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illma-海豚媽咪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2009年03月29日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_img_1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_img_2
以上圖片摘自http://departures.pixnet.net/blog/post/25566233官網

也從網路上看到一篇寫的很棒的影評。

****************************************************************




<影評>最真的儀�遺容,最美的旅程,最善的心--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chris浪遊出軌的思緒 http://www.wretch.cc/blog/flutea0911



因獲獎而大賣?
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在獲得今年二○○九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在台灣上映肯定票房長紅,這是台灣人閱讀電影的某一種習慣,能獲得美國影展的片子肯定是好看,所以要去看。而獲得歐洲影展的片子,肯定太藝術性與艱澀,所以選擇不看的機率大增,同樣入圍外語片的法國片《the class》就是一例。我並不是要說《送行者》只是因為獲獎大賣,而缺乏深度。剛好相反,本片確實實至名歸,通俗易懂中又發人深思,歡笑與悲傷交錯中有著更真善美的情感意涵。

納棺師的魔力
本片以一個極具震撼力的題材:禮儀師(納棺師)的認同史。一個為往生者化妝、擦身、整理儀容,回復往生者最真實的面貌的職業;一個重新�從心看待死亡的存在。處理死者的遺體,活著的人對於往生者的情感釋懷。所以,本片涉及了東方文化最不敢碰觸的議題:死。本片最後納棺師親自為自小就離家的死去的父親梳洗打扮,送他最後一程。當然也完成了本片主角的自我認同、自我救贖與對父親的寬宥。
《送行者》傳達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往生者並非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經過納棺師精心誠意的裝扮後,他將回復往昔的溫暖,溫暖了在世的親人朋友,讓原本在世的恩怨或誤會或情感都能一一釋放。往生者以最美的儀�遺容前往未來的路。
本片像一棵櫻花樹,主幹是以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呈現他成為納棺師的歷程,從懵懵懂懂到欣然接受,最後享受這一份工作,視之為神聖的職業。櫻花的部分就是片中每段親人對往生者的「再了解」、「再認識」的橋段。
為何如此說?本片從「性別認同」、「獨居老人」、「陌生的夫妻關係」、「叛逆青少年」、「為維護傳統湯屋的老婆婆」到「追尋父子關係」的每一組關係的旅程裡,經過納棺師本木弘雅的巧手與說明,都讓親人重新再認識了往生者,認同了往生者原本的心裡意願。

不一樣的女兒
本片開始第一個橋段納棺師為往生者化妝的選擇上,就刻意以「性別意識」來呈現。一個男性身軀卻有者女性心態的年輕「女子」自殺了,家人明知其為男兒身女兒心,當他活著時卻不想承認,「女兒」終於受不了了,選擇自殺一途。當納棺師本木弘雅要家人確認將之化女妝或男妝時,家人才能真正放下刻板成見,仔細思考往生者真正的意願,選擇將「女兒」畫成「女相」,去走未來的路。
活著時不能同意「女兒」的行為,死了才點頭,似乎有點慢了,這也是本片一個重要的反諷。

口紅的隱喻
另一個令人飆淚的段落是,黑道大哥的老婆死了,本木弘雅為她化妝時,向她的先生問了一句話:「有沒有她習慣的口紅顏色?」老公完全不知,茫然而懊悔。於是女兒拿出了媽媽喜愛的口紅,讓媽媽畫上最愛的口紅上路。雖是夫妻,生活數十年,竟如此陌生,連女性(老婆)最愛,每天都會用的口紅顏色都茫然不知。在在顯現本片要諷刺許多婚姻裡,夫妻其實彼此非常的冷漠。當然,最後老公衷心的感謝禮儀師,呈現感人感傷又感動的一幕。

