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嫙滴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9年06月12日
公開
5

[分享] 如何協助構音異常的幼兒

作者�林麗英 常聽一些父母說,我的孩子說話不清楚,是不是舌頭太大了?是不是要剪舌繫帶?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造成許多人以為只要處理孩子的舌繫帶就可以修正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其實幼兒口齒不清和舌繫帶是不是太緊沒有太多的關係,反而和孩子口腔動作的協調性以及語音的靈敏度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因為他說的話還不夠多,語音也不夠純熟而出現口齒不清、發音不清的現象,例如「蜘蛛」這個詞彙並不是很常用,「ㄓ」音又很難發,許多孩子特別是四歲以前的孩子,在說「蜘蛛」時,常會說成「ㄐㄧ ㄓㄨ」或「ㄉㄨ ㄉㄨ」,但這些並不代表孩子有構音異常的問題。 一般而言,幼兒在三、四歲以後,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達到日常對話的程度,也可以用比較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所以,如果這時候仍有發音不清楚的現象,我們才會需要帶孩子去做構音的矯正。換言之,四歲以前的幼兒有發音不清楚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純熟度不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的問題會自行修正。但是,如果到了四足歲以後,孩子仍有相常程度的發音不清時,就需要語言治療師的幫忙了,而這一類的孩子也就是我們所謂構音異常的孩子。   構音異常的幾種類型   構音異常通常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一、舌根音化 這類孩子發音的特徵就是把大部分的聲母,例如ㄉ、ㄊ、ㄓ、ㄔ、ㄕ等用ㄍ、ㄎ來代替,像「弟弟」說成「ㄍㄧˋ ㄍㄧˋ」,「蛋塔」說成「幹卡」。 二、舌前音化 這類構音異常的孩子常把大部份的音都用ㄉ、ㄊ來代替,例如「哥哥」說成「ㄉㄜ ㄉㄜ」,「公園」說成了「東園」,「褲子」則成了「兔子」。 三、不送氣音化 在聲母中有很多音是屬於送氣音,例如ㄆ、ㄏ、ㄊ、ㄎ、ㄑ、ㄕ、ㄘ、ㄔ、ㄒ……都是有氣流的音,有些孩子在氣流跟音的協調上出了問題,所以常把氣流都省略掉,所以「婆婆」發成「伯伯」,「泡泡糖」變成「爆爆檔」,這些都屬於不送氣的類型。 四、省略音化一些構音異常的個案在發音上會有把語音簡單化的傾向,把某一個聲母、韻母省略不發,例如「樓梯」變成「ㄡ ㄧ」,把ㄌ、ㄊ省略掉了;「弟弟」變成「ㄧˋ ㄧˋ」,ㄉ省略掉了。 五、其他語音錯誤 除了上述較常見的四種構音異常類型,有時也會有一些其他的異常情形,例如,有些孩子會用雙唇音來代替很多的音,所以「飛機」變成「ㄅㄟ 機」、「不會」變成「不配」;也有些孩子會有語音添加的問題,像「不要」成了「不料」等等。 構音矯正的方法: 當孩子有口齒不清的問題時,應接受語言治療師的構音矯正;常有人誤會「構音矯正」是教孩子唸注音符號,但事實並非如此,學習注音符號或參加正音訓練,是無法改善孩子構音錯誤的問題的。當孩子有構音異常的情形時,語言治療師將是孩子最佳的協助者,語言治療師可以透過評量找出孩子錯誤的語音及語音錯誤的類型,再應用音韻歷程分析及構音矯正的方法,將錯誤音做矯正,幫助孩子改善構音異常的問題。 在構音矯正過程中,治療師會分成幾個步驟來進行,(以舌前音化之類型為例,孩子把ㄎ發成ㄉ音,而治療師要矯正『ㄎ』的發音),治療師會採取的治療步驟如下: 一、把目標音(ㄎ)誘發出來: 要誘發孩子?發出ㄎ的音,可以透過一些遊戲來引導,像玩咳嗽的聲音,或要孩子跟我們一起發出「ㄎㄎㄎㄎ」的氣音遊戲。把音發對,是構音矯正的第一個步驟。 二、詞的練習: 當孩子能發出正確的目標音(ㄎ)後,即可進入詞的練習。ㄎ有許多詞,例如褲子、蝌蚪、上課、快樂、筷子、開門…..