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豆豆

輪狀病毒

2007年07月10日
輪狀病毒_img_1
一、傳染途徑:
此病毒於電子顯微鏡下呈輪子狀,因此而得名。活躍於秋冬季節,天氣愈冷愈
流行,喜犯兩歲以下幼兒,及抵抗力弱的老人,大孩子或成人若免疫力差亦會
感染。主要感染是由人對人的飲食和接觸傳染所引起,傳染力極強,可在短期
間﹝潛伏期1~3天﹞內,造成整個家庭、幼稚園及至於杜區的流行。

二、症狀:
此病毒主要侵襲胃部及小腸,所以幼兒在病發初期主要以嘔吐為主,經過12至24小時,才轉為發燒及水瀉,水瀉可持續4至8天,整個過程約需7至10天。在嘔吐及水瀉階段,若處置不當,極易引起脫水,乃至於休克及死亡。因此發現幼兒有昏迷嗜睡,小便減少,眼眶凹陷,嘴乾無口水,皮膚乾燥皺縮無汗,都是脫水現象,應緊急送醫診治,不可延誤。
 
三、治療:
目前並無有效抵抗病毒的藥或疫苗可用,幸運約是大部份的病人多會自行產生抗體而痊癒。但有些病人卻會因嚴重脫水而死亡。所以治療上以口服電解質液或注射式點滴液補充為主,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在治療上是極為重要,牛奶、甜食及油膩食物則要完全避開,因為輪狀病毒通常會破壞腸胃道中的乳糖脢,造成乳糖不耐症,無法吸收牛奶中的乳糖,一但餵食牛奶,會使腸道黏膜的破壞更形惡化,所以禁食牛奶是很重要的。正確的做法應是先禁食,給予點滴注射治療。等病況穩定再考慮餵食電解質液或清淡飲食,只要充分禁食,讓腸胃休息。經過半天到一天的時間,無需藥物,病人自會停止嘔吐或腹瀉。乳糖脢的復原,一般須5至7天,所以約一週時間才可恢復正常的牛奶餵食。

四、預防:
輪狀病毒的傳染,多半是經由手接觸病人排泄物,再傳染給別人,所以家長在
處理完病人排泄物時,一定要用肥皂勤加洗手,另外病人亦應做適當的隔離措施,病童應停止上學以免流行擴大,疫區亦應行消毒清潔工作,只要預防得當,此病是極易控制的。


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李宏昌
氣喘病固然是秋冬的最愛,胃腸疾病也是冬天的常客。一般說來,輪狀病毒胃腸炎喜歡在台灣的冬天流行。最典型的症狀是:第一天像輕微感冒的樣子,第二天開始嘔吐,接下去就是肚子拉個不停,如果繼續平常的飲食,那麼拉個十天、八天也不足為奇。

止瀉藥好似只有使病兒的肚子更脹(本來沒有吸收、欲排出來的糞便,因為止瀉藥的使用,全脹在肚子裡,拉不出來)。由於輪狀病毒胃腸炎喜歡侵犯空腸(最重的消化場所),影響到消化及吸收,因此糞便常常又水又酸,是其特色。

病兒的飲食照顧
對較小的嬰兒、母乳餵食者,一般繼續飲用,如果腹瀉不能改善,考慮吸出母乳後,加以稀釋餵食,再不行,則應考慮點滴注射。嬰兒配方餵食者,我們建議暫時改用不含乳糖的嬰兒配方。較大的孩子,則不妨餵以米湯、稀飯……等,均有助於腹瀉的改善。
臨床上常說的BRAT diet,B是banana(香蕉),R是rice(米飯),A是apple(蘋果),T是toast(土司),這些是小腸功能受損後較易吸收的食品,大孩子可以考慮使用。然而,如果連這些簡單的飲食或給予「電解質飲料」之後,腹瀉仍不止,禁食並打點滴輸液是最適切的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腹瀉,更可預防脫水。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