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妞寶的異想世界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乳房外科檢查

2010年03月30日
公開
66

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的乳房腫塊 概述 女性乳房摸到硬塊時,最常見的原因並非乳癌,而是纖維腺瘤,所以纖維腺瘤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腫塊。乳房纖維腺瘤又可分為三型:一般纖維腺瘤、幼年型纖維腺瘤、巨大纖維腺瘤。 一般纖維腺瘤: 好發於15~50歲,腫瘤長大至2~3公分常停止長大。 幼年型纖維腺瘤: 只佔纖維腺瘤的(0.5﹪~2﹪),發生於青春期,生長迅速,常可長至十幾二十公分。 巨大纖維腺瘤: 發生於成年女性,常能大於5公分,偶見於懷孕期間或授乳期間。 發生率 根據研究報告,所有婦女中,約8﹪有纖維腺瘤,只是有些纖維腺瘤較小,摸不出來,所以沒有症狀,而沒被發現。85﹪的為單一顆,15﹪為多發性(兩顆以上)。 發生原因 乳房纖維腺瘤的發生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荷爾蒙不平衡有關。 病理組織 纖維腺瘤含有兩種主要組織:正常生長的乳腺組織、及增生過速的纖維組織。有些專家認為:纖維腺瘤為乳房組織生長的變異(Aberation)而已,而非腫瘤。但大多數的專家較贊成:纖維腺瘤已經是一種良性腫瘤。 纖維腺瘤增大情形 纖維腺瘤增大的速度因人而差異很大:有些會變大、有些大小維持不變、有些甚至縮小。一般增大的速度約一年增大一倍,一般的纖維腺瘤增大至2~3公分不再增大,且在停經後退化消失。停經後的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會使它增大,懷孕期間或授乳期間亦會增大。 症狀 一般是在洗澡無意間觸摸到乳房腫塊。此腫塊的特色是:界限分明、表面平滑、圓滾滾的腫塊,圓形或橢圓形,在硬度上為有彈性感或較硬、不壓痛、可滑動的腫瘤。 乳癌的硬塊則不同:界限不清楚、表面不平滑、形狀不規則、硬度較硬、較不滑動。 診斷 良性的纖維腺瘤與惡性的乳癌不能單以觸摸感覺來鑑別診斷,醫師仍必須以各種方法區別。常用的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切片槍切片檢查、或切除切片檢查。 一般原則:25歲以下,可以超音波及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或切片槍切片檢查;25歲以上則建議以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加切片槍切片檢查為佳。 纖維腺瘤與乳癌的關係 一般的說法,纖維腺瘤與乳癌的關係仍不確定。絕大部份的專家認為纖維腺瘤並不會轉變為乳癌。但統計醫學報告,至少有160例切除下來的纖維腺瘤偶然發現纖維腺瘤內巧合有乳癌存在。根據統計,有纖維腺瘤的人,其發生乳癌的比率比一 般人約為1.3~1.9倍的危險性。若纖維腺瘤內有囊腫、硬化性腺腫大、上皮鈣化、乳突樣變化,則乳癌發生率為一般人的3.1倍。 治療 25歲以下,在確定診斷後可以觀察,不必切除手術。每半年追蹤超音波檢查,視其大小形狀的變化。25歲以上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切片檢查,或切片槍切片檢查。

