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日期

#Tag

礦泉水瓶 重複使用 ?!是否安全

2007年06月26日
公開
34

原來每個塑膠的器皿,在底部都有一個數字 ( 它是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型 , 三角型裡面有一個數字 )。 假若數字在 "05" 或以上就可以循環再用。 而數字愈大愈安全。 假若小於 "05",即 "04" 或以下,甚至沒有數字, 請勿再利用或加熱使用,因為它會釋放有毒的化學物質,會致癌。 特別女性患上子宮癌的機會也會大大提高。 請大家立刻行動,檢查家中的塑膠器皿, 特別是塑膠水瓶, 是否安全可循環再用。 * 一般礦泉水瓶子 底部標示 1 (所以不要放在汽車內曬太陽 !!) * 麵攤的塑膠耐熱碗 底部標示 5 *一般泡茶的塑膠耐熱杯 底部標示 5 * Xx 牌超氟漱口水 底部標示 3 * 雀巢奶精瓶子底部標示 2 * 林志玲廣告的優酪乳瓶子底部標示 2 寶特瓶經陽光曝曬後,會發生材質老化、釋放出有毒物質,造成噁心、嘔吐等慢性中毒。因此礦泉水不宜長時間置放在悶熱高溫的車內環境,也不要一直重複使用同一寶特瓶。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封「切勿重複使用礦泉水膠瓶」的電子郵件,內容主要是說,在杜拜有一名十二歲的女童因為連續一年四個月習慣使用某個礦泉水瓶,因此罹癌;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目前並無法確認其罹癌與寶特瓶材質有關,因為寶特瓶,雖然含有雙乙基氫氧化胺(簡稱DEHA)的溶劑,不過它並不是致癌物,只不過寶特瓶在日光照射及長時間使用,可能會發生材質老化,釋出有毒物質,造成慢性中毒。  對於電子郵件中建議民眾,不要重複使用寶特瓶一事,林杰樑倒是同意此看法,因為寶特瓶等礦泉水瓶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兩個月,但是若經高溫照射,或瓶裝水的味道改變後,就不要再喝,以免有毒物質被溶解、釋放出來,就好像不能夠把熱水裝在塑膠瓶的道理一樣,所以他建議開車族,最好不要喝久置在高溫、悶熱車廂裡的礦泉水;如果因惜物的緣故,寶特瓶重複使用的時間也不要超過一、兩週,以防材質老化。

