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晴媽

下廚

2006年05月28日
我喜歡下廚,也很愛在廚房變花樣,對我而言,烹飪也是一種創意工作,把不同的食材,加以變化組合,或是用不同方式去烹煮,都十分有樂趣。

婚前我就會下廚,偶爾老媽休息,我就請纓上場,但我弟說我煮的很難吃,我可完全不承認。婚後住在偏遠的新店山區,附近外食不好吃,更讓我有機會磨練廚藝,偶爾上館子吃了好吃料理,回家後會如法炮製,當然口味也許沒那麼道地,但都有幾分像樣。喜歡自己煮東西,因為乾淨衛生又新鮮,所有食材都是親手處理,只要在外面吃東西,我就開始擔心菜有沒有洗乾淨,肉類是不是很新鮮,這種龜毛性格,實在很難適應外食,加上怕油膩、怕食物添加味精,所以很難找到清淡爽口的外食,總而言之,自己開伙,雖然費事,但吃得健康又安心。

當主婦幾年下來,別的沒有長進,烹飪手藝可能比以往進步,因為經常下廚,對火候及煮食流程控制都很清楚,從上市場挑食材,到進廚房把材料變成可口佳餚,說難不難,但也是一項挑戰,全職在家時,每天煮二餐,現在上班了,還是經常開伙,熟能生巧,弄一頓晚餐的時間大約是五十分鐘,包括切切洗洗,魚類退冰,烹煮,三菜一湯加上現煮熱騰騰的飯。

有時老公本來說不回家吃飯,因為還有工作未完成,結果過了一會兒,他又會突然打電話回家,他的說法是在外面不知要吃什麼,還是回家吃比較好。以前有句話說抓住男人的胃就抓住他的心,我不是很贊成,這種觀念真是陳舊,好像結了婚的女人只要會燒飯,就大勢底定。可是家庭生活除了吃,還有精神層面,所以我一直不太能認同這種說法。不過如果換種說法,是全家人能在家裏用餐享受天倫之樂,那就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從小我媽每天開伙,在家裏吃飯變成一種習慣,媽媽下廚的身影,數也數不清的好菜,都成為生活中的一種依戀,油煙味和飯菜香也建構出某種家的味道。

母親沒有上過任何烹飪課,她也不會看食譜,但在她手中,可以變出無數的料理,道地台式料理,炒菜的火候及蔬菜之鮮綠,我永遠難望其項背。高中時看射雕英雄傳,嗜美食的洪七公說:炒青菜最難,因為沒有其它東西可加以掩飾,最可看出一個人的廚藝功夫,我才恍然大悟,母親的手藝確實是非凡品級。

除了日常三餐,逄年過節她親手製作各式應節食品,過年炊年糕、蘿蔔糕,清明節炊芋粿,端午節包粽子,每一個節日,我們除了可以吃吃母親親手製作的祭品,更期待和母親一起動手作的過程。在家時彷彿一切就是這麼自然,直到結婚後婆家完全沒有這種習慣,所有東西都買現成的,祭拜如常,但少了動手做的樂趣,我對那些應景食品連看都不想看一眼。市面販售的應景食品我興趣缺缺,就連五星級店的蘿蔔糕,吃在口中也略為遜色,到底是母親手藝了得?還是因為我的心理作用?

李安的飲食男女當中也藉由烹飪做菜,觸及了家庭這個問題,身為大廚的父親,和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女兒各忙各的,雖然他每周要求女兒們回家聚餐,維繫住「一家人」的表象,但大家各有心事,食物雖豐盛味美,卻無法串連起家人情感。沒有兒子的大廚,先前和女兒的關係疏離,食不知味,經過許多波折,曲終人散時,二女兒體會父親的心意,她親自下廚,在二女兒身上大廚看到了他的手藝延續,他竟然又恢復了味覺。李安片中的每一道功夫菜只是排場,山珍海味隱喻著切割不斷的親情及傳承,這種細微情感,就像手續繁續的煲湯,喝在口中滋味十足,可是無法探究放了哪些材料,李安確是做菜高手,在飲食男女中,父女的沈潛情感,手藝傳承,絕對是進過廚房的人才能領會。

該片也隱喻了味覺在某一方面也顯示了感情的依靠成分。是啊,飲食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最終它會變成記憶的一部分,時時不經意提醒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就像小時候和父母去逛華西街,吃了一碗「頂邊趖」,老實說味道怎麼樣,早已不復記憶,但是父母第一次帶我們去逛夜市,第一次吃這種新鮮料理的經驗,透過往後不斷的消費,在歲月中定格,成為難忘的過往。

吃,吃飽,懂得吃,其中的文明程度不言而喻,小小廚房不只是餵飽家人的場域,它更是充滿文化記憶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