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恩的媽咪

日期

#Tag

鼻涕/鼻水/咳嗽 簡單有效之療法

2007年05月22日
公開
10

--------咳嗽----------- ●如果是乾咳,試試蜂蜜檸檬茶,或檸檬蜂蜜溫水。不過,1歲以下小孩不可以喝蜂蜜。 ●加味百合粥 適合虛火上升、咽喉疼痛、肌肉微發熱而咳嗽者。不適合寒咳者。 百合2錢、熟地3錢、生地2錢、麥冬1.5錢、生甘草1錢、白芍1錢、當歸1錢、川貝母1錢、元參1錢、桔梗1錢,藥用布包起來,與一杯米,加水煮成稀飯,連續吃幾天。 ●杏仁胡桃茶 適合腎肺兩虛而久年咳嗽的人。 去皮尖杏仁3錢、胡桃3錢、甘草5分為一帖。用三碗半水煮成一碗,煎兩回,分早、晚飯後喝。 ●加味香蘇粥 適合感冒初起而咳嗽喘息的人。不適合乾咳、熱咳者。 香附2錢、蘇葉1.5錢、陳皮1.5錢、荊芥1.5錢、秦艽1.5錢、防風1.5錢、蔓荊子1.5錢、生薑1.5錢、川芎1錢、桔梗1錢、前胡1錢、杏仁1錢、生甘草1錢,藥用布包起來,與一杯米,加水煮成稀飯,連續吃幾天。 ●括蔞文蛤湯 適合熱咳熱痰的人。 括蔞仁一兩、文蛤10個、薑絲,燉煮。 ●白木耳百合蓮子湯 適合各種咳嗽。 白木耳、百合、蓮子各2兩,直接加冷水6碗,煮熟後再加冰糖。每天早晚吃一碗。 ●冬瓜子豆腐湯 適合咳嗽無痰者。 冬瓜子一兩、傳統豆腐一方,冰糖2大匙,小火燉之,喝湯,每天一次,連續吃幾天。 ●豬肺貝麻湯 適合肺虛咳嗽者。 川貝母末2錢、乾薑5錢、麻黃5分、甘草1錢,加上一個豬肺,水8碗,煮熟、去藥渣,一天中分三次吃豬肺及湯,每隔一天吃一次。吃3~7次。 ●加味胖大海茶 適合咳嗽聲啞者。 加味胖2錢、蟬退2錢、冰糖2大湯匙,加水兩碗,煎至剩8分,一日2次,連續三天。 ●銀耳羹 適合燥咳、乾咳、久咳、聲啞者。 銀耳5錢,撕成小碎片,溫水浸泡10分鐘,待發透後,去雜質,撈起放入大鍋中,加水8分滿,大火燒滾後,再以小火燉,泡沫浮現在表面時,用勺子清掉。一直熬到銀耳熟爛汁稠為止。再將200公克之冰糖,加入500cc的水中,置火上使成濃汁。然後將糖汁用紗布濾過後,倒進銀耳鍋中攪勻即成。早晚吃一碗,連續吃幾天。 ●川貝梨 適合陰虛燥咳、肺虛久咳、咳痰帶血者。 買川貝粉末6錢、每次用一錢,與冰糖一大匙,放進已削皮的水梨中心,進電鍋蒸10分鐘即可。不適合脾胃虛弱易瀉或濕痰咳嗽者。 ●止咳梨蜜膏 水梨兩個削皮,切片,生薑一小快切片(如大姆指大),米酒半碗、蜂蜜半碗,加水2碗,小火熬至無酒味且成膏狀,每次用一大匙沖溫開水服下。適合咳嗽痰多者。 ●熱檸檬汁 用新鮮檸檬切半個,擠出汁,再沖熱開水一杯,趁熱喝。每天喝3次,連續幾天。 ●烤蘿蔔 白蘿蔔削皮、切兩半,中間挖空一些,放一匙冰糖,將兩半合起,用鋁泊紙包緊,放進烤箱中烤熟,分3次吃。 ●豆豉蔥蘇粥 豆豉5錢(布包)、老薑3薄片、蔥白一段、紫蘇葉1撮,加水八碗及米一杯煮成粥。最適合因感帽而咳嗽、頭痛者。 ●糖大蒜 大蒜五個去膜切片,加一大匙冰糖,用熱開水泡在磁碗裡1晚,每次一匙溫開水沖服,1日3次。適合百日咳者。 ●豬油蜜糖膏 豬油1碗、蜂蜜1碗、麥芽糖1碗,小火熬成膏,每次將一匙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吞下,1日3次。適合乾咳者。 ●杏仁茶 買現成的杏仁茶,但要加熱再喝。每天喝2次,連續幾天。 ●苦杏仁粥 去皮尖杏仁7錢(皮尖有毒)、用布包起來,與一杯米煮成稀飯。,連續吃幾天。適合咳喘、腳浮腫、小便不順者。不適合乾咳、腹瀉者。 ●甘蔗汁 市場購買現搾不冰的甘蔗汁,馬上小口小口的喝,連續吃幾天。 ●山藥甘蔗湯 山藥一塊手掌大或長條形,削皮切大塊。甘蔗一節30工分長,削皮切小塊,加水5碗,燉煮,滾3分鐘即可,連續吃幾天。適合咳嗽氣喘者。 ●蓮藕茶 蓮藕1根,削皮切薄片,水6碗,煮成暗紅顏色的湯,加點冰糖。每天喝3~4次,連續吃幾天。適合各種咳嗽,可再加一個生蛋白。 ●紫蘇梅茶 買醃漬的紫蘇梅,每次用五個,沖熱開水一杯,攪拌五分鐘再喝,每天2次,連續幾天。 ●豬肺薏仁湯 薏仁1碗,1個豬肺,水7~8碗,煮熟,一天之中分三次吃豬肺及薏仁湯,每隔一天吃一次,吃3~7次。適合肺痿或咳痰中有血絲者。 ●核桃蜂薑膏 生核桃1碗敲碎,蜂蜜一罐,生薑1塊如掌心大切碎,小火熬至膏狀,每日用一大匙溫開水服下,連續吃幾天。適合年老咳嗽或久咳者。 ●麥芽糖梨湯 大水梨1個削皮去心,加一小匙麥芽糖及半碗水,放入電鍋燉熟,喝汁吃梨。每天午飯後吃一碗,連續吃幾天。適合燥咳者。 ●黑豆梨湯 大水梨1個削皮去心,加15粒黑豆,放入大碗中,加7分滿水,置於電鍋中燉熟,喝湯吃梨,或只喝湯。1天2次,連續吃幾天。適合久咳有內熱者。 ●蛋白蜂蜜茶 生蛋白加入一大匙蜂蜜,攪拌後喝下。每天喝一次,連續吃幾天。適合乾咳聲啞者。 ●冰糖燉梨子: 作法一� 梨子一個切薄片+冰糖兩茶匙, 放在磁碗裡加水剛好淹到梨子的高度, 放入大同電鍋, 燉到熟爛. 待溫涼後, 餵寶寶喝即可. 