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Wen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44

爬行讓寶寶更健康

我爬,我爬爬爬! 文/計才芳 爬行是寶寶大動作發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是寶寶會站、會走的準備動作,下面就來看看關於爬行的好處吧。 爬行好處多 爬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能使全身的各個部位都參與活動。當寶寶爬行時,他需要昂著頭,挺著胸,抬著腰,上、下肢要支撐身體,動作要協調才能保持平穩。由於姿勢的經常變換,還能促進小腦平衡功能的發展。爬行也能促進寶寶眼、手、腳協調運動,從而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從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爬行對寶寶的運動知覺、方位知覺的形成都有良好作用。爬行是寶寶向世界更主動的探索,寶寶可以克服距離的障礙,去接近他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活動範圍隨之擴大,為寶寶擴大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及開發智力。 此外,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根據檢測,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能量,這樣就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進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有些寶寶不爬就走 雖說爬行對寶寶的好處很多,但還是有些寶寶沒有經歷過爬這個階段,是不是他們的智力發展比會爬的寶寶稍差一些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寶寶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寶寶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並不是寶寶生長發育絕對必經的階段,小兒科醫師認為,爸媽不需要因為寶寶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麼問題。 醫生不會以寶寶爬行與否,來評估寶寶的心智發展,只要其他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年齡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因此,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寶寶非爬不可,順其自然就好。 從客觀來說,寶寶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寶寶不爬並不表示他有什麼損失,然而對於肯爬的寶寶,如果能多給他爬的機會,那麼他必然有更多的收穫。 阻礙寶寶爬行原因 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然而因為大都市的生活空間較小,嬰兒床、遊戲床、學步車的普遍使用,或爸媽因為寵愛寶寶而經常抱著、背著,或怕寶寶會弄髒或吃到髒東西或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少給寶寶在地上爬的機會,於是有些寶寶便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學習。 可見環境因素是現在寶寶不會爬的主因。對此,有時候幫寶寶換個生活環境或者更換主要的照顧者,情況便可能改變,例如以寬廣的地板取代遊戲床,換個贊同寶寶多爬的保母,或者交給生活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都可能讓原本不爬的寶寶自然而然爬了起來。 七個月開始訓練 在寶寶七個月左右就可以對他進行爬行訓練了,這個訓練需要爸媽共同幫助寶寶來完成。 一般寶寶在六個月左右會坐,坐穩了以後的一個月,爸媽就可以教他爬行了。