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牯嶺街少年

2008年02月25日
Only the lonely第一回是在楊德昌的電影牯嶺少年殺人事件中聽到,一直以為原唱是貓王,上網查了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f3mfarV9M&feature=related),才發現原唱另有其人!哈,這首歌比晴爸和我的年紀大,難怪我們不識原唱,但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聽到這首歌曲自然而然會湧出一些畫面,是牯嶺街少年電影中,陽光明亮但苦悶的青少年無病呻吟的片段。

也因為牯嶺街少年才知道另一首1959年的老歌wh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jjUKu9t-8), 孩子們聽這首歌,他們說歌詞就是二個人愛來愛去,好無聊哦,我說,可是這是很老的歌啊,情感的表達很直接,互相喜歡來喜歡去,不是很美嗎?

片中還有一首貓王唱紅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楊德昌把這些老歌放在電影裏,又讓來不及參與那個時代的我們聽到了他年青時的歌曲。在某些型式上,這算不算是導演和觀眾私密對話?當年聽著這歌的楊德昌是不是像片中的小貓王一樣,也會自戀的唱上一段?或是重複的播放唱片,只為抄下正確歌詞?

楊德昌精準的電影影像,勾勒出當時外省低階公務人員家庭的生活、教育方式,旁及青少年幫派糾紛,青少年看世界的方式,一個封閉時代的外省住民遭受白色恐怖壓迫,而家庭中的青少年在教育軍事化管理下,唯一出口是聆聽著來自美國的歌聲,象徵自由而開放的美國,有著貓王,他唱著:今夜你寂寞嗎?今夜你想我嗎?極近挑逗的唱腔是不是在那時沈悶的社會中,給予彼時的青少年一個無限想像空間呢?

很久沒好好看一部電影,但是聽這幾首歌,又讓我懷念起牯嶺街少年,懷念起楊德昌,他的風格,他的電影,以及當時看到這部電影的快樂、震憾、感傷,這就是電影魅力,看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生活成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