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艾葳

邑貼三伏貼

2008年07月19日
邑貼三伏貼.邑去年貼過
效果還不錯
鼻塞改善不少
今年再貼.也許體質改變
一直吵著說很癢
才貼2個小時就撕了
重金補貼一個小時10元
也失效了
去年他因為這個原因貼了6個小時
希望能繼續改善體質囉
認識三伏貼
7/19貼第一次
7/29貼第二次
8/08貼第三次
以上日期可以正負2天
三次一起付費500元
貼三伏貼當天
禁吃冷底的、冰的、辛辣的
貼2-4小時即可
避免出汗
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是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亦即所謂的冬病夏治。

認識三伏貼

近幾年來報章媒體經常報導,中醫用三伏貼來治療氣喘、過敏等疾病。到底什麼是三伏貼 ?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遵循古法改善體質

所謂的三伏貼療法,其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 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古代和現代中醫師皆指出確實有其療效。

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為什麼要三伏貼

目前西醫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原則有四 1. 環境飲食控制及避免接觸過敏源。 2. 藥物治療。 3. 減敏治療。 4. 外科手術,這些方法雖然快速,但有疼痛及副作用的困擾且無法根治,一般人嘗試意願較低,大多轉而使用中醫「三伏貼」的治療方式,依過去的經驗及學術報告,這樣的治療若能持續 3 年 ~ 5 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 80% 以上;這種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的方式,可以減少胃腸道干擾,延長藥效,比西醫的治療藥品還要好,尤其適用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且操作簡便、價廉、無痛、無副作用,使用「三伏貼」後,患者不僅氣喘改善,病患感冒次數也減少了,療效簡直超乎想像。


三伏日的具體日期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藥治療。
莊雅惠中醫師
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主治醫師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為有效預防治療氣喘、慢性咳嗽及鼻過敏病患,莊雅惠醫師特於婦幼醫院中醫門診再次推出夏季三伏貼治療法,將含白芥子、細辛、甘遂、甘草等成分之中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之定喘、風門、肺俞、厥陰俞、脾俞、腎俞等穴,可達預防及治療的效果。


三伏貼門診以上午 9 : 00 —下午 2 : 00 之間為宜。
在古代曆法中,有兩個重要的日子,就是 ”三伏 ”與 ”九九 ”。

三伏天包括初伏(7 / 11)、中伏(7 / 21)及末伏 (8 / 10),其中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段期間是一 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三伏貼即三伏日所做的穴位敷貼治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其方法是將中藥製成藥餅,敷貼於適當穴位,經皮下吸收及刺激穴位而達治療效果,本法除了可減少胃腸道干擾,延長藥效外,尤適於不喜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但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則不宜使用法。

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為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常為灰塵、塵瞞、刺激性空氣、油煙、氣候變化、環境改變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所誘發,為肺系疾病,而肺的五行屬性為金。

根據中醫 『 春夏補陽 』 的原理,在 「 三伏陽盛之際 」,於夏至後一個月,選擇屬於金的庚日,每隔 10 天,將具減敏定喘及化痰止咳功效之中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之穴位,約 3 至 6 次,可助長陽氣,而預防治療冬天好發或遇冷則作的呼吸系統疾病,減少寒冬發病率。在疾病急性發作期,穴位敷貼也具治療效果,但宜 4 至 5 天則敷貼 1 次,以增強減敏、定喘、止咳之效。

除了採穴位敷貼治療外,中醫師也會教導病患,如何根據本身體質,適當攝取食物, 施以藥膳自我調理而提高療效,並提供背部按摩法及藥物薰蒸,以提高療效。

一、背部經絡按摩法:
1、 功效:
定喘止咳、化痰散邪、調補臟腑、增強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2、 按摩油:下列二者可擇一而用
(1)芳香精油:
30 ㏄ 甜杏仁油(基礎按摩油),加 12 滴精油(如尤加利、薄荷、肉桂及廣藿香等各3滴)。
(2)凡士林、嬰兒油或綿羊油等。

3、方法:
先將按摩油塗抹於脊椎與肩胛骨間之多肉區,再以手掌根由上往下,由背部逐漸按揉至腰部,約 3 至 5 分鐘,每日 1 至 2 次。

二、減敏止喘藥膳:
下藥膳一般人於緩解期均可食用,但體質特殊者, 仍由醫師診斷 修改為宜;再者體內若有急性感染( 如感冒、扁桃腺炎、 急性腸胃炎等 ),則暫停食用。

1、四仁補氣粥:
材料:
甜杏仁 3 錢、白果 3 錢、胡桃仁 6 錢、花生仁 6 錢、沙參 5 錢、糙米一杯及火腿絲、胡蘿蔔絲、黑木耳絲、蛋絲各三分之一碗。( 三日份 )

作法:
以上諸藥磨粉,與糙米熬煮成粥,最後加入火腿絲胡蘿蔔絲、 黑木耳絲及蛋絲,調味後即可分三日食用,每日清晨服用為宜。

功效:
溫中益氣,潤肺補腎,滋陰化痰,補肺定喘。

2、減敏玫瑰茶:
材料:
黃耆 1 錢,西洋參 1 錢,枸杞 3 錢,石斛 3 錢,茉莉花 1.5 錢,玫瑰花 8 - 12 朵及薄荷 0.5 分。( 2 至 3 天份 )

作法:
先將黃耆及西洋參切成薄碎片,再將全部藥材分為4份,每次取一份加 250 cc 沸水沖泡,燜約20分鐘後,代茶飲用。

功效:
補元氣、養陰血、抗過敏、清熱明目。

3、珠貝薏仁牛奶:
材料:
珠貝粉 1.5 兩、粉光參粉 1 兩、冬蟲夏草粉 1 兩、杏仁粉 5 錢、薏仁粉 5 錢。

作法:
將諸藥混合均勻,每次取 5 克與牛奶粉沖泡成香濃之薏仁牛奶,每日 2 次,兒童減半。

功效:
滋陰補氣溫陽,化痰止喘止咳。

三、蒸氣療法:
材料:
麻黃、杏仁、桂枝、紫蘇、防風、白芍、細辛、甘草各 5 錢。
備註:咽痛痰黃涕黃者加黃芩、金銀花各 3 錢,鼻塞痰白涕清加辛夷、白芷各 5 錢。

方法:
諸藥加 800 cc 水,浸泡約半小時,大火煮滾後轉為小火,煮約 15 分鐘,過濾取汁,每次取適量藥汁放入蒸臉器中,令病者吸入蒸氣,每次約 5 至 10 分鐘,每天二次。

功效:
散邪化痰,抗過敏,止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