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清明雜想

2009年04月04日
今年是孩子第一次去掃墓。

嫁入婆家後,婚後第一年尚不知胎兒性別時,陪同公公前去掃墓,南部的四月天,照得孕婦汗滴墓園,公婆提起如果第一胎生男生,要連續三年回鄉掃墓謝祖,雖然沒有生男丁,但還是年年返鄉,早些年二高還沒蓋好,清明返鄉除了塞車就是塞車。最嘔的是塞了大半天的車,結果也沒去掃墓,因為不是公公和老公自己前去、不然就是公婆已在農曆三月初三完成掃墓,還有一年清明節公公身體不適住院,舟車勞頓大半天,孩子卻祖先墓地長什麼樣都沒見過。去年老公工作在身沒有返鄉,上周他去大陸出差,我和他提起希望清明節能帶孩子去掃墓,因為他們從沒去過祖先墳塋。

上周六孩子學校辦園遊會,周五補假一天,周五南下時一路順暢,沒有遇到往年的車潮。

今天一早八點半左右,晴爸和他的大哥二哥前往墓園除草,我們大約九點半左右搭乘晴爸堂弟的車子前往,二小看到阿祖的墓,很想過去幫忙,但大人都以他們太小為由,讓我們在一旁休息,在墓園對面恰巧看到一座瓜棚,正好可以躲避炙熱的太陽。

新婚時曾問過公公,為什麼只有老公的祖父母墳墓尚在?公公說日人據台時,戰事紛亂,加上當時財力不厚,沒法修建堅固的墳墓,等到戰後根本無從找到先人骨骸,於是只有二門墳地需要整理祭拜。

公公有二個兄弟,二叔公幾年前往生,住台北的三叔公據說是從不返鄉祭祖,所以大部分時間均由公公出面掃墓,二叔公家的兒子前些年被派駐荷蘭工作,今年剛好調回台灣,他一大早從新竹趕來,加上大伯兒女,二伯及其兒子,還有我們一家四口,十幾個人站在窄小的公墓走道,拈香祭拜。雖然我沒見過老公的祖父母,但那是他血脈的來源,虔誠的拿香膜拜,祈禱祖父母保佑全家安康,公婆健康。

祭祖時還有段小插曲,由於二姐弟都是第一次到阿祖墳前,大伯二伯都捉狹著說要他們向阿祖自我介紹,並且要誠心許願,依照輩份插好香之後,大伯問靖靖你跟阿祖說什麼?靖靖說這是秘密,不能說,二伯說你用國語跟阿祖說嗎?靖點頭。二伯大笑,那就糟了,阿祖聽不懂國語啦。靖一聽,露出那不就白說的表情嗎?幸好大伯家的堂姐解圍:沒闗係,雖然阿祖聽不懂,但是那裏應該有人聽得懂國語,他們會幫你的話翻譯給阿祖聽。靖立刻放心了。

公墓裏還有不少前來祭祖的民眾,幾乎都是老少三代到齊,在我們一旁有一對年青夫婦賣力的在整理看來已經快被野草蔓過的祖墳,他們可能是第一回來掃墓,只帶了祭品沒帶任何工具,家族的男丁一見狀就把鏟子、鋤頭和手套都借給他們,還有人去幫他們鏟草。我很喜歡這樣的畫面,不用言語,僅以行動傳達的善意。

孩子們看到其它野草蔓生、傾圮毁壞的墳墓,不禁提問:他們的子孫為什麼不來掃墓?這些沒人照顧的孤墳,在清明時節顯得有些突兀,子孫不掃墓,是家族不和睦?還是子孫自顧不暇力有未逮?亦或死者生前沒盡到照顧之責,以致死後遭子孫遺忘?

午后北返,沿著二高看到遠處公墓不少人正在祭祖,原本荒草蓋滿的小山,瞬時景觀清爽不少,遠望過去祭祖的人幾乎都是三五成群,紙錢白煙嬝嬝圍繞,彷彿把子孫的思念一絲一縷的傳達給在天上的祖先們。

回台北的路上,靖問了晴爸有關阿祖去世的細節,晴爸說阿祖是在睡夢中自然老去,聽著他們父子的對話,生老病死彷彿再自然不過。從小害怕死亡,連帶也怕所有和死亡有關的話題,看到國外影集中常有主角坐在墓園向逝去的親人喃喃訴說的畫面,老實說心裏毛毛的,但國外墓園之整齊美觀大大降低了我印象中的亂葬崗形象。老一輩忌諱這個話題,父母也從沒和我們提過或討論,直到祖母過去,看著她的遺體,面容安詳一如生前我還是害怕顫抖不已,為什麼?說不上來。祖母一向疼愛我,照理說我應該很自然的去撫摸她的手,訴說自己的不捨及思念,但二十多歲的我因為害怕,只敢遠遠的看著。直到父親去世,在看到遺容的第一眼,我很自然的牽起他的大手,粗粗厚厚的大手,忘了自己向他說了什麼,只記得我握著他的手,久久不肯放下,他走了,子女不捨的情感牽扯也不能喚回他。


靖和晴爸談著阿祖去世的種種,他也想起外公是心肌梗塞去世,晴也憶起前些年我們曾經去幫外公掃墓,她問:為什麼今年我們不用去掃墓?我說舅舅他們在半個月前已經完成掃墓,所以我們就不用再跑一趟。雖然掃墓看來是男丁的大事,女孩終要出嫁,不能繼承香火,中國人傳宗接代的思想應該多半和此有關。只是時代變遷,許多家庭只生女兒,如果還抱著舊思想,不讓女兒回去掃墓,真的很不通情理,因為要有男女雙方結合才有子孫的延續,所以我想清明掃墓也許將來會變成男女同負擔吧。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風水庇蔭之說,或宗教信仰不同,祭祖代表的是重視自己的血脈來源,我也跟孩子說,古人很重視子孫光耀門第,一個人當官之後,其住宅門戶即可加高,這就是光耀門楣,為家族帶來榮耀不要為非作歹這就是一個人報答祖先最實際的行動。這些話講給孩子聽,自己也思索起古今差異,古代講究家族榮耀,什麼事都要和光宗耀祖拈上邊,現在則是個人主義,功成名就大部分只為了成就個人,光宗耀祖的光環似乎逐漸減弱中,雖然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今日聽來似乎有些老套,但藉著返鄉祭祖的機會,勉勵孩子成為光明磊落之人,不也是另一番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