立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慢慢與父母分開的過程,我們幫助孩子成長獨立,也就是幫助他與我們分開。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孩子遲早都會與我們分開的。有一句英文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the preparation for separation. 意思是說「親子關係是為了將來的分離做準備。」想一想,孩子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生命,他要獨立去過自己的生活。聖經上也提到:「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也就是孩子長大成熟後,他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庭,做父母的,要有面對這種狀況的心理準備。 2001年夏天,我在靈修會遇到一對五十餘歲的夫婦,他們看到我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玩得好開心,就以羨慕的眼神對我說:「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真好!」他們談到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大了,一個上大學;一個已進入社會工作,都不在身邊。當他們想念孩子時,就會打電話過去,可是孩子不一定想跟父母講話,有時候什麼也不說。他們滿懷的思念,似乎得不到孩子的回應,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真是苦啊! 我們早晚也會走到這一天哦!現在我們的孩子還小,我們總覺得被孩子纏住,不知哪一天才會脫離苦海?可是人生的階段實在很長,你若把它往後拉開來看,當我們老的時候,將會發現年輕媽媽這個時期是一個很棒的時期,因為孩子都還在身邊,他們的眼中只有父母親,他們最愛的也是父母親。 所以第四個觀念,就是要請大家先做好心理建設,等到孩子長大時,才能勇敢的面對孩子離開我們的那一天,並學習放手。我這裡有一首英國詩人路易斯(Cecil Day Lewis)所寫的名詩,叫做「從我身邊走開」(Walking Away)。他寫到當他送孩子第一天上學,看到孩子猶豫、遲疑的走向校門,心裡突然覺得很痛。那種感覺就好像衛星本是繞著行星運轉的好好的,卻突然間越繞越遠,漸漸地分開。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有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心裡很痛的感覺?詩人說: 我曾有過更慘的離別, 但沒有一次椎心刺骨甚於此, 或許只有上帝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只有離開,自我才能開始, 而放手讓他走,才見愛之深。 重點就在這最後一句話:「And love is proved in the letting go.」放手讓孩子走才是真愛,才見愛之深;放手讓他走,他的自我才能開始。所以我們要謹記,分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現在就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努力協助孩子發展獨立的人格,以適應未來的人生挑戰。 幼 兒 期 是 人 格 發 展 的 關 鍵 期 講到人格部分,孩子的人格發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影響又有多大呢?赫洛克(Elizabeth B. Hurlock)在發展心理學(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第170頁)一書中,提到幼兒期的人格發展:「在個體人格的發展中,有三種固有的因素,即遺傳、在家中早期的經驗、以及以後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這些均會影響個體在早期生活中所建立的人格組型的類型。由於每個人身體或心理的天賦都不同,且環境的經驗也各異,所以,每人的人格模式所發展的路徑也不一樣。『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因為人格的基礎是在這個時候建立,且以後成人人格的結構即以此基礎為根基。雖然成人們對於他們早年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可能只記得一點點,然而,這些經驗對他們人格類型的發展,占很重要的地位,且會一直的影響他。」 赫洛克提醒我們,很多針對幼兒期到兒童晚期或青年期的追蹤研究,發現第一年的行為特質具有「前兆的特性」。這些研究,不但告訴我們,出生後第一年所建立的主要的人格組型具有持續性,而且,還提出早在人生第一年即可能預測幼兒將來的人格。赫洛克說:「例如在『雪爾來的幼兒』(Shirley’s baby)生命的第一年,即發現人格的特質有很大的持續性,追蹤十五年半以後,更證明了人格相似性是持續的,且有些個體由於他們獨特的人格組型能夠立刻被指認出來。」從這些相關研究,很明顯的證明幼兒期的確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就這一點我要恭喜大家,你們現在就這麼用心的帶孩子,絕對是正確的,因為孩子正處於人格發展的關鍵期。 幼 兒 期 人 格 的 偏 差 接下來談到「人格的偏差」。我們說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那麼到底幼兒的人格如何?他會有什麼樣的偏差?偏差又是如何定義? 我們先看看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及幼文化出版162-171頁)一書中,談到蒙特梭利所提過的兩種能量。她說在成長孩子的身上有兩種能量互相平衡作用:一種是身體的實質能量,尤其是表現在自主活動中的肌肉能量;另一種則是智識與意願的心智能量,屬於一種非物質的精神能量。這身體的能量和精神的能量要互相平衡協調才能發展出一個正常的孩子,否則就會造成偏差的孩子。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行為偏差呢?每個出生的嬰孩都一樣,為什麼到了兩、三歲,有人就開始會有說謊、愛惹麻煩、不守秩序這些混亂的現象呢?我們歸納了三個原因:第一是小孩的意願經常的被制止,於是他就會經由其他管道來表現,如說謊。也就是說大人的意願取代了小孩的意願;第二是小孩經常的被催促,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出門時,大人常說:「快點啦!來不及了!」由於孩子的節奏本來就比較慢,他常常沒有辦法適應我們大人的節奏,他在我們的催促下,身體是跟著我們的,然而心卻還在原來的地方,也就是說孩子的身與心屬於分開的狀態,這兩種能量沒有辦法平衡作用;第三就是放任孩子,沒有管他,也沒有引導,孩子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覺得沒有事情可做。被放任的孩子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是很可憐的,他的精神能量不知要往哪裡發揮,四處的遊走,沒有方向。 對於「身體上的偏差」,例如有的孩子兔唇、瘸腿、駝背等,這種身體上的偏差很容易從外表看出來;但是「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偏差就很難看出來,直到他有一些不正常反應,從行為或說話中,你才能推估他的偏差狀況。因此,蒙特梭利強調要仔細觀察孩子,做一個很好的觀察者,我們注意看孩子需要什麼?他有哪方面的偏差?我們要及早的幫助他。 強硬個性的孩子,可能產生的偏差包括:協調性差、情緒不穩、過度的幻想、吵鬧、干擾別人、佔有慾強、自私、不服從、無法專注、具攻擊性、自律性弱、對他人不友善。 軟弱個性的孩子,可能產生的偏差包括:遊手好閒、無聊、懶散、表現害怕、總是期待他人幫助、經常偷竊、因害怕而服從、無法專注、黏人、被動、自律性弱、哭鬧、做噩夢、害怕黑暗。 幫 助 兒 童 正 常 化 任何形式的偏差,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的滋潤及教養所產生的。事實上,我們在蒙特梭利的幼稚園裏,看到許多新生入園時的狀況便是如此。不管是強硬型的或軟弱型的孩子,都需要幫助,矯正其偏差行為。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幫助已經偏差的孩子呢?蒙特梭利說,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治療方式,可以治療各種偏差行為,那就是「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格,工作幫助孩子建立身、心的接合點,孩子的個性逐漸整合,秩序取代混亂,曾被打斷的自我建設工作重新出發,隨著自然本性前進。 我最近在幼稚園觀察到一個三歲的小男生,剛入園不久,個性屬於強硬型。常常看到他情緒很不穩定,為一點小事情哭鬧,經常吵鬧、干擾別人、在別人身上亂摸、經常講髒話、無法專注、自律性很差、對人不友善。很多項偏差的行為他都有,這個孩子很特別,也很令老師頭痛。顯然的,這個孩子在過去的生活當中產生了很多的偏差,怎樣把他導正過來呢?要如何帶領他工作呢? 我看到老師很有耐心的教他插花、教他洗洗切切、擦洗桌椅、剪紙等工作。就從這些工作中,他產生專心了,因為他找到一些他有興趣的事情做,也比較少看見他打人了。當孩子打人時,大人一直在旁喊著:「不要打人!」其實這只是一種消極性的制止行為,最好還是用積極性的方法,將孩子的精神能量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就是讓他工作。他在工作裏就能慢慢的專心起來了,而且在工作中,孩子會有成就感,他的攻擊行為就會不見了。這就是蒙特梭利的看法,讓孩子工作就是在建立他的人格,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正常化。不單單是這個小朋友,世界上各個地方的蒙特梭利環境裏,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蒙特梭利說,她並不是先有一個理論和想法然後去印證,而是她為孩子準備了一個環境,孩子的表現讓她發現了「工作可以讓孩子正常化」。蒙特梭利觀察孩子而歸納出理念,是孩子們讓她看見,透過工作可以正常化。 正常化的孩子有這些現象:喜歡規律、喜歡工作、面對現實、不會過度幻想、喜歡安靜、獨自工作、不會佔有、順從、專心、獨立、進取、自律、快樂。聽起來,好像是個完美的孩子,但也正是每個媽媽的理想目標,希望把孩子帶向正常化,有美好的品行。當你看到一個認真專注的兒童,就會非常的感動,因為他正朝著正常化發展,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我們特別來看一下,正常化兒童的最後一項特質「快樂」。一群正常化兒童的最顯著特性是快樂,好像香水瀰漫整個群體,很難形容卻很容易感受得到。兒童臉上所表現出來的愉悅,已經超出了玩耍所帶來的興奮與樂趣了,套用蒙特梭利的話:「這樣的改變不只是外在從失序狀態回到規律,更深及於他們的內在,整個人所呈現的是心靈的寧靜與滿足。」一位法國作家蓋伯馬索(Gabriel Marcel)在演說中提到,他首次參觀一所小型蒙特梭利學校時那種驚訝的感覺:「最令我震驚、造成我情緒起伏不定的是,當我親眼看見學校裏的兒童,不但出奇安靜地在工作著,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擁有一種神秘的快樂心情。我再重複一次,神秘的快樂心情,就像旋律一樣穿透你的心靈。」 香味和旋律不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孩子在專心投入工作後,竟然可以這麼快樂,真令人不可思議。當精神能量與身體能量互相平衡作用,並且沒有被外力分離的話,孩子就能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子(即正常化孩子的特質)。那麼這個統合的過程是什麼呢?就是從自由選擇工作開始,我們找一些適合孩子的工作,讓他自由選擇,反覆進行操作,慢慢地注意力集中,努力克服困難,最後完成工作時,內心充滿自信與成就感。如同一個人有了宗教信仰一樣,他改變了,好像一個新造的人。這些「新兒童」仍然每天展現在蒙特梭利的環境裡,見證蒙特梭利哲學的果效。 蒙 特 梭 利 三 角 形 引導者(成人) 成人 兒童 環境 兒童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蒙特梭利的「三角形」,她用三角形來解釋她教學的三個主要項目。在傳統的教學裏,是成人單向的來教導兒童,成人為孩子設計課程,安排工作、安排學習方向與進度,都是成人單方面為兒童安排;蒙特梭利的教學三角形則是由引導者、兒童、環境這三方面所組成,環境包括了居家環境的設計,讓孩子於其中快樂地自由探索,每樣物品各有定位,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具。當你想要教孩子一項工作卻沒有教具,你會不會覺得很困難?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維護管理好環境,藉由觀察孩子、為孩子設計適合他的教具。孩子與成人互動並接受成人的引導後,再從教具中自我學習,孩子是透過教具來學習成長。那麼,兒童的反應也決定教具的存在與合不合用。蒙特梭利說她們也曾在架子上擺了一些玩具,但是孩子看都不看,於是她們只好把玩具移走了。所以這個學習三角形的每一個項目是互動的,不是單向的。 父 母 應 有 的 準 備 至於父母應有何種準備來帶領孩子工作?我們參考吸收性心智(光華女中發行)第27章「教師應有的準備」,雖然這篇內容是針對受訓的老師,但一樣適用於父母。蒙特梭利說第一個階段就是,成為環境的監護者和管理者。我們要把環境打掃乾淨,所有東西都物歸其所,所有的教具要放置整齊漂亮,將教具保持在最好狀況,保持家庭清潔,創造一個正常健康的生活環境,這都是父母親當作的事,這也是蒙特梭利三角形中,成人與環境的那一個關係。父母親的外表也是贏得孩童信任、尊重的第一步,必須注意自己的舉止,盡可能的文雅、優美。我特別提醒大家這一點乃是因為大人都很急,而孩子的步調是慢的,所以我們的動作要盡可能的慢下來。 第二階段,我們要引誘孩子來工作。當孩子還沒有工作習慣,他可能工作一下就覺得很無聊,不做了。這時候我們就要像魔術師一樣來吸引他,讓他覺得有趣並投入工作。蒙特梭利說:「當兒童還未能專注之前,教師必須像火焰一樣地用溫暖去激勵兒童,帶動他們、邀請他們。」我們努力把自己變得活潑一點,例如,用一種開朗、愉快的聲調說:「今天我們來搬動所有的家具。」或者是:「這個瓶子看起來怎麼樣?它需要擦亮。」邀請孩子時,說:「跟我來,我有件事給你做。」如果他不願意,就說:「好的,沒關係,我們到花園去。」 我要強調當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比較不容易帶動,這是事實。因為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不夠多,所以當你有這種困擾時,不妨讓他到團體裏去學比較好,因為同儕刺激比較多,正向的因素和鼓勵也會比較多。但是也有些媽媽在家中做得很好,所以因著媽媽和孩子的狀況各有不同,在家裡或在幼稚園裡學習都很好,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在第二個階段裏,就是要想辦法帶動兒童,對工作產生興趣。 第三個階段就是當孩子開始專注工作後,我們注意不要打擾兒童。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打擾他。我曾經說過,當孩子在專心工作的時候,我們靠近他,與他眼神有了接觸都是一種打擾,更何況是跟他說話?當孩子需要投入並專心時,我們只要觀察他不要去打擾他。因為孩子工作時,需要思考並解決困難,我們最好讓他透過教具本身來學習。 蒙特梭利以僕人與主人的關係來比喻成人與小孩的關係,她說我們成人要去服侍孩子,特別是服侍孩子的精神。幫他扣釦子、穿衣服不算是服侍孩子的精神;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學習獨立、教他自己穿好衣服。所以我們從一個僕人的角色去回應孩子(也就是主人)的呼求,去協助他,幫助他精神的成長。當主人獨處時,僕人絕不會去打擾他;但是當主人呼喚他,他會馬上去看看主人要什麼?如果他發現主人是希望獲得讚賞,他會表達出讚賞。 最後書中提到,我們成功的最大跡象是什麼?就是兒童認真的工作,好像我們不存在一般。而且我們幫助了兒童這個年輕的生命,去完成造物主所要他完成的事工,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蒙特梭利特別以一段話做為總結:「上帝啊!求你幫助我們能深入童年之秘,以遵從你公義的律法和神聖的旨意,來認識兒童、深愛兒童並為兒童服務。」這也可以成為我們自己的禱告。 基 督 化 家 庭 兒 童 人 格 的 培 養 由於我們當中有許多基督徒,所以我要從一個基督化家庭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培養兒童人格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 讀 聖 經 孩子從小開始接觸聖經故事,可以分成三種不同階段。例如第一階段可以採用「幼兒聖經」第二課(純真出版社),從許多個簡單的故事裡,幫助孩子對聖經有個大略的了解,並掌握聖經的重要事件。每篇故事之後,還有簡單的問答題及思考題,對幼稚園的小朋友很適用。第二階段可以採用「新兒童聖經」(海天書樓出版),這本書的插畫很生動,每一個故事的文字敘述也變多了,其中還會註明聖經的出處。當我剛信主,聖經還未讀過一遍時,我拿這本「新兒童聖經」讀給孩子聽,我也得到很大的收穫。因為聖經裏的人物太多了,很多我都記不住,可是從這種聖經故事裏,我卻很快的掌握幾個重要人物及他們的事蹟,我等於是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在靈命上成長。第三階段可以採用「兒童聖經故事」(加爾文出版社),一套三本書,內容很豐富,加上聖經裡的背景資料,深入淺出,對大人和小孩都有幫助。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是以跟小朋友講話的方式來寫的,所以很適合讀給孩子聽。當孩子開始會閱讀時,就可以讓他自己讀了。 市面上有很多的兒童聖經,我只是先介紹這三本,讓大家有個依循方向。在背聖經方面,可以使用經文卡片,市面上有售,漂亮的圖案和注音符號可以吸引孩子們自己讀。我們家孩子每天睡前禱告讀一張,一整盒都讀過一遍以後,拿一張卡片讓家人輪流讀一遍,為期一星期。孩子們慢慢的把經文記住,並在他們的生命裡產生長遠的影響。 二. 禱 告 禱告分成謝飯禱告、代禱、睡前禱告、認罪禱告等。每天三餐前的謝飯禱告,可以讓家人輪流,並教導小一點的孩子如何禱告。其次是為身邊的人代禱,任何時候只要他們看到周遭的人、事、物有需要時,就可以馬上代禱。尤其是孩子上學後,有許多無能為力的時候,特別是同學搗蛋或好朋友生病了,就可為同學、朋友禱告。第三是睡前禱告,剛剛我們提到先讀聖經經文,然後關燈,禱告。通常我們是為今天感恩並為未來的事情或計畫簡單禱告,小朋友通常都很單純,只為明天能夠很快樂禱告。不管他怎麼說,睡前跟天父說說話都很好。 第四種禱告是認罪禱告,以前我曾經提過,這是教養上最棒的方法。因為我們不斷的指責,常常讓孩子不服氣,但當他來到神面前認罪的時候,他真的掉眼淚,知道他錯了,這是神的工作,是神親自感動他。 我特別提一下我們家兩個孩子,第一次做認罪禱告的情形。那時候,我的女兒四歲半,兒子三歲,暑假我帶他們到美國的姑姑家住了一個月,當他們上完夏令營沒事做的時候,就開始搗蛋,接著姐弟倆有了衝突,吵得不可開交。這樣吵了一個星期,直到事情發生的那一天早上,他們吵得特別兇,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於是我帶著他們面對面解決衝突,互相和好並彼此說對不起。同時我覺得兒子犯的錯很嚴重,所以我對兒子說晚上你要跟上帝做認罪禱告。到了晚上,我們關了燈,我帶著兒子做第一次的認罪禱告,我說一句,他也跟著說一句,簡單禱告說:「親愛的主耶穌,我今天做了…,我知道我錯了,請你原諒我。」 當我們在禱告時,我的女兒竟然在旁邊嚎啕大哭,我很少看到她這個樣子,我還以為她良心發現,知道自己白天也有做對不起弟弟的地方。於是我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女兒回答:「媽媽,我也要做認罪禱告,因為我用剪刀剪了姑姑家的沙發。」我真的好驚訝她竟會做這樣的事,也難怪她會這麼難過並大哭,因為她知道她做錯事了。事情埋在她的心裡讓她覺得很難過,有一個機會讓她講出來,對她而言是個釋放。於是我就帶著她做了她的第一次認罪禱告。之後,我跟女兒說:「明天媽媽會帶你去跟姑姑說這件事情,媽媽也會把布沙發剪破的地方縫好,而妳也要親自跟姑姑說對不起。」隔天,我跟她姑姑提起這件事,她姑姑說:「我們當基督徒是多麼寶貝的一件事,當我們做錯事來到主面前認錯時,我們的心可以得到真正的釋放。而且我們在上帝面前做認罪禱告,就不再被定罪了,我們可以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們的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且有豐盛的慈愛,我們不用懼怕說我們錯了,但也不會因為這樣就故意犯錯,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當我們愈了解自己的軟弱與不足,就會更加的努力改進。 三. 價 值 觀 及 品 格 教 養 由於包括的內容很多,我們的時間有限,就暫時針對學齡前的兒童做幾項提醒。 1. 關心新朋友:因為孩子都偏愛跟自己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所以要特別提醒孩子,在主日學或小組聚會時,要去關心新朋友。 2. 照顧幼小:孩子喜歡跟比他大的孩子玩,因此小小孩常會沒人理,所以要提醒孩子,小小孩喜歡跟你,要學習照顧他、陪他一起玩。 3. 分享:我們有好的東西或玩具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特別是家庭開放聚會的小朋友,能夠學到最多的分享。 4. 愛和給予:教導孩子學會如何去付出愛,特別是聖誕節期間,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些小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付出愛與關心。 講到零用錢,我本來認為學齡前的孩子不需要零用錢,我與孩子約好上小學後,一年級每週給十元,二年級給二十元,依此類推。結果女兒五歲半時,數學很好,她說:「媽媽我好想要有零用錢,我現在是大班,你給我五塊錢,好不好?」我考慮了幾天,想想五元也還好,讓她有一個學習用零用錢的機會。剛開始她拿到零用錢時,很爽快的就用掉了,後來她可以多忍耐一個星期,等湊成十元後,再去買東西。有一天外婆告訴她說:「你可以再存久一點,就能夠買更好的東西。」她想想也對,於是忍耐愈來愈久。到現在,她存錢的喜悅已超過花錢的喜悅,這是一個教導孩子使用錢的過程。 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經過7-11便利商店,她指著投二十元硬幣就有東西掉下來的購物機器說:「媽媽,那是我以前愛花錢時喜歡的東西。」她現在已經覺得那個東西不好,這就是一個學習用錢的過程。一開始,你要讓她花錢啊,她才能從中有領悟,而不是一給她錢就要求她存起來,那麼孩子們一點也不能學到用錢的學問,而且還覺得父母並不是真的給她錢。 我的孩子們在聖誕節時會利用他們不多的零用錢,買包喉糖給外公、麵線給外婆、口香糖給爸爸、綠豆給小舅媽等,都不是很貴的東西,買回來後還加以包裝。讓孩子們學習去付出愛,結果收穫最多的還是他們自己,因為外公、外婆都比他們還大方。 四. 奉 獻 再小的孩子也要有奉獻的觀念,當我們有所得的時候,要學習把感謝獻上。我的女兒大班時,每個月有零用錢二十元,二十元的十分之一怎麼算?我教她把二十個一元硬幣分成十堆,得出每堆有二元,所以每個月奉獻兩塊錢。當她零用錢愈來愈多時,她開始會捨不得拿出來,那時我就跟她說:「你要不要媽媽減少你的零用錢呢?」她當然是不肯了。所以當我們能夠奉獻的時候,就代表是我們「有」的時候,怎麼能不感謝神呢? 五. 身 教 在大人部分,我們必須要有好的身教,每個星期固定去參加主日禮拜,把時間分別出來去敬拜上帝,聽上帝的話,孩子也就會把這件事看為重要;週間的小組聚會也是一樣,我們開放自己的家庭接待教會的弟兄姊妹,這個開放、接納、分享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還有我們的敬拜生活、靈修、讀經、禱告也要固定持續,這樣孩子才不會說:「媽媽你叫我們讀經,自己卻不讀。」所以也要常常讓孩子看我們自己是如何讀經與禱告,作為他們的榜樣。 最後,講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基督徒應該如何把孩子獻給上帝。1998年夏天,我去美國探望牧師及弟兄姊妹,當時在主日的聚會中,我有了一個特別的經歷,就是上帝對我說:「我曾經為你捨命,你願不願意為我撇下你的房屋、田產、父母、丈夫、兒女?」我聽到時,內心很驚訝。其實我以前也曾經讀過類似經文,但我從沒有覺得那是在問我。可是這一次我經驗到是主在問我,而且要我回答,於是我很認真的去想:田產,我沒有;房屋只有一小棟公寓,沒關係;父母親,我不必擔心;至於丈夫,為了主耶穌的緣故,我可以捨下;最後一關是兒女,我就過不去了。因為他們是我懷胎十月辛苦帶大的,是我的心肝寶貝,我怎能撇下他們呢?而且我在他們身上花了很多心力,還特別去學蒙特梭利,我怎能撇下他們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開始跟神拔河,一直不肯答應撇下兒女,心裡也提出很多問題,結果牧師在台上講道,都正好回答我的問題。記得當時我質疑難道耶穌都不顧親情嗎?結果牧師講到使徒約翰,他說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非常的痛苦,他想起他的母親,於是就把他的母親交給他親愛的門徒約翰照顧。神是不是透過牧師回答了我?好奇妙的經驗。接著我又想到舊約中的人物亞伯拉罕,他一百歲的時候,上帝賜給他一個兒子,等到孩子漸漸長大,上帝要亞伯拉罕將兒子獻給祂為祭。亞伯拉罕順從上帝,就把孩子帶上山,正要舉刀時,神阻止了他。因神早已預備了獻祭的羔羊,神只是要看亞伯拉罕有沒有這個心。我一想到亞伯拉罕,就投降了,願意撇下兒女順服在主前,把兒女全歸給神,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神賜的。 之後,我仔細思想,覺得把兒女奉獻給神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智慧有限,沒有辦法看清楚未來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而且我們能力有限、生命也有限,沒有辦法永遠照顧孩子。讓神來帶領孩子未來的路,甚至有一天神要將孩子的性命取走,我們都要甘心,因為我們相信神一定會給孩子最好的帶領。 有一位楊麗櫻姊妹寫過一篇見證,名叫「得失之間」,她提到過去的生活裏,她不斷的在抓,而且她在學業上和職場上都有很好的成就。但是當她生下老大,並發現孩子是個過動兒時,她就無能為力了,生命似乎再也沒辦法掌握了。這時她是無助的、無能的,只好向神尋求,決定把孩子交給神。當她這樣決定後,她肩頭的重擔就放下了,真正的喜樂和平安回到她的心裡,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語是:「原來,真正的『得著』是從『捨下』之後才開始的。」神要我們捨下,並不是要把我們的東西都剝奪掉,其實祂是要賜給我們喜樂和平安。

