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國中生看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詩歌部分)

2009年02月25日
這是我上課的內容,對象是國二學生。

中國文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為詩歌(韻文),二為散文,三為小說戲曲。

詩經→楚辭→漢朝樂府(古體詩)→唐詩(近體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詩歌最早的起源是詩經(北方文學代表),詩經時代之後是南方的楚辭時代,二者作品都有押韻,但用韻自由,可以換韻,也不像唐詩講求平仄或對仗,詩經字數整齊,多是四言,楚辭則字數不一。


樂府與古詩皆稱為古體詩,乃相對於近體詩(唐朝)而有的名稱。

西漢武帝正式創立樂府官署收集民間詩歌入樂,樂府詩興起,樂府多半不知作者為何人,此時詩的字數由四言而五言,是形式的一大進步。詩歌因而有迴旋轉折的餘地。古詩十九首代表東漢五言詩成熟之最高藝術成就。 (國二上有收古詩十九首)

我國於周朝時已有不少流傳千古的詩作,不過每句詩的字數並不固定,由一字到十多字一句也有,到了東漢的古詩十九首,則是五言詩發展的高峰,每句五字,很整齊。不過,這時寫詩的限制仍然很少,例如句數就沒有限制;而詩歌的用韻也很自由,可以換韻;更加沒有平仄的格律要求。

古代樂府是合樂(就是可以唱)的詩,但流傳時日一久,有些曲譜部分已失傳,只有歌詞流傳下來,只能從標題上看出合樂的痕跡,例如有歌、行、吟、曲、樂、弄、操、引等字眼的,便是合樂的樂府詩。

魏晋南北朝時代大致上還是依循漢朝的韻文發展,但此時期出現了七言詩,成為唐詩七言的先鋒。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最成熟的朝代,絕句律詩大行其道,又分為五言及七言,講求平仄對仗,用韻嚴格,不像詩經時代可以自由換韻,唐人稱此時代的作品為近體詩,以和古體詩有所分別,古體詩就是指唐朝之前的所有詩作。唐朝之後還是有詩作,但不若唐詩如此興盛,因此我們只以唐詩作為韻文發展之代號。

所謂「詞」,就是隋唐音樂的「歌詞」。基本上,唐詩的每句字數是固定的,有五字(五言)、或七字(七言);而「詞」因為要配合音樂的旋律,句子長短不一,所以「詞」也被人叫作「長短句」。

古詩中的「古樂府」,也是歌詞,也是句子長短不一的,但和「詞」卻有所不同:「樂府」是有了詩句再配音樂,而「詞」則是先有了音樂,再填詞。

雖然說是宋詞,但其實填詞的風氣從唐朝中期就已開始,只是因為宋朝的詞作水準及作者都較各代為多,所以宋詞因此著稱,就如同唐詩得名一般。晚唐、五代詞人代表作的《花間集》,是第一部詞作品。

詞由歌來,有詞必有歌,所以每一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詞牌名」,以現代話語來說,就是歌曲的名字,「滿江紅」,「菩薩蠻」,「青玉案」都是當年的流行歌曲。

元曲包括《散曲》《劇曲》兩部分,散曲和戲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後者屬於戲劇。

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此部分由於學生尚無相關閱讀經驗,因此不多做介紹。

至於民國之後興起的現代詩,吸取西方文學精華,講究意境、用字之美,不拘泥於押韻,形式是自由的,內涵是開放的,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散文發展史下回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