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和朋友聊童年-崁頂的家

2011年10月06日
在fb和朋友聊起童年住過的眷村, 這位vivian(花花小姐)目前住加拿大, 她曾住在汀州路二段, 離我幼時居住的漳州街不遠, 所以二人一聊起那些舊事, 簡直欲罷不能, 收在這裏, 將來再老一點可以回憶。

~~~~~~~~~~~~~~~~~~~~~~

Margaret Lai 花花一提京劇, 我就想到住在崁頂時, 那是一個眷村, 大概有三四十戶人家, 很多外省伯伯看京劇, 用收音機聽京劇, 從小聽因此我對京劇不陌生

至於歌仔戲, 我們住到萬華後, 門前就是廟埕, 大約也是從小二到國中都在看歌仔戲

我爸是資深布袋戲迷, 他一直追著小西園的演出, 直到過世, 我原本不喜歡布袋戲, 但因老父沈迷, 我和他去看過幾回, 才發現許王的布袋戲著實是國寶, 我父晚年也看國劇, 他其實有省籍芥蒂,看到他筆記上寫的京劇團演出日期及節目, 我才覺得只有藝術才能融合人心

Vivian Fan 好感人哦,晴媽,令尊的筆記。
妳住嵌頂?眷村是空南一村?還是陸光新村?

Margaret Lai 真的忘了名稱, 上回還和石大提到住崁頂時, 一天到晚聽到南機場, 但沒看過飛機, 所以小時候我一直在想機場到底在那裏啊...

直到看了候孝賢的戲夢人生, 當中有一場戲是日本戰敗撤退了, 居民在南機場撿拾飛機的碎片去賣錢, 原來南機場是停軍機的地方, 日人撤退就沒了, 才總算拼出答案, 當年沒有網路也沒有文史資料可看, 現在是隨手一查, 就可知道地名或歷史典故

我念忠義國小, 到二年級才轉到老松國小, 忠義國小那裏是南機場公寓群, 當年可是全亞洲最具規模的集合住宅, 但經過這四五十年的風霜, 舊了, 老了, 變成都市惡瘤, 去年到香港時, 看到某些住宅好眼熟, 回台灣後才想到, 啊, 是南機場公寓的翻版


Vivian Fan 想起來了,曾在我版上問過,妳是不是讀螢橋,石頭說妳讀忠義。

我很多同學住在嵌頂的眷村裡,所以那種眷村倫理和風貌既熟悉又遙遠...想想,我們的童年或青春期,或許是台灣一段無法追回的時光?一段沒有麥當勞沒有手機的時光。


Margaret Lai 麥大叔好像是高中末期進來的

台北的樣貌也是從高中後才開始轉變, 我記得以前街上只有一整排的平房, 在崁頂時, 有個曬衣場, 那裏本來是個漥地, 後來被填平當公園也兼晾衣場, 曾在那裏抬頭就看到老鷹, 晚上也有螢火虫...幾乎走到哪裏, 都是一望無際的視野,目前大概只有在關渡自然公園可以有這樣的感覺, 我和孩子說以前的台北不像大都市, 很像鄉下, 他們都無法相信


Vivian Fan 其實晴媽說的台北,對我來說都是很勉強的記憶,妳怎能記得那麼清楚?


Margaret Lai 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 我也不知道, 套句網路用語-這事很謎

不只是崁頂的家, 附近街道, 再小一點住環河南路龍山國小附近的老房子我也記得, 小時候到哪裏都是用走的, 走著看著, 這些東西就都留在小小腦袋中了

有一回你在花想集貼那個同安街木水師, 不知是不是我幼時曾去收驚的地方, 六歲之前我是客客, 直到今天我都還記得水木師家中的擺設, 但他的樣子我忘了, 因此可以推納出我大概很會記住所經之路或場景吧


吳客提(輔大學長)同安街木水師那兒 (水木師?) ,我兒子幼年也去過幾次, 好神奇啊,
一則大家都跑去那兒收驚, 再則收驚似乎真的有效!!...怪吧?

Margaret Lai 這一串留言太長了, 每回要回, 都要等一陣子才會拉到最下面, 是我們太健談了嗎??

水木師才對, 下午手殘打錯字, 幼年住的崁頂在漳州街, 現在改為南海路, 離同安街不遠, 所以我們去收驚的地方是同一家嗎?? 或是那一帶所有收驚的人都叫水木師.

有一次車過環河快速道路, 瞥到光華寺, 我突然想到幼年曾和鄰居到光華寺, 於是回家問我媽, 她說沒錯當年我們去的就是現在在環快旁的光華寺, 只是因為道路拓寬, 寺廟好像有縮減

問了她之後, 我就想起來了, 從崁頂的眷村走一段樓梯, 再走一段小路, 然後直直走過一個大坡, 就會到光華寺, 這段路大概要走二十分鐘吧, 但我們以前常走, 那時路上也沒有車, 二邊都是平房, 我記得有賣米的店, 賣月餅的店, 還有三姨家的麵店..都在那條我們稱為"大路上"的路上....


Vivian Fan 從菜市場南瓜聊到KTV,聊到水木師,呵呵...

晴媽真是好記性,我能記得的,都很片段了。小時候上學走過的路,路線,經過的街景,還能記得,但到底走了多久,不記得了。小時候沒有時間觀念?店家的名稱也不記得。

妙絕的是,我也記得水木師家的擺設,依稀還記得收驚的過程,但我那時應該很小很小,五歲以前?想起來像在夢境裡。

太長怎辦呢?轉移陣地到晴媽那兒好了!...^^

Margaret Lai 寫了一堆, FB吃掉了, 又要重寫, 唉呀

不用轉台, 反正長就長吧

原來花花也有去收驚的經驗, 哈, 是不是喝過水木師符水的人都會記得他家長什麼樣子呢??這事好謎啊

不只去給水木師收驚過, 有好幾回是我祖母剛好從彰化北上, 就由她幫我收驚我只記得有一幕是我坐在椅子上, 她拿著燒著的紙錢在我身邊繞來繞去, 一旁放著我的衣服, 祖母念了很久很久, 才結束這個儀式, 她沒有像水木師拿一個銅鈴邊搖邊念

寫了大路上, 我才很認真在想, 大路到底叫什麼名字, 應該是漳州街, 我們家是x弄x巷,x號, 所以一走過那十幾階的樓梯出去應該就是漳州街

三阿姨在街上開了一家麵店, 我會去找表姐玩, 旁邊就是一間米店, 我們有時玩躲貓貓, 就會躲在成堆的米袋後面

餅店長什麼樣我全忘了, 只記中秋節時, 他們在店門口放一個長條的"椅條", 上面就擺了各種月餅, 紙盒一概是黑不拉嘰的那種長相, 上蓋中間黏上透明玻璃紙, 盒裏會放紅色或綠色塑膠絲裝飾, 記得這麼清楚, 只有一個原因, 當時沒有什麼東西好吃, 每年都好期待中秋節時可以吃到月餅, 所以看到港片神月神偷裏的小弟為了吃月餅去偷偷起會, 我很能體會他的心情

至於時間, 是因為以前幼時都和鄰居出去, 我媽會問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回來, 我出門前會看掛鐘, 把時間記起來, 邊玩邊找有鐘的人家看時間, 那年代沒有手表, 但久而久之,我知道十分鐘大概是多久, 二十分鐘是多久, 半個小時是多久...

從崁頂的家到光華寺要二十分鐘, 到植物園差不多是半個小時, 這二處常去, 所以可以知道要花多久時間, 我們當年會不會也曾擦身而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