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有感而發

2006年04月20日
今天看到這則新聞:北市四成小六生 不會用部首查字典

【聯合新聞網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060420/15/31y8z.html


從小學生不會用部首查字典,談到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分析比較,包括了家庭狀況,父母教育程度,還有是否看電視或上網等等成因,交又分析比對,感覺中肯,又很引人深思。

其一是報導中顯示新住民子女的國語文能力和一般學生沒有差別,倒是原住民子女未通過比率高達百分之17,是非原住民子女的四倍。接下來記者寫了市長的反應:「馬英九市長聽到這個數字表示,原住民子女的『基因』沒有問題,而是『機會』不足」。馬市長這句話算是一針見血,天生或許各有差異,但只要機會足夠,方法得宜,因為弱勢而沒有資源的孩子也會有良好的表現。實例可參考李家同先生所成立之基金會,集合大學生為弱勢孩子進行補救教學,原先因無人協助,成績較差之國中生,有了解惑就教對象,學業進步考上理想高中。

我們的媒體或戲劇對原住民形象都有某部分的偏見,他們的弱勢每隔一陣子就被社會拿來消費一下,但為政者並沒有認真思考為他們創造機會。

還記得有回看紀錄片,介紹某個山地部落,青壯人口很少,留在部落裏的有心人士,縱使取得外界資源,有心要幫助部落的孩子,也得和殘破的家庭奮戰,父母離異或長年在外,爺爺奶奶大部分只負責生活起居,給孩子的文化刺激很少很少。那名部落青年在小時候因為山地服務團的到來,開啟了眼界,努力向學,國中時代就離開家鄉到城市求學,他唯一的心願是接受高等教育,再回到部落去服務下一代,可是他自己也說過了二三十年,當年的問題依舊在。

我常在想一批批熱心上山的大學生,只能帶給部落短暫的春天,二三十年過去了,年年有人上山,可是山地部落就業困難的問題曾經改善或解決過嗎?原住民兒童的教育水平又能因學生的短暫停留有多大的提昇?如果政府有心創造就業機會,重視山地鄉兒童教育與平地的落差,那經過這麼久的歲月,原住民早就擺脫弱勢的形象.只可惜許多政策只是迎合選舉,根本沒有長遠規畫,上周看到南投某山地部落,裝了二百多盞豪華路燈,鄉長說:這樣才能讓觀光客留下整體印象.路燈美則美矣但是太過耗電,一個月二三萬的電費,鄉公所吃不消,到最後演變成只有重大節日才開路燈,平時一片漆黑.哈,這正是我所謂「沒有遠見,只有眼前」的最佳例子.還有多少像這樣默默浪費公帑,而完全沒有效果的政策?


常期以來漢文化的優勢,使原住民無形中遭受歧視,現在就連新住民子女也一樣被貼上低人一等的隱形貼紙,我想用比較客觀的方式來看低成就的孩子,不要隨便因為他的身分給予刻板評價,因為同樣不具原住民�新住民身分的小孩,也有可能成績低落,為什麼這些孩子表現不佳時,沒有人會大幅報導,可是原住民�新住民子女的表現卻會得到特定的關愛眼神,這是不是表示我們的社會骨子裏還是存著漢民族唯我獨尊的奇怪意識?就像上回有位立委「阿大碼控居理」(日語:頭腦裝水泥,是阿輝伯著名口頭禪,姑且用之),大聲疾呼越南新娘身上可能有餘毒,應做婚前檢查,以免降低人口素質云云。輿論群起攻之,立委為了保住席次,厚顏無恥、前言不對後語表示:他是要提醒大家婚前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絕沒有歧視外藉新娘之意。我看到報紙只有低頭歎息,其言粗鄙而無據,還能大放厥詞面無慚色,練到這程度的厚臉皮指數,也算前無古人吧,總算今天看到這則新聞指出國語文能力不因身分有差別,新住民子女表現並無差異,這應該也算為新住民子女做了最佳平反.

其二是記者最後寫道「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社經背景明顯影響孩子的學習,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女子國語文程度越好。唯一例外的是博士父母,爸爸博士不如爸爸碩士的成績,博士媽媽的子女甚至不如高中媽媽的小孩。家長經常參與學校事務,其子女通過檢測的比率為83.2%,不到學校走動家長的子女通過率則為79.37%。吳清基局長認為,由此可見,父母的關心和參與,比父母的教育背景對子女的學習成果影響更大。」

父母的關心及參與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句話正好可以破除社會對高學歷父母的不當期待,亦即不管父母的社經地位或學歷,只有能承擔起為人父母教養任務者,才會真正影響孩子的表現。先不說學習成果,先講生活常規或待人處世吧,以多年來我帶孩子外出上課,或到公園遊玩的經驗看來,由外藉幫手照顧的孩子,有極高比例非常驕縱蠻橫而不講理,請注意我沒有以偏蓋全,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這些小王子或小公主們頤指氣使的對待照顧者,對同儕也是如此態度。但如果是家長介入頗多,又尊重幫手的家庭,其孩童呈現出的氣度又不一樣,我親眼見到的好友家中,把幫手視為一份子,連阿姨約滿到香港服務時,二個孩子還是會打越洋電話給這位阿姨,甚至他們全家安排香港旅遊時,孩子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我們可不可以約xx阿姨見面?」聽起來真令人窩心啊。不是不贊成家中請外藉幫手,而是父母有沒有因為外藉幫手的方便,忘了自己的親職?

關心孩子,不是因為要他成績好,而是既然生育他,就要養育他,教育他,講一句狠話,沒人拿槍頂著你,逼你生孩子,只會生又不肯盡為人父母的責任,那就別自找麻煩吧?一向不愛說場面話,早生貴子,早生不一定是貴子,要好好教才會成為貴子,不想在尿布奶粉中埋沒,沒有耐心毅力陪著孩子,那就別生,反正台灣生育率夠低了,再低也沒關係,不要生了又不教,不管是一個或一堆,不教孩子的父母就是幫社會製造問題,浪費社會成本。

不管時代再怎麼轉變,父母還是子女最重要的第一個老師,來自家庭的身教言教,是孩子啟蒙至入學的重要依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為人父母可得好好發揮影響力,參與孩子的成長,一直記得一句話:「二十年後你不會因為當年少做了哪一筆生意,少賺了哪一筆錢而悔恨不已,可是如果不關心子女,二十年後你可能會因此後悔。」大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