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曉媽咪

有關色戒

2007年09月28日
這篇評論寫得還蠻中肯的

=========================================================
聞天祥看色戒 ( 開眼電影e週報Vol.135)


李安要你看到易先生作為特工首腦的扭曲心理與性愛習慣,對王佳芝或觀眾而言,都是震撼;但之後可能被當作奇觀看待的作愛姿勢,如果可視為老易的宣洩方式,更耐人尋味的卻是王佳芝的迎合與投入。

張愛玲的「色戒」像是一枚織工精細的小方巾,李安的《色戒》卻似一捆毛裡沈厚的天鵝絨。

電影像原著一樣,都從易先生家的麻將桌上開始。片中幾場方城之戰被拍得很有味道,效果不下於男女情慾的貼身肉搏。以陳沖為首的幾個太太都演得頗好,聲音表情十足,又帶有幾許曖昧,絲毫不受空間擠壓而失了張力。靈活的運鏡和剪接也適時放大一些細節,易先生跟化名麥太太的王佳芝的眉眼交會,太太們從看牌到打出去的節奏,全都是戲。

然而隨著王佳芝托詞離去,在咖啡廳裡給計畫殺害易先生的同夥打完電話,時空跳到四年前,當她還是隨校遷移香港避難的嶺大學生,故事從頭說起,電影與小說的漸行漸遠,也就愈來愈明顯。

電影為王佳芝的孤身一人想了好些理由,也把她對男同學鄺裕民的好感作了埋線,讓她後來的愛恨與遺憾,甚至孤注一擲,更有戲劇性。一班台灣年輕演員(朱芷瑩、高英軒、柯宇綸……)以王力宏為首,演出青年學子熱血沸騰卻又流於天真的愛國情操。他們用戲劇救國、在台上呼口號還不夠,還異想天開在真實生活也殺個漢奸報國洩恨。王力宏的外型,雖然讓他成為當中的領導者與白馬王子自有其說服力;然而在他努力演出的痕跡中,那急切的愛國腔調常有過與不及的問題外,最殘酷的還是在湯唯的對比下,很難看到他在經歷大變後的轉換層次。

湯唯倒是不負眾望,稱不上性感也不見得美麗過人的她,充分展現王佳芝性格與外型的多重變化,不僅有從清純女大學生到漢奸情婦的顯著差異,即便同樣以「麥太太」身份接近老易夫婦,她也能在「香港時期」與「上海時期」,做出明顯的區隔。就算未到渾然天成,但就一個新人來講,已是可圈可點。電影片名從《老易的故事》再回到《色戒》,合理不過,很顯然的,她才是牽著劇情走的最關鍵。

梁朝偉飾演汪精衛政權下的特務頭子易先生,總是在太太和女伴們摸八圈時匆匆回家,進來應酬幾句就神龍見首不見尾,而且喜怒幾乎不形於色。這個角色其實是李安的詮釋與張愛玲原著最大的差異所在。不像小說裡的男人對這段「美人計」就幾句感想——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番遇合——乾淨俐落得近乎寡情自利。

電影對易先生添了許多描繪,早在香港前緣的部分,無論是在牌桌上側身低頭拿點心、其實是為了窺見王佳芝寫的電話號碼,或是在裁縫店裡要求她直接穿著剛做好的合身旗袍別換下,甚至是送人回家、要進門還是不進門的猶豫,都可看到易先生的小心與心動。在這裡,情慾的流動還是曖昧的;也讓王佳芝為了更有效地色誘易先生而讓並不喜歡的男同學「教」她發生親密關係,有了一種狼狽的悲傷。而上海重逢,乾柴烈火,那三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床戲,尺度是否必要至此?或許見仁見智;但「戲」無疑是苦心經營、不可或缺的。李安要你看到易先生作為特工首腦的扭曲心理與性愛習慣,對王佳芝或觀眾而言,都是震撼;但之後可能被當作奇觀看待的作愛姿勢,如果可視為老易的宣洩方式,更耐人尋味的卻是王佳芝的迎合與投入。她是個陷阱,那男人卻想鑽到他的心底,兩人之間逐步模糊的敵我界線,透過三場性愛,確實得見脈絡。再聯想那場王佳芝在老易車內久候不耐、等他上車忍不住抱怨的戲,老易近乎壓上她身子後爆出的大段台詞,在梁朝偉精彩的念白當中,老易等於向這個女人暴露了原應保密的工作內容以及情感理智的天人交戰;而王佳芝在日本料理店與老易偷時間約會,席間為他款款唱出「天涯歌女」,已不是勾引而更像訴情了。