子宮肌腺症

2009年11月03日
公開
92

子宮肌腺症   由於目前大約每六、七對年輕夫妻,就有一對苦於不孕,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左右,肇因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現代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詞,大都已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但是,對於「子宮肌腺症」則大都相當陌生。但事實上,子宮肌腺症病例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年輕化,臨床上不時可以看到甚至不到25歲,已經有嚴重的子宮肌腺症。   其實,子宮肌腺症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說是病因相同而病灶不同的疾病,兩者都是由於子宮內膜跑到不該存在的地方,如果是在子宮以外,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是在子宮肌肉層內,則稱為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也有人譯為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為什麼會跑到子宮肌肉層裡面去呢?有些人認為,可能由於生產或人工流產時,壓力太大造成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事實上,很多病例不但不曾懷孕過,有些連性經驗也還沒有呢!因此,真正的致病機轉,其實還不完全確立。 如何診斷   有很多人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也一直搞不清楚,因為台語稱前者為「子宮肉瘤」,稱後者為「子宮腺瘤」,名稱相近,但事實上,兩者造成的症狀不大一樣,前者偏重在出血,後者偏重在經痛。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為多見,有時候會集中在一處,形成類似一團腫瘤,這時候,才被稱為「子宮肌腺瘤」(Adenomyoma)。   由於台語的「腺瘤」與「散瘤」同音,而「散瘤」用來形容子宮肌腺症內散在性的子宮內膜,還頗為傳神,因此,醫生通常不管「肌腺症」還是「肌腺瘤」,都叫「散瘤」(腺瘤)了,何況,很多時候一個子宮上面,就是又有肌腺症又有肌腺瘤呀!甚至不少患者,同時也有子宮肌瘤;有些人則在子宮外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呢!   子宮肌腺症最常見於三十至四十多歲的婦女,不過近年來,二十多歲的患者也逐漸多起來,這可能和子宮內膜異位症一樣,隨著晚婚、晚育、不育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對於二、三十歲的患者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不孕,一些嚴重的病例,即使做試管嬰兒,也難以著床。   臨床上對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患者通常有經痛,並且往往從月經要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痛,有些人甚至痛到月經結束之後幾天;有些合併有性交疼痛、經量過多、不孕等問題。   超音波掃瞄可以看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尤其常見的是後壁)會超過2公分以上,如果超過2.5公分以上的厚度,更是可以肯定必為異常。假如有某一處聚集成一團「肌腺瘤」,則用超音波可與子宮肌瘤辨別,因為腺瘤沒有一層莢膜包在外圍,肌瘤則有。另外,腺瘤的超音波回音比肌瘤強。   使用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子宮內膜在月經期會分泌大量的CA-125與前列腺素,造成子宮劇烈的收縮,產生嚴重的經痛,而散布在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更苦於排不出肌肉層內不該有的月經血呢! 在子宮肌腺症的患者血清中,CA-125指數大都會上升,他也如同子宮內膜異位症一樣,仍有不少病例之CA-125還是在正常範圍內,所以說,這個指數僅供協助診斷及追蹤治療成果之用。   真正的百分之百確定診斷,其實是手術切除子宮之後,把子宮送到病理科做切片,才是真正的斷定。事實上,子宮肌腺症的確診,就是在距離正常子宮內膜一個高倍顯微鏡視野以上的肌肉層內,出現內膜組織,是為子宮肌腺症。   不過,我曾經進行一個國科會補助的先驅研究,證實可以在腹腔鏡的指引之下,做子宮肌肉層的針刺切片,不切除子宮亦可有組織標本做病理診斷,這對於還想生育的婦女而言,可做為用藥之參考。這篇研究論文已在2007年4月11日刊載於頂尖的「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雜誌上面。 如何治療   由於子宮肌腺症通常病灶散布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因此,治本之道是切除子宮,不論經開腹、腹腔鏡,還是經陰道手術,總之,摘除整個子宮,自然不會再有此病了。因此,如已完成生育任務,尤其四十歲以上的,苦於嚴重的經痛,影響生活品質,切除子宮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不過,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二十、三十,甚至四十歲的粉領族,都還沒結婚生育,即已罹患此病,如果切除子宮,則完全斷了生育的希望,有些甚至可能也因而斷了姻緣路。因此,對她們而言,保守療法雖不能永絕後患,但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即使是一絲絲「子」望都好。   如果有侷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子宮完全保留住。如果肌腺症使得子宮肌肉層厚達3、4公分,可以手術予以「打薄」,再追加藥物治療。比較不嚴重的,也可以直接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過去最常用的是Danazol,商品名為療得高,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用的藥,一般必須每天服用2至4顆,持續半年左右,比較厲害的可能需要一年,口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也不再經痛,而藥效可根據超音波檢查子宮肌肉層變薄,子宮也變小,血清中CA-125數值下降而知道。比較麻煩的是,此藥是男性荷爾蒙衍生物,因此,可能出現聲音低沈、青春痘、長鬍子、肌肉結實、乳房變小……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上絕大多數的患者,副作用都不大。   另外有一種新藥Gestrinone,商品名為黛美痊,每週只需服用2顆,且副作用較少。此藥每顆超過300元台幣,不過因每週只吃2顆,總花費不貴,健保仍有給付。   還有每個月打一針的腦下垂體荷爾蒙拮抗劑GnRH,副作用更小,通常出現熱潮紅、盜汗、心悸…等更年期症狀,同樣可以抑制此病,不過每針七千多元,且健保不給付。   這些藥物都可以改善症狀、控制病情,不過,一旦停藥,通常會逐漸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要再生育者,才值得嘗試這種不會一勞永逸的方法。   至於一般的止痛藥、止血劑,則只是暫時性的解除症狀,不能使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萎縮,因此,不適合用做長期治療。   總之,如果合併有明顯的症狀,且已不再生育,子宮全切除是子宮肌腺症的最佳治療選擇,因為「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如無症狀的,可以門診追蹤檢查;如想生育的,需保留子宮,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藥物治療之後,趕快努力「做人」,他日一旦復發,才不會有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