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琪

娃娃巧虎癮

2012年03月25日
娃娃從很早開始就喜歡看巧虎,
而且只要一開巧虎給她看,就會看到不能動。
之前我都有時放巧虎、有時迪士尼教材或巧虎的ABC Bubbles,
但昨天娃娃又吵著要看巧虎時,我放了迪士尼,
結果娃娃竟然哭著在床上打滾.....一直叫"Y虎",
沒想到一歲九個月就可以分辨巧虎和Micky Mouse是不同的,
還會要求"指定"要巧虎。

不過這個假日看娃娃在地上打滾要求看巧虎的樣子,
我覺得他已巧虎成癮、無虎不歡,
不看時會在地上打滾吵著要看,
看完後又會情緒很多,
看來,要幫娃娃戒巧虎了.....




兒福聯盟報告
3C低齡化、保母化、成癮化 新3C陪伴、溝通、控制

【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三成二的孩子在兩歲以前就開始接觸3C電子產品,「3C保母化」愈來愈常見,高達六成家長曾將3C產品當成安撫小孩的工具。

兒童福利聯盟昨天公布兒童使用3C產品調查報告,以網路問卷調查家中有十二歲以下兒童的家長,調查對象遍及全台廿二個縣市,回收一千五百份問卷。該調查中的3C產品包括手機、攜帶型電腦、掌上型遊戲機。

結果發現3C使用有「低齡化」、「保母化」、「成癮化」現象。近兩成的孩子擁有自己的3C產品,三成以上每天使用超過一小時;近七成學齡前孩子會自己使用3C產品,逾六成兒童若無法使用時會吵鬧不休。

兒福聯盟指出,許多家長將3C產品作為安撫小孩的工具,有三成五家長會在餐廳讓小孩玩3C產品,好讓孩子能「乖乖坐著」,大量減少了親子互動機會,3C 產品成為名副其實的「保母」。

只是,似乎連家長使用3C產品的時間都比親子相處時間長。據調查,四成七家長與孩子每天聊天時間不到一小時,但孩子每日使用3C產品時間就有五十四分鐘;家長在非工作時間使用3C產品時間更是達兩小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梁歆宜說,美國醫學會建議兒童使用3C產品一天以一小時為限,每次不超過廿分鐘,否則建議家長陪伴使用。梁歆宜也說,臨床上遇到沉迷3C的青少年大半有思考僵化、情緒不穩、不善與人互動等問題,建議親子一同使用避免成癮。

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主任陳雅惠說,沒有父母全程陪伴,3C產品的資訊內容將無人把關。兒盟提出「3C換3C」原則,前一個3C是指英文都是C開頭的「陪伴、溝通、控制」,意指希望父母能多陪伴、多溝通,並協助孩子控制使用時間,別讓3C產品取代親職。

【2012-03-26/聯合報/A7版/話題】








父母伴玩 優質App 變三歲以上好家教

【記者雷光涵、劉惠敏�台北報導】
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家長對新的3C產品,掌握「時間管理」與「內容選擇」,可以讓它變成好的電子家教。

若是絕斷地從小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不是杜絕「假性注意力缺損」或「假性自閉症」發生的最好方法?答案是否定的。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最常舉的例子是,有個小病人的爸媽不准他看電視,家裡也沒電視;結果,全家外出時,「大家都盯路邊櫥窗裡的電視看」。

謝明慧建議,孩子三歲之前,應禁玩平面電腦或手機遊戲;但三歲以上的幼童「不必完全禁止」。

謝明慧認為,父母該做的是「陪孩子從事更多好玩的事」,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各式各樣有趣的遊戲和玩具,App程式不過是娛樂的一部分。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兒童沒有自制力,父母不管理,「等於是在餵(電子)毒」,讓兒童成癮。

新科技並非一無是處。國外研究曾舉證,兒童三歲以上、由家長陪伴,能透過優質的動畫節目、電子程式等,增進語言及數學能力。

譬如國內發行兒童科學叢書的小牛頓,近三年開發多媒體版的雜誌,「紙上談兵」的科學實驗,透過新版的雜誌,讓孩子立刻看得到「藍色加黃色會變綠色」。

謝明慧表示,要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選擇不同軟體;更重要的是,「它絕對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反而更需要陪伴」。

王宏哲歸納出挑選App遊戲的原則,比如「手動、畫面不動」;內容閃動的畫面,強迫孩子提早運用「追視」能力,會傷害視覺的專注力。

專家舉例,數字、邏輯連連看、記憶翻翻卡、在複雜背景中尋找目標(威利在哪裡)等靜態的益智遊戲,若以App呈現,可取代紙本遊戲,環保又便於攜帶。

家長要當心的是,以可愛角色包裝的暴力遊戲。父母應該詳讀說明並「試玩」,不能任由孩子自行下載。此外,給三到六歲孩子的電子書,閱讀器尺寸不能小於A4紙張。

【2012-03-26/聯合報/A7版/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