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祐慧~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2年09月23日
公開
8

轉貼: 給孩子零用錢,七歲開始

給孩子零用錢,七歲開始 許旋峰◎著 孩子接觸錢是遲早的事,我認為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開始遇到自己要用錢買東西時,就可以開始教他錢的知識,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對於錢的認知不同,父母可以依照孩子對錢的認知程度,適度的給予零用錢的教導。 在我的教學經驗中也發現過,有些小學生的理財知識比國中生還要好,例如有一次我問學生什麼是「利息」?國中生不知道,但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說對了。可見理財沒有因為年紀小而學得比較差,只有被啟發得早與晚的差別。這和社會上實際情況是一樣的,沒有因為年紀比較大就比較富有,年紀輕就不富有,個人的造化和年紀並非一定成正比。 有的父母常問我,到底孩子幾歲時,開始給零用錢比較好? 我建議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給零用錢。因為升上國小和幼稚園不一樣,國小的孩子學習的科目變多了,比較獨立了,也比較知道錢可以做什麼,這時候就可以開始給予零用錢的訓練。原則上,金額及責任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可以開始使用「零用錢協議書」,雖然格式差不多,但是各年級著重的零用錢學習有些不同。 低年級:重點在「基本的零用錢」及「儲蓄」。訓練該做的義務,將錢存放起來並保管好,鼓勵把錢累積起來。 中年級:重點在「獎勵」及「預算」。想要增加零用錢,就要有特定優良的表現,培養他想要有收穫,就要有付出的觀念,父母可以設定消費的比例,不要超出擁有的零用錢的五○%為原則,以這樣的規劃來幫助孩子分配自己的支出。 高年級及國中:重點在「報酬」及「記帳」。可適度的體驗一些簡易的賺錢活動,讓孩子瞭解賺錢的過程不容易,進而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並讓孩子明白若想要再增加零用錢,就要有額外的付出,同時,也要學習記帳,將零用錢的支出記錄下來。 留錢的教育給孩子才是上策 自從教育部公布基測要加考理財以來,一些專家質疑國中小學生學理財是否「太早?」及「徒增考試壓力?」 會這樣說,是因為大多數人將「理財」與「投資理財」,甚至「投機」畫上等號。反對中小學生學理財的人,他們擔心這樣會讓孩子們養成「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我想他們可能誤以為教育單位,要在課堂上教中小學生「投資理財」,甚至是操作金融工具。 其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本來就有青少年理財教育,主要是希望孩子培養健康的金錢觀、簡易的規畫預算、量入為出的消費、養成儲蓄、記帳的習慣及風險的預防等,以應付進入職場後對於錢的處理,避免成為賺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過度消費的「卡債族」或只知道賺錢的「錢奴」,並能進一步的教導如何讓財務穩健,為老年做預防等觀念。 尤其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現代父母如果是雙薪家庭,應該不太會擔心養不起孩子,倒是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敗家子,可能才是今日父母憂心的,因此我認為,留「錢」給孩子,他不一定守得住,不如留「錢的教育」,才可以發揮錢的價值。此外,我認為對孩子「錢的教育」,應認清以下三個重點: 1. 認清楚錢的功能。它是中性的,可以幫助人,也可以害人。 2. 認清楚錢的性質。它是一種能量,需要流通,守財奴或當凱子都不恰當。 3. 認清錢的目的。它是滿足生活基本所需、提升精神層次與自由度的工具,是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 所以,「錢的教育」就是「藉由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達成你人生目標,使你快樂的方法!」而大多數青少年可以支配和運用的「錢」,就是「零用錢」,我認為,「零用錢教育」是父母對孩子具體理財教育的開始。 本書有極大的比例談零用錢教育,別以為零用錢是小錢,根據我的經驗,「錢的價值是什麼?」「錢從哪裡來?」「零用錢如何給?」「該給多少?」「又該如何用?」是很多家長長期以來的困擾,願你與孩子藉由本書,能豐富理財知識,達成人生的目標!