可以讓寶寶趴在有墊子的地面上,爸媽用手抵在寶寶的腳後面,寶寶就會有條件反射,用腳蹬踏爸媽的手,爸媽這時就可以把他的腳往前推,這樣慢慢寶寶就學會爬行了。 幫助寶寶學爬的方法 有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後退,爸媽該怎麼辦呢?這時候,爸媽可以教寶寶練習,可將寶寶身體俯臥在床上,在他前面放置一些有趣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不停地說:「寶寶,電話響了,快來拿啊!」另一個人則在寶寶身後用手推著他的腳掌,讓他借助大人的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接觸到玩具,以後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試著自己爬。 剛開始的時候做幾分鐘就可以了,如果寶寶哭鬧或者是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要以寶寶的情緒為主,隨著時間再慢慢增加次數,持之以恆地訓練,寶寶就能學會爬行了。 安全措施 在寶寶九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地離開地面,雙手前後交替,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這時候爸媽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好,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或拼裝軟墊,給寶寶營造安全的爬行環境。 爬行的裝備 教寶寶學爬時,最好給寶寶穿連身衣,爬行時不會露出寶寶腰部及小肚子,同時衣服合身,沒有太多累贅的東西,不會影響他爬行的興致。注意服裝的前面不要有大的飾物及扣子,防止寶寶趴下時,弄痛寶寶的身體。幾個月大的小寶寶體重較輕,爬行時可能還不會磨破皮膚,而大一些的寶寶由於體重的增長,用肘、膝爬行時容易磨破皮膚,因此,寶寶爬行時要穿上護肘、護膝,所穿的衣服要寬鬆、舒適、柔軟,又不至於妨礙運動。 看來我還是不勉強寶貝 就教她爬行 但她不爬我也就..隨便啦!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44

好文章分享~ 于美人的育兒經

文/陶禮君採訪 女人看女人,要批評很容易,要讚美很困難,那麼,能成為女人羨慕又希望的對象,可就真不是普通的高段! 是的,于美人。 不久前,一份針對現代女性所做的調查,選出他們最想成為的「幸福女」,于美人排名第一,理由是: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俗氣一點的說法是「家庭事業兩得意」。 對此,于美人除了謝謝老天爺,還淡淡說了一句:幸福,是知足感恩,是別人的成全與幫助! 于美人這番「幸福論」,其實是有感而發。 時間倒回至四年前,那時于美人剛當母親,生下龍鳳胎的她,第一個碰上的難題是「尋找母奶」。 于美人說,兒子因為體質關係,消化能力太弱,必須要餵母奶,可是,偏偏她沒有奶水,也沒有脹奶的感覺。 「母奶協會還派了人來幫我,結果搞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於是,于美人展開她的要母奶之路。多則1000c.c.,少則200c.c.,只要聽到哪裡有奶,就趕著去拿,但,救急不救窮,老是這樣零零散散的要也不是辦法,後來決定乾脆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裡公開徵求「奶媽」,很快,熱心的電話湧進來,解決了于美人的無奶之苦。 「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了工程師媽媽的奶、家庭主婦媽媽的奶、檢察官媽媽的奶、法官媽媽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人家說上帝因為分身乏術,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了母親,而我的孩子何其有幸,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的!」 于美人記得有一次她打開冰箱,面對別人送的一袋袋母奶時,她心裡感慨萬千。因為錢可以買得到,她這個做媽媽的都可以去買,銀貨兩訖,付錢買是最簡單的。