甜甜香香的, 寶寶應該可以喝很多喔. 梨子要削皮去籽. 粗梨比水梨效果更好 作法二� 準備材料:大梨一個(可多準備干貝,雪耳和紅棗) 調味料:冰糖 烹調時間:約半小時 做法: 大梨一個 在梨頭處切一蓋子,用小茶匙將梨的心挖掉, 用冰糖填滿挖掉梨心處,再覆以原切下之梨蓋; 將填滿冰糖的梨蓋好梨蓋置於小飯碗內,用鍋蒸煮約半小時, 待冰糖化成糖水後,讓患者連梨肉一起挖食。 若咳嗽症狀較重者..亦可放入川貝..效果更好。 若要養顏也可加入雪耳(白木耳)和紅棗,功效更佳。 每晚睡前各食一顆,不但能潤肺止咳,且有安眠養顏之效。 小秘訣: 我家的冰糖燉梨不會加太多冰糖..因為梨本身就有甜味(不喜歡吃太甜).. 甜度請大家自行斟酌喔^^ 梨我會燉到完全熟透..只有兩顆牙的寶貝也可以吃的很開心.. ●白蘿蔔切小塊(一公分見方)加蜂蜜淹過白蘿蔔丁 約40分後蘿蔔會出水,取蜂蜜水稀釋給他喝 對化痰很有效 但未滿一歲的不要用蜂蜜 我試過直接煮蘿蔔湯,也是有效,但效果沒那麼快 如果是乾咳(一直咳沒痰的)就不能吃白蘿蔔,可用梨切片+冰糖去蒸 ●痰多而白不黏─「萊菔子杏仁湯」 材料:萊菔子(炒熟)5錢 、甜杏仁(去皮)5錢。製法:將萊菔子5錢,杏仁5錢,加水1碗半,煮成半碗服用。用法:一日服1次,服3至4日即可,需無發燒才可服用。功效:可化痰利氣。 ●咳嗽胸悶、痰少而黏顏色白─「三子利氣豁痰茶」 材料:白芥子1.5錢、萊菔子1.5錢、紫蘇子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剛沸的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痰稠咳不停時,連服3日即可。功效:可理氣化痰。 ●咳嗽氣促痰呈黃色─「蘇冬桑芩定喘茶」 材料:紫蘇子1.5錢、款冬花1.5錢、桑白皮1.5錢、黃芩1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煮沸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5至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痰液呈黃色時,連服3至5日即可,但需先經醫師治療後,無發燒者才可服此茶。功效:清熱化痰。 ●喉嚨有痰沒事就咳─「遠志烏梅喉嚨茶」 材料:遠志1.5錢、烏梅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剛沸的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0至15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一周服用3至4次。無咳即止服,火氣大者勿服。功效:安神袪痰。 ●喉嚨乾癢,癢就想咳卻無痰 ─ 「花粉桔梗化痰茶」 材料:天花粉1.5錢、桔梗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煮沸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5至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一周服用3至4次,本方適用於平日講話多者。功效:養陰止咳。 ●過敏性哮喘,平時容易感冒保養方─「 黃耆粥」 材料:黃耆6錢、米1杯(再來米較好)。製法:先以3碗水煮黃耆至水沸,再以小火煮40分鐘,將黃耆取出,加入米煮成粥即可。用法:早晨起床空腹喝粥,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此方適用於氣喘平時未發作期。功效:可補肺固胃。 ●很多人咳嗽時會買川貝枇杷膏止咳,事實上,川貝枇杷膏涼而滋潤,較適合「風熱型的感冒」,如痰較黃稠、口渴咽痛、脈搏較快等症狀。假如你的感冒會喉嚨痛、鼻塞流清涕、有白色稀稀的痰及白色薄的舌苔,是屬於「風寒型的感冒」,吃了反而會使咳嗽更嚴重,或拖長痊癒的時間,要注意。 ●搞不清楚是熱咳和冷咳 (材料) 1.紅棗15粒(去籽), 2.枸杞~30粒 3.老薑2片 4.黑糖1匙 5.水3碗(750cc) 6.蓮藕粉2匙 (方法) 將材料1-5一起煮 煮滾後轉小火再煮20分 先用冷水將蓮藕粉調勻,再入鍋勾芡 當再次滾時,燜個5分鐘,即可食用 (叮嚀) 止咳蓮藕羹可以補血補氣,不論對熱咳和冷咳都可 白天至少吃一碗,睡前再吃一碗,要熱食才有效. --------流鼻水�鼻涕----------- ●流清鼻水 -- 生薑片貼印堂 不要切太厚, 薄薄一片, 貼在印堂上就好了. 可用3M的透氣膠帶貼著, 大約3~4小時換一次. ●流黃白鼻涕 -- 蔥白貼印堂 做法同上. --------------------------------------------------------------------------------