2010年04月20日
公開
13

轉貼: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文�安妮特.卡斯特尚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延伸閱讀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三階段計畫,養成孩子好規矩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9

砲疹性牙齦口腔炎

文章取自 揚揚成長記錄 謝謝媽咪分享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是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口腔感染,85-90%的感染者不產生症狀,只有約5-10%的幼兒第一次感染此種病毒時產生嚴重症狀,包括高燒、口腔黏膜多處水泡破皮、牙齦腫脹甚至出血、口臭、頸部下顎淋巴腺腫大。好發年紀在1至5歲,發燒可持續5至7天,水泡需10-14天左右才能完全痊癒。第一次感染結束後,病毒便藏身於附近神經節中。當遭受某些壓力,如感冒、發燒、豔陽曝曬或特定食物,此病毒即活化,週期性的在嘴唇週圍產生水泡。但有人病毒終其一生都不再活化。 傳染途逕 由直接接觸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皮膚傷口、口腔水泡或唾液而傳染,甚至是無症狀之感染者的唾液也有傳染力,一般要等水泡完全消失且皮膚傷口結痂之後才無傳染性。 居家照護 最重要的是飲食方面,讓患者盡量維持與平時一般的進食量,特別是發燒時會增加體內水分消耗,此時水分補充就顯的更為重要,牛奶、冰淇淋、布丁、果凍、果汁、奶昔、口服電解質液等冰涼流質食物都可嘗試,需避免太辣太鹹太燙的食物。當有高燒不退;脫水狀況如8小時內無小便、嘴唇乾裂、乾哭沒有眼淚、嬰兒前囪門凹陷等;虛弱、嗜睡、活動力明顯降低;病灶影響到眼睛時,恐有失明之虞;免疫力不全患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化療藥物等)等情形,應盡速就醫。 ------------------------------------------------------------------------------------------------------------------------------------------------- 【聯合報�顏大欽�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小兒科主任】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好發年紀為1到5歲,典型症狀包括發燒、口腔黏膜多處水泡破皮,口腔破洞(潰瘍)約0.2至1公分,多位於口腔前半部,水泡甚至會長到嘴唇周圍,因潰瘍疼痛不敢吞嚥而口水直流,有時痛到晚上無法入睡,常合併口臭、牙齦發炎腫脹出血,偶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發燒可持續5~7天,甚至更久,水泡需10~14天左右才能痊癒。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在發病初期有時難與腸病毒區分,典型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有高燒,但口腔破洞多位於後半部,破洞相對較小,少見口臭、牙齦發炎及侵犯口腔周圍。手、腳掌有合併紅疹時,可能為腸病毒引起的手口足症。 ------------------------------------------------------------------------------------------------------------------------------------------------- 因是病毒感染,目前並無任何特效藥可殺死此種病毒。但只要小朋友食慾好、睡眠正常,則體內的免疫系統自然會於兩週內消滅病毒。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4