然而,今天給母奶的那些人,都不是為了錢,甚至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因為那些人給的是「愛」。 于美人說,那段日子,讓她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感同身受」,那絕不是指甲劃過皮膚的深度而已,那是切身的知覺。 「我告訴兒子,他人生第一個功課是要學會感恩,而我人生則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業,感謝。」 一星期工作五天堅持把時間留給孩子 一如于美人老公James說的,「于美人是個一百分的好媽媽」,所以,聊到親子關係時,于美人的話就像水銀洩地般,止不住,因為她可不是書上理論而已,全都是自己的實際經驗。 拿講故事這件事來說,于美人可是很盡責地講述兒童床邊故事,即使是錄音帶,也是由她自己講,然後錄下來給孩子聽,至於童書,于美人認為那只是親子關係的媒介而已,什麼書都可以。很貴的童書或很多的童書,並不會讓你的孩子變得德、智、體、群、美兼備,重要的是陪伴與共讀的過程。 「我常常看到書展時,很多父母會花大錢去買大部頭或一套幾十冊的童話故事書,但回到家就擺到書架、書櫃上,束之高閣,真的蠻浪費的。」 不過,于美人也承認,給孩子講故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錄完影回到家已經累癱了,可是,兩個孩子等著她講故事,那渴望的眼神,讓她根本無法拒絕。 有時候,講到一半,實在太累了,她會跟孩子說,「接下來的故事媽媽忘了,讓媽媽睡一下,就會想起來。」然後,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過來叫醒她說,「媽媽,你想好了沒?」 于美人認為,親子關係就像幼苗,需要時間和心思去栽培,不可能速成,更沒有捷徑。而家事雜務可以請人代勞,親子活動郤不能假手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她堅持周休二日,一星期工作五天,因為她必須把時間留給孩子,因為她不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缺席。 「等你有時間陪他的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你了!」 另外,于美人強調,無論是改變或建立孩子的習慣,都需要耐著性子、配合決心去做,時間一久,結果就跑出來了。 她舉了三個例子。 孩子一歲時,怕影響嘴型所以要戒奶嘴,這時候于美人就每天講「虎姑婆愛吃吸奶嘴小孩」的故事給他們聽,講了兩個月,兩個小寶貝終於放下奶嘴。 于美人說,吸奶嘴是孩子們的一種慰藉,如果硬要從他們嘴裡拿下來,其實是很殘忍,可是,透過故事,慢慢瓦解他們對奶嘴的依賴,最後達到戒除的目的。 接著是拆尿布。那是孩子一歲半左右,她打算讓他們告別包尿布的日子(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包),於是,于美人開始她的擦地板歲月,孩子一尿褲子,她就跟在後頭擦地板,約莫兩個月的時間,孩子不再尿褲子,懂得告訴大人要上廁所。 還有一個例子是訓練孩子自己吃飯。這件事也讓于美人擦了三個月的地,原因是,她覺得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不應該老是要大人餵著吃。而這個過程,則會遇到孩子自己一邊吃飯一邊掉飯的情況。 「我寧可擦三個月的地,也不要餵三年的飯。這樣做並不是我不願意餵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早一點有能力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責。」 于美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不是父母的資產,做父母的應該盡量給孩子空間,讓他去過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愛孩子有原則訓練孩子選擇能力 談及教養孩子,于美人也是心得一籮筐。 一歲喪父的她,母親獨立拉拔她長大的過程,並不輕鬆,然而,卻給她全部的自由與自主去發展自己,影響所及,現在當了媽的于美人,也希望給孩子一片開闊的天空。 「我不想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因為這個社會不快樂的事太多了,拼命把你往死胡同裡擠,讓你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希望他們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地,然後幽默、樂觀面對每一件事。」 