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幸福找上我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2011年12月06日
公開
27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成墨初◎著 語言傷害更勝於肢體傷害,父母應該多以激勵代替責罵。 身兼母親和祖母的身分,精神心理學家曹麗枚也曾面對這樣的尷尬和衝突。有一次,她和女兒帶著六歲的外孫到西班牙度假。在某一家商店裡,外孫吵著要買滑板,但是媽媽說:「你已經有兩個,不能再買了,小朋友不可以這樣貪得無厭喔。」小男孩躺在地上哭鬧著:「我就要,現在就要!」,母子兩人就這樣僵持不下。 曹麗枚回憶著,她覺得自己身為兒童心理專家,當時感到十分羞愧,就走了出去,在外面站一會兒後,曹麗枚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於是進去對外孫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但是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麼讓人沮喪。不過我有個好主意,你願意試試嗎?」 小男孩覺得外婆理解他,又想盡力幫自己,就停止了哭鬧。曹麗枚說:「我知道你現在心裡非常想要滑板,可是我和你媽媽都不願意買給你。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看其他商店願不願意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這樣好嗎?」 小男孩高高興興拉著外婆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他介紹給售貨員,問是否能滿足孩子,售貨員說:「不,我們不能這麼做。」兩個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釘子,到了第五家,小男孩說:「我不買滑板了,我還是玩家裡那個吧。」 碰到上述案例的情況,父母的反應通常都會說:「不許哭,你給我起來!」雖然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但是父母還是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許他們表達,否則會對孩子的心靈和情感造成傷害。 也許你從來沒想過,你隨口說出來的一句話,可能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有可能讓孩子更樂於合作、也更有自信,但也可能讓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因此,身為父母應該多說能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話語,永遠不要說出傷害孩子的話。 言語傷害比其他更嚴重 討論起對孩子的傷害,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還有被父母或老師體罰……,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害怕「軟傷害」遠勝過這些「硬傷害」。在孩子的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曾經有一項針對青少年的調查,題目是「你認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家庭傷害是什麼」,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一受訪孩子認為,家庭「語言傷害」是他們認為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的孩子,心靈很容易扭曲,成年後也會出現比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特別關心這些不良語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不要以為你只是講區區幾句話,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你氣急之下口不擇言說出的刺激言語,往往會對孩子造成重大心理傷害。 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父母作為孩子最初的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千萬不要讓孩子遭受這種傷害,而是要讓他感覺到,父母是親近而愛他的。 如何避免言語傷害? 原則1.想想言語傷害的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總是讓父母相當頭疼,而且也大多是錯誤的。當下父母要先冷靜,只要想著言語傷害會帶給孩子的影響,你就能平心靜氣了。 原則2.積極、正面的鼓勵孩子 要多鼓勵孩子,採用正面的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都要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是氣急之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緒,努力做到循循善誘。 原則3.用激勵代替責罵 真的非得批評不可的話,也要有講究說話的技巧,要以提醒、激勵來代替指責、訓斥,多使用像是「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讓他有更努力的動機。或是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這些字眼來幫助孩子消除焦慮、緊張的情緒。 原則4.用平常心看待孩子 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麼越大越……」、「你都這麼大的人了,竟然……」、「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父母如果想要客觀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為了孩子,從現在就開始努力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美儒老師的心靈小太陽 「早知道你這麼差勁,當初就不要把生下來!」針對家庭親子互動關係的良窳情況,我從數百場中學校園巡迴演講的問卷得知,成長中的孩子最不喜歡、最無法承受的就是爸爸媽媽這樣的罵法,原來在跟別人比較之後,親愛的爸爸媽媽竟然後悔有了我這樣的孩子,這是多刺痛心扉的言辭呀!如果怒罵指責只為個人情緒的宣洩,甚至只為逞一時之快而口不擇言,這樣如鋒刃、沒有建設性的話語,往往只是徒增彼此心靈傷痕,為人父母還是避之為宜。