與天敵婆婆如何化敵為友

女人永恒的話題裏,婆媳關係總是歷久彌新,甚至在最近的娛樂圈裏,剛爲人婦的張柏芝也遇上了讓人頭疼的“天敵婆媳“關係。   在女人永恒的話題裏,婆媳關係總是歷久彌新,甚至在最近的娛樂圈裏,剛爲人婦的張柏芝也遇上了讓人頭疼的“天敵婆媳關係”——雖然她已成爲了合法“謝太”,但因早年愛玩成性,負面新聞太多,結婚前未曾請示婆婆大人,再加上爸爸曾加入黑社會,媽媽被曝開夜總會養“男公關”,兩個弟弟又都遊手好閒等等的家庭背景,謝霆鋒的媽媽狄波拉從一開始就不認新媳婦,甚至把矛盾公開化,丟下爛攤子,一人到新加坡散心。   其實,張柏芝所遭遇的“天敵婆婆”並不只是個例,事實上,很多已婚女性都曾經或多或少遭遇過這樣的困境——根本不存在相處得好不好的問題,婆媳間從一開始就水火不容,簡直像貓和老鼠一樣天生是敵!你有沒有因爲家庭環境的差異而“天生”對婆婆或是被婆婆抱有成見?你有沒有經歷過因爲教育背景的問題,無論怎樣努力都跟婆婆說不到一起?如果你正遭遇著這樣的困境,婆婆大人就像狄姑一樣固執,從一開始就對你成見頗深、心懷抵觸,那麽對於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天敵婆媳關係”,你該怎麽辦?   窮婆婆,富婆婆   其實無須多言,大部分人都能想得到,經濟問題一定是“天敵婆媳”間最大的分歧。雖然我們身邊的大部分平凡人不會像選美小姐那樣嫁入豪門,從此必須恪守家規、早生貴子以提升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可“窮婆婆、富婆婆”的差異還是最容易産生矛盾的話題。   “我可不是嫌婆婆窮。”嫁了位陝西男人的精算師Sam(27歲)說,“我知道婆婆在老家勤儉節約慣了,可她也不能老是來干涉我花錢的權利啊!”如今讓正準備結婚的Sam最頭疼的是,婆婆一看見她婚紗的標牌就擺出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一聽說他們喜糖的價碼就在背後嘀嘀咕咕。“我自己賺錢自己花有什麽不對?!”Sam抱怨道,“嫌婚禮規模太大?你讓她去問問,我可沒多花她兒子一分錢!”   與Sam煩惱相應的,是嫁了位“貧窮貴公子”的Cherry。26歲的她來自平平常常的上海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遇上的“真命天子”家裏卻開著連鎖茶餐廳。“第一次拜見他父母我就覺得不舒服。”Cherry說,“公公也倒算了,可這位准婆婆,第一眼就把我從頭到腳打量個仔仔細細,吃飯的時候 還不停地問我父母的職業,我上什麽大學,在哪里工作……聽說我家不請阿姨,我媽自己做家務,我看她連下巴都掉下來了。”“我又不是非要嫁到他們家!” Cherry第一次領會了“名當戶對”的重要性,她並沒有任何失禮,可不知道爲什麽,就是沒辦法討到婆婆的歡心。   “知識份子”和“小市民”   除了經濟問題,教育背景也是一大鴻溝,28歲的高校教師唐麗與我們分享了她的經歷。“你知道,我丈夫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上海市民,婆婆是個連西瓜不甜都要下去跟小販吵架的人。”素來“清高”的唐麗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覺得非常不適應:“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去他家做客,婆婆正在樓下喋喋不休地以上海話向保安控訴隔壁家阿婆養的貓咪。”   同樣的,在出版社工作的楊雪也有這樣的困惑。“本來這些都是小事,可偏偏婆婆有時候要拉著你一起做,比如在公車上搶座,在超級市場排隊買便宜貨,我對這樣的事情超級感冒,有時候故意裝作聽不見,婆婆還要對我老公抱怨我是根‘木頭’,門檻一點都不精。我老公常常對我說,你跟我媽怎麽一點都不親?”楊雪苦笑著說,“可難道要我陪著她一起跟小販討價還價,拿著電腦算計今天買菜又便宜了幾毛錢嗎?這簡直就是‘代溝’!說老實話,我是從心底拒絕跟她溝通的……”   未過門先“結怨”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這些問題。27歲的陸露向我們抱怨說,她那未來的准婆婆老是戴“有色眼鏡”看她,就是因爲她“之前曾經和前男友同居過一年”。“都什麽時代了?”陸露說,“連我老公都不在意,她還要在我背後指指點點,一遇上什麽事就要含沙射影,我都快氣死了。”   而結婚三年的葉子(28歲)則至今還爲這樣一件小事耿耿於懷:她第一次拜見公婆,卻在從洗手間回飯店包間的路上聽到婆婆在議論她“怎麽看上去這 麽黑,一點不配我們偉偉!”“你知道,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就因爲這句話,我才一直跟婆婆處不好。”葉子評論道,“如果從一開始互不相熟的時候就結了怨,你 就很難希望之後能把這怨氣逐步化解。”   那該怎麽辦?難道就跟婆婆繼續“水火不容”下去?25歲的方芳說,她結婚三個月,就覺得跟孀居的婆婆在一起常常要窒息,“我們就像世界上最不搭調的兩個人,什麽事情碰到一起都要産生問題。”可後來有一次老公出遠差,而婆婆在浴缸裏摔了一跤,“婆婆第一個想到的是打電話給我,向我求助,那一刻,我同情心泛濫,感動無比。”   難道除了婆婆摔跤,就沒有別的辦法能化解“天敵”關係?或許張柏芝的案例能給廣大“水深火熱”中的媳婦一點啓發。據說,爲了討好拉姑,張柏芝從 自身做起,休養生息,開始營造“好媽媽”的形象,還向周圍的師奶團吸取“育子心經”。此外,她還積極拉攏家翁謝賢和小姑謝婷婷,一起想方設法哄回婆婆。最 後,爲了改善家人形象,也爲未來寶寶存足“奶粉錢”,張柏芝已經要求家人自力更生,不再會在金錢上無限支援。   試問,如果連張柏芝都能爲愛情和家庭放下身段,積極求得“天敵婆婆”的諒解,那麽你還有什麽做不到的呢?