保護骨本這樣做就對了

2007年06月21日
公開
34

絕大部份疾病都有明顯的臨床表徵,提醒你,該注意健康囉。卻有一種例外,它無聲無息,就像海砂屋,直到有一天漏沙了、樑架塌了,才赫然驚覺,自己長年住在結構多麼危險的房子內。 骨質疏鬆症就是如此。 預防骨鬆3大錯誤觀念 究竟該如何防治骨鬆?骨鬆專家們不約而同指出幾點迷思: 迷思1:造成骨鬆的最主要原因是鈣質攝取不足。 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經常在門診發現,病人只關心一天要吃多少顆鈣片,拚命吞,既不清楚正確的攝取方式,也不願改變生活方式,多運動。 有些鈣片必須咬碎,搭配大量開水吞服才能被身體吸收。曾有位老太太骨折後,每天認真吃鈣片,沒有咬碎就直接和水吞,幾個月後,嚴重腹痛緊急送醫,才發現腸道內堆積了幾十顆鈣片,甚至已經結塊,根本沒有被消化。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常務監事、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指出,補充適當的鈣質是預防骨鬆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意思是,除了補充鈣質,仍需同步重視運動、適量的日曬,以順利讓體內維生素D活化,促進鈣質的平衡與吸收。 迷思2:太相信坊間檢測儀預測的骨頭年齡。 目前,坊間有許多免費幫民眾檢測骨質密度的儀器,宣稱可預測骨頭年紀,但專家們提醒,那些數字只能當參考,不要過度相信。 坊間的小型檢測骨密儀,屬於周邊型的超音波檢測,僅適合篩檢用。主要測量手臂、腳跟骨、膝蓋骨、小腿骨或手腕,但是跟骨是很小的骨頭,除非超音波打到跟骨正中央,數值才準確。 「這很困難,腳有大有小,稍微打歪一點,旁邊是軟組織,骨密值就變低了,」台北榮總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資深主治醫師、骨質疏鬆症與更年期協會理事長楊再興解釋。 目前醫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檢查只有一種,亦即「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將能量X光打入、穿透骨頭,可檢查身體中央的部位,包括最常發生骨折的髖骨與腰椎,準確度相當高。篩檢用的超音波測量儀與DEXA這兩種檢測結果,差距可大到約10∼20%,楊榮森醫師粗估。 「民眾把骨密檢測看得太重要了,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楊再興搖頭表示,一半以上骨折的人,骨密並沒有特別糟,畢竟影響骨鬆的原因除了量(鈣質流失),還有質的問題,也就是肌力。 有些人骨密低,摔跤也不會骨折,因為旁邊的肌肉群很有力量,結構很結實。反之,即使骨密數值還不錯,但肌力差,跌跤時也容易骨頭斷裂。 楊榮森指出,與其檢測骨密,憂心檢測結果,還不如將心力放回基本盤,加強運動、飲食。「就像有些病人整天量血壓、血糖,不控制飲食,也沒有用,」楊榮森說,這是他多年來的臨床感受。 迷思3:不知自己是高危險群。 很多人以為骨鬆是老年人或停經女性的專利。 錯了! 國際重量級骨鬆專家約翰堪尼斯在瑞典進行一項長達10年的大規模研究,發現除了骨密度很低易導致骨折之外,還包括以下這些風險因子,每多一個因子,風險約增加兩倍,以此類推: *年齡:每增加10歲,風險增加2∼4倍。 *性別:65歲以上女性,發生髖骨骨折機率約10% *家族遺傳 *體重:每瘦10公斤,風險增加兩倍。 *抽菸 *喝酒(每天喝超過兩杯,一杯約30cc) *曾經使用類固醇(約三個月) *曾經骨折過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與WHO共同發展這套模式,在明尼蘇達小鎮進行長期研究,預測居民發生骨折的結果相當準確。這項最新的風險評估公式即將被WHO採用,屆時將重新定義骨鬆,不再只以T分數(測量骨密值)做為診斷依據。 「等WHO正式將這份運算公式發表後,骨鬆防治將從骨密檢測走到另外一個新里程,」蔡克嵩樂觀其成。 預防骨鬆必須全方位進行 既然造成骨鬆是多因性的,預防策略就不能偏廢某一項。 美國內科醫學會呼籲,如果能同時兼顧正確的營養、運動、戒菸與預防跌倒,骨鬆其實不難預防。 要留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強調的重點不同。楊再興醫師強調,30歲之前骨骼仍在生長,需要加強營養與運動,讓骨骼打下更扎實的基礎;停經後要注重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至於骨密檢測,因為偽陽性高,不必太早做或過度檢測,50歲左右檢測即可。 如果擔心骨本差,「不論幾歲,請永遠重視運動與營養,」楊再興苦口婆心不斷提醒。 除了鈣,還有維生素D、C… 膠原質與磷酸鈣是合成骨骼的重要成分,攝取足量的鈣質,既可改善骨質代謝,也能防治骨鬆。 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mg,但如果從國健局NHIS問卷中分析,國人年齡愈高,食用乳製品補充鈣質的比例愈少。 楊再興建議,每星期吃一兩、次發酵乳(酪)製品,例如義大利麵或起司,可很快獲取足夠的鈣,不見得一定要喝牛奶。根據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的研究,發酵乳酪製品在腸胃道的吸收優於牛奶。 專長蛋白質研究的陳俊榮解釋,其實從營養學觀點而言,「牛奶不是最好的鈣質來源,」牛奶屬於高蛋白的食物,若攝取過量,蛋白質會促進鈣在腎臟的排泄。