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新聞:雨果的冒險

2012年06月04日
雨果的冒險

周末想借這部電影來看, 看到這篇新聞覺得很完整, 先貼在自家, 看完電影再給孩子看新聞。

~~~~~~~~~~~~~~~~~~~~


年代:2011/美國
類型:劇情
導演:Martin Scorsese
演員:Asa Butterfield、Chloe Moretz、Ben Kingsley、Sacha Baron Cohen
發行:得利
長度:126分鐘
發音:英語 DTS-HD MA 7.1
螢幕比例:1.78:1

IMDB評分:
7.8/10(94,548 votes)
EDITOR’S RATING:
★★★★
SIMILAR MOVIE: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大藝術家》The Artist
《月世界之旅》Voyage to the Moon

故事主角是一個生活在30年代法國巴黎的12歲孤兒雨果卡柏瑞,他住在火車站的高牆內,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於大鐘後方,冷眼觀察來往過客,隱姓埋名,滿腦子秘密。他的父親在修理博物館機器人的過程中離奇死去,為了找出父親留給他的資訊,雨果也開始修理這個機器人,然而這卻引出更複雜、驚人的秘密,雨果的命運就此改變。
 
向電影源起致敬

美國著名早期電影研究專家湯姆甘寧(Tom Gunning)對早期電影有過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概括,他認為早期電影的魅力不在於敘事,而是視覺奇觀造成的吸引力,早期電影即是一種「吸引力電影」(cinema of attraction)。「早期電影是透過奇觀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電影即使有故事,也只是提供一種框架,這個框架為電影提供了魔幻的可能性。它是為觀眾展現一系列風景,它們的吸引力在於產生幻象的能力。」在1906年之後,電影的敘事性元素漸漸增強,但作為視覺表現的吸引力電影始終存在。尤其是歌舞片,裡面那些載歌載舞的場景沒有任何敘事的成分,只是為了展現奇觀。這和當今的特效大片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本片以電影之父喬治梅里葉(Georges Melies)的生平故事為原型,展現了吸引力電影因為不斷需要追求奇觀,而終有日暮窮途的一天的悲劇故事。在這個故事的依託下,馬丁史柯西斯使用了當今最接近早期吸引力的技術來拍攝這個故事,即拍攝一部CGI技術支撐下的奇幻電影。而梅里葉正是奇幻電影鼻祖。所以,從梅里葉到《雨果的冒險》,電影史猶如一個輪迴,時光流轉、世事無常,唯一永恆的就是電影人、影迷對於電影的愛。史柯西斯再度向梅里葉致敬,就是圓了一代科幻電影宗師的未竟理想,但這何嘗又不是他在圓自己的電影之夢。《雨果的冒險》中數次出現時鐘的意象,無一不是表達了電影雕刻時光的功能,讓美麗光影永駐人間。

當然,作為一部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影片,《雨果的冒險》誠然在視覺表現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影片從頭到尾,每一個畫面都誘人到極致,復古華麗,簡潔乾淨,真的像油畫一般。這從開場時火車入鏡,中間拍攝的電影舞臺、放映電影的舞臺,到片末的老電影入鏡,都是既精緻又安詳。尤其是一些近景鏡頭的處理讓人倍感親切與傷感,比如對梅里葉父親眼珠的描述,追隨雨果的視點來進入火車站,此外還有他們兩代人之間眼神的交流,都給人超現實又真實的感覺。並且相對略顯苦澀的《大藝術家》,《雨果的冒險》那17世紀復古風格,讓觀眾感覺更加的愜意,賞心悅目。