舊情的堅持
我覺得本片最讓人飆淚的橋段是,當屬經營舊式湯屋的老婆婆的往生送行的歷程。因為老奶奶與兒時的本木弘雅就已經熟識,他小時候就常和爸爸去她經營的湯屋泡湯。現在由他幫忙送她最後一程,他專注的手法與態度,讓原本不諒解丈夫工作性質的妻子廣末涼子,終於知道他的工作是神聖莊嚴。連喜歡老奶奶而天天去泡溫泉的老男人,其實是火葬場的人員,當他按下火葬爐的「紅鈕」時,代表著老奶奶的肉體將消失。真正送老婆婆最後一程的是這位早已熟識數十年的男人,兩人心中早已有所屬。肉體消失了,情感卻更濃的烙印在每個人的心裡。
樂觀而對「人情」執著的老婆婆,始終不願收掉老湯屋,連兒子奉勸她要賣掉湯屋,可以大賺一筆,她都毅然拒絕,只因為有許多老客人需要這間湯屋。對活著的人,這是一份情,一份最真善美的情感。所以老奶奶有著令人喜愛與疼惜的個性,當她因為堅持用木頭燒熱水,自行搬運木材而摔傷去世,多麼令人都不捨呀!

石文的隱喻:父子情仇的消解
本片除了敘述一位大提琴家拉琴的「音樂手」轉變成為為往生者整理儀�遺容、柔鬆關節肌肉的「納棺手」所歷經的「自我認同」與「他人認同」外;另一個重要軸線是男主角對於父親的愛恨情仇的消解過程。本木弘雅重回家鄉再遇湯屋老奶奶與重溫湯屋的回憶,這關係著男主角本木弘雅尋父過程中情誼的聯結與重要的線索。
自小因外遇離家的父親,在本木弘雅身上留下對父親不諒解的兒童心理創傷陰影;從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小孩遺忘了與父親相處的記憶,父親的面容,沒有五官,沒有聲音。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失落,被遺棄的心理,而刻意的將意識壓抑,進入前意識層,所以仍記憶著模模糊糊的父親身型,有著與父親在河邊撿石文的模糊記憶。當他長大都仍留著與父親唯一的記憶線索:石文。石文也成為本片一個重要的隱喻。
當他在獲知離家的父親客死於某漁港時,開始是不願意前往領去父親遺體,當然可以看出他對父親的不諒解,最後仍因妻子廣末涼子的勸說而前往。當他看見當地葬儀社人員草率的整理、搬運父親遺體時,他終於忍不住的要求葬儀社人員不准再移動其父親遺體。劇情至此將至結尾,出現一個最重要的「家人認同」的情節,妻子廣末涼子終於說出為何丈夫不讓葬儀社人員草率處理父親遺體的理由,她說:「外子是納棺師」。(看到這觀眾又再次落淚吧)這一句話代表著廣末涼子已完全認同本木弘雅納棺師的職業,甚至以丈夫能親自為父親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為榮,可說是本片最後高潮的前哨站。

為何說是前哨站?因為後面還有一個最大的高潮點,那就是「父子情仇」的消解。當本木弘雅為父親整理儀�遺容時,所有兒時對父親的記憶全部湧現與甦醒,父親的面容清晰了,父親與他的石文約定也更加清楚了。他的兒童被棄心理創傷逐漸康復中。終於,為了鬆動父親那因終年工作而粗超的雙手肌肉與關節時,從父親至死也緊握的手掌中掉落出一顆「小石文」。他終於理解父親並沒有
忘記與他的約定,淚水於是潰湧而出。
片中提到據說人類尚未發明文字時,會以石文來互送對方表達心意,收到的人在從石文的觸感與重量去解讀對方的心。當年也是唯一的一次河邊撿石文,父親給他是一個大而重的石文,我想他父親是要他長大後成為有用的人,不要像他自己一樣,落居鄉下開間咖啡館,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有了外遇。他送給父親的是一顆小石文,我想小孩子也只撿得起小石文。小孩子對父親的希望只是每年都能和他去撿一次石文,這是這願望卻只實現一次。
當小石文從死亡的父親手中掉落出來,本木弘雅知道那一顆石文是小時候他送給父親的,父親死時遺物裝不滿一個箱子,卻死握小石文不放,足見父親始終記住他們的約定,只是之後離家而無法完成。他也終於能諒解父親不管怎樣的理由離家不歸,他對父親的怨恨至此消解,他的尋父之旅終告完成,他的「伊底帕斯情節」也因父親死亡而消失了。當然是個圓滿的結局,完成了「自我認同」,又得到「妻子認同」,最後消解了「父子情仇」。