此外,牛奶組成的氨基酸多為酸性氨基酸,經過消化後,在血液內為了要平衡酸性,會將骨鈣游離出來以取得平衡,導致骨鈣流失。 如果已經習慣從牛奶補充鈣質的人,陳俊榮建議適量飲用,一天喝1∼2杯即可,「不要當開水喝,」以免增加鈣的代謝或骨鈣的游離,甚至造成腎臟負擔且增加熱量(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也會增加)。 除了鈣質,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始回頭重視維生素D,維生素D能增加小腸對鈣與磷酸鹽的吸收,且具有調節血清鈣、腎鈣、骨形成與骨再吸收的作用。 愈來愈多國內外研究指出,目前維生素D的攝取量明顯「不足」(inadequacy)。依據國際標準,維生素D濃度不能少於30ng/ml才算足夠(adequacy)。如果在15ng/ml以下表示缺乏,易引發軟骨症。偏偏,包括台灣在內,多落在15∼30 ng/ml之內,攝取量顯然不足。 蔡克嵩副院長曾在台大醫院調查200多位40∼72歲的女性,結果發現,不論是否停經,超過五成的人,每毫升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少於30ng/ml,攝取量明顯不足。 除了北歐等日照少的國家之外,即使如泰國、中東地區,也發現同樣問題,初步分析可能是過度防曬、打傘或戴面紗,阻擋紫外線進入皮膚;其他像是日夜顛倒的工作性質、長期臥床也是高危險因子。 「台灣不缺日照,紫外線也無孔不入,問題可能是維生素D攝取的量不夠,」楊再興強調,首先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再經過紫外線照射,在皮膚表面形成活化作用後,才能促進體內鈣的增加與平衡。換言之,足量的維生素D以及日照,兩者缺一不可。 一般建議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400IU,利用清晨或傍晚曬3∼5分鐘太陽,再搭配運動,有利於骨合成。 除了鈣質與維生素D,曾擔任過台大營養部主任的骨科醫師楊榮森更建議,維生素C也很重要。 骨骼由磷酸鈣的微小晶體和骨基質所構成,小晶體充填在骨基質膠原蛋白之間,磷酸鈣使骨骼具有強度,膠原蛋白則使得骨骼具有彈性。簡單說,骨骼兩個重要成分:鈣質就像水泥,膠原蛋白就像鋼筋,如果缺少鋼筋卻一直灌水泥,也無法建高,反之,搭好鋼筋卻少了水泥也穩固不起來。 「維生素C與膠原質的合成息息相關,」楊榮森認為,骨骼是一個很大的有機體,需要經過整合,多元幫忙才有作用,就像蓋房子,各種材料都需具備。 選擇負重運動 即使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仍需輔以運動,否則吸收效果差,楊榮森叮嚀再三。 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可增進肌肉張力與彈力,增強骨骼耐受度,並增加骨骼血流量,使骨骼營養良好,增加骨密度。 骨鬆專家們皆建議選擇負重運動,讓身體有機會與地心或水平產生對抗的力量,增加骨合成。楊再興舉太空人為例,科學家在外太空停留半年左右,骨質即流失3∼5%,「因為沒有重力。」負重運動包括健走、跑步、打球、跳躍運動、登山、踩跑步機、舉重、啞鈴操等等。 愛好運動的楊再興推薦中老年人可以做「水中運動」,站在水中走路或做有氧運動,透過水浮力,可減輕20∼30%對膝蓋的承重,而來自水平的阻力也有助於骨鬆預防,等於同時解決中老年人必須面臨的兩大疾病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胖子易得)與骨鬆症(瘦子易得)。 許多社區健康中心或健身房也紛紛從國外引進水中運動,開辦水中有氧、水中瑜伽等課程。 預防跌倒 除了負重運動,更要加強肌力訓練,以免因老化而肌肉萎縮,肌肉支撐力差,身體不易平衡,容易跌跤。除了上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彼拉提斯也可增加肌力。 此外,過了中年視力逐漸變差,老花、白內障找上門,最好面對現實,趕緊找眼科醫師矯正或治療,減少跌倒的機會。 長期服用高血壓、糖尿病藥物也容易導致頭暈眼花,建議這類慢性病患要慢慢起身走路,避免摔跤。家中有年長者,務必要在屋內做防滑,在浴室多加設扶手。 請戒菸 尤其女性,抽菸會干擾體內荷爾蒙代謝,讓荷爾蒙變成「不活動型」,因而抑制女性荷爾蒙對骨頭的保護作用,讓骨質流失更快。 正確使用藥物 楊榮森觀察,國人對於骨鬆的保健仍停留在依賴藥物為多,很多病人在外面檢測認為自己有骨鬆,跑來醫院拿藥,回去又不吃,「真正吃的大約只有20∼30%,有些連吃的方式也不對。」 譬如有些鈣片需要嚼碎和水吞服。服用鈣鹽,如果鈣含量超過400∼500mg,可以將每天總量分成多次,在飯後1小時內服用。如果吃水溶性較高的製劑(如檸檬酸鈣),可在餐與餐之間服用。 目前常用的藥物像是雙磷雙鹽、抑鈣激素或氟鹽。其中,雙磷雙鹽(福善美)加上抑鈣激素(益鈣喜)已經是治療骨折、改善骨鬆的標準用法。 但使用福善美必須特別留意,早晨空腹吃,需喝至少200cc的白開水,服用完30分鐘內不能躺下,需維持上半身直立,避免藥物停留在食道太久,避免食道灼傷,7年前將福善美人體實驗引入台灣的楊再興醫師特別提醒。 曾經有位記者問一位美國醫生,預防骨鬆應該從何時開始,這位醫生悠悠說著:「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 顯見,預防骨鬆是一輩子的事情。調整生活方式,戒菸、多運動、適量接受日照、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加強骨本,就從今天開始做起吧!