李安沒能像張愛玲幾句話就直達「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而臻至簡單三個字「太晚了」的境界,所以反其道而行,改以綿長取勝。他不僅用很多時間去鋪排小說裡的細節,甚至把老易、王佳芝這兩個角色變得像蔓藤糾纏。而一如李安慣有的作者特色,他明顯地同情這兩個人物:王佳芝在關鍵時刻的戲假情真,還比較容易聯想到小說精神;但易先生最後看似鎮靜,實則悵然若失的表情與身影,卻是屬於李安的筆觸。

============================================================
色戒背後的故事
色•戒真人版 上海名媛暗殺漢奸 / 轉載【聯合新聞網】

張愛玲小說、李安電影的「色,戒」,其實確有其人,即將在台灣出版「色戒愛玲」的作者蔡登山表示:「張愛玲可能是從胡蘭成那裏聽到丁默邨和鄭蘋如的故事,礙於當時胡蘭成的身份,所以她隔了快四十年才出書。」
「色,戒」因為李安的電影再度受矚目,書中的女特務王佳芝暗殺大漢奸易先生的經過,透過湯唯和梁朝偉的詮釋,即將活在世人眼前。不過曾參與徐立功「人間四月天」製片的蔡登山,經過多年的研究,其實「色,戒」主人翁確有其人。
蔡登山說,一九三九年上海名媛鄭蘋如暗殺漢奸丁默邨的事,轟動一時,後來曾陸續被多位小說家取材,改寫為小說。張愛玲的「色,戒」在一九七七年由皇冠雜誌社出版,當時就引起討論,覺得是鄭蘋如和丁默邨的翻版,不過從來沒有被張愛玲證實。
張愛玲曾親筆撰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來解釋文評對「色,戒」的諸多爭議,但沒有提及該小說的原始構想是否來自鄭蘋如和丁默邨。導演李安也沒有證實兩者是否相關,但曾公開表示,電影比小說善待易先生,因為他沒有像張愛玲那麼恨胡蘭成,李安覺得易先生(胡蘭成?)品德確實不好,但沒有張愛玲切膚之痛,意指「色,戒」可能有張愛玲的親身經驗。
張愛玲於一九四三年結識胡蘭成,當時她是上海頗負勝名的女作家,他是汪精衛偽政府的要員,同樣文采飛揚,兩人一九四四年結婚,但因為胡蘭成風流成性,一九四七年離婚,後來他寫「今生今世」,詳述與張愛玲及七個女人的愛情。林青霞和秦漢合演的「滾滾紅塵」,公認是「張、胡」的故事。
蔡登山說,當時張愛玲的愛人胡蘭成也被認為是漢奸,所以張愛玲沒有立刻寫成小說,隔了很久,胡蘭成背叛她,她才將自己的親身經驗,和鄭蘋如、丁默邨的故事合而為一,將史實中皮草店的暗殺行動,改為在珠寶店,是張愛玲高明之處,因為鑽戒對人的吸引力,遠勝過皮草,從小說裏流露出的光芒,難怪被認為具有頂尖劇本的功力。
李安宣佈拍「色,戒」後,鄭蘋如和丁默邨的往事受注意,蔡登山說除了他寫的「色戒愛玲」本月初在大陸以「張愛玲色戒」書名先出版,台灣近期也將發行,此外鳳凰衛視也去上海訪問了鄭蘋如的妹妹鄭靜芝製作特別報導,各種真實與小說、電影的比對,預期會隨著「色,戒」上片引起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