認 識 兒 童 的 敏 感 期

2006年07月17日
公開
45

認 識 兒 童 的 敏 感 期 蒙特梭利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並運用在教育上,達到非常優良的效果,因此要認識蒙特梭利的哲學,一定要來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謂的敏感期是什麼?我們先從敏感期這個名詞的起源談起。 「敏感期」一詞,係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牠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這種現象對牠們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有層層枝葉覆蓋,較不易被牠們的天敵發現,此時若仍具有對光的敏感性,對牠們而言反而危險。 所以我們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依據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神秘的創造,由此衍生到人類身上,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期,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些什麼:(請注意,這裡的年齡是參考值,因孩子的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發展。) 1 歲 對小東西的敏感 孩子在1歲前後,會在地上到處爬或遊走,此時對地上小小的東西非常著迷,常會撿起來把玩或放進嘴裡。這種敏感性幫助孩子探索環境,對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了解,以便儘早融入社會。所以若有值此敏感期的幼兒,為了能有更安全的環境供他自由探索,最好能每天拖地板,並注意居家的安全措施。 1 歲 對走路的敏感 1歲多剛會走路的幼兒,很喜歡到處走動、爬樓梯,熟練之後甚至喜歡拿重物或背著重物走,因為他們喜歡訓練自己運用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我的婆婆雖然沒有聽過蒙特梭利的哲學理念,但她很細心,曾經觀察到孩子的二個敏感現象,她說:「剛會走路的孩子很愛走;剛會講話的孩子很愛講。」可見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現,只是蒙特梭利把它們整理出來,因而有如此大的貢獻。曾有朋友說他們在兩歲前都把孩子抱著,不讓他走,理由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是跌跌撞撞,容易受傷,兩歲後再讓他走,就不會受傷了。您想這樣對嗎?非也!因孩子並非多長一歲就自然走得穩,而是需經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多走路鍛鍊,肌肉的協調運用熟練之後,才會走得穩。假如真的2歲以後才讓他走路,他反而會因動作不協調而經常跌倒,因為他在需要練習時,錯失了機會。我認識一位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五歲時隨母親搬到美國,當時他曾要求要住一間有樓梯的房子。我們大人聽了覺得很驚訝,後來才知道他小時候沒爬夠樓梯,爸媽怕他爬樓梯容易跌倒受傷,都堅持帶他坐電梯,所以孩子覺得沒爬夠,還想去美國多爬一爬樓梯。從這裡可以發現,孩子有大自然所給予的功課,成人的角色應是為他們預備合適的環境,並幫助他發展,好完成此功課。 1-3歲 對秩序的敏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東西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順序,出去玩要走一定的路線,洗澡有一定的順序,甚至餐桌的座位也要固定…,因為他正在建立對周遭環境的秩序。所以如果你們家中有二、三歲的幼兒,跟他們玩捉迷藏一定會發現,他們喜歡躲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希望你同樣躲在那裡;假如你換個地方躲,他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你就會很失望,以為你不跟他們玩了。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快樂來自「東西都在原來的地方」,他們的秩序感由此而建立。至於四、五歲的孩子就沒有這種現象了,玩捉迷藏也會躲在不同的地方了。 記得我的兒子兩歲時,有一次晚餐時間,他亂發脾氣,不肯吃飯,我覺得很納悶,平時兒子是很愛吃飯的孩子,怎麼今天不一樣呢?只見他講話講不清楚,手上還拿著一根湯匙給我看,我赫然發現我拿錯了湯匙,這不是他平常用的小湯匙,他就因此不肯吃飯。還好,那時我已經學過蒙特梭利的理念,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喜歡用原來的東西,我就稍微麻煩一下,走兩步路幫他換回原來的湯匙,結果他立刻開始吃飯,而且吃得很開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假如此時我拿出媽媽的權威,命令他:「你就是給我吃!」那接下來就有的磨了。 替蒙特梭利寫傳記的史坦丁先生曾比喻說,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就好像一位測量員被派往非洲一個新興國家繪製地圖,他花了數週甚至數月,繪出山脈、河流、道路的位置,假若有一天他一早醒來,發現山脈移位,河流改道,道路都不一樣了,一定會頓失所據而驚惶失措。孩子也是一樣,須對周圍環境有定位,所以我們要事先好好設計,讓東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的地方,亦可教他幫忙把東西歸位。若必須有變動的,如搬家或請客,就要事先告知,讓他先做好心理準備,與他商量因應之道。 0-6 歲 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 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說終於能跟上了,可是發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另外,有一個較悲哀的例子:兩百多年前,在法國的叢林發現一個野男孩,十幾歲前都生活在叢林裡。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後仍無法教會他講話。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專門講到這個孩子的狀況。在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來做實驗,看看孩子錯過語言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就一些不幸的個案來研究。重要的是語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錯過就很難補救了。 2歲半-6歲 對感官學習的敏感 感官是指我們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手等,它們能接受各樣的刺激而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孩子值此敏感期,有非常優秀的感官去吸收環境的訊息,此時若能把感官學習能力建立好,就不至於「視若無睹」、「聽而不聞」。比方說,多聽好的音樂,將來就能欣賞音樂的美,不會五音不全;多接觸色彩,就能培養對顏色的敏感度,能分辨配色(如配衣服)的好壞及些微的色差。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而來,因此若感官得到良好的啟發,就是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地基。在訓練孩子的感官時,我們也很容易早期發現孩子的視覺或聽覺異常,以便早期治療。 史坦丁先生曾說,他有一位醫師朋友,靠著嗅覺,一進病房就可診斷出疾病,因為這位醫師說:「許多疾病都有一種特殊的異味。」我們不知道孩子以後的職業如何,但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2歲半起 對社交生活的敏感 有些孩子從2歲半,有些孩子從3歲起開始注意到其他孩子,想要跟別的孩子有互動,想要一起玩,或想去別人家,這就是社交敏感期。對有些個性較內向的孩子,趁此時讓他習慣社交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家的兒子是屬於內向的孩子,我常想辦法邀請客人來家裡(如小組聚會)、帶他去拜訪鄰居、親友,再加上禮拜天上主日學,聖誕節、復活節或生日在家中舉辦特殊的聚會活動等,刻意為他安排機會,讓他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久了他會知道如何去適應及作恰當的應對。如果他不願意與人接觸或打招呼,我都會再給他一次機會。有些孩子從開始接觸到願意參與的時間拖得很長,也要耐心地等待他開花結果。 對於個性較活潑外向的孩子,此時更有社交生活的需要。我們在女兒四歲時,由美國搬回台灣,剛開始實行在家教育,半年後,發現女兒一直有種焦慮感,後來女兒自己說:「我好想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好想和他們一起玩!」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為她找到一所滿意的蒙特梭利幼稚園,送她去上學,才第一天從學校回來時,她的焦慮感就不見了。 2歲半-6歲 對學習良好行為的敏感 此時期的孩子有種要把事情做好的本能,只要有正確的指導方法,慢慢示範給他看,他可以做到很精確,很仔細。像如何拿剪刀、良好的餐桌禮儀、如何輕聲開關門、倒水沒聲音、縫、剪、貼、切、揉、捏、擠壓…等等各式各樣的生活技能,都應在這個時期仔細教導他。通常我們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他就愈願意表現。蒙特梭利曾說過,任何一個能掌握大場面的能手,也無法像孩子一般精確。 3歲半-4歲半 對寫字的敏感 這裡所說的並非拿筆寫字,而是孩子對已認識的字形,會用身邊的東西像石頭、樹枝、沙子等表達或畫出來,但他對字形較有興趣,字的本身對他尚無意義。我的女兒四歲時,有一次外出吃飯,我忙於跟同桌的客人聊天,沒想到一回頭卻看到她把牙籤倒了一桌,我忍耐沒責罵她,先看看她在做什麼?原來她很用心地在排英文字母。後來我告訴她這樣不行,這不是家裡的牙籤,若一定要用,那拿兩根就好。結果她試了一下,說兩根牙籤排不出「A」來,我把牙籤都折一半,變成四段給她,她就開開心心的繼續工作去了。 4歲半-5歲半 對閱讀的敏感 此時孩子對字義產生興趣,常常問這是什麼字?想要認字。有些已經懂得注音符號的小朋友,甚至就開始讀故事書了。所以蒙特梭利設計出很多教具,如神秘字條、指令卡、活動式字母等等,幫助孩子拼音、讀字。我們在語文課程中會再詳細介紹。 7-9歲 對文法的敏感 孩子會閱讀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有一段敏感期。例如有一次吃麵時,熱熱的蒸氣冒上來,把我的眼鏡薰得白霧一片,我告訴7歲的兒子:「好多煙喔!」結果兒子就興致勃勃地說:「好多煙,煙好多,多煙好…」開始排列組合起來。蒙特梭利配合這個時期的孩子,設計了很多文法遊戲,介紹名詞、形容詞、動詞、句子的邏輯…等,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文法。 介紹完兒童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就要來看,如果錯過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可以比喻說,就像是錯過了往目的地最後一班公車,要是趕不上,公車開走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又如老祖母織毛線襪,因視力不佳,常會漏一、兩針,最後襪子織成了,雖然外觀沒什麼影響,但可能結構就不太堅韌。這就像我們長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動作笨拙、不善交際、無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五音不全、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學就頭大、依賴他人、優柔寡斷…等,這都是少掉那幾針的後遺症。 我的父母親沒有學過蒙特梭利,也沒聽過什麼敏感期,因此我難免會漏了幾針。今天我們了解造物主在孩子身上美妙的計畫,就要盡量善用他們的敏感期,趁著潮水一波接一波,我們要順勢而上,掌握契機,幫助孩子完成生命的計畫。 **個人思考或分組討論:在你的孩子身上發現何種敏感期?這種討論可幫助你對孩子的狀況更加了解。聽別人的例子也會使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敏銳。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孩子的敏感期?我們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新大陸本來就在那裡,祇是以前未被注意到而已;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樣,只要我們有心,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些現象。 接下來是有關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1. 敏感期是會過去的。當孩子的敏感期已過,你就別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當他已不再那麼堅持周遭環境的秩序時,你就可以有些彈性和變化,勿再堅持原樣,一成不變。 2. 是否在秩序敏感期就什麼都不要改變了?也不是。例如我的女兒四歲前,曾經搬過四次家。從台灣到美國,再從美國回台灣,不管搬去哪裡,她都帶著心愛的小枕頭,坐飛機、住旅館、搬去新家等等,小枕頭帶給她安全感,讓她在變化的世界中掌握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只要給孩子的愛和安全感足夠,是可以在彈性和變化中發展。若家裡需要更動家具,最好讓孩子親自參與,讓他親眼看到桌椅的移動,知道變化的來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3. 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會太助長孩子的自我?關鍵在於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範圍內。假如他堅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樣(例如吃飯用的湯匙,走路上學的路線等),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配合孩子並不會造成過度膨脹的自我,孩子因此得以平靜安穩的生活,與大人和平相處。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亂發脾氣,堅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這個主題我們以後會再討論。 4. 假如錯過了敏感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仍可設法再引導他,只是效果可能沒那麼好,但有做總比不做好。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有許多新的教育方法不斷推出,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是否會被取代呢?我們可以這麼說,因為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是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性而設計出來的,不只歐洲的孩子適用,全世界的孩子也都適用。所以除非世界上沒有孩子,才不需要蒙特梭利,否則這種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會一直適用並有效。