于美人說,孩子現在還小,很多事都說不準的,她盡量讓自己是個快樂的媽媽,讓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至於「愛他們,卻絕不溺寵」可是于美人挺堅持的原則。 譬如,買玩具。 于美人說,以前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後來她發現玩具已經多到有點氾濫了,於是,有一天兒子在百貨公司看到一輛小車車,又吵著要買時,于美人立即拒絕。 兒子當場大哭,且耍賴不肯走,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于美人乾脆把他抱起來,回到家放在浴缸裡,她對兒子說,「以後你一年有兩次買玩具的機會,就是你生日與過年的時候!」 于美人說,「一年兩次額度」是訓練孩子懂得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要買就買,只會讓玩具多到不知珍惜。 「現在很多父母都只生一個,加上愈來愈多人是老來得子,所以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很少說『不』。」 于美人說,很多父母以為買東西是滿足孩子,其實孩子早就滿足了,是大人自己不滿足,所以不斷地買。而孩子是古靈精怪的小天使,他們天生有種本能,會不斷去測試父母的底限,久而久之,最後變成「不管,我現在就要。」 母親是那個餵飽孩子的人 透過人工受孕才當媽的于美人,其實是經過一段艱辛的求子路程。從不孕症到龍鳳胎,于美人吃足了苦頭。然而,當個母親,是她千金不換的選擇。不為傳宗接代那樣的重責大任,只是很單純想成就一段母子(母女)緣分。至於催促她當媽的「幕後推手」,則是于美人的母親。 「我還記得當我三十出頭還沒結婚對象,我媽就跟我說:結不結婚沒關係,但找個好一點的『種』,生個孩子,我幫你帶。女人,終歸要有個自己的孩子。」 早些時候,于美人還有個好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也是誘發她當媽的原因。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哲學家康德臨終時,他的門徒把康德這輩子最重要的三本哲學巨著擺在康德的病床前,康德看了看那三本書,流下淚來對身旁的人說:「如果這三本書是一個小孩有多好!」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了媽之後,于美人開始知道對孩子牽掛的那份心情,才體會到自己在母親的心裡佔了多麼重要的份量。 于美人在她自己的那本紀錄懷孕生子的書《親愛的,我把肚子搞大了》裡,曾寫到:有個深夜,孩子餓了,她起來餵奶,她的母親可能是聽到聲音,也起來,看到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睡衣,於是趕緊找了件衣服幫她披上。 「這個畫面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我媽媽照顧她36歲的女兒,而我這個36歲的女兒,正在照顧那個不到60天的兒子。」 于美人說,也是那一刻,她知道了什麼叫母親? 「母親就是知道孩子餓了,不管再累,再苦,也要把孩子餵飽的那個人;母親就是知道孩子半夜起床,就絕對沒辦法繼續好睡,一定要起來為他添衣的那個人。」

2007年07月05日
公開
54

玫瑰疹

早上寶貝又拉肚子 滿滿一包屁屁 趕緊將她洗個熱水澡 沒想到才幫她脫光 就發現身上和臉都出現疹子 看起來像是麻疹般的感覺 心裡想 這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玫瑰疹呀? call了小姑來看看 她一看到疹子就說:應該就是玫瑰疹! 之前因為熱疹去看醫生時 我記得醫生就跟我說過 如果是玫瑰疹 會先高燒個兩三天 然後就會疹子長滿身 但是長完就沒事啦! 可是寶貝還有點感冒的症狀耶~不太確定 下午還是去看醫生好了 多猜想也沒用.. ==================================================================== ~~~ 玫瑰疹 ~~~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彭純芝]    幼兒玫瑰疹是一歲左右小孩常見的感染的疾病,較好發於晚春及晚秋季節;發病時會突然發高燒三至五天,並出現厭食、焦躁不安等現象,高燒退去後會出現疹子,但通常不須用藥治療,等紅疹自行消失即可    也許,有許多家長對於所謂「玫瑰疹」會感到相當陌生;其實它是一項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相當於麻疹、德國麻疹等家喻戶曉的名詞,而「幼兒玫瑰疹」就顯得較沒有知名度了。