多讓孩子做不同含有ㄎ音的詞的練習,幫助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加強正確的發音。 三、把句子中的目標音(ㄎ)說對: 當孩子也能發對詞彙中的ㄎ音時,就可以把詞結合成句子來練習,例如,「哥哥有新褲子很快樂」。 四、在短文中把目標音(ㄎ)說對:我們可以把很多包含ㄎ音的詞組合成短文或編成故事,例如:「凱凱是一個愛哭的小孩,有一天他又哭了,因為他上課要遲到了,可是卻發現他的褲子破了…..」既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聯想力,也可以練習在更長的敘述中把音發對。 五、類化訓練: 有些孩子也許能在語言治療室中把ㄎ音從單音到詞到短文都說得正確,但並不代表孩子在日常說話中也能把音說對,所以語言治療在最後必須進入類化的練習。所謂類化就是讓孩子能在任何時候都能把音說對,這個階段就必須走出治療室,由老師、家長在平日課堂及生活中讓孩子有經常練習的機會。 *老師如何在課程中協助構音異常的學生* 通常,類化是所有構音治療中最困難也最重要的部份,可是,絕大部份的老師都認為,在正常教學中要面對全班數十個學生,實在難以兼顧某一個孩子的發音問題。對於這樣的困擾,我們建議老師們不妨運用下列的方法來幫助構音異常的學生: 一、如果孩子正在接受語言治療的構音矯正,請老師配合做構音的類化練習。例如孩子正在學ㄎ的音,老師可以利用下課的時候要孩子到跟前做五分鐘ㄎ音的詞、句子、短文練習,老師也可以運用各種情境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像拿起一杯開水問孩子:「這是什麼?」誘發孩子說出「開水」,或問:「為什麼要喝開水呢?」,誘發他說:「口渴」。 二、如果孩子並沒有做語言矯正,請不要去矯正孩子的構音錯誤,因為老師的善意矯正,常常變成是要孩子在錯誤的音上多說幾次,結果反而讓孩子將錯誤的音又加強練習了幾次。例如當孩子把ㄎ發成ㄊ,褲子變成兔子,老師若一再糾正,要求孩子多唸幾遍,讓孩子在未經正確指導之下,又再把「兔子」加強了幾次。所以在孩子尚未獲得專業的構音矯正前,老師不宜急於矯正孩子的發音,以免弄巧成拙;面對尚未接受構音治療的個案,老師應提供資訊給家長,並做適當轉介。 三、老師、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是最密切的,所以老師應該扮演良好的轉介者的角色,如果孩子已滿四足歲,卻仍舊有發音錯誤的情形時,老師應儘早協助家長尋找相關的醫療資源,告訴家長到哪裡去做進一步的語言構音的評估。 四、老師可以成為家長和孩子重要的支持者。因為構音矯正或語言治療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也許三個月、也許半年,許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可能便因忙碌而放棄;也可能因為要求短期見效,而放棄需要耐心練習的構音矯正。這時支持者的角色便很重要,一方面推動家長繼續帶孩子到醫院接受適當的矯正,一方面則協助孩子在教室裡做發音的練習和類化。 正確的治療,字正腔圓不是夢 功能性構音異常的矯正效果是相當好的,因為這一類孩子的構音問題多是功能性的,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以只要經過語言治療師正確的矯正,再加上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幫助孩子做類化的練習,大部份的孩子都可以把錯誤的音矯正過來,所以對於功能性構音異常的孩子,如果能夠儘早做適當的轉介治療,並配合在日常活動中做類化的訓練,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字正腔圓的能力。 由 nini 發表於 June 24, 2005 04:26 PM 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000696.html 潛能發展部落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7

[分享] 談三~四歲孩子的數學概念發展