玩拼圖孩子受益多

2006年06月16日
公開
52

謝謝文媽的分享 玩拼圖孩子受益多 拼圖,是幼稚園必備的益智玩具,是家庭遊戲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是一個適合各個年齡層孩子,甚至也讓大人著迷至廢寢忘食的遊戲;家長常常會遇到下面的問題,我們特別提供您一些相關的教育資訊,讓您對幼兒拼圖有更多的了解。 拼拼圖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很多喔... 孩子多大可以接觸拼圖?  2~18個月 兩歲以上 三歲以上 六歲以上 我的孩子可以玩立體拼圖了嗎? 帶孩子玩拼圖有哪些錯誤的觀念? 拼拼圖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1. 可以激發孩子推理思考能力並增進手眼協調能力:  從讓幼兒玩有鑲嵌式拼圖,到較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拼接分割塊是完整單一圖案的拼圖,以至破壞圖案但切割規則的拼圖,再從平面至立體拼圖,每一個拼圖塊,都需 要孩子旋轉不同的方向,才能組合成功,從練習中增加孩子手眼協調能力。  由於拼圖是需要拆散、重組的玩具,因此在拼湊的過程中,也可以陸續增加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度,面對一堆零亂的拼圖塊,孩子需要獨力思考圖塊的顏色、位置、 方向,因此愛玩拼圖的孩子往往推理思考的能力會好些。 2. 提高孩子的挫折忍受度:  孩子們玩拼圖的形式和大人不同,大人是【策略性】玩拼圖,孩子則是【直覺式】玩拼圖;大人是先挑四周平邊並分類,孩子則是率性地拿到那一片就開始尋找它的位置,由於孩子的部分與整體的概念很強,玩過幾遍之後,就會記得較突出的形狀或色塊的位置。  透過拼圖的學習,孩子會漸漸發展各種策略,並學習從混沌中理出完成拼圖的頭緒,藉由一次次的”try and error”,孩子便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策略】;而當他開始與別人合作進行拼圖遊戲時,也正在醞釀複雜的人際關係,幼兒專家認為拼圖是訓練兒童提高挫折忍受度的良好工具。 3. 增加觀察力,培養耐心、專注力:  當孩子進入拼圖的世界中,從完成拼圖後小小的成就感,到克服困難完成較大拼圖後所獲得的大成就感,孩子不僅獲得自我肯定,學會面臨困難(一堆凌亂的拼圖塊)時, 透過不斷地觀察分析(到底該怎麼拼下去),持續、專注、並耐心地投入,訓練出孩子專注力及穩定度。 < top> 孩子多大可以接觸拼圖?如何選購? 每個孩子因為發展的程度不一,而且和年紀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所以如果以大部分孩子的能力來評估自己孩子,要很小心,以免孩子在一接觸拼圖時就產生挫折感,以下建議供各位家長做參考,至於每個孩子的狀況,請家長依實際狀況調整。 12個月到18個月: 片數可以從3-4片開始,拼圖片每一片要大,且要堅固不易折損。最好完成後是一個簡易、日常生活中的圖形,如房子、蘋果…等;這個時期的孩子, 對拼【對或錯】是不感興趣的,他們喜歡完成後的圖形,如媽媽常會跟他一起玩的球,或可愛的小動物;先讓孩子知道完整的圖形,再拿掉其中一片,不斷重複放下一片使圖案完成的效果, 引導孩子運用翻面、旋轉調整至拼圖片可以整個吻合圖形,孩子可以做到一片時,不要急著開始增加到兩片,仍維持一片但換不同的位置,直到每一片都重複做過很多次,且孩子愈來越快完成你所拆開的拼圖,接下來是兩片、三片到整個圖案完全拆開,等同一個圖案完全熟悉之後,接下來的另一個圖案就會容易多了。參考我的第一個拼圖系列 兩歲以上: 當孩子已經可以以言語做較多的表達時,拼圖不僅是遊戲,也可以協助家長傳達某些想讓孩子學習的基本概念, 如形狀、數與量、英文字母等,如何選擇拼圖,家長可以挑選一些與孩子容易互動的拼圖,如汽車接龍讓孩子認識顏色、我會做事了讓來子了解順序邏輯並喜歡幫忙做事,這部分的拼圖傳達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而不是拼圖技巧,家長不要以片數為選擇重點,而要考慮這樣的設計,是否淺顯易懂,讓孩子很容易明白想要傳達的概念。參考樂在學習系列 三歲以上: 這時期的孩子應該大部分都已經了解拼圖是怎麼一回事了,如果要讓孩子在拼圖技術上不斷地提昇,可以選擇適合的片數和難易度,在這裡要特別提醒家長,不要急速增加片數,嘗試不同難易程度的拼圖對於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會很有幫助。越小的孩子,選擇的拼圖片要越大。參考100片以下 200-300片拼圖  特殊系列 六歲以上: 可以嘗試立體拼圖。參考mini立體拼圖系列   < top> 我的孩子可以玩立體拼圖了嗎? 立體拼圖對於大多數的孩子很有吸引力, 如果讓孩子自己選購拼圖, 很可能他會想帶一盒’’車子’’回去, 你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我們建議:幼稚園大班或小一以上,且有平面拼圖經驗者可以試試看, 適合孩子的第一個立體拼圖為mini系列, 別小看他只有四十幾到九十幾片,可不是每個孩子都容易抓捏出拼圖的立體空間感呢! 如果mini系列已經上手了,歡迎進入”easy容易”系列, 決定容易與否, 不完全是片數的多寡,跟’’複雜度’’比較相關, 選擇時可以參考拼圖盒上說明(有難易度標示), 線上目錄請看產品說明中所標示的難易度。 立體拼圖難易度順序為:mini(迷你) , easy(容易) , average(普通) , difficult(困難) , very difficult (很困難) , extra challenging (挑戰顛峰), 循序漸進,給孩子適度成長又不會有過多的壓力, 孩子自然會建立自信且樂在其中。 < top> 帶孩子玩拼圖有哪些錯誤的觀念? 1.只在乎片數: 決定拼圖難易除片數以外, 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圖案的種類, 一般而言, 卡通、線條色塊分明者比較好拼,單色或色彩漸層不易分類或區分位置者就會困難好多, 譬如100片迪士尼圖案的拼圖,就會比100片’’一群貓咪坐在草地上’’容易多了;選擇拼圖時必須難易輪流交替,輕鬆容易的拼圖讓孩子增加成就感, 較難的拼圖讓孩子培養耐心、增加觀察力。 2.高估孩子的能力: 有些家長因為看孩子拼得很好, 覺得孩子能力很強, 於是選擇跳了好幾級的拼圖給孩子拼, 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完成而產生很大的挫折感, 嚴重的會很久都不願意碰拼圖。適度的挫折可以提高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過大的挫折,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和興趣。 3.急於告訴孩子正確的位置或技巧: 在引導孩子拼圖時,等待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自己去發覺一些有用的拼圖技巧,比你直接告訴他更好,孩子才不會一直等你提醒他下一片在哪裡? 資料來源:雷諾瓦拼圖坊 http://www.renoirpuzzle.com.tw/html/aboutme.htm 其他相關資訊在筆記本中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47022&lno=81765742 供您參考

教孩子八種聰明:談多元智慧

2006年06月08日
公開
48

謝謝小旻的媽分享 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陳龍安 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教授 中華創造學會理事長 前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兼創造思考暨資優教育研究所所長 「送孩子一條魚是一日無慮;教孩子釣魚則終生受益。」 近年來,在智力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迦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簡稱MI理論);粉碎了傳統IQ由單一的、紙筆測驗的作法,認為智力是多元的,至少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及自然智力;每個孩子都具有這八種能力,有的語言流暢,音樂繪畫也不錯,但做起數學則要他的命,我們應從他專長的能力著手,設法補救缺失的能力,而不是每天拼命補數學,反覆練習,用他不好的數學能力去改進他心痛的數學,這樣只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無柰與挫折,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更讓孩子對數學失去自信心。如果我們能用他專長的繪畫能力或音樂,切入數學的練習,則能增強補弱,提昇學習樂趣,達成教育效果。 有個孩子語文很差,背書更不行,但對歌仔戲的唱腔是有板有眼,老師就讓他把課文用歌仔戲的唱法來表現,結果不但獲得滿堂彩,而且也奠定了孩子的學習信心,提昇了語文能力。事實上,如果給孩子適當的機會表現他的才能,再加以鼓勵和指導,都能使所有的能力發展到一個充分勝任的水準。 多種能力應統合運用 多元智力的另一個重點是認為:﹁沒有一種智力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在教育上也特別強調應在生活中統合運用及有效學習。例如:一個孩子在踢球時,他需要跑、踢和接傳球(身體動覺的智力),要知道球會飛到那裡,調整自己的位置去接球(語言智力及人際智力)。由此可知,智力是相互作用的,在教育孩子某項智能時,亦應兼顧其他能力的培養,孩子在玩玩具時(例如積木),可教數學數積木有多少塊、幾種顏色、什麼形狀(語言);怎麼看圖例堆房屋(空間、身體動覺),積木倒了能再接再厲完成(內省),會跟別人合作玩(人際)。 如何教導孩子理解及學習多元智力呢?多元智力包括八種智力,也稱為八種聰明,我們可以用孩子的語彙來講解這個理論,用發問技巧來教孩子如何學習「文字(說話)、數字、圖畫、身體、音樂(唱歌)、他人(別人)、自己」等八種聰明。首先你要肯定孩子都是聰明的,而且不止一種聰明,有七種聰明甚至更多。 1. 語言的聰明: 問孩子:﹁你會不會說話?﹂孩子答會,則告訴他:﹁你有說話的聰明﹂。同樣的,也可以問:﹁你會不會看書?﹂﹁會不會寫字?﹂ 2.數字的聰明:邏輯│數學智慧 ﹁你會不會數數?從1數到10︰︰。﹂﹁你做過科學實驗?﹂﹁觀察動物或植物生長︰︰。﹂ 3.畫畫的聰明:空間智慧 ﹁你會不會畫畫?﹂﹁你閉起眼睛想想看,從教室到廁所怎麼走?﹂ 4.身體的聰明:身體動覺智慧 ﹁你會不會踢球、跑步︰︰?﹂﹁你喜歡玩積木或動手做東西︰︰?﹂ 5.音樂︵唱歌︶的聰明:音樂智慧 ﹁你會唱歌嗎?﹂﹁你喜歡聽音樂嗎?﹂ 6.交朋友的聰明:人際社交智慧 ﹁你有沒有好朋友?﹂﹁你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 7.自己的聰明:內有智慧 ﹁當你不高興想離開別人時,有沒有一個秘密的基地︵例如:自己的房間︶,讓你自己在那裡。﹂﹁你知道自己什麼最厲害,什麼事情最差?﹂ 激發孩子多元興趣 以上這七種聰明的問題,主要是要讓孩子有機會瞭解自己的不同聰明,肯定他們擁有這些聰明。教養孩子傑出的首要之途,是先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並提供孩子激勵或模仿的典範,挑一些孩子喜歡或熟悉的名人的故事,透過錄音帶、圖書、電視、海報等,讓孩子認識這些著名人物或英雄。例如:作家-語言、科學家-數學邏輯、畫家-視覺空間、運動員或演員-身體律動、歌手-音樂、電視主持人-人際、宗教家-內省。 教導孩子多元智慧的另外實際的方法,是利用參觀社區中某些機構,包括:圖書館、電台-語言、自然科學博物館、天文台、動物園-邏輯、藝品社、手工藝廠、運動場-身體律動、公開顧問公司-人際等,從這些場合的參觀,可以教孩子更能體會不同智慧的﹁實際圖像﹂,也可激發孩子多元興趣。 自己設計多元智慧遊戲 當孩子學習有興趣時,效果會更好。孩子喜歡玩,父母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多元智慧的遊戲跟孩子玩。例如:為了發展孩子的圖畫智慧,可以跟孩子玩圖畫遊戲,例如:找找看屋子裡有那些東西是圓形的?有一種東西是方形、藍色的?可以玩的是什麼東西?眼睛閉起來,想想看今天老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指導孩子學習多元智慧要確定每種方法都要適合,循序漸進,不揠苗助長,不求好心切,從最基本的知能開始(IQ)、讓孩子喜歡(EQ)、指導孩子發現新事物(CQ),給孩子機會,安排合適的環境、學習的同伴,積極肯定的鼓勵及正確的指導,我深信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教孩子時不可說的話

2006年06月07日
公開
40

謝謝小天使的疑惑媽咪分享 健康健雜誌77期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 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 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思考怎麼改進。 4. 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父母自己就不能粗魯無禮。先得到子女的尊敬,他們才會信服管教。

文章分享--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2006年06月07日
公開
40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如何正確教養3~4歲兒童

2006年06月04日
公開
41

謝謝小豬豬媽分享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 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 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 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 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 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 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 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 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 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 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 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 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 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2006年06月04日
公開
43

謝謝小豬豬媽分享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東西Phonics Kids

2006年06月03日
公開
51

創造「五十萬本」銷售佳績? 全球多國熱烈銷售,來自台灣的「幼兒英語拼讀Phonics Kids系列」請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一起體驗全然不同,輕鬆活潑的英語拼讀! 針對初學英語,即將要開始學習字母拼讀的孩子而設計的拼讀工具書 以韻文唸謠及豐富的全彩圖像貫穿, 輕輕鬆鬆認識字母,附加VCD與CD視覺、聽覺的輸入, 以活潑可愛的音樂帶出富童趣的動畫、唸謠, 為字母的名稱及形狀注入新生命,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得更紮實。 《產品內容》6書+3VCD+3CD *1A冊+1B冊:The Alphabet《認識字母》   介紹26個英文字母及其相關字彙   英語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聽力輸入,在學習英語拼讀之前,大量的聽和小寫字型的辨認,都是學習拼讀必要的預備工作。   介紹26個英文字母,及52個字母相關字彙。   全書共分26個單元,每單元包括三至四個練習   針對一些孩子容易混淆的字母,提供更多的辨識練習。   每四個字母為孩子設計一些複習活動 (Review),複習之前所學過的內容。:   1. Trace the Letter讓孩子用手指描大小寫字母,學習大小寫字母的筆順,及相關字彙。   2. Chant with Me利用唸謠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地熟悉字母的唸法及字母的相關單字。   3. Color Fun在字型著色的過程中,加深字母形狀的認識。   4. Circle the Letters *2A冊+2B冊 :The Consonants《認識子音》   介紹21個子音的基本發音   透過子音的相關字彙,學習21個子音的基本發音。   利用唸謠(chant)、指字說音,讓孩子唸唸唱唱完成拼讀的基本工夫。   全書共分21個單元,每單元包括三個練習,每三個子音為孩子設計一些複習活動(Review),讓孩子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能複習之前所學過的內容。:   1. Point and Say(明顯)利用指字母、指圖的方式帶唸,介紹21個子音的基本發音。   2. Drawing Fun(明顯)用畫線條或圈圈的練習,讓孩子利用書寫來複習字母的形狀。   3. Chant with Me(明顯)每個子音都介紹一首琅琅上口的唸謠,讓孩子熟悉21個子音的基本發音 *3A冊+3B冊:The Short Vowels《認識母音》   介紹5個母音的基本發音利用相關字及唸謠介紹五個母音的基本發音孩子開始學習拼讀 英文單字,尤其是子音+母音+子音 (CVC) 的單字。試著讓孩子拼讀,能見字讀音的字數可累積至150個單字左右。   全書共分a、e、i、o、u五大單元,每單元包括的練習有:   A. 母音的發音   1. Point and Say 利用指字母、指圖的方式帶唸,介紹5個子音的基本發音。   2. Drawing Fun 用畫線條或圈圈的練習,讓孩子利用書寫來複習字母的形狀。   3. Chant with Me 每個母音都介紹一首琅琅上口的唸謠。   B. 音組拼讀練習每個母音介紹三個音組,搭配第二冊學過的子音,讓孩子練習字母拼讀。   C. 活動設計音組拼讀練習之後,設計各種紙筆練習,讓孩子複習每個單元的內容。   D. 經典童謠唸唱每個母音介紹一首傳統唸謠作為母音的複習活動。 *3片VCD   配合6本初階英語拼讀系列,將平面上的圖像,變成動畫。   搭配上可愛、動聽、輕快的唸謠,小朋友在唱唱跳跳中小腦袋絕對可以「完全」吸收,過目不忘喔! *3片CD   隨時隨地都能沈浸在快樂的Phonics音樂中,小朋友的學習無障礙! *2海報   搭配「字母海報」與「母音組海報」在家做情境布置,學習效果更好! *圖卡 每冊後面附有遊戲圖卡,讓小朋友手動、嘴動、小腦袋跟著動!

浸泡式的英語學習

2006年06月01日
公開
52

本文引用自Ryan's Castle 文�Michelle 英語該怎麼學呢? 幼兒學英語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遊戲、聽故事、共讀繪本、唱童謠,但如果爸爸媽媽的英語能力不行怎麼辦?又不想花錢送補習班。 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有聲出版品囉∼也就是故事CD或童謠CD。 使用浸泡式的聽力訓練,就是要讓孩子常常處在有英文背景音樂的環境中,也就是說,只要有可能,就在家中、車上大量播放英文故事CD或童謠,但是,所謂"背景音樂",就是不用坐下來聽的喔! 爸爸媽媽要回想一下,自己聽音樂或流行歌曲時,會不會坐下來專心聽? 不會吧!通常都是手邊忙自己的事,耳朵似有若無的聽著,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流行歌曲聽著聽著就琅琅上口起來。 對!就是這個原則!當背景音樂聽!"聽"得夠多了,聽到腦袋都快滿出來的程度,就有可能開始"說"。 讓家中隨時充滿英語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千萬千萬不能做兩件事: 1、不能要求孩子專心聽。 2、不能逼問孩子聽不聽得懂。 不要用上述兩種方式抹煞了"聽"的樂趣喔! 從這個方向思考吧!聽流行音樂的時候,如果有人要你專心聽,或者聽完要拷問歌詞,您還會想聽嗎?如果自己都不喜歡這樣,就不要用同樣的模式加諸在小孩身上。 其實,學習任何語言都可以適用這個原則(我們學習母語也是同樣的歷程喔!),甚至大人學習英語或日語也是適用這個方式,聽的教材要不斷反覆聽,故事要常常重複,就像喜歡的流行音樂會不斷反覆聽。 我本身學習英語的方式是以聽力為主的,我聽的是影集:像六人行;還有網路廣播:像BBC。聽得夠多了,情境一到,英語自動脫口而出,而且語調流利自然。當然啦!你不要期待幼兒會一下子就脫口而出說英語,大人和孩子學英語的歷程還是有些不同的。 如果家長英語能力還不錯,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玩英語,跟孩子一起使用故事中的話,整句的練習效果比較好,還能增加親子互動的趣味;若是您的英語能力比較不行,使用這種浸泡式的聽力訓練,Input的時間要更久,才能收到Output的回饋,因為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比較沒有互動的方式,甚至可能要等孩子開始上英語課程,才會有效果,但在這幾年當中,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看到效果,就半途而廢,如果您能夠持之以恆,在孩子學齡後開始學英語,就能看到努力的成果囉∼ 這種聽力訓練的好處是讓孩子習慣語言的發音和腔調,反正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耍,在玩耍的時候就是學習與發展的時候,例如玩玩具、堆積木、塗鴉、玩球...這時耳朵是很無聊的,沒有在工作,就利用這個時候讓孩子聽吧!坐在車裡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比較大,是國小階段了,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有沒有效呢?當然有啦!只是,Output的時間點可能會更往後延罷了,但是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學習過程與最後的收穫啊!時間的快慢並不是最重要的。 Michelle (Ryan乾媽)