居家省錢 快速料理法 省電省水省瓦斯

2007年06月11日
公開
26

省省省,不景氣時代,更要省荷包,只要在生活中養成習慣再加上小訣竅,就可省下大筆銀子,尤其是小家庭常為開伙傷腦筋,其實只要懂得食材的聰明料理法,小家庭也可一次採購大量食材,一次處理,不但省錢,且因食材都已料理過,可省下不少下廚的時間。報導╱李怡芸 攝影╱李靜璇 省電法 飯一次煮多人份 4口之家仍可一次煮10人份飯,煮好後分成3、4份放入冰箱,要吃時再微波爐加熱,且煮飯時改用熱水可省電費。 保溫瓶取代開飲機 自已煮熱開水,再買好一點的保溫熱水瓶,約可保溫12小時。冬天泡茶時利用保溫套套在茶壺上,可保10小時茶泡仍溫熱。 熱茶壺燙衣服 煮開水後的茶壺,利用餘溫可燙衣服,操作時不是像用熨斗來回滑動,而是用按壓方式,燙衣效果與熨斗差不多,若水壼裡有5分至8分滿的熱水效果更佳,若擔心壺底髒,可煮開後用濕毛巾擦拭再燙衣或在衣服上墊層薄毛巾。 快速烤肉法 用烤箱烤肉或烤魚時,把墊在下的鍚箔紙摺成波浪狀,讓湯汁滴下,一般要烤20分鐘的肉片,可省下一半以上的時間,約10分鐘可烤好肉片。 快速料理法 省瓦斯 開陽白菜 大白菜先汆湯後再炒會比直接炒易爛,可省時省瓦斯。 做法 先加一點油將蝦米爆香,放入汆燙大白菜和蝦米一起炒,再加上少許蔥段和鹽即可在3分鐘內上桌,若為省時可一邊開火煮水汆燙大白菜,同時另起一鍋爆香蝦米可以更省時。 完成 大白菜可以趁便宜時一次買3至5顆,每次使用時平均從各顆白菜上取外層菜葉料理,可保每1顆白菜都不易腐壞。 麻婆豆腐 煮麻婆豆腐必用的肉燥,可一次買1至2斤絞肉先處理,要煮時取出與豆腐一起煮,即可更快速省瓦斯。 做法 絞肉買來可先分成3種,生肉放入塑膠袋壓平後放入冰箱冰凍,炒菜時可搭配使用,另外還可處理成肉燥以及做肉丸子,煮麻婆豆腐時先放切塊後豆腐再放肉燥,不必加油且不要攪拌,煮3分鐘即可。 完成 上桌前撒些蔥花即可上桌 菠菜羹湯 目前菠菜便宜,一次買大量菠菜一次洗淨可省水,一次先汆燙處理再冷凍可省瓦斯,料理更快速。 做法 菠菜洗淨後汆燙一下,切成2等分用保鮮膜包裏後放入冷凍,要用時取出切末。 完成 利用做成肉丸子的絞肉煮成高湯,再加入菠菜末打個蛋即可。 醃脆瓜 小黃瓜用涼拌易壞,可一次買5至10斤,做成醃脆瓜。 做法 小黃瓜洗淨瀝乾後切成2公分,鍋中放入1:1:1比例的醬油、糖及醋煮滾,將小黃瓜加入調味料中煮一下撈起,不必煮至太熟只要去澀味即可。 完成 與調味料拌煮的小黃瓜,放涼後放入罐子置入冰箱,可保存半年。 省水法 錫箔紙再利用 烤箱的錫箔紙換掉時不要丟掉,可揉成球狀放在洗碗槽鐵網中,再套上塑膠濾網使鐵網不易沾髒汙,減少清洗可省水費。 汆燙水重覆用 要汆燙的食材一併處理,可先燙青菜類,再燙白肉,最後燙紅肉,就可一鍋水燙完所有食材,不必一直洗鍋。 依序炒菜 炒菜時先處理低溫油炸的豆干,取炸豆干時少許油來炒蛋,最後炒白菜,可省油且每道菜之間可不