除卻以上這些,《雨果的冒險》作為一部標準的迷影電影,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無處不在的致敬細節。比如,小男孩雨果和小女孩伊莎貝拉偷偷在影院看的電影是喜劇大師哈羅洛依德(Harold Lloyd)的作品。還有火車站裡面的追逐場面,雨果懸吊在大鐘上,是將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古老的風格雜糅到一塊。當然,最經典最感人的,莫過於梅里葉翻動雨果的筆記本,因為視覺暫留現象造成的動態效果,完全清楚的解釋了電影起源的奧秘,這已經不啻於一堂生動的電影教育課了。

史柯西斯用實際行動證明電腦特技絕非缺乏內涵的膚淺代名詞。這和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同樣是兒童3D題材的《丁丁歷險記》一比較就知道了,兩片都使用了電腦特效,但《雨果的冒險》明顯更加的生活化。史匹柏總是執著於工整,缺乏生活的質地,史柯西斯也喜歡雕琢,卻展現出了凝重的粗糲美。
最後必須提到的重要一點,就是同為今年初奧斯卡熱門影片,同為關於早期電影經驗的《大藝術家》與本片的異同比較。應當說,這確實是兩部影史難得一見,法、美兩國電影人同時互相致敬,互為鏡像的精彩迷影片。應當說,史柯西斯的這次出手,證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好萊塢、美國電影並非只有娛樂。成本高達1.7億美金的《雨果的冒險》,還是部兒童影片,但絕非像一般好萊塢大片或者迪士尼電影那樣,僅僅是讓人一笑了之的娛樂片,而是包含了對電影史的致敬,電影的起源,電影的本質。比起《大藝術家》的喧囂與熱鬧,《雨果的冒險》更具有一種凝練的沉重之美。

史柯西斯的話

我有個11歲的女兒,每天她睡覺前我都會為她講個故事,講著講著我就開始考慮,是不是可以拍攝一部適合她看的電影。其實我早覺得避開犯罪世界、名人傳記,拍攝一部純粹,簡單的兒童電影也是一樁美事。主角之間沒有槍戰鬥爭,只有各自換牙的經歷,不是很好嗎?

選擇改編Brian Selznick的那本同名小說,首先也是因為我女兒非常喜歡書中的故事,其次是我本人對這故事留下深刻印象。整個故事的電影性非常強,最重要的是,出現了梅里葉以及《月世界之旅》,這就感覺是童話,但與現實的關係又非常之密切。此外,就題材而言,它既不是小說,也不是繪本,更難以純粹的童話書看待它。它是一本綜合了一切的故事書。在這個故事中,巴黎成了關鍵因素,我把舊時代的巴黎看作是形成影片氛圍的關鍵要素。在這個背景下,我儘量尋找各種關聯要素,小孩之間的關聯,小孩與父輩、與梅里葉、與電影本身,機器與電影的關聯等等。所以,我下定決心把它搬上大銀幕。

使用3D拍攝的理由也非常簡單,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所看、所用、所接觸的都是3D的世界中,那為何還要拒絕3D電影呢?但3D實際的拍攝過程並不像我之前設想的那麼容易,到處都有需要克服的問題。不過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是在拍攝一部3D電影。所以,在這過程中,我拍攝每一個鏡頭都彷彿是在重新思考電影一般。我覺得這絕對必要,因為3D絕對不僅僅是噱頭,而是電影的一種維度。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設計取景的方式,鏡頭的擺放,統統都要重新來過。

為什麼發生在法國的故事挑選了這麼多英倫演員,理由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合適。他們在電影中的實際表現也非常道地,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細節與感受。

小演員克蘿伊摩蕾茲的話

史柯西斯與我之前合作的導演都不一樣,他非常的有魅力,有個性。他不需要很多的意見,他本人就可以拍攝出非常漂亮的鏡頭,一個非常史柯西斯式的鏡頭。並且,為了3D,他似乎重新對電影的本質做了一番非常徹底的思索,這才有了這樣一部接近完美的電影。他的工作方法,我用語言恐怕無法說清楚,你只有呆在現場,看到一切,才能明白他是如何工作的。史柯西斯對我而言,真的就像是父親一樣,他非常照顧我們,無論是工作中還是工作外。這是我迄今最美好的一次電影演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