去誠品信義店

2007年05月20日
公開
7

今天雖然下雨,但是爹地一早就和大老板去打球了,我們母女倆無聊的要命,媽咪就跟小姨婆約了帶恩和寶舅去誠品看書好了,媽咪一直都想要去看一下誠品信義旗艦店,每次要去都會有事情而去不成,今天終於可以去囉,到了那裡我們先吃中飯,恩吃了很多喔,吃完以後我們就上五樓去囉,先看了看\兒童探險樂園,本來想要帶恩進去玩,看到人好多就放棄了,媽咪覺得平常日來會比較好,而且小姐還跟我說平日來不限時間喔,真是太棒了∼媽咪平常反正也閒閒沒事,就可以帶恩來這邊玩囉,逛一逛後我們就進書店裡了,恩看到好多小哥哥小姐姐超開心的,一直要去跟人家玩還會跟著人家走ㄌㄟ,真的是很難控制ㄟ,一個不注意人就不見了,皮ㄚ∼∼後來恩看到哥哥姐姐都會拿著書坐著看,恩也學他們拿一本書坐著看,看一看再拿去放又換一本,呵呵∼真是可愛ㄟ,我們在裡面看看逛逛又聽故事的就過了差不多3小時吧,媽咪幫恩買了幾本繪本和床邊故事和一本英文故事書,本來媽咪想幫恩挑幾本英文繪本,但是爹地正好打給媽咪,爹地就說下星期再帶恩來,爹地在幫恩挑英文的,媽咪就只買了一本英文的了,買完書以後我們把東西放上車又去逛了逛三越,媽咪幫恩買了幾件衣服,又買了一些點心,恩因為今天都沒有睡午覺,在買點心的時候,恩竟然站著就睡著了,媽咪趕快把恩抱起來,恩手上還拿著一包餅乾ㄌㄟ,真是可愛ㄟ,後來買完點心我們就回家了∼∼今天我們都玩的很開心∼∼恩真的很開心,以後媽咪一定會經常帶恩來的喔∼∼∼