淺談輪狀病毒腸炎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37

淺談輪狀病毒腸炎 輪狀病毒因電子顯鏡下外形似車輪,故名之 輪狀病毒感染,世界各地均有散在性或流行性發生,但多發生在寒冬季節,成為冬季胃腸之主要病原,不過在其它季節亦可發生。發生之年齡以6個月至5歲兒童受感染者為最多,世界各地有50-60%因急性胃腸炎住院的病童,均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 臨床表徵:輪狀病毒感染之潛伏期約1-3日,主要發生胃腸症狀有噁心、嘔吐及由輕至嚴重的腹瀉至導致脫水,有的患者亦有高燒,胃腸症狀可持續2-11天。另外亦有66%病例可發生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水或中耳炎等,甚至腸套疊及短暫性腦炎症狀都可能發生。 感染途徑:可經糞便-口腔途徑,亦可經由呼吸獲得感染,另外動物與人類之感染,亦為重要之感染途徑。 治療原則:發燒、嘔吐、水便是輪狀病毒的三大症狀,且以發生吐的症狀和其他腸炎不同。治療時主要採支持療法,先治療嘔吐,之後再處理水瀉問題,可使用口服電解質液、止瀉藥,而抗生素的使用是絕對禁止,因為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易殺死正常腸細菌。 預防方法:因輪狀病毒乃經糞口傳染或空氣飛沫傳染,所以幼童不管在家裡或學校,都應養成飯前洗手,便後洗手的好習慣。已感染者更應隔離或臥床休息,以防脫水或造成集體傳染,近日輪狀病毒的口服疫苗己研發成功,期待不久將來輪狀病毒引起腸胃炎,不再是幼兒寒冬的殺手,更可免除為人父母照顧幼兒的焦慮。