談三~四歲孩子的數學概念發展 對象:幼稚園小班 陳文玲-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當您要教導孩子「數學」的概念時,是否總是擔心他無法理解?害怕他不感興趣?建議您,不妨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以後,再來培養孩子的數概念! 幼兒所面對的數學世界  三歲的孩子不僅在語言上的發展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進步,對於數學的概念,也略具雛型。  幼兒所面對的數學世界,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數與量』,其中包括了:唱數與計數、數字認識以及其書寫與運用、數字間的關係、運算與估算以及量的表示與比較;第二個層面是『幾何與空間』;第三個層面則是『邏輯思考』,包括了分類、型式與序列等。容我先針對幼兒在這三個層面的能力,稍做說明: 數與量的概念  三歲幼兒在唱數以及計數時,起初大都以背誦來學習數字的順序。一般說來,他們可以唱數,如果有人先說1,幼兒可以接著自行唱至10甚或20。10以內,他們會一個接著一個指著排成一直線的物件計數,他們明白需要遵守同樣的順序(1、2…10)來唱數或計數。有時候,他們也可能以相同的說法及順序來背誦數字或點數物品,但隨著能力的增長,孩子就會以正確的數字順序來數東西。  幼兒理解幾乎所有的東西,不論是實際的物品或是想像的事物,都可以拿來數。他們會一邊數東西一邊唱著數字,能正確地數出數量較少的東西。此外,他們也理解一個集合中的每一個東西只能有一個數字名稱,當他們一點數完一堆東西後,他們清楚最後點數到的那個數字,就代表這堆東西的總數。此外,幼兒也知道無論從哪一個東西開始數起,並不影響其總數的結果。  隨著數學經驗的累積,幼兒發現越後面數到的數字,相對的較大。接近三歲半左右,孩子不僅明白了「2」在「1」之後,「2」比「1」大,而「3」則大於「2」,也能分辨「一個」和「全部」的差異;知道「大小」的意思,是指比較二個集合內項目的多寡;知道多少的意思,並能說出「多」或「少」。數目在10以內時,幼兒對於同類或不同類的物件多寡也能進行判斷,例如,針對3個同類物件的集合進行比較時,會指出最多和最少的,當你問他:「哪一堆最多?」時,會順利說出「最大」或是「誰比誰多」等。此外,他們對於5以內一對一的配對,例如,家裡有五個成員,給每一個人一根湯匙喝湯,大都可以順利達成。  接近四歲時,數學能力較成熟的孩子,可以認識10以上的數字,明白10以內數字的排序、能找出相同的數字,也能找出指定的數字。例如:搭電梯時,會說出電梯上的數字以及所要到樓層的數字。有些孩子可以畫出1到3的字形,進行1到20數字與數量配對。如果數目夠小,例如2以內,他們甚至會用手指或心算的方式,算出相同數字的合成結果,例如,算出「1+1」或「2+2」的合成。  在幼兒學習唱數以及計數的過程當中,以下的一些狀況可能會發生,例如,三歲半的威威,有一個一歲大的妹妹—欣欣。當媽媽問他說:『欣欣幾歲?』時,他伸出一根手指頭。媽媽又問:『你幾歲?』,威威比出三根手指頭。接著,媽媽又問:『媽媽幾歲?』,威威想了一下,然後比出十根手指頭。他可能試圖表達媽媽比我和妹妹都大,只是無法說出媽媽確切的年齡。雖然孩子知道數到最後1個時,就知道總數,但有些時候,即便是5以內的計數也偶有疏失,例如,要他點數總數為3的一堆蘋果,問他:「有多少個蘋果?」他會指著數:「1、2、3、4,5個。」可能需要再數一次,才能說出正確的總數。  在尚未精熟計算技巧的情況下,孩子對於較大的集合的判斷,依然根據直覺的物理外觀,亦即物品佔據空間的大小做為判斷的依據,可能會有錯誤的情況出現。其實這樣的表現相當平常,父母可以輕鬆看待,因為這些現象會隨著成熟與經驗消弭於無形。 幾何與空間的概念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三歲幼兒在幾何與空間的能力。他們能分辨物體的大小與長短,清楚「長短」的意思,能比較二個物品的長短。理解「高矮」的意思,會比較二個同類物件的高矮,能說出「高」、「矮」名稱,但是經常以「大、小」表示,對「高、矮」較容易忘記。另外,此時的孩子無法依據物體的長短,排列超過二個以上物件的順序。  孩子能準確地使用與上、下方向以及與橫向有關的空間詞彙,能依照「上」、「下」等指示做動作,能仿畫橫線、直線、○、+和×;會用8塊小積木疊成高塔狀或是用3塊積木模仿搭成「品」狀;會拼組3至4塊的拼圖,模仿對摺的動作,能說出簡單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名稱以及進行配對。