當醫師碰到這類小病號時,其實心裡是蠻高興的,因為就像他美麗的名字「玫瑰」一樣,雖然帶有刺,但卻不太傷人。玫瑰疹雖然會讓小孩子有發燒現象,但不會帶給小孩不良的影響,且病後不留痕跡,也很少有後遺症發生;如果每個小孩都要生一次病,那麼得玫瑰疹的小孩也許是最幸運的了。   1.主要好發年齡和症狀    在秋末冬初的時候,常可發現許多嬰幼兒身上出現密密麻麻的小紅疹,而且還有持續發燒、腹瀉、食慾不表的情形,然而到醫院經醫師診斷之後,大多是感染了所謂的玫瑰疹,其實家長們也不必太過於恐慌。玫瑰疹一年四季皆可以感染,不過比較起來以晚春以及晚秋兩季最為多見;多發生在五、六個月大至一歲左右的嬰幼兒,而三歲以內的兒童也會常見到。雖然也有年紀更大的孩童在這季節罹患此感染病,不過只能說是少數中的特例;一般而言,玫瑰疹的潛伏期通常是七至十七天。   幼兒玫瑰疹的病源大多數是由一種叫「人類庖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的病毒傳染而來;如同許多的疾病一樣,它可以經由空氣、飛沫等傳染途徑,而在密閉的空間內是很容易被感染到的。被感染的小病人,在潛伏期之後,會無緣無故、突然地發燒三至四天,而且體溫常會高達39度,甚至40度;幸運的是,即使如此高燒不斷,小寶寶並不會因此而有病懨懨的情形,精神、活動力也不致於太差,且一般不會有流鼻水、咳嗽、結膜炎等現象產生。   但是通常三至四天退燒之後,全身開始出現分開不成片的小紅疹子,呈現玫瑰樣的粉紅色;疹子大多自身體開始出現,手、頸部、臉、腳接著也會長,有時候滿臉長得像個大花臉。偶爾,門診中會遇到心急如焚的家長,三更半夜抱著全身長滿疹子的寶貝前來急診就醫;然而醫師總會很放心的安慰父母說:「放心吧!出了疹子、退了燒就會沒事了。」確實如此,玫瑰疹在出疹的同時,幾乎也會退燒了,而疹子在三天內會逐漸消失,不但不會脫屑且不留下任何疤痕,可說是「來無影、去無蹤」,病程就此過去。  2.可能併發症和注意事項    大部份的小病號其實都沒有什麼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偶爾有些小寶寶會有食慾不振、哭鬧不安、要人抱的情形出現,等醫師做完身體檢查後多無異常發現;有時也會見到有些嬰幼兒出現上眼皮浮腫、前囟門膨出、或是淋巴腺腫大等情況。嬰幼兒在未出疹子之前,若是有「前囟門膨出、哭鬧不安」,常讓醫師擔心是否為腦膜炎,此時小寶寶若無任何不舒服,醫師可能會請家長注意孩子身上是否會出現疹子;若小寶寶看起來較呈現病容,或家屬過於擔心,可能就要小心是否有腦膜炎了。   大部份的小病人在發病期間可以說都是很好的,並沒有任何併發症情形產生,若是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痙攣的發作,也就是出現抽痙的現象;這類痙攣發作大多數是屬於熱性痙攣,和體溫之急速上升有密切關係。這種熱痙攣也不是玫瑰疹特有的,因為許多會造成發燒的疾病也都會造成熱痙攣,一般來說,熱痙姅大多是六個月至五歲大的孩童身上出現;發作的時候,小寶寶會手腳抽動、眼睛上吊,有時嘴唇的顏色會呈現發黑的現象,持續的現象多在5分鐘之內。   但是家長們也無須過於擔心,因為這類熱痙攣一般都是良性的,癒後的情形很好;不過對於家長們而言,小寶寶在發作當時的表現,可能會很嚇人;除了熱痙攣的併發症之外,對於感染到玫瑰疹的小病人,只有極少數的特例,才會有腦部和肝病變的情況產生。其實玫瑰疹是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治療,一般只要症狀治療即可,大多數只需要準備一些退燒藥就可以了;若是有熱痙攣病史的小病人,當感染到了玫瑰疹時,家長可以為孩子預防一些抽痙的藥物來作準備一下。   切記,當孩子有痙攣發作的現象時,家長們不可太過於緊張而慌亂,首先應去注意小朋友嘴巴內的異物,勿併發異物吸入,確定之後再送去醫院給醫師診治即可。  3.稍加留意聽從醫師建議    只要得過一次玫瑰疹的嬰幼兒,通常都可以獲得終生免疫,偶爾會二次發作,可是玫瑰疹多為良性的。不過,有許多病毒感染,也會產生類似的病毒疹,只是發燒的長短病程不同,疹子也會稍有不同;許多病毒疹,也沒有特定的名稱,不像麻疹、德國麻疹,廣為大家所熟知。不管如何,大多數的病毒疹都是屬於良性的,家長們不用太過於恐慌,也無需過於擔心;而所謂幼兒玫瑰疹是一歲左右的嬰幼兒,較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一般在高燒三天之後都會出一些密密麻麻的小紅疹子,疹子消退之後是不會留下痕跡。   此外,在整個病程中,小病號看起來大致良好,頂多出現食慾不振、愛哭鬧,但是孩子的活動力是不會受到影響的,作家長的不必驚慌。除須聽從醫師的建議,稍加留意外,也要注意幼兒是否有熱性痙,姅千萬不要給幼兒任意服用藥物,只要送醫診治即可。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63