♂孩子成長期的各種疼痛♀

2007年05月19日
公開
21

孩子成長期的各種疼痛 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孩子在成長期可能常喊這裏痛、那裏疼,家長必須認識各種疼痛的症狀及嚴重性,有些疼痛可以靠簡單的居家照護即可緩解,但有些比較嚴重、持續的疼痛,或許是身體潛在疾病的警訊,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帶孩子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大部分的疼痛與發炎有關,發炎通常會出現「紅、腫、熱、痛」四大症狀。大致上來說,疼痛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疼痛發生的很快,疼痛程度比較高;慢性疼痛發生機會不高,偶爾才會出現疼痛,但是持續的疼痛時間比較久。方旭彬醫師強調,每一種急性、慢性的疼痛,會隨著發生的器官與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除了疼痛之外,醫師還必須檢查疼痛發生的部位,以及是否有其他合併的症狀。 ◆頭痛 1歲以內的寶寶,會以搖頭或哭鬧表現頭痛。學齡前的幼兒,其頭痛大多以急性頭痛居多,最常見的發生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感染造成的頭痛。 ◆感冒造成的頭痛 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頭痛,通常隨著感冒症狀改善之後也跟著痊癒,治療方法大多給予症狀治療,即給予止痛藥,同時治療其他呼吸道症狀,家長應多注意孩子補充水分、多休息,即可獲得改善。 ◆中耳炎造成的頭痛 呼吸道合併中耳炎感染所造成的頭痛,症狀多是出現在耳朵裏面的疼痛,有時會有發燒的現象,甚至在聽覺部分會產生聲音悶悶的感覺,如果是還不會說話的幼兒,可能會用手打耳朵或是搖頭來表現疼痛,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時,表示孩子可能發生急性中耳炎的情況。醫師在檢查時會以耳鏡檢查,如果發現中耳有發炎、化膿、積水等症狀時,會給予抗生素治療,大約10天至兩星期左右即可復元,如果化膿情況仍未改善,則必須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抽膿或放置引流管之治療。 ◆腦炎.腦膜炎造成的頭痛 細菌或病毒侵入腦膜中,會造成腦膜炎的情況。腦膜炎也會產生頭痛、嘔吐、發燒、頸部僵直、腦壓上升、腦部感覺腫脹等情形,與一般呼吸道感染或是腸胃炎的症狀很類似,必須經由有經驗的醫師專業的判斷,才能確定是否為腦膜炎,並且針對各種不同感染的原因對症下藥。腦炎患者也有可能會有頭痛現象,但不一定會有嘔吐或頸部僵直的症狀,有些病毒感染的腦炎會有意識模糊、幻視、幻聽等現象。 ◆意外造成的頭痛 還有一種非感染原因造成的頭痛,即幼兒因意外、家庭暴力造成頭部創傷而所引起的頭痛。由於保母或家長對幼兒的暴力行為,造成幼兒頭部撞擊、跌倒產生的頭痛,有些頭痛是有外傷腫脹造成;有些則是因為頭骨內部骨折所造成,較嚴重者還會有腦震盪、顱內出血等症狀。家長必須判斷幼兒是否出現意識不清、昏倒的情況,如果有這些症狀,必須立即帶至醫院檢查。此外,家長必須觀查孩子在頭部受到撞擊後的兩星期內,是否出現持續嘔吐、嗜睡、精神恍惚、意識不清等症狀,這些症狀有可能是腦震盪、顱內出血等的特徵,必須特別注意。 ◆5大判斷就醫準則 家長必須先學會觀察孩子的日常狀況、不舒服的表現,才能判斷疼痛的可能發生原因,以免造成延遲就醫的情況。判斷的方法包括: 1.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食欲是否改變。 2.觀察孩子的活動力是否改變。 3.是否有持續嘔吐現象。 4.是否會在半夜睡夢中疼痛到醒來。 5.是否會在半夜睡夢中突然嘔吐。 如果有以上症狀,家長千萬不可輕忽,應該立即送醫,待醫師確定病因之後,再依病況需要加以照顧與治療。 ◆胸痛 下呼吸道感染的胸痛 比較常見的胸痛是因為下呼吸道感染所造成,通常因為幼兒嚴重咳嗽合併支氣管炎或肺炎,由於胸肌、肋間肌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甚至還會發生肚子痛的情況。 ◆黴漿菌肺炎的胸痛 學齡前的幼兒比較常發生「黴漿菌肺炎」,這種肺炎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但不是屬於SARS肺炎。好發年齡為學齡前的幼兒,症狀為慢性咳嗽,可能持續咳嗽長達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的時間,在排除患者有氣喘病史、最近曾被小東西嗆到、接觸過肺結核患者等因素之後,醫師會做胸部X光檢查,如果發現聽診與X光檢查之後差異很大,則十分有可能是「黴漿菌肺炎」。但也有些幼兒沒有咳嗽、發燒症狀,卻直喊有胸痛的症狀,經過抽血檢查,才確定是感染了「黴漿菌肺炎」。 ◆劇烈活動造成的胸痛 幼兒因活動過於劇烈而造成的全身痠痛,合併有胸痛的症狀,通常經過幾天的休息即可獲得改善,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外力撞擊造成的胸痛 幼兒因為跌倒、外力撞擊所造成的瘀青疼痛,通常表現出來的也是全身性的痠痛,當然也包括胸痛症狀在內,經過兩、三天的休息,大多也可以獲得改善。 ◆心臟問題造成的胸痛 幼兒較少因為心臟問題造成疼痛,但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表現的症狀,包括呼吸喘、發紺、跑步過後的胸痛,則要請小兒心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肚子痛 慢性腹痛 如果一個月至少發生腹痛一次,疼痛程度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或學校課業,甚至到無法上學的地步,這樣的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腹痛」。由於疼痛持續的時間較長,也比較容易被家長忽略。方旭彬醫師統計分析了一年來共59位因「慢性反覆性腹痛」到台安小兒腸胃科就診的病童,年齡層介於2歲至13歲,發現大約有2�3的患者持續痛了3個月到1年的時間,甚至有1�3的患者疼痛時間超過1年,研究發現,大約六成左右的患者認為自己排便是正常的,但是經過之後的X光檢查,卻發現有九成以上的患者,腸中堆積過多糞便。