讓孩子把情緒「走」完

2011年12月05日
公開
27

讓孩子把情緒「走」完 專業心理諮商師&親職教育專家王瑞琪◎著 某日造訪友人家,一進門就看見他們家兒子坐在沙發上生悶氣,孩子的媽也板著臉,客廳裡瀰漫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我忍不住問道:「怎麼啦?」媽媽當著孩子的面說了:「他不講理啊!我要送給別人的東西,他非要先吃不可。我跟他說啦,送給人家的東西一定要是包裝完整的,不能先拆來吃吃看,他就不高興了!」 聽到母親這樣數落他,五歲的孩子原先還能忍住的眼淚悄悄地滑落,他用手臂去擦,那模樣真是惹人憐愛,我已經想過去一把抱住他了,可是媽媽看到孩子的眼淚卻更添怒火:「你還哭!明明就是你不對,有什麼好哭的?」平常很講理的孩子索性豁出去了,也不管家有客人,乾脆放聲嚷嚷:「我不管!我要吃!我要吃!」……,一場親子間的戰爭又延燒了十幾分鐘。 我在大學開的「親職教育」課程裡,經常強調「同理心」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總有學生懷疑地問:「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也要用同理心嗎?那會不會寵壞了孩子?」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解說,「同理心」並不是「同情心」,也不是毫無原則地同意孩子所有的行為;同理心只是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心情,才能把自己的情緒放下。 就以這個例子來說,媽媽可以堅持到底,不讓孩子吃那樣東西,但孩子的情緒應該被接納。成年人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不是同樣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嗎?將心比心,你就能體會孩子的心境,進而包容他的情緒表現。 是的,不論大人小孩,每個人都有情緒。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他也需要我們給他一點時間空間去消化它。我在心理諮商的工作裡常發現,倘若我們能夠讓孩子把好的、不好的情緒都「走」完,而不是用權威去壓抑孩子,很快地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合作,而且,通常不費吹灰之力。反之,父母若跟孩子槓上了,罵得聲嘶力竭,兩人都在情緒震盪中,孩子恐怕也不容易理解,你要教導他(她)的到底是什麼。 那一天,朋友的五歲兒子在媽媽的斥責聲中又哭又嚷了一會兒,我蹲在孩子身邊(用肢體語言表達我想靠近他,並與他的眼神接觸,平等地和他對談),輕輕撫摸著他的手臂(用最不具侵犯性的肢體接觸,讓他知道我支持他表達自己的情緒),柔聲問道:「你好想吃那個,對不對?」(揣想一個五歲的孩子想吃一樣東西的渴望,用他能懂的語言為他陳述出來,這就是同理心)他點了點頭,哭聲暫歇(奇妙的是,經驗告訴我,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之後,通常便會漸漸平靜);我什麼都沒說,只是拍拍他,用諒解的眼神看著他(此時無須多言,可以用肢體語言繼續表達你的安慰),很快地,他安靜了。我拿起了自己的手機,坐在他身邊想發個簡訊(我問他要不要看,幫他找臺階下;是的,孩子也愛面子,也需要臺階下),他湊過來,搶著要看,跟我鬧成一團,過了一會兒,他笑得比誰都大聲呢! ★親子便利貼 「同理心」並不是「同情心」,也不是毫無原則地同意孩子所有的行為;同理心只是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心情,才能把自己的情緒放下,並且把焦點回到事件的本身,而非情緒上的反應。