談感覺統合

<媽媽寶寶雜誌11月號> 文�賴秀媛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暨兒童復健科王錦滿主治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醫師高麗芷主任認識 感覺統合 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在清醒或睡眠狀態時,我們身體的觸覺、味覺、聽覺、前庭覺、嗅覺、運動覺等等都會接收到我們腦波所傳達出的訊息,讓我們感受到身體的狀況,甚而處理身體所發出的訊息。寶寶從一出生開始也是如此,透過腦部傳達出的各種感覺來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及外在環境的訊息。再依訊息透過腦部做過濾、促進、統合的工作,讓身體的肢體動作能夠靈活運用,做出適當的反應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 如果寶寶感覺統合發展正常,他的情緒穩定、學習力旺盛、對人、事、物都會感到興趣,尤其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較好的孩子,比較會保護自己,而且對於環境的學習也較易顯現孩子的反應能力;如果孩子走路常常跌倒等感覺統合失調,也會間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學習反應以及其他社會性互動的障礙。因此,從小打好感覺統合的基礎十分重要。 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醫師高麗芷主任,建議家長應提早認識嬰幼兒發展里程碑的過程,可做為家長發現孩子發展異常的初步發現,隨時多注意孩子各項精、細動作的肢體發展,家長才能有效提早預防及治療。 感覺統合與身體的互動性 嬰幼期的感官教育十分很重要,因為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這六種感覺可以決定嬰幼兒大腦、神經體系及身體感覺互動協調的成熟。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缺的過程;音辨能力來自觸覺;嗅覺是潛在的智慧基礎;味覺會影響生活品質;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平衡感不良造成幼兒好動不安。 *孕期.寶寶感覺統合建立的第一步 前庭神經系統 胎兒9週時,前庭神經系統就已開始發展,隨著媽咪日常生活作息及活動,不論在搭乘電梯、走路、坐車等晃動,無形中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神經系統的運作。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刻意減少活動,胎兒就比較缺乏前庭系統的刺激了,建議準媽咪依然可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除了避免太過勞累之外,不必刻意減少活動量,這對寶寶未來平衡感有密切關係喔。 聽覺及視覺 胎兒6個月大前,聽覺器官已漸漸成熟,寶寶聽到的都是媽媽的心跳聲、呼吸聲以及腸胃消化的聲音。6個月大之後,胎兒對母體外界的聲音已有接收音波頻率的能力,建議準媽媽應該輕聲細語,此時可多聽些曲調溫和、節奏簡單的胎教音樂。提醒您,任何吵雜、尖銳的聲音都會讓胎兒受到驚嚇,準媽媽要避免長時間處於這些環境下。此外,胎兒透過肚皮對視覺的刺激雖然不大,但是對於強光也會有閃躲反應,準媽媽也須避免。 觸覺 懷孕過程中,胎兒的觸覺已經發展,準媽媽經由肚皮按摩時,胎兒也會有觸覺的刺激,並且常保持在心情愉悅的情緒下,有助於準媽媽分泌良性的荷爾蒙,亦可幫助寶寶在良好氣氛下培養好的EQ。 *重視孕期的感覺統合的啟發 懷孕期間若沒有重視感覺統合的啟發,寶寶出生後可能會是個磨娘精、睡不好、愛哭泣,並且因為睡得淺所以會有長得不好、胃口不佳等問題,因此準媽媽應該從懷孕開始就應重視可能貸給胎兒的刺激,讓寶寶出生之後能成為妳心目中的乖孩子喔。 *感覺統合階段性的發展 0至一歲的發展 1. 觸覺在這個階段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從吸吮乳頭開始,除了獲得營養之外,透過吸吮的動作可讓寶寶獲得安全感與情緒上的穩定。此外,孩子在6個月之前,還不太會翻身時,家長可幫孩子做嬰兒身體按摩。一般而言,兩個月大前可先幫寶寶做簡易身體按摩,兩個月後再幫寶寶做全套式嬰兒按摩,這些都是有效幫助孩子奠定日後肢體動作發展的基礎。 2.以前庭神經系統來說,寶寶的翻身、抬頭、學會坐、爬行及站立等能力都是逐漸發展而來的,家長應給孩子適當機會讓孩子擁有沖分的活動時間與空間,尤其以爬行來說對寶寶最為重要,因為爬行的動作牽動全身肌肉,而且爬行可啟發手部觸覺,促進及增加手部的靈活,如此一來,孩子日後手部的精細動作會運用得很好,例如寫字、畫圖、剪貼等細部動作。 3.肢體動作通常是在視覺導引下發展出來,家長不可太過保護孩子而限制了孩子該有的行為發展,適度地讓孩子學習眼睛的追視能力不可或缺,而且孩子若看到的影像越少,日後腦發展越慢,智力開發就會更慢。因此,家長不可小看視覺與腦部開發的重要性。 異常現象的判斷 孩子出現下列異常現象時,家長必須特別注意: 1.當妳叫他、跟他說話時,他的眼睛不會注視在妳的視線上。 2.當妳跟他玩遊戲時,他的眼睛不會做視覺追蹤。 3.孩子6個月大前,頸部肌肉張力是否發育完全,這影響日後肢體發展的能力。 一至二歲的發展 一至二歲的孩子,此階段的發展重點在於肢體動作,孩子大多活動力旺盛,走路走得穩,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多體驗不同地面的地板刺激,同時家長應注意孩子跌倒時,是否有頭部先著地的現象,這意味著孩子的反應能力較差。 2.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到處鑽爬,只要家長注意安全及衛生,鑽爬的動作可幫助他手部抓握有力,腳部腳弓能力良好。 3.孩子喜歡拿湯匙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可讓孩子自己發揮,孩子會有成就感之外,手眼協調能力會更好。尤其不妨從食用副食品開始,就讓孩子建立自己吃飯的習慣,不但口腔感受到不同的味覺及咀嚼、吞嚥能力,對於日後講話方面也會有所助益。 異常現象的判斷 孩子出現下列異常現象時,家長必須特別注意: 1.孩子超過一歲三個月,仍然不會走路。 2.一歲半了,走路腳步仍然不穩,搖搖擺擺的。 3.跟他說話,他還不能理解妳說話的內容。 4.吃飯吞嚥能力較差者。 5.不喜歡玩玩具,玩遊戲。 6.不喜歡飛高高或是轉圈圈者,日後可能會有懼高症。 多項遲緩家長須謹慎 語言發展是孩子各項發展差異性最大的一種,也就是說,有些孩子可能不到一歲就開始會說話,有些孩子可能晚到兩歲才開始說話,這些都是可接受的範圍。重點在於家長要檢視孩子是否還伴有其他方面的遲緩,如果單只是語言方面的發展較慢,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只需要以誘導的方式讓寶寶學習用說的方式表達出來即可,但,若孩子還伴有其他方面的發展遲緩,家長可能就要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建議家長此時必須前往復健科醫師處做進一步診察,確實找出原因。

2007年06月27日
公開
51

~好文章分享~

這是我看了一位在部落格寫育兒日記的媽媽 她的想法很讚 看了她寫的一些文章之後會有一種"我也想這麼作"的感覺 她在部落格就介紹到一位[Carol] 她是出版社的社長 好像以進口繪本居多 但 更吸引我的是 她的育兒觀念真是讓我感動又讚嘆 這種跟以往的傳統育兒經是完全不同的 !! 她帶二個女兒是以和她們作朋友.老師的心陪她們一同學習 長大 這種感覺超棒..希望我也能作到! 萊明頓蛋糕的戰爭 文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Carol 謝 我每三個星期跟另外兩個媽媽輪流到荳芽班上當晨光媽媽,在老師去開會的早自習時間講故事給小朋友聽。 前一陣子我講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澳洲繪本故事──《袋貂魔法》。故事是說一隻會變魔法的袋貂阿嬤為了保護小孫女,就把小袋貂變隱形了。剛開始小袋貂很開心,漸漸長大後,她想看看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於是要求阿嬤幫她變回來。