很多人都只把慢性腹痛的原因歸究為便秘所引起,其實除了便祕之外,仍有其他潛在的原因,甚至情緒緊張也是造成腹痛的原因之一。便秘引起的腹痛通常發生在吃完飯後及解便前,如果確定是因便秘引起的腹痛,除了以藥物治療之外,醫師會建議改變其飲食習慣,提高高纖飲食,包括根莖類的蔬菜及蘋果以外的水果,並養成飯後半小時上大號的習慣,如果解便情況改善,腹痛情況也會有所改善。但仍有四成以上的患者,在便秘情況改善之後,經過後續的檢查追蹤,發現還有胃十二指腸炎、食道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感染、乳糖不耐症、食物過敏、甚至消化道以外的水腎等其他問題,所以家長要注意觀察幼兒如果有遠離肚臍以外的腹部疼痛、夜間腹部疼痛、小於5歲的腹部疼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皮膚出疹子、血便、血尿等症狀,可能不只是因為便秘所引起的疼痛,必須配合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以便對症下藥。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急性腹痛的一種,通常是在來醫院就診前,或是就診前一個晚上,肚子突然發生劇烈疼痛,表現症狀為急性嘔吐、急性腹痛,發生原因可能是食物中毒、吃壞肚子、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果腸胃的發炎影響到下消化道,則會以「拉肚子」表現,不論是急性胃炎、急性腸炎,都可能會合併有肚子痛的現象。居家照護方法為「少量多餐」,喝水一次以一小口的量喝,可以吃些綠色香蕉(Banana)、稀飯(Rice)、蘋果(Apple)、白土司饅頭(Toast)、蘇打餅乾(Saltines)等食物(BRATS),以清淡飲食為原則,並且避免牛奶乳酪等乳製品、甜食、油膩食品,使腸胃得到部分休息,以免腸胃產生更嚴重的發炎。尚未開始吃副食品的較小嬰兒,可先將配方奶稀釋,如果腹瀉持續,可在醫師指示下改用無乳糖配方。此外,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藥物,讓患者在吃飯前服用。如果幼兒連喝水都會嘔吐,造成整天都無法進食的情況,通常醫師會給予靜脈點滴注射,使腸胃完全得到休息。 ◆急性盲腸炎 幼兒先以急性肚子痛表現,從肚臍周圍開始痛,大約半天、一天的時間之後,轉至右下腹的疼痛,幼兒會出現痛到有彎腰、身體不敢動的姿勢,再來可能出現嘔吐、合併發燒的症狀。如果確定為急性盲腸炎,必須緊急開刀,以免闌尾破裂造成腹膜炎,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嬰兒腹絞痛 三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往往會在傍晚或晚上,突然哭鬧而使臉部脹紅、四肢彎曲、肚子繃得很緊,家長仔細觀查小寶寶,如果發現其腸蠕動很快、不斷放屁,且哭鬧完之後就沒事了,則很有可能是發生嬰兒腹絞痛,這種情形大約在寶寶比較大之後就會改善了。方旭彬醫師指出,家庭氣氛不佳、幼兒腸胃道功能發育尚未成熟、牛奶蛋白過敏,都是可能引起嬰兒腹絞痛的原因,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嬰兒有此症狀,若同時有腸蠕動快且排氣頻繁的情形,不妨可以用溫熱毛巾熱敷肚子,可以緩解嬰兒腹部不適的症狀,如果症狀嚴重且持續,應就醫檢查。 ◆嬰兒鼠蹊疝氣 嬰兒鼠蹊疝氣是指嬰兒的腸子從腹股溝缺損掉落而造成腹股溝突起或男嬰之陰囊腫脹,嬰兒會用力哭鬧時,肚子鼓脹時症狀會加劇。如果掉落的腸子「卡」住時,叫做「箝頓性鼠蹊疝氣」,甚至會出現嚴重腹脹或嘔吐的現象,一般男寶寶嚴重時會發生睪丸壞死;女寶寶則可能因鼠蹊疝氣而導致卵巢壞死的情形。發現寶寶有鼠蹊疝氣,應儘早開刀修補,否則一但腸子卡住壞死,就會有腸穿孔或睪丸卵巢壞死等併發症,不得不慎。 ◆四肢疼痛 大部分幼兒的四肢疼痛是因為跑跳、運動造成的肌肉痠痛,通常多休息、多喝水即可改善。方旭彬醫師強調,四肢疼痛必須特別注意是否為單側疼痛、行動不便、放射性疼痛、大小便失禁,則必須進一步檢查,可能是身體某個器官出現問題,不可輕忽。 ◆感冒引起的疼痛 有時候感冒也會出現全身痠痛的情形,特別是流行性感冒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全身嚴重的痠痛,即使是成人也要休息兩三天才會改善,幼兒一旦罹患流行性感冒,幾乎都會比一般感冒還嚴重,全身痠痛的程度甚至無法去上課。所以每年入秋之際(約十月以後),可接種流行性感冒之疫苗來預防。此外,有一些病毒性感染的感冒會引起肌肉炎,通常發生在腿部,嚴重者甚至因為劇烈疼痛而無法走路,醫師通常會給予止痛藥,多休息即可獲得改善。 ◆四肢傷口疼痛 因為意外、蟲咬而造成四肢關節產生傷口,甚至局部化膿、腫脹的現象,屬於細菌感染而造成的疼痛,家長要特別注意傷口的消毒,可以碘酒或優碘初步消毒處理,避免細菌進一步擴散,如果合併有發燒、傷口擴散的情況,則必須至醫院求診。 ◆急性關節疼痛 但是如果四肢疼痛是發生在特定的關節,或是合併有其他症狀,則要特別注意。學齡前幼兒常發生的「過敏性紫斑症」則為急性關節疼痛的一種,發生原因目前不是很清楚,但已知是因微細血管所引起,大多發生在身體下肢、耳朵後方,出現塊狀紫斑,按下去並不會消失,有些會合併有關節痛、肚子痛、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會影響到腎臟造成蛋白尿,經過專科醫師診斷之後,可能須以類固醇加以治療。 ◆慢性關節疼痛 關節嚴重腫脹,持續時間達到3個月以上,在排除細菌或其他外力因素所造成的關節炎後,需考慮是否為「年幼型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的疾病,在確定診斷之後,醫師會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加以治療。 ◆成長痛 成長痛發生的年齡,大約在小學四、五年級至國中,較小的幼兒比較少見。 發生部位為較長骨骼的兩端,例如接近膝蓋處,在短時間骨骼成長過快,合併會出現一些皮膚皺紋,大多給予一些症狀治療即可,家長不須太過緊張。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7年05月18日
公開
1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正確幫寶寶戒尿布-----轉貼分享

