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情緒控制方法

2005年08月02日
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現像

其實,發脾氣、大哭、扭計、或是吵鬧等是孩子最普遍表達情緒的方法,屬很正常的現象和行為。對我來說.孩子發脾氣或鬧情緒並不是甚?大不了的事情,父母毋須大驚小怪!反而我最關心的是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是如何回應及處理,因為父母不當的回應或處理方法不但幫不了孩子成長,反之會引致孩子變得更情緒化。更糟糕的,是孩子在過程中學習到以情緒化的行為來操控父母,從而獲得心中的欲求。因此,父母於處理孩子的情緒化行為時,切勿掉以輕心!

情緒是需要疏導而非壓抑

無可否認,中國人對情緒的觀念是很模糊的,且素來都不太重視個人內心的情緒反應。除此之外,傳統文化更規範著我們待人處世應採取「中庸之道」,喜怒更不可形於色。換言之,無論我們是何等的高興或是何等的失落,都不應表露出來,並該將這些情緒的反應收藏起來,或是將它壓抑在心靈的深深處。受著這觀念的影響,一些父母正採用情緒壓抑法去處運孩子的情緒反應,絕不容讓孩子宣洩或表達內心的感受。

可是,西方國家許多研究均指出,若孩子的情緒長期被壓抑,會出現許多偏差的行為;諸如:偷竊、打架、濫用藥物及自殺等。同時,更可能會引發許多心理疾病;如躁狂症、抑鬱症或厭食症等。由此可見,孩子的情緒被壓抑所引致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

很可惜,就我所見,情緒壓抑法仍是父母慣用管教子女的方式。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孩子因個人欲求未被滿足而發脾氣時,父母便會指著孩子說:「你發乜脾氣呀,我夠唔開心咯!」,或是「幾時輪到你發脾氣呀,無大無細!」,又或是「你好收聲啦,唔係我就打你!」。全不讓孩子表達不滿或不安的情緒。請記著,家庭是情緒教育的實習場所,一個健康的家庭是允許孩子發洩各種情緒,並從中教導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要幫孩子,先幫自己

要幫孩子,先幫自己,究竟幫些甚麼?答案是先幫自己去更新對情緒的觀念。須知道,要協助孩子有效地管理情緒,父母必須改變對情緒舊有的想法,莫再忽視孩子的情緒教育,並容許孩子表達個人內心的感受。

其次,父母還需要努力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化的父母免不了會將嚴厲的責罵和體罰施之於孩子身上。誠然,父母變得情緒化時,根本就不能進行情緒教育。那時的父母只會將教訓與懲罰孩子同時進行:即一邊打罵,一邊教導,但孩子卻因要躲避母親的藤鞭而聽不到教誨,因此父母的教導工夫都是白費的!

勿用挑起情緒的教法

再者,父母也應棄用一些挑起不安情緒的教法;諸如對孩子說:「果度有鴉嗚架,仔仔快番媽媽度」、又或是「再曳就唔要你」等,因為這些說話都令孩子產生不安或惶恐的情緒。無疑,這些做法可能產生即時的效果,但所帶來的後遺症及不良後果則是父母想不到的。

此外,父母也應避免讓孩子成為出氣筒。顧名思義,父母勿將個人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例如:「正死仔,又闖禍,今晚我又會被爸爸鬧!」是最常見的夫妻不和的例子,將孩子成為夫妻關係不和的磨心和發洩不滿的工具。

勿打孩子利用情緒操控父母

孩子天生便具有敏銳的觸覺,他們能清楚了解父母的死穴在哪裡。孩子的眼淚是使父母軟化的最佳武器。許多時孩子都會利用眼淚來達到欲望:如父母不從,他們便會哭過不停。基於不忍心或是不耐煩,父母通常都作出讓步;如「怕了你啦,唔好再喊;應承你一次咁多啦」,又或是「乖啦,你唔再扭計,我就買雪糕俾你食」等。

可是.不忍心的父母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只要孩子一次成功.便會不斷採用此等方法來操控父母,以換取心中所想。此外,孩子情緒化的行為是不斷升級的,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難應付,所以父母務必小心處理孩子的情緒化行為;免得孩子成為情緒小霸王!

總結而言,父母要協助孩子學懂控制自己的情緒,首要的條件是父母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否則情緒教育便難以開展。除此之外,父母應避免挑起孩子不安和惶惑的情緒,及勿讓孩子利用眼淚來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