很不幸,阿嬤忘了把小袋貂變回來的方法,她只依稀記得要吃幾種人類吃的食物才能變回來。最後,阿嬤跟小袋貂走遍澳洲、吃盡澳洲特產,才找到三種食物,小袋貂吃了變回原形,終於知道她自己長什麼樣子…… 其中最關鍵的一種食物就是澳洲的經典糕點──萊明頓蛋糕。 在我講故事的前一天,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家精品百貨公司竟然剛好引進萊明頓蛋糕。雖然很貴,我還是咬牙買了七個。我想如果讓小朋友一邊聽故事、同時也可以吃到故事裡的食物(特別那東西是台灣沒有的),小朋友除了開心之外,肯定會把那故事牢牢記著。 當時,我萬萬沒有想到因為一個萊明頓蛋糕竟會引起一場戰爭…… 小朋友如我所料,大家都很想吃吃看讓袋貂變回來的神奇萊明頓蛋糕。我一開始定的規則是──我要請七位從頭乖到尾的小朋友嚐嚐這蛋糕。因為我正在引導這一班孩子靜坐,蛋糕是那天的一個很好的誘因。 當然,故事結束後,我從一班二十六位孩子裡挑了七位給蛋糕。很不幸的是,我沒有給到荳芽在班上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就稱她叫「沒蛋糕」吧。以往「沒蛋糕」每回沒拿到晨光媽媽們的禮物就會回家跟媽媽哭天搶地地告狀,「沒媽媽」跟我講過幾次,我一直只當是孩子說說而已,過了便算了。沒想到這一次「沒蛋糕」沒拿到我送的萊明頓蛋糕,「沒媽媽」也加入戰局。 在我講故事的那天下午,「沒媽媽」本來照例是要帶「沒蛋糕」和荳芽一起去上游泳課的,因為我要上班,當初「沒媽媽」自願幫我帶荳芽一起去,據說「沒蛋糕」膽小又抗壓性低,一定要荳芽陪才肯去。那一天,因為萊明頓蛋糕,「沒媽媽」騙荳芽說她們不去,所以不來接荳芽了。不巧的是,荳芽的家教老師剛好有空,便帶荳芽去游泳。「沒媽媽」的謊言於是穿幫。 隔了幾天,荳芽回家跟我說「沒蛋糕」帶了萊明頓蛋糕去學校,特意拿到荳芽面前吃給她看。示威!一個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可以延續這麼些天的壞情緒,再做出示威的動作,頗叫我驚訝。「沒媽媽」始終沒有來問過我萊明頓蛋糕的事,我想她是依著孩子的要求,就帶她去買蛋糕了。 有一個希臘哲學家說:「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事,就是讓他有求必應。」愛孩子跟害孩子,有時只在媽媽的一念之間而已。 換到「沒媽媽」去當晨光媽媽時,她帶了果凍給全班每一位小朋友,獨獨漏了荳芽。事情到這裡,身為荳芽的媽的我,不騙人!我是火大了! 我跟荳芽討論這件事時,問她:「妳會難過嗎?」 她說:「一點點。」眼眶有點紅。但是,馬上又說:「沒關係!反正我也不愛吃果凍……」 我真的很想去扁人!一個大人這樣對付一個孩子! 我很於心不忍,再問荳芽:「妳知道為什麼『沒媽媽』不給妳果凍?」 她點點頭。「知道。因為妳沒給『沒蛋糕』萊明頓蛋糕……」 「我不是故意不給她,因為她沒有做到我要求的標準,我不能因為她是妳的好朋友就給她……沒拿到的小朋友多的是,不能因為沒拿到就亂發脾氣……」 荳芽說她知道。 「所以妳知道不是因為妳不好才沒有果凍?」荳芽點頭。 「所以──不要在意,好嗎?」 荳芽說:「好。」 之後,我跟荳芽說了我剛剛上班時碰到的一些事…… 那一年我才剛畢業,剛進出版界,因為之前一直在幫這家公司寫文章,老闆一見我去上班便極重用,引起一些位高權重的總編、主編們不滿,總是想盡辦法惡整我。 那時候,每天起床一想到要去面對那些可以欺侮我、我無力還擊的主管,我就先哭,哭一哭、擦乾眼淚,再去上班…… 「媽媽,妳好可憐。為什麼還要去上班被人家欺侮呢?」荳芽這樣問我。 「因為我很喜歡這個工作,想一輩子都做出版,所以我不要讓那些人影響我。雖然那時候很不開心,可是,我決定要撐下去。我只要想我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好了……」 幾年後,那些人不知道到哪裡去了。而我,擁有我自己的兩家公司,依然做著我喜歡的出版工作。 「荳芽,有些不愉快,要撐過去,不要被打敗喔……」 我沒有去扁「沒媽媽」,甚至經過好一陣子都沒找她談兩個孩子的紛爭。我讓荳芽自己去面對「沒媽媽」對她的不公及不友善。而我,面對「沒蛋糕」這個孩子時,會在心裡暗暗地罵「死小孩!」然後,把該給她的機會跟禮物一樣給她。 荳芽還是每天開開心心地上學,只是換了好朋友。我也一樣去講故事。 孩子一旦上了小一,他們的世界就開始變得複雜很多,要面對競爭。這個競爭不只是成績或將來的工作表現,更重要的競爭比的其實是──誰能從容、勇敢、有毅力地面對這個世界。 萊明頓蛋糕的戰爭……唉!只是個小Case而已……