精準的拍片態度
談了這麼多本片情節的指涉與隱喻,應該來說說日本人做事的精準度與態度。看完本片非常佩服日本導演算準了在哪一個畫面或關鍵點上能讓觀眾立刻落淚或大笑,我想看過的人應該同意我的說法。不管是火葬場裡紅色按鈕,或是小石文落下那一刻,或是女兒拿出紅色口紅時,或是拿出老奶奶愛的泡泡襪時也令人笑中帶淚。導演知道觀眾的心理,觀眾也相當配合的又哭又笑。這就是我要說的日本人做事的精準度。
此外,對於納棺師處理大體的動作、手勢、化妝、流程等方面,雖然我並未真正了解日本納棺師的手法,但從影片中男主角的操演,卻可以感覺本木弘雅的動作是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訓練,日本演員專業的態度是令人佩服。雖然他在拉大提琴的把位按法與弓法仍有些許瑕疵,例如他的拉弓始終只拉在第三第四根弦,低音弦線都沒有碰觸。配樂使用巴赫〈ave maria〉旋律裡,弓應該會拉到低音弦才對。(我好像太嚴格!)不過不知道大提琴拉弓法的觀眾並不會察覺出來,反而會覺得他真的會拉大提琴嗎?不過,這瑕不掩瑜。從這些地方看得出日本人做事的嚴謹態度,要做就做到最好最正確的。

*********************************************************************
在讀這段影評時,彷彿電影的畫面一一呈現...淚也不自覺的掉了下來,我承認我的哭點蠻低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_img_3
但不只是我喔!!我可是聽到身旁此起彼落的啜泣聲......

上述的每一段都有哭點,但我針對小海豚有疑問的部分來寫....

其中「不一樣的女兒」,一開始男主角和社長還在討論這麼漂亮的女生..不免為她的自殺感到可惜,就在男主角清洗大體時,發現「那個」,也一直用「那個」來稱呼,小孩不懂,事後問我,「為什麼要問要化男妝還是女妝?」

我拿了「利菁」做為回答,因為之前跟他說過有關利菁變性的事,所以他還蠻能理解。

對於腐壞的東西會長蛆,不能理解;對於聞到臭味會想吐不能理解;對於下面這張照片不能理解。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_img_4
男主角小林大悟初入行時,拍攝殮棺師的"教學影片"扮演一位往生的人,往生的人會穿上紙尿布??小海豚不解,我也不解。
這段是全片中最好笑的一段,悲傷情緒中的笑聲,參雜了一個童稚的笑聲,感覺起來也不怎麼悲了。

對於小孩會死也不能理解,在他的認知是除了老人和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外....
小孩到了長大才會死......

還有一個問題是在戲院,小海豚唯一問我的問題(我想是因為怕一直問,錯過字幕而看不懂...)
一開始男主角在做這份工作時,並沒有讓老婆知道,當他接觸到一個死了兩星期的屍體(屍體已長蟲,片中屍體只拍腳,小海豚事後說:看到腳上也長蟲...這部分我沒看到,我說:壞掉的肉會長蟲,人肉其實就跟一般的肉一樣,所以也會長蟲。),開始吐...害怕...恐懼是一定會的...但不能說出口的害怕.恐懼..於是男主角選擇情緒宣洩的方式就是,對老婆........
「為什麼小林覺得臭就是脫女生的褲子?」
「因為他害怕!!」
接下來就沒再問了....

但電影結束後,這個問題還沒結束....「為什麼害怕就要脫女朋友褲子?」
跟小孩解釋是老婆...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
當然小孩還是不懂.....

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但適不適合小孩.....個人覺得....
還不到他應該有這些體認和體會的年紀...
說對他而言太沉重嗎?
也不是....只是一些未解的答案,對他而言還是問號.....
但隔一天,我還是謝謝小孩陪我去看我想看的電影,結束20分鐘前,小孩就想尿尿,但還是因為我撐到最後.....
一結束,馬上帶著小孩走出戲院,許多人還是留在原位沒有動,跟之前電影"散場" ,一窩蜂人往外走很不一樣,我想這時的他們正在平復自己的情緒吧?!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_img_5
以上圖片摘自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ojp3106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