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祕子

日期

#Tag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2008年09月22日
公開
15

出生到兩歲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辨別顏色&數數。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轉貼處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教導學習是技術也是一種藝術

2008年09月20日
公開
15

<訂定讀書時間表,不如訂定遊戲時間表> 對於一般的孩子而言,執行力不比大人,在讀書時間作限定,孩子未必能按照計畫完成進度。如此一來,勢必要再增長讀書時間,會使孩子在心裡與生理上更加疲勞,讀書效果自然而然會低落。所以與其在讀書時間上做規定限制,不如訂定遊戲時間表,把遊戲休閒時間做好控制,不要浪費時間,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控制的遊戲開始練習執行力,循序漸進至讀書時間的規劃,效果才會較佳。另外,孩子對於有事先規劃的遊戲時間瞭解清楚,心裡也比較有讀書的動力,父母從旁協助指導時間表的規劃安排,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對於時間掌握有較好的概念,也可以瞭解孩子對什麼樣的遊戲活動比較有興趣,從中去培養他嘗試尋找興趣,在未來性向方面會更明確,對自己更有方向努力。 <將學習的內容圖示化,可以幫助理解與記憶> 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視覺是接收訊息的主要來源,圖像所表達的意義,會比文字多很多,也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孩子看一般的兒童讀物或是教科書時,可能一知半解,在看內容比較困難理解的漫畫書時,卻可以清晰理解書中所表達之意義,這就是圖像協助的效果。因此,在學習時,可用照片、圖面輔助文字內容,孩子不必只能憑藉文字去死記背誦,而是藉由圖像的記憶協助聯想,特別在數學方面,孩子對於阿拉伯數字可能比對中文陌生,要只看數字去建立運算的概念實在很困難,把運算生活化、圖示化,譬如3+5,可以在紙上畫出三顆蘋果與五顆蘋果,這樣子就能夠一目了然,對於運算就不會那麼抽象。而圖示化的另一種方式,將艱澀的文字,編輯整理成樹狀圖或是表格,在有關連的內容方面,譬如歷史或地理,就可以把一大篇文字內容整理出有系統條理的關係圖,背誦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利用圖示化去協助學習內容,或許在初期會花較多的時間去準備與講解,然而在之後的教導,會節省很多時間,因此,千萬不要短視,而忽略了圖示化的強大效果。 <複誦可以加強記憶效果> 人的記憶方式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譬如說,在唱歌的時候,我們可以隨著旋律輕鬆唱出歌詞內容,可是如果硬性規定要默寫出所有的歌詞,就不是那樣容易了,聽覺的確有協助記憶的效果,有些文字內容複誦起來可能有節奏感或韻律感,會更容易深植腦海。所以在孩子看書時,不見得只能坐在書桌前,一遍又一遍去閱讀文字,可以試著要求孩子唸出內容,或者父母念一遍,孩子複誦一遍,利用聽覺來加強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此種方式,比在寂靜的氣氛下死讀書來得活潑,孩子會比較有學習的意願,也比較不容易發生精神不集中或是昏昏欲睡的狀況。 <要加強孩子寫和計算的能力> 在課業或者是其他需要記憶性的能力,除了前述用聽覺協助學習之外,動手寫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一般上課時間把老師所說的重點註記下來,自己在預習或複習的時候,也可以重新抄錄一份重點,再次加強印象。如同前段所說,記憶的方式有很多種,只依靠視覺,讀書只用「看」的,那樣對於需要記憶性的內容所花的時間,將遠超過複誦後又抄寫一份筆記的效果,尤其是許多人會認為:數學注重邏輯,只要觀念正確就不會有問題,所以連數學也只用眼睛看過一遍,然而數學的觀念當然重要,但若沒有實際計算,很多盲點會無法發覺,所以平常一定就要養成孩子動筆算的習慣。 <計算的練習,要正確更要速度> 說到動筆算數學,建立正確的觀念,是最為重要的,而在觀念建立之後的練習,才是讓基礎更紮實的關鍵,數學要有進步,就是大量練習,讓觀念成為一個反射動作,可是在一般生活,不是做研究工作而是做計算問題,所以計算正確之外,更要速度。再實際一點來說,考試測驗的時間有限,計算的速度越快,就有越充足的時間去驗算、檢查,可以更加提高正確率,所以速度與計算正確是相輔相成的。父母親剛開始可以先增加練習的題目與數量,先要求正確率為主,在正確率夠高之後,再要求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做完練習題,循序漸進。 <將分數、小數和百分比用在生活上> 前面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學習不能與生活分離,所學就是要用在生活上,才有學習的意義,學習起來也才有動力,尤其在生活中,有非常多數學運用的例子。譬如:一塊生日蛋糕分給八個人吃,每個人可以分到多少?一公升的95無鉛汽油多少錢?現在的室內溫度是幾度?明天台北的降雨機率是多少?2004總統大選的投票率是多少?以上所舉的例子,都不是完整的數字,因為整數的觀念容易建立,而分數、小數和百分比,對孩子來說相當抽象,利用生活上常見常用的這些數字,讓他建立起抽象的概念,這些非整數就不會是難以理解的,之後,再深入到計算。例如:一公升的95無鉛汽油29.8元,加滿四十公升是多少錢?一片披薩切成十二份,吃了三份是吃了幾片披薩?利用生活上各式的機會去教導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將會減少許多。 <從默讀到速讀,提高學習效率> 人的一生當中,時間是有限的,尤其在讀書方面,為什麼在相同的時間內,每個人能夠完成的進度會差那麼多?這就是讀書效率的差別。提升學習效率,是讓學習大幅進步的關鍵,而學習效率的提升,關鍵就在於閱讀的速度。要加強的方式,就是改變閱讀習慣,孩子初次嘗試閱讀的時候,一定是唸出每一個文字,一點一滴看下去,之後進步到在心中默讀,然而要加快讀書的速度,必須連默讀都要放棄,利用視覺去閱讀。因為使用默讀,一次只能讀一個字,縱使再快速,也比不上用眼睛一次看一個段落,傳送一個段落的訊息到大腦裡來得快。閱讀速度夠快之後,在讀書學習上就可以減少花費的時間,有更多空間去加強其他較弱的科目,或者是充實自己,又或者是能休息放鬆,正如同俗諺所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適時休息也更能增加讀書效率。 <讓孩子指導更小的孩子,可以提升他的能力>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學習的內容用來指導他人,應該算是最好的學以致用的例子。讓孩子指導更小的孩子,會讓他檢視從前學習的成果,教導的過程中,會重新建立概念,遇到被詢問問題的時候,為了替更小的孩子解答,讓他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無形中建立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互動過程中,因為他懂得比較多,會提升自信,增加學習的興趣,所以指導他人,的確是個一箭雙雕的方法。

