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安安的媽咪

公文式教育

2007年08月27日
公文式教育方法
笑聲滿教室
目前各公文教室招收學童的年齡層和教學形態雖然多少有些不同,但基本上仍以嬰幼兒為主要指導對象。對於零歲或一、二歲的幼兒而言,學習識字或是解答算術,就是一種遊戲,絲毫不以為苦。
公文教室裡總是洋溢著歌聲和笑語。能夠認識許多小朋友,聽到老師由衷的讚美,以及教材、學習本上貼滿了好寶寶的貼紙等,每一個小朋友只要一進教室,總是笑容滿面,雀躍不已。和孩子一同前來的媽媽,也總是藉機請教老師育兒常識,或是和別的媽媽交換心得,每個人都非常起勁,而且相當興奮。
「ㄒㄧˇㄠㄌˇㄠㄕˇㄨ,ㄕˋㄤㄉㄥㄊˊㄞ……」老師領著大家一起唱「注音符號兒歌」,每當唱到「ㄐㄧㄌㄧㄍㄨㄌㄨㄍㄨˇㄣㄒㄧˋㄚㄌˊㄞ」時,剛滿一歲的小寶寶就搖頭晃腦的好開心。媽媽跟著老師唱歌,而依偎在媽媽懷裡的小寶寶就一直盯著媽媽的嘴角看。二歲的孩子則在一旁和大家一起哼著歌,隨著旋律活蹦亂跳。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盡情享受學習的時光。「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始正式上課呢?」或許參加的家長中有人會有這個疑問。然而就在不斷的歌唱、聽歌之間,語彙已經開始在孩子小小腦袋中萌芽了。

聆聽老師和媽媽的聲音

唱過許多歌之後,終於進入︽字彙卡︾的時間。老師在台前快速的抽動著寫有「魚」、「草莓」、「蛋」、「牙刷」、「湯匙」等字彙的卡片,同時一邊唸出聲音來,引導孩子跟著老師唸。
而已經識字的孩子更是興奮不已,隨著展示的卡片爭先恐後的大聲搶答。零歲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跟著朗讀,但是聽著老師的聲音,一張張的卡片在眼前掠過,寶寶們無不張大了眼睛。媽媽就像學生般,代替寶寶讀書,一聲聲都進入寶寶的耳中了。
教字的過程,並不是讓小朋友死背,而是透過有趣的卡片遊戲來進行。老師也會為孩子們唸《古詩卡︾,一句句充滿韻律和節奏感的詩句,讀來彷彿童謠一般,一歲以上的孩子立刻能琅琅上口。
年紀較小的孩子雖然無法立刻理解,只能跟著老師反覆練習,但是詩詞優美的韻律吸引他們手舞足蹈,各個聽得津津有味。
「喝水」、「洗手」、「小貓走路」等,由兩個詞構成的短句卡,很快的也進入課程之中。「一加一等於二……」將簡單的算術寫成歌詞的「加法歌」,孩子們也會應和著。剛開始時,只要唱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幼兒就會跟著大夥兒一起唱。老師、媽媽和會唱的孩子們一同大聲歡唱的時候,媽媽懷裡的嬰兒也會和著旋律,「啊咕啊咕」的發出聲來。


很快就學會拿筆

教室裡擺著許多連環漫畫和故事書。說故事之前,每個孩子的手中都會先拿到描繪故事主人翁的卡紙。
當講到爺爺的故事時,拿到爺爺人像的小男孩就非常高興的走到台前,將爺爺的人像貼在黑板上。輪到老奶奶的故事時,小女生走上前來,將手中的奶奶人像交給老師,由老師貼到黑板。每個孩子都深恐聽漏了自己所拿的人物,因此都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說。
教室裡如要說有傳統所謂「用功」的景象的話,那就只有在課堂剛開始或結束前的二、三十分鐘,會看到孩子們拿著筆,分別坐在自己挑選的位子上,也許是在寫習題,也許是在畫畫。
有時老師會引導孩子一邊看著書上彩繪得非常漂亮的草莓或蝴蝶,一邊用鉛筆在教材上走迷宮;有時看著螞蟻或狐狸等圖案,一邊跟著圖旁的文字唸「螞蟻」、「狐狸」,唸後則由一旁的媽媽幫忙圈上記號。孩子們都彷彿是在看心愛的圖畫書一樣,眼中閃爍著光輝,顯得十分起勁。
至於還不會拿筆的嬰兒就在媽媽的懷裡,聽著媽媽為他們唸「嘴巴」、「眼睛」、「臉」、「手」等。
孩子們就在唱歌、讀卡片、聽故事、畫畫的氣氛中接觸教材,不僅字彙學來毫不費力,同時也培養了的思考能力。

公文式教育理念
課程重點在於促進發展
為孩子唱歌、讀故事書、朗讀詩詞,讓孩子學習,這就好像餵奶、逗弄孩子一樣,是育兒重要的一環。每天日常生活之中,透過父母的親情,不斷反覆給予啟發,孩子的語彙能力自然會加強,同時無形中也培養出良好的思考能力。
然而,親子之間的家庭教育,雖然可以透過語彙的學習,訓練閱讀的能力,或初步的演算能力,但是卻未必能夠達到初、高中的程度。幼兒教育不能只嘗試一、二年後便中斷,最重要的是要有體系的,繼續向更高一層的難度推進。
不滿一歲就能說話、一歲會唱歌、能讀注音符號、或是玩遊戲很拿手,這一切都不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的。如果只是以此為滿足的話,不論任何一個孩子,只要到達適當的年齡,自然會水到渠成。早期能識字、演算加法、除法,其目標就是進一步藉此向閱讀能力、文法,甚至向解方程式挑戰。除了技能之外,思考力、集中力、學習習慣等的培養,才是所謂幼兒教育的真諦。
因材施教


目前公文教室的教材含蓋了算術、國語、英語、法語、德語等教材,即使還不會讀、不會數的嬰幼兒,只要能夠依照學習進度,自然能夠厚植學力,甚至可以超越學齡,達到高中數學、文言文、古文的水準。我由衷的建議家長,將孩子學習的基礎,委託給值得信賴的專家,並透過系統化的教材以獲得進一步發展。
如果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指導的話,老師對於孩子的資質、能力都能完全掌握,因此可以針對孩子安排最適合的學習方法。必要時老師也會適時喊停,以避免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同時也可以為徘徊在迷途的孩子指點迷津。以健康管理的觀點而言,這就彷彿是家庭醫師制度一樣,可以全盤了解個人的體質、病歷、家族成員、個性等,因此是最值得信賴的。如果經常更換醫師,對於過去的病歷無從掌握,當然就無法做正確的診斷。
同樣的,在管理頭腦健康的時候,孩子有哪些缺點?如何才能克服問題?如何針對過去的資料做適當的診斷,開出最好的處方,這一切都有賴老師以教學記錄掌握每個學員的優缺點,並且研討因應之道,而如果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自然更容易對症下藥。
孩子的成長過程,當然是家長最為了解。但是家長只知道自家孩子的個案而已,有時不免會眼光狹隘、輕易動怒,無法預測未來,以致慌張著急。從眾多的案例中歸納出共通的問題和課題,為孩子安排適當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若是透過該領域的專家做指導,必然會更加的理想。
內容部份擷選自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的《兩歲讀書不是夢》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