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oremi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轉貼~創造力無限大

2008年08月03日
•bobo小天才 2008/08/22
《哈利波特》帶給孩子無數的想像空間,而這位母親也因著自己的想像力及創造力,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生活。你知道嗎?創造力正在開創不一樣的世界!


【撰文�伍偉婷、曾家鳳】


以《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掀起一波魔法風潮的平民母親羅琳,原先只是為了脫離又小又悶的家中,每天窩到咖啡館,將自己腦袋中的故事躍為文字,卻沒想到創造出無窮商機!《哈利波特》帶給孩子無數的想像空間,而這位母親也因著自己的想像力及創造力,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生活。你知道嗎?創造力正在開創不一樣的世界!


創意•無所不在

早上七點一到,鬧鐘馬上盡責的鈴鈴作響,辛苦的職業婦女賴了小床,還是得認份的起床梳妝整理,再走到兒童房中,喚醒還在睡夢中的小寶貝,催促他刷牙洗臉,好趕上幼兒園的娃娃車,小寶貝拿著兒童牙刷煞有其事的在嘴巴裡頭翻來攪去,媽媽過來看看還是親手幫他再刷一遍,小寶貝搔搔頭跟媽媽說:「媽咪,如果有一個自動刷牙機,或是……有一種口香糖吃一吃,就不會蛀牙該有多好啊!」

這只是一個簡單平凡,可能發生在無數個家庭的小片段,但你是否發現,從鬧鐘、娃娃車到兒童牙刷,還有小寶貝的新奇點子,每樣都是創造力的展現!

電視圈的創意鬼才王偉忠說:「創意不在小說家的香煙或嘻皮世代的迷幻藥裡,創意就在你我身邊的生活裡。」(以上文字節錄於《歡迎大家收看王偉忠的※◎△#...》)如果你還認為創造力是高不可攀的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春禾劇團創辦人郎祖筠認為,創意的主要目的是讓生活更美好,每個想法的產生都是為了符合生活中的需要,因此,創意無所不在!

戲劇科班出身的郎祖筠,一雙靈活的大眼睛,配上生動的口說和肢體動作,總是很快抓住眾人的眼睛,身為春禾劇團創辦人,更提倡一種生活哲學--「fun演生活學」,強調透過個人的改變,讓生活更輕鬆、美好。有個手機廣告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郎祖筠則認為「文明始終來自於惰性」,因為懶惰的天性,人類想盡辦法讓生活更便利、舒適,一切的進步都源自於創造力的源頭。因此,生活中的每一個項目無一不是創意的表現。

郎祖筠以最簡單的椅子為例,起初,人類需要一張可以坐的家具,以避免坐在地上弄髒衣服,因此,有了一張板子和四隻腳的創意,將之結合成椅子;有了簡單的椅子後,人類又更進一步地想「如果將背靠著該有多舒服!」於是,又衍生出想要更舒服的靠背椅子這個創意,為了真的能讓自己坐得更舒服,進而執行這個創意想法,當創意變為成品的過程,就是「創造力」,若有一個成果或作品,就可稱為「創作」。

實踐創意•就是創造力

郎祖筠認為,每個人都有想法,大家無須把創意想做是一門高尚的學問,創意大師賴聲川曾說過:「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並不是創意產業才需要創意,生活中一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點子都是創意,該如何安慰別人、如何用最快的方法從家裡到公司、如何教孩子學會叫爸爸都是創意,郎祖筠表示,創意的基礎就是「思考」,再者為「執行力」,由此可知,是否有創造力最重要的便是是否具備執行力。

就像電腦工程師,必須絞盡腦汁想出一個程式,為的就是要讓人可以用一個按鍵就取代原有繁複的過程,他們也必須為了保住飯碗而努力執行,即便過程中會遇到極大的挫折或障礙,都不能退縮,因此,電腦可以從以往的286系統升級到現在的WINDOWS XP系統。每個人都有創意,但是往往在實踐的過程中會遇上困難,在沒有外力的鞭策或直接的壓力下,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想想,而少有實踐的作為,當然就少了創造力。

紙風車兒童劇團劇團經理李美玲認為,說穿了,創造力不過是將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再想辦法執行,如果當自己的創意能被大家所認同、接受,並且在執行後,真的能夠方便大家或自己的生活,獲得肯定,便能建立自信心。


以創造力鞭策世界轉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潘裕豐表示,創造力具冒險挑戰的特質,因此,不滿於現況、勇於改變的人會特別有創造力,而對未來有期許更需要創造力去改變。現今企業多談「永續經營」,但在不斷變遷的大環境下,若是維持一成不變的50年代企業觀念,到了90年代勢必不適用,這之中便需要創新,創新就需要有創意的點子,並且利用創造力來執行。

前一陣子以「奶油獅」塑造可愛新形象的雄獅產業,已經是擁有好幾十年歷史的文具產業,在強烈的競爭之下,近年以可愛形象的奶油獅開創事業的新春天,這隻奶油獅大聲說「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而他的超能力就是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大大改革了雄獅的傳統形象,這就是具體的創意和創造力成功的例子,也代表著「競爭的壓力的確鞭策著腦袋的轉動」。

知名廣告人孫大偉也曾說:「創意最重要的是態度」,常有人在腦袋閃過一個想法之後,馬上否決掉自己,認為「不可能」,但在創意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這便是一種讓腦袋持續不停轉動的態度和信念,而這股信念更讓世界加速轉動。


以創造力成為社會狀元

過去處於農業時代,大家對於「讀書人」都有莫名的憧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一直傳承下來,但是在教育普及率極高的今天,大學文憑已是基本學歷,更是基本能力,當大家的基準線差不多時,就得各憑腦袋瓜裡的本事了。

《商業週刊》曾調查民國50至60年代的大學聯考狀元,追溯其日後的發展,想了解當初在學業上的成就是否延續到社會上,莊裕豐表示,這個論點即想探究在學校中的成就是否適用於社會中,於現今的社會趨勢看來,有知識者不一定有創意,過去也曾有研究調查顯示,學校排名居於7∼10名間,未來較容易出現優異表現,莊裕豐直指,學業成績頂尖的孩子其發展路容易被侷限,也容易被賦予家長的期望,相反的,居於較其次的,能力仍有一定的程度,但並非頂尖,反而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因允許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而社會中的狀元通常是這一類的人。


教育提高創造力的巧合

教育部早在好些年前就開始計畫創造力教育,也有愈來愈多講座在談開發創造力,從各大新聞報導中也不難發現,各種創意產業如雨後春筍般露出,說明了在多元化的社會裡,擁有一個會轉彎的頭腦比文憑還重要。

曾經有人說過:「視野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創意也需要多元刺激,才能提升思考的廣度。已不再講求填鴨式教育的今天,另類思考、取代性的答案更重要,要告訴孩子的是「答案不只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孩子應該運用自己的思維,創造出自己走的路。

潘裕豐說,孩子擁有最天然的想像力,在不受框架的限制下,可發揮良好的創造力,但卻因為能力及認知有限而缺乏主導性,當這些創意想法不能在有效的引導下做結合或呈現,就枉費了這些創意。「教育」則是在提高創意巧合的可能性,因在教育的過程中,會給予孩子多種養分,在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引導下,這些養分可讓想法成長茁壯,進一步提高創造力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