寰宇迪士尼的使用建議

2006年06月01日
公開
70

謝謝tinayun媽咪的分享 建議: 1.play along: 從寶寶出生就可以給聽cd,到七、八個月以後再給看vcd或dvd,學習效果超讚! 絕對超乎爹地媽咪的想像之外! 2.sing along: 一般索取迪士尼體驗包裡面附的cd或vcd,就是從這裡面精選出來的,一樣從出生就可以給聽cd,可是根據我的經驗,寶貝要等到一歲半左右才會對vcd或dvd產生興趣。強調每一首歌曲內容的每一句都是完整的句子,朗朗上口之後,寶貝就有基本的英語對話能力了。 (※以上兩套我合購是35888元) 3.主課程: 內容是從sing along衍生出來的,然後加些作業本和噱頭,還有一支會說話的神奇筆。這一套就是迪士尼全套中最貴的東東,會到六萬以上,甚至十二萬多以上的,就是因為多了這一套。個人認為沒必要買。 4.zippy & me: 這是play along的進階版,可以讓寶貝在遊戲中學到更多的美語,讓效果加倍! 廠商說訴求對象是3-6歲,不過我女兒從一歲多開始接觸,還沒滿兩歲就背得滾瓜爛熟了。這一套是會員郵購品,我是上奇摩買原版vcd,有個媽咪要送兒子上全美語學校,於是廉讓,廠商的會員優惠價好像是vcd版7888元。 5.美語魔法書: 全套共分24個主題,每個主題有vcd/dvd、cd和作業本,由迪士尼所有的卡通剪接而成的,很有趣唷! 全套訂價好像是2-3萬元,不過建議媽咪去大潤發買,博偉代理發行,目前已經出了六個主題,舊的四片每片各298元,新的兩片每片各398元,不要去買全套,不划算。 6.貓頭鷹說故事系列: 由兩隻貓頭鷹來說故事,大的叫wide-eye,小的叫little hoot,適合年齡稍長的寶貝,我不知道廠商訴求是幾歲,但是我女兒剛滿兩歲,超愛看的,一套好像是一萬多元。 7.zippy系列: 整個系列都做得很好,尤其是zippy's ABCs,讓我女兒在一歲半以前,把26個字母都學完了,而且也愛上了zippy系列的卡通人物。不過zippy系列好像多半都是以會員為訴求對象。