2006年10月07日
公開
7

膽大心細 抱小寶寶的方法~~必看

膽大心細 抱小寶寶的方法 專家 / 徐秀(小兒科主任) 你會抱寶寶嗎?抱嬰兒的方法有好幾種,什麼抱法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或是什麼抱法讓寶寶覺得高興?下文來告訴你。 剛出生的嬰兒全身軟綿綿的,看上去是那麼的軟弱,不但頭抬不起來,頸部、腰部也都無支撐力,這主要是因為他的頸部和背部肌肉發育還不完善。所以,要抱起小嬰兒,可是需要技巧呢。 抱baby須知 抱小嬰兒時要記得:頭頸部及腰臀部兩大重點。首先應托住他的頭頸部,另一隻手應托住嬰兒的腰部與臀部,使嬰兒的頭部和肢體受到完整的支持,寶寶才會有安全感,當然大人也才敢放心抱著寶寶。 抱嬰兒的方法 抱嬰兒的方法有好幾種,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1將嬰兒橫抱於臂彎中:當寶寶仰臥在床上時,可以用右手輕輕放到他的頭頸下方,用左手輕輕地插到他的腰部和臀部,再慢慢地抱起來,這樣寶寶的身體有依託,頭也不會往後垂。如果,右手酸了,可以將托著寶寶頭部的右手慢慢移向左臂彎,將他的頭小心地轉放到左手的臂彎中。像這樣將嬰兒橫抱在臂彎裡,會使他感到很舒服。 2將嬰兒靠在身上:將寶寶輕輕挽起,讓他的頭輕靠在你的肩膀前,身體貼緊著你的前胸,然後一手撐住寶寶的屁股,一手托著寶寶的後腦部位,如果抱高一點,寶寶可以透過你的肩頭看見後方的風景。 3讓嬰兒面向前方:當寶寶稍大一些(大約四個月左右),可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頭部時,讓寶寶背靠著你的胸部,用一隻手托住他的臀部當椅子,另一隻手在前面圍住他的胸部。這樣讓寶寶面向前抱著,能使他好好看看面前的世界。 4坐姿抱法:寶寶和你面對面,並將他的雙腿分開,騎坐在你的大腿上,你可一手托住他的臀部,一手圍住他的背部。這時寶寶若覺得還不夠安全,他小手會緊緊抓住你的臂膀。當然也可以換成面朝外的坐抱法。 TIPS:小叮嚀 一般來講,1∼2個月的嬰兒主要是橫抱在臂彎中,3個月後因為寶寶頸部較有支援力,可採取豎直抱法。 不管何種抱姿,都要注意保護好嬰兒,不僅要抱得舒服,還要讓寶寶有安全感。抱起、放下動作要輕柔。而且記得一歲以內,不要過度搖晃懷中的寶寶,甚至玩拋接寶寶的遊戲,有可能因此傷害寶寶的腦部,造成嬰兒搖晃症。 不管爸爸或媽媽也要留意自己的姿勢,如果可以最好坐著時才抱寶寶或抱一會兒就休息,以免腰酸背痛,還引發媽媽手。

