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lysonguo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媽媽手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28

這麼說我是真的得了"媽媽手" … 怎麼我看的醫生跟我說這只有開刀一途? ------------------------------------ 文◎武俊傑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復健科主任 陳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每天除了為先生及孩子準備三餐外,就是整理家務、打掃、拖地、清洗廁所、刮除油煙汙垢……等,因為見不得髒,只要有一點小汙垢都想努力把它清除。 一個月前開始,陳太太開始覺得右手腕靠近拇指根部有點隱隱作痛,她心想一點小痛,也沒有在意,家事仍然照樣進行,偶爾痛得稍腫,抹個萬金油或小護士,感覺涼涼的,也就算了。豈知一個月來,疼痛不但未見紓緩,反而變本加厲,酸痛越過拇指根部那塊較為凸出的骨頭,往手肘方向延伸了一、二吋,而且局部出現腫痛。更麻煩的是,拿鍋碗時稍一出力就疼痛異常,好幾次差一點兒打翻碗盤,清掃工作也難以進行,只好求助復健科門診。 發生媽媽手 大量使用手部的結果上述的情境,是我們在門診中最常遇到的,俗稱「媽媽手」, 「狄奎凡氏症」(De Querrain'sdesease),是發生在拇指背側的一種肌腱滑囊炎。這個部位的肌腱滑囊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一個滑囊包有二條稱為伸姆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及外展姆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的肌腱,顧名思義, 拇指外展及向後伸展時都須這二條肌肉的收縮來帶動動作;相反的,拇指作內縮及彎曲動作時,則會拉扯到這二條肌腱。 造成「媽媽手」的主要原因,就是肌腱在滑囊內過度摩擦,所以最常發生的族群就是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們!不論是清掃工作、洗衣、炒菜……等,都必須大量使用手部且不斷重覆同一種姿勢。近年來,由於電腦使用普及,電腦族得到媽媽手病者,在復健科門診中已凌駕家庭主婦這一族群。另一個好發的族群則是「準媽媽」們,在懷孕末期,由於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會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不需反覆摩擦,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就很容易引發此症,多數人在產後會因體質回歸正常而自然消解,但少數婦女因產後勤於擠母奶,以享初為人母的喜悅,會使病情惡化至無法自行痊癒而須藉由復健治療的地步。 治療媽媽手 及早復健最有效 媽媽手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輕忽它,必須及早至復健科門診就醫。初期可利用物理治療,例如:石蠟浴、超音波或低能雷射等,都有助於肌腱滑囊受損部位的組織修復,藉由經皮神經電刺激可減緩患部的疼痛感,口服或局部塗抹非類固醇性抗炎藥 (俗稱消炎止痛藥 ),也可降低發炎反應。要傷部痊癒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千萬別再去動它,所以絕不可以找不適當的中醫推拿,此舉只會使患部發炎更劇烈。在復健科門診中,醫生常會配合處方一個拇指至手腕部的固定副木,在工作時可以戴上,以減少傷處的動作。它的作用就類似骨折時,必須打石膏固定,讓斷骨處可以慢慢癒合。若持續三至四週,疼痛仍無法紓解,可局部注射類固醇入滑囊中,以有效降低發炎反應。但國人往往聞類固醇而色變,其實除非反覆而密集的注射,否則鮮少有併發症產生。若上述方法都無效,則只有求助外科手術了。 遠離媽媽手 每工作半小時休息一會兒 「預防勝於治療」永遠是不變的定律。長時間從事重覆的動作而不休息是疾病的導火線,所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建議大家以每半小時為一工作單位。記得在中小學上體育課跑步前,老師都常帶領我們做些拉筋的動作,同理,在需要從事重覆的手腕工作前,也需針對這二條肌腱做些伸展動作。工作間休息時,也重覆該動作五至十次。另外,可配合溫柔的對肌腱做橫向按摩十至二十次,並順逆時針旋轉各二十次;平時則須對這二條肌肉做些肌力訓練,以強化肌肉及肌腱,每天約做三十次。如果已感覺手腕部輕微不適,則應開始利用約攝氏四十度的溫水浸泡或溫熱墊熱敷,每天約二十分鐘,持續至酸痛感消除為止。若持續一週以上,仍有不適感,建議儘早至復健科門診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會早期痊癒,這是所有病症都適用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