染輪狀病毒 勿過度止吐止瀉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32

染輪狀病毒 勿過度止吐止瀉 運動飲料 白吐司 不宜 近來天氣越來越冷,門診中,已經出現了小兒感染輪狀病毒案例,預計今年1、2月會達到流行高峰。不過,許多醫師卻發現,父母們似乎不知道該如何照護被感染的小朋友,像是頻頻要求醫師開立止吐、止瀉劑。但其實這對病童來說,並沒有幫助,此外,在這段時間的飲食照顧,要特別注意,尤其是電解質與水份的補充時機非常重要。 病毒黏附小腸 輪狀病毒會使小腸絨毛上的代謝?失去功能,導致無法消化代謝水份、電解質,像是鈣離子等、乳糖,營養素跑到腸腔內後隨著糞便排出,就變成水瀉,容易造成營養缺失。 病童照護法 輪狀病毒感染症狀是先發燒24小時,然後一吃東西就吐,約24到48小時,最後出現腹瀉約1到2天,有些人的病程會持續到1星期左右。一旦被診斷為輪狀病毒感染,通常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所以飲食照護很重要,有以下重點作法。 1.補充電解質液 腹瀉情況嚴重會流失水分與電解質,但一般運動飲料電解質濃度對小朋友來說太高,可以在藥局或醫療用品店買幼兒專用的電解質液。 提醒:不要用運動飲料加水稀釋,因為電解質濃度變太低,反而會失去作用。 2.選對清淡食物吃 小朋友開始吐到腹瀉2到3天內,最好暫停吃油膩食物,只能喝米湯、吃稀飯等清淡食物。吃青菜等食物,應攪碎或弄成小塊,比較易吞嚥。 提醒:白吐司會添加奶油,對腸胃負擔大,可改吃法國吐司的麵包心,使較容易消化。 3.甜食暫停不吃 含糖份太高的食物會讓腹瀉加重,若要補充體力,可以將食物煮軟爛即可。 提醒:小朋友最愛的汽水在這段時間,同樣也不能給予,除了含糖量高之外,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負擔,無助於腸細胞對水份吸收。 4.可選無乳糖奶粉 一般牛奶含乳糖,在腹瀉時腸胃道無法消化吸收,會加重腹瀉,可選無乳糖奶粉。 提醒:痊癒後,因小腸代謝?正在修復中,應繼續喝無乳糖奶粉約1星期。1歲以上孩子,痊癒前暫停食用牛奶、乳製品,改吃其他食物補充營養。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41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與大家一起分享!! http://www.esweetfamily.com.tw/news_view.php?no=48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秋冬季節是輪狀病毒的高峰期,寶寶一旦受到感染,家長總是心急如焚、手忙腳亂,其實只要掌握輪狀病毒的預防原則和感染後的照顧技巧,面對輪狀病毒不需過度恐慌。 看到寶寶一下吐、一下拉,整個人瘦了一圈,媽媽除了心疼外,往往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幫上忙,看了醫生,好像也沒開什麼特效藥,寶寶持續上吐下瀉,到底要不要住院打點滴?媽媽心中總有一連串的疑問,本篇報導特別針對媽媽常見的疑問做詳細解答,希望在寶寶生病時的照顧上能有所助益。 Q1:我的寶寶感染輪狀病毒,上吐下洩這麼嚴重,為什麼醫師卻說不用讓他住院? A:不管是輪狀病毒、沙門氏菌、腺病毒或腸病毒,治療原則是一樣的,首先要避免脫水,屬於嚴重脫水才會考慮住院打點滴加以矯正。如果嚴重腹瀉時,當喝水、吃稀飯等進食清淡飲物,都無法緩解狂拉現象,就需考慮禁食,並給予必須的葡萄糖、電解質。點滴注射如同「高速鐵路」般,讓電解質直接進到血液,使腸胃得到完全休息。至於輕、中度脫水,則不需住院打點滴,家長可以給予口服電解液,其用意與點滴注射相同,屬於「口服點滴」,買回來後只要打開就可喝,不需再加水。要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必須由醫師評估再做選擇,多數病患其實都能在門診中進行追蹤治療,獲得病情的改善。 Q2:寶寶只需要補充電解質,這樣夠嗎? A:矯正脫水、飲食控制是輪狀病毒的最佳治療方法,家長總希望醫師能給予最快速有效的藥物,不過「再好的藥沒有比做好矯正脫水和飲食控制來得重要」,藥物只是輔助治療,而且不可能立即見效,尤其腹瀉時,若給予強效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反而會導致嚴重腹脹,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Q3:寶寶吐的嚴重,幾乎一吃就吐,該怎麼辦?需要吃止吐藥? A:家長要先了解輪狀病毒感染後寶寶的飲食原則,依照這些原則進行後,若未見症狀改善,才需要醫師給予藥物。