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okoma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讓寶寶獨睡好不好?

2006年09月29日
公開
35

文.執行�邱明瑜 指導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一般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 前言:在台灣,多數的父母是習慣與幼兒同睡一個房間,甚至同床睡,以利於方便就近看顧幼兒。其實,讓幼兒學習獨睡,可以避免大人與小孩互相干擾,建立更優質的睡眠品質。 (同房睡的優點,方便家長照顧嬰幼兒,更可讓爸爸多與嬰幼兒接觸互動。) 良好睡眠型態的發展,主要源自腦部功能的逐漸成熟。但睡眠習慣的養成,是根據父母本身的認知和期待,以睡眠型態做為基礎,逐步引導寶寶建立起來的。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睡眠型態尚不成熟,會有所謂的「日夜顛倒」,往往令新手父母不知所措。如果能提早讓寶寶的晝夜節奏早些形成,對於父母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日夜型態的建立除了嬰兒本身逐漸成熟外,環境因素及父母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光線對日夜生理時鐘的影響極大,所以夜晚光線要暗,白天則要亮且與人互動多。 同房易照顧 分房訓練獨立 因為文化傳統的關係,台灣人多是小寶寶與父母同房,甚至同床睡;但在西方,則多採父母與小寶寶分房睡的方式。同房睡的優點,除了方便家長照顧嬰幼兒,更可讓爸爸多一些機會與嬰幼兒接觸;缺點是容易彼此互相干擾,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單獨睡的好處,在於培養小孩獨立不依賴的性格,父母的活動較不會吵醒孩子,環境較乾淨,空氣較清新。但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加上孩子有發燒等生病的狀況,隔太遠總是令人不放心。 對於一歲以下的嬰兒基於需要父母頻繁照顧的原因,較為折衷的方法,可與父母同房但應睡在嬰兒床上,而不要與父母同睡一張床,否則不僅母子雙方無法得到充分的睡眠,大人也很可能會不小心吵醒嬰兒。同時也有證據顯示,父母與嬰幼兒分床睡可以減少產生嬰兒猝死症的機會。 孩子睡眠環境要安靜嗎? 其實,未滿三、四個月的寶寶,睡眠不大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寶寶的睡眠型態主要是由腦部控制,安靜的臥室和嘈雜的百貨公司,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不同。稍大一點之後,寶寶開始對環境裡的聲音、影像產生興趣,睡眠就可能會受到環境干擾了。 無疑的,在安靜的環境中,一定會睡得比較好。但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充斥著各種聲音,不可能全然安靜。夜裡雖然靜得多,仔細傾聽,仍然有不少聲音,馬路上的車聲、冰箱的馬達聲、時鐘的滴答聲、風聲、同房人的鼾聲......,這些經常存在的聲音,通常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因為我們已經習慣這些聲音了。孩子也一樣,只要環境不嘈雜,也沒有突發的噪音(如飛機聲、火車聲、機器聲等),孩子會習慣於他的睡眠環境,不受那些經常聲音的影響。 有些父母在嬰兒入睡以後,禁止大孩子活動,甚至踮著腳尖走路,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孩子一旦習慣了這種刻意安排的安靜環境,反而不能忍受環境中無法避免的一些聲音,而常常驚醒過來。 (寶寶開始學習分房睡時,一定會不習慣,但父母要慢慢幫孩子養成獨睡的習慣,培養獨立不依賴的性格。) 6個月大的嬰兒 易患有分離焦慮 如果在孩子六個月以前沒有及時分房,以後可能就得多花點心力去調整他的睡眠習慣。因為六個月至三歲之間,孩子會有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常常將睡覺視為一種與母親之間的分離,即使和母親同房或同床睡的孩子,也常有抗拒睡覺的現象。 寶寶開始學習分房睡時,一定會不習慣,但父母要慢慢幫孩子養成獨睡的習慣,使他能培養獨立不依賴的性格。晚上在睡覺前,先讓孩子安靜下來,躺在自己的床上,父母則在旁陪伴,可給他講床邊故事,或是聽一些輕柔的音樂,亦或給孩子特殊的寵愛物,如:小棉被、娃娃等,成為孩子的慰藉物,讓孩子能漸漸不依賴父母而安然入睡。半夜醒來也可藉由他的寵愛物得到安全感,不需父母的安撫即能再度入睡。 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症 有不少孩子原本是和父母分床睡的,但是在五、六個月大以後,由於開始有「分離焦慮」,所以行動和表達能力也逐漸增加,就常會在夜晚醒來時,隔著床欄杆咿咿呀呀的叫喚父母親,更大一點甚至會攀爬著欄杆,站起來呼叫。只要有那麼一次,因為不忍心或只是為了「息事寧人」,將他抱上大床一起睡,他就再也不肯獨睡了。 解決方法 1小欄杆上可以用小毯子圍著,阻斷彼此之間的視線接觸。 2.更理想的是用隔簾或屏風擋起來。 3.如果孩子呼叫,可以去看看他,哄哄他,讓他知道你就在附近。 4.孩子哭時,千萬不要抱上床一起睡,否則之前為了分床睡所做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循序漸近訓練獨睡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訓練獨睡,但父母要視其年齡給予安全的睡眠環境,父母雙方在一天中也要有固定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才不會覺得捨不得。其實,讓孩子學著自己睡,不但免除大人、小孩都睡不好的窘況,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亦是重要的。 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夜晚充足的睡眠,才能使人白天有好的心情及好精神。通常一個月內的新生兒較容易有日夜顛倒的問題,透過父母細心的照顧與調整,一、兩個月內多能養成日夜正常的作息。為人父母就是需要如此的費心費力,但在看到孩子安睡時的可愛面容,再多的辛苦都會化為欣慰的笑容。 利用小床或房間一角訓練獨睡 什麼時候該放手讓幼兒學習獨睡呢?因為一個人在睡眠週期變化中的一些響動,會刺激同床的其他人,改變他的睡眠狀態,使醒來的次數增加。所以與父母同床的孩子,夜醒的機率比分床的高出很多。 而且,孩子一旦有機會與父母同睡,以後要分床或分房時,通常會相當的抗拒。獨睡也有助於孩子發展出獨立的自我,比較能夠忍受分離的焦慮。基於這些因素,讓孩子獨睡會比較好。如果不放心分房,至少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小床,甚至在房間一角打個地舖也可以。 同睡與獨睡的優劣比較表 同睡優點:方便照顧嬰幼兒多一些機會與幼兒接觸。 同睡缺點:容易互相干擾而影響睡眠品質。 獨睡優點:培養小孩獨立不依賴的性格。 父母與小孩不容易彼此干擾。 環境較乾淨、空氣較清新。 獨睡缺點:照顧上較為不便。 (資料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94年6月號 第220期)

耐心+技巧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2006年07月21日
公開
32

【本文摘錄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 階梯數位科技 提供2005.02.01】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Top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Top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Top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Top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