居家感覺統合可以做的活動

2006年05月28日
公開
45

【小元媽分享】 居家感覺統合項目 1. 與別人玩接球遊戲;(1-2) 訓練目的:社交能力/手臂的運動能力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對面而坐,家長把球遞給兒童,鼓勵兒童把球同樣遞給家長。 難度設置:A開始時家長可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B家長把球伸向孩子,鼓勵他/她伸手來接球。C當孩子主動把球給家長時,家長應該說“謝謝”。 幫助給予:如果孩子沒有接球、給球的主動性,請另外一位成人給予身體指導,直到孩子開始有主動接、給球的意識,逐漸地撤銷給予的幫助。 2. 能抓著滾動的球, 3. 並把它推回去;(1-2)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家長把球推給孩子,鼓勵他伸手把球接住並推回給家長。 難度設置:A開始時需要在一手臂的距離內進行推、接球,鼓勵孩子雙手接球。推球則用右手從右往左推。B逐漸地把距離拉大,並鼓勵孩子用雙手往外推球,用單手接球。 幫助給予:開始時需要另外一位元成人的身體協助,注意培養孩子在每一難度的獨立操作技能,然後逐漸撤銷幫助的程度。 4. 能2步1級上樓梯;(1-2) 訓練目的:訓練平衡力、協調及獨立行走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踏出右腳上一級樓梯,然後把左腳踏在同一梯級。 難度設置:A扶著扶手或家長的手踏樓梯;B獨自踏樓梯; 幫助給予:開始時,家長可站在上一級樓梯上,伸出雙手協助孩子並同時給予口頭指令“上!”;如果孩子不合作,可把乾果放在樓梯上,等孩子踏上後給予獎勵。注意開始時可在每一梯級放乾果,逐漸地,只在幾級樓梯或最後一級樓梯上才放。不論孩子如何哭鬧,要堅持讓孩子配合才能給予獎勵物。 . 5. 能彎腰並用手觸摸腳指6. 頭5-10次;(1-2) 訓練目的:增進身體的柔軟度及體能。 訓練要求:在孩子的腳趾頭上分別貼一貼紙,讓兒童彎腰揭下。 難度設置:A開始時先讓孩子把腳放在矮凳或最後一級樓梯上嘗試並且只揭1-2張貼紙便可;B孩子掌握技巧後可要求一次性揭掉5或10張貼紙。 幫助給予:家長需要在孩子旁邊或身後協助,用雙手輕壓孩子的雙膝,如孩子無法同時彎腰及伸直膝蓋,可讓他扶著桌子的邊緣進行嘗試。 7. 會走上、下傾斜約15度的小斜坡;(1-2) 訓練目的:重心、平衡、膝蓋及小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及幫助給予:上斜坡:開始時家長先站在斜坡上孩子跟前,拉著孩子的雙手協助;孩子的技巧純熟後可站在其身後,只在他有需要的時候推或扶持孩子前進。下斜坡:開始時家長站在孩子身後,雙手從孩子雙肩上往下放在孩子胸前,鼓勵他扶著你的手下斜坡;孩子的技巧純熟後嘗試在他雙手放置兩件小玩具,讓他在不用攙扶的情況下下斜坡。 難度設置:A走上斜坡;B雙手拿物走上斜坡;C攙扶下下斜坡;D獨自下斜坡。 8. 能倒走3-5步;(1-2) 訓練目的:空間概念,協調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沿著一條直線倒退著走路。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只要求孩子隨意在地板上倒走, B孩子熟悉初步的要求後要求他在扶持下沿直線倒著走;C要求孩子獨立地沿直線倒著走。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開始時不領會,需要給予身體指導,如:一人在前面扶著他的雙手,另外一人在他身後輪流擡起他的左右腳往後移。2 偶爾地給予身體協助。 9. 擦背遊戲;(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給孩子洗澡時,用海綿或毛巾輕擦孩子的背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按順序擦,也可打圈式地擦。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10. 呵癢癢;(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家長用手撓孩子的頭頸、胳肢窩、腳底等皮膚觸覺敏感處,手的力度一陣輕一陣重,如果孩子害怕,或抗拒,先對其全身肌膚輕輕地撫摩,等孩子習慣以後再逐漸地把時間延長。 難度設置: —— 幫助給予:—— 11. 刷子脫敏;(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家長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孩子習慣這種觸覺刺激。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12. 陽光隧道;(1-2) 訓練目的:調節前庭感覺系統,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讓孩子俯臥著身體,從隧道中爬行通過。 難度設置:A如果孩子害怕,先讓其在隧道四周玩耍並觀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讓孩子觸摸和搖晃隧道,培養其興趣和消除恐懼感;B 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給予食物強化,爸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或水果放在隧道裏,鼓勵孩子爬進去拿取食物;C 讓孩子邊爬邊推一個中型球前進。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使用食物強化事要注意逐漸撤消。 13. 能推“趣怪球”至1米外的指14. 定地方;(2-3) 訓練目的:發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目測物體的速度的能力、反應能力),發展大運動——手部肘關節和手臂的活動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和家長分別站在1米的距離內,相互推、接“趣怪球”。必要時要有另一成人協助孩子的動作。 難度設置:A 在一定範圍內接球;B 聽從口頭指令去把球撿回指定地點。 幫助給予: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己接球,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或身體指導。如果孩子對指令沒有反應,需要加以身體指導及口語提、手勢提示。 15. 能在協助下對牆推球和接球;(2-3)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手抱著中型球,頓在地上用雙手把球往牆角推。 難度設置:A開始時離牆的距離要在一步以內;B逐漸拉大離牆的距離,並要求孩子借助牆壁的反彈力接住彈回來的球。 幫助給予:手把手的身體協助;逐步撤銷。 16. 能推著物體向前走2-3米;(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手臂推的能力;因果關係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動作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會發聲的“鴨子杆”或類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裏,讓他向前推行。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繞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繞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鴨子杆”通過)。 幫助給予:身體指導(即手把手地教)並不斷地用口頭提示和身體接觸來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運動軌迹,給孩子模仿玩具發出的聲音;轉彎時告訴孩子正在轉彎並用手糾正、幫助他轉彎的方向。 17. 拉物走2-3米;(2-3) 專案要求:在一會發聲玩具車上系一條約50公分長的繩子,在繩子上纏一個圈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讓孩子拉著往前走。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繞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繞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車子通過)。 幫助的給予: A 手把手,並不斷用語言提示看身後的車子的運動軌迹及前方要走的方向; 18. 單手投中型球;(2-3)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一定的距離外把球單手投入球籃中。 難度設置:A只在半步的距離外嘗試;B在1米左右的距離外把球投入球籃;C投5次有3次中爲通過。 幫助給予:1 開始時給予足夠的身體協助並鼓勵孩子獨立嘗試;2 只在孩子犯規時給予口頭提示。 19. 能把靜止的球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伸展能力,發展眼、腿的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一直徑10公分左右的軟球放置在孩子跟前,讓孩子踢球。 難度設置:A 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B 踢向前方1米遠距離的物體。 幫助給予:A 口頭提示+身體指導+語言提示;B 身體指導;C 偶爾的身體指導+語言提示。 20. 單手扶欄上、下樓梯,21. 兩步一級;(2-3)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22. 能彎腰左右腿交替鑽過呼啦圈;(2-3) 訓練目的:肢體運動及平衡能力的控制。 訓練要求:給孩子一個大號的呼啦圈,示範給他/她看如何雙手分別握著呼啦圈兩邊並把它放在正前方的位置。彎下腰,然後把一隻腳跨入呼啦圈,接著跨入另外一隻腳。 難度設置:A 開始時把呼啦圈放低一點,並且幫助孩子握著呼啦圈;B 高度稍微調高,要求孩子自己拿呼啦圈,必要時給予幫助;C 要求孩子雙腳跨入後轉動雙手把呼啦圈由後往前翻轉到跨入前的位置(在身體的正前方)。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拒絕遊戲,可以多做幾次練習,並且邀請孩子一同參與遊戲;2 注意確保孩子的安全,在每一需要的環節給予適當的身體和口頭幫助。 3 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 23. 坐在童車上被推,24. 能保持雙腳在腳塔上(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控制能力、雙腿運動時的協調能力、雙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把孩子放置在童車上(童車的選擇要以孩子坐下後,臀部、膝蓋及腳踏三點的角度約爲45度的車子爲宜),家長在後面推動車子。輔助用品:改良的魔術帶。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身體指導並控制好車頭轉彎的位置;2 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 25. 會走S型的線段;(2-3) 訓練目的:空間概念,肢體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在地上用不粘膠粘出一條S型線段,讓孩子從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 開始時可站在孩子的前面拉著他/她的雙手引導他/她往前走;2 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後邊,讓他/她推著一個手推玩具沿著線段向前走;3 鼓勵孩子自己往前走,並在另外一端放一個玩具或小食品來獎勵孩子的成功嘗試。如果孩子因爲見到獎勵物而不配合訓練,則可以等孩子完成了路線後拿出神秘獎勵物獎勵給他/她。 21、坐上大龍球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增強重力感的控制能力,建立和刺激前庭機能對多動和身體協調不佳的孩子有較大的幫助。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坐在大龍球上,指導者可以放手,只要協助保持大龍球的穩定即可,鼓勵孩子用屁股力量作上下躍動。孩子要作前後、左右搖晃時,指導者可以用手握住孩子雙手,以協助孩子保持身體的平衡。 22.治療球—坐姿動作;(2-3) 訓練目的:平衡調整力、保護反應、肌力、協調、速度等。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于治療球上雙腳分開自然垂下,雙手扶於球上或腿上, (1)保持放鬆做動作(絕不可在肌肉僵直狀態下操作)。 (2)控制─力量、速度、角度、和扶持的大小。 難度設置: (1)移動治療球;(2)彈動身體並移動治療球;(3)主動移動或彈動; (4)平衡及保護反應之誘發;(5)用兩手交互拍球;(6)用兩腳的腳跟交互踢球。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23. 跳起並接觸懸挂著的物件10次;(2-3) 訓練目的:腿部、膝蓋運動能力及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在空中孩子跳躍時可及的地方懸挂一個玩具(氣球或會彈跳的玩具),鼓勵孩子跳躍並伸手觸摸該玩具。 難度設置:A 懸挂物開始時挂得稍低一點,讓孩子容易觸到;B 孩子掌握了這一技能後,把懸挂物稍微挂高,鼓勵孩子利用自身的力量彈跳起來。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不懂得掌握身體的力量,可先用雙手扶著他/她的腋下,幫助他/她練習彈跳;2 通過跳彈床和在床墊上跳躍來掌握彈跳;3 給予鼓勵和獎勵來促進孩子練習的興趣。 ㄈ25. 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左右遠的大盒子中;(2-3) 訓練目的:手臂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學習向著目標抛擲物件。 訓練要求:能連續5此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外的大盒子中。 難度設置:A開始時把距離設短一點,如只要求兒童站在距離大盒子一步或兩步的距離;B逐漸地把距離拉大;C逐漸地把大盒子換成小一點的盒子。 幫助給予:A手把手地幫助孩子投擲;B 只是在孩子姿勢錯誤時才給予幫助。 26. 互動式投籃:(3-4) 訓練目的:手臂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增進與人互動的能力。 訓練要求:家長及孩子輪流投籃;家長投完後把球撿起來給孩子投。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27. 一步1級上、下樓梯;(3-4) 訓練目的:增進孩子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個階梯,連續上或下樓梯。 難度設置: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後面,伸出雙臂或雙手的拇指,讓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樓梯;B 成人將左手手臂或拇指擡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則在孩子右側腰間的位置,讓孩子在攙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樓梯;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攙扶孩子上、下樓梯;D 讓孩子獨自上、下樓梯。 幫助給予:A 雙手(或拇指)擡高給予協助;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給予協助;C 單手(拇指)給予協助;D 撤消所有協助。 28. 雙腳輪流跨過15釐米高的繩;(3-4) 訓練目的:身體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繩子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離地15CM高,讓孩子雙腳輪流擡高跨過繩子。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 用姿勢示意孩子如何擡腿跨過繩子,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擡高跨繩;2 要時時口頭提醒孩子注意腳下的繩子,避免絆倒;3 建議用有彈性的圓形橡皮繩。 29. 自己上、下小三輪車;(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0. 雙腳原地跳;(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1. 雙腳一齊從最後一級樓梯跳下;(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2. 扶物能單腳站立5秒;(3-4) 訓練目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扶著椅子或家長手握的棒子單腳站立約5秒。 難度設置及幫助給予:A 手把手地教孩子用雙手扶著椅子的靠背,提起孩子的一條腿懸空約5秒,然後放下。過程中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怎麽做,如:“擡腿!”、“放下!”B 讓孩子自己嘗試5秒內(可用數數提醒他/她)不要把腳放下;C 孩子掌握了技能後,改用棒子。家長雙手握住棒的兩端,孩子則抓住中間重復以上步驟。 33. 踏小三輪車轉彎避開障礙物;(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4. 能跳過5釐米高的繩;(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5. 在10釐米寬2米長的地面線條上走保持身體平衡;(3-4) 訓練目的:平衡能力的控制。 訓練要求:在地板上用不粘膠粘一條2米長10釐米寬的線條讓孩子在線條上走。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走一半的距離,允許偶爾走出界外;B 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儘量不要走出界外。 幫助給予:1 訓練者可站在孩子前方,拉著孩子的手向前走;2 要提醒孩子既注意腳下的線條,又要注意前方的路;3 訓練者在孩子的前方引導孩子走,但不給予身體協助;3 讓孩子自己嘗試獨自走。 36. 單腳原地跳;(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7. 能學青蛙跳20釐米的距離10次;(3-4) 訓練目的:腿部運動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用不粘膠在地板貼兩條平衡線,成人給孩子示範如何做青蛙跳幾次,然後指導孩子模仿。 難度設置:A 開始時,線段間的距離應該短一點,讓孩子容易達標;B 如果孩子不願意合作,可引入食物獎勵的辦法,把獎勵物放在落地的一端之線條上,孩子跳到線上就獎勵;C 逐漸地把線段間的距離增大。 幫助給予:1 身體協助;2 每一難度中如果孩子遇到問題,都要及時給予身體或口頭上的指導,重復示範並注意提起孩子參與的興趣。 38. 做一連串手部和腿部動作時能保持平衡;(3-4) 訓練目的:身體的控制和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模仿一系列的手部和腿部動作,如:跳舞、打功夫等。 難度設置:A 選擇簡單一點的動作;B 選擇較爲複雜的動作,包括彈跳、跳躍等動作。 幫助給予:1 另外一成人站在孩子旁邊,如果孩子失去平衡,只在他/她可能要跌倒時才給予扶持;2 在孩子前後方均鋪上墊子,孩子跌倒後鼓勵他/她自己起來繼續練習。 39. 能左右腿交替倒著鑽過呼啦圈;(3-4) 訓練目的:雙腳的協調能力及身體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訓練者拿著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後,鼓勵孩子左右腿交替著向後移入呼啦圈內。 難度設置:A 由另外一成人扶持著孩子完成動作,並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調低一點;B 逐漸地呼啦圈的高度提高;C 由孩子自己嘗試著完成動作,只在有必要時給予幫助。 幫助給予:1 足夠的身體協助;2 必要的身體協助;3 偶爾的身體協助。 40. 能來回滾動身體;(4-5) 訓練目的:迷路反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在墊子上或在床墊上從一端翻滾到另外一端。 難度設置:A 在訓練者的身體協助下進行翻滾;B 自己控制身體進行翻滾。 幫助給予:1 給予大量的身體協助和口頭提示,讓孩子從訓練中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及翻動的速度和力量;2 只在有需要時給予身體協助;3 確保孩子的安全,避免碰傷。 41. 轉椅遊戲;(3-4) 訓練目的:調節中心與平衡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轉椅內,家長在一旁旋轉椅子,速度逐漸加快。 難度設置:A開始時爲避免孩子緊張,可讓其雙手抓住椅子的扶手;B孩子習慣後要求其兩手自然放在腿上靠身體控制重心,並閉上眼睛。如果孩子不配合,可用布帶將其雙眼蒙住。 幫助給予: 42. 做5次前滾翻;(4-5) 訓練目的:增進協調、平衡能力,刺激本體感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模仿成人連續做5次前滾翻的動作。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要求做2-3次;B 要求孩子連續做5次,並要求孩子在動作過程中身體儘量保持直線。 幫助給予:1 開始時要全程給予身體協助,並用語言鼓勵孩子嘗試;2 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43. 能用勺子把乒乓球送至約2米外的目的地而44. 乒乓球不45. 掉下來;(4-5) 訓練目的:增進平衡能力和手部控制能力,加強動作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用勺子把乒乓球送到2米外的地方。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嘗試先給孩子一個立方體的積木在距離極短的兩張桌子間傳送,讓孩子便於操作;B 用不粘膠在地上貼兩條平衡線;C 改用乒乓球嘗試;D 按照預設距離訓練。 幫助給予:1 爲提高孩子的興趣,建議開始時成人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2 孩子的技巧熟練後,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競賽。 46. 能走完1個有5項步驟的障礙路徑;(4-5) 訓練目的:加強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增進動作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獨自走完一個有5項步驟的障礙路徑。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設置2-3個障礙物(跨過玩具、繞過椅子、爬過桌子)。 B 設置5個障礙物,引入獎勵物。 幫助給予:1 開始時成人先做示範,然後陪同孩子一起進行訓練,要有及時、足夠的身體和口頭提示;2 鼓勵孩子自己做,並給予適當的提示;3 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訓練。 47. 能用腳尖站立10次,48. 每次站立3秒鐘;(4-5) 訓練目的:腿部運動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腳腳跟著地,腳尖掂起地站立,每次站立3秒鐘時間。 難度設置:A 開始時讓孩子扶著牆壁或椅背站立;B 讓孩子嘗試徒手站立。 幫助給予:1 可以在牆壁上孩子掂腳可觸及的地方挂一獎勵物,鼓勵孩子掂起腳去拿取;2 給孩子數數,讓他/她知道要站多長時間。 49. 能在20釐米寬,50. 10釐米高的平衡木上行走而51. 保持平衡;(3-4) 訓練目的:增進孩子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在不扶持,保持身體平衡的情況下走,走過規定尺寸的平衡木。 難度設置:A 只走一半的距離;B 走完全程;C 單手持物走;D 雙手持物走。 幫助給予:1 開始時成人需要反復做示範,並跟在孩子後邊走,給予身體協助,如拉著孩子雙手或扶其雙肩;2 成人站在平衡木一旁,孩子行走時拉著他/她的一隻手給予扶持;3 只在需要時給予扶持。 52. 能連續拍球3次而53. 球不54. 彈走;(4-5) 訓練目的:加強手臂的控制能力,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連續拍3次中型球(籃球大小的球)。 難度設置:A 只拍1次;B 拍2-3次; 幫助給予:1訓練者拍一下,等球彈起後把著孩子的手拍一下;2 把著孩子的手教孩子拍2-3下,球要儘量彈高,便於孩子的手有足夠的時間調節 55. 揮動球拍打懸挂在兒童肩膀水平位置的懸挂物(玩具或挂球);(4-5)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企畫能力,空間概念。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兒童羽毛球拍或者吹漲氣的棒球棍,揮拍(棒)打前方孩子肩膀高的懸挂物。 難度設置:A 先讓孩子練習揮拍(棒)的姿勢;B 手把手地教孩子擊中懸挂物體;C 讓孩子獨立練習;D讓孩子連續練習。 幫助給予:—— 56. 雙腳被提起時,57. 可用雙手向前走路;(4-5) 訓練目的:增強手臂力量和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兒童趴在地上,雙手和雙膝接觸地面,成人則在兒童身後握其雙足足踝,示意兒童用雙手交替運動往前爬。 難度設置:A 先讓兒童習慣被提起雙腳的姿勢;B 鼓勵兒童向前走1-2步;C 訓練至兒童能自如地向前走。 幫助給予:1 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孩子習慣被短暫提起雙腳的姿勢和感覺;2 延長提起孩子雙腳的時間;3 鼓勵孩子嘗試向前走,用食物或其他孩子喜歡的方法來強化。 58. 跑向滾動著的球,59. 把球向前踢;(4-5) 訓練目的:動作企畫能力、方向感。 訓練要求:讓孩子邊跑邊踢滾到他/她腳下的中型或小型球。 難度設置:A 先用中型球練習,孩子的技巧熟練後再用小型球練習;B開始時訓練人員以極慢的速度把球滾到孩子腳下並示意孩子踢球。C 必要時可給予適當的身體幫助及提示,如另一成人站在孩子身後一手扶著他/她的身體,一手(或腳)推動他/她的右腳。 幫助給予:—— 60. 雙手接住從1米遠彈來的中型球;(4-5)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和運動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接住訓練者從約1米遠的地方扔到地上彈起來的中型球(籃球大小的球)。 難度設置:1 距離設短一點,並且讓另外一位成人在孩子身後手把手地教,邊教邊把要點告訴孩子;2 幫助者站在孩子身後,只在有需要時才給予身體協助; 3 距離逐漸增大,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接球;4 如果孩子接中型球有困難,可換成大型球,等孩子的技能熟練後再換成中型球。 幫助給予:—— 61. 雙手各持一球走直線2米;(4-5)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讓兒童兩手側平舉,掌心向上,兩手各托一小皮球沿直線路線行走。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可先不讓孩子拿球,徒手走;B孩子的技能掌握後讓其嘗試持球並且腳尖跟著腳跟行走; 幫助給予:不能單獨完成的孩子家長可跟在其身後,給予身體指導; 62. 用腳尖向前行3米;(4-5) 訓練目的:身體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掂起腳尖向前走約3米的路程。 難度設置:A 只走2-3步路的距離;B 逐漸地增加走的距離直到達標。 幫助給予:1 站在孩子前面扶著他/她的雙手;2 只在有需要時才給予及時的幫助;3 在終點處放置獎勵物鼓勵孩子堅持走到終點。 63. 單腳向前跳5步;(4-5) 訓練目的: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及雙腿的肌肉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擡起一隻腳,向前方位置跳躍5步路的距離。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讓孩子習慣保持擡起一隻腳在空中數秒的姿勢;B 鼓勵孩子單腳向前跳躍一步,可以在前方放置獎勵物;C 鼓勵孩子增加跳躍的次數。 幫助給予:1 跟孩子一起跳,營造寬鬆的氣氛讓孩子消除緊張情緒,願意參加遊戲;2 隨時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無論是身體或是口頭的幫助;3 及時引入獎勵的方法來表揚和鼓勵孩子的嘗試。 64. 能坐在丁字椅上保持身體平衡;(4-5) 訓練目的:練習伸展和保持平衡,協調身體,控制重心力,建立前庭感覺機能。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丁字椅上,保持身體平衡。 難度設置:A先讓孩子坐在丁字椅上,雙手放在腿上,保持雙腿垂直,腰幹挺直的坐姿勢。B家長蹲下與坐在丁字椅上的孩子玩傳球遊戲;C讓孩子右手前平舉,右腳向上踢並碰到手心。再換成左手重復以上遊戲。 幫助給予:開始時家長可給予身體指導,幫助孩子學會保持平衡,然後在每一個(難度)環節中給予適當的幫助,直至該環節通過,再進入下一環節的訓練。 65. 照鏡子遊戲;(4-5) 訓練目的:訓練空間方位知覺。 訓練要求:家長和孩子並排站在大鏡子前面,家長做一個動作,讓孩子模仿。動作以點頭,雙手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拍手,左右前後移動身體以及轉身等動作爲主。 難度設置:A開始時家長的動作要做得慢些並多次重復動作;B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強,可讓孩子邊模仿邊說出動作的方位。 幫助給予:家長邊做邊說出動作的方位,孩子無法跟上便用身體指導。逐漸地撤銷提示,並且加快動作的速度。 66. 吊床遊戲;(4-5) 訓練目的:調節前庭感覺系統。 訓練要求:讓孩子躺在吊床上,兩位成人將吊床前後擺動。 難度設置:A讓孩子仰臥在吊床上,必要時請第三位成人協助。B讓孩子俯臥在吊床上,在孩子的前方地上置一玩具,前後搖晃時讓孩子拾取地上的玩具。 幫助給予:孩子在初始時可能會緊張,請家長蹲下給予安撫,避免孩子在吊床內掙扎。如果孩子無法取得前方的玩具,家長可把玩具握在手裏,等孩子靠近時放到他/她手中。 67. 療球—平衡調整;(4-5) 訓練目的:放鬆、平衡、協調、肌力、速度感、調整肌張力、促進保護反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於治療球上,手腳均離地,捉握雙手�雙腳;注意手握關節的位置;能放鬆手腳屈伸自如;控制─部位、力量、速度、重心。 難度設置:A前後左右各方向的移動彈動;B雙手的交互屈伸。(靠近時彎曲。推出時伸直)前後移動及直線加速;C雙腳的交互屈伸(同B);D抑制異常機張力的移動彈動;E雙手或雙腳撐地維持平衡;F倒置雙手迅速撐地的反應;G倒置運動(手不撐地);H訓練者用腳將治療球挑高大大彈動,以達垂直運動的目的。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59.治療球—肌力訓練;(4-5) 訓練目的:肌力、速度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站立;(1)以傾斜度控制難易度;(2)運動量以肌肉最高承受力的百分之八十∼九十時實施。 難度設置:(1)治療球上側滾翻;(2)仰臥擡頭訓練加強頸屈肌; (3)仰臥起坐; (4)俯臥撐雙臂屈伸;(5)俯臥後弓身; (6)仰臥�俯臥擡腿;(7)站立治療球上用腳彈跳;(8)球靠牆,面對或側對球站立,單足舉腿置於球上; (9)坐在治療球上,以溜滑梯的方式快速溜下。 幫助給予: :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60.治療球—月球遊戲;(4-5) 訓練目的:體能要素的提升,身體意識的培養,興趣與幸福感等。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對面而坐,家長把球遞給兒童,鼓勵兒童把球同樣遞給家長。循序漸進,配合音樂,配合協助,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學習。 難度設置:(1)以治療球壓擠全身;(2)推大籠球前進,或撥球後退走;(3)依規定路線推球前進或回避障礙物推球前進;(4)以拍皮球的方式拍球; 幫助給予: :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61. 用力拉著繩子時,62. 仍能拉動繩子;(5-6) 訓練目的:增進手部肌肉的力量以及促進全身肌肉的發展。 訓練要求:成人用力拉繩子的一端,孩子在另外一端能拉動繩子。 難度設置:A 成人開始時只稍微用力拉著繩子,讓孩子容易拉動繩子;B 成人用力地拉著繩子,鼓勵孩子用力拉動繩子。 幫助給予:1 可在地板上兩人之間畫一橫線,孩子把成人拉過橫線就得獎;2 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嘗試和成功;訓練時,成人要配合孩子的力度,避免孩子因不當用力而受傷。 63. 雙腳跳過一條慢慢地擺動著的繩子5次;(5-6) 訓練目的:提供前庭刺激,訓練計畫動作能力。 訓練要求:將一條約兩米長的粗繩子固定在離地面10釐米處,上下或左右搖動繩索,使其象蛇一樣扭動,讓孩子雙腳離地地從上面跳過。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可慢慢地擺動,動作幅度要小允許孩子偶爾碰到繩子;B 快速地擺動,動作幅度大,讓孩子儘量不要碰到繩子。 幫助給予:—— 64. 跳腳印; 訓練目的:訓練兩側性、空間距離、平衡、協調、柔軟、眼─手協調、注意力、抑制異常 肌張力、矯正姿勢(內外旋、內外反)、步態訓練。 訓練要求:按照圖形所示,雙腳立定跳向下一目標腳印。 難度設置:A可先用雙腳交替走幾回,讓孩子熟悉大致的距離。B雙腳立定跳,按圖形要求跳;C聽著家長的口令(指令)跳; 幫助給予: 開始時家可站在孩子身後,雙手扶著孩子的腋下幫助其完成淩空雙腳跳起和落下的姿勢,指導孩子跳向下一目標,等孩子的判斷和目測水平提高後讓其自行練習,家長只給予口頭提示即可。 65. 能在雙腳離地時,66. 雙手同67. 時拍一下;(5-6) 訓練目的:加強手臂和腿的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在雙腳跳離地面的同時雙手舉過頭頂拍一下。 難度設置:A 先熟練雙腳跳;B 再在跳的同時鼓勵孩子拍手。 幫助給予:1 手把手地跟孩子一起做;2 給孩子做示範,邊做邊講解;3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只在需要時給予適當的提示。 68. 拿著不同69. 的物件走過20釐米寬的平衡木;(5-6) 訓練目的:改善孩子的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拿著不同的物件走過平衡木。 難度設置:A 開始時拿小件的物品;B 逐漸地拿大件的物品; 幫助給予:注意隨時提醒孩子走路的姿勢和前面的方向,站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隨時注意防止孩子摔倒等情況發生。 70. 手抱大型物擋住視線還能走至少3米遠;(5-6) 訓練目的:改善孩子的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拿著或雙手抱著大型的物件向前走。 難度設置:選擇重量適中的物品做訓練。 幫助給予:注意隨時提醒孩子走路的姿勢和前面的方向,站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隨時注意防止孩子摔倒等情況發生。 71. 能兩眼睜開雙臂伸直(或交叉胸前)單腳站立5秒;(5-6) 訓練目的: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睜開眼睛(或者雙手交叉在胸前),單腳站立5秒鐘。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練習雙手伸展或垂直地站立;B 然後練習雙手交叉在胸前站立。 幫助給予: 1 如果孩子開始時不能很好地掌握平衡,可以讓他/她先嘗試扶著椅背或握著訓練者的手站立5秒;2 一旦孩子的平衡能力有所長進,則要求他/她只在需要時才扶持;3 在孩子前方視平線的位置給予玩具或其他吸引他/她看的東西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4 任何時候都要準備好給予適當的身體協助。 72. 能兩眼閉合雙臂伸直(或交叉胸前)單腳站立5秒;(5-6) 訓練目的: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閉著眼睛(或者雙手交叉在胸前),單腳站立5秒鐘。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練習雙手伸展或垂直地站立;B 然後練習雙手交叉在胸前站立。 幫助給予:1如果孩子無法自覺地閉上眼睛,可嘗試用布蒙上他/她的眼睛。如果孩子不願意,先讓他/她嘗試習慣不練習的時候蒙上眼睛的感覺;2 充分運用獎勵的原則來激發孩子的合作性;3任何時候都要準備好給予適當的身體協助。 73. 滾筒遊戲(3-4) 訓練目的:調節中心與平衡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俯臥在豆球上,前方放置一玩具,讓孩子雙手前後劃動,雙大腿貼住豆球,探身取玩具。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只要求孩子俯臥在球上;B鼓勵孩子雙手前後劃動,家長應用手扶著豆球,幫助孩子均勻用力,避免球滑離孩子的身體。C鼓勵孩子邊劃動雙手,邊向前移動,注意提醒孩子不要讓球滑走。 幫助給予:完全身體指導;必要時給予身體指導; 74. 袋鼠跳;(5-6) 訓練目的:強化前庭刺激,控制過敏資訊。 訓練要求:孩子站在袋中,雙手提起袋邊,雙腳同時向前跳。 難度設置:A只要求分段跳,每次跳2-3步的距離;B撤銷身體指導,要求一次性跳1-2米的距離; 幫助給予:在A階段要求給予全程身體指導,直至孩子技巧純熟。 71.平衡與協調;(5-6) 訓練目的:平衡、協調、肌力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 難度設置:(1)仰臥雙腳著地,雙腿屈伸;(2)俯臥雙腳著地,雙腿屈伸;(3)俯臥雙手著地,雙腿屈伸;(4)仰臥雙手著地,雙腿屈伸;(5)仰臥�俯臥雙手做模仿或規定動作; (6)仰臥�俯臥雙腳做模仿或規定動作;(7)俯靠治療球,雙手抱起治療球並推出;(8)仰臥墊上,雙腳屈腿或直腿將球夾起。 幫助給予:(1)每一動作次數或時間不能太久(視其肌張力而定);(2)動作由易而難、次數時間由少到多;(3)注意協助(他動─協動─主動)。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72.抓癢;(1-2) 訓練目的:觸覺刺激,減輕觸覺過敏,促使大腦細胞活躍,改善腦細胞之間聯繫,促進全身趨於平衡。 訓練要求:抓撓孩子的腳心,重點是腳心不著地的那部分。每次做1~2分鐘,每天4~5次,如果孩子抗拒,開始時可每次只撓一下,逐漸地讓孩子習慣這樣的觸覺刺激。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3. 按摩穴位(0-1); 訓練目的: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保護兒童健康 訓練要求:主要按摩的兩組穴位:1健脾和胃的穴位,如足三裏(位於膝眼下三寸,筋骨外大筋內)和中院(位於臍上四寸)。按摩足三裏可使小兒消化系統旺盛,促進消化吸收;按摩中院則能行氣和血,清熱化滯,健脾和胃,對治療食滯瘀積,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常見病有良效。 2是能補腎的穴位,如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後緣)、二馬(位於手背無名指與小指掌骨小頭之間的凹陷中)及湧泉(位於腳心前凹陷中)。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4. 跳數位 訓練目的:增強身體平衡能力及重力感。 訓練要求:用不粘膠剪出大的數目字1-10或1-20貼到圓形的不粘膠上再地板上,讓孩子從一個數位跨到另外一個數位上,以跨到圓形內爲勝。 難度設置:A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數位,可貼不同顔色的數位,然後讓孩子按顔色跳;B 讓孩子按指定的數位跳或者按單、雙數跳;C 可玩雙人遊戲,創造出各種玩法,以最終達到終點爲勝。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跳躍技巧不成熟,可在開始時握他(她)的雙手或夾著孩子的腋下幫助他(她)跳躍;2 如果孩子不懂得或不遵守遊戲規則,要隨時給予身體或口頭的提示。 75. 打保齡球(3-5) 訓練目的: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兒童保齡球放在1米左右的距離,讓兒童用黑色的大球擊球。 難度設置:A 開始時距離可以很近,以便讓兒童容易擊中,有成就感;B 要求兒童按訓練要求的距離擊球; C 逐個地把球擺在地上讓兒童擊,開始時距離要近一些,5次擊球中有3次通過。 幫助給予:(1)開始時給予孩子大量的身體協助,直至孩子掌握要領;(2)每一次增加難度時都需要隨時提醒、糾正並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做。 76. 運小球(4-5) 訓練目的: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塑膠球拍運送乒乓球,一次放一個乒乓球在球拍上,運到距離2米的大容器中。不可以用另外一隻手扶乒乓球。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可選用其他非圓形的小物品讓孩子訓練並且把距離設短一點;B 孩子的技巧純熟以後可嘗試用大的塑膠或布球;C 使用乒乓球,5次運球中有3次球沒有掉地通過。 幫助給予:無論孩子處於哪一階段的開始階段,都要給予手把手的幫助,要確保孩子掌握了基本的遊戲規則以後才增加難度。 77. 滑雪(4-6) 訓練目的:促進身體兩側協調與計畫動作的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兩腳分別踩著一張紙,當做是雪橇,可前進或後退地踩著紙行走。 難度設置:A 只用一隻腳踩紙前進;B 雙腳踩紙前進;C 赤腳踩紙前進;D 赤腳踩紙前進或後退。 幫助給予:給予適當的攙扶;提醒孩子如何保持身體的平衡和適當的運動。 78. 鞋子走路(4-6) 訓練目的:促進身體兩側協調及計畫動作的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將兩手穿在鞋子裏,沿著一定的路線或腳印前進或向側邊行走。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9. 跳躍(3-5) 訓練目的:促進兩側協調及前庭刺激。 訓練要求:在地面上擺放數個小號的呼啦圈,要孩子以雙腳跳或單腳跳的方式跳過所有的圈圈。 難度設置:A 雙腳跳,並把呼啦圈之間的距離放近一點;B 把呼啦圈之間的距離放遠一點;C 單腳跳;D 單腳跳並連續跳完所有圈圈。 幫助給予:開始時可站在孩子前方,等孩子雙腳落地時稍微扶他一下,幫助孩子保持身體平衡。 80. 拍氣球(4-6)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的計畫能力。 訓練要求:把氣球往上抛,然後雙手輪流向上拍打氣球,儘量不要讓氣球落到地上。 難度設置:A 雙手輪流拍打;B 在地上設置簡單的“路障”(如玩具或凳子),讓孩子繞過路障拍氣球。 幫助給予:(1)開始時教孩子把氣球拍高一點,延遲下落的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計劃自己的動作和步子;(2)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3)提醒孩子看腳下的“路障”。 81. 軟骨功(5-6)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概念及計畫動作的能力,並提供觸覺刺激。 訓練要求:用一條粗棉繩,兩端結在一起成一個圈,讓孩子將繩由頭套下去,由腳下拿出來;或者由腳套進去,從頭部拿出來。 難度設置:A 剛開始訓練時,繩圈可以相對做大一點,容易取出;B 先訓練從頭套到腳,再訓練從腳套到頭。 幫助給予:提醒孩子不要用蠻勁兒,要學習技巧。 82. 搖搖船(5-6) 訓練目的:控制迷路張力反射,提供前庭及本體刺激,並改善身體概念及兩側協調。 訓練要求:孩子躺在地上,兩手抱膝身體屈起成球狀,前後搖動二十下,或左右滾動二十下。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開始時孩子可能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或搖不動,家長需要給予身體協助,從側面輕推孩子的肩或臀,示意孩子順著給予的外來力量搖動身體。一旦孩子掌握要領,及時撤消幫助,鼓勵孩子自己利用自身的力量搖動身體。 82.A抱球翻滾(5-6) 練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頸部張力反射。 訓練要求:孩子躺在墊上,雙手抱著一個排球大小的球,高舉過頭。要孩子由墊子的一端再滾回來,球不可以松掉。 難度設置:A 滾3-4下;B 從墊子一端滾到另外一端。 幫助給予:開始時孩子可能無法呈直線滾動,成人需要給予身體協助,推動他的肩膀或腳,把他的身體儘量推到呈直線的姿勢。 83.糊壁紙(5-6) 練目的:提供觸覺刺激,改善計畫動作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靠牆壁站立,以身體當做滾筒貼著牆壁滾動,好象在糊壁紙。先向一個方向滾動,然後再向反方向滾動。 難度設置:A 只滾動3-5下;B 從牆壁的一端滾到另外一端 幫助給予:提醒孩子注意頭不要碰到牆壁。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如:孩子滾動時離牆壁太遠。 84.壓馬路(3-6) 練目的:提供觸覺刺激,有抑制神經興奮程度的作用。 訓練要求:讓孩子仰臥或俯臥在墊子上,用大龍球在其身上滾過去。若孩子喜歡這種壓力可嘗試加重一點壓力。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85.俯臥大龍球抓東西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強化手眼協調及雙側肢體的平衡控制,促進運動企劃能力。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俯臥到大龍球上,保持平衡姿勢。把孩子喜歡的一個玩具放在大龍球滾動時孩子伸手可觸的地方。協助孩子臥在球上前後慢慢滾動,讓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時可使用會發聲的玩具,以幫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難度設置:A 開始時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離,讓孩子容易取到;B 逐漸地玩具可以放稍遠一點,並在孩子探身取球時提醒他(她)儘量自己保持身體的平衡。 幫助給予: 1 由始至終的身體協助;2口頭指導或提醒。 86.滾筒式時光隧道遊戲 訓練目的:改善觸覺敏感或不足以及調節前庭感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腳在前面的方式倒爬到隧道裏。 難度設置:A開始時孩子可能害怕或不理解要求,可以先培養孩子對隧道的興趣,把球滾到隧道裏,鼓勵孩子爬進去撿球,表揚他/她的勇敢嘗試;B協助孩子雙腳放在前面,倒爬到隧道裏,邊幫助邊給予口頭提示,語氣要輕柔,以免引起孩子緊張而拒絕合作。 幫助給予: 1 由始至終身體協助;2由始至終的口頭指導及適當的鼓勵表揚。 87、隧道滾動遊戲 訓練目的:改善觸覺敏感或不足及身體調節不良的現象,增強前庭系統的刺激和調節,改善視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鑽到陽光隧道裏,用手指張開保護臉部,成人則在一旁輕輕地慢速滾動隧道。 難度設置:A開始時成人可伸手到隧道裏撫摩孩子的身體來舒緩他/她的緊張情緒,並且要和孩子說話;B如果孩子有不適感覺,應立即停止並協助孩子從隧道中鑽出來。切莫強求讓孩子呆在隧道裏;C如果孩子喜歡這樣的晃動,可稍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身體、聲音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幫助給予:1 跟孩子一起鑽隧道;2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 88、平衡台平躺遊戲 訓練目的:調節身體協調不良的情況,強化大腦和腦幹的知覺機能。 訓練要求:讓孩子放鬆身體,先坐在平衡臺上,然後慢慢躺下來,伸展手腳的肌肉,保持身體平衡。成人則左右傾斜搖晃平衡台,要維持一定的韻律感,以促進孩子的腦幹的功能。 難度設置:A開始時慢慢地搖動;B逐漸地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姿勢和表情的反應;C可讓孩子分別睜眼和閉眼作搖晃,並觀察他/她不同的反應;D還可以在搖晃中做明顯的停頓,先向左傾斜,再向右傾斜,觀察孩子對兩側晃動的不同反應;E也可以讓孩子俯臥著做以上運動。 幫助給予:1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以調節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增強其信心。 89、平衡台靜坐搖晃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減低肌肉張力過高的現象,讓前庭體系和固有體系的機能感覺不同的反應。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平衡臺上,左右晃動身體。 難度設置:A提醒孩子坐好,自己嘗試運用可以自由移動的雙手保持平衡;B以張眼練習10分鐘,再閉眼練習10分鐘,以此來感覺兩種不同的平衡感。 幫助給予:1 必要時跟孩子一起坐在平衡臺上做這一練習;2 運用增強和間歇增強的原理來協助孩子完成練習。 90、平衡台互相扶持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的情況,對身體協調、觸覺感、前庭體系都起到刺激的作用。 訓練要求:指導者和孩子共同站上平衡台,兩人雙手緊握,互相保持平衡。由於站姿使重力感不穩定,兩人配合的動作對相互合作關係的建立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搖晃時可先練習由指導者帶動孩子,再由兩人在同一速度上配合彼此搖動的韻律。速度要適中,不要過快。 幫助給予:1 用誇張的身體晃動動作來帶動孩子,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但速度不要快; 2 鼓勵孩子配合你晃動的速度來調節自己的身體平衡。 91、平衡台站立搖動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促進反射感覺,建立前庭固有的平衡感,調整視覺統合。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平衡臺上,由指導者在台下緩慢搖動平衡台。提醒孩子調整姿勢保持平衡。 難度設置:A可以讓孩子雙手伸展,以保持身軀平衡,並且可以閉眼嘗試不同的感覺,或在平衡臺上緩緩移動身體,以調整不同的平衡反射;B開始時可練習10-20下,習慣到60下時,平衡效果較易發揮;C再逐步練習到100-200下,以加強對前庭固有體系的調整。