在飲食照顧上需注意: (一)避免吃乳製品(牛奶、起司、豆漿等)、甜食(糖果、巧克力、餅乾等)以及油炸或油膩的食物。 (二)盡量改吃清淡食物,如稀飯的醣類屬於大的澱粉類,是治療拉肚子相當好的食物,因此建議在經過禁食後先嘗試餵食稀飯湯加鹽,沒問題後再加入飯粒,配點海苔醬、花瓜等清淡食物(最好避免麵筋等太甜或太油的食物),之後再給予土司或白饅頭。此外,也可以餵食病患少許麵線。 (三)少量多餐。發炎時腸胃工作量比平時差,若一次給太多食物,超過胃腸消化吸收的負荷量,很容易上吐下瀉。 (四)避免脫水,適當補充電解質液。 Q4:寶寶本來就瘦,經過輪狀病毒感染後更明顯瘦了一圈,該怎麼辦?事後如何彌補? A:這是輪狀病毒感染後一定會經歷的病程,寶寶恢復當中必須做好飲食控制,從稀飯湯、稀飯、白饅頭等清淡飲食開始進行,沒有問題後,可採少量漸進方式嘗試瘦肉、青菜等食物,等恢復正常飲食,營養、熱量的攝取也可以正常,但要記住在恢復過程中,甜食、油炸食物要在最後才能嘗試。此外,因病毒感染造成暫時性乳糖不耐症的寶寶,醫師會依症狀建議立即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當寶寶恢復後,換回一般奶粉時必須採漸進式,如第一天一般奶粉與無乳糖奶粉比為1/3:2/3,第二天為2/3:1/3,都沒問題時到第三天就可以完全換回來。 Q5:為什麼我的寶寶一開始腹痛情形特別嚴重? A:腹痛情形來得又急又快,可能要懷疑有共同感染情形,臨床經驗中有同時遭到輪狀病毒和沙門氏菌感染的案例,患者有如受到「英美聯軍」共同侵襲般,出現的症狀比單獨感染嚴重許多,嚴重時出現如急性盲腸炎般的劇痛,剛開始解水便,之後大便呈現黏稠,並帶有血絲,且多半有高燒症狀。 Q6:寶寶感染輪狀病毒,為什麼有抽筋現象,該怎麼辦? A:臨床中觀察發現,感染輪狀病毒的小朋友即使檢查沒有電解質失衡情形,也可能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抽筋現象,不過多屬良性,主要原因不明,可能是腦細胞中葡萄糖濃度急速下降所致。 Q7:寶寶還很小,要怎麼照顧? A:如果是6個月以下幼兒,由於尚未吃副食品,所以若是純餵母乳者,建議繼續哺餵。使用奶瓶餵母乳者,可先將母乳稀釋再餵食,這樣可以稀釋乳糖濃度。食用配方奶的嬰幼兒也可以採稀釋奶粉的作法,最多可稀釋成半奶(將奶粉量減半),輕者可泡2/3奶,同時配合電解質液的補充。 稀釋作法通常適用於輕度腹瀉,超過2、3天未改善,應就醫治療,仍解酸、臭便時,可經醫師診斷後使用無乳糖配方奶。超過6個月已經開始吃稀飯的幼兒,以稀釋奶或無乳糖奶粉,搭配稀飯、白吐司或白饅頭、蘋果泥和口服電解質液。 Q8:寶寶吐拉好幾天,到底感染多久症狀才能緩解?寶寶不吐不拉之後,是不是就已經遠離病毒的威脅? A: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半天到1、2天,發病初期先出現嘔吐,經過12至24小時後,轉變成為腹瀉和發燒,病程約3到7天,一週後症狀會逐漸緩和。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寶寶好了之後,其實病毒會存在大便中一段時間,2週內都還有病毒存在,所以在寶寶恢復正常之後的2個月內,仍然要加強洗手,當然平時就需養成飯後、便後洗手的習慣,此外,輪狀病毒有7、8 種類型,所以即使寶寶痊癒後,仍有可能再度受到感染,必須要多留意。 Q9:如何從平時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 A:預防輪狀病毒的感染不外乎:(1)加強洗手。(2)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奶瓶的消毒,幼兒飯前和上廁所後要洗手,而這也是所有病毒的預防之道。 Q10:聽說輪狀病毒已研發出疫苗,將來寶寶接種疫苗是否可以一勞永逸? A:幾年前輪狀病毒疫苗曾在美國上市,後因出現腸套疊的機率增加,美國FDA已下令下市,現在有新一代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已進展到第三階段,部分中南美國家如墨西哥甚至已經上市。 將來疫苗是否需要全面接種,可能在經濟效益、社會成本以及價格方面都要先做好評估。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輪狀病毒,不過最重要還是從平時生活中遵循良好衛生習慣做起。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主任 (轉載自2006年2月號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