至於其它常見的形狀,如半月形、星形、橢圓形等形狀,幼兒也會與常見物體做聯結。 邏輯思考的能力  三歲的幼兒也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邏輯思考,他們能把具有相同屬性的物件歸成一類,例如:能把相同顏色歸類,能把相同形狀歸類。給他一些形狀,對他說:「把所有圓形的找出。」他可以把不同顏色大小的圓形找出來。他會區辨形狀與圖形,並且能說出一種以上的種類名稱,能指出什麼是「相同」,什麼是「不相同」,但是還不具有『階層』的概念,也就是當你問:『如果你有三朵紅花和二朵藍花,那麼你是有比較多的花還紅花?』,他會回答:『比較多的紅花』,因為他尚不理解「紅花」是從屬於「花」的階層的概念,因此,他的邏輯概念仍有一些限制。  這個年紀幼兒的能力處於繼續發展的階段,為人父母者,稍微運用一點巧思,環境中其實處處都是數學,我們隨時都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好的能力發展。 《摘自巧連智月刊快樂版 2004年5月號》 出自:http://www.benesse.com.tw/knowledge/knowledge.aspx?id=149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9

[分享] 踩踩樂 對象:1-2歲幼兒

踩踩樂 對象:1-2歲幼兒 柯瑤-磊心蒙特梭利托兒所教保員 1-2歲的孩子走起路來還是搖搖晃晃,因為孩子的腳步尚未踏穩,家長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動動身體玩遊戲,訓練孩子腳的力量,可以協助孩子走起路來更穩呵! 學習目標: 1. 提供腳掌的觸覺刺激 2. 增進肢體平衡感 3. 建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概念 準備道具: 1. 收集不用的紙盒,盒內較軟的塑膠襯墊、紙漿襯墊。 2. 也可以準備一些觸感不同的塑膠拼墊,例如:小地毯或是腳踏墊。 3. 如果買新家具或是家電都會有氣泡袋,也可以收集起來,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4. 舊毯子或浴巾,用來覆蓋比較刺腳的物品。 遊戲過程: 1. 將紙盒、襯墊放在地上,覆蓋上毯子,讓孩子站在上面走動踩踏,不同的物品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請孩子聽聽看、猜猜看是什麼東西。(如果物品安全不會傷腳,就可以不用用毯子覆蓋,可以讓孩子直接踩上去。) 2. 踩扁的物品,可以和孩子一起分類放置,倒垃圾的時候,和孩子一起交給回收人員。 3. 將收集的各種材質地墊,排列組合,或者是分別放置,再讓孩子赤腳走在地墊上,讓孩子說一說感覺。孩子不太會表達感覺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走在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對話,增加孩子的語彙能力。 4. 也可以和孩子玩尋寶遊戲,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地墊底下,給孩子指令。例如:妹妹,找找看毛毛的地墊下面有什麼呢? 5. 氣泡袋也是一項很好玩的素材,準備多一點氣泡袋,讓孩子站上去踩,觸感軟軟的,還會發出聲音呢! 貼心小叮嚀 *家長要檢查準備好的道具材料是否會傷害皮膚,有些太過於刺腳的地墊就不適合放在這次的遊戲材料中。 *塑膠材質的物品通常比較滑,讓孩子踩的時候要注意,可以稍微扶著孩子,不要讓孩子滑倒。 *乾淨的沙坑、草地都是很好的觸覺刺激,可以讓孩子赤腳走路、體驗一下不一樣的觸感。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9年05月號》 http://www.benesse.com.tw/knowledge/knowledge.aspx?id=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