2006年09月28日
公開
10

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是父母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塑造而成,0∼1歲的孩子,父母不要以為他不懂,就不用教他,廖麗文園長進一步舉了幾個父母教養孩子應注意的原則: 1. 從習慣中建立教養模式: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會不停哭泣,讓大人就近抱他後,經過猜測再直接拿玩具給他。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滿足需求,當這樣的模式建立後,孩子可能會自動類推,認為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任何東西,這樣會影響孩子自我探索的動機,嚴重的話可能會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2. 孩子的個性和照顧者易相近:零至三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形塑的時期,照顧者(媽咪、保母、祖母)若是個性溫柔平和,孩子的個性也會較穩定﹔反之,則個性較急躁。 3. 孩子的氣質會轉變:針對氣質理論,廖麗文園長指出,孩子在三歲前後,氣質仍會再轉變,父母應當把握這段時間,給孩子較好的教育環境。 4. 常和他人接觸:不少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傳染疾病,不敢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但這是個群體的社會,孩子從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動,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孩子才不會怕生、認知學習能力也會因而提升。所以孩子四個月大後,可以偶爾帶孩子去公園玩、逛百貨公司、去親子館(如:米蘭親子館)玩,或者邀請朋友進行家庭互訪,讓孩子多和他人互動,這能增強孩子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人際關係。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動時的周邊環境安全,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傷、弄髒衣服或偶爾有挫折,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會成長的較快(但是出門前,要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且儘量不要帶寶寶到密閉的空間去)。 5. 主動告知不適當行為:孩子在和他人(其他小朋友或大人)的互動中,若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如:耍脾氣、打人、搶玩具,父母應主動告知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任他為所欲為,最好能適時教導他正確的態度,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從小就和孩子講道理。教孩子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a.機會教育 孩子在互動過程中,有危急他人或自身安全,如:拿火柴、刀子、剪刀等,父母必須及時給予明確的糾正,並解釋原因,千萬不能忽視不理﹔若孩子只是反射性的哭鬧,父母可以慢慢開導,或者讓孩子自行發洩情緒。 b.維護孩子自尊 但是若孩子在公共場所或客人來時犯錯,父母可以帶孩子到特定的地點再糾正或處罰,如:百貨公司樓梯間、書房,以維持孩子的自尊心,也讓寶寶知道就算在公共場所或他人來時,也不能越矩。 c.提升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試著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原因,同時表達父母的感受,以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如:告訴孩子:「別人都在看我,為什麼沒辦法把你帶好」,孩子會較注意自身言行。 6. 懂得和他人分享:不少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盡己所能給予一切,但是孩子卻不懂得和別人分享,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適時教導孩子「捨」、「得」。 7.給孩子正面積極的訊息:父母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應儘量以正面的語言、情緒去教孩子,讓孩子樂觀的面對外在環境或其他人,如:告訴孩子:「媽咪要去上班,你乖乖待在阿媽家(保母或托兒所),阿媽(阿姨或老師)會很愛你,(你在這裡會交到許多朋友),媽咪晚上就會來接你喔!」,給孩子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