聰明寶寶學認字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54

聰明寶寶學認字~專家 / 肖燕萍 幼兒教育研究員 小融融,今年4歲了。從2歲起,小融融就在當過大學教授的爺爺的指導下,開始識字,現在已經認識2000多個中文字。她和爸爸媽媽逛超市,能認識商品標簽和價錢;在捷運站裏,能看著指示牌帶領大家走出捷運站。父母帶她去做智力測驗,竟然高達140多分。主試告訴小融融的父母,這個孩子是個小小的天才。識字多,讓小融融早慧。與同年齡的兒童相比,小融融有著廣泛的閱讀量,對事物的理解也超出尋常孩子。在羡慕不已的時候,人們也有疑惑—那麼小就開始學習認識中文字,是不是太早了?怎樣才能做好孩子的識字教育? 識字的最佳年齡 幾歲開始教孩子識字是最適合?—相信這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問題。從生理學上講,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記憶力特別強的時期。 一些教學研究和實驗證明,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認識其他物品一樣自然接觸和認識國字;4-5歲的孩子普遍可以學認字,而且識字速度不比6-7歲的孩子慢。研究還顯示,5歲多的孩子能學會漢字的大部分筆畫,並且能運用筆劃分析字形和書寫。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從孩子有圖案識別能力開始,就可以教他們識字了。也就是說,識字教育,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及早識字,利多?弊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這麼早就讓孩子識字讀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會不會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負擔過重? 事實上,4歲左右是孩子求知欲最強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為兒童提供知識資訊,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能促進孩子求知興趣的發展。其次,從出生到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科學實驗證明,在幼兒時期進行學習會促進孩子大腦皮層的發育,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因此,3歲左右開始讀書識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學習識字的關鍵在於應該引導得法,量力而行,不要過分強求,操之過急。強迫孩子學習或是學的過多、時間過長,都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育。 學漢字有利於提高孩子智慧 漢字大多是從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很多字與實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似或神似,有利於孩子辨別、認記。同時漢字具有神奇的組詞能力。將漢字的辭彙拆開來看,很多字本身就是詞。這樣,孩子們雖然只認識一些有限的「熟字」,但卻可以發現許多變化無窮的新詞來。由於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繫的符號刺激物,孩子學習了有利於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日本的石井勳教授在《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說:他多次反覆測試的結果是,日本孩子如果從5歲開始學漢字,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至130。 識字方法有多少? 當孩子有認字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儘量滿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見了環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時,他需要認識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時,他心情舒暢,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識字的時機「趁機而教」。 教法多種多樣,以下一些辦法,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為孩子創造一個識字的環境 環境對於孩子識字快慢非常重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面文字:電視裏的廣告文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彩色文字、速食店的店招、路邊的路牌……這些,都構成了孩子識字現成而良好的環境。 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看到什麼就讓孩子學什麼,如看到來來往往的汽車就學「車」(汽車、火車、卡車、警車……);看到樹就學「樹」(楊樹、柳樹、松樹、大樹……)。這樣,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漢字的環境效應,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加深對漢字的理解;一方面,還能培養孩子愛觀察、愛提問的好習慣。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創造出適合孩子認字的環境,如在冰箱上、電視上貼上寫著「冰箱」、「電視」這些漢語和拼音的紙片等。這些有意識的動作會讓孩子對每天接觸到的東西?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印象。 ◎利用圖畫故事書來教寶寶識字 不放過每一個給孩子讀故事書、看圖畫書的機會。媽媽可以邊指著書邊唸給寶寶聽;也可以把圖畫上、書本上的故事情節講給孩子聽,同時出示字卡,讓他們在理解情節的同時記住漢字。 有時,也可以採取先背書後認字的方法。先給孩子反覆說他喜歡聽的故事,直到寶寶能夠獨立覆述出來。