2007年05月15日
公開
12

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謝雅蕙 指導老師�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 參考資料�《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台灣麥克出版.《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信誼出版 寶寶ready.訓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專家開講】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快樂的向尿布說拜拜 - 訓練方法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11

快樂的向尿布說拜拜 - 訓練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 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 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 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 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 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 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 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 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 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 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蔡延治-前德育護專幼保科專任講師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5年4月號》

好爸媽一定要看! 爸媽必修課

2007年05月11日
公開
6

把握黃金時刻 給孩子睡前的一句話 父母執照計劃工作室主任 游柏隆老師 當我們人類呼呼大睡的時候,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否也會跟著呼呼大睡呢? 專門研究人類大腦的專家們,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後驚然發現,人類的大腦會不時地發送出α、β、δ、θ等四種不同型態的腦波,α型及θ型的腦波是屬於低頻率長週期的波動型態,β型及δ型的腦波則是屬於高頻率短週期的波動型態。我們的腦波頻率越低,就代表著當時的大腦運轉得比較慢;腦波的頻率越高,則表示當時我們的大腦運轉得比較快。 我們人類的大腦不能總是運轉得太激烈,否則是會對大腦造成傷害的;反過來說,大腦也不能總是運轉得太緩慢,否則也會使的我們的大腦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入眠後大腦也在運作 α型腦波是一種可以使人安定神經及催眠作用的腦波,也是我們人類在淺睡及做夢的時候,大腦所發出的腦波型態;β型腦波具有積極與鼓舞情緒的作用,是我們人類在積極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大腦所發出的腦波型態;δ型腦波是當我們人類極度焦慮緊張的時候,大腦所發出的腦波型態;θ型腦波是當我們熟睡的時候,大腦所發出的腦波型態。 通常人們的大腦在睡覺的大部份時間裡,都會是以θ型腦波在運轉,只有在人們淺睡及做夢的時候,才會是以α型腦波在運轉;但是我們大腦有的時候,還是會夾雜著β、δ型腦波,在我們的夢境中來做怪,使我們睡覺睡得滿頭大汗,突然從惡夢中被驚醒過來。這個以「腦波」為切入的觀點,足以證明當人們在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並沒有真的跟著休息,只是由較高頻率的腦波,轉為較低頻率的θ型腦波,或是轉為α型腦波繼續運轉而已。 白天或晚上,學習不間斷 專門研究人類大腦運作的專家們,在長期的研究觀察裡發現,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我們的大腦都會藉由我們的五官:耳、眼、鼻、口、皮膚……等收集器,收集起每秒鐘一億個以上的訊息資訊,並且將他們儲存在我們大腦中的一個暫存的區域裡,但是在我們睡覺或者思考的時候,大腦就會以α型腦波開始很規律地運轉,消化掉我們在這一天當中,暫時儲存在我們大腦暫存區域裡的所有經驗、感官……等等的訊息,然後把這些大量的訊息轉變成我們自己的一部份,自然地與我們融合在一起,等到我們需要使用到這些經驗的時候,這些生活中所產生的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們的意識中,成為我們整個反應過程中的一環。因此有人說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才是我們的大腦真正在學習的時候,我認為這也是對大腦運作的一種非常精確的描述。 因為α型腦波具有如此的功效,所以像佛教、道教或是一般門派的修道之人,均會藉著打坐沉思來降低自己呼吸及腦波的頻率,使自己產生出低頻率的α型腦波,如此長久以來就會得到所謂的智慧,並且及時頓悟這世間的一切,預防更大的災難降臨到自己身上來。 睡前15-30分鐘為黃金期 專家長期的研究觀察裡還發現,在我們睡前的15-30分鐘的時間內,我們所讀的書或所接觸到的經驗……等等的訊息,都是大腦在睡覺時最優先消化處理的訊息,也就是大腦消化處理得最徹底的訊息。因此我們上一代的長輩們常常會建議我們,不要讓嬰兒在睡覺前玩得太激烈,否則容易會做惡夢,就是驗證這個發現的經驗法則。 既然我們睡前的15-30分鐘是如此地重要,我們就應該要好好把握這寶貴的15-30分鐘的時間,在孩子睡覺前的15-30分鐘,好好陪孩子聊聊天,藉機會促進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把一些好的觀念、未來的夢想、生活上的疑問,利用最自然的聊天方式或說故事的方式,將它們灌輸到我們孩子的腦中,等待大腦將它們轉變成為孩子們的智慧。 睡前的親子時間 多創造出一些睡前的親子相處時間,是一種高效能發揮家庭教育功能的具體表現。我個人非常喜歡西方電影裡的一種習慣,就是在孩子睡覺前的時候,孩子們都躺臥在自己的床上,會有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來唸一段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們會不斷地對長輩所說的故事內容提出疑問,說故事的長輩也會盡己所能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然後孩子們就會帶著滿意的笑容入睡,做一個甜甜的夢。 這就是一段非常棒的親子時間,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家庭教育形式,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可以如此地日積月累下來,那麼孩子也不會因為進入青春期,就開始與他們的父母們越來越疏遠了。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長大了,那麼對孩子們說床前故事的方式,也應該要有所轉變,我們可以改為與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或改由讓孩子們反過來說一段故事給我們聽;等到孩子們再長大一點時,還可以變成是與孩子們一起吃宵夜,閒聊一些書本上所讀過的知識呢!我們需要創造出更多睡前與孩子們相處的親子互動時間,雖然方式可以是各式各樣的,但是各位仍然可以視自己家庭的狀況來加以活用,我相信這樣做,不只是孩子會有個好夢,我們也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夢。 心情放鬆時,靈感特別多 愛因斯坦有一句俏皮話:「為什麼我的靈感常在我刮鬍子的時候出現?」因為刮鬍子既非運動也非休息,而是處在兩者之間的空隙;一旦緊急的情緒放鬆了,靈感就一溜煙地溜出來了。 教育孩子並不一定要緊張兮兮地,從小就陪孩子們說說睡前的床邊故事,透過緊急又刺激的故事內容,激發孩子們的大腦,當孩子開始以α型腦波睡著了的時候,孩子就會好好地把我們所對他說的故事給消化了,讓孩子輕鬆地從夢境中,理解出我們所說故事其中的奧妙吧! (詳文請見9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2007年05月10日