讓寶寶更聰明的50個辦法

2006年05月22日
公開
56

【小豬豬媽分享】 給寶寶時間,和他一起玩,這些簡單的小辦法就可以讓你的寶寶更聰明。想讓寶寶更聰明,不一定需要多麽昂貴的玩具,或者遵循什麽深奧的智力開發的學問,其實你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的幫手。對他說話、給他講故事、唱歌或者只是在一起開懷大笑……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就是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當然了,再好的父母也不是總能想出新鮮的遊戲來和孩子玩。那麽,我們介紹的這50個有趣,同時也是科學的小遊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 1. 目光交流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麽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 2. 說話,越多越好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餵養,越長久越好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裏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爲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夥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夥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癢癢,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哪里不一樣?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復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爲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裏。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隻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辭彙量。 9. 傻傻的媽媽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儘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煉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麽,去趟超市吧。那裏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顔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里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煉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麽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復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隻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麽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哪里。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裏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傢夥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裏,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爲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 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麽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隻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隻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煉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後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復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圍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裏。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爲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麽顔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顔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影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煉孩子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臺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方式。你要善於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顔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裏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動畫片或者錄影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爲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裏,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乾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裏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蟲、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小區的花園裏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隻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麽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顔色偵探 挑一種顔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麽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顔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顔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周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裏與衆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麽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在白紙上寫A。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鑒,比如一周教一種顔色,學會一個數位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在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爲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麽事高興,什麽事令他傷心,什麽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記住,這件事情可以成爲你與孩子間的習慣,直到他長大成人。

寶寶快說話--兒童語言的發展【小豬豬媽分享】

2006年05月18日
公開
44

寶寶快說話--兒童語言的發展   13-15個月兒童語言的發展   這一階段您的孩子能聽懂簡單的句子,服從簡單的命令,還能用大人難懂的"小兒語"跟周圍人說話,甚至能模仿大人的樣子與別人"談話"。但是,他能說的只是一些由一個單詞組成的句子。 3~15個月嬰兒語言發展的特點:   1.語言理解方面 這時您的孩子已能聽懂一些常見的最基本的日常用品名稱。當您說出某個事物的名稱時,他能從周圍環境中或圖畫中認出這個物體;當您說出身體的某一部位時,他能認出被稱呼的那個部分;他還能執行某些簡單的命令,如"把球放在桌上"、"把鞋給我"等等。由此可見,這一階段他能聽懂的話比他能說的話要多得多。在以後的發展階段,他將逐漸學會說這些話。   2.語言表達方面 這時他還只能說出一個一個的單詞,而且辭彙量不豐富,大概有一二十個單詞。他會用一個單詞表達多種意思,因爲對他來說,一個單詞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代表幾個不同的意思。如"水",也許是"要喝水"也許是"給我一點水"。可見,他最初幾個單詞所表達的意思,不一定與您能理解的意思相同。到底是什麽意思,您要結合當時的情景和他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有經驗的父母一般都能準確"領會"自己孩子的意見。   一. 父母指南:多跟孩子談話   1. 幫孩子學習新詞 這一階段以及隨後的幾個階段裏,嬰兒學習語言的主要任務就是擴大辭彙量。您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掌握新詞。   當您想讓孩子學習某一新詞時,要儘量使用簡短的話語,不要讓大量多餘的語言淹沒了所要教的新詞。您可以變換句中的其他成分,但一定要突出您要教的詞。如您可以說:"這是球!那也是球!快抓這球!寶寶快抓球!"這樣,句中的新詞"球"就被您反復說出並加以強調了。發果在說"球"這個單詞時,您能稍微加重語氣並清楚地說出來,則教育效果會更好。   如果他開始發的這個單詞的音不準確,也不要批評他或是打斷他,可以反復說這個單詞,爲他下一次模仿作榜樣。對於他的每一次嘗試、無論正確與否,您都要予以鼓勵。   2. 多跟孩子交談 研究表明,嬰兒所掌握的新單詞中,約有三分之二是通過日常父母與之有意無意的交談而獲得的。喜歡而且善於與孩子交談的父母,其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明顯高於那些少言寡語父母所帶的孩子。   而且,最新語言心理學理論認爲:嬰兒最初所掌握的語言主要就是通過對周圍語言環境的模仿而獲得的。所以,您一定要多和自己的孩子交談。   二. 適宜的教育活動   1. 手指遊戲 手指遊戲不但能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而且能給嬰兒提供練習手部動作和說新詞語的機會。無論在床上還是在地板上,您都可以讓孩子與您面對而坐,然後饒有興致地拉著孩子的手,邊念兒歌邊幫他做動作:雞鬥鬥,雞鬥鬥(將孩子的兩個食指相碰),嘟--一隻飛走啦(右手向右上方面弧線後放下),嘟--又一隻飛走啦(左手向左手方面弧線後放下)。做完這些,孩子會咯咯咯地笑起來。等您做第二遍時,他竟然也會伸出手想學著自己做,而且嘴裏還會嘟嘟嘟嘟地說個不停。雖然說得不清楚,但您能感覺得出他是在模仿您。   2. 學動物叫 孩子們喜歡小動物,更喜歡聽大人學動物叫。這是教孩子學習新單詞的一個絕好機會。您可以指著畫冊上的小動物對孩子說:"牛,牛,這是牛,小牛說話哞哞哞。貓,貓,這是貓,小貓說話喵喵喵。雞,雞,這是雞,小雞說話嘰嘰嘰……"很快孩子會把這些動物的名稱和它們的叫聲聯繫起來,並在說話時用這些動物的叫聲來代替它們的名稱。如當他以後說到貓時,就會用"喵喵喵"來代替。   3. 發聲遊戲 嬰兒喜歡聽各種不同的聲音。您可以和他玩各種發聲遊戲。比如,當您和孩子面對面時,可以用嘴唇發出以下幾種聲音並鼓勵孩子模仿:(1)嘴唇拱成圓形並往外吹氣,發出"shi-"音,這樣可以讓孩子及早練習普通話中最難發的卷舌音。(2)依次發韻母音,每次發一個,如"a、o、e、i、u"等等。每次發音可以適當地變換音調的節奏,就像歌唱家在練聲一樣。(3)把兩個韻母音連在一起發,每次發兩個,如"u-o-、a-o-、o-u-、i-e-、i-a-"等等。如果你會唱歌,可以把這些音當歌一樣唱出來,每首"歌"裏不要太多的音,一兩個就行。   4. 猜猜看 把孩子平時愛玩的玩具都收起來,放進一個不透明的口袋裏。然後跟孩子面對面地坐著,指著口袋問他:"寶寶猜猜看,裏面是什麽?"他會看看您,又看看口袋。當他從裏面拿出一樣玩具時,您把口袋合上並高興地告訴他拿的是什麽玩具,如"啊!積木!寶寶拿的是積木"等諸如此類的話。如此反復幾遍以後,您可以指著地板上孩子拿出的玩具問他:"這是什麽呀?那是什麽呀?"如果過了一會兒他還不回答,您就告訴他:"噢,這是小汽車,寶寶的小汽車!"   三. 語言發展檢查指標   這一階段,你的孩子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努力模仿成人的動作和語言(主要是語音和新詞);能夠聽懂10個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稱和一些他比較熟悉的簡短的句子;經常挂在嘴邊的單詞有8個左右;能根據成人的要求分別指出自己的鼻子、眼睛、嘴等;會按成人的要求指出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和物;會搖頭表示不同意或拒絕;會說一些成人不容易聽懂的"小兒語"。   16-18個月兒童語言的發展   到了這一個階段,您就會發現,孩子就像電腦一樣,不斷地從外界吸收新的資訊並“貯存”起來,新掌握的詞語層出不窮。您甚至可以和他進行“對話”了。您會感到吃驚,他確實有一種“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語)。嬰兒的機械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   一、語言發展的特點   1.語言理解方面 16~18個月的兒童能夠聽懂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話。對於有方向性的命令式語言,不用借助任何手勢或面部表情就可以完全理解了。如9個月時您對他說“寶寶,過來”,必須伸出雙手迎接他,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更多的是憑藉您“雙手迎接”的動作。而現在您只要說出這句話就行了,不用憑藉動作或面部表情,因爲他已經能理解您的指令式語言了。    2.語言表達方面 孩子已會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進行命名,如把撥浪鼓叫作“咚咚”,把貓叫作“喵喵”等。但是,他在命名或使用新詞時會出現一種“泛化”現象。比如,他會把所有的四條腿動物都叫作“狗狗”,把所有的圓形物體都叫作“球”。這表明他的語言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另外,這一階段,有的孩子說話時還有“小兒語”。他的小兒語中有旋律和抑揚頓挫的音調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很像成人說話。有時,他還喜歡模仿成人沒有意義的話。   二、父母指南   跟他談周圍的一切 孩子渴望瞭解和學習周圍的一切,您應該告訴他大家正在做的事情,如媽媽在打掃房子、爸爸在看報紙、寶寶在玩球等。每當孩子接觸新事物、體驗新情感時,您都要教他說有關的詞語,跟他談談他看到、聽到和做著的事情。還可以談談最近發生的或不久就要發生的事情,但一定要用短小簡單的句子。千萬不要錯過機會--跟他說話!  三、適宜的教育活動   1.自製“小圖書” 從現在開始,您的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圖書了。您可以自己做一本,如有合適的也可以買一本。書裏面最好是孩子熟悉的人和物的圖畫。這本書將很有效地增加孩子的辭彙量,而且您會發現您的孩子會時常向別人“炫耀”他擁有的這本書。   您可以在他的“小圖書”中貼上全家人的照片,貼上家裏的玩具、寵物以及各種常見物品的照片或圖片。然後您就和他玩“您說他找”或“他說您找”的遊戲。您每說一個人或一種物品的名稱,就讓他在書中找到相應的照片或圖片並指給您看;或他說出一個人或一種物品的名稱,您在書上指出相應的照片或圖片來。這種遊戲能不斷發展他的語言能力。   一開始,您做的書不要超過4-5頁。等他熟悉這本書裏的所有內容以後,您再從低幼讀物上剪下一些圖片,增加書的厚度和新的“學習任務”。通過這種遊戲,您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辭彙量增長得極其神速!    2.一、二、三! 最新研究表明,嬰兒在4~6個月時就已能辨別出事物在數量上的最基本差別(如一塊糖與許多糖),有了數概念的萌芽。在日常生活中,您有很多機會可以對孩子說數詞。如吃點心時,您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塊餅乾,兩塊餅乾,三塊餅乾!”   3.洗澡時的遊戲 在給孩子洗澡時,可以在澡盆旁邊放一個裝滿玩具的小籃子。裏面放一些塑膠的船、小桶、鏟子、勺子、杯子和小壺等等,他洗澡時可以從籃子裏裏拿出來玩。他一邊玩,您一邊告訴他,他正在玩什麽,怎樣玩。這樣,他就能聽到很多描述動作和活動的詞語。如下面這些例子:   當他用杯子在澡盆裏舀水時,您可以對他說“啊,你在用杯子舀水”,“現在杯子滿了”,“你把杯子裏的水倒出來吧”等等。   您還可以從澡盆裏捧出肥皂泡來吹,然後對他說“寶寶看我吹泡泡”,“它們飄得真高”,“寶寶你也來吹泡泡,好嗎?”等等。   這樣,您的孩子在洗澡的同時,語言和動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真是一舉多得!   4.“打電話” 當您打電話時,可以讓孩子也來聽聽您和誰在講話。孩子對打電話深感好奇,對電話裏傳出的聲音他會感到非常驚奇。   如果家裏人或熟人來電話且沒什麽急事的話,您就可以把孩子叫過來,讓他跟人說話。對方在電話那端會不斷地向孩子發問,您會發現孩子非常想回答、想說話,但最後卻只能夠嗯嗯哼哼地“回答”對方的問題。這很正常!他只是不習慣於“跟電話說話”而已。 有了以上經驗後,您可以用玩具電話在家跟孩子“練習”打電話,您跟他“打電話”時,一定要用語簡單明瞭、結合他熟悉的事情來說,而且您一定要耐心聽完他的講話,鼓勵他多說。   這個遊戲能夠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交流能力的發展。它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遊戲。   四、語言發展檢查指標   這一階段,您的孩子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可以理解簡短的語句;理解並且喜歡節奏和歌曲;能夠理解並執行成人的簡單命令,如“把杯子給我”;能夠理解的詞語比他能說出的要多得多;能夠聽懂並指出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經常挂在嘴邊的單詞有20個左右;喜歡翻弄帶圖的書並指指點點;會說“不”以表示不同意或拒絕;會跟人打招呼(“您好!”)和道別(“再見!”);會對他看到的物體進行命名,命名時常有泛化現象,如用狗來稱呼看到的老虎、狼等四條腿的動物   19-21個月兒童語言的發展   你的孩子18個月時,經常挂在嘴邊的單詞只有20個左右,而到21個月時,他將說出100多個單詞。爲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差別呢?因爲在本階段裏發生了一次“詞語爆炸”現象。   一、 19∼21個月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   1. 語言理解方面   這一階段,你的孩子將越來越“善解人意”,因爲他能理解的詞越來越多,可以說是“與日俱增”,每天都在增加 辭彙量。   除了名詞以外,他還可以聽懂很多描述事物特徵的形容詞,如“熱、漂亮、髒”等等。對於一些描述方位的詞語。 如“在裏面、在外面”等,他也能理解。那些描述日常生活基本動作的詞語,他已能全部理解了,比如“坐、看、吃、睡、打開、關上、拿、走”等等。有趣的是,從這一階段開始,他牟擺脫情景單獨理解您的語言了,如您什麽都不拿對他說“來,我給你梳梳頭”時,他也能準確地理解。   另外,這一階段他開始不斷地向您提高。他總是要您告訴他各種事物的名稱,問您“那是什麽”、“那叫什麽”等問題。這實質上是他在學習語言。這個時期是他掌握詞語的第一個關鍵期!   2.語言表達方面   這一段,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將發生質的飛躍。他以每個月平均說出25個新單詞的速度發展著。這種掌握新詞速度猛然加快的現象,我們稱爲“詞語爆炸”。許多母親都有這種突然的感覺:孩子怎麽一下子會許多詞語了呢。 另外一個大的變化就是,這階段您的孩子將說出由兩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來,這就是我們說的“雙詞句”。如他說“走”

幼兒教育券一年減免一萬元你有申請嗎?