這時再一起來看書,對號入座,找到字音所對應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順序,手指指準那個字,眼睛就要看那個字,並且此時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後,爸爸媽媽也可以用提字的方法。如,故事書中說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來,問寶寶「牛吃什麼呀?」寶寶說:「吃草!」那就再讓寶寶認識「草」這個字。 ◎識字卡片很重要 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製作許多圖文並茂的識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識字的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通過卡片,以遊戲的方法來教孩子認識漢字。孩子學得輕鬆,父母教得也輕鬆,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對漢字的印象。 ◎動作法 父母可以透過做動作來讓孩子認識字。父母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寫著「穿」字的卡片,然後做「穿」的動作,並讓孩子也來做做「穿」的動作,達到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的效果。 ◎兒歌學漢字 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並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他喜歡的兒歌背出來,再慢慢地一個一個把兒歌裏的漢字教給寶寶。比如,兒歌「一隻小豬去市場,一隻小豬在家裏……」,父母可以先教孩子認識「豬」,再認識「家」,直到教孩子認得整首兒歌。 ◎「找朋友」法 這是個利用認識的字來認識字的辦法,適合於已經認識不少漢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認識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許就能很容易讀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父母接著讓他理解「清」是什麼意思,是用在哪裡的等等,就比較容易了。 科學學漢字,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靈活機動,充滿趣味。孩子有好奇、好動、好問、好強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孩子識字最好寓教於樂,做一些識字遊戲,讓孩子在最興奮時自然識字,這可是識字教育的關鍵所在。 2.要注意手法的花樣變化。孩子學漢字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有看圖識字、講故事識字、字卡識字。爸爸媽媽不要墨守某一種方式不變,否則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 3.要重視復習鞏固。孩子的年齡小,遺忘性大。所以,即使是學過的字,爸爸媽媽也要不斷地加深孩子的印象。當路過商店招牌、超市標價或者電視廣告中有孩子認識的字的時候,不要放過,問問孩子,這是什麼字,有些什麼相關詞語等。一個漢字,必須反覆出現、經常接觸、多次認讀,孩子才能認得準、記得牢。 三不要 1.不要急於求成、過於嚴肅。爸爸媽媽不能要求孩子認識多少字以後才能吃飯或睡覺,否則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挫傷他的積極性。孩子不喜歡嚴肅、規範的教學方式,父母以遊戲的輕鬆方式來教孩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相互比較。父母可別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怎麼亮亮可以認識500個字,你就記不住呢?」孩子的自信心會在這樣的話中逐漸消失。 3.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父母會對孩子的漢字教育時斷時續,工作閒了,情緒好了,就教孩子識兩個字,工作忙了,又長時間不聞不問。這樣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遊戲幫助寶寶學漢字 ◎謎語遊戲 給孩子猜個謎語:「小小年齡鬍子翹,看見小魚咪咪叫,愛洗臉、愛理毛、老鼠見它嚇得逃。」孩子回答是「貓」以後,再拿出字卡「貓」,那麼貓最愛吃什麼呢?接著拿出寫著「魚」的卡片。依此類推,但注意不要一次讓孩子認識太多的字。 ◎超市卡片遊戲 平時收集一些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宣傳單,把單樣物品剪下來,在背後貼上白紙寫上該物品的名稱,做成卡片。請孩子對著卡片一一說出每一個物品的名稱和用途,再看看這樣物品的漢字。逛超市的時候,請孩子來認認看,哪些物品的漢字是他學過的。 ◎太陽、月亮 準備一些白紙,寫上「太陽」、「月亮」等字,後面畫上表現該字的圖畫。讓孩子看著圖畫,學習文字。看熟了以後,再給孩子看漢字,讓他以肢體語言來告訴媽媽,他看到的是什麼字。 文 / 曾煒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23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天空落水,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 夏日冬陽,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 讀一本好書,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 吃好米、喝好水,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 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但是,下一代的孩子,從何感動、從何學起 ?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散播出去,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 F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 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 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