公開
21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 伬埻n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留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 @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父母態度堅定,可以培養孩子抗拒誘惑的自制力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而且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 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編按:就是食玩。零食附有個小玩具,小朋友常為了蒐集玩具而要求父母購買糖果餅乾之類的零食。) 「不行,昨天不是也買了!」媽媽一邊這麼說,一邊感覺到周遭有冷冷的眼光。可是K小弟怎麼都不肯動。媽媽情急不已,眼睛確認著紙盒上標籤的價格,「真拿你沒辦法。呶,只能挑一個———」然後把零食放進購物籃內。就這樣,K小弟今天想要的東西得逞了。 K小弟的媽媽,事後說出當時的心情。 「我也知道不行照孩子的話去做。但在別人面前哭得如此大聲,我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總覺得四周的人會認為我是一位糟糕的媽媽。」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太過在意旁人目光而受制於孩子,到底是為什麼? 孩子一哭便言聽計從的母親,總是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碰到孩子撒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缺乏應對自信的父母老是會擔心,深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把孩子惹哭的糟糕爸媽」。 閱讀育兒書或育兒雜誌,常看到上面寫著:「物質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接受並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促進彼此的信賴感」。讀到這些觀點的媽媽,理所當然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接納孩子的想法,這並沒有錯啊!這麼一來,對撒嬌就可以得到東西的孩子,從此便學會「哭鬧就有糖吃」。 媽媽大概沒有察覺到這樣的因果關係吧!因為幾百塊錢而引起騷動,不如買給他算了!每次都百依百順,就會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使孩子的想像力貧乏 我經常看見一到二歲的孩子玩卡通玩具。這時期的孩子不會自己選擇玩具,一定是媽媽為他挑選的。不過到了二、三歲開始懂得說話,孩子就會「買給我、買給我」,吵著要買零食或玩具了。 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孩子想要什麼便輕易買給他,所持的理由是:「如果說不可以,孩子會撒嬌,真令人傷腦筋。」同時媽媽也認為,孩子喜歡的東西很可愛,所以買下沒有關係。現在的媽媽們是與卡通玩具一起成長的世代,幾乎都對卡通玩具缺乏抵抗力。 十年前,孩子們一起玩遊戲,他們嚮往的往往是在澡堂內泡澡,或是揮舞著樹枝當武器扮成英雄。雖然眼睛所見的英雄形象與現實相差甚遠,但孩子卻可天馬行空,依照自己想像的方式玩耍。 即使如此,現在的孩子也不玩這些了。他們嚮往電視節目出現的英雄,頭一個希望買的玩具就是這些卡通玩具。現在市面販賣的東西可說一應俱全,與英雄同款的手槍、刀劍、飾品與服裝等等,琳瑯滿目。只要將這些東西集於一身,搖身一變就是英雄了。 乍看之下,這種情形反映出現在孩子的得天獨厚,但是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終將剝奪屬於他們的想? 釭韃﹛A或馳騁在幻想世界的樂趣。加上玩遊戲等同於「買現成玩具」的習慣,將惡性循環培養出重物欲的孩子來。 毫不在乎地拿朋友東西還平心靜氣寬容以對,將養成「偷竊」的習慣 以名校著稱的F學園與T學園,最近發生了好幾起偷竊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做出偷竊的行為呢? 若是學校成績落後的孩子以偷竊尋開心,或有家庭問題而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偷竊成癮,那還算情有可原。但最近頻頻出現的偷竊個案,卻是「功課好的孩子」、「普通的孩子」。 小學五年級生T小弟,每天上學都帶著一枝剛買的粉紅珍珠原子筆。一天,那枝心愛的筆在鉛筆盒中不翼而飛。「心有所疑」的他對E小弟說:「你的鉛筆盒借看一下。」果然不出所料,遍尋不著的原子筆就在E小弟的鉛筆盒裡。 T小弟這麼對他說:「這,不是我的筆嗎?」 「啊,這樣啊!」E小弟回答道。 T小弟故意開玩笑地朝E小弟的頭敲了一下說:「你拿了!」就此了事。 幾天後,那枝原子筆再度失蹤。T小弟在二十分鐘下課時間前,對著全班同學說: 「我的原子筆又不見了。知道的同學,請在下課時間放回我的筆盒裡。」 下課時間結束後,T小弟馬上檢視自己的筆盒,果然原子筆好端端地放在裡面。 第一次很清楚是E小弟拿的,可是第二次是誰拿的卻完全不知情。原子筆確實是物歸原主回到T小弟身邊,但是,這件事就這樣塵埃落定好嗎?對於「不過是小學生拿了原子筆等等之類的小事……」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我深深以為不可。拿別人東西毫不羞愧,這種心態的萌芽,其實根源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給予超過需求的零用錢,只會麻痹孩子的金錢觀 便利商店有販售孩子眼中非常熱門的卡通玩具遊戲卡。這種遊戲卡以五張為一組,裡頭到底放了什麼遊戲卡,不到拆封那一刻絕無法知曉。 孩子們花掉零用錢與壓歲錢,買了好幾十張遊戲卡,有時拿給同伴看,有時彼此交換,以此為樂。可是因為遊戲卡種類非常多,有些孩子便到處搜尋還沒到手或價值稀有的卡片,一直買個不停。 這樣的用錢方式,真令人擔心。但更教人擔心的是,孩子將這些卡片帶出門,不論是特意收集或較冷門的卡片,都可以很輕易地丟掉,甚或轉送身旁的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小學生經常身上帶著數百元零用錢。比其他孩子帶更多錢出門的孩子,常會用「請喝飲料」的方式邀請朋友一起玩。他們聚集在校園玩耍,肚子餓了直接到零食攤買吃的,絕不忍耐到晚餐時刻。 