2006年04月27日
公開
48

教育券一年可減輕一萬元負擔八十九年九月開始,只要家中有五足歲、未滿六歲幼兒就讀已立案私立幼稚園、托兒所,家長每學期可領取新台幣五千元的教育券,合計一年可減輕一萬元負擔。 七成四的家庭不知道 但國立中正大學在九十年十二月份出爐的一項調查卻顯示,高達七成四的家庭根本不清楚這項政策,以致在公立幼稚園不足、私立幼稚園學費昂貴的情形下,我國幼兒就學率不到三成。 國立中正大學昨公布幼教資源總體檢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家長將孩子送進公立幼稚園 的原因,四成三的家長在意的是低廉的學費。有很多年輕的父母為讓小孩上幼稚園,負擔了為數不少的學費,每個上幼稚園的兒童,每年平均花用12萬至20萬的學費,給不少家庭帶來經濟壓力。 發放限制:私立立案托兒所 幼教卷發放限制在就讀私立立案托兒所,5至6歲的幼童,據估計未立案的托兒所約有200所,而未立案的托兒所並不符合幼教卷發放的對象,所以爸爸媽媽媽在為家中寶貝選擇托兒所時,必須僅慎選擇才是。 以下幾點提供家長參考: ◎檢視是否為合法立案之托兒所、幼稚園: 1、檢視該園所是否懸掛教育局或社會局核發的立案證書。 2、確定立案證書的園、所名稱及地址是否與該園所相同,如有不符即屬未立案園所。 ◎幼童活動面積是否寬敞(收托人數是否已超出園所核准收托人數)。 ◎教保人員專業素養(教保人員學歷、經歷、相關訓練…等)。 ◎收費是否合理。 開學前發放幼教卷 國教司表示,教育部在九月幼托園所開學前,由地方政府將教育券發放給學生家長,家長在入學時 一定的時間,提醒未申請的家長,要注意向幼稚園辦理,家長如有疑問,可電洽 02-27593381台北市教育局。 03-518101 新竹縣教育局。 04-22210500台中市教育局。 04-5263100 臺中縣教育局。 07-3373119 高雄市教育局。

孩子不肯離開玩具店怎麼辦?

2006年04月10日
公開
39

現代經濟環境比以往寬裕,父母也樂於滿足孩子的各項要求,不過在寵愛他的同時,別忘了該有的教育一樣不可少!帶著孩子一起買玩具,是許多家庭的共同生活經驗,同樣也是啟蒙的好時機。在與小朋友的互動中,建立他正確的觀念,那正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媽媽,買玩具給我∼ 天主教光仁文教基金會助理執行長林怡君表示,如果你不打算每一次都滿足他的要求,當然你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吵鬧是難免的,只要處理得宜,他自然能瞭解父母的心意。不過依照孩子的年齡、個性的不同,現場所發生的狀況也不一樣,家長應針對孩子的特性,採取適合的處理方式。 ★3歲以前: 年紀較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有時隨便拿起一樣玩具,就抱著不肯放。這個時候的孩子,認知能力尚且不足,父母若是跟他講東西太貴這等大道理,他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自然會不斷地以哭鬧來宣洩內心的不滿!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注意力不容易長期集中,只要用其他東西,或是提起其他的事,像是要帶他去哪裡玩,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東西等等,就能轉移他的注意力,而父母亦可藉機將他帶離玩具店。在離開當下的情境後,孩子很快就會轉而注意別的東西,不再吵鬧了。但家長若只是擺出不耐煩的樣子,期盼他會自己放棄的話,那可能會失望了! ★3歲以後: 3∼4歲以後的孩子,就像個小大人一樣,已較難用其他物品轉移他的注意力,脾氣拗起來的時候,實在令旁人頭痛不已!因此,隨著他認知能力的增強,必須給予他適度的規範,在生活中,建立一定的「遊戲規則」。 家中若有該階段的小朋友,家長應清楚地瞭解到,無論是鼓勵或拒絕,都應該告訴孩子原因,讓他知道你這麼做的理由,有助於建立簡易的是非觀念,及正確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行為告訴孩子,當他有問題的時候,適度地表達出來,才能獲得解決的辦法。一般家長很容易在孩子久勸不聽之後,大動肝火,在人前嚴厲地喝叱他,令他備覺委屈。事實上,同樣是拒絕,也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喔! 爸爸媽媽不要將買玩具給孩子看成只有「答應」、「不答應」的單選題,而是提供孩子「為什麼不買」與「該怎麼樣才能得到玩具」多元的思考方式。以前者為例,可說:玩具太重了,我們現在沒辦法帶走或者是這個玩具太簡單/複雜,不適合你。接著再與孩子討論如表現良好、生日、一個月買一次等得到玩具的辦法,或我們之前已經買過了,避免孩子將焦點放在被拒絕這件事上,引導他思考。如此一來,既可不必面對周遭質疑的眼光,也不會因勸說無效之後,火氣越來越大,雙方都不愉快。 父母應有的態度與觀念 ★事前準備工作 雖說孩子的脾氣難預料,但多一點事前準備工作,還是能減少被眾人指指點點的狀況喔!如果孩子的年齡較大,家長在帶著他出門之前,可先與他商訂相關規則,如雙方可以接受的價錢、玩具件數,到了現場,在與孩子一同挑玩具的過程裡,也可間接啟蒙孩子的金錢觀。有時候兩人一同討論,替他分析的玩具特性等,都能讓這個過程變得更有意義,而不僅僅是帶孩子買東西而已。 ★培養高EQ寶寶 無論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是帶他出去,只要讓孩子瞭解到,即使哭鬧也無法拿到玩具,甚至是以後可能不帶他到玩具店來,那麼他就會放棄這個辦法了!若孩子因此而表現良好,家長也別忘了給他口語或實質上的鼓勵喔! 部分父母常會為了要哄孩子,而胡亂開出空頭支票,以為孩子不會放在心上,其實不然。以孩子的角度而言,他所關注的對象僅限於他喜愛的人事物,因此父母在言談間要格外注意。父母的態度反反覆覆,容易造成他對父母不信任,及缺乏安全感! ★以溝通取代責備 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當然面對事情的反應也有差異,家長不應從孩子在玩具店的表現,作為評判他乖巧與否的標準。針對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可用其他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帶他離開現場。教導大一點的孩子時,則不妨運用事前協定與溝通的方式。適度地展現父母的威嚴,當然是必要的,但是若無法讓他明白理由何在,他對父母依舊很難產生信服的心理。 從買玩具看兒童教育 林怡君認為,現代父母常將焦點過份放在「買玩具」上,殊不知要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關鍵應該在彼此的互動過程。家長不妨想一想,在買玩具給孩子的同時,我們是不是遺漏了什麼呢? ★良好的生活習慣 ★培養其他興趣 ★自製玩具 ★挑選有益的玩具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2006年04月10日
公開
43

文╱Carol(奧林大穎文化總編輯)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這個好朋是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多」,但是,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失去」。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2006年04月09日
公開
39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寶寶走一走、爬一爬都能增加他們的動作以及肌肉耐力的要求程度,而且還能鍛煉寶寶的視覺系統之平衡功能,以及前庭平衡功能,媽媽快來跟著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2∼18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爬行訓練(一) 遊戲道具:小套環(要比寶寶的頭略大,注意不能大過寶寶的肩膀,否則在執行步驟5時,套環就會滑到寶寶的身上) 遊戲步驟: 1.邀寶寶過來到媽媽身邊哦! 2.媽媽示範,把套環套進自己的腦袋。 3.然後,請媽媽把小套環交給寶寶,要讓寶寶自己抓取哦。 4.寶寶來學一學媽媽的樣子,把小套環套進自己的小腦袋吧。 5.寶寶和媽媽一起,在地板上盡情地爬吧。小心套環不能掉下來喲。 遊戲說明: 讓寶寶戴上套環,是爲了讓寶寶在空出雙手之後能用頸部力量支撐物體,並借由觸覺刺激促使頸部保持直立動作。這個年齡層的寶寶由於受限於本體功能,所以在戴上套環時需要雙手操作才能達成,媽媽可以多多鼓勵寶寶哦。 遊戲2過小橋 遊戲道具:地墊、玩具物品各1件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先把軟軟的地墊放在地板的中央。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地墊的兩頭,準備開始遊戲哦。 3.媽媽手中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 4.請寶寶爬過地墊,到媽媽這頭來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5.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行走路線哦,一定要爬過地墊(小橋)才能到河對岸(媽媽處)喲。 6.如果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寶寶沒有在地墊上爬行,媽媽就要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並且要鼓勵寶寶重新來一次。 遊戲說明: 寶寶在爬過地墊的時候,柔軟的觸覺能提供寶寶上肢強烈的本體刺激,有助於寶寶上肢動作的發展與表現,所以在進行這個小遊戲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好寶寶的行走路線喲! 遊戲3 爬爬爬 遊戲道具:食品玩具1件(如塑膠做的漢堡包模型) 遊戲步驟: 1.請媽媽把食品玩具放在地板上。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食品玩具的兩頭坐下來哦。 3.請媽媽裝作好餓的樣子,並說:「寶寶,媽媽好餓好餓,好想吃東西哦。」 4.此時,媽媽可給予寶寶暗示,指指地板上的食品玩具,再指指自己的嘴巴。 5.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媽媽可以直接用言語提示,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過來給媽媽吃。 6.要請寶寶把食品玩具抓牢,別掉了喲。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寶寶在抓取物品的同時,需要開合手掌,這也是寶寶動作控制能力表現的時候,同時,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給媽媽,還促進了母子間的情感交流呢! *19∼24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滾球球 遊戲道具:大球 (如:足球) 遊戲步驟: 1.媽媽要對著寶寶說:「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什麽呀?」請寶寶回答。 2.「寶寶真棒,猜對囉 !媽媽這裏有顆好大的球球,我們一起來玩球吧!」媽媽要用言語獎勵寶寶說對了,並請寶寶一起坐下來玩。 3.媽媽稍微用一下力,把球推出,讓球慢慢滾到寶寶的身邊。 4.請寶寶也要用一下力,把球推出去,讓球球慢慢滾到媽媽這邊哦。 5.媽媽們可要注意嘍,寶寶和媽媽之間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 遊戲說明: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寶寶無法自行將大球往前推出,媽媽可在後側用雙手抓握寶寶的雙手做出推球動作。此外,藉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遊戲2 推大熊> 遊戲道具:大熊玩具1隻(也可以是其他體積比較大的玩具)、斜長軟坡道(斜角30度,用書堆疊後,將木板或塑膠板的一頭放置在書的一邊即可,需要2個並排),平臺(用書堆疊就可以了)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來玩遊戲啦。 2.寶寶推著大熊玩具往前走,慢慢走上斜坡。 3.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哦,看寶寶推大熊玩具到平臺並且走下斜坡。 遊戲說明: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在視覺作爲指引的狀態下有技巧地使用他自己的手,這也和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相互影響,而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將來有效地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3 踢球> 遊戲道具:小足球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坐下來,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哦。 2.媽媽告訴寶寶,今天我們要用小腳來踢足球。 3.媽媽示範,把球踢給寶寶。強調是用腳哦! 4.寶寶也用自己的腳把球球踢回媽媽那裏。 5.等寶寶熟悉坐著踢球之後,媽媽和寶寶還可以嘗試站起來踢呢。 6.要注意:站著踢球的話,要給寶寶穩固的支撐物,如讓寶寶扶著椅子踢球,防止寶寶跌倒。 遊戲說明: 這個小遊戲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進行,都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所以,媽媽們趕快行動起來帶著寶寶踢踢球吧! *25∼30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丟接球> 遊戲道具:室內球(需有彈性) 遊戲步驟: 1.來,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站好喲! 2.媽媽要開始把球球扔給寶寶嘍,寶寶注意看好嘍! 3.媽媽用手將球向上扔給寶寶,請寶寶接住。 4.寶寶把接到的球用同樣的方法回傳給媽媽哦。 遊戲說明: 接球動作本身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活動,寶寶除了必須有要有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專注力。如果您的寶寶動作正確但時間掌控不佳,媽媽可要給予鼓勵,使您的寶寶能繼續嘗試哦。 <遊戲2 扔一扔> 遊戲道具:小球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和寶寶站在離牆壁2米左右的地方哦。 2.寶寶快來看,媽媽手裏有一隻小球哦。 3.媽媽示範,雙手高過頭頂,把球向牆壁扔去。 4.寶寶也和媽媽一樣,把球球用力向牆壁扔過去吧! 5.媽媽在選擇地點的時候,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哦,以免發生危險。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中寶寶將雙手高舉過頭丟球的動作,其意義主要在於訓練及增加幼兒上肢肌肉能力及關節穩定度。丟球除可增強上肢功能外,對於動態站姿平衡的維持也是一大考驗,即在做出這一大肢體動作時,要訓練寶寶維持身體的平衡而不至於過度搖晃而跌倒。 <遊戲3 連環球遊戲> 遊戲道具:球1顆,全家(至少要2位家長哦)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家人一起,圍成一個圓圈。 2.大家都盤腿坐下哦。 3.請媽媽示範遊戲:媽媽一邊喊“爸爸”,一邊把球滾向爸爸,而爸爸呢,就要馬上接住媽媽滾過來的球哦。 4.請寶寶按照媽媽的方法,先喊出“爸爸”或“媽媽”,然後把球滾向爸爸或者媽媽。 5.哈哈,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遊戲,好開心哦! 遊戲說明: 寶寶手臂的穩定性取決於上肢功能的發展。上肢前端是發展寶寶手部動作的重要基礎,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同時也是探索環境並與外界互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從上肢前端功能的發展,不但可預測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而且全家人一起玩、先喊名字再滾球的動作,更可增進寶寶的社會互動能力

陪孩子遊戲也有技巧

2006年04月09日
公開
33

陪孩子遊戲也有技巧 (謝謝小豬豬媽分享)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寶貝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玩具,開始遊戲的一天。陪孩子一起玩,不僅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和孩子交流溝通,甚至可以增加孩子的自尊與自信,讓孩子心理更健康。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過:同樣是玩一個遊戲,可能媽媽和孩子玩得很開心,而爸爸一出場,孩子卻抱怨沒什麽好玩的,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有時候並不是遊戲本身不好玩,而是爸爸或媽媽沒有注意到那些可以讓遊戲更好玩的技巧。如何陪孩子玩,讓孩子覺得好玩,其實這裏面也有很多學問。    1.表達對遊戲的興趣    如果孩子對遊戲沒有興趣,遊戲當然不會好玩。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如果勉強他去玩他不感興趣的遊戲,很容易玩不下去。倒不如和孩子商量著玩,玩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遊戲。爸爸媽媽在陪孩子遊戲時,要和孩子一樣真誠投入、非常專心,短時間完整的注意力投入,比長時間的敷衍來得更有力量。    2.積極地傾聽    孩子都需要爸爸媽媽注意自己,而且越多越好。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和愛意,讓他更想展現自己。孩子在遊戲中所表達的可能有它潛在的涵義,爸爸媽媽多花些心思去傾聽孩子所說的,收穫的可能是孩子想對你說卻不敢或不知如何開口的心裏話。在傾聽中,讓孩子帶領你去看他所看到的世界。    3.多問開放性的問題    遊戲是孩子的國度。進入孩子的世界,你除了多聽,還應開放自己,多問多學。不要假設孩子和你有一樣的想法,也不要急著先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常常是我們望塵莫及的。太陽可以是綠的,雲也可以是黃的,爸爸媽媽有了這樣的包容力,孩子更能擁有他自己。多問問孩子在做什麽,瞭解他的想法,否則孩子會由於你的呵斥破壞了遊戲的興致,孩子也可能會覺得很委屈,這就得不償失了。    4.遇到問題,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    遊戲也是日常生活的縮影,孩子也會遇到問題和困難。爸爸媽媽可能會不自覺地幫他解決問題。其實遊戲是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安全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搬不動他整箱的積木時,可以問問孩子“怎麽辦呢?”,多些耐心,你可能會和孩子一起享受他打開箱子,搬出積木,解決問題的得意與驕傲。  0-3歲是寶寶智力發育最關鍵的時期,如能抓住這段黃金時期,對以後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段關鍵時期該如何把握,很多父母並不清楚。   不少父母由於工作的原因,把寶寶託付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保姆,但祖輩和保姆的育兒方式比較傳統,基本停留在讓孩子吃好、穿好的層面上,而且爲了對孩子的爸媽和孩子的安全負責,他們並不願意經常帶 孩子走出去,生怕惹出點什麽麻煩。專家表示:採用這樣的方式育兒不利於孩子的智力成長。   另外,現今有許多父母育兒心態比較浮躁,過早讓年幼的寶寶識字、做數學題等,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更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專家表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養育0-3歲幼兒的正確方法是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多與孩子交流、做遊戲。   經典遊戲積木——當仁不讓的首選   它適用範圍廣, 適合9個月以上的孩子玩。9個月的孩子開始能獨自坐穩,還能靈活地轉身,這時候就可以讓孩子玩簡單的積木,例如搭高。在搭高的過程中,不僅能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訓練孩子的手指精細動作能力。年齡稍大一點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玩比較複雜的積木,例如讓孩子玩有形狀的積木或者用積木搭建不同的造型。孩子的手指協調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在遊戲中就能得到訓練。   同時,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玩具雖然製作精美、奇趣刺激,價格不菲,其中不乏高科技含量,但是大多數並不適合0-3歲的孩子玩,因爲對0-3歲的寶寶來說,它們太複雜了。   單靠買玩具對父母來說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因此,專家建議:父母不妨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寶寶共同自己製作一些有針對性的簡單的玩具,讓孩子真正做到在遊戲中學習。   自製玩具一:釣魚   適合年齡:1歲-1歲半   材料:硬紙數張(剪成魚的形狀),回形針數個(做魚鈎),線,小木棍(做釣竿),磁鐵(與硬紙貼在一起)   這個遊戲能訓練孩子的綜合能力,特別是手指協調能力,認知能力,包括顔色、形狀、動作等,還有語言能力等。   自製玩具二:自製圖片   適合年齡:1歲半-2歲的孩子   材料:紙、畫筆。   父母可以製作一些有針對性的圖片,例如畫一匹完整的馬與一匹缺失了一條腿的馬同時放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指出兩副圖的不同,這種針對性強的圖片能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還可以灌輸類別、數位的概念等,對孩子有啓蒙的作用。   自製玩具三:高爾夫球或門球   適合年齡:1歲半以上的孩子   材料:塑膠瓶一個,瓶口可用卷成柱狀的報紙塞住,延長整體長度;小球一個。   父母可灌輸遊戲規則等觀念給孩子,同時也能訓練孩子的手臂力量,手眼協調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帶給孩子更多學跑的機會。這個遊戲的運動量比較大,尤其適合偏胖的孩子。   可見,只要父母肯花心思,就能想出創意無窮、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遊戲。   最後,專家提醒父母:玩具是一種教具,更是幫助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實物橋梁,起輔助的作用。而遊戲也不只是玩玩具那麽簡單,也不是孩子的個人事情,遊戲是有生命力的,只有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參與,才是遊戲的真正內涵,才是育兒的關鍵所在。   雖然在遊戲的世界中,孩子才是主角,但爸爸媽媽全身心地投入與陪伴,也是遊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你的陪伴,孩子會玩得更帶勁,也會因此而擁有一份健康的心態。