這10個“殺手”摧毀孩子自信

2010年08月01日
公開
25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專案,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為輕浮    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于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   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   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注地聽孩子講話,沒有盡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 4.破壞性批評孩子    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資訊:“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負面的心錨。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   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于壓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   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   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駡。   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   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女兒)!”   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駡:“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長採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   試想,有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夠忍受另一個成年人近乎淩辱的對待?而孩子的弱小決定他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而成年人卻不斷以愛的名義在固執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強行約束孩子、傷害孩子。全然不顧成年人的規則和孩子世界的規則是不同的,不顧孩子的行為背後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親手培植了孩子的無禮和傲慢,然後再向全世界埋怨:“這個孩子他怎麼能這樣……”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覺裡,自己未被尊重是因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來張狂自負的孩子,內心卻並非看起來那麼對自己滿意,他的行為表現只是在以對自己的感覺來對待別人。   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請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領導、同事、朋友一樣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過程中要絕對避免當眾批評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對一個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對人尊嚴無情的挑戰。當家長怕孩子撒謊,對孩子的話進行挑剔、進行判斷、進行質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   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兩性感情的認識能力上,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一定沒有能力分辨純真的情感和骯髒的情感。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對性和與之相關的各種事物的感覺,與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性傾向的情況,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強化造成的不良影響。 7.拿別的孩子比較    這裡說的比較是指家長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較。   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比較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家長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他是有價值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   我們家長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 8.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    很多家長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要知道,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傷害。到現在,還有家長固執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體罰可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孩子因為在物質上要依賴成年人,所以他無法與成年人對抗,但這決不意味孩子就會依從成年人的意志。作為成年人,你可以用體罰和責駡的強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去瞭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簡單加以判斷,孩子不過懾于你的強大壓力,心中並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味的懲罰打罵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   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 9.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獨立的主體,他不是你的高級玩具,家長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如果因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給者,所以你獲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力,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的話,你就是奴隸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隸!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尊嚴,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 10.有條件的愛    一個人有條件地付出愛,就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最直接的惡果是,將導致孩子終生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   有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而是把對孩子的愛跟孩子的行為連在一起。在生活中,這是太常見的場景:   “你這學期當上三好學生,我就給你買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帶你去旅遊。”   “好好寫作業,我就買好吃的給你!”   “如果這次考試不及格,你就不用回來了!”   家長做出愛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須作出相應的行為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孩子從小認識到“愛是可計算的,可以交換的”。所以他不會無條件地付出真愛。因為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成年以後他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情愛關係,這就決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將在環境中被別人鄙視,最後淪落成小市民式的勢利小人,終生在社會底層徘徊。   所以,請執握“愛”的權杖的家長大人們,不要濫施你們權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對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愛,將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生命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

2010年05月29日
公開
25

生命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 一個朋友跟我說了他自己的故事。一年多前,他與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在那段傷心的日子裡,他看了一部不知名的電影,說有個人死後到天堂,那個地方有許多天使,還有許多像電視一樣的機器,天使請他坐下來,然後這些機器就開始放映他的一生。 他就這麼看著他的一生像電影一樣放映著,但是他發現機器只要放映他逃避一些事情時, 畫面就停格,於是一部部機器停格著他第一次惹爸媽生氣卻不敢道歉,他愛上一個女孩卻不敢表達,他為人父親時,不敢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 終於,他的一生放完了。 天使們一陣討論之後告訴他:你在這一生中缺乏了愛與勇氣,所以我們要請你重回人間,把愛與勇氣學會之後,再回到這裡來。畫面一轉,這個人又出生在人間,重新學習愛與勇氣。朋友告訴我,這部電影讓他非常震撼,原來如果他此生學不會原諒,那麼他得來生再學;如果她此生學不會勇敢面對,那麼他得來生再學。那為什麼她不在這一生中就學好這兩件事? 她的這一番話,讓我重新提起勇氣,去面對我該面對的生活。想到這裡,我覺得每個人的心就像座機場,如果你不讓一些人走,那麼就有一些人永遠也進不來,如果你讓自己的心長滿了無名草,就像機場跑道沒有保養,再好的飛機也會發生危險。 我想給自己的心建一座塔台,指引那些起飛和降落的飛機,無論起或落,他們都曾在我心中停留。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 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它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 真正的失去,就是連自己失去了什麼也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