Y小弟的媽媽是在公司上班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關係,常會延遲回家,所以媽媽平常給Y小弟二張千元大鈔,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到便利商店買便當。一天,Y小弟到朋友E小弟家玩耍。E小弟的媽媽做了可口的蛋糕,請Y小弟品嚐。Y小弟非常開心,一直說:? u好吃!好吃!」因此,E小弟的媽媽為Y小弟把蛋糕包起來,讓他提回家。 傍晚,E小弟帶了一盒章魚燒回家。E小弟的媽媽心裡覺得很詫異,因為她並沒有給他零用錢,於是問他說:「那盒章魚燒,是怎麼回事?」 E小弟回說:「是Y小弟感謝送蛋糕的回禮。」 E小弟的媽媽,晚上打電話給Y小弟的媽媽,說了這件事。 「哎呀!您別客氣,不過是一、二百元的小事。」她悠然自得地回答道。根據調查指出,東京都內小學六年級生的零用錢,每月平均二到三千元。這個金額或許可以證明,小學生平時購物消費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人類的嬰兒,似乎是沒有能力的存在。雖然有些動物一出生便能站起來,人類的嬰兒卻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哭而已。 即使如此,人類的嬰兒依然具備「生活能力」,像吸奶的本能便是。 「本來非常非常擔心該怎麼養孩子,看到初生的嬰兒會自己找到乳房乳頭的位置,專心地吸吮。啊!感受這孩子正好好地活著,原本的擔憂便煙消雲散了。」一位母親這樣對我說。 就是如此。自己會找奶喝的能力,這是人類具備的第一種「生活能力」。也就是「想吃」、「想喝」的食欲,「想睡就睡」的睡眠欲,或是「投入媽媽溫暖懷抱」的欲望,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欲望———也就是嬰兒「生活能力」的具體表現。 「生活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欲望——— 「想要」、「想知道」、「想做」 最初開始,孩子最單純的「生活能力」,常伴隨成長而有著多種層面的表現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奔跑、無時無刻對罕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活圈。這些都是孩子「生活能力」的表現。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嬰兒天生具有的「生活能力」,已隨著養育過程而日益減少,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幼兒最顯著的情形是,普遍缺乏食欲。 我個人主持的「新教養系統(NMS)研究會」經常接到會員們的詢問:「孩子沒有食欲,很傷腦筋。」、「才坐在餐桌前,就開始把食物當玩具玩。」、「不吃飯,光想吃零食。」等等之類想商量的問題。只有食欲是不夠的。 好奇心,是動物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因為聽聞新事物,並且想要探索了解,是動物追求安穩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那黑抹抹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它移動如此快速?———那奇妙的聲音從何而來?———想知道初見的東西、對不明事物的好奇心,是動物安穩生活之必需。這I與食欲相同,是生存時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愈來愈多。知道新事物覺得麻煩,沒有想做的欲望。 飛機很重卻可以飛在空中,不可思議吧!用英語和美國?H交談,很有趣吧!這些都是「好奇心」,根植於本能欲望的一種「生活能力」,可是最近的孩子,對於這種欲望變得很冷淡。不僅如此,也少有心情想積極做點事。 跳箱想跳得更高,像大人一樣動手刷油漆、試煎荷包蛋———什麼事都有趣、眼神綻放光采、全力以赴,本來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這種心情已日益減少。最後,「不想變成大人」的孩子們便出現了。 我在孩提的時候,晚上睡覺前,看見父母親正在吃冰淇淋,便叫:「啊!好好吃喔!」,「小孩子不行!」大人不讓我吃。當時,心裡懊惱極了!好想快快長大,晚上可以吃冰淇淋。現在擁有如此單純夢想的孩子,愈來愈難找到了。 對人類來說,「想要」、「想知道」、「想做」的基本欲望,就是所謂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正日益欠缺。他們覺得人生無趣,自是理所當然。因為,平淡乏味早已維持多時了。現代的孩子、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便在這裡。 過度滿足「欲望」,會失去「動力」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學的狀況!明明在上課,卻有人在毀壞課桌,或是睡眼惺忪地往窗外看,孩子們見不到一點「動力」。外面蹓躂的少年們也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磨磨蹭蹭地走著路。精力充沛、興味十足地與朋友、同學談天,或是動作敏捷、步伐輕快的孩子,已難得一見。因為他們「不想知道」、「不想做」、「不想要」。 高中生的「無生氣」、「無關心」、「無感動」三無主義曾喧騰一時,不過那已是二十年前的現象。雖然那些現象被解讀為受到「考試戰爭」影響,其實,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有更深層的關連。 大人們陷入錯覺,認為愈滿足欲望,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力」,也就是激發他的「自發性」。可是,人類欲望一旦過度滿足,就會導致衰敗。從前孩子所擁有的「生活能力」,是在自然中萌芽,即使父母親沒有特別意識到,一樣能在自然而然中教養。因為當時生活貧困,如果不能積極吃喝、運動,就無法存活下去。 然而,如今正處於富裕的時代,一切都改變了。孩子自出生後,自己不表示意見,可是大人什麼東西都給。即使挨餓度日,也不會受凍。父母親什麼都給,到了孩子長到好幾歲,還要依靠父母生活。父母親想要提高孩子的「動力」,反而陷入揠苗助長的困境。 今後孩子的教育,必須教導「自制力」 人類的欲望,是以「生活能力」作為基礎,最終仍需要得到滿足,但是切莫一開始便輕易地過度滿足。就像雜草扎根在太鬆軟的土壤裡,看似長得細高,卻是一拉就被拔掉了。太容易得到並滿足欲望,將失去真正的堅強,徹底變成懶散。 一直得到東西的孩子,不知道要珍惜東西;還沒餓肚子,就給吃的孩子,不會知道米飯的美味;一哭就得到抱抱的孩子,認為抱抱是理所當然,一定哭鬧到抱抱為止。在「富裕的社會」潛藏著這樣的危險,忘記要感恩付出的東西與付出的父母。 光擁有富裕是不夠的。 對人類來說,學習的確是極重要的事,但孩子興趣缺缺。因為大人經常強制他們學習,並以此作為評價。更何況評價的人不是外人,而是疼愛自己的媽媽。在某種意義上,過度的幼兒教育,絕對不符合理想。我們必須學習日本先賢智慧,將孩子的教育託付別人。「給予關愛」和「教育、評論」的角色,還是由別人擔任比較好。 這麼做,就能提振孩子「想要」、「想學習」的心情,讓它充分萌芽、伸展。當然,他們就能學習到「生活能力」。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呢?那就是要教導孩子「自制力」。 當然,負面的「忍耐」、阻礙孩子意志和壓抑孩子感情的「忍耐」,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有意義的「忍耐」、忍耐後體會更大喜悅的「忍耐」程度,卻為孩子帶來生命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