孩子的玩具不該只是玩具

2006年04月09日
公開
25

謝謝 期待我的小忻妮媽咪分享 前陣子看到有一個益智的玩具上有一段很棒的話 內容大致是這樣的:玩具不該只是玩具,而是要啟發幼兒思考的工具........ 後來昨天又看到一本多湖輝教授所寫的'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也提到玩具... 作者告訴每個父母 1.玩具不需給大多 2.不要給孩子玩具的說明書 3.不要給玩具成品 4.不要限定一次只能玩一種玩具 5.一樣的玩具讓孩子創造不同的玩法 6.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中當父母的切勿多言 另外多湖輝教授還講到 1.孩子的問題不要給予全部的答案,可以請孩子自己找尋解答,作為父母的指示一旁協助而已 2.教導孩子本身想學的東西無所謂的太早 3.愛塗鴉的孩子可以試著給他三角形或圓形的紙做畫,而不是限定在常用的四角形內 4.孩子的問題需正經地回答 5.孩子正專注於一件事情時,請勿打斷 6.老是使用幼兒語會使孩子停留在幼兒的思考方式 7.用剪刀剪紙時,不妨引導他亂剪的樂趣 *要訓練孩子有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未來一定會到團體生活中去過活,在那裡我們不可能幫他,他要懂得面對和表達 *不要怕孩子小就不去教他,不論多大的孩子都有求知的慾望 *孩子的問題有時候是很哲學的 很多事情我相信也真的發現更見證過許多例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真的影響孩子一生,在食衣充足的現代,或許有的父母已經幫孩子準備了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未來,但是我相信總有坐吃三空的一天 昨天在另一本書裡讀到一小段話,聽說很多世界舉名的企業家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在不愁吃穿後的人格發展,說不定下一代卻是社會問題的來源 人走到哪都需要朋友的,為人處世明朗的人,朋友自然喜歡接近你,生活自在,好運也才會跟著來

讓孩子遠離BLUE 5個方法,教出快樂寶貝

2006年04月08日
公開
41

你的孩子是什麼顏色?我們問的不是他穿的衣服,而是他的內心色彩,現代的孩子憂鬱指數越來越高,讓人擔憂!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是藍色的(blue),那麼從小開始,請給他一個彩色、快樂的童年。 對於教育議題相當關心的國立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表示,幼兒時期,孩子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的奠定非常重要,一個快樂、開朗的孩子,未來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慢慢長大,如同走在一條鋪直線的鐵軌上;相對的,一個從小就學習各種負面經驗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模式及環境,長大之後就可能會有憂鬱、暴力、不負責任等等行為出現,走向扭曲的人生道路。 洪蘭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從小教育子女的技巧,希望父母親們能從中找到育兒的方向。想要讓孩子遠離憂鬱,擁有快樂的童年,那麼請跟著我們一起審視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對了? ◆方法1:不要讓電視教壞小孩 很多父母把電視當成保母,只要孩子看電視可以不吵鬧,就放任他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因此,孩子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暴力、色情、惡作劇、自殺等訊息,猶如一塊吸水海綿的孩子,就會吸收超乎大人想像的錯誤經驗。 ◆方法2:從小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大一點再教不遲,於是孩子東西亂放、沒大沒小、不知保持清潔習慣等等;或是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凡事依賴父母。 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開始教育,當父母看見不對的事情就要立即指正,孩子就會馬上學到對的經驗,例如物歸原位、說話禮儀、保持衛生習慣等。洪蘭教授強調,白天如果孩子交由保母或傭人照顧,到了晚上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可以24小時都把孩子交給別人,因為保母或傭人是負責照顧孩子,而不是教育你的孩子。 ◆方法3:欣賞孩子的長處,不要挑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人際關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看見別的孩子什麼比較好,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此外,不要老是挑剔孩子的毛病,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處處找麻煩。 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父母應該給予當下的肯定,平時不需要虛情假意的過度讚美。如果看見孩子已經用心學習,父母不要特別挑缺點,眼睛應該看見孩子擁有的80分,而不是去挑剔為什麼少了20分。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應該讓孩子朝著興趣及長項去發展,未來才能成為有自信心且快樂的人。 ◆方法4:三歲不是定終身,教育是一輩子 當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說「三歲定終身」,於是便買來各式昂貴玩具、書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甚至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學美語、參加智能啟發課程等等;或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說話比較早,就嚇得拚命教孩子說話,深怕孩子趕不上別人。 洪蘭教授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如果父母以為「三歲就定終身」,難道認為過了三歲就不需要再教育孩子嗎?其實所謂「三歲定終身」,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三歲前的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只要父母能夠陪在身邊,勝過各種昂貴的教材。洪蘭教授建議只要抱著孩子一起閱讀繒本,讓他建立喜愛閱讀的習慣,未來將會受用無窮。 ◆方法5:完美主義讓孩子更憂鬱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他只是不用心,我應該督促他做得更好;或是認為家庭經濟許可,就應該讓他學音樂、學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未來過得更好。為了追求完美,父母與孩子不停地承受學習的壓力。此外,有些時候也可能孩子本身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就嚴格自我要求,競爭心強,無法接受失敗。 請父母改掉完美主義的迷思,如果孩子不快樂,必須朝著父母的目標前進,而不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多的優秀換來都是痛苦的生活。父母可以給孩子接觸音樂、舞蹈、美術的環境,但應注重學習的過程是否快樂,而不是在意孩子最後有沒有達到100分、會不會成為音樂家。 結語 「一對父母細心栽培孩子成了優秀的人才,可是最後這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卻選擇了自殺,孕育多年的生命從此消失,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傷痛,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洪蘭教授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她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經常停下腳步想一想,這樣孩子是快樂的嗎?我要求的會不會太多?我自己做得到嗎?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從嬰幼兒階段就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接觸及良好的溝通習慣,這就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情緒營養素,擁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人格發育才會健全,未來才可以拿出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層層挑戰。

三歲前就是要玩--遊戲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

2006年04月08日
公開
43

謝謝小豬豬媽的分享   遊戲是孩子體育啓蒙的第一課,遊戲可使孩子聰明伶俐、身體健康。遊戲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強體力,使孩子們的四肢得以均衡使用,從而有效地彌補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單一的活動對大腦的不均衡刺激,促使大腦發育。尤其是在嬰幼兒快速生長時期就更爲有利,將使孩子終身受益。嬰幼兒遊戲的選擇:   一、 娛樂性、趣味性、模仿性強的遊戲。  培養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經常鍛煉的積極性、養成體育衛生習慣。可選擇模仿各種動物行走的遊戲,如兔跳、螃蟹行、蚯蚓爬、狗跑、鴨步。   二、適合此年齡段孩子身心特點的遊戲。  嬰幼兒大腦皮層中興奮過程佔優勢,並易於擴散和轉移,情緒波動大,心理狀態不穩定。如貪玩、好動、注意力及易分散、理解能力差,因此,應選擇動作簡單、節奏明顯和說、唱、領、動相結合的遊戲。   三、集體性遊戲。  嬰幼兒從整天圍著家長或阿姨轉逐漸發展到對同齡兒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集體性遊戲可促使他們要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同伴協作。可選擇傳遞球遊戲、接力遊戲、追逐遊戲、攻防遊戲等。   四、選擇多種器官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身體活動遊戲。   1—6歲是幼兒感覺運動發展的最佳時期,此時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展幼兒的感覺和運動,不僅對大腦是良好的刺激,以提高大腦對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支配能力,還能促進運動神經的發展。其中:   1—3歲可選擇眼、手協調的遊戲,如投水平目標、投垂直目標、手指體操、捏橡皮泥等;眼、腳協調的遊戲,如踢定點球、踢滾動球、踢球打目標等;聽覺遊戲,對語言、音樂等刺激作出反應等;本體感覺遊戲,如側滾、馱物爬、兩腿兩足夾物走、拍球等。   3─6歲可選擇身體協調性、柔韌性的遊戲,如各種曲線跑、各種躲閃遊戲、跳皮筋、伸展性體操等;平衡性遊戲,如單足站立、在低平衡木上走、學騎自行車等;彈跳性遊戲,如跳起摸高、腳猜拳、跳房子、跳繩等。  身體活動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在老師或父母的指導下進行。  ◎遊戲前做一些適應性的準備活動。  ◎掌握並及時調節活動量,避免過度疲勞。  ◎注意安全,選擇平整鬆軟的場地進行。   十九世紀學前教育之父福錄貝爾提出對幼兒進行遊戲教育的主張。在他創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裏,實施以遊戲爲基礎的教育取得好效果。6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心理學家在對幼兒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對遊戲教育有一致看法。他們指出:幼兒期蘊藏著豐富的發展潛力,這些潛力可在遊戲中挖掘。因此,爲使孩子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實施教育的正確途徑與方法是組織好遊戲活動。    一、樹立正確的遊戲教育觀    年輕父母應怎樣看待遊戲教育呢?對此,我曾向幼兒和父母作過調查。我以兩位媽媽的教育行爲爲例,星期天,小明媽帶小明去公園玩,小冬媽帶小冬去學外語。問:哪個媽媽好,你喜歡誰?中班83.7%的孩子認爲小明媽好,理由是他們喜歡去公園玩;而大班60%的孩子讚揚小冬媽,理由是“好孩子是不玩的”。不過,這些天真的孩子仍表示,喜歡去公園,喜歡玩,只是大人不讓他們去。調查反映出不少父母對遊戲的不正確態度,他們認爲遊戲並不重要,只有學習、上課才是重要的。     兒童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幼兒的正當權利     遊戲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爲他們在生理上發育還很不成熟,表現在他們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幼兒就是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的。因而,有遊戲生活的兒童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兒童,也只有在遊戲生活中成長的兒童才會是身心健康的兒童。遊戲是兒童的正當權利。對於兒童,社會將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他們的遊戲權。因此,不讓孩子玩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愛玩、會玩是評價好孩子的標準之一     當前在嬰幼稚教育中,遊戲行爲往往不被鼓勵,愛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氣、調皮搗蛋、不用功、沒出息的孩子。喜歡不喜歡玩,會不會玩,對大人也許不那麽重要,可對幼兒卻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標誌。由於幼兒遊戲水平反映著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會玩的孩子總是聰明能幹的、身體健壯的、善於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遊戲是幼兒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     遊戲與學習對立是實施遊戲教育的重要障礙,其實,遊戲的對立面不是學習而是不遊戲。在遊戲中學是幼兒學習的特點,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你看見孩子玩玩具嗎?他們在充滿新奇、幻想和奧秘的玩具世界裏,小腦袋不停地問,並努力去擺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爲什麽不倒?陀螺怎麽會轉?火車怎麽會叫、會冒煙?這些問題不僅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思維力,同時也成了孩子認識世界的工具,啓迪他們智慧的教科書。著名動畫片藝術家萬籟鳴,從小喜歡和母親玩手影遊戲。他常被牆上晃動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態生動逼真的手影遊戲,激發了他對動畫藝術的興趣,長大以後他製作了我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成了著名藝術家。美國語言學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兒維尼玩語言遊戲、表演遊戲。維尼3歲就會寫詩,4歲寫劇本,5歲出詩集。由於遊戲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輕鬆愉快、具有豐富刺激的、能鼓勵幼兒自己學習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獲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獲得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從而終身受益。而一些父母力圖讓孩子提早學習,其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因此,遊戲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二、父母應研究幼兒遊戲     幼兒玩哪些遊戲     3—6歲幼兒玩的遊戲內容是極其豐富的。 3歲孩子開始還玩0—2歲孩子玩的遊戲(感覺運動遊戲),如拿小鈴反復搖晃,跟著小球跑,把盒子裏的東西倒出、裝進等。在這些遊戲中,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感官,到3歲時逐漸過渡到象徵性遊戲階段。     1、角色遊戲。孩子假扮媽媽餵養娃娃。他們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實用具,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進行的。角色遊戲是幼兒期最爲典型的遊戲,是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語言的重要遊戲。     2、結構遊戲。孩子們喜歡玩搭積木、串木珠等構造活動的結構遊戲,從中他們認識了物體的形狀、色彩、大小、輕重等特徵,得到了關於結構造型方面的知識技能,培養了審美情趣。  3、表演遊戲。表演童話、故事,玩木偶戲、影子戲。這些表演遊戲從小培養幼兒對戲劇活動和文藝作品的興趣,培養未來小觀衆和小演員。以上這些遊戲都屬於一種創造性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獨立自主、創造性地開展的活動。    4、由成人編制的有規則遊戲。如以唱歌、跳舞爲內容的音樂遊戲;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動爲內容的體育遊戲;以觀察、注意、想象、記憶和思維等爲內容的智力遊戲。這些遊戲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如發展動作,發展智力,培養藝術審美能力),是成人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規則編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間遊戲也是幼兒喜愛的。      幼兒怎麽玩      1、依靠玩具玩。幼稚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如玩騎馬至少需要一根竹竿,才能跑來跑去地玩起來。玩具是遊戲的工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啓蒙的教科書。有的父母不准孩子玩那些瓶瓶罐罐的玩具,是不對的。沒有玩具,遊戲也就中止了。      2、依靠想象玩。遊戲都是一種假想的行爲。當“醫生”假裝看病打針、當“司機”假裝開車。大人稱這些是“兒戲”,並不當真。這些兒戲建立在假想基礎上,它使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創造力強。      3、獨自專心玩,與夥伴友好合作玩。3歲幼兒由於能力較差,所以,個人遊戲很多,他們常把布娃娃當物件,和它說話,玩耍,然後再過渡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過最初的集體遊戲只是一種在一起玩的形式,而無合作的內容。真正有分工、有互助、有協調的合作遊戲要到大班才出現。所以,3歲時和鄰居孩子玩,往往玩不好,到6歲,孩子們已很能幹,協作合群能力提高,他們可以玩很長時間的集體遊戲。當然,獨立性也更強了。      4、在規則的指導下玩。遊戲都有規則,只不過有的規則明顯,有的隱蔽。遊戲規則是根據遊戲目的提出的,它能在遊戲中起組織、約束、調整幼兒遊戲行爲和相互關係的作用。孩子們爲了玩,願意遵守規則。      三、父母應掌握指導遊戲的技能      孩子們玩遊戲需要成人指導      不少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從不計較數量和價格,但不關心孩子的玩。他們認爲孩子玩就玩吧,只要不闖禍就行。其實他們不知道遊戲有好與壞之別,不是任何遊戲都具有教育價值的。如孩子玩“死人”的遊戲,反映迷信的內容,就是不好的遊戲。玩好遊戲時,如缺乏正確指導,同樣也會給孩子以不良影響。如運動量過大的遊戲會損害健康,不掌握玩具操作技能的遊戲會危及生命,在遊戲中常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孩子會形成膽小、軟弱的性格,而那些霸道孩子在遊戲中如得不到指正,將會形成自私、驕橫的性格。這些個性品德上的問題將會影響他們一生。遊戲中的教育因素需父母去引發才能達到遊戲教育的目的。如玩水,父母給孩子一塑膠袋,讓他將水裝進袋內,並用小針紮幾個小洞,父母指導孩子觀察水的流動,引起孩子對水流形成的興趣,發揮玩水遊戲的教育價值。若不指導也許只是玩玩而已。      同時,指導遊戲需要父母的愛心。對遊戲的指導是一門藝術,它是建立在父母愛心基礎上的,這種愛表現爲對孩子的遊戲的仔細觀察、瞭解,對孩子的尊重,表現爲父母作爲孩子的遊戲夥伴,平等地參與遊戲。      具體指導方法      1、親子共玩的技巧。教給孩子玩新玩具的方法:將新玩具給孩子時,應讓他們自由地探索一會,邊觀察邊和孩子談話,積極向孩子提出問題和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如這是什麽玩具,它叫什麽名字等。之後在孩子要求下才演示玩法。指導孩子玩舊玩具時,要鼓勵他們想出新玩法,如玩“小熊吹泡泡”,玩時可建議他們去追捉泡泡,觀察泡泡上天化了的有趣現象。一物多玩也需要啓發。親子共玩時要注意與孩子間合作、交流,引發孩子感情,産生共樂的效果,如父母可作爲觀衆觀看孩子表演,拍手評價産生共樂。  2、選購玩具的學問。選購玩具雖有許多要求,如教育性、藝術性、經濟能力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考慮爲什麽買、買給誰,考慮玩具的功能對孩子的影響,否則你就花冤枉錢。其次,要識別玩具的好壞,那些製作精細、技術先進、功能單一、操作簡便的玩具常常不是好玩具,它的欣賞性只能帶給孩子一時快樂,不會對遊戲産生長久影響。而一些傳統玩具如娃娃、積木,還有那些廢物當玩具的,由於它能激發想象,有多種用途,能充分給孩子自己動手機會,孩子百玩不厭,他們對用這些玩具所開展的遊戲傾注極大熱情。買玩具不如做玩具,孩子喜歡成人做的玩具,同時更喜歡自己做的玩具,那些動手折疊的手槍和帽子曾使孩子威風了好一陣子。      3、遊戲角——孩子遊戲的小天地。要給孩子安排一個玩具箱或玩具櫃,最好能給他們一個玩具角,使他們有一個自己的遊戲王國。在這個天地裏,要求他們做小主人,愛護玩具,場地整潔,培養責任感和勞動技能。當然做這工作是不容易的,父母要記住,一要對孩子嚴要求,二要教會孩子整理技能,三要運用表揚批評鼓勵與懲罰手段去督促他們的行爲,四要學會有耐心和堅持。成功總是屬於認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